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慈城镇行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江北区·慈城镇》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165
颗粒名称: 江北区·慈城镇行政概况
分类号: K928.2
页数: 1
页码: 1
摘要: 本文记述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行政概况,主要介绍地理位置、气候、沿革、种植业、农业、文化遗址等。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行政概况

内容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慈城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冬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慈城交通便捷,距宁波市中心约15公里,距离宁波栎社机场20余公里、北仑港约38公里;西侧的余姚江即是浙东运河的部分。境内有萧甬铁路、甬余公路、慈骆公路、庄浦公路。杭州湾大通道贯穿慈城、进入宁波。慈城镇域面积约10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155亩、山地面积53632亩,水域面积4006亩。慈城镇有大小河道总计 95条,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一半左右。辖 41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居委会。总人口 43457人,家庭户户数 15770户。
  慈城设治始于吴越勾践时(约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县治在余姚江畔城山地方,作为越国的屏障。唐朝开元26年(739年)房琯为令,迁县治于浮碧山以南,浚疏阚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汉名儒董仲舒云世孙董黯母患屡疾,喜欢大隐溪水,奉母筑室以待,担溪水供母饮,母病渐愈,以此故事以名县称为慈溪,属明州。 1954年 10月慈溪县治迁至今慈溪市浒山镇,旧慈溪改称“慈溪镇”,划归余姚市。 1984年 10月原慈东乡合并于慈城镇而划归宁波市江北区管辖,为区内最大的建制镇。目前的慈城是由六个乡镇合并而来,是江北区唯一的一个建制镇。
  慈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江南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作为中国传统县城的典范,慈城仍完好地保留着以护城河、双棋盘的街巷格局、县治背山面南、公共建筑左文右武布局的古县城特征,充分体现了传统风水学说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慈城文物古迹众多,2.17平方公里的古县城内,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著名的古建筑有孔庙、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姚状元宅、符卿第、向宅、冯宅、俞宅等,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城文化荟萃,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出过5位状元,519名进士,近现代名人有清末书法名家梅调鼎,北大教授魏友枋,书法家钱罕、凌近仁,金融巨子秦润卿,物理学家何育杰,国学大师冯君木,京剧大师周信芳,实业家应昌期,中科院院士朱祖祥、谈家桢、颜鸣皋、李庆逵,著名作家、画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著名画家应鹤光等。
  2001年自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保护开发慈城古县城的重要决策以来,慈城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完成《慈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慈城中心镇总体规划》,并全面启动古城保护开发。至2008年底,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已累计投入资金8.3亿元,修复国家、省市区文保单位的明清古建筑 9.5万平方米,2008年共吸引国内外游客 60万人次。
  为配合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满足慈城中心镇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慈城镇于2006年8月全面启动新城开发建设。新城位于慈江南面沿官山河两岸,东至狮子山,西到中横河,北到慈江,南至北外环线,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可容纳居民4.5万。自2006年8月启动以来,新城已累计投入资金 9亿元,截止 2008年底,“三路一湖”建设和官山河以西市政路网基本完成,官山河大桥完成施工,34 1亩湖东地块完成出让,投资 1.6亿元的慈城中学主体建筑完工。
  慈城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且可开发利用率高。全镇现共有各类企业400余家,已形成了有色金属、服装、建筑、机械、化工、轻纺、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以种植业、林特业、畜牧业为主要结构的都市农业已成为慈城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2008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5.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9亿元,同比增长5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6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5.25亿美元。200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2 14.6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586元,同比增长 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9655元,同比增长 13%。
  历年来,慈城被列为国家、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国家、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生态镇、省文明镇、宁波市文明镇、宁波市卫生镇等。

知识出处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江北区·慈城镇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江北区·慈城镇》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田野调查,具体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传统医药等14个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