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43
颗粒名称: 甬剧
分类号: J892
页数: 3
页码: 181-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曲艺甬剧的简介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甬剧是用宁波地区方言演唱的一种戏曲剧种。关于甬剧的起源说法有二:一说是由宁波地区的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来自部分甬剧老艺人,认为甬剧是“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关键词: 江北区 曲艺 甬剧

内容

甬剧是用宁波地区方言演唱的一种戏曲剧种。关于甬剧的起源说法有二:一说是由宁波地区的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来自部分甬剧老艺人,认为甬剧是“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宁波甬剧属于花鼓滩簧声腔。它最早在宁波及其附近地区演唱,当时称“串客”;188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后,又称“宁波滩簧”;1924年,“宁波滩簧”在上海遭禁演之后,称“四明之戏”;1938年上演时装大戏后,又称“改良甬剧”;直到1950年,这一剧种才正式定名为“甬剧”。
  甬剧音乐曲调丰富,约有90种。其主要有: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演化而来的“基本调”;从宁波乱弹班中带来的“月调”、“三五七”、“快二簧”、“慢二簧”以及四明南词和一些地方小调。
  甬剧的基本调(亦称“老调”),主要用于塑造人物,表现人物较复杂的思想表情,叙述故事情节;小调则用来作为情节片段之间的穿插。
  甬剧在服饰、道具、乐器方面也很有特色,服饰主要有福禄双蝶簪、旗袍、凤冠;伴奏乐器则以二胡、鼓、叉、钵为主。
  新中国成立前,有较多的甬剧表演团体活跃在上海、宁波等地。当时著名的甬剧艺人有贺显民、徐凤仙、金翠香、金玉兰、黄君卿等。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立堇风甬剧团,宁波成立宁波市甬剧团。上海堇风甬剧团以改编整理传统剧目为主,优秀作品有《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借妻》等。宁波市甬剧团以编演反映现代生活为主,主要作品有《两兄弟》《亮眼哥》《红岩》等,同时也整理了《田螺姑娘》等一批传统戏。
  甬剧适宜于演清装戏、30年代西装旗袍戏和现代戏,特别擅长于演现代戏,因此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及广大观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上海两地甬剧团演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宁波、上海、舟山等地。其中上海菫风甬剧团曾在1962年进京演出,宁波市甬剧团在1990年和1995年两次赴京演出,均产生过较大影响。目前甬剧专业表演团体仅存宁波市甬剧团一家。
  甬剧从1953年开始在孔浦当地盛行,目前在江北红梅社区扎根。当地居民最喜爱的表演剧目是《送凤冠》。梅玉英、陈爱娣、金玉兰、徐玲娣、何亚飞等是当地较著名的甬剧艺人,同时也是红梅戏曲队的核心力量。红梅戏曲队队员目前有15人,其中传承人为梅玉英。
  梅玉英从小就喜爱戏曲,1953年,5岁的她即开始向邻居王阿香学习,早期通过收音机或地方戏学唱,现任社区戏曲队队长。
  红梅戏曲队每周六在红梅社区文化宫进行排练,经常参加街道、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深受广大居民喜爱。
  2010年6月,省教育厅、文化厅联合发文,公布全省62个大中小学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其中江北区育才小学(甬剧教学)成为宁波地区仅有的6所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的学校之一。与此同时,学校还成立了“红领巾甬剧团”,小演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了《典妻》《九斤姑娘》《牡丹对课》等一批甬剧经典剧目。
  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育才小学的甬剧教学硕果累累。学校也先后被评为省、市艺术特色学校,宁波市艺术教育“晨风奖”先进集体。
  育才小学的甬剧特色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作为地方剧种,甬剧是保留和发展宁波地方方言和地方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剧目特色与艺术特点,为苏、浙、沪一带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作为宁波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独特载体,甬剧对于提高宁波城市知名度,对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宁波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自我完善和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宁波甬剧也在不断地创新,创新后的甬剧已经拥有了一种将地方文化和西方故事结合起来的新的戏剧形式,在各种国际平台上,将甬剧的柔美与甬剧的文化精神充分地展现给了国际友人,不仅加深了中外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更宣传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