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能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38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能源
分类号:
F427.2
页数:
9
页码:
295-303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民国至2008年宁波市江北区能源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城乡建设
能源建设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电力
2000年8月,江北供电局成立,主管江北区供用电业务。此前,江北区(含市郊区)电力供应由宁波市用电管理所负责。20世纪60年代初,市供电部门在市郊慈城供电中心设农村供电站。1972年12月,市郊费市公社成立公社电管站。以后几年,各公社(镇)相继成立电管站,并配备专职电工。
电厂与变电所
民国3年(1914)始,宁波城区和各县先后办起小火电厂,均以直配方式供电。永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发电厂以2.3千伏线路向城内繁华地区送电,包括江北地区的轮船码头及后马路一带。民国10年(1921)慈城创办鸿记电灯公司,装机容量24千瓦。民国25年(1936),永耀电力公司建成长18公里的发,电厂至慈溪县城(今慈城镇)6.6千伏线路,并向庄桥、洪塘等地供电。民国30年(1941),工商业者周仰山和秦润卿创建永明电厂,民国32年(1943)并入宁波永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慈溪办事处。
1955年5月,永耀电力公司的发电厂兴建1座升压变电所,改2.3千伏直配供电为10千伏输电。宁波城区的旧电网开始逐步改造为10千伏标准电压。1960年10月,市电业局在江北区大闸路的姚江边建成列车发电站,至1965年12月退出宁波电网。1960年,位于江东的宁波第一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称宁波变电所。电源来自220千伏杭州变电所,从此宁波电网与浙江电网相连。1970年1月,宁波电业局53号发电列车又并入宁波电网,至1979年9月调往江苏镇江市,列车发电停止。其间,宁波电业局在慈城镇建成35千伏慈城变电所。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孔浦建成35千伏渔业变电所和110千伏江北变电所。90年代初,慈城变电所由35千伏扩建为110千伏。1996年新建110千伏的孔浦变电所。进入21世纪,江北区电网迎来投运高峰期,新建110千伏玛瑙变电所、110千伏林沐变电所、110千伏荐江变电所、220千伏洪塘变电所和110千伏庄桥变电所,区域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江北区的110个行政村进行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共投入资金6406万元,新装、增容变压器224台,改造10千伏线路54公里,低压线路796公里,接户线27466公里,直接惠农4万余户,实现了村村电气化。
截至2008年底,江北区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即220千伏洪塘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2×180万伏安。110千伏变电站9座,110千伏主变压器17台,总容量588万伏安,其中用户变电站为金田变电站(2×16兆伏安)和长兴变电站(2×20兆伏安)。35千伏箱变4座,容量61万伏安,其中用户变电站1座,即水厂变电站,容量2×10兆伏安。
输配电线路
宁波的输电线路,原先为直配线路。1955年5月,发电厂内1座10千伏升压变电所建成投运,建成城区第一条10千伏供电线路,此后逐步对直配线路进行改造,至1957年5月全部改建为10千伏供电。因导线截面偏小、电压偏低,又因用电负荷增长,江北区供电一直处于紧张状态。1984年3月,110千伏江北变电所10条10千伏出线建成,电压提高,线损降低,江北区的缺电状况才得以缓解。2002年11月进行江北变改造,主变压器两台,容量各为4万千伏安,有10千伏出线14条,其中架空线路9条、电缆5条,全长47.5公里。
1976年8月,35千伏市郊区慈城供电所建成。主变压器两台,容量分别为5000千伏安和3150千伏安。35千伏线路长14.59公里,电源接自110千伏宁波变电所,供慈城镇及其周围各公社用电。1977年和1982年,先后更换并增容为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各1台。1991年,35千伏慈城供电所又扩建为110千伏变电所。主变压器2台,容量各为31500千伏安。
1996年12月,110千伏孔浦变电所建成。主变压器两台,每台容量均为315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14条,线路总长88.48公里,其中架空线路10条,计58.97公里,电缆4条,计29.51公里。2001年12月,110千伏玛瑙变电所建成。主变压器两台,容量均为4万千伏安。10千伏出线14条,总长45.63公里,其中架空线路9条,计9.88公里,电缆5条,计35.75公里。
2004年1月,江北投资创业B区新建一座110千伏林沐变电所。主变压器两台,容量分别为4万千伏安。10千伏出线18条,总长190.04公里,其中架空线路11条,计136.65公里,电缆7条,计53.39公里。2005年6月;江北投资创业C区新建220千伏变电所,主变压器两台。容量各为18万千伏安。2006年1月,江北投资创业C区再建一座110千伏荐江变电所。主变压器两台,主变容量分别为5万千伏安。10千伏出线11条,均为架空线路,总长71.89公里。2008年8月,110千伏庄桥变电所建成。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5万千伏安。10千伏出线7条,总长83.14公里,其中架空线路7条,计79.23公里,电缆3.91公里。
截至2008年12月,江北供电局区范围内10千伏配电线路共126条,总长度794.8公里,其中架空线路长度为517.26公里,电缆长度277.54公里,绝缘导线232.43公里,绝缘化率为44.93%。10千伏公用变压器1293台,总容量570690千伏安;专用配变1693台,总容量560363千伏安。10千伏环网站99座,环网小区变186座,终端小区变54座,共计339座;环网柜995台,柱上开关259台。
农电
1955年4月,国营鞍山抽水机站在洪塘成立,开始用电力配套水泵抽水灌溉农田。20世纪60年代后期,电网逐步向农村延伸,在慈城推广10千伏线路单相供电。因单相供电装置成本高,维修不便,又严重威胁人畜安全,1973年全部改为三相供电。1970年起,每年夏收夏种期间,各级电力部门组织“双夏”小分队,下农村帮助做好安全用电工作。1977年起对农村电网进行有计划改造,低压线路合格率逐步提高。1986年起,推动标准村建设,按低压电力技术规程要求,农村低压线路安装表计和触电保安器。
“三电”
1972年12月,全国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正式把“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和群众办电(1983年改为安全用电)”统称为“三电”。具体工作先后由宁波市人民政府的电力指挥部、“三电”办公室、电业局等部门负责,各用电单位执行。
第二节 煤炭燃气
煤炭
解放后,煤炭列入统配物资,货源主要来自外省。统配煤按指令性计划凭证供应,居民生活用煤按户定量凭票供应。1958年,成立江北煤球厂与慈城煤球厂,土法上马生产煤球、煤饼。1970年4月,江北炼焦厂筹建,次年1月出焦,年产10132吨,产值66万元;1973年闭歇。1980年起,煤炭供应实行双轨制。随着煤炭市场的开放,煤炭经营企业陆续兴办,至2006年,全区有煤炭经营企业8家。
燃气
1977年3月,宁波石油液化气站在江北孔浦开设;1979年11月在孔浦半路凉亭北侧设立灌装站区,下设灌装站、钢瓶维修车间、劳动服务公司丁烷气体厂。灌装站占地面积1.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13平方米,投资288.78万元,其中钢瓶投资103.2万元。主要设施有储气球罐、灌装车间及运输车辆。钢瓶维修车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置生产流水线1条。1980年,市煤气公司成立,投资66.77万元兴建输烃管,从镇海石化总厂炼油厂经半路张储气站至孔浦灌装站,全长13.2公里,输气能力10吨/小时。1981年10月正式供气。1983年,钢瓶维修车间投产。次年增建400平方米钢瓶库,1986年7月投入使用,设计年检修能力4.5万只。
1992年10月,慈城镇在慈城小东门汤山建江北区煤气公司,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置100立方米卧罐2只,储气量100吨;残液罐10只,储气量5吨。1993年5月投入运营。1993年,江北庄桥煤气灌装站在庄桥镇跃进村建立,主营煤气灌装;江北祥盛液化气有限公司在甬江镇畈里塘村建立,主要生产和经营民用液化石油气及工业用的C3、C4及混合气体。1995年6月,宁波市三毛煤气有限公司在洪塘镇前后潘村建立,置有50立方米、10立方米卧罐各1只及相应的配套设施。2005年8月,江北祥盛液化气有限公司增加贮量1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贮罐及配套的整流塔和管道动力设备。储配站具有汽车卸液、贮存、钢瓶灌装、外运等功能,能满足民用液化石油气体和工业气体的生产要求。当年供液化气5000吨,其中民用1000吨。
1994年9月30日,煤气公司管道燃气公司筹建成立。1996年底,江北红梅小区有近1000户最早使用管道煤气,至2008年,共有2240个用户使用。2006年底开始,宁波市启动老小区管道燃气用户转换使用天然气工作,江北区天然气转换工作开始有序推进。大闸小区、国泰花园、新马小区、翠柏东巷、双东坊和槐树小区等31个小区先后完成天然气转换工作。至2008年,江北区共有71个小区使用管道煤气,其中69个小区使用天然气,用户3.05万户;两个小区使用管道液化气,用户3000户。
第三节 石油
清光绪二十—年(1895)美商美孚石油公司在甬设点经销火油、煤油、汽油、柴油、洋蜡烛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和民国,7年(1918),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先后在江北设点,皆委托宁波商号老慎记、锦华、恒孚等代理行经销。在下白沙建有200立方米钢板储油罐2只,称火油栈房。至民国28年(1939)年,这3家外国公司的油轮总吨位3535吨,至民国30年(1941)4月,日军占领宁波前夕关闭。解放初,汽油实行统购统销,柴油、燃料油由用户申请,经审核购买。1955年10月起对汽油、柴油、燃料油实行计划管理。市区建江北、南门、江东、兴宁4个加油站。1963年起,民用照明用煤油实行定量凭票供应;1974年,汽油、柴油、内燃机油凭证定量供应。1982年11月起开始供应高价油。此后,加油站经营企业兴起,首家为1984年9月宁波市公路运输总公司在孔浦所设加油站,置汽油、柴油金属储罐66立方米,加油机4台,年加油量为汽油720吨、柴油540吨。1998年7月,浙江省全面清理整顿加油站经营企业。江北区14个加油经营企业实际经营与核定经营的方式、范围相符,加油站的选址、总体布局、内部设置、管理措施等符合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要求,有消防安全许可证,配备的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符合规定要求,确定为合格,准予继续经营。至2008年底,全区有加油站经营企业22家,年销汽油4067吨、柴油12059吨。
第四节 其他能源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居民多从市场购木柴,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农村平原地区村民一直以稻草、麦秸、豆秸、油菜秆等农作物的秸秆作为燃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农村曾用泥炭、沼气作燃料。80年代起,液化石油气逐步从城镇向农村普及,因其使用方便、干净,绝大多数村民也使用液化气,今仅少数村民沿用传统燃料。进入21世纪后,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城乡部分居民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热产生热水,是一种既环保节能又节费的选择。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