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3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艺术
分类号: J193
页数: 2
页码: 1392-13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舞蹈、舞龙、船灯等民间艺术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江北区 群众文化 民间艺术

内容

舞蹈
  马灯舞 又称“纸马灯”俗称“唱马灯”。源于南宋“泥马渡康王”的传说,清咸丰年间盛行。多在春节表演,谚谓“正月跑马,灯,二月放风筝”。马灯舞主要角色有马灯小姐(旦)、马郎官(生)、打浪小丑(丑)、车夫(末)、丫环(青)等,道具有纸马(一般为竹骨布皮,分马头和马尾两部分)、马鞭、虾灯笼、花车、浪伞、花扇、手巾等。表演时小旦将纸马扎于腰间作骑马状,小生手执马鞭作带马状,丑角则打浪伞、舞扇花,众人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曲调是独有的马灯调,从农历正月唱到十二月,反映不同的农象和农事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整个节目有说有唱、有歌有舞,多在正月初一至元宵演出于祠堂、庙宇、农户天井、广场等处。领队扛领旗,说吉利话。所到之处,主人赠送年糕等食物或红包赏金。
  舞龙 亦叫龙舞,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祛难、国泰民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舞龙有布龙、青龙、草龙、绣花龙等多种。以道具的结构形式而言,分为七节、九节、十二节、十八节、二十四节龙。布龙,最为流行,颜色多为青、黄、青黄3种。龙灯以竹架、布皮、纸鳞制成。九节布龙表演动作由10余个套路发展成为有盘、滚、游、翻、跳、戏等27个套路。套路上下连贯,利索敏捷,以龙头手为指挥。舞龙时,或单龙独舞,或双龙抢珠,或群龙飞舞。舞式不同,风格各异。音乐伴奏采用民族打击乐器,常用的有“五面锣”、“三五七”、“杨柳青”等锣鼓曲牌,演奏热烈。表演者均为身强力壮的青壮年,舞者服饰除绣花龙华彩艳丽外,其他都是头裹毛巾,上着对襟紧袄,下穿灯笼裤,脚裹绑腿,便于跌打翻滚。1988年2月,在宁波市春节舞龙大赛上,江北区青龙、黄龙被评为三品龙。
  大头和尚 表演者将纸糊的大头和尚面具套在头上,随锣鼓节奏表演情节简单的舞蹈,以滑稽哑剧逗乐。春节时演出,以两名分帖子者领路,挨户分帖,口说吉利话,顾客出钱后,在门上贴贺年帖,旋作表演。
  船灯 在灯架上绷以彩绸或彩布,使上部如船舱,下部如船身。一姑娘在舱中边唱各种小调,边使船随音乐起伏,作随波荡漾或破浪前进状,船后或为一戴白须的艄公,或为一男扮女装的艄婆,边作划船状,边作丑角表演以娱观众。亦有两船对舞。配以锣鼓、丝竹,伴唱《荡湖船》等小调。
  车子灯 灯架上绷以彩绸或彩布使成花轿状,并在两侧绘上车轮,内有一男子扮成的姑娘,称车心,手扶车架向前行走,使车子或行或止,做出或平稳、或倾仄的种种动作。乐队在一旁用小调伴唱。车后有一推车佬,边作推车状,边作戏谑表演。
  音乐
  十番 系民间最普遍的器乐形式,有粗、细之分。粗十番又称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配以唢呐,主要演奏《小开门》、《柳青娘》等乐曲。细十番又称文场,用笙、箫、管、笛、胡琴、月琴、三弦、琵琶等乐器,演奏《梅花三弄》、《醉步登楼》、《美女思春》等曲牌,多在春节、元宵及祀神、庙会时表演。
  马灯调 马灯舞时所唱曲调,与春牛曲调相似,但变化更多,调门也更为高亢,又因众人参与显得更有气氛。演唱时,一人领唱,众人和唱。每句唱词中常加衬词“沙溜浪沙啰”或“哩嘻嘻”,表示欢呼之意。歌声一起,众人齐和,一呼一应,配上生动的骑马动作,显得热闹喜庆。有锣鼓、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
  把酒谱与仪仗谱 慈城的地方曲牌,是同一曲牌在不同主奏乐器、不同调高下出现的两个姐妹乐曲。《把酒谱》以竹笛为主奏,轻快、热烈;《仪仗谱》以唢呐为主奏,威武、庄重。两者情趣各异。
  曲艺
  四明南词 俗称四明文书,由民间唱曲发展而成。南词词章华丽,曲调婉转高雅。内容多为宫廷或官宦家庭故事,是唱、奏、念、白相间的表演艺术。主唱人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功夫,一个主唱,旁有人和唱。大多为3人一档,乐队伴奏以三弦为主,配以琵琶等乐器。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白蛇传》、《双珠凤》、《十美图》、《果报录》、《送花楼会》、《刁刘氏》、《大红袍》、《文武香球》等30余出。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现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话 主要流传于宁波城区茶楼(书场)及江北慈城等地。传统书目有《水浒》、《三国》、《岳飞传》、《济公》、《包公案》、《乾坤印》等数十本。说书时,一个人扮演几个至10余个角色,口吻个性毕肖。所用道具仅惊木一块、折扇一把,不衬音乐,不带伴奏。一部书可连续说10余日乃至数月。
  唱新闻 由唱“朝报”(官方新闻)演变为唱民间“新闻”后渐成盲人专业之一。多一人演唱,偶有二人对唱。乐器有鼓、锣或竹根、竹板。曲调有头调(基,本调)、词调、哭调、悲赋调等。唱词多为俚音俗语,常连续押韵。内容大都取材于流传民间的古今故事、社会新闻。书目主要有《三县并审祝玉英》、《顾鼎臣》、《借红灯》等。旧时往往在夏天乘凉、坐航船时演唱,解放后渐停唱。
  莲花文书 又称犁铧文书、阿拉哩调,起源于余姚。演唱者执醒木、骨扇,边说唱边表演,配以四弦胡琴伴奏和帮腔,亦有加入三弦、琵琶、月琴等乐器。曲牌有四平调、马头调、五顿、反二簧、赋调、还魂调等十余种。四平调在演唱至三四句末尾时,伴奏人员即接口和唱,唱调较长的可反复吟唱。马头调轻松、幽默、欢快,富有情趣。主要书目有《玉连环》、《双狮球》、《玉蜻蜓》、《薛家将》、《金刀传》等。
  戏曲
  布台戏 流传于江北慈城一带,又称“张头孩”。演出艺人自带一张方桌,戏开演时,用布将桌子的四脚围住,艺人蹲在布后面,伸出两只手表演剧中的人物,同时由表演者自己说唱念白。戏中人物是男子则唱真音,是女子则唱假音,全靠两手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剧中人物。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