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统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65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统计管理
分类号: F222
页数: 9
页码: 880-8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专业统计、统计调查、统计执法、统计服务等统计管理概况。
关键词: 宁波市江北区 统计 管理

内容

第一节 专业统计
  统计机构1987年前,江北区统计工作由政府的相关科室分别兼任,相关数据报宁波市相对应的部门。1987年2月,江北区统计局建立,着手配备乡镇统计干部,至2001年,江北区在岗的专兼职统计人员1267人,其中持证上岗人员1209人,具有统计专业初级职称的56人、中级职称的9人。1993年,区统计局设立统计信息咨询服务部。1996年9月,区统计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统计科、专业统计科。1999年建立统计档案资料室,存有各类档案262卷,配有档案密集柜、温湿度计和防霉防虫蛀的设施。2001年,区统计局办公室增挂“统计计算中心”牌子,档案室获宁波市档案局颁发的市一级档案管理合格证书。2002年1月,区统计局和区发展计划与经济局合署办公,内设科室中涉及统计的有综合调研科和专业统计科;8月成立江北区统计学会。2005年10月,区统计局从区发展和改革局中分出单独设立,为正处级的区政府部门。2006年,全区街道和镇的统计系统计算机实现联网。2007年,成立江北区经济社会调查队。至2008年底,区统计局有行政编制干部9人、事业编制人员13人。
  统计报表新中国成立初,建立分日、旬、月、季、半年和年报等周期报表。1953年开始执行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定期报表制度,重点以国营经济为主,以反映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统计报表主要有农业、农业合作化基本情况,社会商品零售额、零售量,人口及合作社基本情况等;至1957年基本形成报表体系。1958年“大跃进”统计报表多而乱,数据严重失实。1961年开始清理统计报表。“文化大革命”期间,统计机构被撤销,,人员被解散,统计体制遭破坏,改革开放后重获新生。1993年始,“社会总产值”改为统计“国内生产总值”。1994年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改为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5年建立统计单位登记制度。“八五”期间,“国民收入”改为统计“国内生产总值”。199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将统计体制法律化。1999年起,工业统计调查建立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月报分企业报送制度。2003年始,农业统计调查在原有23张年报的基础上增加欠发达乡镇、贫困村统计监测调查。2006年起,建筑业统计调查实施网上直报的上报方式。2008年,由区统计部门布置的统计报表有综合平衡、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能源、固定资产投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劳动工资等;由业务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报表有人口、财政、金融、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农经、民政福利等。按照报表的上报周期分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统计报表的传递方式有电话、邮寄、计算机网络传输等。
  第二节 统计调查
  1994年7月20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的请示》,明确普查在统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正式确立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确定尾数逢“0”年份进行全国人口普查;逢“2”进行全国第三产业普查;逢“5”进行全国工业普查;逢“6”进行全国农业普查;逢“1、6”进行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即每10年进行6次普查。2003年8月,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研究,并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调整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其中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1次,人口普查为尾数逢 “0”年份、农业普查逢 “6”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2次,分别逢 “3、8”的年份实施。
  工业普查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境域内没有统计数据。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区政府对辖区内全民所有制以及乡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含街道企业)进行普查,主要内容有企业规模以及产、供、销、人、财、物等基本情况,并侧重于工业设备技术状况、经济效益、工业内部结构及职工状况等调查。1995年进行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江北区的普查范围是全部工业企业和非工业单位附营的工业生产活动单位,包括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和非工业单位附营的工业生产单位;村(街道、居委会)办工业、私营工业、城乡合作经营工业和个体工业。普查的主要内容有工业企业(单位)基本情况;工业企业劳动情况;工业产品生产、销售、库存;主要工业产品产、供、销、存实物量;附营工业单位生产、销售情况;工业企业原材料、能源消费与库存;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主要工业生产设备及新旧程度;生产设备技术状况;工业企业部分的合资基本情况。普查结果显示:1995年底,江北区有工业企业1238家,从业人员40962人,工业总产值33.5亿元,实收资本4.9亿元。按工业企业性质分,前三位的分别是集体企业704家、私营企业255家、个体工业230家。工业总产值前三位的分别是集体企业24.26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6.5亿元、私营工业1.63亿元。
  人口普查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江北区现境均无统计数据保存。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旨在查清人口数量、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普查登记项目19项,其中,按人填报的13项: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常住人口的行业、职业及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的子女数和存活子女数、1981年育龄妇女生育状况;按户填报的6项:本户住址、户的类别、本户人数、本户1981年出生和死亡人数、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人数。普查登记的标准时点为当年的7月1日零时。由于1982年今江北区尚未建立,第三次人口普查江北区人口各项数据是根据相关资料计算汇总编制的。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项目21项,其中,按人填报15项,按户填报6项,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新增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迁来本地的原因2项;普查登记的标准时点为当年的7月1日零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分为《普查表短表》,登记项目为按人填报的9项,按户填报的10项;《普查表长表》,登记项目按人填报的26项,按户填报的23项;《死亡人口调查表》,登记项目为8项;《暂住人口调查表》,登记项目5项;浙江省另增《外出人口调查表》,登记项目10项;普查登记的标准时点为当年的7月1日零时。这两次调查登记的方法为普查员入户调查、当场填报为主,必要时也在普查区内设登记站登记。区政府成立了以副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从第三次至第五次人口普查看:一是江北区总人口在增加,从1982年的19.36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7.12万人,其中有外来人口26336人;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降低,从1982年的8.98%下降到2000年的1.32‰;三是少数民族人口有所增加,从1982年的84人增加到2000年的1123人;四是人口性别比①依然较高,1982年为107.09,1990年为108.46,2000年为106.82;五是家庭户规模在缩小,1982年为3.02人,1990年为2.96人,2000年为2.58人;六是人口文化程度提高较快。
  第三产业普查(简称“三产普查”)1993年6月,区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全区第三产业普查工作的通知》,并组成以副区长为组长的第三产业普查协调小组以及办公室。首次三产普查的范围,包括全区各种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户。普查内容:一是反映第三产业机构和人员方面的指标;二是反映第三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指标;三是反映第三产业实物资产情况的指标。普查的年度为1991年和1992年,江北区增加了1993年1—6月。普查的基层调查分为甲、乙、丙3种表式,甲表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第三产业单位填报;乙表由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第三产业单位填报;丙表由调查员深入到被选中的从事第三产业活动的城乡个体户中,根据个体户提供的数据填写。
  江北区的普查结果显示:199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7%,首次比第一产业的比重高出3.13%,实现了产业结构格局由“二一三”顺序向“二三一”顺序转变。199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5706万元,比1991年增33.7%,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8.9%,比第一产业的比重高出10.3%。第三产业行业单位数量前三位,分别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前三位,分别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
  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简称“基普”)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在江北区进行2次。第一次的标准时点为1996年12月31日。普查年度为1996年。普查的目的是搞清江北区内各行业的单位底数;掌握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建立完整的全区基本单位名录库。普查的对象为除去农户和个体经济以外所有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其中包括各类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从事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社会经济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普查的主要内容:一是反映单位的基本信息;二是反映单位的主要属性;三是反映单位的基本经济活动;四是反映单位的其他信息。第二次的标准时点为2001年12月31日。普查资料的调查年度为2001年。普查的目的是摸清江北区各类单位的底数,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法人单位和各类产业活动单位的数量及构成情况,为掌握基本国情提供资料;全面掌握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为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区的部门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信息共享且能动态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奠定基础,为开展其他普查和各类抽样调查提供基础资料。普查的对象和内容与第一次基本相同。
  1996—2001年,江北区基本单位数从2834个增加到3755个。从业人数增加47104人,增1.5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1999人,第二产业增加22225人,第三产业增加22880人。按经济类型划分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呈现“五增三减”现象:国有经济增1.5倍;私营经济增67%;股份制单位从无到有,从业人员达9001人;外商投资经济增48%;港澳台投资经济从业人员增3.7倍;集体经济、联营经济和其他经济的从业人数分别减少32308人、1243人和614人。
  全国农业普查(简称“农普”)1997年1月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点标准是1997年1月1日。时期资料是1996年度。普查对象是江北区内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村住户、乡镇企业、行政村和乡镇。调查项目38个,使用“农村住户调查表”、“非农村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调查表”、“行政村调查表”、“乡镇调查表”、“非农乡镇企业基本情况卡片”5张表(卡)。普查结果,基本查清江北区内农业、农村生产经营单位的数量和结构;农村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主要农业机械数量和结构;耕地数量和结构;农作物种植的规模和结构;建置镇的规模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乡村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等。农普的数据处理首次采用了光电录入。
  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时点标准是200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普查对象为区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农普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普查对象由普查员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普查显示:江北区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1.3万户,农业从业人员10744人,其中,男性占58.5%,女性占41.5%。有农业技术人员40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40人。全区有大中型拖拉机86台、小型拖拉机217台、联合收割机136台。
  全国经济普查(简称“经普”)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普查目的是全面掌握江北区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地区分布、行业结构、组织形式、经济效益等基本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数据库系统。普查对象是江北区从事二、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的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第一次经普结果显示,2004年末,江北区从事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总数4197个,其中,企业法人单位数3725个,占88.8%;机关事业法人单位数215个,占5.1%;社会团体法人单位数52个,占1.2%;其他法人单位数205个,占4.9%。产业活动单位数4677个,其中,第二产业单位数2135个,第三产业单位数2542个;个体经营户数13264户,其中,第二产业1013户,第三产业12251户。产业活动单位的行业分布与就业人员和个体经营户户数与行业分布。
  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目的是全面调查了解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普查的对象、范围与第一次相同。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动等。
  第二次经普结果显示:法人单位,“二经普”比“一经普”增加2086个,增幅为49.7%;其中,企业法人单位增加1806个,机关事业单位增加127个,社会团体法人增加47个,其他法人单位增加106个。产业活动单位由“一经普”的4677个增加到“二经普”的7524个,增60.87%;其中,第二产业2930个,第三产业4594个。个体经营户由“一经普”的13264个增加到“二经普”的15926个,增幅20.1%0;其中,第二产业1214户,第三产业14712户。产业活动单位的行业分布,除采矿业单位数略有减少外,其他行业均有增加;增加单位数前三的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幅前三位的分别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林业资源普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境域内进行过5次森林资源清查(含普查、调查,由林业部门实施,详见第十编第五章 “林业 ”)。
  城镇房地产普查1985年开展全国城镇房地产普查,本区由区城乡建设管理局实施(详见第六编第五章 “房地产业 ”)。
  第三节 统计执法
  江北区的统计执法主体是区统计局,具体执法行为由其选聘的专职统计执法检查员或经培训考核后选聘的兼职统计执法检查员完成。至2008年底,江北区有专职统计执法检查员1人、兼职统计执法检查员18人。其中,持有统计执法检查证的6人,持有省行政执法证10人,两证兼有人员3人。
  1997年,全区开展统计执法大检查,成立以副区长为组长的江北区统计执法大检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检查采取自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自查面达到96.9%。全区共组织23名检查员,对41个单位进行重点抽查。对街道和主管部门主要抽查“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职工工资总额”;对镇(乡)主要抽查“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对村主要抽查“出生人口”、“粮食播种面积”等。检查结果,共发现统计违法行为9件,其中虚报5起、瞒报4起;并对甬江镇1996年和1997年1—5月虚报工业总产值4.2亿元的统计违法行为进行通报。与此同时,举办44场宣传报告会,辖区内1800多个企事业单位4600人参加新《统计法》知识的培训,发放宣传资料1568份。
  2005年,稽查统计违法案件11起。其中,瞒报工业总产值5起604.3万元,虚报工业总产值6项3122.2万元。予以警告处罚11起,罚款3起3000元。2006年,稽查统计违法案件16起。其中,瞒报案件8起,包括瞒报工业总产值6起904.7万元,瞒报固定资产投资额1起15.3万元,瞒报在岗职工季末人数案件1起;虚报案件8起,其中,虚报固定资产投资额5起805.2万元,虚报工业总产值1起28万元,虚报劳动报酬1起1.32万元,虚报年末劳动人数1起13人。予以警告处罚,其中3起罚款4500元。2007年查处统计违法案件32起。其中,瞒报案件25起,包括瞒报工业总产值7起796.4万元,瞒报年末劳动人数3起40人,瞒报资产累计折旧案2起159.8万元,瞒报劳动报酬案4起15.2万元,瞒报主营业务收入案4起80.1万元,瞒报应缴营业税案2起9.4万元,瞒报固定资产投资案1起41.6万元,瞒报利润总额案1起0.8万元,统计员未获资格认定案1起。虚报案件7起,虚报工业总产值4起650.1万元,虚报年末劳动人数2起22人,虚报工资总额案1起5万元。予以警告处罚,其中3起罚款5000元。2008年,对54个单位进行抽样稽查,其中,存在瞒报统计资料的4家,虚报统计资料的2家,无统计从业资格证的3家,未按规定做好台账的3家。对6家予以警告、5家作警告处理、1家作警告并处罚款5000元的处理。是年举办统计培训班18期,接受培训2000人次,发放资料2万余册。
  第四节 统计服务
  1987年区统计局建立之初,统计服务形式单一,统计职能主要是搜集和汇总数据,结合定期统计报表,为各级领导提供项目不多、内容简单的统计信息资料。1992年提出“开放式”统计理念,实行统计服务方向、服务方式、信息来源、调查方式、信息技术五个转变。1994年始,开展统计信息咨询服务。1996年明确提出统计服务三个面向,即面向党政领导,为科学决策服务;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面向基层企业,提供统计信息咨询。以后,又提出统计的宗旨是“实事求是、精益求精”。2005年提出“用数据说话、为发展服务”。区统计局每年向中共江北区代表大会(或区委全委会)、区人民代表大会、区经济工作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和活动,提供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资料、统计图表。同时,按年或按月与省内外30多个大中城市的情况相近的城区和宁波市内5个市辖区交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统计数据。
  统计资料汇编1984—1987年,每年一本《宁波市江北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88—2001年,每年一本《宁波市江北区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2—2008年,每年一本《宁波江北区统计年鉴》。统计年鉴内容,1984—2005年为综合、农业、工业、财政贸易、文教卫生5大类47小项;2006年起为综合、国民经济核算、人口与劳动力、农业、工业、能源和电力、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国内贸易与住宿餐饮、开放型经济与旅游、科技与教育、文化与卫生、交通、市政和环保、民政、司法、安全生产与其他16大类126小项,图文并茂。此外,还有《江北区 “八五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资料汇编(1991—1995)》与《江北区“九五”主要指标汇编》。上述几次重大普查,均有相应的汇编资料。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不但编印《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汇编本,还增加汇编《江北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地图》(省内首创)、《宁波市江北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名录库大全》、《江北姓氏录》、《闪光》等资料。1995年开始,提供每月2期的《江北统计信息》小册子。1996年,增加每月《经济信息快报》卡片。2003年创建《江北概览》手册。2007年建立《月度数据分析快报》并建立综合数据查询平台。
  统计分析报告区统计部门不定期地为区委《江北信息》提供统计专业分析及统计工作动态等统计信息资料,另有专题调查、专题分析材料。主要有:1993年的《江北区第三产业现状特点背景发展趋势及发展构想》、《经济腾飞新的增长点》、《江北区第三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1996年的《江北区烟草消费调查》;1997年的《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1%人口抽样调查》;1998年的《江北区儿童事业发展检测报告》、《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工作》等。2001年的《年销售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工业景气调查》、《个体商贸餐饮业抽样调查》、《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2002年的《江北区第三产业发展报告》、《加快发展江北区现代物流业的思考》;2003年的《实施产业高度化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江北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2005年的《江北区服务业发展基础现状的调查分析》、《江北区基本单位情况分析》、《江北区妇女发展规划(2001—2005)》终期监测统计报告;2006年的《江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投资问题的研究》、《江北区产业结构变动现状和趋势分析》、《城市化加快推进下江北区服务业发展的行业选择》;2007年的《交通运输业专题调查》、《工业园区投入产出调查》、《楼宇经济调查》等调研报告及论文。
  统计公报1994年,区统计部门第一次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此后,每年发布一次。2008年的统计公报主要内容有综合,农业、农村,工业、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服务业,国内贸易、旅游,外向型经济,城市管理、交通建设,科技、教育与人才,文化卫生与体育,人口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节能和安全等项。

附注

①以女性人口为1,男比女的比值。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