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189
颗粒名称: 清道观
分类号: I276.3
页数: 3
页码: 36-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传说,由朱卫平讲述,内容主要讲述了清道观铜钟有灵性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清道观 地名传说

内容

慈城镇东面塔山之上,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清道观。清道观始建于唐,经几个朝代的扩建续建,曾成为当时国内东、西两大超级道观之一,并因此声名远播,海内外香客潮涌般而来。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毁,如今仅存废墟。
  观内曾有一个几吨重的铜钟。传说这铜钟材料纯正,制作精良,钟声洪亮好听。道长是个高人,立志要把钟声远播天下,把浙东慈城的深厚文化传扬四海。
  一天早上,道长带了随身衣物,欲云游四方。临行前,他交代敲钟小道士:“我即日启程,你算准日子,待七七四十九天后,方可敲响铜钟,时日未到,切勿轻举妄动,以免误了大事。”小道士迷惑不解,心下觉得道长故弄玄虚,怯声道:“为何要七七四十九天之后?”道长轻捋白须,朗声答道:“不必多问,天机不可泄露,到时自知分晓。”小道士好奇,还想探问,却无从下口。道长拍拍他的肩膀:“此嘱,切记!切记!”小道士点头,道长随即启程上路。
  道长走水路前行,不管水波滔滔,一路颠簸,一心要走遍天下码头,遍访名城重镇,让清道观的钟声名扬四海。原来,这座铜钟十分神奇,钟声传播无止尽,但有一个奥秘,必须由高道随身传扬,道长行至何处,钟声便跟随到何处。这奥秘只有道长深谙,为免节外生枝,从未泄露。
  次日,道长日夜兼程,刚到杭州钱塘江口岸,登岸稍作歇息,复又上船让艄公赶路。谁知正当将行之际,忽听“当”的一声震响,浑厚有力,咄咄逼人。道长大惊,缓神细听,却是“当当”之声不绝于耳。那大钟的音力,惊动天地,一股股力道扑面而来,震人心魄,似一捆搓绳,越拧越紧,声波一浪强过一浪,到后来,又似一缕青烟,消散于天地之间。
  道长颓然长叹:“前功尽弃矣,前功尽弃矣。”命艄公赶紧原路返回。
  可想而知,原是小道士年幼无知,再加贪玩调皮,哪记得住七七四十九天?道长走后,只短短一日,他便早早敲响铜钟。道长如今只到杭州,那钟声也就只能到此为止。即便再往前行,也是徒劳。
  从此,清道观的钟声只能传到杭州。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当年小道士贪玩,这钟声能传遍天下呢!
  说到这清道观铜钟钟声的远播,家住慈城五湖湖头的朱卫平可是津津乐道(讲述人,还会讲《冯家发迹的故事》《玉蟹传说》《牛头桥的来历》《爹爹鸟的传说》等故事)。他说,铜钟不但钟声非凡,并且还有卫国灵性呢!这又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传说了。
  话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侵略者来到清道观,远远就听到浑厚钟声,待走近细瞧,更觉铜钟雄伟壮观,一个个眼红心痒,决定把它掠夺回国,据为己有,就逼迫民工将铜钟搬运下山,然后运回国。百姓眼看国宝沦落异乡,有去无回,于是奋起抵抗,怎奈鬼子洋枪洋炮,只好牺牲民力,把铜钟弄下山来,装上洋船,从江上驶向大海。
  说来神奇,船开至镇海口,本来晴空万里,忽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出海口被黑云团团围住,洋船根本无法前行。霎时只见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浪头一个高过一个,直扑甲板,不一会儿,雷电交加,“噼里啪啦”阵阵炸来,就连锚链也断了,高高竖起的桅杆更是生生被劈断数根。此时船是走不了也停不了。眼看船只倾过来斜过去,再下去就要翻船了!
  洋鬼子还算聪明,叽里呱啦一阵争论,总算明白这铜钟有灵性,中国生中国养,不愿意飘洋过海流落异乡,这是动了天怒!一个个摇头摆手说不敢再往外运了,祈求上帝保佑,不要翻船!说也灵验,片刻之间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鬼子自顾逃命要紧,随随便便就把铜钟沉入海底。到现在,这铜钟还沉在镇海口呢!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卫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