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制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5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体制沿革
分类号: F832.49
页数: 2
页码: 701-7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民国21年(1932)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在慈溪县城(今慈城镇)成立,此为慈溪县第一个合作社。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法(草案)》公布施行。孝东供销合作社随即在慈城成立;1953年扩建农村网点,建立半浦、乍山、云湖、妙山等供销分社;1956年更名为慈城供销部,有基层社的专业商店7个,基层社分社或中心商店8个,收购站点1个,合作商店25个,合作小组88个,附属加工厂(场)2个等体制沿革概况。
关键词: 宁波市江北区 体制 沿革

内容

民国21年(1932)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在慈溪县城(今慈城镇)成立,此为慈溪县第一个合作社。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法(草案)》公布施行。孝东供销合作社随即在慈城成立;1953年扩建农村网点,建立半浦、乍山、云湖、妙山等供销分社;1956年更名为慈城供销部,有基层社的专业商店7个,基层社分社或中心商店8个,收购站点1个,合作商店25个,合作小组88个,附属加工厂(场)2个。宁波郊区供销社于1954年建立。1956年,郊区、庄桥两供销社合并成立宁波市郊区供销合作社。1958年,农村基层供销社(包括由小商小贩组成的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成为人民公社的供销部。下伸的代购代销店绝大多数被撤销,走乡串巷的“货郎担”也不复存在。整个流通领域由国家商业独家经营。但次年又将小商小贩划出,重新组织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恢复和建立代购代销店。
  1962年,郊区调整为甬江、近郊、慈城3个基层供销社;1963年又分为近郊、庄桥、慈城、洪塘4个基层社。1965年,近郊供销社在郊区设有梅堰、白沙、湾头、东郊、西郊5个综合商店和压赛、南门2个分店,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农副产品采购3个专业商店。庄桥供销社下设费市、洋市、新阳综合商店和生产、采购、生活3个专业商店,另有1个加工场,管理180余个小商贩。慈城供销社下放小商小贩,增加农村商业网点,下伸的有虹星分店,新建的有后洋、毛力、皇桥、洪陈4个合作商店和2个网点,增插14个商贩供应点,并在妙山公社里夹试建亦农亦商的代购代销店。生产大队一级网点从63个增加至80个,40户以上的自然村都有供应点。“文化大革命”期间,供销社理事会、监事会制度被否定,社员代表大会停止召开,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1977年12月,国务院宣布供销合作社为全民所有制商业。当时郊区有3个基层供销社及所属11个分社。经营网点420个,其中全民25个、基层社81个、集体207个、农村“两代店”107个。有全民干部职工1158人、集体干部职工947人。
  1983年,供销社体制改革,恢复供销社合作商业性质。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恢复社员入股制度,扩大民办因素,实行清股、扩股;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开展农商联营,与农民结成经济联盟。在农村的供销社代销店,可以改成大队自销店、农民个体自营店或实施承包经营。1984年,庄桥供销社下辖集体商业企业有费市、洋市、马径、姜颜、童家、李家等综合商店,洪塘、安山、同心等烟酒商店,水产蔬菜商店、中兴副食品商店、日兴日用商店、废旧物资商店、洪塘水产水果商店等。甬江供销社属今江北区的集体商业企业有姚江、白沙、压赛3个综合商店。
  慈城供销社下辖的集体商业企业有利民、解放、北门、利群等综合商店,皇桥、后洋、八房、山西、观庄、裘市等地商店,百什、棉布、交电、光明工业品、土产日杂、解放水蔬、中街水蔬等商店,有西街、直街、南门、解放、横街、市心口等点心店,另有南门酱杂柜组、食品工场、制面工场、大众饭店、半浦饮食店等。市供销社副食品公司下属商业企业在江北区的有后马、封仁、新江、槐树等副食品商店。此后,江北供销社系统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并相应调整经营网点,大部分农村“两代店”闭歇。至2008年,江北区境内在册的供销社企业尚有宁波市合立贸易发展总公司(江北供销社),慈城供销有限公司及其农资商店、采购商店、五交化商场、百货大楼、半浦门市部,以及舟山供销合作社宁波办事处,浙江省供销社宁波仓储运输公司。位于江北区的还有市供销社直属的农资公司与畜产品公司。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