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年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02
颗粒名称: 水磨年糕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9
页码: 67-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水磨年糕的制作工序和制作技艺的具体介绍。
关键词: 江北区 农产品加工 年糕

内容

宁波慈城有这样一句俗语:“三九、四九冻开捣臼。”但尽管是天寒地冻的时节,慈城人也要拿出捣臼捣年糕。
  为什么呢?
  因为,在“三九”、“四九”要开始做慈城特有的水磨年糕。
  慈城水磨年糕源于地处浙东沿海的鱼米之乡——宁波市慈城镇。慈城水磨年糕制作工艺广泛分布在慈城各个村庄。慈城水磨年糕以梁湖米、水底青等精米为原料,经过十余道工序的加工,制成大小不等、花色繁多的白条年糕。
  慈城水磨年糕的制作工序有种植、选米、浸泡、磨粉、沥粉、擞碎、蒸熟、搡舂、摘条、印糕等十余道。慈城水磨年糕以其特有的品相与口感为人们津津乐道,“色白如玉,韧而光滑;浸煮不糊,炒食不粘”。
  每年春播时,慈城农民选择梁湖米、水底青等单季精稻品种种植。由于光照足,收割的稻谷具有米粒大、玉色透、糯度适中、味道好的特性。当单季晚稻收割后,经晒、照、碾、压的米才能作为制作年糕的原料。慈城人一般腊月初十就开始浸淘做年糕的米,然后开始准备制作年糕。年糕制作的大致过程如下:
  一、米淘净后,倒入大缸,再用河水浸泡7至10天,中间换一次水,以防米发酵、变酸。
  二、磨粉。这是慈城水磨年糕制作的关键。这一过程需要两三人合作。届时,一人把磨头,一人牵磨。磨粉时,可点添水以防米粉太千。石磨下放一只白篮,白篮内置两节红稻草(晚稻秸秆),并铺上大白细布。待其装满后裹拢,再覆盖一层草木灰,称为“抽燥”。一般干燥时间为24小时。其间要勤换灰,以防止干燥时间过长而致米粉发酵。“抽燥”后的米粉成整块状,擞碎成粉状入蒸。一般是边擞边蒸。蒸粉就是将米粉蒸熟,在大镬上放置蒸笼,蒸笼底铺一层天罗丝,再倒入燥米粉,用急火蒸煮。
  三、搡粉。即将米粉蒸熟后放入石捣臼,将其搡匀、搡实、搡糯。
  四、摘条。一般由男人做,把蒸熟搡匀的米粉搓成长条状。
  五、印年糕。这是女性的手工活。分为“坐印”和“揿印”两种。坐印,即是将年糕放入年糕模板内,将年糕团填满模子后,再脱模;揿印,即是用年糕模板按住年糕条往下揿。用如上工序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年糕,才称为正宗慈城水磨年糕。
  慈城年糕历史悠久,相传大禹治水时,江浙一带民工就以年糕为食;春秋时,吴国名将伍子胥在慈城驻守,曾将年糕深埋于城墙底下,以备不时之需;清乾隆帝下江南时,也曾御笔亲书“年糕年糕年年高”七个大字,赐于慈溪县令;清同治年间,慈城人陈培基开创了水磨手工年糕之先河,从此水磨年糕更是闻名天下,不仅为宁波人所喜爱,更受到海内外人们的青睐。
  对于拥有“儒学重镇,进士摇篮,慈孝之乡”美誉的慈城来说,水磨年糕不仅仅是当地的特产,更重要的是作为慈城文化乃至于宁波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每年做年糕时,慈城人会先拜灶神,祭祀祖先,祈愿来年能够阖家平安、风调雨顺,这称之为“祭灶”、“谢年”。做年糕搡粉的时候,大家总是会唱这样的歌谣:“搡一记来,复一记。复一记来,再来一记。”这个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曲调,唱出了淳朴的慈城人欢乐祥和的生活环境和充满生机的精神家园。
  关于年糕,慈城至今还流传着“宋高宗吃年糕”、“三娘教子”等故事。如今,在慈城尽管有“冯恒大”等专业制作年糕的企业,但都是用机器制作。如往昔般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做水磨年糕的情景已经越来越少,传统手工制作年糕的技艺也渐渐消失。所幸年糕传承人周乾良等一批老人,还在每年表演、展示手工制作年糕的技艺。
  为了让慈城水磨年糕这一项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已成当务之急。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