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流通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6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流通货币
分类号: F822
页数: 3
页码: 797-7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流通货币的发这情况,其中包含制钱、铜圆、银两银圆等。
关键词: 金融 货币 流通货币

内容

制钱
  宁波地区的货币,以铜钱流通历时最久,形式为方孔圆钱,自秦汉的“半两”、“五铢”到唐代的“开元通宝”以及历代年号钱应有尽有,数量颇巨。明代以来,官铸铜钱始称“制钱”。尽管当时白银已成为主要货币,但制钱的流通却始终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两者并行不悖。清初官方规定,白银1两折合制钱1000文,但比价时有变动。鸦片战争前后,制钱私铸之风日炽,不尽出于民间,即使官炉也夹带私钱,使制钱不断贬值。清代末年,宁波制钱流通更为复杂,官铸制钱有古钱、今钱之别,今钱中又有各朝制钱之分,种类繁多,轻重不等,而私钱铜轻质劣,均为减重货币,以致市面行使极其紊乱。清咸丰年间,清政府财政匮乏,滥发官票、宝钞和滥铸当十大钱,制钱流通式微。当铜圆盛行后,制钱因不能适应货币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
  铜圆
  中国铸造铜圆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形式改为中间无孔。1枚铜圆当10文铜钱,以代替制钱使用。宁波在次年即开始流通。出现之初,,铜圆在流通中弥补了制钱的不足,适应了市场的需要。但仅过5年,流通呈现混乱景象,价格开始跌落。辛亥革命后,大量轻质铜圆涌到宁波,泛滥成灾。到民国23年(1934),宁波用300枚铜圆以上才能兑换银圆1元,超出法定价的两倍,在许多场合被摒弃不用,铜圆流通制度走向没落。
  银两银圆
  明中叶后,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清代在市场上流通的除银两、制钱及钱庄等金融机构发行的银票、钱票外,明代末年起还有外国银圆流入宁波,主要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美国银圆、日本银圆、英国银圆、安南银圆等。光绪十六年(1890)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银圆,俗称“龙洋”;其后,各省陆续仿铸,龙洋在宁波市面流通。民国3年(1914,)底,北洋政府铸造正面为袁世凯头像的银圆,因分量划一,式样新颖,颇受商界欢迎,本国银圆流通日广。
  清末民初,政府宣布以银圆为本位,但是银两制度并未废除,宁波市面上仍是银两、银圆并用,宁波货币的记账单位仍是规元,在大宗交易和对外贸易时银圆须折合成银两价格,银圆本位制度并未真正实行。民国22年(1933)3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以规元7钱1分5厘合银圆1元为一定的换算率;8日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宁波从3月10日起,所有收付一律使用银圆,,不得使用银两。但两年之后,政府又放弃实行。民国后期,由于民众对政府发行的纸币——法币、金圆券—极不信任,宁波市场上的一切计价流通以及投机买卖,均以黄金、银圆和实物为主,银圆市场更是到处可见。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令规定,人民币为全国解放区统一流通的合法货币,一切财务清算、契约票据、完粮交税等均以人民币为清算单位。但实际上,市民对人民币信任的程度远不如银圆高,银圆仍是交易上的计价通货,人民币仅起找零辅币的作用。特别是定海尚未解放,两地往来单帮仍以金银为交易媒介,象山、宁海偏僻地区收购土产尚需携带银圆。直至1950年上半年,经过肃清敌伪货币、打击金银黑市投机活动,及定海解放,市区以金银计价流通的现象才基本绝迹,仅农村仍存在物物交换现象。
  纸币
  由于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现象日益显著,民国24年(1935)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实行不兑现纸币流通制度,主要内容为:自次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上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一概使用法币,禁止银圆在市面流通,从而基本上克服了自清末以来币制混乱的局面。然而政府滥发法币,引起通货膨胀。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法币陷入恶性膨胀的绝境,使财政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国37年(1948)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再次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废止法币。但,金圆券的贬值速度比法币更快,如洪水决堤,一泻千里。宁波解放前夕,金圆券沦为废纸,并导致财政经济的全面总崩溃。纸币流通制度破坏殆尽,市面上银圆公开恢复交易。
  宁波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以人民币作为本位货币,规定以人民币收兑金圆券,在短时间内肃清了市场上的金圆券,同时严禁金银外币计价流通,至1950年上半年,市区以金银计价流通的现象已基本绝迹,但农村仍存在物物交换现象。市上手提肩负均为米袋,商店及摊贩每日营业收入大部为食米,人民币仅占10%左右,且多为找零需要。1950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颁发了关于人民币下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指示,银行积极配合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组织人民币下乡。6月下旬,商业销售收入人民币已占80%~90%。1951年,政府又从各方面大力促进城乡交流,人民币下乡问题基本解决,物物交换现象逐步消失,在全市范围内确立了人民币一元化的货币市场。
  解放初期使用的人民币是第一套人民币,俗称“旧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发行。人民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万元、5万元共12种,版别达62种。1955年3月1日,国务院命令发行新人民币即第二套人民币,新人民币1元折合旧人民币1万元。新币面额,主币为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辅币为1分、2分、5分、1角、2角、5角6种,每种券别版面印有汉、藏、蒙、维吾尔4种文字。1957年12月1日,国务院又命令发行1分、2分、5分3种金属分币,材质为铝镁合金,与同额纸分币等值混合流通。由此,人民币进入了纸币、硬币混合流通的时期。
  1962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三套人民币,面额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取消了主币中的3元券。1980年4月15日发行1角、2角、5角、1元4种金属人民币,其中1角、2角、5角的材质为铜锌合金,1元币为铜镍合,金。1987年4月27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面额主币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6种,辅币有1角、2角、5角3种。原有1分、2分,、5分3种纸、硬辅币继续流通。1992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第97号令,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自6月8日起发行1元、5角、1角3种金属人民币,与市场上流通的同面额纸币等值混合流通。这3种金属币材质分别为钢芯镀镍、黄铜合金、铝合金。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1999年版),面额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6种,其中1元有纸币、硬币两种。为提高第五套人民币的印刷工艺和防伪技术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8月31日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2005年版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纸币和不锈钢材质1角硬币,其中1角硬币材质由铝合金改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199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同时流通。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