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52
颗粒名称: 端午节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3
页码: 203-2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习俗端午节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端午节这习俗,主要是为了纪念楚国大诗人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和赛龙舟等节庆活动。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投粽子原是为了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后演变成节日的专有食品;划龙舟是为了表示竞相营救屈原。
关键词: 江北区 民间习俗 端午节

内容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它形成于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端午节这习俗,主要是为了纪念楚国大诗人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和赛龙舟等节庆活动。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投粽子原是为了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后演变成节日的专有食品;划龙舟是为了表示竞相营救屈原。
  新中国成立后,端午节迷信色彩大减,但吃粽子、小孩挂香袋和悬挂蒲艾等习俗仍风行。除此之外,宁波人在端午节时,还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辟五毒和系五彩丝线等习俗。
  插五端,指插挂菖蒲、艾草、胡蒜、榕树枝和石榴花在门窗上,以辟邪;
  吃五黄,指的是吃黄花鱼、黄瓜、蛋黄、黄豆、雄黄酒;
  吃五毒饼,指的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盖在人们喜欢吃的玫瑰饼上,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们不再去伤害人。
  关于端午节,民国张延章在《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里还有这样的说法:“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红蘸高粱酒,苍术还须正午烧。”
  诗里所说的,即是宁波端午的另一习俗——描端午老虎、做布虎。即是用“百兽之王”老虎,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
  与别地稍不同,宁波的端午老虎雕版的印刷花色特多,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等图案。图案上,虎和孩姿态各异,涉及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20世纪30年代,曾有人收藏此类图案达150余种。而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供孩童添上红蓝等颜色戏玩,称“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谓可辟邪。
  端午前夕,宁波江北的姑娘们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彩色香袋,内塞掺和了香粉的棉花,挂在孩童胸前或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谓可驱邪。
  除上外,江北地区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习俗。如端午节午时喝雄黄烧酒、以解百毒的习俗。方法是:先将雄黄烧酒晒在太阳下,并掺放切细的菖蒲根,每人啜一口,谓可解毒。又有喷雄黄烧酒于屋角,亦有倒写“蛇”字贴壁上等方法。还有吃蜒蚰螺(蜗牛)炖蛋和清炖癞蛤蟆习俗。由于民间相传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癞蛤蟆、蜗牛、蜈蚣均可入药,故端午节又称“药送节”。这天,大人要给自己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缠绳”,待以后解下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含去(粘去),谓孩子可无病无痛、长命百岁。是日,用雄黄在婴孩额上写上“王”字,以示有兽中之王保护;有给孩子穿虎纹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谓“年年端午五月五,剥过粽子做布虎”。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