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慈江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44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慈江治理
分类号:
S157
页数:
2
页码:
398-3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水利的慈江治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水利
治水
慈江治理
内容
慈江,又名后江,意即在姚江后面。发源于慈城北部山区,向西至丈亭三江口入姚江。宋宝祐四年(1256)在慈城南面,太平桥至夹田桥段,人工开掘2公里河道,才成为今慈江。慈江源出镇海区小桃花岭,汇汶溪等水,向南流至化子闸,以上称中大河。化子闸以下为慈江,由东向西,出慈城镇芳江自然村慈江闸,流经丈亭西侧与姚江汇合。江北区段,沿途有荪湖河、封河、东城河、东大河、黄吉浦、郭塘河等水注入慈江;在洪塘周陈村通过江北大河入甬江;还有庄桥河、茅家河、官山河、中横河、河滩浦、安仁河与姚江相通。慈江全长28公里,江北区段从化子闸至慈江闸长14.45公里,平均河面宽60米,平均水深2~3米,中水位1.13米时,蓄水量341.2万立方米。
筑堤 姚江建闸前,因临近河口属于潮汐河道,连晴7天,咸潮即上溯至青林渡;连晴22天,咸水到化子闸。新中国成立以前,慈江两岸无堤塘束约,甬江潮汐上溯与内涝灾害并存,特别是慈城地区,平时一日二潮受甬江潮汐侵入,遇梅汛、台汛,更受姚江干流上游洪水进入,形成内涝。新中国成立后,受1949年、1951年台风暴雨影响,农作物损失严重。1952年起,在修筑姚江堤塘同时,对慈江两岸堤防也作了相应的修筑,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1961年,慈城地区受淹6天,1962年受淹14天,1963年受淹9天。1964年起在慈江两岸低洼地区兴建一批电排站,与电排站配套的小区围堰堤防相继修筑。1979年冬,对全河道低洼段两岸堤塘作了一次较大的修复,采取关闭慈江闸,在洪塘大洋桥处筑堰抽水,使慈江水位下降到1米高程,用慈江河道内土方筑堤,堤顶高程加高到3.63米,堤顶宽2米。1986年开始,在慈城白米湾村、南门村,半浦新华村,妙山浦丰村、民丰村等险工段砌石护坡加固。2000年又对乍浦段(从慈浦大桥到慈江闸)土堤进行加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建闸 整治 慈江大闸,1971年11月开工,1974年3月完工,位于今慈城镇龚冯村芳江自然村,为抗旱节制闸。闸上排水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设计重现期20年一遇,上游水位2.33米、下游水位﹣2.37米时,过闸流量132立方米/秒。闸底板高程﹣2.37米,共9孔,中间3孔为4米,两侧6孔为3×3.5米,闸孔总净宽33米,闸门结构形式为上提式翻板门,启闭设备为两台移动船式绳鼓启闭机。交通桥桥面高程3.93米,设计为汽﹣10级。建成时,船只过闸收费;1996年后,过闸船只减少,停止收费。慈江大闸今由宁波市江北区慈江灌区管理处管理。
慈江在江北区段原为单一排水河道。慈江大闸建成后,与镇海化子闸配套,慈江变成排水、蓄水两用河道,使江北灌区与慈江灌区有了明显分界,区水系格局起根本变化,又使慈城地区原基本上以乡镇为单位的6个小灌区,成为统一的慈江灌区(面积11.4万亩的中型灌区)。抗旱时,慈江以北水库水源可以通过慈江到达慈江以南河网;也可使姚江水源通过泵站提水达慈江以北河网,提高了慈江灌区的抗旱能力。
2006年开始,慈江进入全面整治。整治工程按河道拓宽到60米,河底标高﹣1.87米,两岸堤顶高程3.13米,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建成生态型河道的要求进行。总投资5.1亿元,计划于4年内全部完成,2007年已完成庄桥街道灵山村1.1公里试验段;2009年,一期洪塘段4.4公里开工。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