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62
颗粒名称: 刮痧
分类号: R244.4
页数: 2
页码: 240-2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刮痧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介绍刮痧疗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精粹之一。这种疗法长期流传于民间,并薪火相传,沿用至今。
关键词: 江北区 宁波市 刮痧

内容

刮痧疗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精粹之一。这种疗法长期流传于民间,并薪火相传,沿用至今。
  刮痧疗法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宋代王裴《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桃草子”。《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多用于治疗痧症,即夏季中暑或湿热温疟疫毒之疾,皮肤每每出现花红斑点,亦称“夏法”。元明以后,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引起医学家的注意。如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欲谓搅肠沙。”至清代,郭右陶撰写了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对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法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在治疗方面:“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此后又有另一部刮痧专著——陆乐山的《养生镜》问世。此二书是使刮痧成为一门专科技术的基石。清代以来,论述刮痧的专著日渐增多,其他著作中也不断记载有刮痧医术。
  人们广泛认为,犯痧主要症状为:头昏脑涨、胸烦郁闷、全身酸痛、倦怠无力、四肢麻木,重者厥冷如冰。入“气”分则有肿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轻则脘腹痞满,重则恶心呕吐、抽筋。腰两侧痧筋粗大。
  一个人是否得了痧病的诊断方法是:将右手中指弯曲,并在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色隆起的划痕,可诊断此人患有痧病。
  刮痧的械具很简单,只是一块刮痧板。刮痧板一般玉制,表面光滑顺溜。多数人家没有准备专用的刮痧板,大都用调羹或碗来当做刮痧板。刮痧时还需要准备一些干净的水和食用油。
  刮痧治疗部位一般在后颈两侧、脊柱两侧、两肘、头骨上下等处。治疗方法如下:
  一、首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用热毛巾擦干净。
  二、用光滑的瓷汤勺(调羹),蘸少许水或食用油后,顺一个方向刮,由上至下或由内至外,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适当,不能忽轻忽重。
  三、一般每处可刮10至20下,有的人很快就会出现紫红色的痧迹,这就是出痧,随后可换另一部位;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的人出痧不明显,有点微红就可以,不要强求出现紫红色。
  四、刮痧后,最好饮一杯淡糖盐水(温开水也可),并休息15至20分钟。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
  五、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迹未褪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痧。如需再次刮痧,应间隔几天,以皮肤上痧迹有没有褪去为标准。
  刮痧虽然不能马上治愈中暑,但是效果却是立竿见影。一般人刮痧后会出一声大汗,觉得筋骨疏通,不会再感觉昏昏沉沉。
  刮痧是一种效果良好、疗法简单的治病手段。过去,宁波当地一直沿袭着刮痧医术,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利用刮痧治病,大多妇人都会这一技能。
  随着西药的流行和发展,人们有病痛大多服用药片,而不愿承受被刮痧的疼痛。所以刮痧的传承人也在逐渐减少。
  江北区有一位村民叫叶德成,从小学习刮痧疗法,是这门技艺的传承人。他从小对中医很感兴趣,自学了许多传统中医知识,并跟随父母学习了刮痧。1977年从医至今,叶德成经常为家人和朋友以刮痧治疗中暑等疾病。在当地,刮痧疗法依然深得人心。因此。对这一医药疗法的传承和保护,同样刻不容缓。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