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人口控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34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人口控制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8
页码:
214-221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49年~2000年宁波市江北区人口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人口
人口管理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计划生育
生育状况1949年前,人口生育处于自然状态,早婚、早育、多生情况十分晋遍,因此人口出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也较高,人口增长并不快。民国37年(1948)4—9月江北镇《户籍统计月报表》显示,半年共出生44人,死亡42人,6月份总人口为26843人。全年出生率为3.28‰左右,死亡率为3.13‰左右,自然增长率为0.15‰,“三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从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江北区域内的人口生育和自然增长过程较为曲折。20世纪50~60年代,人口生育的模式由1949年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70年代后,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逐步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人口生育模式。其间又有两个生育高峰期、一个低谷期、一个人口控制期。1952—1958年是第一个生育高峰期。1954年,原江北区的出生率高达50.15‰,死亡率为9.31‰,自然净增率为40.84‰。1956年,原郊区的出生率为40.87‰,死亡率为10.85‰,自然净增率30‰。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再生产走入低谷,江北区现境内的人口年出生率降至20‰左右。但随后又形成第二个生育高峰,年平均出生率补偿性回升至30‰左右。进入70年代后,政府开始真正重视人口控制,原江北区和郊区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由1964年的30.81‰降到1978年的13.43‰。
1991—1995年,江北区年平均出生率8.72‰,死亡率5.8‰,自然增长率2.92‰,净增人口仅3007人。1996—2000年,年平均出生率6.63‰,死亡率5.56‰,自然增长率1.07‰,净增1160人。尤其是2000年,出生人数1278人,死亡人数1286人,减少8人,自然增长率﹣0.037‰,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北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自然增加人数最少的一年。1991—2008年,江北区的计划生育率绝大多数年份超过9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进入宁波市计生工作先进行列。
政策规定 自古以来,主流的人口思想一直是鼓励生育,不加干涉。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政策也比较宽松,加之社会安定、卫生条件改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因此对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压力。1960年公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除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1963年开始限制早婚,鼓励晚婚,明确规定在校学生和工商企业学徒在学习期间不准结婚。是年,宁波市在郊区洪塘公社洪塘大队进行了计划生育试点。1964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人口政策确定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72年,国家提倡“晚、稀、少”等人口控制政策。1980年后开始推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一胎化政策。对某些确实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经过审批,间隔至少4年方可生育,杜绝三胎。1985年,江北区符合二胎生育政策的夫妇144对,其中批准安排当年生育的64对。政府发给独生子女夫妇独生子女优待证,并附加一系列优惠措施。与此同时,各乡镇政府也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庄桥镇政府规定:二胎育龄夫妇,男子结扎休息10天、妇女结扎休息1月,同时发营养费50元。农村社员由镇政府负担30元,村里负担20元。1985年,半浦、洋市、洪塘、裘市、白沙、孔浦、中马、槐树8个乡镇、街道实现了“三无”(无多胎生育、无计划外二胎、无大月份引产)。1986年,江北区规定安排农村生育二孩的具体条件;落实以一孩育龄妇女放宫内节育器、二孩育龄妇女结扎输卵管为主的综合性节育措施。
1998年,江北区被列为浙江省城市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由“主要依靠行政强制”向“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为主”转变,包括一孩生育由“按人口计划指标生育”向“按生育政策生育”转变;流动人口生育管理向“以现居住地为主”转变;农村人口生育向“村为主、村民自治”转变;城市人口生育向“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社区服务,居民自治”转变。2003年,江北区开始实施《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女职工只生育一个子女,参加生育保险并履行了缴费义务,可享受生育津贴、免除生育医疗费用和计生手术医疗费用的待遇。至2005年,全区22340人参加生育保险,为妇女生育权益保障提供了法律支持。
1990年6月,宁波市政府组织公安、工商、民政、计划生育等10个部门,在孔浦街道和湾头乡开展为期40天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试点工作,并于12月出台《宁波市流动人口和个体工商户计划生育管理办法》。2003年底,江北区建立外来人口计划生育、公安、劳动“三证合一”、“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工作机制,探索出计卫合作、房东管房客、网络化管理等服务管理模式,实行流动人口的宣传咨询、避孕药具发放、计划生育四项手术、查环查孕、办理婚育证明、婚检和优生检测“六免费”制度。开展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关怀关爱专项行动,对在江北区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三类家庭每月补助100元;未满14周岁的辖区内学生,给予助学奖励,独生子女每年奖励100元,双农独女的奖励150元。出台《外来常住人口住院分娩实行救助的实施办法》,凡符合条件,并到指定医院分娩的,每人补助400元。2005年,为外来育龄妇女提供“四项手术”服务1432例,“三查”服务22870人次,报销手术费3万元。2006年有52名外来孕妇接受补助。
2005年5月起,江北区开展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工作,构建“奖励、优惠、扶持、免费、保障”五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依法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率每年达到100%。对放弃生育指标的“双农独女户”家庭,每户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奖励。设立江北区计划生育公益金,对独生子女亡故、残疾且不再生育,并未领养子女的家庭和为落实计划生育措施,接受节育手术而产生并发症,且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每月给予定额补助;对179户计生特困户、因特殊情况造成生活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和计生干部,提供一定救助。对672人实行计划生育且年满60周岁,现家庭无子女或一孩的农民家庭,每人每月给予100元的扶助。至2008年,全区有1073人领取了304.5万元。江北区还出台《计划生育四项手术免费结算及计划生育并发症报销办法》、《外来常住人口住院分娩实行救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
1985年,江北区被评为宁波市计生工作先进集体。江北区计划生育委员会被评为浙江省“七五”、“八五”期间计划生育先进集体。江北区政府获2004年浙江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等殊荣。
婚育新风 20世纪70年代,政府开始推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生育;“稀”是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是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1980年后,计划生育工作重点从“晚、稀、少”转移到“一胎化”,晚婚晚育逐渐成为江北区城乡居民的自觉行动,“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旧传统思想,逐步被“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新风尚所代替。1984年,江北区女性晚婚率达96.44%,计划生育符合率98.87%,节育率94.44%。1988年,全区女性晚婚率84.46%计划生育符合率98.89%,节育率94.64%。1990年后,晚婚率进一步提高,1992—1997年均超过,92%。2000年后,全区晚婚率有所下降,维持在74%左右。
节育措施 1949年前后,社会上多子女的育龄妇女大多采取安全期、延长哺乳、吃草药,服用奎宁、大黄、十滴水等土办法避孕、堕胎,不仅损害身体健康,有的甚至丧失性命。1955年,政府开始在机关、工厂的女性中进行避孕节育指导,出售避孕工具。1957年后,使用阴茎套(后改称避孕套)、子宫帽、坐药的开始增多。1970年后,政府开始免费供应口服避孕药。至1975年,郊区农村基本做到“四项手术”(放环、人工流产、女扎、男扎)不出乡镇。宁波工人保健院(1974年改为宁波市第三医院)率先建立避孕指导门诊。1983年,农村节育规定“一胎放环,二胎结扎,计划外怀孕采取补救措施”。1984年4月起,避孕药具发放工作归乡镇、街道计生部门管理。
1986年,江北区抽调宣传部、妇联、工会、团委、公安等部门的同志组成两个工作组,赴云湖、妙山两乡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活动。第三医院妇科主任带两名助产士到乍山乡,就地完成7例结扎手术。区妇保站为费市乡19名育龄妇女做放环和人流手术。至1988年,江北区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23.08‰下降到12.48‰,计生率98.86%一胎率78.32%。1990年开始推行“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1995年,全区签订,不再生育合同772份,晚婚合同69份,自愿放弃照顾生育二孩指标171户。2000年后,各级计生办、计生宣传(技术)指导站开展避孕节育全程优质服务,通过避孕药具进社区(村)、进楼道、进宾馆、进医院、进校园、进菜场等方法,让育龄群众能就近、方便地领取到免费供应的避孕药具。
第二节 优生优育
历史上,江北区域内不避忌近亲结婚的事时有发生,导致人口出生的缺陷。1950年,国家颁布《婚姻法》,禁止直系亲属血统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近亲结婚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对“土产婆”进行改造,推行新法接生,降低产妇和出生婴儿死亡率。1973年,宁波市提出“健全妇幼保健网,抓好妇幼保健工作”的要求,对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边查边治,并连续多年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发生。1986年,江北区开始对结婚登记的男女青年进行婚前检查。2003年后,江北区为结婚登记的对象免费发放各种婚育保健资料和“江北区免费婚育保健一卡通”大力宣传《母婴保健法》,开设专题培训网站,开通咨询热线、设立新婚课堂,积极引导新婚夫妇参加,2005年开始的免费婚检和2007年开始的优生检测。2008年,全区的婚检率为37.89%。
1988年,江北区建立以区计划生育指导站为龙头,乡镇(街道)计生、卫生“二合一”服务中心为主体,村(居)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生殖保健服务网络体系,为新婚期、怀孕期、哺乳期、节育避孕期妇女群众提供档案、检查、知识讲座等服务。2008年,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为2.81‰,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为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2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5.86%。
1973年开始,政府对3~7岁学龄前儿童开展儿童健康检查和缺陷矫治,各幼托机构均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2006年,对18个行政村和12个居委会的2003—2005年出生的451名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率抽样调查,“五苗”(卡介苗、乙肝、脊髓灰质炎、百白破三联、麻疹)全程接种合格率全部达标,其中卡介苗100%、脊髓灰质炎疫苗100%、百白破三联疫苗100%、麻疹疫苗99.5%、乙肝疫苗99.I%,乙肝首针及时率90.2%,均超省级90%的要求。2008年,江北区7岁以下儿童免疫规划“七苗”(增加了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接种率95%以上,保健覆盖率98%以上;流动儿童“五苗”的基础免疫和单苗的合格接种率均在90%以上。
第三节 组织管理
解放后,人口生育工作属于卫生事业,受卫生部门领导。1963年,境内的政府机构、各单位都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但未能长期开展工作,计生委一度被撤销。1984年,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主管全区的计划生育工作。1988年,区计生宣传技术指导站建立,承担对基层计生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计生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等。1989年,区计划生育协会成立,并逐步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居)三级计生协会组织,协会会员共23716人。1992年,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江北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乡镇、街道以及村、居、单位设置相应组织,初步形成全覆盖的计生管理网络。2005年,江北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改名为江北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按照“整合服务资源、调整功能定位、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群众需求”的要求,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服务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一体化。
1955年开始,卫生部门就开展关于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主要是宣传适当节育的意义。1963年,政府在洪塘公社洪塘大队搞计划生育试点,并推出宁波动力机厂、港务局第三装卸区和洪塘公社、费市公社等计划生育先进典型。20世纪70年代,针对部分干部把计划生育看成是“私房事”、“妇女干部和卫生部门的事情”,以及群众中普遍存在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旧思想和旧观念,开展家庭、婚姻、生育领域移风易俗的教育。1984年11月,江北区召开计生工作宣传月大会,全区集中领导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舆论工具、集中部门力量,统一部署,上下结合,进行落实基本国策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其间共培训计划生育骨干587人次,受训人数8500余人;召开群众大会和座谈会360余次,参加人数8500余人;分发计生宣传资料、画册4500份(本),悬挂横幅标语8860余张(块),出黑板报770余期次,放映计划生育电影10场次;580余对一孩夫妇领取独生子女证,134名计划外孕妇实施人工引产,25名育龄妇女结扎,602人上环,并出现多个“三无”村。
1990年后,江北区沿街(路)设置计划生育宣传牌、宣传画、宣传窗,农村做到乡、镇所在地有计划生育宣传一条街或一条路,每个行政村有永久性固定标语3~5条。2000年后,江北区落实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并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咨询、展览等活动,转变群众婚育观念,提高群众对自身生殖健康的关注度,形成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