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45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结构
分类号: F121
页数: 14
页码: 433-44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经济结构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
关键词: 江北区 经济综述 经济结构

内容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1949年以前,江北区基本保持着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结构,农村土地为封建土地所有制,1950年土地改革后,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城乡的工商业均是一些小私营企业、手工业和个体工商户。1951年10月,宁波专员公署组建了宁波铁工厂,开始出现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江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据1953年调查统计:江北岸小厂、商店共775家,从业人员912人,其中68.77%(533家)是“夫妻店”此外有901户流动小摊贩;慈城镇有手工业户317户,从业人员393人,私营商业637户(其中坐商,126户、流动摊贩176户),从业人员838人;庄桥镇有坐商180户,流动摊贩176户;其他各乡乡政府所在地也多是一些“夫妻店”和逢市而集的小商贩。
  1956年底,区内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农村历经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等阶段,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转为集体所有,仅划出5%左右的土地,作为社员种植蔬菜的自留地。手工业以合作化形式组织成立了手工业合作社。据1956年底宁波市(县)联社所设的报名站统计,江北地区报名参加手工业社的有5000人以上,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5%。私营工厂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组建成公私合营商店、供销合作社。私营零售商业坐商与摊贩组建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等。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转变成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此后较长的一段时间,私营经济被视作“资本主义尾巴”而受到批判,近于消失。1958年“大跃进”中,江北城区兴办了94个工厂,后合并为55个工厂,后又有调整和发展,至1960年,全区共有18个地方国营工厂、3个公私合营工厂、55个社办工厂、19个国营和公私合营商业企业、109个社办商业网点。1956年8月,宁波市政府按专业和协作的原则进行工业调整改组,成立了15家专业公司,区内的工业企业除留下6个区属工厂外,全都归属市专业公司。20世纪60年代后期,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社队企业兴起,各公社、大队普遍兴建了农机具修配厂和五金胶木厂,生产小五金和塑料胶木制品。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社队企业发展更为迅速,成为区属经济的主体。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私营经济开始恢复,到1980年3月,宁波市已登记的个体工商业户99户,其中江北区10户。尔后,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1988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已达3640户,注册资金833万元,从业人员5262人。同年,有65户商业企业由市下放到区管理,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2户、集体所有制企业53户。1989年,宁波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我市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和私营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江北区工商局对江北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行年度登记管理,是年全区共有工商企业1527户,注册资金26107万元。其中,国有企业35户,注册资金875万元,分别占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2.29%、3.35%;集体企业1183户,注册资金21185万元,分别占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77.47%、81.15%;联营企业55户,注册资金3180万元,分别占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3.6%、12.18%;私营企业254户,注册资金867万元,分别占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16.64%、3.32%。另有个体工商户4118户,注册资金1082万元。江北区的经济成分不再是国有、集体企业一统天下,私营和个体企业已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90年代,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4月,宁波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通知》。1994年10月,江北区政府印发了《关于鼓励中外企业和个人投资江北工业区的若干规定》。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理论上和制度上保障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998年6月,中共江北区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政策意见》。2006年5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政策意见》。在政策上加强了对民营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在此期间,企业改革深入到经营机制和产权制度领域,在企业转制中,部分企业重组成为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江北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集体企业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江北区共有工商企业3072户,注册资金148611万元。其中,国有企业65户,注册资金8855万元,分别占总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2.12%、5.96%;集体企业1102户,注册资金58675万元,分别占总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35.87%、39.48%;联营企业49户,注册资金6440万元,分别占总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1.6%、4.33%;股份合作制企业426户,注册资金18778万元,分别占总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13.87%、12.64%;私营企业1430户,注册资金55863万元,分别占总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46.54%、37.59%。另有个体工商户9468户,注册资金8734万元。至2008年,江北区共有工商企业5481户,注册资金266363万元。其中,国有企业16户,注册资金36091万元,分别占总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0.29%、13.55%;集体企业116户,注册资金11543万元,分别占总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2.12%、4.33%;股份合作制企业315户,注册资金43404万元,分别占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5.75%、16.3%;私营企业5034户,注册资金175325万元,分别占总企业数、总注册资金数的91.84%、65.82%。至2004年,江北区民营经济(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2.5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4.02%,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主体。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制造业的占总数的50.22%,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占27.18%,交通运输业占6.49%,从事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仓储业、信息传输业、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娱乐业等的占7.13%
  第二节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1949年以后,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江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构成比重从高向低呈波浪状下降,但在三大产业中仍占一定比例,是江北地区的主要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的指导方针是“以粮为纲”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在50%~60%之间,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比例较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江北区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业生产大发展。“七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了17.6%。八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了21.9%。“九五”期间,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宗旨,发展城郊型农业,农业总产值稳定在4.21亿~4.7亿元之间。1996年,慈城的三联和五星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园区被列入浙江省和宁波市示范园区。1998年,乍浦一带形成213公顷的茭白基地,新办蔺草加工厂、蔬菜加工厂、花卉出口基地等农业龙头企业13家,其中两家被列入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2000年,宁波都市农业园区落户洪塘。
  “十五”期间,品牌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开始兴起。2001年,“雪舟”牌白茶、“洪塘”牌蜜梨、“慈湖”牌杨梅、塔牌年糕分获省、市金奖。2002年,江北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培育都市型农业特色经济,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早熟蜜梨等效益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科技兴农种子种苗工程得到实施,加大了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力度。2003年,江北区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新列入市级以上绿色农产品5个、绿色农产品基地1个、名牌产品1个,其中“慈城”牌宁波白茶被列入国家A级绿色食品。200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了5.33亿元,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增市名牌产品1个、市知名商标3个、市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4个。“十一五”以来,新农村建设掀起高潮,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虽然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但农业总产值稳定在5亿元以上。随着江北区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逐渐缩小。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31亿元,粮食和肉类产量减少,果用瓜和牛奶产量迅速增加。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65亿元,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牛奶产量依然快速增长。2008年,新农村建设、品牌农业有了新突破,农村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农业的增加值比例缩小,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4%。
  第二产业 1949年以后,江北地区第二产业始得到发展,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20世纪50年代,一批工业企业成立。1951年,宁波动力机厂成立。1958年,宁波综合仪表厂成立。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建筑业逐步恢复,尤其是1984年江北区成立以后,工业和建筑业开始稳固发展。“七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20.6%,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13.1%。“八五”期间,工业和建筑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了46.9%和79%。“九五”期间,在城郊型经济平稳发展的带动下,加之“扶强扶优”优惠政策的激励,第二产业的发展起色明显。199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49亿元。同时,江北区实施实力工程,选出15家企业实行“一厂一策”扶持,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区工业总额的30.6%和32.2%。“甬江”牌注塑机、“宁互”牌互感器和“梦神”牌床垫被评为宁波市名牌产品。199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35亿元。随着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大集体企业改革有了突破,部分大集体企业实施了拍卖、破产、歇业等改革。199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49亿元。40家企业完成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2.03亿元。1999年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工业增加值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工业产销率达95.38%。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86家。
  “十五”期间,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逐步形成了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开始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也是如此。2001年,全区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5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4%。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6%。其中,金田集团铜加工量在全国铜加工企业中名列第一,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6.9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09亿元。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金田集团销售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宁波市第三家制造业超百亿元企业。进入“十一五”以来,第二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业总产值稳定在300亿元以上。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59.2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2007年,工业实现总产值395.05亿元。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总产值17.33亿元。2008年,随着工业结构的优化,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了49家,超10亿元的行业达到了11个。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包括流通、服务两大部分。1949年以来,依托地理优势,以交通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江北有所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北的第三产业以货运和海运客运为主,其他行业发展较慢。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所占产业比重越来越大。1984年江北区成立以后,“七五”期间,运输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16.4%,商业、物资部门总产值平均增速为18.7%。“八五”期间,运输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59.1%,商业、物资部门总产值平均增速为84.0%。“九五”期间,批零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运输仓储业等第三产业加快了发展速度,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199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0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82%,初步形成了以商贸物资流通业、仓储运输业、房地产业为重点的三产格局。1997年,江北区开始加强第三产业之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1998年,发展以商贸为主、具有城郊接合特色的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人民路、槐树路、育才路、环城北路培育“三点一线”产业聚集区,其中人民路已形成干水产品和机电、五金商业网区,双东坊、育才路一带形成以餐饮、娱乐为主的服务区,环城北路沿线形成10余个汽配、建材、饲料等各类专业市场,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2亿元,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2.94%。1999年,实现增加值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51%。2000年,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6亿元。
  “十五”期间,房地产、海运业迅速崛起,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新成立了旅游局,制订全区旅游发展规划并开始实施。2002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以文化旅游休闲为重点的特色三产逐步形成,槐树路文化休闲特色街的整体策划完成。2003年,外滩历史文化街区和慈城孔庙文化休闲旅游景点等相继建成开放,白沙农贸市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天水家园、北岸琴森等一批住宅小区开盘。2005年,现代服务业特色逐步形成,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海运以及相关企业已近20家,总运力近100万吨,占宁波市的50%以上;全年实现餐饮业营业额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北岸琴森、天水家园等品质楼盘相继推出;环城北路汽车销售特色街规模不断扩大,集聚近50家汽车销售公司,汽车销售额几乎占宁波市的20%。进入“十一五”以来,江北区又加大了与“港桥经济”相关的物流、中介、代理等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一批以物流、汽车贸易、高档餐饮等为主的特色服务产业得到发展。2006年,第三产业平稳发展,实现增加值58.63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和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消费市场、汽车销售和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农家乐”逐渐增多。2008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了57.5%。
  第三节 投资结构
  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江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量和规模均非常有限。1984年江北区成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总量和投资规模逐步提升,至1989年,投资总量突破5000万元,1992年突破亿元,2000年突破5亿元,2005年突破50亿元。投资结构也经历了由单纯的国有、集体投资向个私资金、港澳台资、外资等其他经济成分投资占主导,政府投资为辅转型。
  江北区(江北地区)的投资结构总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全民和城镇集体投资占主导,该阶段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农村集体投资占主导,农村集体投资中生产性投资飞速发展,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至今,这一阶段,以个体经济和外商、港澳台经济等其他经济主体投资占主导,政府共建类投资为辅助,房地产投资、技改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发展,并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投资占优势地位,第三产业投资中又以房地产投资占主导地位的投资结构。
  1989年,全区完成投资5346万元,其中国有投资818万元,城镇集体投资648万元,农村集体投资1547万元,农村私人建房及生产性投资2333万元。国有投资中,教育事业投资560万元,国家党政机关投资145万元;城镇集体投资中,工业投资376万元,卫生事业投资101万元;农村集体投资中,农、林、牧、副、渔业投资159万元,工业、交通、建筑业投资1261万元,文教、卫生、社会福利投资97万元。农村私人建房全年竣工房屋3867间,面积12.71万平方米,房屋投资2333万元。
  1990年,全区完成投资6316万元,其中国有投资1862万元,城镇集体投资537万元,农村集体投资1350万元,农村私人投资2567万元。国有投资中,教育事业投资688万元,国家党政机关投资212万元,房地产管理业投资253万元,水利事业投资48万元;城镇集体投资中,工业投资277万元,卫生事业投资80万元,公共饮食业投资43万元;农村集体投资中,农、林、牧、副、渔业投资224万元,工业、交通、建筑业投资990万元,文教、卫生、社会福利投资89万元;农村私人建房全年竣工房屋3259间,面积11.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85万平方米,住宅投资1859万元。
  1991年,全区完成投资7985万元,其中国有投资1817万元,城镇集体投资1320万元,农村集体投资2924万元,农村私人投资1924万元。国有投资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296万元,工业投资141万元,商、饮、物资供销、仓储投资77万元,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投资295万元,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业投资25万元,教育、文化广播事业投资439万元,国家党政机关投资218万元;城镇集体投资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22万元,工业投资520万元,交通运输业投资473万元,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投资172万元;农村集体投资中,农、林、牧、副、渔业投资224万元,工业、交通、建筑业投资2544万元,文教、卫生、社会福利投资57万元,住宅投资53万元;农村私人建房全年竣工房屋2166间,面积7.5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24万平方米,房屋投资1706万元,其中住宅投资1652万元。
  1992年,全区投资规模首次突破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1574万元,其中国有投资1792万元,城镇集体投资1109万元,农村集体投资6289万元,农村私人投资2384万元。国有投资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312万元,商、饮、物资供销、仓储投资211万元,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投资386万元,教育、文化广播事业投资488万元,国家党政机关投资143万元;城镇集体投资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80万元,工业投资451万元,交通运输业投资204万元,商、饮、物资供销、仓储投资125万元;农村集体投资中,农、林、牧、副、渔业投资36万元,工业投资4418万元,交通运输业投资1592万元;农村私人建房全年竣工房屋2233间,面积7.6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47万平方米,房屋投资2008万元,其中住宅投资1965万元。
  1993年,全区完成投资17817万元,其中国有投资3737万元,城镇集体投资2545万元,农村集体投资9490万元,农村私人投资1985万元。国有投资和城镇集体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29万元,全部为国有投资;第二产业投资1582万元,其中城镇集体投资1522万元;第三产业投资3482万元,其中国有投资2459万元,城镇集体投资1023万元。农村集体投资中,农、林、牧、副、渔业投资202万元,制造业投资7742万元,交通运输业投资1273万元,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210万元;农村私人建房全年竣工房屋1652间,面积5.7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51万平方米,房屋投资1985万元,其中住宅投资1753万元。
  1994年,全区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31124万元,较上一年度增长74.69%,中外合资投资成为新的增长点。其中,国有投资4231万元,城镇集体投资3121万元,农村集体投资18007万元,中外合资投资1413万元,农村私人投资3866万元。国有投资中,农、林、牧、副、渔业投资75万元,工业建筑业投资598万元,住宅投资595万元,其他投资2963万元;城镇集体投资中,农、林、牧、副、渔业投资25万元,工业、建筑业投资718万元,商业、邮电、运输业投资160万元,住宅投资2163万元,其他投资55万元;农村集体投资中,农、林、牧、副、渔业投资250万元,制造业投资7322万元,交通运输业投资1168万元,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284万元,文教、卫生事业投资598万元,房地产业投资7350万元;中外合资投资1413万元,其中1144万元用于更新设备投资;农村私人建房全年竣工房屋2186间,面积7.1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93万平方米,房屋投资3028万元,其中住宅投资2832万元。
  1995年,受上年投资基数较高及当年集体投资大幅下降影响,全区投资略有下降,也是1989—1998年10年中唯一下降的年份。全年完成投资28591万元,其中国有投资7945万元,城镇集体投资1671万元,农村集体投资13150万元,中外合资投资296万元,农村私人投资5114万元。国有投资中,工业、建筑业投资20万元,商业、邮电、运输业投资136万元,住宅投资429万元,其他投资7360万元;城镇集体投资中,工业、建筑业投资947万元,商业、邮电、运输业投资431万元,住宅投资48万元,其他投资245万元;农村集体投资中,农、林、牧、副、渔业投资405万元,制造业投资9547万元,交通运输业投资421万元,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102万元,房地产业投资870万元,社会服务业投资1100万元;中外合资投资中,246万元用于工业建筑业;农村私人建房全年竣工房屋2151间,面积7.3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07万平方米,房屋投资4248万元,其中住宅投资4108万元。
  1996年,全区完成投资42933万元,其中国有投资17319万元,城镇集体投资709万元,农村集体投资12689万元,中外合资和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293万元,农村私人投资4312万元。国有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40万元,工业、建筑业投资530万元,商业、邮电、运输业投资13566万元,住宅投资874万元,其他投资2309万元;城镇集体投资中,工业、建筑业投资160万元,商业、邮电、运输业投资240万元,住宅投资75万元,其他投资234万元;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中5225万元用于工业建筑业;农村集体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186万元,制造业投资9863万元,交通运输业投资456万元,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511万元,社会服务业投资170万元;农村私人建房全年竣工房屋1515间,面积5.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18万平方米,房屋投资3507万元,其中住宅投资3403万元。
  1997年,全区完成投资43916万元,其中国有投资5751万元,城镇集体投资1411万元,农村集体投资16105万元,农村私人投资2849万元,城市私人建房投资首次超越农村私人建房投资,达到3647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为支撑投资稳步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年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4143万元。国有投资中,制造业投资710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1981万元,房地产业投资749万元,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影视业投资1159万元;城镇集体投资中,制造业投资338万元,社会服务业投资860万元,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投资143万元;农村集体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481万元,制造业投资11449万元,建筑业投资332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1290万元,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873万元。
  1998年,全区完成投资44299万元,其中国有投资6653万元,城镇集体投资2198万元,农村集体投资17968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8516万元,城镇私人建房投资5300万元,农村私人投资3443万元。国有和城镇集体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069万元,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1718万元,社会服务业投资2043万元,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投资1943万元;农村集体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231万元,制造业投资12899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1149万元,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2920万元。
  江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态势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前10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99—2002年投资需求增长较为平稳,且总额相对较低;2003年之后增长迅猛,基本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从投资结构来看,2003年和2004年投资迅猛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房地产投资需求,这两年房地产投资增幅分别达到了267.76%和267.81%,且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06年。2007年,经过几年的透支性增长,房地产投资已到了一个高位,再加上国家为防止投资过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江北房地产投资开始降温,并出现负增长。相对于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大起大落,江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则相对较为平稳,自2003年以来,除2006年增速较缓外,基本上保持了100%左右的增速,对江北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2001年,全区完成投资69420万元,其中国有投资13477万元,农村非农户投资46306万元(含技改21267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7117万元,农村私人投资2520万元。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1114万元,制造业投资35799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1134万元,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2250万元,社会服务业投资2558万元,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投资2684万元。
  2002年,全区完成投资81987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266万元,农村非农户投资60504万元(含技改41672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7417万元,农村私人投资2800万元。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46449万元,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1400万元,社会服务业投资2784万元,教育、卫生、艺术业投资4885万元。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1.2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5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4.71万平方米。
  2003年,全区完成投资184059万元,比上年增长124.49%,年度投资增幅创建区以来之最。全民投资32092万元,比上年增长184.85%,农村非农户投资120434万元(含设备购置费32964万元),比上年增长99.05%,房地产开发投资27277万元,比上年增长267.76%,农村私人投资4256万元,比上年增长51.85%。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83928万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2611万元。区属房地产开发新开工面积16.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33万平方米。
  2004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0857万元,比上年增长96.06%。第二产业投资116060万元,其中制造业投资112202万元;第三产业投资244797万元;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投资154583万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42.84%;基础设施投资85544万元,城乡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快。
  2005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3359万元,比上年增长39.49%。其中第二产业投资183915万元,比上年增长58.47%;第三产业投资319444万元,比上年增长30.49%。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投资183915万元,比上年增长63.91%;房地产成为全区投资的亮点,全年投资200624万元,比上年增长29.78%,占全区投资总额的39.86%;基础设施投资118820万元,比上年增长38.9%,城乡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快。是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77.53万平方米,为建区以来之最,其中新开工面积5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0.3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08381万元。
  2006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5961万元,比上年增长38.27%,增幅居宁波市首位。其中第二产业投资1572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49%,制造业投资在经历了上一年的快速增长后,开始呈现下降态势,全年投资仅154610万元,比上年增长﹣15.05%;第三产业投资538690万元,比上年增长68.63%;基础设施投资137312万元,比上年增长36.37%;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年投资347531万元,比上年增长98.12%,占全区投资总额的49.94%;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267.34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06.3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3.3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7.9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03145万元。
  2007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7952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增幅连续两年保持宁波市首位。其中第二产业投资206319万元,比上年增长31.2%,制造业投资205329万元,比上年增长32.8%;第三产业投资699988万元,比上年增长29.9%;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度增长,达261297万元,比上年增长90.3%;房地产开发投资则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呈现小幅下降态势,全年投资338161万元,增长﹣2.7%,占全区投资总额的37.24%
  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口径由注册地口径调整为建设地口径,加之是年江北区在建房地产开发项目大多已经完成投资高峰,受此影响,全区投资出现下降,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9912万元,比上年增长﹣19.64%。其中,第二产业投资168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8.40%,制造业投资完成158416万元,比上年增长﹣22.85%;第三产业投资670914万元,比上年增长﹣19.48%;基础设施投资198082万元,比上年增长﹣24.19%;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呈现下降态势,全年投资303291万元,增长﹣36.21%,占全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也下降至36.11%。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