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33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8
页码: 189-19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民国至2000年宁波市江北区人口变动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人口 变动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自然变动
  据《慈溪县志》记载,民国元年(1912)慈溪县的人口递增率为15.3‰,而据《鄞县志》载,民国32—35年(1943—1946)的4年内,鄞县城厢分别出生1606人、1856人、997人和1951人,出生率分别为5.4‰、6.9‰、3.3‰和6.5‰;死亡人数各为1689人、1841人、1230人和5504人,死亡率分别为5.6‰、6.1‰、4.1‰和18.3‰。4年内死亡总人数超过出生人数3854人,人口变动幅度不大。民国37年(1948),江北镇《户籍统计月报表》显示,4—9月共出生44人,死亡42人,6月份总人口为26843人;全年出生率为3.28‰,死亡率为3.13‰左右,自然增长率为0.15‰,“三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6年,江北现境的人口呈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特点。据慈城卫生院统计,1950—1952年,慈城镇分别出生357人、367人和371人(不包括未在卫生院出生的人数)。1952年,慈城镇总人口为12152人,当年出生率为30.53‰。另据余姚公安局《1954年下半年户口变动统计表》,1954年7—12月,城关区和云山区(现域为今慈城镇、洪塘街道、庄桥街道局部)共出生1660人,死亡552人;6月总人口为63142人,出生率为26.29‰,死亡率为8.74‰,自然增长率为17.54‰。1954年,原江北区总人口为27595人,出生1384人,死亡257人;出生率为50.15‰,死亡率为9.31‰,自然净增1127人,自然净增率为40.84‰。1956年,郊区总人口40646人,出生1661人,死亡441人;出生率为40.87‰,死亡率为10.85‰,自然净增1220人,自然净增率30‰。1961年,原江北区总人口为44294人,出生1008人,死亡359人;出生率为
  22.76‰,死亡率为8.10‰,自然净增649人,自然增长率为14.65‰。1962年,郊区总人口122986人,出生3850人,死亡1160人;出生率为31.30‰,死亡率为9.43‰,自然净增2690人,自然增长率为21.87‰。
  1964—1978年,随着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观念的逐步推行和树立,城区和郊区的人口出生率处于持续下降态势,由1964年的30.81‰降到1971年的19.48‰,又下降到1978年的13.43‰;死亡率基本保持在6‰左右,处于低死亡率阶段。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由1964年的23.99‰下降到1971年的14.11‰,1978年继续下降到7.51‰。
  1978年后,江北区现境的出生人数、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全面下降,死亡率基本稳定,体现了计划生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实效,使人口的自然变动开始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类型期。1981年,出生率为16.37‰,1984年为9.55‰,年平均出生率为12.83‰,年平均出生2465人,年平均死亡率为6.07‰。198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0‰,最低是1984年的3.75‰,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6.76‰。20世纪90年代,江北区的出生率浮动在7.79‰10.21‰之间,年平均出生率为8.59‰,年平均出生1816人,年平均死亡率为5.82‰。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
  2.77‰,均比上一时期下降。2000—2008年,年平均出生率为6.68‰,年平均出生1533人;年平均死亡率为5.14‰;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55‰。其中,2001年出生率为5.46‰,死亡率为4.82‰,自然增长率为0.64‰,均为历史最低的一年。
  第二节 机械变动
  历史上,人口的自然变动属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型,人口总量的变动绝大部分属于机械变动,如受战争、灾荒、瘟疫等影响而导致的人口迁移。民国时期,鄞县公安局第四分局、第五分局1935年9月居民籍贯统计表显示,两个分局辖区(今中马、白沙街道)居民籍贯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鄞县62.71%,镇海7.22%,奉化5.99%,黄岩6.71%,温岭4.97%,临海3.94%,宁海1.46%,天台1.29%,安徽1.48%,江苏4.23%。除了鄞县本地人,其余都是不同时期从外地迁入的。民国31年(1942),浙东盐务管理局统计,江北镇迁入104户380人,迁出137户482人,迁出大于迁入,是由于民国30年(1941)宁波沦陷后的战乱局势所致。
  民国37年(1948),江北镇《人口统计报告表》显示,江北镇30保、421甲、6359户、27913人。人口中,本籍14066人,占总人口的50.39%;本省他县11751人,占42.10%;外省籍2084人,占7.47%,外国人12人,外地迁入与本地人大致各占一半。宁波解放前夕,社会动荡,人心不稳,1948年4—9月江北镇迁入2274人,迁出3334人,迁出多于迁入1060人。
  1949年下半年,江北公安机关建立户口迁动申报制度,包括迁入、迁出、旅行3种申报制度。迁出要办理迁出手续,发给迁移证。迁入者必须依据迁出地的迁出证明书和区以上政权机关的证明文件,方准列入正式户口。据第四分局《户口异动统计》,1949年11月、12月,原江北区迁入250人(市区内21人,外埠229人),迁出153人(迁往市区内52人,迁往外埠101人),迁入大于迁出,两月机械增长97人。1950年,迁入仍大于迁出,原江北区全年迁入649户、2059人,迁出499户、1543人,机械增长516人。
  1950年以后,国家实行加强农业、严格限制农民入城的政策。江北境内出现城区人口迁入少于迁出,郊区迁入多于迁出的特点。1951年9—12月,原江北公安分局《户口异动统计表》显示,原江北区迁入1689人,迁出2039人,机械减少350人。1952年,庄桥机场周边的压赛、白沙两乡集训及强制迁出旧军警政人员58户、地主72户,动员外迁无业流民、散兵、单身汉212人。1954年1月,为确保庄桥机场和重要物资仓库安全,省公安厅、市公安局将压赛、白沙两乡列为禁止人口迁入地区。1954年12月,原江北公安分局统计,全年迁入2569人(农村迁入1460人、城市迁入1109人),迁出2702人(迁往农村1111人、迁往城市1591人),机械减少133人。为配合上海市疏散非生产人员,1955年江北迁入了12783名在本地有正当职业或有生活依靠的上海返乡人员,人口机械增长较快。1956年,郊区(包括庄桥镇、新阳乡、东郊乡、南郊乡、西郊乡)迁入2701人,迁出2128人,机械增长573人。
  1962年,郊区迁入8463人(省外1130人,省内县外2754人,县内4579人),迁出5279人(省外181人,省内县外2315人,县内2783人),机械增长3184人。原江北区迁入685人,迁出2075人,机械减少1390人。1963年,慈城镇、庄桥镇迁入518人,迁出847人,机械减少329人。郊区其他12个公社迁入1394人,迁出629人,机械增长765人。1963年底,郊区农业人口86968人,比年初增加5076人,农业人口占郊区总人口126495人的比例为68.75%,比1962年66.59%提高2.16个百分点。1965年,城区迁入854人,迁出1549人,依旧处于机械减少状态;郊区迁入3940人,迁出3134人,依旧处于机械增加状态。
  1971—1983年,原江北区开始出现迁入大于迁出的人口机械增长的新趋势。郊区则直到1978年迁入人口才少于迁出人口,开始出现人口机械减少。江北区现境人口迁移逐渐进入开放型,人口机械增长加快。1991年后,省外迁入江北区的人口逐年增多,由1991年的661人增加到2000年的1590人。同时迁往省内其他地区人数亦增多,1991年为1511人,2000年为4229人。此后,江北区人口迁移继续保持较大规模。2002年迁入人口首次超过万人,达11333人。总迁移人数达15278人,创历史最高。
  第三节 自由流动
  历史上江北地广人稀,土壤肥沃,因此不断有移民来开荒耕作。南朝宋大明四年(460),有山阴县移民来垦殖湖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建慈溪县后,人口稳定,无游贩之民,人口流动少。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宁波正式开埠,江北岸被指定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英、法、美、德、荷等国设立领事、副领事;此地,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兴旺,带动人口大量流动,外国人和流动人口居全市前列。清同治年间(1862—1874),江北岸外海客运开始运行。光绪年间(1875—1908)后期,江北岸至温州、台州、镇海及沿海各埠的航线开通,人口流动频繁。据《宁波市志》记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旅客流量为236630人次,其中外国人701人次。民国8年(1919)增至1749756人次,其中外国人2911人次。民国时期,江北岸设置轮船码头10多个,又建宁波火车站于槐树路(今江北公园内)。海陆运输的便利使江北成为宁波流动人口进出和居住的重要区域。
  民国24年(1935)宁波公安局第四分局、第五分局统计,两分局辖区内(今中马、白沙街道)居留美国人6人、法国人,10人、英国人19人、比利时人2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爱尔兰各1人,共计41人。民国36年(1947)1月,宁波警察局侨民调查情况显示,江北镇有外国侨民29人,其中法国籍13人、英国籍7人、美国籍3人、荷兰籍1人、意大利籍2人、西班牙籍1人、爱尔兰籍2人。这些侨民主要分布在普济院、天主教堂、海关等地。民国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江北岸商轮运输瘫痪,客运流量骤减。民国34年(1945)后,流动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民国36年(1947)1月至1949年4月,月均客流量8.5万人次。1949年8月,宁波市公安局第四分局对旅社业实行登记。原江北区有旅社9家、旅馆9家、客栈3家,共21家,是全市旅社客栈最集中的地方,表明流动人口亦为全市之最。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严格控制人口自由流动。1960年9月,江北公社槐树、中马、白沙3个派出所统计汇总的《盲流人员统计表》显示,有“盲流”377人(男34人、女343人),其中来自市郊173人,来自本省外县178人,外省26人。这些人来甬找工作的67人,投靠子女、父母的258人,结婚45人,做保姆(用人)3人,倒流4人。原系农业户口的117人,非农业户口的242人,无业人员18人。1962年3月,槐树、中马、白沙3个派出所开展户口普查,发现江北地区流动人口2049人,包括来自农村的干部职工家属1759人、亲属27人,企业精简职工返回的32人,人在农村或外地市镇居住3个月以上的231人。1965年底,3个辖区内的暂住人口共262人,慈城镇有暂住人口65人。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10年中,流动暂住人口的登记、统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基本停顿。
  改革开放以来,江北区域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与1982年相比,外来人口绝对数增加17.59倍,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近28个百分点,达30.4%。外出人口绝对数增加11.63倍,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近11个百分点,达12.01%。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的根本动力。根据当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江北区有32579名外出人口其中本市区街道间流
  动人数为16633人,非本市区街道间流动人数为15946人。其中向本省其他,县(市)流动人数为2552人,占16%,多为鄞县、慈溪、余姚等地;向省外流动人数为1242人,目的地多为上海、广东、江苏、北京等地,主要从事工商服务业。外来人口有81464人,男44899人、女36565人,来自本市区其他街道、镇乡的24382人,占29.93%;来自本省其他县(市、区)的28066人,占34.45%;来自省外的29016人,占35.62%,其中超过千人的省份分别为安徽(8346人)、四川(5694人)、江西(3703人)、江苏(1707人)、贵州(1535人)、湖南(1437人)、河南(1317人)、湖北(1006人),合占省外外来人口的85.28%。
  2001—2008年,流入江北区的外地暂住人口数量逐步增加。2001年为48744人,2007年206767人,为2001年的4.24倍。江北区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从2001年的4.6:1变成2007年的1.2∶1。外来人口在江北区的空间分布基本呈现“橄榄球”型——两头小、中间大,即从东南方向依次往西北方向递增然后到慈城镇变小。从街道层面上看,近郊的甬江、洪塘和庄桥3个街道的外来人口合计占全区外来人口的66.4%,其中甬江街道外来人口居全区首位,占22.9%;洪塘街道次之,占22.3%;庄桥街道占21.2%。江北区的暂住人口以外省男性农民为主,主要从事务工、务农、经商和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其中务工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总体文化素质不高,78.5%的外来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含文盲)。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