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资料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5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产资料供应
分类号: F251
页数: 2
页码: 702-7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是供销社的传统经营项目。计划经济时期,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商品实行计划分配,并由供销社负责统一经营。1962年起,178种商品在郊区全面实行凭证、凭券供应,其中生产资料99种等生产资料供应概况。
关键词: 宁波市江北区 生产资料 供应

内容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是供销社的传统经营项目。计划经济时期,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商品实行计划分配,并由供销社负责统一经营。1962年起,178种商品在郊区全面实行凭证、凭券供应,其中生产资料99种。1998年,农资流通体制和流通渠道发生变化,国家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由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自主购销;同时确认生产厂家、各级农资公司、农业农技推广站、土肥站和植保站即农业“三站”的经营准入资格。一度造成进货渠道和价格混乱,出现假冒伪劣商品和药、肥害。2005年,政府决定改造供销社传统的农资流通网络。2008年,市供销社计划以市农资公司为龙头,以各县级农资公司为平台,通过联合、重组、加盟等形式整合全市农资经营资源。
  肥料民国时期,肥田粉(硫酸铵)已开始有少量应用。解放后,供销社供应的商品肥料以氮肥、磷肥、钾肥等化学肥料为主,辅以骨粉、饼肥等传统土肥。初期以赊销、贷款等方式向农民提供化肥。1956年实行氮肥预售。1962年,粮食作物用肥按种植面积实行计划分配,照顾重点产粮区。1963年起,对粮食收购实行氮肥奖售办法,以此作为收购农产品的重要手段。分配供应的化肥项目有春粮、早稻、晚稻等粮食作物;油菜、席草、蘑菇、茶叶、西瓜、柑橘、林木、毛竹、青皮竹、糖蔗、无花果、外贸蔬菜等经济作物;兔场和供港猪养殖场等畜牧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供应郊区农民的肥料,1973年有氮肥1693.22吨、磷肥21.29吨;1975年有氮肥553.52吨、磷钾肥和多元复合肥90.25吨、“5406”菌粉570千克;1976年有氮肥925.32吨、磷钾肥及多元复合肥147吨、硼砂350千克;1978年有氮肥804.92吨、茶叶专用菜籽饼50吨;1979年有标氮5859吨、碳酸氢铵3211吨、氨水5127吨、磷肥3061吨、钾肥78吨、菜饼45.65吨;1980年有标氮2074.39吨、碳酸氢铵5151.65吨、氨水65吨;1981年有标氮3137.8吨、碳铵2345吨、磷肥100吨、钾肥107.5吨、菜饼156吨;1982年有标氮3380.16吨、氨水200吨、钾肥1373吨、磷肥741吨、多元复合肥50吨。1983年,奖售化肥的农产品品种达37种。1984年减少至28种。慈城供销社供应的化肥,1986年有氮肥5950吨、磷肥1603吨、钾肥216吨、复合肥39吨:1990年有氮肥1910吨、磷肥2851吨、钾肥767吨、复合肥28吨;2005年有氮肥68吨、磷肥22吨、钾肥14吨、复合肥12吨。2008年的化肥销售额,江北供销社为805.1万元,慈城供销社为8.4万元。
  农药及药械市供销社供应给郊区的农药,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有“六六六”240.75吨、“二二三”8.6吨、敌百虫2.1吨、西力生0.7吨、硫酸铜11.55吨、乐果72.8吨;1973年有“六六六”274吨、“一六零五”16.28吨、敌百虫2.32吨、“二二三”17.73吨、马拉松30.9吨、杀螟松6.9吨、亚胺硫磷5吨、杀螟晴1吨、稻瘟净9.55吨、稻脚青9.95吨;1976年有杀螟松14.24吨、“六六六”91.15吨、“一六零五”0.77吨、杀虫脒2吨、敌百虫12.33吨、马拉松7.86吨、“二二三”17.73吨、稻脚青1.57吨、托布津0.72吨、稻瘟净10.1吨。1979年有6%“六六六”400吨、25%杀虫脒5吨、80%敌百虫20吨、35%“二二三”2吨、50%甲胺磷10吨、40%乐果30吨、50%马拉松10吨、40%稻瘟净10吨、10%叶蝉散5吨、20%稻脚青5吨、100%井岗霉素0.15吨、10%叶枯净3吨、50%托布津1吨、硫酸铜2吨,同时分配供应喷粉(雾)器950架。1986年,慈城供销社销售农药81.8万元,1990年销售219.8万元。2000年,江北供销社销售农药51.1万元,2002年销售27.2万元。2005年,慈城供销社销售农药10.3万元;江北供销社销售16.2万元。2008年,慈城供销社销售农药17万元。江北供销社已无农药销售额。
  农用薄膜1964年,江北地区开始试验农膜覆盖育秧(简称“尼龙育秧”),效果好,但成本高,未能全面推广。据不完全统计,由供销社供应郊区的农膜,1973年为12750千克,1975年为10290千克,1976年为3万千克。农用薄膜为亏本经营(优待供应每吨2600元,实际成本3600元),所以政府明确规定供应原则、范围和办法,重点供应早稻育秧,兼顾其他粮食、经济作物育秧、育苗,同时凭生产大队证明供应,严防移用和外流。1980年春季,地膜在郊区蔬菜地上试用,并在水稻育秧上试验成功,以后迅速推广普及,供应量增大。1990年,慈城、江北供销社销售农膜分别为25300千克和3200千克。2005年,江北供销社供应农膜5400千克,慈城供销社只供应200千克。2008年,供销社已无农膜销售记录。
  建筑材料由供销社供应的建材主要为水泥,其次为毛竹。水泥部分由市建材公司进货,另一部分由郊区(江北区)慈江水泥厂生产;毛竹在很长时间内实行统一购销,大部分由本区山区、半山区出产。郊区农村所需的以上商品,长期以来由供销社供应,直至敞开供应、多渠道经营。市农业局、商业局分配给郊区机埠渠道、晒场维修的水泥,据不完全统计,1973年共420吨;1975年共122吨;1979年共3240吨;1980年共100吨;1981年共200吨。市商业局分配,由供销社供应给郊区的农具维修的毛竹,1976—1977年共2.7万支,1978—1979年共2.7万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材放开经营。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