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4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产业结构
分类号: F121
页数: 4
页码: 438-4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产业的经济结构情况。
关键词: 经济综述 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

内容

第一产业 1949年以后,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江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构成比重从高向低呈波浪状下降,但在三大产业中仍占一定比例,是江北地区的主要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的指导方针是“以粮为纲”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在50%~60%之间,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比例较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江北区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业生产大发展。“七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了17.6%。八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了21.9%。“九五”期间,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宗旨,发展城郊型农业,农业总产值稳定在4.21亿~4.7亿元之间。1996年,慈城的三联和五星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园区被列入浙江省和宁波市示范园区。1998年,乍浦一带形成213公顷的茭白基地,新办蔺草加工厂、蔬菜加工厂、花卉出口基地等农业龙头企业13家,其中两家被列入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2000年,宁波都市农业园区落户洪塘。
  “十五”期间,品牌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开始兴起。2001年,“雪舟”牌白茶、“洪塘”牌蜜梨、“慈湖”牌杨梅、塔牌年糕分获省、市金奖。2002年,江北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培育都市型农业特色经济,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早熟蜜梨等效益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科技兴农种子种苗工程得到实施,加大了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力度。2003年,江北区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新列入市级以上绿色农产品5个、绿色农产品基地1个、名牌产品1个,其中“慈城”牌宁波白茶被列入国家A级绿色食品。200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了5.33亿元,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增市名牌产品1个、市知名商标3个、市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4个。“十一五”以来,新农村建设掀起高潮,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虽然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但农业总产值稳定在5亿元以上。随着江北区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逐渐缩小。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31亿元,粮食和肉类产量减少,果用瓜和牛奶产量迅速增加。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65亿元,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牛奶产量依然快速增长。2008年,新农村建设、品牌农业有了新突破,农村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农业的增加值比例缩小,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4%。
  第二产业 1949年以后,江北地区第二产业始得到发展,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20世纪50年代,一批工业企业成立。1951年,宁波动力机厂成立。1958年,宁波综合仪表厂成立。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建筑业逐步恢复,尤其是1984年江北区成立以后,工业和建筑业开始稳固发展。“七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20.6%,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13.1%。“八五”期间,工业和建筑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了46.9%和79%。“九五”期间,在城郊型经济平稳发展的带动下,加之“扶强扶优”优惠政策的激励,第二产业的发展起色明显。199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49亿元。同时,江北区实施实力工程,选出15家企业实行“一厂一策”扶持,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区工业总额的30.6%和32.2%。“甬江”牌注塑机、“宁互”牌互感器和“梦神”牌床垫被评为宁波市名牌产品。199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35亿元。随着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大集体企业改革有了突破,部分大集体企业实施了拍卖、破产、歇业等改革。199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49亿元。40家企业完成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2.03亿元。1999年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工业增加值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工业产销率达95.38%。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86家。
  “十五”期间,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逐步形成了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开始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也是如此。2001年,全区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5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4%。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6%。其中,金田集团铜加工量在全国铜加工企业中名列第一,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6.9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09亿元。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金田集团销售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宁波市第三家制造业超百亿元企业。进入“十一五”以来,第二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业总产值稳定在300亿元以上。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59.2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2007年,工业实现总产值395.05亿元。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总产值17.33亿元。2008年,随着工业结构的优化,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了49家,超10亿元的行业达到了11个。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包括流通、服务两大部分。1949年以来,依托地理优势,以交通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江北有所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北的第三产业以货运和海运客运为主,其他行业发展较慢。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所占产业比重越来越大。1984年江北区成立以后,“七五”期间,运输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16.4%,商业、物资部门总产值平均增速为18.7%。“八五”期间,运输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59.1%,商业、物资部门总产值平均增速为84.0%。“九五”期间,批零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运输仓储业等第三产业加快了发展速度,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199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0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82%,初步形成了以商贸物资流通业、仓储运输业、房地产业为重点的三产格局。1997年,江北区开始加强第三产业之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1998年,发展以商贸为主、具有城郊接合特色的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人民路、槐树路、育才路、环城北路培育“三点一线”产业聚集区,其中人民路已形成干水产品和机电、五金商业网区,双东坊、育才路一带形成以餐饮、娱乐为主的服务区,环城北路沿线形成10余个汽配、建材、饲料等各类专业市场,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2亿元,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2.94%。1999年,实现增加值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51%。2000年,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6亿元。
  “十五”期间,房地产、海运业迅速崛起,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新成立了旅游局,制订全区旅游发展规划并开始实施。2002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以文化旅游休闲为重点的特色三产逐步形成,槐树路文化休闲特色街的整体策划完成。2003年,外滩历史文化街区和慈城孔庙文化休闲旅游景点等相继建成开放,白沙农贸市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天水家园、北岸琴森等一批住宅小区开盘。2005年,现代服务业特色逐步形成,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海运以及相关企业已近20家,总运力近100万吨,占宁波市的50%以上;全年实现餐饮业营业额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北岸琴森、天水家园等品质楼盘相继推出;环城北路汽车销售特色街规模不断扩大,集聚近50家汽车销售公司,汽车销售额几乎占宁波市的20%。进入“十一五”以来,江北区又加大了与“港桥经济”相关的物流、中介、代理等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一批以物流、汽车贸易、高档餐饮等为主的特色服务产业得到发展。2006年,第三产业平稳发展,实现增加值58.63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和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消费市场、汽车销售和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农家乐”逐渐增多。2008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了57.5%。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