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9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气候
分类号: P468
页数: 8
页码: 108-115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自然环境的气候情况,其中包含气象要素、四季特征、气象灾害。
关键词: 宁波市 江北区 自然环境 气候

内容

江北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冬季主要受西风带冷空气控制,夏季则受副热带高压、台风和西南气流影响,冬夏季风交替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热量较优,空气湿润,灾害性天气频繁。
  由于江北区没有单独设立的气象站,本章主要依据江北区气候资源组编纂的《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分析》、《农业气候资料》记载的1961—1980年气象资料及其分析成果进行记述。
  第一节 气象要素
  日照
  江北区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061.4小时。最少月是2月,为113.9小时,最多月是8月,为275.1小时,最多月和最少月相差161.2小时。从四季分布看,冬季为393.7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19.1%;春季为453.6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22.0%;夏季为702.8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34.1%;秋季为511.3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24.8%。
  江北区的日照年际变化比较明显,1961—1980年间,日照时数最多的是1963年,达2403.5小时,其次是1971年,为2332.3小时,最少年份是1970年,为1840.9小时,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达562.6小时。
  根据宁波的天文辐射量和当地日照百分率,可以推算江北区的太阳辐射量。全年总辐射为106千卡/平方厘米,12月辐射量最小,为5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总量的5%;8月辐射量最大,为15.5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总量的15%。太阳辐射量的月变化与气温的月变化基本一致。
  太阳辐射的年际变化与日照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最大年出现在1963年,为121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年是1970年,为102.9千卡/平方厘米。
  气温
  根据1961—1980年资料统计,江北区年平均气温为16.0℃~16.3℃;最热月是7月,为27.6℃~28.1℃;最冷月是1月,为4.1℃~4.3℃。年较差23.5℃,极端最高气温为39.2℃,极端最低气温为﹣9.5℃。
  年最高气温相对集中在7月。大于或等于35℃的高温日数平均每年为7.5天,出现在6月上旬至9月中旬,其中7月上旬至8月上旬出现几率最大。
  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0℃的日数平均为35.7天,平均初日在12月1日,平均终日在3月11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5℃的天数平均每年2.9天,集中在1月份。
  历年各月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3℃,年内以4月和8月气温日较差最大,为8.7℃;6月最小,为6.8℃。
  按照江北区气候常规和农作物生长特点,10℃、20℃和22℃是重要的界限温度,其初终日期及其相应的活动积温如表2-2-5、表2-2-6所示。
  降水
  江北区年降水日数(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毫米)在120~200天之间,降水量年际变幅较大,慈城站1973—2005年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407.3毫米,最大1983年为1750.4毫米,最小2003年为945.6毫米,最大年为最小年的1.851倍。姚江大闸站1950—2000年间,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407毫米,最大年1984年为1823毫米。
  降水年内分配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悬殊,年内分配呈两峰两谷形态。第一个高峰在6月上旬(梅雨季)。出梅后至7月中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期,为第一低谷期。第二高峰在8月中下旬,受台风活动影响,形成暴雨期,往往出现最大全年降水量。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最少,为第二低谷期。
  境内降水量的空间差异,根据宁波市水文站(1956—2000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江北区各地大多在1300~1400毫米之间,其中沿姚江、丘陵山区较高,庄桥、甬江一带略低。
  江北区80%保证率降水量为1013.7~1128.3毫米,春播期间(4月)80%保证率降水量为79.7~89.3毫米:秋播期间(10—11月)80%保证率降水量为12~20毫米;夏收夏种期间处于相对干旱期,80%保证率降水量为43~70毫米。
  蒸发
  江北区年均蒸发量为1296.5毫米,4—10月为高蒸发量时段,月蒸发量均在100毫米以上,其中7—8月为高峰期,蒸发量在190毫米以上。蒸发量还与降水量相关,多雨年份蒸发量较小,少雨年份蒸发量较大,两者年均蒸发量相差283.6毫米。
  风
  江北区风向分布具有典型的季风特征,夏季盛行偏东南风,冬季多偏西北风,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期,风向不稳定,春季多偏南风,秋季多偏北风。9月至次年3月以西北风为主,4—8月以东南风为主。
  第二节 四季特征
  春季
  春季平均为77天(4月1日至6月16日)。春季为冬夏季风的转换时期,南北气流交替频繁,常出现拉锯式局面,造成低温阴雨天气,气温日差较大,雨量显著增多,开始进入汛期。
  夏季
  夏季平均为95天(6月17日至9月19日)。夏初处于梅雨期,阴雨连绵,风弱光少,湿度大,雨日多,一般在7月中旬出梅。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高温天气,晴热少雨,光照强,易出现伏旱。同时,台风开始活动,不少年份因此造成洪涝。
  秋季
  秋季平均为62天(9月20日至11月20日)。秋季前期仍受台风影响,随着冬季风的增强,南北气流交汇影响增多,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晚秋处于变性冷空气控制下,晴朗少雨,气温适中,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
  冬季平均为131天(11月21日至3月31日)。冬季处于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干燥少雨,寒冷,当强冷空气南侵时,常引起剧烈降温,并伴有雨雪。
  附:气象谚语
  日月星 日头出得早,天气靠勿牢。天高好晒谷,天低要抽芽。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篷。日晕雨,大晕三日里,小晕在眼前。月亮穿蓑衣,明朝雨淋淋。月亮生毛,有雨难逃。夏夜满天星,明日晒煞人。星越密越热。疏疏星,密密雨。落雨见星,难望天晴。久雨见星,天将放晴。长雨怕夜星,长晴怕夜阴。
  风云雷虹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燥松松;秋东风,晒煞老虾公;冬东风,雪花白蓬蓬;春风不刮,青草不发。早晚风凉,晴到九月重阳。东风急,准备蓑衣斗笠。东风西云,一定要落雨。天上鱼鳞斑,明朝晒谷不用翻。满天乌云一个洞,落起雨来呒没一个缝。云向东,一阵风;云向南,雨绵绵;云向西,带蓑衣;云向北,好晒谷。雷打惊蛰前,七七四十九日不见天。梅雷催稻大。小暑动雷,要做重梅。东闪西闪,晒煞泥鳅黄鳝。
  雾露雨霜雪 春雾雨,夏雾火,秋雾凉风,冬雾雪。早晨地盖雾,尽管洗衣裤。早雾晴,晚雾雨。雾上升,天转晴;雾下沉,雨来临。夏雾洋洋,晒煞稻秧。白露三潮雾,晚稻坐丰收。阴天无露水,风大露水少。露水天晒谷天,露水重太阳红。清明要明,谷雨要雨。头梅不可做,二梅勿可错(意为不可缺少);三梅做到底,有谷也没米。日晴夜雨好年成。伏里多雨百作好。春无三日晴,冬无三日雨。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雷雨隔田塍。马鞍山戴纱帽,赵家洋烧缸灶。春霜不露白,露白要出脚。春霜三朝白,晴到割大麦。一日有霜晴勿久,三日有霜天晴长。霜夹雾,晴得河底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冬雪是宝,春雪是草。落雪不冷湿(化)雪冷。雨夹雪,落到明年二三月。雪上加霜,春花倒灶。
  气温 春天生意实难做,一头行李一头货。冬冷不算冷,春冷冻煞(读ang宁波方言“盎”指小牛)。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热黄梅长稻,冷黄梅长草。六月盖被,有谷没,米。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热热三伏,冷冷三九。一九二九,滴水勿流;三九四九,绞开捣臼;五九四十五,河边看杨柳;六九五十四,笆头出嫩枝;七九六十三,破衣两头甩;八九七十二,黄狗睏阴地;九九八十一,飞爬一齐出。
  物象 人不知春草知春。清明牛放青,夏至草头齐。鸡宿早,天必好;鸡宿迟,雨要落。蚊虫做市,落雨呣问。蜻蜓成群,大水来临。蚯蚓路上爬,雨丝乱如麻。雨中蝉鸣报天晴。燕子高飞告天晴,燕子低飞报雨到。蚂蚁搬家,大雨成河。麻雀囤食,天要下雪。烟不出屋,雨点滴落。鲤鱼河面跳,大雨将要到。鱼浮头,蟹出洞,雨来临。石板还潮,阴雨难逃。水缸还潮,大雨将到。
  第三节 气象灾害
  江北区因受气候、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条件影响,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旱灾、冰雹、低温冷冻、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据有关资料记载,台风、旱灾、洪涝等成灾情况较为频繁。
  主要灾害
  台风 虽然台风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强度大、范围广、突发性强、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台风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危害。新中国成立至2008年,江北区受台风影响共147次,平均每年2~3次,影响江北区的台风最早发生在5月,最迟发生在11月,其中80%以上集中在7、8、9三个月。
  旱灾 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的情况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则称为成灾。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49年至2008年,江北区共发生旱灾27次,分别为1951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61年、1963年、1964年、1967年、1971年、1973年、1978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2000年、2003年,其中以1967年最为严重。
  洪涝 洪涝灾害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北区由于梅汛造成的涝灾共计5次,分别为1954年、1983年、1984年、1994年、1997年,其中以1954年最为严重。
  大雪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北区发生较大规模的降雪天气总计4次,分别为1961年、1964年、1972年、1977年。
  成灾原因
  江北区自然灾害主要由灾害性气候所造成,但地理位置也占一定因素。由于宁波市海岸线长,每年在西太平洋生成热带风暴、台风,向西北移动,可直接袭击和影响江北区。而热带风暴、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则形成洪涝;盛夏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由于江北区水资源相对贫乏,易引起干旱。
  内涝成因 江北区地处姚江下游低洼地区,姚江干流上游集水面积大,其西南山区水库少,泄洪能力低,北部沿海地势高,向北杭州湾排水不畅,干流向甬江排水又受高潮位顶托,故易引起内涝。城区甬江沿岸受潮汐影响,历年高潮位时低洼地区民宅大面积进水。
  干旱成因 江北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供水依赖姚江,保证率不高,慈城沿山区蓄水困难,人畜饮水保证率不高。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