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专记:慈江灌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457
颗粒名称:
专记:慈江灌区
分类号:
TV632.55
页数:
3
页码:
428-4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的慈江灌区水利管理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水利
慈江灌区
内容
1972年3月1日慈江灌区管理处成立,服务云湖、妙山、慈东、半浦、乍山、裘市、洋市、洪塘8个公社,慈城、庄桥(部分,)两个镇,宁波市良种场(妙山)、宁波市洪塘畜牧场两个场,共有耕地面积11.4万亩。至2008年,服务范围为慈城镇、洪塘街道、庄桥街道(部分)、宁波市良种场。
灌区成立背景
姚江,在大闸建成前为潮汐河道,其两岸农业灌溉受上游来水量与甬江潮汐制约。因此,农民须候潮灌溉,遇半夜涨潮,则半夜起床“赶夜水”非常辛苦。同时,姚江流域也经常出现干旱。连晴7天,甬江咸潮可上溯到青林渡,22天到化子闸,30,天到丈亭,农业生产用水没有保障。1959年,大闸建成,姚江干流成为平原蓄水河道。闸内槽蓄容积水位﹣0.87米至1.33米为4042万立方米,是两岸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姚江水源占江北区可供水量的72.09%。
1960—1972年,慈江灌区未成立之前,各公社逐步建成以行政区为边界的小范围抗旱水利体系。以慈江为界,南片以提姚江水源为主,建有半浦站(1961年建)、城山渡站(1968年建)、和平站(1969年建)、小西坝站(1969年建);北片提慈江河网水的有妙山站(1960年建)、慈东站(1960年建),尚有英雄水库、五婆湖水库、荪湖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可供水。至1969年,今慈江灌区范围共有翻水站7处,安装12寸混流泵70台,装机容量1826千瓦,最大提水能力8.4立方米/秒,有半浦、乍山、裘市、洪塘、妙山、慈东6个小灌区。
1967年大旱,7月6日至9月9日连续干旱持续65天,其间只降水79.4毫米,姚江干流8月9日开始断流,延续到11月,长达105天,晚稻大面积颗粒无收,江北大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工厂停产。次年,小灌区加快建立。1971年又逢大旱,姚江干流河道断流43天,江北地区受灾12.6万亩,成灾8.5万亩。各自为政的6个小灌区暴露出许多矛盾。首先是水资源分布不均。慈江以北地区因有水库可供水,其保证率在P等于90%以上;慈江以南地区,姚江干流断流后就无水可翻,其保证率只有P等于50%~60%故慈江以南地区受灾严重,连人畜饮用水都发生困难。其次是各种抗旱设备、物资、水利人员局限,在本公社范围内使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再次是各公社之间边界水事纠纷不断。
1971年底,慈江大闸工程动工并于1974年春建成。慈江大闸至镇海化子闸之间的慈江河道可增加蓄水量341.2万立方米,并使慈江南、北地区融为一体,扩大了水库供水范围。这样,在抗旱前期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姚江干流水源;后期再放水库水,以提高抗旱能力。
慈江灌区管理处成立后,根据地面高程变化,其范围:东到庄桥河、南临姚江、西至江北区与余姚市界、北包括6万亩山区,形成有耕地面积11.4万亩中型灌区。耕地面积占全区81%,人口占76%(农业人口)。
机构设置沿革
1972年3月1日慈江灌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由7社1镇派员组成。管委会下设慈江灌区管理处,管理处内设办公室,、政工、人事、水利、基建、财会等机构,下设英雄水库管理所(包括五婆湖水库)、荪湖水库管理所、毛力水库管理所(1982年之前,荪湖水库归毛力水库管理所管理;1996年后,毛力水库归荪湖水库管理所管理)。
至2008年,慈江灌区管理处内设水利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下设水库管理所(管理4座小(一)型水库)、慈城雨量站、洪塘翻水站、慈江大闸管理所、小西坝闸管理所,共有管理人员31人。
水利设施
小(一)型水库 五婆湖水库,总库容150万立方米;英雄水库,总库容985.28万立方米;荪湖水库,总库容141.84万立方米;毛力水库,总库容860万立方米。合计总库容2137.12万立方米。
抗旱翻水站 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姚江干流成为平原蓄水河道。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建成以行政区域为主的3处翻水站。1967年大旱,1968年、1969年先后建成和平站、青林渡站、小西坝站、城山渡站。1971年大旱后,于1976年建成潺浦站。至此,沿姚江、慈江共建成翻水站8处。1978年抗旱结束后,着手兴建乍山谢郎闸站,并于1981年竣工。1991年,在和平翻水站原址上改建新站,并改名为洪塘翻水站。两站总装机容量1255千瓦,最大提水能力18立方米/秒,保证了慈江灌区内用水需要,其他8处翻水站随之报废(至今半浦站尚有2台12寸混流泵仍在使用)。
水闸 翻水站配套节制闸38座,分布在慈江灌区范围内,其中姚江沿岸22座,与江北灌区分界庄桥河上3座、慈江两岸13座。慈江灌区成立后,慈江两岸节制闸已停止使用。
慈城水文雨量站
1973年,慈城水文雨量站建立,地点在慈江夹田闸旁。观察项目有气象、水文。有25×25米标准观察场1处,并安装相关观察仪器以及室内配套设施。汛期中,4座小(一)型水库每天水位、雨情汇总上报慈江灌区管理处、区三防指挥部办公室。1973年始,气象、水文资料记录至今未间断。每年气象资料由市站审核,水文、雨情资料由市水文站审核。1993年,官山河扩建,站址移到官山河边。2002年安装水位、雨量自动遥测系统并与市水利局联网。2005年,观察场经改造后,被列入宁波市水文站固定测点和宁波市气象台自动加密测点。
至2008年配置有观测人员3人。
灌区多种经营
为减轻灌区农民负担,灌区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水库建成后,除防洪、供水外,淡水养殖作为发展重点。4座小(一)型水库的2700亩水面以大塘养殖方式,养殖以白鲢为主的淡水鱼,常年产量约7.5万千克。1978年,水电部在湖南省桃源县召开全国水利管理会议,会上号召全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保证安全、发挥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工程资源开展多种经营。1980年,英雄水库购置捕鱼网具、船只解决水库捕鱼,又到镇海、余姚水库参观大网捕鱼。1981年,荪湖水库建成50亩精养鱼塘。今五婆湖、荪湖水库在养殖基础上开辟垂钓休闲项目,成为宁波市近郊知名垂钓处;英雄、毛力水库仍以大塘养殖为主。
在开展淡水养殖的同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用大容量的电力变压器资源开展工副业生产。1970年,慈江灌区管理处建立之前,和平翻水站(第一期)、小西坝翻水站建成后,利用站资源办起企业,经营小五金加工、制绳、拖拉机配件加工等项目。1972年,慈江灌区管理处成立后,和平翻水站(洪塘)建成宁波市换向器厂。1973年,小西坝翻水站(裘市)建成慈江一厂,产品为拖拉机配件。年产值都在100万元以上。1980年,慈江灌区管理处成立郊区办事处第二工业公司,至1984年有下属企业8家,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从业人员1240人。1992年,灌区企业实现产值2084.14万元,实现利润101.9万元。企业利润,年反馈给水利工程维修、管理人员工资支出30万~50万元。减轻了灌区受益镇、乡农民负担和国家财政支出。1988—1990年,慈江灌区管理处连续3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系统综合经营先进单位。1991年,灌区下属的宁波市标准件厂获水利部颁发的企业技术进步奖。
至1996年,灌区下属企业全部完成转制。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