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3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9.2755
页数: 6
页码: 1391-139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群众文化的发展情况,包含了群众文艺团体、民间艺术等。
关键词: 江北区 群众文化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群众文艺团体
  江北业余文工团 1958年成立,1961年解散,1962年恢复,同时承办江北文艺麻袋厂。1962—1965年,每年春节到驻甬部队、“双抢”期间到农村进行慰问演出。1965年,江北文艺麻袋厂改为江北文艺纸盒厂,次年文工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0年7月,因江北文艺纸盒厂撤销而解散。
  越剧之友社 1989年,区文化馆与宁波化学里衬厂联合组成,首批社员18人,后发展至60余人。自1994年起,每年6月初到10月底的每周四晚上,在江北桃渡公园举办自娱自乐的越剧演唱会。1998年,在咸宁广场开辟“戏迷天地”,定期举行越剧演唱会。
  江北区少儿书画社 1990年1月成立,以书法、国画为主,通过课余的学习辅导,提高少儿社员的书画素质,促进少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江北区业余评弹队 1993年9月成立,吸收全市的业余评弹爱好者参加,是浙江省唯一的业余评弹队。多次参加并承办江、浙、沪业余评弹会演和华东四市(苏州、上海、无锡、宁波)的评弹曲目大会串。1995年夏,每逢周三晚上在江北桃渡公园连续举办两个月的乘凉评弹晚会。1997年11月后,在宁波市公园路15号鼓楼书场演出、活动。
  江北区顺泰老年艺术团 1995年9月成立,下设戏曲组、歌唱组、舞蹈组、拳剑组、书画组,后又分秧歌队、时装队和老年腰鼓队。以活跃江北区老年文化活动为己任,承办老龄系统的文艺调演活动,负责每年全区老人节的庆祝文艺活动,指导业务培训等,并经常下乡演出。
  过把瘾艺术团 2002年6月,由大闸社区组织成立,成员50人,下设舞蹈、健美操、戏曲、扇子舞4个组,曾自编自演江北区“交通安全进社区”文艺演出的全部节目。
  庄桥农民越剧团 2004年成立,有成员30余人,大部分是被征地农民。长期在庄桥街道26个村的田间地头、村镇广场演出。不仅表演传统的越剧和甬剧,还紧扣时代主题、国家政策自编自演折子戏以及快板、走书等。
  江北区机关干部心桥艺术团 2004年由区机关党工委组建。下设器乐、声乐、戏曲、曲艺(相声、小品)、舞蹈、书画6个组,有成员150人,为基层群众演出30多场次,自创了《清风伴您行》、《爸爸回来了》等节目,配合区委开展“唱响江北”、“党员·风采·新江北”等全区性的大型活动。
  “校居之光”艺术团 2004年10月成立,由辖区内12所大专院校作为成员单位,并举行首场汇报演出暨“爱在金秋”大型综艺晚会。
  第二节 民间艺术
  舞蹈
  马灯舞 又称“纸马灯”俗称“唱马灯”。源于南宋“泥马渡康王”的传说,清咸丰年间盛行。多在春节表演,谚谓“正月跑马,灯,二月放风筝”。马灯舞主要角色有马灯小姐(旦)、马郎官(生)、打浪小丑(丑)、车夫(末)、丫环(青)等,道具有纸马(一般为竹骨布皮,分马头和马尾两部分)、马鞭、虾灯笼、花车、浪伞、花扇、手巾等。表演时小旦将纸马扎于腰间作骑马状,小生手执马鞭作带马状,丑角则打浪伞、舞扇花,众人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曲调是独有的马灯调,从农历正月唱到十二月,反映不同的农象和农事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整个节目有说有唱、有歌有舞,多在正月初一至元宵演出于祠堂、庙宇、农户天井、广场等处。领队扛领旗,说吉利话。所到之处,主人赠送年糕等食物或红包赏金。
  舞龙 亦叫龙舞,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祛难、国泰民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舞龙有布龙、青龙、草龙、绣花龙等多种。以道具的结构形式而言,分为七节、九节、十二节、十八节、二十四节龙。布龙,最为流行,颜色多为青、黄、青黄3种。龙灯以竹架、布皮、纸鳞制成。九节布龙表演动作由10余个套路发展成为有盘、滚、游、翻、跳、戏等27个套路。套路上下连贯,利索敏捷,以龙头手为指挥。舞龙时,或单龙独舞,或双龙抢珠,或群龙飞舞。舞式不同,风格各异。音乐伴奏采用民族打击乐器,常用的有“五面锣”、“三五七”、“杨柳青”等锣鼓曲牌,演奏热烈。表演者均为身强力壮的青壮年,舞者服饰除绣花龙华彩艳丽外,其他都是头裹毛巾,上着对襟紧袄,下穿灯笼裤,脚裹绑腿,便于跌打翻滚。1988年2月,在宁波市春节舞龙大赛上,江北区青龙、黄龙被评为三品龙。
  大头和尚 表演者将纸糊的大头和尚面具套在头上,随锣鼓节奏表演情节简单的舞蹈,以滑稽哑剧逗乐。春节时演出,以两名分帖子者领路,挨户分帖,口说吉利话,顾客出钱后,在门上贴贺年帖,旋作表演。
  船灯 在灯架上绷以彩绸或彩布,使上部如船舱,下部如船身。一姑娘在舱中边唱各种小调,边使船随音乐起伏,作随波荡漾或破浪前进状,船后或为一戴白须的艄公,或为一男扮女装的艄婆,边作划船状,边作丑角表演以娱观众。亦有两船对舞。配以锣鼓、丝竹,伴唱《荡湖船》等小调。
  车子灯 灯架上绷以彩绸或彩布使成花轿状,并在两侧绘上车轮,内有一男子扮成的姑娘,称车心,手扶车架向前行走,使车子或行或止,做出或平稳、或倾仄的种种动作。乐队在一旁用小调伴唱。车后有一推车佬,边作推车状,边作戏谑表演。
  音乐
  十番 系民间最普遍的器乐形式,有粗、细之分。粗十番又称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配以唢呐,主要演奏《小开门》、《柳青娘》等乐曲。细十番又称文场,用笙、箫、管、笛、胡琴、月琴、三弦、琵琶等乐器,演奏《梅花三弄》、《醉步登楼》、《美女思春》等曲牌,多在春节、元宵及祀神、庙会时表演。
  马灯调 马灯舞时所唱曲调,与春牛曲调相似,但变化更多,调门也更为高亢,又因众人参与显得更有气氛。演唱时,一人领唱,众人和唱。每句唱词中常加衬词“沙溜浪沙啰”或“哩嘻嘻”,表示欢呼之意。歌声一起,众人齐和,一呼一应,配上生动的骑马动作,显得热闹喜庆。有锣鼓、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
  把酒谱与仪仗谱 慈城的地方曲牌,是同一曲牌在不同主奏乐器、不同调高下出现的两个姐妹乐曲。《把酒谱》以竹笛为主奏,轻快、热烈;《仪仗谱》以唢呐为主奏,威武、庄重。两者情趣各异。
  曲艺
  四明南词 俗称四明文书,由民间唱曲发展而成。南词词章华丽,曲调婉转高雅。内容多为宫廷或官宦家庭故事,是唱、奏、念、白相间的表演艺术。主唱人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功夫,一个主唱,旁有人和唱。大多为3人一档,乐队伴奏以三弦为主,配以琵琶等乐器。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白蛇传》、《双珠凤》、《十美图》、《果报录》、《送花楼会》、《刁刘氏》、《大红袍》、《文武香球》等30余出。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现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话 主要流传于宁波城区茶楼(书场)及江北慈城等地。传统书目有《水浒》、《三国》、《岳飞传》、《济公》、《包公案》、《乾坤印》等数十本。说书时,一个人扮演几个至10余个角色,口吻个性毕肖。所用道具仅惊木一块、折扇一把,不衬音乐,不带伴奏。一部书可连续说10余日乃至数月。
  唱新闻 由唱“朝报”(官方新闻)演变为唱民间“新闻”后渐成盲人专业之一。多一人演唱,偶有二人对唱。乐器有鼓、锣或竹根、竹板。曲调有头调(基,本调)、词调、哭调、悲赋调等。唱词多为俚音俗语,常连续押韵。内容大都取材于流传民间的古今故事、社会新闻。书目主要有《三县并审祝玉英》、《顾鼎臣》、《借红灯》等。旧时往往在夏天乘凉、坐航船时演唱,解放后渐停唱。
  莲花文书 又称犁铧文书、阿拉哩调,起源于余姚。演唱者执醒木、骨扇,边说唱边表演,配以四弦胡琴伴奏和帮腔,亦有加入三弦、琵琶、月琴等乐器。曲牌有四平调、马头调、五顿、反二簧、赋调、还魂调等十余种。四平调在演唱至三四句末尾时,伴奏人员即接口和唱,唱调较长的可反复吟唱。马头调轻松、幽默、欢快,富有情趣。主要书目有《玉连环》、《双狮球》、《玉蜻蜓》、《薛家将》、《金刀传》等。
  戏曲
  布台戏 流传于江北慈城一带,又称“张头孩”。演出艺人自带一张方桌,戏开演时,用布将桌子的四脚围住,艺人蹲在布后面,伸出两只手表演剧中的人物,同时由表演者自己说唱念白。戏中人物是男子则唱真音,是女子则唱假音,全靠两手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剧中人物。
  第三节 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
  群众文化 1981年,原江北区举办“中秋佳节越剧演唱会”。1983年举办元旦文艺评奖选拔演出。1984年国庆节举行文艺调演。1985年底举办江北区首届乡镇迎春戏曲、歌曲大奖赛。1986年举办江北区乡镇迎春戏曲、歌曲大奖赛,获奖者下乡巡回演出;又举办移风易俗广播演唱比赛、江北区乡镇企业文艺会演。1988年举办“只生一个孩子光荣”“天马杯”艺术摄影大奖赛。1989年主办“甬美杯”卡拉()K演唱大奖赛。1991年举行“七一颂”文艺会演活动。1992年,举办江北区法制宣传文艺会演、江北区十大青年歌手赛、“在希望的田野上”摄影巡回展活动。1993年举办“甬江之春”文艺会演。1994年举办“'94春节江北区文化馆歌曲、戏曲大唱台”活动,“姚江杯”江北春意摄影展,“东镇杯”希望之路书画展,江北区“公路杯”'94儿童大地绘画赛、小学生文艺调演、幼儿园庆“六一”文艺调演,中马街道第四届“共建杯”文艺会演大奖赛。1995年举行教工“爱我中华、树我形象”卡拉OK演唱比赛。1996年举行社区“文明之光”文艺会演。1997年举行大型综艺演出和游园会,宁波市“江花杯”、“心系回归、情洒故乡”摄影大赛。1998年举行庆“八一”文艺晚会。
  2001年举行庆祝申奥成功社区文艺展演、“洪塘之夜”大型文艺晚会、孔浦街道“冬之景”画展。2002年举办“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文艺演出、白沙街道“万马奔腾闹元宵”系列活动、共青团“闪光吧青春”大型广场文艺晚会、“赞颂新成就、迎接十六大”大合唱比赛活动。2003年举行江北区乡村青年歌手大奖赛、洪塘镇迎国庆农村文化大巡游活动。2004年举办建区20周年“慈城古韵”、“江北新姿”摄影大赛、“诚信、纳税、奔小康”文艺晚会、“新江北·激情外滩”大型广场文艺会暨宁波老外滩专用邮资封首发式。2005年共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200多次。2006年达400余次。2007年也是400余次,并举行“相亲相爱一家人”——江北区首届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月广场文艺演出活动。2008年,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江北行慰问演出活动在宁波大剧院举行。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北区自2005年下半年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考察调研和与代表性传承人单独谈话等多种形式,获得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发现江北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分布较为广泛。2006年,又按照“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通过走村串户、访问座谈和走访传承人等多种形式,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和登记工作,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各类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普查工作涉及全区8个街道(镇)208平方公里,参与人员147人,其中文化系统11人,开展普查培训17次,培训人员207人,投入普查经费10万元,先后召开座谈会317次,参与人员1966人,走访传承人812人,查获有效线索4960条,已收集实物55个,形成调查项目861个。在此基础上,聘请有关专家对普查收集的线索进行调研、论证,筛选了16个有价值的项目公布为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中风筝、面塑、骨木镶嵌、慈城年糕4个项目被命名,为市级非遗名录。
  为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江北区文广局和区教育局在前期认真调研、综合论证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集体传承保护,共在17所学校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分别选取花灯制作、剪纸和抖空竹等21个有特色、有保护价值的项目,开设非遗培训班,造就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小传承人。同时,定期在同类传承教学基地之间组织活动、交流展示学生作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增强传承教学的影响力。年终开展检查评比,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工作突出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