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30
颗粒名称: 风筝
分类号: J528.6
页数: 4
页码: 146-1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风筝的制作步骤的具体介绍。
关键词: 江北区 风筝 民间美术

内容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寓意对美好生活向往、对神秘自然探寻的风筝。
  相传,春秋时,公输般做木鸢以窥宋城,后来用纸代木,为“纸鸢”。五代时,又有人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便为“风筝”。之后,每当春暖花开时,人们就放风筝取乐,表达着人们对天空的好奇和对自由飞翔的渴望。
  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是宁波市民间制作风筝较为集中的地方。这里有句俗话:“三月读书,小孩放鹞子。”对于这里的人们,做风筝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儿。不但很多家庭会做,并且还有民间风筝组织。在江北人的眼中,风筝就是一件明丽动人的工艺品。
  风筝的制作步骤如下:
  一、选用韧性较强的毛竹或其他没有竹节的竹子。竹子最好是三年以上生,从背阴的山上砍下。新鲜竹子拿来后需要先定型,至少要放置一个夏天,而且抽空还要把新鲜竹子拿出来晒晒。
  二、将竹篾浸水,使竹篾熨帖,再用刀将竹篾破开,约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粗细。然后将竹篾贴在非常粗糙,但最适合做风筝的马拉纸上。如果竹篾太粗,会拉破纸张,从而使后面的纱纸条也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长短适当的两条,再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形。
  三、将竹篾贴在纸上。先将长长的竹篾用砂纸扎在三分之一处,然后慢慢弯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线上,贴好。
  四、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风筝尾巴是平衡风筝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风筝乘风而上时,尾部如果偏重,会使风筝偏向;尾巴较长,会借其重量,使风筝头部升起,全身受风不平衡。
  五、用颜料和其他辅助材料,把风筝外表塑造完整,使其色彩分明,活灵活现。用线和线桄子进行缠绕,为放风筝时使用。放风筝的丝线要有牢度,须根据风筝大小,选用不同牢度和粗细的线,如棉纱线、尼龙线、苎麻线、牛皮线和玻璃线等。线扎在风筝上,须形成斜角。另外,除一般的双线外,可根据需要,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经过千百年的文化陶冶,风筝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等寓意吉祥的内容通过式样扎制与图案描绘进行展现。
  宁波江北区庄桥街道的邵国强老人,就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制作了“梁祝化蝶”、“双鱼戏莲蓬”、“仙子驾凤凰”以及“福燕”、“蝙蝠”等等作品。这里的蝙蝠风筝,是借蝙蝠之谐音,暗含“遍福”、“遍富”、“福中有福”和“福在眼前”之意,并作为“福”的象征,体现在吉祥图
  案里。
  现在,每到制作风筝时节,老人不但自己做,还把技艺传授给自己的下一代和当地的小朋友,让祖祖辈辈都会做的风筝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江北童家和孔家二村,会制作风筝的人也特别多,制作水平比其他地方高。
  放风筝可以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不仅能舒展筋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更有预防近视和弱视等功效。
  江北区对于风筝文化的传承教育,一向特别重视。每逢春日,江北区常常开展“我们的节日”放风筝系列活动,以放飞风筝的形式,提高人们对风筝的认知,进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