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业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506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农业机具
分类号: S23
页数: 7
页码: 544-550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古代至2004年宁波市江北区农业机具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具 机具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农具
  古代农具
  距今6000~5700年的江北区现境的慈城小东门遗址发现有石斧、石、石凿、石刀、石纺轮等。距今约5700年的慈湖遗址发现有木耜、木锛、木锄(锤)、点种棒、木桨、木镞等。锛、
  耜、凿、锄是翻地松土农具;斧、刀是收获农具;桨、镞是渔猎农具;点种棒是种植农具。
  传统农具
  耕作农具:木犁,为主要翻耕农具;平耙,用于粉碎、平整农田;滚耙,用于农田除草、碎土;此外还有耖、锄头、钉耙、耥、坑铣等。灌溉农具:畜力水车;人力水车,可分脚踏与手牵两种;此外还有提水工具戽斗、拗棚等。收获农具:稻桶,镰刀;风箱,使谷物净;篾簟,用于翻晒谷物,后由水泥晒场替代。此外还有横刀、铡刀、畚斗、摊谷耙、拉晒耙、谷筛、白篮、团匾、谷柜等。加工农具:碾,用于稻谷去壳等粮食加工;石磨,用于粮食粉碎;臼,用于粮食加工;此外还有碓、砻、筛、榨机、纺车等。运输农具:扁担;杠棍;冲杠;木船,后被农用水泥船取代;此外还有竹箩、绳索、木轮车等。种植农具:麦戳孔、豆撬、铧戟、种田绳等辅助性工具。其他传统农具还有稻叉、铧锹、避头铣、甩铣、泥夹、便桶、料勺、推苗、笠帽、蓑衣、牛轭、牛草篰等。上述传统农具只有少数几件至今尚在使用,大多数已淘汰。
  改良农具
  华东水田犁:1957年推广,1960年慈城公社有307部,不久中止推广。胶轮人力车:1984年,江北区有6519辆。五一犁:慈城家具厂生产,铁制,仿木犁,轻便牢固,翻耕性能好:1963年推广,沿用至今。水泥船:1963年,慈城造船厂仿制成功,1965年推广,随之取代木船;1984年,江北区有813艘,2000年消失。
  新式农具
  步犁:1955年,妙山农场有1台;1960年,慈城公社有495台,不久被弃用。双轮双铧犁:1955年,妙山农场有1台;1960年,庄桥公社鞍山大队有26台,慈城公社32个大队统计有117台,不久被弃用,由供销社回收并向生产单位退款。脚踏打稻机:1955年,妙山农场有3台;1963年,郊区有1668台;使用电动打稻机后逐年减少,1984年江北区尚剩5台,1987年消失。人力喷雾(粉)器:1955年,妙山农场使用一架单管式喷雾器;1958年,庄桥公社农机厂试制手提式喷雾器1400架;1960年,慈城机械厂生产背包式喷雾器506架、高压式喷雾器265架;1979年使用已普及,1985年江北区有背包式喷雾器6599架,1999年达到13076架。人力插秧机:1959年慈城公社推广1766台,1961年停用;推广小苗带土移植后重新使用,1979年郊区有53台。此外还有打孔器、耘田器、手推割稻器等,均因不适用而相继搁弃。
  第二节 农业机械
  耕作机械
  轮式拖拉机 1969年,慈东公社红湾大队与山东大队合资购入宁波拖拉机厂生产的东方红-20型1台,功率14.71千瓦(20马力),是为江北区用于水田耕作的第一台轮拖。1978年,宁拖生产出东方红-24型,后改称奔野-25型,功率增大到18.37千瓦,适应于农田作业,很快成为江北区主要耕作机械。1987年,江北区拥有轮拖425台,功率7540千瓦,达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全区有轮拖214台,功率4227千瓦。
  手扶拖拉机 1968年,妙山良种场购入常州产东风-7型手拖2台;手拖比轮拖更适应水田作业,操作方便、价格低廉,得到推广,1979年开始超过轮拖。其型号基本为杭州产东风-12型、永康产工农-12型,功率均为8.82千瓦(12马力)。2008年,全区有397台,功率3513千瓦。
  船型拖拉机能 在轮拖和手拖无法耕作的烂水田里作业。1978年,慈东公社南门大队购入1艘,功率8.82千瓦;1979年,郊区拥有30艘;2008年,江北区有此机270艘,功率2530千瓦。
  排灌机械
  抽水机 1953年,妙山农场使用新中国成立前进口的柴油机抽水机1台,功率5.88千瓦(8马力)。次年购入宁波铁工厂制的柴油机抽水机1台,功率也是5.88千瓦。1955年4月,国营鞍山电力抽水机站建立,也是宁波地区农业上使用电力的开端。是年,鞍山机站使用电动机7台、柴油机1台,有机埠6座、流动机1台,灌溉农田8502亩,替代牛力水车237部,节约劳动力1.2万工。当年灌溉受益田亩的粮食总产比1954年增加30.5万千克。
  至1963年,郊区拥有排灌机械346台,功率4311千瓦,其中电动机275台、3833千瓦,柴油机68台、454.3千瓦,煤气机3台、23.5千瓦;灌溉面积15万亩,机灌率84.3%。1979年,郊区拥有排灌机械1221台、7381.6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6.8万亩。1984年,江北区有抽水机埠909座,排灌站54座,翻水站9座,排灌机械1035台、7455千瓦。2008年,全区有排灌机械1437台、12567千瓦,灌溉(复灌)面积22.15万亩。
  水泵 农村常用的小口径水泵多为离心泵,有浙农系列的6-18型、6-24型、8-24型、8-30型、8-35型。口径以10英寸、12英寸居多。今所有排灌站、翻水站全选用轴流泵,因轴流泵流量大,扬程低,适用于平原地区灌溉。1963年,郊区有各种水泵325台,1979年达1213台。1985年,江北区有水泵1124台。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2116台。2008年有1437台。
  喷(滴)灌 1958年,市农业局在湾头五队埋设地下铁管,进行固定喷灌试点,受益面积280亩。由于成本高、维修难,没有推广。1973年,慈东公社东门大队一牧场50亩水稻田使用喷灌,后因设备性能差被弃用。1979年,半浦公社虹星大队在10亩山地装上滴灌,灌溉西瓜。1982年,该大队在200亩盆景花木地使用喷灌,效果良好。1986年,江北区有喷灌73套,主要用于湾头蔬菜基地。1990年有喷灌895套。1997年,甬江镇的蔬菜地用上喷灌1176套。2003年,洪塘镇首次安装喷灌50套,用于园艺。2004年,慈城镇三勤村200亩白茶使用喷灌,有喷头400只。2007年,全区喷灌机械280套,节水灌溉面积0.68万亩。2008年有节水喷灌机械250套。
  种植机械
  1970年,庄桥公社农机厂引进上海-1型机动插秧机进行仿制,1974年生产出60台在郊区使用,工作效率为1.5~2.5亩/小时。1988年引进吉林产2T-7358型机动插秧机1台,在庄桥李家村首次搞农艺与农机配套。区政府为此在李家村召开机收机种现场会,组织干部观摩。1999年,引入华东型塑料钢质大棚562平方米,制作秧架414只,采用立体育秧,面积扩展到1957平方米,一次能满足150(软盘)~180(硬盘)亩早稻田秧苗。但因经济和技术上的原因,水稻种植机械一直没有过关。至2008年,全区尚有机动插秧机19台,功率76千瓦,机插水稻面积2300亩。另有水稻抛秧机2台,功率6千瓦。
  植保机械
  1973年,费市农机厂仿制工农-36型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成功,配套2.21千瓦(3马力)柴油机,工效5~10亩/小时。1979年引入山东产东方红-18型背负式机动喷雾(粉)机,配套汽油机功率1.18千瓦,工效6~7亩/小时(喷液),逐渐取代担架式喷雾机。1984年,江北区有植保机械467架、1042千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机动喷雾器减少,1998年全区仅有21架、43千瓦;2004年起又有新的发展,至2008年有372架、695千瓦,植保面积13.35万亩次。
  收获机械
  电动打稻机 1962年,鞍山抽水机站将1台脚踏打稻机改装为电动打稻机。此后发展较快,1979年郊区有电动打稻机2463台。1984年江北区有4117台。1993年达历史最高水平,有7427台、14408千瓦。2007年尚有5327台、8783千瓦。因联合收割机已普及,电动打稻机多被搁置。
  表10-8-11955—1961年国营鞍山电力抽水机站机埠灌溉情况表
  1971年另有电动脱粒机开始使用,具有复脱粒与清选的功能,1979年郊区有2158台,功率936千瓦;也因联合收割机普及而弃用。
  联合收割机 1974年,妙山良种场购入江西泰和产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台。1980年,郊区引人湖州产100-12型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18台,不久弃用。1988年,引入桂林-3号全喂入披挂式联合收割机1台,未推广。1990年引入开封产KC-070型1台,未推广。1992年,引入桂林-4号1台,次年再进25台。1995—1998年,全区联合收割机发展最快,共增340台,1998年达历史最高水平,为515台、7232千瓦,机收面积163659亩。2008年有联合收割机334台、6133千瓦。
  谷物烘干机 1966年,宁波地区农业机具研究所试制的红卫Ⅰ型谷物烘干机在慈东公社试用,烘稻谷20余万千克。1984年,江北区有谷物烘干机193台,1988年达267台,翌年降至97台;至2008年,全区只有31台。
  加工机械
  粮食加工机械有碾米机与磨粉机。碾米机于民国21年(1932)在慈城镇陈杏连米厂首先使用,至2008年,全区有碾米机262台,加工粮食3万吨。磨粉机在1965年开始使用,至1999年有147台;另有淀粉加工机械10台。饲料加工机械主要为饲料粉碎机,2008年江北区有饲料加工机械174台,加工饲料0.144万吨。油料加工机械为炒锅与榨油机,2008年江北区乡村油料加工机械有8台。茶叶加工机械,2008年江北区共有96台,其中修剪机23台、采摘机21台、揉捻机26台、理条机29台、扁形茶炒机22台、杀青机4台,加工茶叶280吨。
  运输机械
  江北区各种拖拉机都配有拖车,农忙耕田、农闲搞运输。
  1979年,郊区有轮拖车284辆、手拖车249辆。次年,公路交通部门核发轮拖车行驶证292辆、手拖车行驶证141辆。1990年,江北区有轮拖车359辆,为历史最多年份。专业运输机械使用后,轮拖车、手拖车皆减少。至2008年,上牌证的轮拖车有4辆、手拖车只1辆。
  1977年开始在水泥船安装挂浆机,成为机动水泥船。1979年,郊区有158艘、772吨位,功率
  566.6千瓦。道路运输机械增多后,水道运输萎缩。1984年,江北区降至63艘、332吨位,功率206千瓦。1999年,全区机动水泥船只剩两艘,至2000年消失。
  1975年,郊区有农用汽车1辆,功率14.72千瓦。1979年,郊区有农用汽车14辆,功率779.1千瓦。1984年,江北区农用汽车发展至76辆,功率5311千瓦。1996年有138辆,功率8504千瓦。2000年起不再作农机统计。
  此外,还有由轮式拖拉机改制的变型运输机。1998年,慈城镇勤丰村张某最先购入。至2008年,全区有大中型变型运输机168辆、小型机36辆。
  第三节 农机管理
  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至1983年,农机管理一直由宁波市职能部门负责。1983年12月,宁波市郊区办事处新设农机科,负责管理。1984年5月,农机科改为江北区农业机械管理总站;10月增挂江北区农业机械局牌子。2002年2月,区农机总站(农机局)与区农业局合并为区农林水利局,下设农机化服务总站。基层的农机管理,长期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及生产大队、生产队负责。1973年11月,甬江、庄桥、洪塘3个公社建立公社农业机械管理站,下设机耕运输队(拖拉机站)。1975年,郊区公社、镇相继建立农机站。除庄桥镇外,其他公社仍下设拖拉机站。1984年5月,公社、镇农机服务站统一改名为乡、镇农业机械服务公司。1986年4月,除慈城镇外,其余乡镇农机服务公司相继改名为农机化服务部。后经撤并,至2008年,江北区基层有3个街道1个镇共4个基层农机服务部(公司)。1992年,慈城镇农机服务公司被农业部评为1989—1990年度全国农机管理系统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先进单位。1995年复查中,又连续保持3年先进称号。
  管理工作
  计划管理 20世纪90年代开始,试行农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机作业、服务体系建设、油料分配、安全生产、培训、修理、机件供应、试验推广等实行指标化,使农机管理既有定性要求,又有定量指标。2000年,区农机总站对江北区农机化水平现状与全市、全国水平作比较:机耕率99%超过宁波市的98%、全国的66%;机收率86%,超过宁波市的58%、全国的20%;但机插率
  0.36,不如宁波市的8.5%、全国的32%农机培训1955年,妙山农场为白米湾社培训抽水机手1人。1961年,鞍山抽水机站在春耕前组织31个新抽水机手训练班。1970年5月在妙山良种场举办郊区四轮和手扶拖拉机手复%,
  合训练班。1973年1月,郊区举办第一期手扶拖拉机手培训班,3月第一期四轮机手培训班在慈城举办。1972年开始,农机手经培训考核合格,由市农业局核发省统一印制的农田作业驾驶证。1984年6月成立江北区农机培训站,次年增挂宁波市汽车驾驶员培训站牌子。1988年起,受市
  农机培训 站委托,全市(除镇海)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由江北区农机培训站培训,直至各县(市、区)具备自训条件止。1989年,区培训站被评为全省先进农机培训站。1992年9月撤销江北区农机培训站,建立区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学校;1994年7月被省农业厅评为一级甲类学校;1999年改为区农机化技术学校。1976—2008年,共培训各类农业机械技术人员、驾驶员7224人。
  农机监理 1984年5月,江北区农业机械监理站成立,次年增挂宁波市城郊农机监理站牌子,行使对江东、海曙、江北3个区的农机监理。1991年,市农机监理所将属于江北区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驾驶员档案移交给区农机监理站;同时,确定小型拖拉机新号牌和行驶证由区农机监理站核发,大中型拖拉机由市农机监理所核发。区农机监理站在区农机培训站内设立监理分站,直至2004年。2003年,区农机化服务总站增挂区农机监理站的牌子。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