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14
颗粒名称: 补缸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3
页码: 101-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扎制的传统技艺,内容主要介绍补缸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的具体介绍。
关键词: 江北区 补缸 传统技艺

内容

旧时,人们生活贫苦,许多东西补了再补地使用,不舍得扔掉,日用品更是如此。民间因此便有了许多手工修补的行当。补缸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项。
  缸是一种形状为圆形的盛具,缸口和缸底都呈圆形,缸壁外形像抛物线一样,自上而下慢慢收拢,显得上面宽大、下面狭小。缸的功用较多,主要是盛水,故称水缸。其他如制作米酒、盛稻米或逢年过节的时候存放年货等。小型的则大多作为厨房里的器物,如酱缸、盐钵头之类。宁波当地,按缸的容积大小,有“三石缸”和“七石缸”之分,其中七石缸最大。不过,作为一门手艺,补缸技艺还普遍应用于各种粗陶容器,如甏、甑、埕等。
  补缸匠都是走村串户上门揽生意的。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人们总能看到补缸匠穿行街巷、不时吆喝的身影。补缸匠的吆喝十分讲究,不仅要用最正宗的本地话吆喝,而且吆喝的还要有韵律和穿透力,“补缸——补甏——有伐——”,让人很远就能听到。
  补缸匠一般都有一副独特的担子:担子一头挂上自己的工具箱,里面是补缸所需的工具和原材料;另一头则挂着一只布袋,里面装着雨伞、毛巾等生活物品。
  补缸匠真正让人拍手叫绝的自然还是他们的补缸手艺。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一套专用工具,其中以锤子、凿子、斧头三件最为重要。
  补缸匠准备修补一只损坏的水缸时,首先会对水缸的破损程度进行估量,盘算好怎样修补才能达到最好效果,然后才动手补缸。
  补缸的材料简单,技艺却比较复杂。
  首先,需要一根长约10厘米、宽约1厘米、厚约2毫米的扁铁条。在扁铁条的两头用斧头刃为垫,分别打出两个约0.5厘米长的弯钩,这样打制而成的扁铁条称之为“蚂蟥襻”。
  接着用布擦干净水缸渗漏处的缝隙,然后用特制的小凿子和小铁锤,沿着水缸的裂缝两边,轻凿出两个2厘米宽的小凹槽(其深度以能平放入半支香烟为宜)。这一步称为“开槽”。补缸匠凿凹槽的手法非常讲究,每种凿法都有其特殊的用途,而且每种凿法都有一个颇为好听的名字。比如垂直且连续不断地用小铁锤在缸面上凿击,称为“金鸡啄米”;凿子和缸面呈45度角以凿击的方式是里三下外三下的,称为“凤凰扇翼”。主槽开凿完,接着在主槽的两边,以主槽为中心线,再凿出几组长度为1厘米的小凹槽。
  取事前打制好的几条“蚂蟥襻”,将两头钉入主槽两边的小凹槽中,使其与主槽垂直。等到左右“蚂蟥襻”钉入后,开始抹胶。过去补缸的传统方法是将铁砂粉和卤水混合使用(现在多用环氧树脂等胶水代替)。取一只小碗,放入若干铁粉,再倒入若干卤水,反复搅拌直至其混合均匀。将混合好的铁粉和卤水刷在缸身的主凹槽上,反复涂抹均匀,待晾干后,把缸闲置20天左右,即可使用。铁粉和卤水比现代化学胶水的最大优点就是耐高温。现代化学胶水在天气炎热时,容易出现粘力不足的情况,而用铁粉混合卤水,则不会出现这样问题,且铁粉化学性质稳定,手艺好的补的缸,一般能用五十到八十年,有的甚至能使用百年以上。
  宁波江北慈城镇妙山村,有一位从事补缸行业40余年的行家里手王仁兴老师傅。据他介绍,补缸这个行业,清末就已出现。长期以来,他凭着一副热心肠,为方圆几十里的乡亲补缸补甏,而附近的村民也知道妙山村有位德艺双全的补缸匠。
  说起补缸技艺,王师傅唯一的遗憾就是他年岁已高,却没有传人。他不愿意看到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在他的手中失传。
  正如王师傅所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来水管铺进每家每户,甚至农村家庭也用上了自来水。水缸作为一种传统的盛水工具,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相应的补缸技艺的施展空间也越来越少,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怎样把补缸技艺保护起来,并传承下去,成为当前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