第四章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6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文物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0
页码: 1439-1458
摘要: 本章介绍了宁波市江北区对古建筑出土的文物进行的普查工作。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古建筑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文物普查
  1954年,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研究所研究人员调查慈城镇古建筑状况时,发现了深藏在灵山中的保国寺,此为江南仅存的北宋木结构建筑。1956年,中国建筑设计院研究人员普查慈城镇文物,重点调查了县城格局、商业街市、寺庙观庵、居民牌坊等建筑,并以照片、文字记录存档,为慈城的文物保护开发积累了珍贵的历史资料。1961年3月,今江北区域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5月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1处。1963年3月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处。1981年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3处。1981—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重点清理了“文化大革命”中文物的破坏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性保护措施。
  1984年,江北区文物管理所设立,开始逐步对江北区境内的文物进行拉网式普查,依据实地普查所得第一手材料,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公布、提升一批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文保单位、文保点。截至2006年底,江北区共有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210处,其中四级文保单位共30处(49点),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其中慈城古建筑群一处含有6个点)、省级文保单位3处(其中慈城明清古建筑群一处含12个点;江北岸近现代建筑群一处含4个点)、市级文保单位4处、区级文保单位20处;二级文保点166处(共203点);市级文保点35处(72点)、区级文保点131处,另有历史建筑18处。
  2007年4月,培训全区7个街道1个镇的近50名业余文物工作者、文物爱好者。10月,进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登记阶段,深入到每一个文物点,逐一进行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场踏勘、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等,做好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与登录工作,至2008年12月尚未结束。
  第二节 考古发掘
  1976年3月,妙山公社妙山大队新开河道时,发现八字桥距今5100年的遗址。发掘出土大量陶片、石器、木桩、稻谷、红烧土和兽骨,经宁波市文管会考证,此属河姆渡第一、第二层或早于第二层文化遗址。
  1977年,市文管会调查妙山八字桥郭塘岙窑址时,发现西晋—东晋古窑1处,西晋古窑1处,东汉古窑2处等共7处青瓷古窑,其中挖掘出的青瓷标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窑址标本展览”的展品,于1979年、1981年分别在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展出。
  1986年11月发现慈湖遗址。翌年8月起,省、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慈湖文化遗址,根据碳14测定,下层文物距今5700年,上层文物距今5300年。其中,下层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木器和少量石器及骨角器。出土木器较多,其中有木屐(木拖鞋)2件。器形为前宽后窄,圆头方跟,屐长21.2厘米,头宽8.4厘米,跟宽7.4厘米,底部有小孔,两孔之间挖有凹槽,推测木屐是用绳子穿过小孔嵌于槽内和足面系牢的,说明中国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了木屐。这一发现改写了木屐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历史。
  1991年11月,宁波市博物馆发掘庄桥灵山遗址,遗址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发掘200多平方米,出土夹砂红陶鼎、罐、釜、泥质灰陶罐,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等。
  1992年上半年,发现小东门遗址。经宁波市博物馆试掘和省考古研究所组织正式发掘,此为一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已发掘的出土遗物以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夹砂陶为主。出土器物为釜、灶残器及支座、罐、鼎、豆、盆、盘器盖等残器。出土石器有纺轮、石锛、石斧、石刀及尖锥状器等。
  1992年10月,省考古研究所对慈城汤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地层中采集有泥质灰陶圈、足盘、夹砂红陶釜、罐以及单孔石斧、双孔石刀。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同年11月,宁波市博物馆对八字村郭塘岙古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挖掘面积长55~60米、宽23~30米。出土器物有壶、盆、罐等,纹饰有弦纹、水波纹、席纹、窗格纹。窑具有圆形垫饼以及覆钵形、喇叭形和双足垫座。
  1993年1月发现乍浦乡三勤村古墓葬被盗掘,搜集东汉晋时五联罐等出土文物10余件。之后于1995年11月起,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在该处进行清理发掘,发掘出文物有玛瑙耳塞、东汉陶片、春秋原始瓷器物等。
  1995年6月,慈城镇国庆村胡坑基因挖水沟暴露出地面,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对胡坑基蔬菜基地出土文物进行考察,发现众多陶片,属于4000~5000年前文化遗址。
  1996年6月,在建慈湖中学新校舍时,发现唐代石雕头像一座。
  2001年1月,在乍山龚冯里岙村搜集到左宗棠题“杨氏封翁墓碑”一块。
  2002年8月,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在慈溪县署(慈城县衙)遗址进行地下考古,发现中轴线唐代砖砌甬道一条,发掘10米,离地面深度2米,有部分铭文“唐大中乙亥岁”(855)砖出土。同年12月,在孔庙尊经阁修葺挖土时,出土3件完整陶钵,经考古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唐代文物。
  2003年10月,在妙山樟树下筑路工地发现一块梅调鼎题清光绪十六年(1890)吉旦“懋绅徐×秦氏”墓碑,收集到朱贵祠保存。同年12月,在慈城新联村工地发现横式石碑一块,此石碑记载朱贵将军事迹。
  2004年5—8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慈城傅家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725平方米,出土可复原器物470余件,其中包括石器、玉石器、骨器和象牙器在内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雕刻艺术品,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食物果实。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不少对鹰形象的生动刻画,其中最为精美的是一件鹰首象牙饰品,另有一件鹰形陶豆,做成大鹏展翅的形状,栩栩如生,此两件文物类型在河姆渡文化中属首次发现。从地层堆积中的遗存和遗物中可以确认,傅家山遗址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类型的又一处原始聚落遗址,距今约7000年。
  2005年1月起,为配合宁波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慈城白米湾芦家山商周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清理出商周至秦汉时期石室、砖室古墓16座,共出土原始瓷器、玉器等各类文物120余件。同年5月,搜集慈城清道观重建工地石浮雕金刚造型一块,此为清道观原物。同时,在慈城私营工业城工地上搜集到咸丰三年(1853)“遵例永禁里役”石碑一块。
  2006年4月,在洪塘下沈村实地察看因河塘建设,一座原古桥“古詹家闸桥”大部分被拆。此桥系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募捐所建。同时,在洪塘街道还发现“青林陈氏改建祠堂碑记”石碑。
  第三节 民间收藏
  古代收藏 江北境内有记载的民间收藏主要为书画。最早见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罗仲舒退归后居“南轩营别墅”,其藏书之室曰“经训”。之后的达官贵人、文人逸士常辟专室用于藏书画。著名的有玉壶楼藏书、二老阁藏书、醉经阁藏书、寄月楼藏书、抱珠山房藏书、饮雪轩藏书、坦园藏书等(详见本编第三章第三节)。
  近代收藏 江北境内以秦润卿的抹云楼藏书为最。江北境外的江北籍收藏家,藏书以冯孟颛的伏跗室藏书楼为最,先后收藏、整理古籍10万余卷,碑刻400余种。又有报纸收藏家冯翰飞,自清末至民国收藏了数量可观的报纸,闻名于世。还有烟标收藏家冯孙眉,收藏了四五千枚精品烟标,人称“香烟牌子大王”。此外,在上海开古董店的蒋皋呜、蒋法中父子,“文化大革命”初期将珍藏的一手拉车书画付之一炬,劫后幸存的尚有晋代瓷器(碗、盆、壶等),元代管仲姬墨竹(手卷),明代祝世禄染金指墨梅花(立轴)、顾炎武狂草(屏条四幅),清代金冬心长题灵石(立轴)、禹之鼎罗汉卷(内庭供奉)、恽、王合璧(册页)、何绍基古木幼篁(立轴)、王文治山水(小中堂)等文物。
  当代收藏 江北区民间收藏门类分书画、瓷器、玉器、古籍(含中小学课本)、钱币、铜器、明清家具、根雕、绣品、漆器、邮票、印章、烟标、报纸、门票、奖券、像章、酒瓶等。其中罗丰年、张介人的钱币,郑家瑾、梅安全的邮票、首日封,谢永刚的小学课本,袁元德、罗乐遥的烟标,周文宝的明清家具,吴志善的中外古铜器闻名浙东。
  第四节 馆藏文物
  馆藏文物共140件,起于新石器时代,止于民国时期。
  第五节 文物保护
  新中国成立至1984年江北区建区之前,由宁波市文管委直接承担江北区、郊区的文保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毁坏严重。1976年7月维修保国寺大殿。1978年开始维修朱贵祠。1982年征用郑山庙旧址土地,扩建朱贵祠。1983年维修彭山塔。
  1984年10月,江北区文物保管所成立。1985年,向省、市提出“要求阻止舟嵊要塞部队后勤部在江北天主教堂内改建高级招待所”请求修缮师古亭。
  1991年开展库藏文,物鉴定工作,鉴定三级文物14件;划拨孔庙东侧土地祠、崇圣祠等房屋为馆藏文物库房;开始修缮孔庙。港胞王欣康捐款1万元专门用于师古亭、恩荣坊的修缮,这是江北区第一笔民间资本用于文物保护。1993年,区政府出资修复朱贵祠163米外围墙;庄桥镇、童家村和区文保所共同出资修缮童家砖雕台门;完成孔庙内围墙加高28.86平方米工程。1994年全面检查慈城镇古建筑的防火设施;成立慈城镇古迹修复委员会;邀请上海博物馆等专家研究慈湖出土木器文物的保护措施;完成朱贵塑像;修复被台风吹坍的大耐堂西屋脊。
  1995年,位于沉降地带的三忠墓迁至慈城朱贵祠后山。1997年,将洪塘山下沈村沈光大墓前石刻文物(石马2只、石羊2只)迁移到保国寺保存;全面修缮因连续暴雨造成西南侧上翼角木构件断裂坍塌的师古亭。1998年重建明代古建筑慈城刘家祠堂东山墙;将慈湖姜家岙宋墓前石刻文物(石虎、石羊共4件)迁移到慈湖公园集中保护。1999年11月完成重修朱贵祠工程并举行落成典礼。2000年提出慈城古镇保护开发;出资15万元全面测绘18处省级文保单位慈城古建筑群。2001年,镇、村、区文管所三家共同出资维修童家砖雕台门,开始全面修缮慈城孔庙。2004年6月,新公布的区级文保点挂牌标示。
  2005年,由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出资100万元全面维修彭山塔。对慈城省级文保单位方家砖雕台门采取抢救性临时保护措施,以防止台门因瓦面缺损遭雨水渗透而导致结构崩坍。慈城镇半浦村成为宁波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对应修人故居实施保护。重新划定新公布省级文保单位的“二划”。实施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修缮工程。慈城镇获“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实施“耕读人家”迁移重建保护利用,开创了江北区文保单位异地保护的先河。开始实施江北区文保单位的“四有”记录档案工作,使文物保护进入信息化管理。
  2006年全面完成馆藏可移动文物的整理、调查、拍照、文字记录、登记、编号入册。这些可移动文物包括:2001年以来搜集的乍山龚冯里岙村,左宗棠题“杨氏封翁墓碑”1块;散落在各处宋、明墓道石雕文物20件;上岙旧存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浮雕石刻3件;梅调鼎“寓褒贬”匾;在上岙征集石鼓墩2只、坟头石狮2只;保黎医院捐赠的石鼓墩1只、石门框1副;乾隆年“无处归”木匾1块和妙山仙桥头沈丽君收藏的明代沈御史石碑1块等。完成了江北区现存的1949年前碑刻、碑帖的档案。至2008年,江北区各类碑刻、帖石总共141通,其中祠堂、功德、善举、募举、禁示等碑刻83通,帖石34通,墓志铭22通,摩崖2处。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