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41
颗粒名称: 宁波走书
分类号: J892
页数: 3
页码: 176-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曲艺宁波走书的简介情况以及表演形式的具体介绍。
关键词: 江北区 曲艺 宁波走书

内容

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宁波走书约诞生于同治年间,据艺人们相传,其最早从上虞流入;也有说形成于清光绪年间的余姚农村,清末明初传入宁波城区,继而又影响至镇海、舟山等地区。
  当时,曾有佃工,在农作之余自娱自乐,你唱我和,借以消除劳累。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带故事情节的片段,还会在夏夜乘凉或冬日闲暇之时,几个人凑在一起到晒场、堂前演唱。还有一些人,逢年过节出家门,唱曲赚一些“外快”。当时演唱并没有什么乐器,只有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用来敲打,曲调节拍也十分简单。光绪年间,这种演唱方式已在余姚农村流传,有一些闲时从事曲艺演唱的农民、小贩和手工业者,后来成立了一个组织——“杭余社”,经常交流唱经验,研究曲艺书目。其中有位叫许生传的老先生,吸收了绍兴莲花落的曲调,率先采用月伴奏,自弹自唱,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艺人也都采用各种乐器伴奏,还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中引进不少曲调,并加以改造应用。同时,在内容方面也有了加,出现了如《四香缘》《玉连环》《双珠凤》《合同纸》《红袍》和《绿袍》等一些长篇。
  宁波走书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相当盛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演唱区域越来越广泛,当时宁波、舟山地区外,还在台州地区的临海、天台、黄岩和杭州等地演唱。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成立了曲艺改进会,创作了大量紧跟时代步伐的作品,还把不少传统书目改成现代书目。渐渐,宁波走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调、伴奏乐器、腔调、表演形式以及主要的传统书目和舞台效等。
  与其他曲调不同的是,宁波走书常用四平调、马头调、赋调三种(俗称“老三门”)。有,走书也用还魂调、词调、二簧、三顿、三五七等。
  走书演唱伴奏时,四弦胡琴是必不可少的主要乐器,也是宁波走书音乐风格独特之处。
  宁波走书分说功、韵白、分口、方言、插白等几种腔调。
  说功又指表书,俗称表白,用于介绍时代背景、前段书概况和书中情节人物等;韵白是指利韵脚的音乐性,生动、流畅地发挥表书的效果:分口则利用不同语言、腔调,来区别书中各种物对话的语言;插白是走书演员在演唱的过程中,插入表白,以补充和改善唱词的不足。
  每种曲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宁波走书也是如此。它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开始时是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后有了简单的伴奏,演员一般坐在桌子后面表演,乐队在桌子横旁。演员在桌后动作幅度较小的表演,称为“里走书”;后期,演员与乐队相对各一旁,在台上有较大空间的表演,称为“外走书”。
  从坐唱,发展到站起来表演、分口饰角色,台上动作的幅度逐渐变大,走书之名也由此得来。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走书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创新,在表演方面已发展到男女双档,伴奏的力也不断加强。
  20世纪80年代末,宁波走书在新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弱。
  宁波走书的主要传统书目有《白鹤图》《黄金印》《四香缘》《十美图》《玉连环》《何秀》《胡必松》《双珠球》《三门街》《大红袍》《绿袍》《珍珠塔》《麒麟豹》《玉狮子》天宝图》《文武香球》《包公案》《狄青平西》《紫金鞭》《小五虎平南》《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乾坤印》《薛刚反唐》《金鱼缸》《穿金线》《盘龙镯》《绿牡丹》等。这些目早期为无丝弦伴奏,只以竹板或毛根头来击节;近几十年来,主要以四弦胡琴为主奏乐器,奏者兼伴唱,亦可演出。
  演出时,“三档”以上者则辅以二胡和琵琶或扬琴,还可以加配三弦、阮及至大提琴。
  宁波走书胡琴伴奏时多不用长弓,而以短弓强奏弱拍和后半拍,以形成活泼、跳跃、强劲的波特有的音乐风格。除开场时演奏较长的《大起板》和四明南词曲调中的“耍弹”外,还有独的长段器乐曲。优秀的乐师在演员表演时,还会加入一些短暂的类似效果的配乐,如开门、关、雨声以及一些表现人物心理反应的声音为烘托。
  目前,宁波走书表演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经常可以见到。虽然有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宁波还喜爱听宁波走书,但能传唱的人却比较少。
  宁波江北区的不少街道社区,有不少宁波走书的传承者,如环城北路非常热爱曲艺表演的陈素英,1973年开始传唱宁波走书,还会自编自唱其他多种曲艺节目。擅长演的曲目有《大红袍》《薛刚反唐》等;大闸社区今年59岁的张秀玉,从艺时间20年,演出过剧目《大红袍》《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薛刚反唐》《大闸社区》等。经常在社区唱自编自演的曲目;慈城古镇的周乾良,具有一定的说唱功底,也经常在城乡各地进行宁波走书表演。1981年,周乾良在洪塘举行的一次民间艺人曲艺考核活动中,认识了当时担任宁波曲艺团团长的郭鹏飞,被郭鹏飞收为第13位弟子。经过师父辅导,周乾良的说唱技艺大为长进,曾先后被江北区白沙、鄞州区、五乡以及舟山等许多地方邀请去演出。慈城地区的山区乡村,更是周乾良和他的搭档常去演出的场所。每场演出观众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深受欢迎。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