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5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遗址
分类号: K928.725.5
页数: 4
页码: 1413-141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各个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出土的文物等。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名胜古迹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古遗址
  傅家山遗址 位于慈城镇妙山八字桥村傅家山,即今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慈城服务区东侧。遗址地层堆积分为八层,在第七、第八层中发现了原始村落遗迹1处,灰坑两个,出土可复原器物470件,其中包括石器、骨器、陶器和木器在内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雕刻艺术品。这是宁波市内继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后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保存遗迹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遗址。地层堆积中的遗存和遗物说明,傅家山遗址距今约7000年。它的发现不仅说明河姆渡遗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表明文化分布在地域上具有广泛性。
  句章古城遗址 位于乍山城山渡(今慈城镇王家坝村),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所在地。相传古城始建于周元王三年(前473)终废于东晋隆安四年(400),前后历周、秦、汉、晋诸代,约800年。汉《十三州志》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郡县制,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今宁波境内始置句章县。东汉至东晋时期,句章古城的城址范围为南临姚江、西倚大湾山、东至焦家山西侧、北邻王家坝村南面的广大区域内。城址平面大体呈不规整的长方形,长约470米,宽120~200米,周长约1200米,而积约10万平方米。
  慈湖遗址 位于慈城,于1986年10月被发现。遗址根据地层堆积物的特征分为上、下层文化遗存。下层文化与河姆渡遗址文化相似,距今5700年;上层文化遗物距今5300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难得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镶嵌骨牙的木质钻头,这在同时期同类型的遗址中非常少见。又如出土较多的木耜,证明了这里的先民以从事耜耕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
  八字桥遗址 位于慈城镇西北,于1976年3月被发现。八字桥遗址文化层面堆积有1万多平方米,在遗址附近农耕土下,有大而积泥炭层,有的泥炭层中间夹着淤泥层。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炭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器的形制主要有釜、鼎、罐、钵、豆和盆等。在遗址中还发现夹在陶片中炭化了的稻谷、红烧土块、猪的上下颌骨、牛角、足骨、鹿角以及加工过的木器残片、凸榫的建筑残构件等。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第一、第二文化层遗物相比,不仅陶器的陶质、陶色相同,而且许多器物的形制也相同。
  小东门遗址 位于慈城镇东门外,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1992年上半年被发现。小东门遗址属于较典型的坡相堆积,靠山的北部地层较薄,南部低洼,地层分布较深较厚。在遗址中发现了瓮棺墓葬,近圆形圜底的墓坑,以及栽桩式结构的房屋遗迹。小东门遗址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以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夹砂陶为主。
  云湖窑址 位于慈城镇云湖英雄水库中的豆腐山。1966年前,该地发现唐、宋几处古窑址,后因修建水库而淹没。1977年12月发现的南朝古窑址两处也大半没于水中,暴露在水面上的仅为一小部分。出土遗物与种类有:碗、盘、钵、砚、罐、壶、盂、灯盏和窑具等。云湖窑址所烧造的瓷器具有东晋晚期特征。该窑址的发现,为研究南朝早期烧造青瓷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五星遗址 位于慈城妙山五星村东约600米,1978年发现。遗址东西长约100米,文化层深埋于地表3米以下,文化层厚0.8~1.53米,出土里黑外红的喇叭状细芭豆、泥质黑陶盆、夹炭黑陶釜,圆柱形和圆锥形鼎足、木构件、兽骨、稻谷、果实等,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二层文化层。
  妙山遗址 位于慈城妙山村南约200米。遗址南北宽约80米,文化层厚0.4~1.2米。上层出土夹砂灰陶侈口釜,象鼻形支座,敞口罐、浅腹圈足盘、喇叭状器盖等,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一层文化层。下层出土夹炭黑陶敞口釜、侈口釜、猪嘴形支座、泥质灰陶盆、牛鼻式双耳罐等,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二层文化层。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河姆渡文化内涵及其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灵山遗址 位于庄桥费市灵山村苏家自然村东端,1978年取土时发现。1991年发掘遗址面积200多平方米,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夹砂红陶、陶罐、陶斧、泥质灰陶罐及原始瓷和印纹硬陶。此外,还发现了铜矛、铜斧和石刀等石器。该遗址是江北区域保存较完好、面积较大且内涵丰富的东周时期文化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莲花庵遗址 位于洪塘荪湖费家自然村,为东周遗址,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出土有泥质红陶罐,夹砂红陶绳纹扁平足鼎,印纹黑皮陶罐、方格纹和云纹泥质灰陶罐,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
  鸡步山窑址 位于慈城妙山鸡步山东侧,为东汉遗址。瓷片散布面积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胎色灰白,釉面呈青色或酱褐色,器物有罐、钟、盆、罍,以及双足垫底,圆形垫饼,筒形、钵形托底等。
  玉成窑遗址 位于慈城西南角林家大院内,建于清晚期。该窑聘请名工制坯、名家刻字,产品以紫砂壶为主,也有笔筒、水盂、笔洗等文房用品,因产品制作精良多数有“调鼎”落款,而且只开了几炉就停窑了,其更显珍贵。清同治前期,玉成窑为小作坊式烧制,,烧制技术尚差,品种质量欠佳。清同治后期,以梅调鼎为代表的甬上文人专请当时宜兴制壶名家王东石、何心舟亲临指教,由于玉成窑所制紫砂壶烧结火候的控制和采用当地所产原料,所制紫砂壶与宜兴紫砂壶相比色泽偏黄红,其质感则各有千秋。
  汤山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二节。
  商代的乍山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五节。
  郭塘岙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二节。
  季岙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五节。
  第二节 墓葬陵园
  慈湖烈士陵园 位于慈城镇慈湖北岸。前身为朱洪山烈士墓,新中国成立初期,选定这里为安葬革命烈士的纪念墓地,先后安葬了朱洪山、郑侠虎、蒋子瑛等著名烈士;后又迁葬了原散葬在各乡镇的江北籍烈士。1989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江北区革命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德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1996年,江北区人民政府拨款51万元予以整修,改建了朱洪山烈士墓、革命烈士公墓和烈士单体墓等108穴(座),并请浙江省委原书记谭启龙题写园名。是宁波市老三区唯一的一处革命烈士纪念建筑。
  庄桥烈士陵园 位于庄桥街道孔家村皇封桥堍。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纪念碑高9米,基座周围面积144平方米。内有革命烈士纪念陈列室、烈士塑像、碑记、纪念碑和浙江省委原书记谭启龙题词碑,现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勤古墓葬群 位于江北区西部与余姚市接壤处。南为余姚江边的城山渡,西与河姆渡遗址相邻,北以乌石山、五步山、羊角尖山作为宁波市区与余姚市的分界岭。1992年,因古墓葬被盗而抢救发掘。调查发现,此地为西周、春秋、汉晋时期墓葬群,有30余座。1995年11月,宁波市考古所清理了被盗掘的墓,其中土墩石室墓4座,东汉至唐的砖室墓8座。土墩石室墓主要分布在五步山巅和乌石山脊,山高海拔近百米。根据石料可分片石结构、块石结构两种。砖室墓的结构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是残存的墓葬形制仍能反映一定时代特点。
  卢家山商周墓群考古发掘 位于江北洪塘镇山下沈自然村西北约100米处。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商周至六朝时期墓葬16座,其中商周时期墓葬11座、六朝时期墓葬5座。商周墓葬大都分布于卢家山向西南方向延伸部分之山脊上,少数分布在其西南侧山坡地带。其埋葬方式,大致分为无坑无穴平地掩埋式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两类。出土遗物共97件,器物种类主要有原始青瓷盅、盅式碗、碗、盘、钵、三足炉、盂、泥质陶罐、青铜斧、玉玦、玉管、石斧、石凿等。六朝墓葬5座,大都分布在卢家山南段西侧半山腰以下,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20米。墓葬形制多样,出土遗物有10件。为研究当时浙东地区的生产、生活,尤其是丧葬形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忠墓 原墓位于江北湾头马公桥北,1995年12月因城市扩建,迁至慈城镇妙湾朱贵祠后山坡。“三忠”即明末抗清志士兵科给事董志宁、兵部右侍郎冯京第和兵部右侍郎王翊,三人殉难后,友人设法取得董志宁的遗骸、冯京第的手臂和王翊的头颅,合葬于今江北马公桥边,后谓之三忠墓。清人袁陶轩有《鄮北杂诗》凭吊其事:“马公桥畔冢累累,江人三忠识者谁?冯臂王头同葬处,新题独有董君碑。”
  姜家岙墓前石雕 位于慈城镇北姜家岙东坡,临小沟,南面有一开阔斜坡。为宋代怀王郡马林琮墓,墓已毁无存,现仅存墓前石雕,为4具石翁仲,文武像各2具,高2.5米。文者头戴梁冠,着罗云裳,手持朝笏;武者身着盔甲,双手握剑柄于腹前。此外,附近有石虎、石羊一对,为明代墓前石雕。
  上岙明墓前石雕 位于慈城北2里上岙村西岙(又名张家山)半山坡。墓已圮,墓主不详。根据石雕规制考证应为明代三品官墓,现存石马、石虎、石羊各二,原地保存尚好。是一套现存比较完整的明代三品官墓前石雕。
  鸦片战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英军侵犯宁波。时任浙江金华协副将的朱贵奉命参战,率子昭南及陕甘军900人赶赴慈城大宝山扎营。翌年二月初四,与进犯英军血战于此。因寡不敌众,朱贵父子及众多士兵壮烈牺牲。阵亡将士的忠骨被埋葬在西悬岭山上,并建墓立碑,当地人称为“百丈坟”。1984年10月,市、区有关部门和慈城镇人民政府,在朱贵祠后山坡建成鸦片战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将原葬在西悬岭的阵亡将士遗骨迁葬于新墓地,并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
  抗日阵亡将士之墓 位于保国寺山脚下,民国29年(1940)立。民国29年(1940)7月17日日本侵略军在镇海口沿海登陆,宁波驻军194师126团英勇抵抗,奋战三天三夜,击毙日军400余,人,伤600余人,击落敌机1架,宁波驻军600余位将士英勇牺牲。之后,将士遗体葬于此,并由当时的慈溪县长章驹主持公祭。该墓用巨型石砌成圆形坟墓,上覆黄土。墓碑镌刻“抗日阵亡将士之墓”,碑阴面是72位阵亡将士姓名。时人钱仁清义捐3亩3分田地,作为公墓的永远祭产。后遭毁坏。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