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甬江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8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甬江街道
分类号: K29
页数: 4
页码: 84-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位于江北区东部。东与镇海区庄市街道接境;南与孔浦、白沙、文教等街道相连或交融;西与海曙区望春街道接域;北临北外环线,与庄桥街道、镇海区骆驼街道接边等概况。
关键词: 宁波市江北区 甬江 街道

内容

甬江街道位于江北区东部。东与镇海区庄市街道接境;南与孔浦、白沙、文教等街道相连或交融;西与海曙区望春街道接域;北临北外环线,与庄桥街道、镇海区骆驼街道接边。总面积 20.28平方公里(另在鄞州区三溪浦有山地1.32平方公里)。境域地形狭长,东西长11公里,南
  北宽4.6公里。街道因紧傍甬江而得名。办事处驻环城北路东段335号。
  建置地历史沿革繁复。
  街道东境夏、商时期,今街道东境,甬江北岸一带,就有先民以渔盐为业,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越国东境,属甬上屠辰州甬东管辖。至汉代,先民筑塘围地,发展农业,村落逐渐从甬江沿岸向腹地延伸。到宋代,今街道境属定海县(今镇海区),为清泉西乡;元代,称清泉乡;明代,清泉乡改称为西管乡;清代沿袭明制。民国19年(1930),隶镇海县,为庄市镇辖地。解放后,1950年6月为镇海县梅堰乡;1954年10月,梅堰乡划入宁波市,由庄桥特区管辖;1956年4月,梅堰、白沙、压赛合并为北郊乡;1958年9月为庄桥公社北郊生产大队,次年3月改称为管理区;1960年1月为甬江公社辖地;11月,划归镇海县东风人民公社(庄市),称梅堰管理区;1963年2月重隶宁波市,为北郊公社;1983年12月改为北郊乡。1984年1月,镇海县庄市镇的路林、联成、双桥3个村划入;4月,江北公社孔浦、压赛两个村划入。
  1992年5月,与湾头乡合并,称甬江镇。
  街道西境即湾头一带,历属古句章、鄮县、鄞县辖地。清乾隆时(1736—1795)为鄞县清道乡地;宣统三年(1911)属鄞县城区;民国19年(1930)划鄞县城厢设宁波市,遂属宁波市辖;民国20年(1931)1月,宁波市被裁撤,为鄞县第三区北林镇、登云镇地;民国24年(1935)为鄞县北郊镇,直至宁波解放。解放后,宁波市复设。1951年8月,属宁波市郊区,称湾头乡。1956年,1月,湾头乡与泗港乡及西成乡的两个村合并为西郊乡。1958年9月,为甬江公社湾头大队,次年3月改称为管理区。1976年11月,为甬江公社西南郊管理区。1978年4月,甬江公社被撤销,为江北公社辖地。1983年,江北公社改为江北乡。1984年5月,江北乡更名为湾头乡。1992年5月与北郊乡合并为甬江镇。
  2004年7月1日,甬江镇撤销,建甬江街道。
  至2008年,街道下辖河东、河西、夏家、外漕、畈里塘、压赛、孔浦、路林、联成、双桥、包家、甄界、姚江、下江14个村民委员会;湾头、北郊、梅堰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甬江镇有户籍总户数10640户,人口27528人,其中男15036人、女12492人,性别比为1.2。除汉民族外,有其他民族15个,共199人,其中蒙古族17人、回族17人、藏族2人、维吾尔族3人、苗族82人、壮族9人、布依族2人、朝鲜族2人、满族1人、侗族3人、瑶族1人、白族3人、土家族51人、哈尼族1人、畲族5人。至2008年底,户籍总户数8376户,人口14968人。当年出生118人,死亡8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1‰。另有持暂住证的外来流动人口48734人。
  甬江街道地处浙东沿海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灌溉方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1992年,甬江镇有耕地16817亩。至2008年,街道尚有耕地5943亩,其中水稻田1463亩、蔬菜地4450亩,另有山林1979亩、水面4600多亩。
  街道境东有东昌路(329国道)。境内有宁镇、宁慈、环城北路、北外环线等公路或市政道路穿越:有甬江、姚江、江北大河、梅堰河及沿江码头和火车新老北站等交通设施。水陆交通十分便捷。至2008年,有1、8、523、812、810、501、522等16条公交车始发或停靠。
  早在清末,境内就设有私塾多处,以后又办起多所新式学堂。民国时期把学堂改称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现有完小4所,中等文化技术学校1所,幼儿园18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99年,甬江镇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教育强镇”称号。
  1992年,甬江镇实现地区社会总产值3553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38万元,工业产值28889万元,建筑、运输、商业、餐饮业等4303万元。2004年,甬江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7亿元。至2008年,街道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60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632万元。是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3亿元,进出口总额19816万美元。
  甬江农业以粮油、蔬菜为主,并以蔬菜生产知名。自清中期始,境内湾头地区就成为宁波近郊的知名蔬菜基地。湾头地处宁波市区西北部的姚江南岸。姚江进入市区前形成的“几”字形大湾,即人们所称的湾头。据史书记载:宋时,湾头土地贫瘠,经常受到潮沙上涨、咸卤内灌的影响,无法种植庄稼。至明洪武三年(1370),信国公汤和有鉴于此,在湾头丈科田亩,沿江筑塘,阻拦海水内灌。同时发动百姓凿地挖井99口借井水饮用和灌溉农田。190多年后,宁波知府钟祚发起疏浚河道,在城北的湾头更筑西、南、北三,堰,边严防咸潮,边鼓励农民栽种棉花。直至清乾隆以后,湾头地才日见肥沃,并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
  湾头地方人民勤劳,土地利用率很高,有“湾头地勿落空,拔出萝卜就种葱”的美誉。蔬菜品种有湾头绿带、小白菜、青大头、萝卜、葱、蒜等200余种大宗蔬菜。改革开放以来,每年还从国内外引进多种蔬菜新品种,并实行保护地栽培。现蔬菜基地既有大宗品种,又有高新品种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随着城市的发展,街道又在北郊片扩种蔬菜,今有市级蔬菜基地3200多亩,每天有2万~4万千克鲜嫩花色蔬菜投放市场。2008年,街道还在三溪浦建立绿色蔬菜生态试验基地。
  1958年,湾头的蔬菜生产获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奖状。1997年,又被评为宁波市“菜篮子工程”先进集体。但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种植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街道农林牧渔业总收入3685万元,占经济总量的
  2.31%。至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1.05%。
  为适应近郊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民大多转移至二、三产业就业的实际,街道进行了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村经济合作社制度改革。2003年,孔浦村经济合作社率先在江北区改建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至2008年底,已有路林、联成、双桥、夏家、外漕、包家、姚江、畈里塘、河东、河西等14个村进行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15704位农民成为股东。2008年,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资金达2763.78万元,人均1760.03元。是年,农民人均净收入12476元。农村还普遍实行农民养老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甬江地区的民族经济起步较早。清光绪十三年(1887)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幕僚严信厚在今下江村地创办通久源轧花厂。光绪二十年(1894)又另行成立,通久源纱厂。有资本30万两,工人1900多人,织布机230台,纱锭11000多枚。光绪三十年(1904),因股东间利害冲突和纱厂发生火灾,“通久源”闭歇。此后,今甬江街道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始,湾头、北郊地区陆续办起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1994—2004年,集体企业完成转制。现街道以民营经济为主,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独资、个人独资、外资等多种形式。工业主要门类为机械制造、模具制造、塑料制品、机电、建材等,涌现出宁波甬江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波乐电器有限公司、宁波甬微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梦神床垫机械有限公司、宁波信远工业器材有限公司、宁波南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嘉隆工业有限公司、华康名家私广场、史翠英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丰华实业总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科技型企业。至今,街道有市级以上新产品24只、名牌产品3只。2005年,工业增加值3.66亿元,工业利税1.38亿元。至2008年,工业总产值44.38亿元,利税4.66亿元。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比重日益提高。以汽车销售、海运业、市场业、宾馆服务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环城北路已形成汽车及其零部件销售一条街。2005年,街道实现商业营业额22.0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0.31万元。2008年,商业营业额36.58亿元,外贸自营进出口额19815万美元。
  2005年,街道税收收入21747万元,可用资金3670万元。至2008年,街道税收收入达38337.23万元,可用资金6127万元。
  街道重视文体设施的建设,境内建有夏家、压赛、外漕、畈里塘、路林、永红、双桥、河西、联成、孔浦和梅堰社区等村落(社区)文化宫11座;孔浦、倪家堰、外漕、畈里塘等4个公园。还有7个文化广场、9处文化休闲亭。街道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各村建有体育健身路径和老年活动室,并被评为“浙江省体育强街道”永红、压赛等村还在各个自然村里建起老年活动室。
  群众文化活动活跃。,街道中老年文艺宣传队名扬全区,其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群众喜闻乐见,经常进村入企巡回演出。涌现了木兰拳、东北秧歌、交谊舞、女子音乐快板舞、健身舞等10余支群众文体队伍。1993—2008年,甬江街道(镇)先后举行了“甬江之春”广场舞会、老年趣味运动会、烹饪比赛、企业运动会、车模比赛、篮球比赛、宁波老话、“婚育新风福万家 ”——外来务工人员相亲会、钓鱼比赛、机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境内有较多文物古迹。位于联成村,建于民国初期的“慎远学校”。该学校建筑为砖木结构,融合了欧洲建筑风格和中国民族建筑特色,是民国建筑和民族早期教育的见证。位于畈里塘村的晚清建筑 ——唐中房、唐家祠堂;位于压赛村的晚清建筑 ——明房、高房;位于河东村的晚清建筑——陈家祠堂,又名河东祠堂,原为梅堰小学旧址,内有晚清时期的木雕、石雕等遗存。以上均为江北区文物保护点。位于畈里塘村的 “唐弢故居 ”,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和鲁迅学科研究家唐弢的祖屋。
  甬江街道历史上曾多次获得过多种荣誉。1992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连续5次被评为浙江省百强乡镇;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连续6次被评为宁波市二十强乡镇;1996年获浙江省“八五”计划生育工作红旗乡镇;1996年、2007年分别获浙江省、宁波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0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乡镇企业系统统计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获“浙江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乡(镇、街道)”称号和“浙江省乡镇企业系统统计财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集体;2008年获宁波市“新农村电气化镇 ”称号。
  辖区内驻有江北区人检察院、区人民法院、区交通局、区文化馆、区防疫站等区级机构;还有宁波大学、浙江纺织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庄桥机场、火车新老北站、宁波市路林市场等市及以上管辖的单位。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