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遗址
分类号: K928.725.5
页数: 2
页码: 1413-14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各个古代遗址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出土的文物等内容。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名胜古迹 江北区

内容

傅家山遗址 位于慈城镇妙山八字桥村傅家山,即今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慈城服务区东侧。遗址地层堆积分为八层,在第七、第八层中发现了原始村落遗迹1处,灰坑两个,出土可复原器物470件,其中包括石器、骨器、陶器和木器在内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雕刻艺术品。这是宁波市内继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后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保存遗迹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遗址。地层堆积中的遗存和遗物说明,傅家山遗址距今约7000年。它的发现不仅说明河姆渡遗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表明文化分布在地域上具有广泛性。
  句章古城遗址 位于乍山城山渡(今慈城镇王家坝村),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所在地。相传古城始建于周元王三年(前473)终废于东晋隆安四年(400),前后历周、秦、汉、晋诸代,约800年。汉《十三州志》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郡县制,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今宁波境内始置句章县。东汉至东晋时期,句章古城的城址范围为南临姚江、西倚大湾山、东至焦家山西侧、北邻王家坝村南面的广大区域内。城址平面大体呈不规整的长方形,长约470米,宽120~200米,周长约1200米,而积约10万平方米。
  慈湖遗址 位于慈城,于1986年10月被发现。遗址根据地层堆积物的特征分为上、下层文化遗存。下层文化与河姆渡遗址文化相似,距今5700年;上层文化遗物距今5300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难得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镶嵌骨牙的木质钻头,这在同时期同类型的遗址中非常少见。又如出土较多的木耜,证明了这里的先民以从事耜耕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
  八字桥遗址 位于慈城镇西北,于1976年3月被发现。八字桥遗址文化层面堆积有1万多平方米,在遗址附近农耕土下,有大而积泥炭层,有的泥炭层中间夹着淤泥层。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炭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器的形制主要有釜、鼎、罐、钵、豆和盆等。在遗址中还发现夹在陶片中炭化了的稻谷、红烧土块、猪的上下颌骨、牛角、足骨、鹿角以及加工过的木器残片、凸榫的建筑残构件等。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第一、第二文化层遗物相比,不仅陶器的陶质、陶色相同,而且许多器物的形制也相同。
  小东门遗址 位于慈城镇东门外,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1992年上半年被发现。小东门遗址属于较典型的坡相堆积,靠山的北部地层较薄,南部低洼,地层分布较深较厚。在遗址中发现了瓮棺墓葬,近圆形圜底的墓坑,以及栽桩式结构的房屋遗迹。小东门遗址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以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夹砂陶为主。
  云湖窑址 位于慈城镇云湖英雄水库中的豆腐山。1966年前,该地发现唐、宋几处古窑址,后因修建水库而淹没。1977年12月发现的南朝古窑址两处也大半没于水中,暴露在水面上的仅为一小部分。出土遗物与种类有:碗、盘、钵、砚、罐、壶、盂、灯盏和窑具等。云湖窑址所烧造的瓷器具有东晋晚期特征。该窑址的发现,为研究南朝早期烧造青瓷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五星遗址 位于慈城妙山五星村东约600米,1978年发现。遗址东西长约100米,文化层深埋于地表3米以下,文化层厚0.8~1.53米,出土里黑外红的喇叭状细芭豆、泥质黑陶盆、夹炭黑陶釜,圆柱形和圆锥形鼎足、木构件、兽骨、稻谷、果实等,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二层文化层。
  妙山遗址 位于慈城妙山村南约200米。遗址南北宽约80米,文化层厚0.4~1.2米。上层出土夹砂灰陶侈口釜,象鼻形支座,敞口罐、浅腹圈足盘、喇叭状器盖等,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一层文化层。下层出土夹炭黑陶敞口釜、侈口釜、猪嘴形支座、泥质灰陶盆、牛鼻式双耳罐等,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二层文化层。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河姆渡文化内涵及其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灵山遗址 位于庄桥费市灵山村苏家自然村东端,1978年取土时发现。1991年发掘遗址面积200多平方米,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夹砂红陶、陶罐、陶斧、泥质灰陶罐及原始瓷和印纹硬陶。此外,还发现了铜矛、铜斧和石刀等石器。该遗址是江北区域保存较完好、面积较大且内涵丰富的东周时期文化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莲花庵遗址 位于洪塘荪湖费家自然村,为东周遗址,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出土有泥质红陶罐,夹砂红陶绳纹扁平足鼎,印纹黑皮陶罐、方格纹和云纹泥质灰陶罐,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
  鸡步山窑址 位于慈城妙山鸡步山东侧,为东汉遗址。瓷片散布面积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胎色灰白,釉面呈青色或酱褐色,器物有罐、钟、盆、罍,以及双足垫底,圆形垫饼,筒形、钵形托底等。
  玉成窑遗址 位于慈城西南角林家大院内,建于清晚期。该窑聘请名工制坯、名家刻字,产品以紫砂壶为主,也有笔筒、水盂、笔洗等文房用品,因产品制作精良多数有“调鼎”落款,而且只开了几炉就停窑了,其更显珍贵。清同治前期,玉成窑为小作坊式烧制,,烧制技术尚差,品种质量欠佳。清同治后期,以梅调鼎为代表的甬上文人专请当时宜兴制壶名家王东石、何心舟亲临指教,由于玉成窑所制紫砂壶烧结火候的控制和采用当地所产原料,所制紫砂壶与宜兴紫砂壶相比色泽偏黄红,其质感则各有千秋。
  汤山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二节。
  商代的乍山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五节。
  郭塘岙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二节。
  季岙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五节。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