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仓储 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5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仓储 加工
分类号: TU249.2;TS210.4
页数: 3
页码: 698-7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现代仓储解放初,国家多利用大宅、祠堂、庙宇做粮食仓库。1954年,宁波市粮食局在白沙建成市局第一支库;1958年,又在铁路北站十一道边建简易粮食中转仓(1975年拆迁到十三道边)。榨油旧时油料加工多在油坊进行,用人力压榨,后渐用机械代替。1950年,庄桥有油车行2家等仓储加工概况。
关键词: 宁波市江北区 仓储 加工

内容

仓储
  古代仓储粮食仓储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宋代在慈溪县城(今慈城镇)建有常平仓和义仓,有屋10间,后存2间,一间储官兵俸料米,另一间储义仓米。元代有陈留仓,在县治西庑,储秋粮1350石,主要用于吏员、军人禄粮。在陈留仓西建有常平仓,每年籴谷收贮,遇饥年照时价粜米。另在各都、隅每社设义仓1所。明代,先后在县署建有预备仓、济留仓、常盈仓;万历年间,又在城东西二隅各建义仓1所,储谷462石余,在县东华家巷建仓屋共20间(内盐仓1间)。另在城外建南仓(储谷671石)与西仓(储谷260余石)。清代常平仓在华家巷内,实存谷14064石,后毁于战乱;咸丰十一年(1861),重建廒仓50间。历代粮仓今全废。古代官仓保粮措施,采用 “出陈易新而粜 ”的办法。
  现代仓储解放初,国家多利用大宅、祠堂、庙宇做粮食仓库。1954年,宁波市粮食局在白沙建成市局第一支库;1958年,又在铁路北站十一道边建简易粮食中转仓(1975年拆迁到十三道边)。1963年始,市粮食部门在乍山建仓4座;其时慈城地区有仓点数12个217座,庄桥地区有仓点数9个64座。1974年,市粮食局在白沙粮库2幢仓库(容量350万千克)安装平面输送机,1975年增加55米。以后市郊各粮食收购站普遍安装此类输送机械,大大降低了农民交售粮食时的劳动强度。至1980年,江北区现境内有粮仓29处,计47座(含油脂库),总库容量61380吨。其中,属于庄桥粮管所的11处,今尚存在的有童家仓、塘头庙仓、洪家祠堂仓、费市仓;已废的有将军庙库、姚宅仓、庄桥米厂仓、洪塘米厂仓、费市供应仓、洋市仓、下沈仓。属于慈城粮管所的12处,今尚存在的有妙山仓、乍山仓、胜利仓、慈东仓;已废的有裘市仓(一、二)、慈城麻袋仓、秦家仓、半浦仓、慈城门市部供应仓、慈城饲料站仓、支援仓。属于江北粮管所的有江北油脂库粮仓、江北油脂库油罐、军供仓、门市部仓,全部已废。1995年扩建庄桥粮食收购站粮库4700平方米,库容4000吨,今尚存在。1997年扩建乍山粮站粮库、拆建洪塘大米车间粮库、建慈城南门粮站粮库,今已全部拆除。
  属于宁波市粮食局的白沙粮库,在下白沙路1号,地处甬江北岸,铁路北站终端,占地面积47557平方米。初建时,有基建仓2万吨、收纳仓2000吨、稻谷加工厂1座、沿江码头1座、河埠4个、晒场6000平方米,以及办公生活设施,计建筑面积11952平方米。此后不断发展,至1990年底,拥有各类仓房25座,仓容量35000吨,露天堆场24块,可堆粮2530吨,总容量37530吨,为宁波市最大粮仓。粮库水陆交通便利,担负市属各县、市及舟山、台州、温州等地粮油中转任务,全年经营量为90.77万吨。今白沙粮库为国有独资收储企业,下设收购站等直属单位,承担储备、军粮供应、铁路中转等职能。粮库占地5万多平方米,仓房18座,容量5万吨。另有植物油罐2座,总容量400吨。
  现代国库的粮食储藏技术,一般采用以下几种:(1)机械物理防治,此法为通风保管,风筛除虫,高温曝晒,低温、缺氧防治;(2)化学药剂防治,此法为药剂清仓消毒,粮仓熏蒸,粮面喷晒防护;(3)综合防治,此法为清洁卫生、物理机械、化学药剂相结合的办法,防治范围从粮仓扩大到供应站、加工厂和农户。1985年起,粮食部门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按照各季节气候特性,做到春密闭防潮、夏隔热防霉、秋降温杀虫、冬通风降湿。1994年5月起,按照商业部制定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要求,对储藏的粮食实行质量跟踪检验,每座粮仓存粮经检验后登记设卡。凡库存粮食移库、出库都须开具粮油质量证书,随货同行。坚持开展无虫害、无鼠雀、无霉变、无事故的 “四无粮仓 ”活动。
  加工
  碾米旧式碾米,农家多用碾子、捣臼等进行人力加工,多数村庄有公用碾房。清末民初,始用机器碾米、磨粉、榨油加工。民国21年(1932)慈城观庄有陈杏连米厂,裘墅有顺祥米厂,压赛堰有久生碾米厂。解放初,政府接管部分私营米厂,。1954年,城区建国营宁波白沙稻谷加工厂。1956年,慈城镇的昌记、泰康、集友、长丰、云升、良友、协兴、三勇8家米厂公私合营,组成慈城中心米厂。庄桥的同兴、恒康、大有等5家米厂组成庄桥米厂。农村各地则利用抽水机埠(机房)的设施和电力,配套浙机2号碾米机,相继办起米厂。1965年建裘市米厂,1966年建童家米厂,均系社队兴办,专业加工国家稻谷的米厂。1969年,白沙米厂毁于火灾,后重建于白沙粮库东大门,并改名江北米厂。1984年,江北区现境的碾米机保持在250台左右。至2008年,全区有碾米机262台,加工粮食3万吨。
  磨粉旧时用石磨粉碎粮食,本地区多用人力牵引。小磨一般一人操作;大磨则需要两人操作。分水磨和燥磨,做年糕和汤圆的米粉多用水磨。1965年开始使用机动磨粉机。1979年,郊区有磨粉机316台。1984年,江北区有231台。今磨粉机多由相关的食品生产企业拥有。
  榨油旧时油料加工多在油坊进行,用人力压榨,后渐用机械代替。1950年,庄桥有油车行2家。至1972年,市郊有半浦、马径、裘市、西成(今为海曙区)、妙山5家机械化油厂。1979年,郊区有油料加工机械11台。1983年,江北米厂有炒锅3台、榨油机2台,加工食用油69.29吨;庄桥米厂有炒锅2台、榨油机2台,加工食用油56.43吨;慈城米厂有炒锅3台、榨油机4台,加工食用油65.68吨。1984年,江北区乡村油料加工机械只有5台,2008年增至10台,加工原料 35.5吨。
  饲料粉碎1984年,江北区有各类饲料加工机械255台。1985年1月,宁波饲料厂在环城北路409号建立(前身为市饲料中心站)。1985年7月,国营洪塘饲料厂投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牧场大多停办,外地成品饲料涌入,饲料粉碎机减少。2007年,全区有83台。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