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其他河道整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44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其他河道整治
分类号:
S157
页数:
3
页码:
399-4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水利的其他河道整治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水利
治水
河道整治
内容
江北区有大小河流234条(不包括江、姚江),总长332.7公里,其中河面宽在10米以上的较大河流有134条,长56.56公里。
江北地区河道治理历史悠久。南宋宝四年(1256)人工开通慈江上太平桥至夹田桥河段,沟通慈江东西河道。宝五年(1257)沿海制置使吴潜开管,山河,长5公里,并置5眼茅洲闸,沟通姚江、慈江河道,使江流相通,旱以灌溉,,涝则泄水。
江北区河流运行整体上依托于姚江,其水位、蓄水量随姚江水位变化而变化。1959年姚江建闸前,姚江干流为潮汐河道,内河治理主要是在通姚江河流的河口筑塘,以防御潮汐入侵。内河既要蓄水灌溉,又要泄洪排水,故以河道疏浚为主。建闸后,姚江成为蓄水河道,其河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虽然甬江潮汐不再入侵,但遇汛期上游洪水大,如又适逢甬江高潮位时,姚江大闸泄洪受潮位顶托,排水不畅,内河易形成大面积内涝;而枯水期,因河水流量小,水质容易变差。
新中国成立以来,境域河道整治大体分3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经济,提高农业防灾能力,河道整治以姚江沿岸加固加高堤防,防御潮汐入侵为主。至1956年,姚江沿岸土堤连成一体。内河以河道清淤为主。通姚江河道口筑坝以增加河道蓄水量。据《水资源调查》资料,1949—1960年,江北地区,国家资金投入340万元,民间投入劳力106.13万工,完成土石方193.46万立方米。
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甬江潮汐不再入姚江,可用水资源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1962年、1963年发生洪涝,1967年、1971年又遇大旱,新的矛盾又开始产生。分析内涝和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河道排水面积和蓄水量不足。为此,江北地区掀起了河道拓宽、裁弯取直、疏浚等水利工程建设高潮。到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了江北大河(1966年动工),半浦公社中横河,乍山公社马路河,妙山公社东大河,洪塘公社1~3号横河、茅家河,洋市公社中心河,费市公社严家河、应家河,慈东公社东城河,云湖公社英雄水库主流溪坑改道等整治工程。今区内较大、较直河流大多为这一时期完成的。据《水资源调查》资料,1964—1967年,年投工54万~110万工,完成土石方80万~100万立方米;1972—1980年,年平均投工100万工以上,最高的1976年投工220万工,年平均完成土石方80万立方米以上,最高的1975年完成299万立方米。20世纪60~80年代,除水库、农田土地平整项目外,水利建设投工大部分使用在河道整治上。
1982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农户投劳主要以农田田间工程为主,其间兴建了大量“三面光”渠道、石砌排水沟、抽水机埠等田间工程。1990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增加,而河道的自然淤积,蓄水量因之减少。河道作为以公共效益为主的平原水利设施,其新一轮治理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用传统人工方法疏浚河道,工效低,疏浚成本高。为此,区政府采用资金补助到乡镇办法,共投入资金123万元。1996年和1997年,各镇购买挖泥船7艘;1998年,农林水利局又购买吸泥船1艘。从此,江北区河道疏浚完全由机械化施工。从1996年至2002年,河道疏浚共完成土方420万立方米,投入资金1260万元。1996—2006年,河道整治达450公里。生态化新农村建设结合河道整治进行。
江北大河治理 1966年,为解决洪塘、庄桥片排水,利用原河道人工开挖江北大河。江北大河自洪塘街道鞍山村接慈江后向东南方向流经洪塘周陈村,庄桥上邵村、朱称村、葛家村、马径村,机场,甬江外漕村、河东村、河西村、孔浦村,在孔浦村经孔浦大闸入甬江,全长12.6公里。上游河段河面宽25米,下游从河东村联群桥至孔浦大闸河面宽35米,河底标高﹣1.37米。全河段有水闸4座,其中周陈闸、河东闸已不使用,正在使用的庄桥红旗大闸4孔,为慈江灌区与江北灌区分界闸,出口处孔浦大闸4孔,过闸流量62立方米/秒。江北大河是江北区唯一排水入甬江河道。
官山河治理 官山河原称为管山河,始挖于宋宝祐五年(1257)。原河面宽20~30米,长5公里。1994年根据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姚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对官山河进行整治。河面拓宽到37米,局部裁弯取直,两岸砌石护坡到2.13米,土堤高程3.63米,竣工后,全长4.2公里。河底标高﹣1.87米,新建出口小西坝闸,4孔每孔宽4米,设计过闸流量111.7立方米/秒。改建官山闸,由原2孔拓到4孔。同时将雨量站迁移到官山闸。运行后,汛期慈城洪水位可降低9厘米,工程总投资163万元。
东大河、郭塘河整治 东大河、郭塘河是慈江以北,慈城地区64平方公里小流域主要排水河道,也是英雄水库、五婆湖水库泄洪河道。自1986年始,分3期对上述两条河道进行整治。东大河自英雄水库泄洪洞出口至慈江,全长5.5公里,今河面拓宽到20米,两岸砌石护坡至2.13米,土堤至3.63米,河底标高﹣1.87米。郭塘河自五湖村浮上桥处接东大河至支援闸入慈江,全长6.7公里,今河面拓宽到16米,河底标高﹣1.87米,1995年工程完成后,两水库下游河道泄洪能力由原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标准,3期共投入资金350万元。
庄桥河治理 庄桥河是庄桥街道主要排水河道,南通姚江,北与慈江上游化子闸外沿山大河(镇海区河名称呼)相连,全长5.5公里。因出口处临近姚江大闸,汛期排水效果较好。从1999年开始对河道进行整治,今除街道建成区临街一段外,其他段已完成。
茅家河治理 茅家河是江北区中部主要灌排河道,灌溉时由洪塘提水站,从姚江提水流经茅家河入慈江,排水时从下梁闸出口入姚江,全长7.2公里。2005年对下游段2.8公里进行整治,河道拓宽到25米,河底标高—1.87米,工程总投资600万元。
2001年,姚江干流河道“水葫芦”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河道排水、航运以及饮用水安全。宁波市政府发动姚江沿途的余姚、鄞县、江北区、海曙区、镇海区等县(市、区),历时20余天,用人工、机械方法打捞“水葫芦”。从2002年始,全区划分管辖范围,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河道保洁队伍,每年投入资金100万元,至今仍在实施。2006年度,江北区被评为浙江省河道保洁三等奖。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