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机构与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1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机构与设施
分类号: G123
页数: 5
页码: 1375-137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文化机构与设施的情况,包含了旧时演出场所、文化馆文化站等。
关键词: 江北区 文化艺术 机构与设施

内容

第一节 旧时演出场所
  庙宇祠堂戏台 解放前,庙宇、祠堂和公共场地常附建或临时搭建戏台,以供戏班演出。其中以慈溪县城慈城城内最为集中。主要有:慈城大关圣殿戏台,戏台正中悬挂匾额“寓褒贬”(现挂于秦氏支祠戏台上),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书法家梅调鼎所书。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日关圣帝生日商界捐款邀请戏班子到此演大戏。今已不存。慈城城隍庙戏台,始建于唐代立县之初,其后随城,隍庙而屡废屡建,20世纪40年代因火灾被毁后,至2008年重建。慈城清道观戏台,始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历经兴废,至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全部烧毁,现已修复。此外,洪塘也有两个大戏台,一个位于洪,塘市街东端文武殿对面,隔河相望;文武殿供奉仓颉和关羽,始建于清朝,抗日战争前每年演两天徽班大戏。另一为塘头庙戏台,20世纪20年代洪塘巨商洪念祖、洪益三出资修缮,每年阴历四月上旬,演10天徽班大戏,每天3场。抗日战争爆发后停止。
  茶楼 茶楼是演出评话的主要场所,集中在江北岸,著名的有:中华轩,位于中马路,民国19年(1930)至1950年营业,有座位7~8桌。汇芳楼,位于老火车站,民国19年至26年(1930—1937)营业,有座位10余桌。福荣轩,位于玛瑙路,民国24年(1935)至1958年营业,有座位10余桌。
  戏院 戏院也集中在江北岸,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兰馥戏园,是宁波最早的戏院。位于马栏河桥边(现江北公园附近)的鼓舞台,民国7年(1918)建成,起初演出京剧,民国14年(1925)改称鼓舞台影戏院。民国16年(1927)6月19日宁波绸布业工会在此举办北伐筹饷游艺
  会。民国17年(1928)末关闭。位于玛瑙路的共舞台,民国,25年(1936)落成。有800余个座位,主演越剧、京剧。抗日战争时期宁波沦陷后,民国31年(1942)10月,由伪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改名为“中华大戏院”,同年年底关闭。
  第二节 文化馆文化站
  文化馆 民国元年(1912)慈溪县通俗图书馆在县城(今慈城镇)设立慈溪县民众教育馆。民国20年(1931)县通俗讲演所,并入,主要开展书报阅览、时事宣传和文娱体育等活动。民国30年(1941)县城沦陷前,夕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复设。1950年4月,人民政府在接收原慈溪县民众教育馆基础上成立慈溪县人民文化馆,以识字教育、时事宣传、文化娱乐、科学普及为主要任务。1952年更名为慈溪县文化馆,1954年10月迁至浒山镇。
  1972年10月,江北文化站建立,1978年7月撤销,次年7月恢复。1984年10月成立江北区文化馆,隶属区文教局;1995年改隶区委宣传部(文广局)。主要职能是围绕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传播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举办各种普及型或提高型的知识性、技能性文化艺术培训活动,辅导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指导群众文艺鉴赏;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收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举办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开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编辑出版群众文化书刊、资料,建立群众文化档案。1991年经考核升为浙江省一级文化馆。
  文化站 1980年,市郊区费市公社成立文化中心。1988年2月,槐树街道文化站建立。1994年,江北区共有乡镇、街道文化站9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3个,文化俱乐部、文化室共45个,图书室17个。1995年经考核确定庄桥、慈城为特级站,中马为一级站,洪塘、白沙、甬江、孔浦、文教为二级站,乍浦为三级站。2008年,江北区有1个乡镇、7个街道文化站,共有文化俱乐部、文化室118个,图书室110个。
  慈城镇文化站有越剧队3支、舞蹈队5支及家庭乐队等;文化宫13个(社区2个、村11个),其中市级10个、区级3个。白沙街道文化站有3个市级社区文化宫,25支业余文艺团队,其中较具特色的有“竹板舞”团队、“少儿时装模特”团队、“腰鼓”团队。洪塘街道文化站有“乡音”文艺演出队、舞蹈队、腰鼓队、合唱队、排舞队、姚江社区越剧团、姚江社区马灯队、街道少儿书法队。村落文化宫7个,其中市级2个、区级5个。孔浦街道文化站有孔浦社区“快乐社”、红梅社区“大家乐”、百合社区“舞蹈队”、绿梅社区“书画队”。市级社区文化宫3个。文教街道文化站有大闸社区“过把瘾”艺术团、繁景社区“京剧爱好者之家”、范江岸社区“夕阳红”艺术团、双东坊社区“青少年腰鼓队”;市级社区文化宫3个。甬江文化站有腰鼓队、秧歌队,中老年文宣队,二胡队;村落文化宫5个,其中市级1个、区级4个。庄桥文化站有文化广场和露天舞台,舞龙、舞狮队,车船、灯队,腰鼓队,排舞队,秧歌队,舞蹈队,摄影、书画队,文艺演出队,越剧队;村落文化宫12个,其中市级9个、区级3个;2008年新建1600平方米文化中心并投入使用。
  第三节 电影院 剧场 剧团
  电影院 最早有大草舍影院,系解放初期慈城驻军为丰富文化生活而建造的大草棚,故称大草舍影院,地址在今慈城镇孔庙儒文化广场。影院落成不久,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带队的国家京剧团曾到此慰问演出,此后主要放映电影。今已无存。其次为大光明影剧院,20世纪60年代设于慈城镇冯氏大宗祠(今铁路工具厂)内。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有:慈城镇电影院,1983年元旦对外放映营业,2002年因孔庙改建被拆除。洪塘镇电影院(洪塘街道电影院),建于1978年,现属危房。妙山影剧院,1982年建成开放,现已停止使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庄桥、裘市、费市、乍山、云湖及庄桥冯家等地也相继建成影剧院。因电视普及、区划调整等原因,大部分乡(镇)、村电影院今已废止。
  剧场 最早有兰江剧院,民国22年(1933)由商人集资兴建,1953年修造扩建,1956年公私合营。1963年重建于人民路53号。“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称五一影剧院,1980年复原名,2003年被拆除。最著名的是宁波大剧院(天然大舞台),位于大闸路1号,2001年动工,2004年建成,是代表宁波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剧院占地面积200亩,主体建筑面积71285平方米,由法国建筑师何斐德设计,总投资6.19亿元。设有1500座大剧场和800座多功能剧场各1个;其功能设置、技术标准及关键舞台设备,均按国际先进水平配置。天然大舞台隶属于宁波广电集团宁波大剧院,总面积3800平方米,3层看台,可同时容纳1000名观众,有8间豪华贵宾包厢,18个豪华看台;可表演歌舞、冰上芭蕾、杂技、特技、相声、小品等节目。
  剧团 清光绪初年,慈溪县城(今慈城镇)里出现第一个京戏戏班——春仙班,生、旦、净、末、丑等行当较为齐全。春仙班除了上大宅门演堂会外,演出的场所大多是酒楼茶坊、神庙戏台,有时甚至是露天演戏。1949年,慈城有孝东剧团与孝西剧团,1962年重组合并。20世纪90年代初,江北区合作越剧团成立,由20余位中老年专业、业余演员组成。2000年,江北区新新越剧团参加宁波市戏曲调演取得优胜奖。2001年发展到7个民间剧团,全年演出900多场次,观众达12万人次。至2008年,江北区正式注册的民间剧团有群艺越剧团、小百花越剧团、祥瑞越剧团、凤凰越剧团、新艺越剧团。
  第四节 图书馆
  二老阁 位于今江北慈城镇半浦村,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时为浙东除天一阁外的第二大藏书楼。该阁在郑梁翰林第东首,为坐北朝南三间两层楼建筑,楼上中间一间供奉黄宗羲、郑溱神位,左、右两间贮黄氏遗书3万卷,楼下收藏郑氏遗书2万余卷。清乾隆年间政府编修《四库全书》,该阁进呈94种藏书精本,有47种290卷著录于《总目》,33种入存目。其中《警时新录》(5卷)、《岭海舆图》(1册)、《海语》(2卷)、《灼薪剧谈》(1卷)、《十八方加减》(1册)、《造砖图说》(1册)、《西洋国志》(1册)、《九代乐章》(23卷)等为罕见之书。二老阁藏书历经近200年,多有散失,民国初被郑性七世孙卖给上海书贾,后大多归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2005年6月开馆,8月被省文化厅评定为国家三级馆。馆舍面积2200平方米,藏书5万余册,期刊杂志500余种,兼具社会培训功能。开馆以来共设流动图书站25家。至2007年底,发放借阅证3500多张,文化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查阅人数12376人。江北区各街道与慈城镇也都建有图书室,其藏书量为甬江街道3200余册,孔浦街道3000余册,慈城镇6000余册,洪塘街道3000余册,文教街道1200余册,中马街道1000册,庄桥街道13000余册。图书室内现代化设施齐全。
  辖区内学校图书馆选介
  宁波大学图书馆 馆舍由包玉刚图书馆、邵逸夫图书馆和包玉书科学楼组成,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至2007年底,入藏图书265万册(含各资料室),其中纸质图书142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全文电子期刊2.1万种,CNKI、维普、Elsevier、Springer等全文数据库26个,全国报刊索引、EI、CSA、BP、SCOPUS等文摘数据库15个。主要收藏中、英、日等文种的专业文献,逐步建成覆盖全校各类学科专业,具有较完整的中外文文献资源的馆藏体系。馆藏有《申报》、《大公报》全套,《民国丛书》(共四编),《良友画报》等近现代资料;古籍资料有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孤本小说集成》、《明实录》、《清实录》、《四部丛刊》、《四明丛书》、《中华大藏经》、《道藏》、《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等。阅览席位1286个。是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
  宁波教育学院图书馆 馆舍设在宁波教育学院育才路校区,加上环城校区教师继续教育资料中心和学生阅览室,馆舍面积约2400平方米。2007年的馆藏规模为16万余册,其中中文图书近13万册,古籍近3000册,外文原版书6000册,合订报刊2万余册。教育教学类和文史类的文献收藏尤为全面。
  宁波四中图书馆 馆舍面积1800平方米。有图书7.5万册,古籍1673册,报刊265种,报刊合订本2217册,电子图书5万册。主要收藏中学教育教学及社科类图书,生均图书拥有量52.4册,年借阅量1.9万册。学生阅览室有座位320个,教师资料室有座位54个。电子阅览室有电脑58台,座位56席。1999年6月通过“浙江省中小学一级图书馆”的达标验收。
  第五节 美术馆 博物馆 展览馆 青少年宫
  宁波美术馆 位于三江口北侧,紧邻老外滩,2005年10月开馆,是宁波市文联直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楼面积16200平方米,大、小展厅面积达5300平方米,艺术品收藏库1500多平方米,可同时或分别举办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展览。建馆以来,注重推介宁波籍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并多次开展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学术研究及展览活动。
  保国寺建筑博物馆(国际友谊博物馆宁波分馆) 位于洪塘镇灵山山岙,隶属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是浙江省首家古建筑博物馆,也是长江以南地区唯一的古建筑博物馆。其中,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保国寺大殿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木构建筑遗存,代表着11世纪初中国最先进的木结构技术。博物馆现有17个展厅,先后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文明单位、市十佳旅游景点。
  宁波城市展览馆 位于老外滩外马路195号,2003年6月开放,隶属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建筑面积约7400平方米,是一座集展览、旅游、会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展览馆,具有建设展览、规划查询、交流研究、宣传教育、休闲观光、会议安排六大功能。年参观人数约9000人次。
  江北古真艺术馆 位于慈城太湖路23号,2008年3月开馆,是江北第一家民间博物馆,展出瓷器、砖石文化、钱币、县印等专题2000余件展品。其中关于“县印”的藏品,为宁波市收集最全的一家。
  青少年宫 创建于1992年的宗瑞青少年宫,位于井园巷13号,由香港顾国华兄弟捐资建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江北区目前唯一的成建制、多功能、综合性的青少年校外文化教育活动中心。建馆至今先后有十几万人次参加活动,近10万人次参加了美术、舞蹈、器乐、声乐、书法、英语、小主持人、小记者、智能训练等各类培训,近500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金、银、铜奖。1993年,在原洪塘影剧院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洪塘文化娱乐中心开业,设有影剧厅、镭射厅、歌舞厅、录像厅以及大型电子游戏室和图书室。后面积扩大至3000平方米,内设舞厅、台球室、电子游戏室、健身房等10余个活动室。1994年,慈城文化楼落成,面积1450平方米,内设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室、录像厅、台球房等。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