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湖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37
颗粒名称: 荡湖船
分类号: I276.2
页数: 2
页码: 167-1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荡湖船,内容主要介绍了荡湖船,又名采莲船,北方称跑旱船。它是灯会、赛场、喜庆吉日表演的助兴歌舞节目。
关键词: 江北区 民间音乐 荡湖船

内容

荡湖船,又名采莲船,北方称跑旱船。它是灯会、赛场、喜庆吉日表演的助兴歌舞节目。
  荡湖船流传地区极广,上海、南京和宁波等地均有传播。
  宁波江北区有一位荡湖船传承人——赵金珠。她于1975年从一个走江湖的表演班子中的一个王姓老艺人处学会了该舞蹈。目前,她带领社区很多老人和年轻人学习此舞蹈,并曾先后多次参加江北区基层特色文化展示月活动。
  宁波的荡湖船与其他地区的荡湖船有区别。
  据传,以前当地水面多种植“四角菱”,尤其是大孙巷的四角菱,闻名遐迩。四角菱成熟时,有采菱姑娘坐在木桶(用木板制成的类似现代浴缸式的小木船)里采菱。为庆祝丰收,人们就用竹尾扎成菱桶形状,让姑娘站立其中,手把竹船翩翩起舞。随后,这一劳动场景经过艺术的不断美化,演变成后来的荡湖船。
  荡湖船的“船”体,为鲤鱼形旱船,用竹篾做框架,上面裱纸,并剪贴、彩绘成鱼形船体。船体上有四角华盖一顶,有时候顶上安有葫芦。船体下围有彩绸,往下垂一米左右。划桨桨杆高约1.3米,桨杆涂有红白相间的彩条,中间饰有一红花。因“船”用纸糊成,重量很轻,一个女演员即可用带子将船舱挂在肩上表演。表演时,女演员用手做划桨姿态,后船艄一男演员做竹篙撑船姿势。二人上半身露出船舱面,均化妆。微微摆动“船”体,以示优美。女演员一般身穿江南服饰站在中央,两手握船帮,按照波浪起伏节奏,前后左右摇动。表演要求起舞轻盈,动作优美。船旁由一男演员扮成渔翁,手握木桨跟随小船前后左右、自由穿梭划动。最热闹的表演是“武将闹花舟”。表演时,船旁另有演员扮成“虾兵”、“蟹将”、“蚌壳精”、“鲤鱼精”和“龟丞相”等,荡湖船表演欢乐热闹,情景引人入胜。如再配有“撑篙郎”、“渔姑”、“渔婆”和“小丑”进行串场表演,场面更为闹猛、有趣。
  荡湖船的表演形式一般一船两人,一人扮渔姑称“旦”,一人扮渔翁为“丑”。因船的制作不同,表演人数也可一船三人或四人不等。船形有鲤鱼形、罱泥船形、龙形、凤形和元宝形等。
  荡湖船的表演灵活自由,不受场地限制,模拟水上驾舟技巧动作,可自由充分发挥。主要身段动作有“荡摆步”、“迎浪步”、“十字荡步”、“波浪荡步”、“鲤鱼翻身”、“金鲤甩尾”及“矮步划桨”等。“荡”与“逗”动作的主要特点,是表演者的一举一动始终呈现船的晃动感,体现驾彩舟、唱山歌、庆丰收的喜悦情景。“逗”则是通过渔翁(丑)一颠一拐的挑逗,一问一答的唱和,诙谐有趣。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