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8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地貌
分类号: P56;P931
页数: 7
页码: 101-10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地质地貌的地质地貌情况。
关键词: 宁波市 江北区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内容

第一节 地质
  江北区大地构造属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丽水至宁波隆起的新昌至宁波断坳内,地处姚江谷地东段、宁波盆地西北隅。
  地史简况
  宁波地处浙闽粤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带北东端,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大的地壳升降和海陆变迁。
  距今约18亿年前的吕梁运动,浙东地区接受了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沉积。距今约10亿年前的神功运动至1.95亿年前的印支运动期间,江北区一直处于隆起剥蚀阶段,没有接受沉积。距今1.95亿年前的印支运动至1.55亿年前的兰江运动,局部形成坳陷接受沉积,如江北区望海尖一带的“枫坪组地层”’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距今1.35亿~1.55亿年前的燕山早期运动,江北区表现为强烈的火山活动,天台山、四明山、翠屏山等山体就由该期火山岩形成。该时期的地质构造线主要为北东走向。距今0.7亿~1.35亿年前的燕山晚期运动,火山活动明显减弱,但伴随着东西向及北东向等的断裂活动,使江北区及浙东地区一些白垩纪坳陷盆地或断陷盆地逐步形成,如宁波盆地、大岚盆地及江北区的姚江谷地等,接受间歇性火山活动产物和一些河湖相沉积。江北区姚江谷地的形成主要同强盛于燕山晚期的昌化—普陀东西向大断裂有关,该大断裂使原本与四明山一体的翠屏山分离并形成断坳。
  距今0.03亿~0.7亿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局部陆相冲—洪积沉积及火山喷溢,慈城赭山的“红土层”就是这一时期火山喷溢产物的风化体。
  距今0.03亿年前以后的第四纪,江北区分别在晚更新世中、晚期及早、中全新世历经了4次大的海浸和海退,现今地貌格局渐趋形成。
  地层
  江北区地层出露不全,新生界第四系最发育,基岩区主要出露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少量出露下侏罗统,新生界第三系零星分布,古生界和元古界地层缺失。
  下侏罗统枫坪组(J1f) 仅出露于金沙岙南东侧及望海尖一带,为一套灰、灰黑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细砂岩与千枚状粉砂岩、板岩,含炭质页岩韵律层,多有不同程度的变质,为区内出露最老的地层,未见底,厚度大于736米。
  上侏罗统大爽组(J3d) 仅出露于金沙岙北侧及瓜山一带,为一套浅灰绿、浅灰紫色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玻屑熔结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夹灰紫、灰黑色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和杂色砂岩、沙砾岩,厚度大于136米。
  上侏罗统高坞组(J3g) 出露于南西部的赭山、双顶山、乍山西侧的大湾山、乌石山等地,为一套灰紫色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区域内未见顶底,上与下伏大爽组整合接触,厚度835~3109米。
  上侏罗统西山头组(J3x) 分布于长龙山—云湖—鸡笼山一带,即英雄水库和五婆湖水库周围。主要为浅灰、灰绿色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多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及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间夹少量沉积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区内未见底,与上覆茶湾组整合接触,据相邻余姚干岙剖面资料,该组厚度1631米。
  上侏罗统茶湾组(J3c) 出露于慈城镇北侧的八美山、毛力水库周围、中灵峰、马岙岭一带及小尖山、扫帚山等地,为一套灰绿、灰紫、灰黄色砾岩、砂岩、粉砂质泥岩间夹含角砾玻屑凝灰岩及安山岩、英安岩等,厚度905米。
  下白统馆头组(K1g) 分布在保国寺、荪湖水库、龙皇堂山、狮子山一带,为灰绿、灰黄色凝灰质含砾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夹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及沉凝灰岩。与下伏西山头组呈整合接触,区内未见顶,厚度大于177米。
  第三系嵊县组(N2s) 仅出露赭山一处。为一套超基性熔岩,岩性为灰黑色橄榄玄武岩,与下伏高坞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10~239米。
  第四系(Q) 平原区广泛发育,在丘陵区山间谷地中有少量出露。根据平原区钻探资料,江北区第四系厚度一般40~90米,最大厚度约100米。
  其中丘陵区第四系由老至新有:
  (一)上更新统莲花组(Q3)。零星分布于山间谷地中。为冲积—冲洪积相浅黄、棕黄色砂质黏土和沙砾石层,地层最大厚度10余米。
  (二)全新统鄞江桥组(Q4)。零星见于山间谷地和谷口一带。以冲积—冲洪积相砂、沙砾石为主,少量粉砂质黏土,结构松散,局部地区沉积物常粗细相间为特征。厚1~20米。
  平原区第四系根据近年来大量钻孔资料及最新划分成果,由老至新有:
  (一)中更新统下组(Q21)。上部冲湖积相灰绿—灰蓝色黏性土,下部冲洪积、坡洪积含黏性土卵(砾)石、含黏性土碎(砾)石。最厚28.5米。(二)中更新统上组(Q22)。上部冲湖积相灰绿—灰蓝色黏性土,下部冲积、冲洪积含黏性土卵(砾)石、砾砂。最厚28.5米。(三)上更新统下组(Q31)。上部冲湖积相灰绿—褐黄色黏性土,下部冲积卵(砾)石、砾砂。最厚44.3米。
  (四)上更新统上组(Q32)。分上、下两段,地层最厚39.95米。
  下段(Q32—1):上部冲湖积相灰、灰绿—褐黄色黏性土,中部海相灰色黏性土,下部冲海积灰、灰绿色卵粉细砂。
  上段(Q32—2):上部冲湖积相褐黄—灰绿色黏土、粉质土,中部海相灰色黏性土,下部冲海积灰、灰绿色卵粉细砂。
  (五)全新统下组(Q41)。海相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黏土。最厚41.86米。
  (六)全新统中组(Q42)。海相淤泥,淤泥质黏土,粉质黏土,局部地段顶部见薄层泥炭层。最厚32.9米。
  (七)全新统上组(Q43)。冲湖积相灰、灰褐、褐黄色粉质黏土,黏土。最厚6.5米。
  岩石
  基岩区多半分布火山碎屑岩夹有碎屑沉积岩,少量火山熔岩、潜火山岩和脉岩,偶见变质岩。
  火山碎屑岩主要为灰紫色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多屑凝灰岩以及英安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等,广泛见于区内上侏罗统各地层。
  碎屑沉积岩主要为砾岩、砂岩、粉砂质泥岩、页岩和凝灰质含砾砂岩、凝灰质砂岩等,主要见于枫坪组、茶湾组和馆头组等地层。
  火山熔岩主要有橄榄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区内所见这些岩层厚度一般不大,以数米至几十米为常见,呈夹层或似层状产于大爽组、茶湾组和嵊县组中。
  发育潜火山岩一处,分布于保国寺西北的小灵峰一带,面积约2.5平方公里,岩性为霏细斑岩(νπ)。
  脉岩主要为霏细斑岩,规模小,散布于丘陵区和一些孤丘中,展布方向以北东和东西向为主。
  变质岩为千枚状砂岩和板岩,变质程度浅,江北区仅见于金沙岙南东侧及望海尖一带局部地段。
  侵入岩发育潜火山岩一处,分布于保国寺西北的小灵峰一带,面积约2.5平方公里。岩性为霏细斑岩。
  脉岩主要为霏细斑岩,规模小,散布于丘陵区和一些孤山中,展布方向以北东和东西向为主,出露宽度一般为2~10米,延伸长度小于50米。
  构造
  受昌化—普陀东西向大断裂的影响,区内北部东西向断裂较发育,分布在云湖至梨元岙一带,北东向断裂仅发育在荪湖水库一带,另外,在金沙岙一带发育有北西向断裂。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
  昌化至普陀大断裂 总体呈东西走向,由余姚入境,横贯江北区,东部入海至普陀。该断裂在省内长约260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局部雁行排列的断裂组成宽约20公里的断裂带,断裂以北倾为主,倾角70°~80°。经江北区时断裂走向偏转成280°~290°,并产生陷落形成姚江谷地,慈城镇北侧的梨元岙—云湖断裂、五湖断裂均是该大断裂的组成部分。断裂在区域地球物理及航空遥感图像上反映明显。根据相关区域研究资料,该断裂形成于距今约8亿年前的晋宁运动,强盛于1.35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国家地震局于1999年对该断裂通过测年认为,余姚一带在距今0.01亿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仍有活动。现今慈江的形成,与该大断裂有关,是该大断裂的一条分支断裂演化的产物。
  第二节 地貌
  江北区地形呈西北、东南两级阶梯。整个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部高,东南部及中部低,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渐趋开阔,构成喇叭形地貌,由西北丘陵和东南平原两部分组成。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平原。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经过多年的经济开发利用,相当部分海拔(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在20~50米、大小不等的残丘已被夷为平地。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洪塘街道。低山丘陵主要由变质岩组成,山体破碎,风化较深,形成一个由丘陵、残丘、河谷、平原块状分布的地貌综合体,主要由西北丘陵和东南平原两部分组成。地貌上丘陵占21.6‰,平地占70.1%,水域占8.2%,形成“二山一水七分地”的地貌。
  平原
  江北区平原,南以姚江、北以翠屏山南麓丘陵为界,东抵甬江,西达乌石山,总面积156.28平方公里,约占区域面积的75.07%。地面高程1.8~3.0米之间。平原区河网密布,是主要的粮、油、菜产区。区域内平原位于宁奉平原北部,呈东西向不规则长条状展布。本平原区于侏罗纪末形成盆地基底,在白垩纪系向斜盆地的基础上逐渐堆积而成。按地貌成因,属堆积平原。西部属堆积平原之潟湖平原;东南部属冲湖积、湖沼淤积平原。厚约120米,浅层为河湖相黏性土,局部可见泥炭,其下为海相软土层。
  丘陵
  江北区丘陵不发育,总面积4507.933公顷,约占江北区面积的21.6%。成因单一,属侵蚀剥蚀地貌。在江北区西北部,分布着50~400米高的丘陵及孤立低丘。其中海拔250388米之间高丘面积有105公顷,占总面积的0.5%;海拔150~250米之间中丘面积有608.733公顷,占总面积的2.9%;海拔50~150米之间低丘面积有2034.467公顷,占总面积的9.8%;山脚线以上至海拔50米的土地1759.733公顷,占总面积的8.4%。按分布特点,可分北部丘陵区和散布平原的低丘两部分。
  丘陵中最高峰为慈城镇境内的尖山,海拔高程为386米。丘陵的一般高程在200米左右。100米以下零星孤丘与平原镶嵌分布,地面起伏不平,常有碟缘洼田出现,并埋藏着不少泥炭,部分地畈田地势低洼,易遭洪涝。地面高程在0.5~1.62米,最低点在慈城镇湖心村,其地面高程为0.5米。
  分布于慈城镇和洪塘街道北部一带的翠屏山,总体呈东西走向,并依此形成一系列既独立又相连的地貌景观,多数山体展现为单面山,总称丘陵。组成物质主要为火山岩,少量变质岩、花岗岩和沉积岩。海拔高程386米以下。大小山峰数十座,其中300米以上和200~300米之间的山峰各有8座,100~200米之间有9座。
  主要低山
  尖山 又名敧头山,以不同方向观看之形态得名。位于英雄水库北东约3.5公里,最高峰小黄泥尖海拔386米。东与镇海区接壤。
  望海尖 位于尖山北约1公里。海拔361米,为区内次高峰。在该峰以东0.8公里和以北2公里处,分别有海拔331米和316米两座高峰。3座山峰东部均与镇海区接壤,镇海区一侧山岙内有石柱寺等古迹。
  大斗山 位于英雄水库东约2公里,海拔342米。东与镇海区接壤。
  庙山岗 位于英雄水库北东约4.1公里。海拔314米,在岗梁西南约200米处有一海拔321米的无名峰。两座山峰北与慈溪市接壤。
  金竹岙 位于英雄水库东约2公里,海拔283米。东与镇海区接壤。
  小灵峰 位于保国寺北西方向1.3公里,海拔293.5米。北与镇海区接壤。
  马鞍山 形似马鞍而得名,东邻小灵峰,两山相连,旧时统称骠骑山。位于荪湖水库北东约0.8公里,海拔261.4米。东南约0.5公里,北与镇海区交界。
  鸡笼山 以形得名。位于洪塘街道北东约3.5公里,海拔250.6米,北与镇海区交界。
  长龙山 位于英雄水库北约1.1公里,海拔250.1米。北与慈溪市交界。
  白岩石 以山上有白色高岭石得名。位于五婆水库南东约1.5公里,海拔224米。
  中灵峰 位于慈城镇北东约2.5公里,海拔215米,东与镇海区交界。
  相岭山 位于英雄水库南东约1公里,海拔208.9米。
  陆家山 位于三圣殿水库西约1公里,海拔196.3米。东与镇海区交界。
  石塔山 位于三圣殿水库南西约1公里,海拔192.3米。东与镇海区交界。
  钱会山 位于三圣殿水库南西约1.5公里海拔176米。东与镇海区交界。
  鸡笼山 位于五婆湖水库东约1公里,海拔1,60.2米。
  大山位 于英雄水库南西约2公里,海拔162.8米。
  龙山 以形得名。位于英雄水库北东约0.5公里,海拔138米。
  羊角尖 以形得名。位于英雄水库北西约1.3公里,海拔129米。
  朱家大山 位于英雄水库南西约3.5公里,海拔108.8米。西与余姚市接壤。
  灵山 位于保国寺北东约1.3公里,海拔106米。北东与镇海区接壤。
  凤凰山 位于洪塘街道北约3公里,海拔95米。
  白鹤山 位于荪湖水库南西约0.5公里,海拔96米。西侧山坡有高岭土和萤石矿点或矿化点。
  大宝山 又名光荣山。位于慈城镇西约0.5公里,海拔61米。在大宝山西200米的枫湾山南麓建有朱贵祠。
  主要低丘
  散布于平原区东部,原为若于露出海面的孤岛,现为孤丘地貌。山体组成物质主要为火山岩和沉积岩。海拔高程在164米以下。海拔高程在24.4米以上的孤丘共12座。
  后黄山 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偏南约4.5公里,海拔57.3米。
  前黄山 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偏南约4.7公里,海拔56米。
  双顶山 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西约3公里,海拔42米。
  乌石山 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偏南约6.3公里,海拔154.6米。西与余姚市接壤。
  羊角尖 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西约7.3公里,海拔164米。为区内最高孤丘。西与余姚市接壤。
  大湾山 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西约6.7公里,海拔86米。南临姚江。
  赭山 因山体组成物质系火山喷溢的玄武岩风化后呈红色而得名。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西约4.5公里、田洋朱家自然村西约1公里,海拔123.6米。山体呈北东走向,南西紧临姚江。
  黄蛤山 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北西约2公里,海拔24.4米。
  彭山 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约2公里,海拔25米。山顶有古塔,名彭山塔。
  龙王堂 山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东约2公里,海拔79.6米。
  狮子山 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东约3.2公里、白米湾村南西约0.5公里,海拔99米。西南山岙有姜湖水库。北东侧山坡有萤石矿点与高岭土矿点。
  卢家山 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偏北约4.5公里,海拔82米。
  主要岭道
  姜官岭(又称将过岭) 位于慈城镇,由东门村、东山村通往新联村。岭已于1985年被炸平,人来车往今已畅通无阻。
  东悬岭 位于慈城镇,由上岙村通往毛力村、毛岙村。今已成为沥青路面的公路。
  西悬岭 位于慈城镇,由慈城镇区通往妙山村。
  石子岭(原称石刺岭) 位于慈城镇,由慈城镇区通往五湖村。
  荪湖岭 位于洪塘街道,马鞍山上,由荪湖村通往镇海区汶溪。
  姜湖岭 位于慈城镇,狮子山上,岭东为白米湾村,岭西为山西村。
  桃花岭 位于慈城镇,由金沙村通往镇海区九龙湖镇。
  夹岙岭 位于慈城镇,由金沙村通往慈溪市。
  通天岭 位于慈城镇,由金沙村通往慈溪市。
  长溪岭 位于慈城镇,由南联村通往慈溪市。2007年为建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此岭已开通隧道。
  罗家岭 位于慈城镇,由毛岙村通往镇海区汶溪。
  裘墅岭(稠树岭) 位于慈城镇,由毛力村通往镇海区汶溪。
  牛粪岭 位于慈城镇,由三勤村通往余姚市罗江。
  刺桐岭 位于慈城镇,由三勤村通往余姚市罗江。
  白湖岭(又称白芦岭、白狐岭) 位于慈城镇,由三勤村通往余姚市罗江。
  此外尚有季岙岭、油方岭、马岙岭、傅家岭、陈虎岭、浒梢岭、鄮岭登、踌躇岭等。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