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50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渔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8
页码: 536-543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59年~2003年宁波市江北区渔业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渔业 渔业经济 江北区

内容

江北地区江河众多,水面辽阔,渔业资源丰富。全区有渔业水域近16200亩,其中大荡11000亩(含姚江水系江北段的水面约10200亩)、内塘2130亩、山塘120亩、水库2927亩。另有稻田养殖面积350亩。有外海捕捞骨干企业4家,拥有渔轮29艘,总马力13656千瓦,以及相应的渔港码头。2008年,全区渔业总产量20887吨,其中淡水鱼1190吨、海水鱼19697吨。渔业总产值7434万元,其中淡水渔业产值1616万元、海洋渔业产值5818万元。
  第一节 淡水渔业
  姚江渔业 姚江在历史上为潮汐河流,咸淡水交汇,渔民以捕捞天然鱼类为生,年产淡水鱼约150吨。1959年6月姚江大闸建成,姚江成为淡水大河,得以发展淡水养殖业。姚江全长107.4公里,流域总面积2940平方公里,今属江北区的水面,从余姚与江北区、鄞州区交界点的三勤村网滩自然村到宁波姚江大闸止的主航道中心线以北部分,约10200亩,其中姚江主流面积约6300亩、慈江等支流面积3904亩。1959年,姚江湾头古道1800亩水面率先开辟为渔场,开始淡水鱼人工养殖,由市园林处管理。1969年5月,正式成立两县一市(余姚县、鄞县、宁波市)姚江联合养鱼场:1970年4月,成立姚江渔业人民公社,统一管理姚江渔业。
  姚江养鱼开全国大江养鱼之先河。1974年初至1975年5月,以“大江养鱼大有可为—浙江省宁波市姚江渔业人民公社”为标题,在全国农展馆水产分馆展出,并作为全国十大典型之一向受众介绍。尔后,姚江渔业人民公社先后接待国内16个省、市的65个水产代表团,向他们介绍大江养鱼做法,并派遣11位水产技术员或老渔民帮助各地开发大江养鱼。初期品种以青、草、鳙、鲢及鳊、鲫鱼为主,实行一江统养的方式,年初一次性放养,年终一次性捕捞,年平均鱼产量534吨。20世纪80年代转变为分段养殖,实行以家庭生产经营为主的模式,并增殖鲤鱼鱼种和采用轮放轮捕技术,年平均产量约490吨。90年代初,增大鱼种放养规格和数量,改进机电捕鱼技术,鱼产量由1990年625吨增至1993年711吨。1997年开始发展网箱养殖。2000年,网箱增至7000只,产量532吨,首次超过姚江捕捞产量;淡水鱼总产量达到912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2年,鱼产量达837吨,其中网箱养殖产量700余吨,实现了“再造一条姚江”的目标。2004年,市政府决定姚江退出养殖功能,拆除网箱15000只,对姚江捕捞实行许可证和限额制度。2008年,江北区发放的捕捞许可证计39本。
  池塘、稻田和水库养鱼 1984年以前,本区基本上无池塘和稻田养鱼。翌年,利用低洼田开挖鱼塘700多亩,至1993年,全区有镇(乡)、村渔场12个,养殖面积1833亩,成品鱼产量443吨,鱼种113万尾。是年,洪塘镇扩建鱼种繁殖基地40亩,名特优水产品基地193亩,其中革胡子鲶37亩、加州鲈鱼12亩、白鲳13亩、罗氏沼虾8.3亩、毛蟹混养120亩、彭泽鲫2.4亩。2008年,全区池塘养殖面积3507亩,产量939吨。稻田养鱼,1988年已达156亩,产量3.3吨。1999年起,利用低洼农田实施稻田养鱼(虾)的新型农田生产模式,次年即覆盖4个镇乡26个村50余农户,养殖面积700余亩。2001年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立体养殖方向发展,至2005年底,稻田养殖面积不到400亩,但产量则高达59吨。2008年,稻田养殖面积下降至350亩左右,产量51吨。全区有小(一)型水库4座共2927亩、小(二)水库1座、山塘34只,共220亩,实行年初放养鱼种,年底一次性捕捞的方式,年产量保持在80吨左右,年间变动不大。此外,全区4座小(一)型水库皆开辟垂钓游乐场所。
  名特优淡水产品 20世纪80年代引种试养异育银鲫,人工繁殖获得成功。2000年在洪塘都市农业园区筹建异育银鲫市级良种繁育基地,总面积350亩。2002年,繁育苗种60余万尾,2005年增至400万尾。后因苗种销售市场不畅,至2008年,繁育场面积缩小为30亩,繁育苗种约100万尾。1995年,庄桥镇苏冯村开挖20多亩塘试养中华鳖(甲鱼)。2000年底,该村引进占地170余亩的生态甲鱼养殖场项目,所产“北大河”甲鱼被认定为宁波市绿色农产品。2005年,该场整体转换为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和产品;全区共有甲鱼户(场)7家,养殖面积500多亩,年产量85吨。后因故减少,2008年养殖面积下降至250亩,产量27.5吨。2001年,全区淡水青虾产量26吨。2002年,青虾养殖面积约300亩,产量达到44吨,为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后青虾养殖面积锐减,产量也同步下降。2008年,全区青虾养殖面积50亩,产量8吨。2002年,洪塘都市农业园区试养南美白对虾105亩,亩产200余千克,亩利润约1900元。2003年扩大养殖达208亩,亩产300余千克,亩利润2600元。2005年,养殖面积锐减到不足100亩,总产量16吨。后市场需求转旺。2008年,养殖面积260亩,年产量32吨。罗氏沼虾,2001年全区产量6吨,2002年降到1.5吨。以后无人养殖。黄鳝,2000年人工繁殖与网箱养殖取得突破,繁育黄鳝苗种3万尾,在网箱投放笼捕鳝种26千克,成鳝产量3吨。后改为在鱼塘零星混养。美国加州鲈鱼,2000年繁育获得成功,共生产鲈鱼苗30万尾。但至2003年,本区已停止养殖。此外还有吴郭罗非鱼、斑点叉尾鮰、澳洲龙虾、翘嘴红鲅等,经短暂养殖后大多停产。2008年,慈城镇南门村产鑫鲫鱼苗60万尾、锦鱼苗10万尾。
  内河捕捞 姚江建闸前,姚江及其支流由渔民自由捕捞,渔户多用小船及网具和钓具捕捞野生鱼类,就地现卖。农民在农闲时也捕捞淡水鱼,一般在支流进行,渔具比较简单。姚江建闸后,人工养殖家鱼,淡水捕捞由专业渔场实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捕捞工具有:大拉网和机电捕捞,用于集体捕捞花鲢、白鲢和鲤鱼、鲫鱼等底层鱼类;多层刺网,用于水库捕捞;弹钓、鳗钓、游丝网、打网、罾、地笼网和跃进斗等小型渔具,一般为渔户捕捞之用;鱼罩、鱼叉、鱼兜等,为农民捕鱼所用。解放前后,渔民也有养鸬鹚捕鱼的,1954年后被禁止。
  第二节 海洋渔业
  捕捞企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江北岸开设江浙渔业公司,先后置福海、富浙、裕浙号渔轮3艘,开创宁波机轮渔业。1957年9月,国营浙江省海洋渔业公司迁址外马路,1958年4月又迁址北郊孔浦,定名为浙江省宁波海洋渔业公司。1964年宁波海洋渔业公司有渔轮29艘,捕捞产量11673吨,产值468.2万元。1974年,渔轮40艘,捕捞产量22000吨,产值1430.7万元。1984年,渔轮54艘,捕捞产量29292吨,产值2044.2万元。1994年,渔轮65艘,捕捞产量28783吨,产值6251万元。2001年,渔轮45艘,捕捞产量17255吨,产值9249万元。2002年,公司转制。新组建后归江北区管理的有:宁波海裕渔业有限公司,渔轮16艘,2008年捕捞产量9500吨,产值3666万元;宁波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远洋渔轮2艘,2008年捕捞产量5450吨,产值4100万元;宁波海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渔轮11艘,2008年捕捞产量4747吨,产值2578万元。
  1962年,庄桥公社建办灵桥渔业队,拥有270马力的机帆船1对,当年海洋捕捞产量1120吨。1980年达4039吨。以后捕捞产量下降,1990年为270吨。1992年停止海洋捕捞作业。1999年,甬江镇压赛村村民林某购置一对拖网渔船,注册为顺丰捕捞有限公司,挂靠大榭开发区,从事近海捕捞作业,2004年划归江北区管理。2007年停止作业。
  捕捞品种与作业区域
  传统经济鱼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波海洋渔业公司拖网渔轮主要作业渔场在台州列岛至嵊山、海礁一带,主捕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带鱼。70年代,近海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作业渔场向外海扩展至东经126度,主捕带鱼。1974年探索到大黄鱼越冬渔场,运用围网瞄准捕捞技术,一网捕到1200吨大黄鱼,创全国围网产量最高纪录。是年,大黄鱼产量3305吨,占总渔获量的15%。此后该渔场大黄鱼产量每况愈下,至80年代初已测不到越冬大黄鱼鱼群。
  鲐鱼 俗称青占鱼,1970年,宁波海洋渔业公司改装灯光围网进行鲐鱼捕捞获得成功,作业渔场扩展到江外、舟外(中央渔场)、黄海中南部渔场。1977年,鲐鱼产量占总渔获量的10.7%。1987年,宁渔“653/654”船组北上对马、五岛渔场探捕拟沙丁鱼和鲐鱼取得成功。1993年,拖网捕获鲐鱼、马鲛鱼6671吨,占拖网总捕获量的66.75%。
  马面鲀 1976年,宁波海洋渔业公司作业渔场扩展到鱼外、闽东、台北渔场,捕获马面鲀3845吨,占总捕获量的19%。1979年后开辟济州岛西部、南部、东部渔场至对马、日本海、钓鱼岛、澎佳屿渔场。20世纪80年代,捕获马面鲀122197吨,占同期总渔获量的40%之多。以后捕获量逐年减少,1993年仅345吨,占1.1%。
  金枪鱼、鱿鱼 1993年,宁波远洋渔业公司与象山县水产局合作,赴贝劳共和国钓捕金枪鱼,共投产10航次,作业600天,钓捕金枪鱼105吨,净产值32万美元。又与中国水产总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北太平洋鱿钓项目”,宁波远洋渔业公司2艘船共钓获鱿鱼30.6吨。
  渔港
  1951年2月,国营宁波鱼市场在江北白沙开业,建石砌岸线160米,新辟白沙渔港区和白沙常洪渔船停泊锚地,水产品交易中心遂由江厦转移至江北。1956年,在白沙建立中国水产供销公司浙江省宁波分公司(简称水产公司)基地,统一经营水产品收购、加工、运输业务;辟江北孔浦段建浙江海洋渔业公司和水产联合加工厂。1958年,1000吨级水产专用冷库建成投产;在白沙建3000吨级水铁联运码头两座。同时建立宁波渔网加工厂。1960年,宁波水产渔需物资营业部成立。1961年,到港鱼货达62635吨。
  1973年,农林部在孔浦建水产中转冷藏、储冰各3000吨级冷库1座,连接萧甬铁路的水产专用铁路线3.8公里。1974年,在路林等地建立渔船管理机构,对进出港渔船实行签证制度,以维护渔港秩序。同年,到港水产品17.51万吨,为历史上最多年份。1980年3月,宁波市海洋捕捞公司在常洪成立,拥有渔轮6艘(后并入宁波海洋渔业公司)、500吨级冷库1座;9月,宁波水产供销公司7000吨级水产中转冷库竣工投产,铁路水产专用线与萧甬线接轨。1983年,铁路发运至22个省(市、自治区)的水产品达1206个车皮,共62274吨。1986年建立宁波市水产进出口公司。1987年,经签证到港渔业船舶16584艘次。
  1990年农业部公布第二批沿海渔港名单,江北区境内有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基地、宁波市渔业港区(省中转冷库)、宁波市水产供销公司第一水产批发部(白沙鱼市场)、第四水产批发部专用码头(姚江)等。宁波港江北区段岸线长6190.86米,面积612.93亩(指甬江岸线和面积),港区内有30家用海单位,设有37个不同类型的码头设施。1993年4月,在路林建立大型水产交易批发市场,置有500吨级码头泊位5座,600吨级和1000吨级冷库两座,制冰厂两座,交易棚2000平方米,以及其他供水、供油和服务等设施。1994年,甬江北岸的江北区白沙至常洪5公里岸段有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8家,至2008年,改组整合为宁波路林水产批发市场和宁波孔浦水产批发市场两家。
  第三节 水产品加工
  宁波水产品加工有文字记载的始于周代。汉代已有常见的水产糟制加工方法,至清代,水产品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1958年,宁波水产冷库与浙江省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合并,冷冻品6316吨、冷藏品7.7万吨、机冰6176吨。次年起,冷冻厂加工能力增加到万吨左右。1959—1971年,年均代冻量3042吨,最高的1971年达5327吨,为该年冷冻品总量的44.05%。代冻品主要来自鄞县东钱湖和绍兴的淡水鱼,占年均冷冻品总量的33.63%。同年,宁波海洋渔业总公司开发“鲟鳇牌”鱼松产品,20世纪70年代平均年产量在100吨以上,1974年达274吨,为历史最高,80年代中期停产。1979年10月,浙江省水产公司宁波中转站冷库在孔浦建成投产,容量为3000吨/次。是年起,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着手试制调味马面鱼干,产品主销日本;1982年开始生产珍味烤鱼片,年产都在400吨以上(1992年,珍味烤鱼片获浙江省食品博览会金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1985年7月,市水产公司常洪冷冻厂建成投产,日速冻能力45吨。1989年12月,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引进日处理原料100吨的湿法鱼粉设备,1991年起生产鱼粉,当年产量1529吨、鱼油303吨,创利169万元。
  2005年,区海洋与渔业局对区管的6家加工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水产品加工年产量1.93万吨,产值1.12亿元;水产冷库12座,年加工能力2.65万吨,其中冷冻品0.9万吨,罐头制品
  0.69万吨,干腌制品0.18万吨,紫菜、海带等其他水产品0.16万吨;鱼品进出口0.22万吨,贸易额850万美元。至2008年,全区有水产品加工企业7家,年加工量10190吨,产值23447万元。
  主要水产品加工企业
  宁波天宇水产进出口有限公司 位于孔浦,2002年由宁波海洋渔业总公司所属的鱼品厂、冷冻厂、食品厂和进出口公司改制组建而成,是一家集水产品加工、冷冻储藏、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和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拥有8500吨级和3000吨级的冷库各1座,1万多平方米的全封闭、低温无菌、深加工冷冻水产品车间以及鱿鱼丝生产流水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熟练工200多人,获HACP证书的管理人员8人,1998年通过了美国FDA的HACP质量认证。年出口水产品4700多吨,进出口总额1000万美元,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生产的“佳佳”牌鱿鱼丝获“浙江省首届渔博会金奖”、“宁波市名牌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等称号。
  浙江省水产加工储运公司 位于孔浦,创建于1956年6月,时称浙江省水产供销公司宁波分公司孔浦加工厂,1990年更名为浙江省水产加工贮运公司,1993年获“全国500家最大食品加工企业”称号。公司有冷库3座,停靠1000吨以下船只中型码头3座,水产专用铁路线3.89公里,厂房、仓库5万平方米,加工出口水产品小包装生产车间1600平方米,冷藏车20余辆;下设冷冻厂、食品厂、转运部、贸易部、物资部、综合服务部、汽车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公司等10家基层核算单位。主要产品有冷冻水产品、机冰,美味鱼片、鱼糜、烤鱼片、鱼粉、速冻点心等。
  宁波市陆龙兄弟海产食品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8年,是集采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公司主导产品为“陆龙”牌黄泥螺、红膏蟹糊、脱脂大黄鱼等系列产品。2008年,总销售额达1.2亿元。公司连续被评为第四、第五届浙江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以及宁波市非公有制经济双文明企业,2002年“陆龙”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并获“浙江省名牌产品”、“宁波市名牌产品”、“中国绿色食品”等称号。
  宁波市史翠英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8年,是一家集海产养殖、海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也是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2006年,“史翠英”商标被认定为宁波市知名商标;2008年7月,“新风鳗鲞”通过“万泰”有机农产品认证。史翠英“新风鳗鲞”、“一餐泥螺”为宁波市名牌产品;其加工生产的海产系列产品曾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和优秀奖。
  宁波市胖子海味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9年,今位于庄桥马径村,是集水产品收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公司。公司主导产品为“胖子”牌泥螺、蟹糊等系列产品。产品在宁波市内市场占有率达85%省内占30%,国内占10%。2004年,“胖子”牌泥螺被宁波市技监局评为宁波市名
  牌产品。2005年,,“胖子”商标被宁波市工商局评为宁波市知名商标。2008年,公司总销售额1100万元。
  第四节 渔政管理
  江北区的渔政管理水域以姚江及其支流为主。主要管理内容是水域污染引起死鱼事件的协调处理,资源放流增殖,对电鱼、毒鱼、炸鱼等偷捕鱼行为的查处,初级水产品质量检查。1984年,江北区渔政管理站成立。1985年,江北区公安分局批准姚江渔业派出所建立。1991年,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建立,下设6个分站(即姚江4个水产养殖场加洪塘、庄桥镇)。1993年,姚江渔业派出所撤销。2003年,区渔政站改为江北区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大队。
  渔政站成立之初,首先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改变沿江农民素有在姚江捕鱼的传统习惯。对各箔口进行日夜值班2年左右,检查外来渔船,不准其入荡捕捞。其次是协调渔农关系。20世纪90年代始,渔政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向收取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和姚江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1999年实行网箱养殖后,渔政管理工作从增殖放流转变到维护各网箱养殖户之间的界限划分和权利平衡。2004年网箱拆除后,姚江实行持证捕捞,渔政管理的重心又回到打击电、毒、炸等偷捕鱼行为,保护姚江渔业资源。
  调解处理死鱼事件,是渔政工作的重点。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业污水排入姚江,致使水质日趋恶化。1978—1993年底,发生重大污水死鱼事件共18次,死鱼101万千克,经济损失242.52万元。1994年初至2003年底,发生各类大小污水死鱼事件共44次,死鱼774万千克,经济损失1914.94万元。2003年发生的“8·13”特大死鱼事件,涉及姚江4个水产养殖场中的3个场(第四养殖场除外)的全部水域,约1万只网箱,影响渔民220多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50余万元。据宁波市和余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姚江水质测定,姚江水体溶解氧接近于零,鱼类皆因缺氧死亡。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协调会议,下发《姚江死鱼事件专题协调会议纪要》,救助受灾渔民338万元。历次死鱼共计赔偿(救助)531.16万元。
  姚江水体污染还造成渔业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使一些名贵鱼类,如鲈鱼、鳜鱼、鲻鱼、鲚鱼、银鱼等绝迹;河鳗、毛蟹、甲鱼、河蚌等所存无几。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