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5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遗迹
分类号: K928.725.5
页数: 4
页码: 1417-1420
摘要: 本章介绍了宁波市江北区各个遗迹旧址的位置、历史发展、建筑构造等。
关键词: 名胜古迹 遗迹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旧址
  慈孝文化遗迹 以慈城镇慈湖为中心的为纪念历代孝子而留下的遗迹。慈城、洪塘、庄桥等地原属慈溪县,因东汉董黯与唐代张无择、宋代孙之翰而名“三孝乡”。现存遗迹有:董孝子井、始建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的董孝子庙;祭祀唐孝子张无择的张孝子祠、孝顺井、节孝祠。2008年1月10日江北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称号。
  太平天国公馆旧,址(秦宅) 位于慈城镇鼎新路16号。清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黄呈忠部攻克慈城时用作公馆,清光绪年间由邑人秦子敬购得加以修葺,,新中国成立后曾做供销社仓库,今为民居。该宅主体木结构建筑,分前、后二进,台门朝南,前进为二合院,均为楼屋,正楼二弄两厢楼,后天井狭而长,后厅为五开间,进深两间,明间为抬梁式,总面积为4980余平方米。台门为三开间,砖雕门楼,门外天盘石下,左、右各有石质雀替,透雕龙、凤、麒麟。
  太平天国后营旧址(凌宅) 位于慈城镇日新路13号,清咸丰十年(1860)建。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黄呈忠部攻克慈城时曾驻营。该宅原为向复章宅,后转卖给书法家凌近仁,的父亲凌春如,故称凌宅。该宅是由正厅、两厢楼组成的三合院,建筑面积548平方米,大门朝北,正厅为七开间,朝南,有中柱。三合院天井青石板有部分破裂,为锻造兵器时受热所致,大厅柱上还有当年试刀留下的砍痕。
  辛亥革命遗迹(沪杭甬宁波火车站旧址) 位于江北区大庆南路84号,建于民国元年(1912)10月。民国5年(1916)8月22日,孙中山到宁波时在这里下火车,并在宁波中学向各界发表演说。民国16年(1927),中共宁波铁路工人支部在此成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党员、甬绍铁路工人纠察队队长熊双福牺牲于此。民国25年(1936)5月改名为鄞县站,民国27年(1938)2月被日机炸毁后拆除。现仅存一幢青灰色小洋房。2008年6月实施整体切割、迁移至新马路口历史街区内。
  太平军击毙华尔碑 同治元年(1862)9月,美国人华尔(1831—1862)率洋枪队千余人从上海乘轮船到宁波,准备攻打占领慈溪县城(今慈城镇)的太平军。华尔在慈城西门外被太平军从城楼的瞭望台射来的子弹袭中,因伤势过重死于宁波江北岸。1990年4月,江北区人民政府在慈城抱子山顶立太平军击毙华尔碑。
  金沙岙战斗纪念碑 位于慈城金沙村,建于2005年9月,为纪念金沙岙战斗牺牲烈士而立。民国33年(1944)2月16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近千名指战员在金沙岙与日伪军激战。战斗自清晨打至下午二三时,终于迫使,敌人溃退。战斗中12名指战员牺牲,19名指战员负伤。烈士的遗骸由当地民众掩埋在桃花岭、望海尖青山上。
  外滩(外国人通商居留地) 道光二十四年(1844)1月1日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宁波正式开埠,指定江北岸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此地是奉化江、姚江、甬江,交汇处,江流呈“Y”形,外国人遂用英语称此地为Y—town音译即“外滩”。英国派驻领事,取得领事裁判权,罗卜聃为首任英国驻宁波领事。此后,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荷兰、挪威、瑞典、日本等国纷起效仿,在此设立领事和副领事。到咸丰九年(1859)常住江北岸的外国人有49人,大多具有外交官、商人和传教士等多重身份。到19世纪末,在江北,岸外滩的外国公司与洋行达28家。清宣统元年(1909),中国政府收回江北岸巡捕管辖权,巡捕房改称警察局。民国16年(1927),中国政府宣布收回外滩(包括江北工程局)的行政管理权,宁波“老外滩”作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的模式从此结束。
  英国领事馆旧址 位于白沙路56号(原中马路石板巷)。此楼面向甬江,屋檐叠涩而出,屋面为洋瓦四坡顶,梁架采用近代西式三角形木屋架,为英国式西洋建筑。民国22年(1933)领事馆撤销,次年6月,英国驻沪领事毕·约翰致函鄞县县政府,请求以5.6万元出售,被鄞县商人詹某购买。现存南楼一幢及部分偏屋。
  浙海关(新关)旧址 位于中马路198号,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亦称新关,以区别于设在江东的“浙海常关”。为四层楼房,面向东南,临甬江,背靠中马路。
  江北岸巡捕房旧址 位于中马路55号,为中西合璧式三开间二进三层砖木结构。前进为江北岸巡捕房,后进是关押犯人的牢房。新中国成立后,巡捕房旧址曾被作为江北区饮食服务公司开设的新甬旅社用房。
  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 位于今江北区玛瑙路41号,由民国时期传统民居组成,并列东、西两楼,坐北朝南,西楼二层面阔五间二弄,前后天井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26平方米,占地面积1096平方米。2007年重新修缮。
  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旧址 详见本编第三章第三节“楼阁宅第”、“谢宅旧址”条。
  半浦小学 旧址参见第二十五编“教育”。
  普迪小学 旧址参见第二十五编“教育”。
  裕德小学 旧址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五节。
  慎远学校 旧址参见第二十五编“教育”。第二节 故居
  姚镇故居 位于慈城镇民族路18号,系明嘉靖兵部尚书姚镆故居,俗称状元宅。姚镆故居现存前厅、后楼、前堂,用料硕大,堂内原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闰十二月兵部尚书姚镆”匾,已毁。后楼为姚镆书房,有“梯瀛楼”之木匾,五开间。
  邵荃麟故居 位于庄桥街道东邵村,为清末建筑群。该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三进,院落三重,中轴上分别为门楼、前厅、后厅。邵荃麟(1906—1971),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
  应修人故居 位于慈城镇应家河塘,建于清末民初。该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一弄硬山式顶木结构二层楼建筑。应修人(1900—1931),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革命家。
  应修人烈士纪念室 位于慈城镇乍浦中学(今修人学校)内。纪念室主要介绍应修人烈士生平,陈列了60多张烈士生平照片和烈士创作的诗集。照片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上海档案馆和上海市总工会图28-2-3应修人故居等单位提供。
  周信芳故居 位于慈城鼎新路口建于民国14年(1925)原称全恩堂。因周家的先人曾任明代江西道监察御史,也称御史房,俗称,周家祠堂,是周信芳30,岁成名后回乡重建的。周信芳(1895—1975),艺名麒麟童,中国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革新家。
  徐訏故居 位于洪塘街道宅前张村竺杨自然村,故居为二层三间农家小院,今拆毁,原址建姚江花园。徐訏(1908—1980),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穆时英故居 位于庄桥街道穆家村,建造于清末民初。穆时英(1912—1940),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唐弢故居 位于甬江街道畈里塘西端,建于清中晚期。现存建筑为坐北朝南,五间二弄楼房,其中西侧两间为唐弢故居。唐弢(1913—1992),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
  谈家桢祖居 位于慈城糖坊弄2号,东侧山墙紧邻孔庙,始建于清晚期。该建筑为四间楼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谈家桢(1909—2008)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
  颜鸣皋祖居 位于慈城民生路24号,为清末,民初的普通宅院。现存建筑由正房、西偏房组成。该建筑结构稳定,保存完好。颜鸣皋(1920—),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金属物理学家,航空材料专家。第三节 教堂 教会学校
  江北岸天主教堂 位于江北岸新江桥北堍“三江口”北岸,整座建筑由主教公署、本堂区、钟楼、宿舍、伙房及若干偏屋组成。天主教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由葡萄牙人传入宁波,设教授徒。该教堂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浙江教区和法籍苏主教兴建。光绪十年(1884),赵保禄继任主教,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增建钟塔。1980年教堂重新开放,天主教堂产权全由教区收回自主,主要堂区整修如昔,恢复原状,开展宗教活动。
  江北堂 位于中马路196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循道公会建造。该堂坐西朝东,面临甬江,上有一砖质匾,名为“耶稣教堂”,墙体用青砖,屋檐为砖叠涩出檐,每隔一窗用砖质抗风柱,门窗用砖砌尖卷,屋内梁柱采用木桁架,设有天窗。
  伯特利堂(伯特利圣经学校) 位于西草马路95号,坐北朝南,建筑群由教室、教工宿舍、教务办公室组成,砖混结构,正立面有8根混凝土仿古罗马科林斯柱,柱上端饰有卷草、花篮等。民国元年(1912)美国神召会倪歌胜至甬,创办孤儿院、妇女爱养所。民国12年(1923)创立宁波伯特利教会,并建造,伯特利教堂。为解决教牧人员短缺的问题,民国20年(1931)倪歌胜创办伯特利圣经学校,学制4年,1952年停办。2000年,因道路改造,伯特利堂被拆除。
  浙东中学 详见第二十五编“教育”。
  道本小学 详见第二十五编“教育”。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