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2015年5月的一天,老友、《宁波日报》副总编(原《宁波晚报》总编)姚志明打电话来,说有要事商量,诚邀我方便时去他办公室喝茶。几天后我专程去他办公室,一番寒暄后,转入了正题:姚志明1999年曾编过一本自家曾祖以下的《姚氏家谱》。为编写此书,他曾抽出大量的业余时间,在亲属间奔走、采访、记录、整理,把能够收集到的家族史料,经过梳理后都写进谱里,但对曾祖之前的历代先祖却一片茫然。姚志明的祖父少小离开庄桥姚家村,而后学生意、经商、结婚、生子,一直生活在宁波城里;姚志明与其父亲自然都成为地地道道的宁波城里人,再加上姚家村已无直系亲属,故而对姚家村姚氏家族认知有限,对村里目前的现状也不清楚。姚志明希望我助他一臂之力,帮他寻找到曾祖以前较可靠可信的世系和族史,梳理姚氏家族繁衍的脉络,及宗祠的基址和存世的宗谱,以实现他报本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的眷眷之意。
我在一片茫然中接受他交给我的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首先在家里查阅大量与慈东姚氏有关的史志资料与学术文献,请教几位对宁波地方文献有研究的专家,再通过走访宁波天一阁、市图书馆,寻得相关的蛛丝马迹。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漂泊有多远,总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过我们的亲人,那里埋葬有我们的祖先。因此家谱和祠堂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经过种种努力,我终于从上海图书馆搞到了一套《慈东姚氏宗谱》复印件,经过反覆的研读,与其他姚氏相关的文献进行比较,并通过拜访姚家村原生态的族人,基本厘清姚氏宗谱中所编内容基本的真实与存在的疑窦。
让人欣慰的是姚志明的曾祖父来淮公世系非常清楚,这可能是姚志明的孝心在冥冥之中得到了上苍的恩赐与眷顾,也是他长期来为人谋事凭良心的一丝报得,更是他对自己的子孙最美好最珍贵的一个交代。
二、来淮公直系世系简介
来淮公是慈东姚氏始祖清六公姚锐翁十八世孙,行第位,讳来淮,字舲生,又字铃笙、铃生。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74),卒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
世系,亦称“世次”“世统”,是一个家族血缘传继的直接表述。世系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也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由男性子孙排队列而成。
世系有直系和旁系之分,也有家族和个人之分。对家族来说,以始祖第一代为准,以后的结构分为直系、旁系(支系)等。直系中的嫡系(甲),也是全世系中的嫡系,即“大宗”。第二代中的非嫡系(乙),又衍生出直系、旁系等,与甲的子女共同构成第三代。乙的直系就是乙这一支系的嫡系,即本系的大宗,但相对于甲及其嫡系后代来说,仍为全家族的“小宗”。以后各代,以此类推。对个人来说,以他为中心,上至父亲、祖父、曾祖,直至始祖,下至儿子、孙子,直至今天的血脉,也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纯正血脉,如一条长河经久不息,组成个人独有的直系世系。当然世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出现特殊情况,世系也会像河道一样,曲折迂回了一下,再向前流去,譬如过继给别人。
关于来淮公直系世系的基本情况,笔者所用资料主要来源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刻印的《慈东姚氏宗谱》,相对来说较为可靠。来淮公直系世系就是指其从始祖一代代下来至其名下五个儿子为止,历经二十世,六百余年,即元代至民国年间的香火延续。以下为来淮公世系表:
始祖行第清,排行六,讳锐翁,后改名冕。生子三:伯常(孟房)、伯通(仲房)、伯全(季房)。
第二世行第正,排行三,讳伯常。生子一:敬通。
第三世行第敬,排行一,讳敬通。生子五:德浩、德淳、德深、德津、德澄。
第四世行第德,排行二,讳德淳。生子三:锵、锡、钿。
第五世行第钦,排行四,讳锵。生子一(名无考)。
第六世行第启,排行九(讳名无考)。生子一(名无考)。
第七世行第甫,排行三十(讳名无考),字永嘉。生子四:懋斋(东岸祖)、昌三十六(三六房祖)、昌十五(陶房祖)、昌五十九(西岸祖)。
第八世行第昌,排行五十(讳名无考)(陶房祖)。生子一(名无考)。
第九世行第盛,排行四三(讳名无考)。生子一:尚礼。
第十世行第秀,排行九六,讳尚礼。生子四:旭明、应彩、应宇(四子名无考,字君藩)。
第十一世行第才,排行百十,讳应宇。生子二:赓尧、韬。
第十二世行第良,讳韬,字揆之。生子二:琮臣(出继伯父赓尧公)、瑞臣。
第十三世行第济,讳瑞臣,字锡九。生子三:凤林、凤阳、凤喈。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凤阳,字仲喈。生子四:枢、梅、模、栋。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枢,字位北。生子二:燕、杰。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燕,字启商。生子三:坤、坰、埰。
第十七世行第兴,讳垌,字芳原。生子五:钰、鍌、〓、钧、钜。
第十八世行第贤,讳钰,字成五。生子四:来涔、来泩(出继鍌公)、来溱(出继〓公)、来淮(出继钧公、钜公)。
行第贤,讳钧,字显五。过继子一:来淮(入继)。
行第贤,讳钜,字尊五。过继子一:来淮(入继,兼祧)。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来淮,字舲生。钰公四子,出继钧公、钜公。生子五:胥椿、胥桢、胥梁、胥栻、胥权。
第二十世行第能,讳胥椿,字瑞荣;讳胥桢,字春荣;讳胥梁,字祥荣;讳胥栻,字茂荣;讳胥权,字钦权,又字德荣。
来淮公直系世系摘自民国二十年出版《慈东姚氏宗谱》相关内容,将世系与来淮公在1942年所立《分书》合起来进行分析,有利于解读宗谱中存在的问题。
1.慈东姚氏直系为何以清六公为始祖?
始祖,是指最早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一般情况下,“始祖”带有唯一性,即一个姓氏只有一个始祖。据慈东姚氏世系图注释:“始祖次翁公以下数世有图无传,且有罹兵燹者,无据足述,遂失其次,不敢伪其传。故后以清六公为一世,另起。”按家谱注释应理解为,始祖清六公之前,已难以考证,故以元代清六公为一世祖。即使是被认为始祖的清六公,因为姚氏后人在编谱时已不了解始祖的由来,所以民国编纂慈东姚氏家谱时,也只能据旧谱简单抄录,还是缺乏可供研究的史料,且留存诸多让人不可思议的疑问。笔者就是在破解这些疑问时,在清光绪慈谿植本堂刻本《姚氏宗谱》中,发现了清六公的身影,他是慈城植本堂始祖姚嗣宗十世孙,从而揭开了一直萦绕在慈东姚氏家族心中的谜团,使姚氏子孙知道了自己的始祖叫清六公,来自慈城姚氏植本堂,从元代走来。
2.清六公的子孙为何与慈城植本堂族亲失联?
笔者根据查考史料分析,失联疑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家道中落。清六公在慈城时家道中落,遂隐居于慈东。清六公的祖父姚荣孙是宋咸淳六年举人,授承信郎,宣德州旌德县干官。父亲姚獬孙是元大德五年举人,任国子监学录。祖父与父亲都曾有一官半职,尽管生活在改朝换代的宋元之间,但家中已原始积累有一定的资产,不至于一下子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问题是父亲姚獬孙是个传统的文人,他心高气傲,面对异族血腥统治和官场的浑浊黑暗,骨子里有几分士人的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基层小官不久,就弃官回乡,隐居于慈城西北双峰深山里,性格豪爽,广交朋友,并以诗书自娱。日子一久,坐吃山空,经济发生严重的危机,甚至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去世时连丧葬费也无处着落。清六公胞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除大弟姚悦翁,出继给从伯父姚异孙为嗣外,其他兄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只得各奔前程自找生路。清六公居地与姚氏大本营慈城有着二十多里的距离,他善于理财,勤俭持家,不久开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平时,他又很少与慈城族亲来往,清静无为,自得其乐。故多年后至他的子孙辈,已与慈城宗支姚氏“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其二,张家助婿。清六公所娶夫人张氏,家谱里只说是坊隅张润孙之侄女张定。笔者猜测,张定即是慈东马径大户人家的女儿。清六公年轻时是个白面书生,曾发奋读书,企盼像先祖一样能够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光宗耀祖。后因元朝社会黑暗,深感读书无用,难以舒展自己的抱负。再说其父亲弃官隐居,也打碎了他做官的黄粱美梦。正在四处彷徨之时,慈东马径张家看中了青年才俊的清六公。清六公岳父不但富裕,而且慷慨,嫁女时带来许多压箱田,这些田产就在马径村毗邻的姚家村,并足够使他下半辈子生活无忧。婚后,清六公自然移居至岳父张公安排的姚家村,既摆脱城里各种烦琐嘈杂,又可以静心读书,并可就近照顾年老的岳父母。这样清六公后半生生活安定的环境里,生儿育女,经营家业,过着较为清静的日子。那么平时理所当然倾向于张家,而与姚氏族亲就慢慢地疏远了……
其三,孙子犯事。这事对族亲失联较为关键。清六公晚年生活较为富裕,生有三个儿子,而家谱里只记载长子姚伯常生有一子姚敬通,其他两子可能也有后裔,但到明代已经无考。清六公唯一有血脉传承的孙子姚敬通(今姚家村流传的清六公世系,其实都是姚敬通后裔),因为年轻时家中对他管教不严,身上染上了许多颓风恶习,以致最后犯事,被押送至三千里外辽东和辽左充边。据家谱载:“敬通:字隆元,伯常之子,行第敬,排行一。洪武二十四年(1391)为斗级犯条,守令查得家资巨富,罚令造南都石灰桥,二十八年桥成。兄弟娼饮作乐,为巡街御史所获。奏旨下云:‘教坊娼饮作乐,发诸辽远,以苦之。’遂充辽东广宁卫二年,改充广宁左屯卫军。配周氏。生子五:德浩、德淳、德深、德津、德澄。其第三子德深随父军所,另立世支,余存原籍。”这次犯事的结果可想而知,家族和自己都会遭受数十年的心灵折磨。而据当时流行的风俗和制订的族规,像这种犯事之人要被乡邻嗤之以鼻,也会被宗家族亲冷酷无情地切割,绝不允许进入家族祠堂,也不会让名字编入家谱。而反过来作为犯事的当事人,自觉无脸与族亲来往,逐步走向孤独封闭。本来富裕的家庭渐变贫困。数十年后,族亲间自然而然行同陌路,直至完全遗忘。
3.从明清慈谿县现存的史志中看慈东姚氏家族
宁波姚氏大本营在慈谿县城慈城,历史上慈谿县的事迹、人物、山水、风俗,除了《宁波府志》有大量记载外,明洪武至清雍正间,近三百多年时间,慈谿县编过多部县志,至今保存下来还有明天启志和清雍正志、光绪志。清光绪《慈谿县志》的编纂者品位高深,目光独到,且采访、记录相对到位,确实达到晚清县志编纂之典范。志书内容翔实,丰富多彩,有厚实的二十四本,五十六卷,二百多万字。有关慈东姚氏记述如下:
《卷三·坊都·德门乡四都二图》:前姚、后姚、太二房。
《卷三·坊表》:节孝坊,县东三十里,后姚村,国朝(清)嘉庆十六年为姚必明妻张氏立。
《卷十·舆地五·堰》:黄梅堰,县东三十里(庄桥北),今废。姚氏谱旧称“湖门堰”。按黄梅与湖门音近,其即声之转欤。
《卷十一·舆地六·桥梁》:前右桥,县东南二十五里,黄梅堰东南支港,前姚村。旧有乐康斋药肆,俗因呼为乐康桥。
《卷十一·舆地六·桥梁》:碾子桥,县东南二十五里,黄梅堰东南支港,前姚村。
《卷十四·经政三·坛庙上》:八都庙,县东南二十五里,前姚村,分祀唐孙惟最。殿额曰“柳山分支”。国朝(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里人姚鋐记之。
《卷四十一·旧迹一·寺观上》:弥勒庵,县东三十里,后姚村,四都二图。
4.来淮公《分书》中“永嘉祀锡九祀”解读
1943年,来淮公(姚龄生)从上海告老还乡。不久,他在庄桥姚家村,亲自主持,并请族亲好友见证,为五个儿子分配家产,并制订了一份《分书》。末了,来淮公又专门在《分书》最后另外“再批”了四条,向五个儿子作补充交代。前三条一目了然,而第四条似乎有些令人费解。
第四条原文为:“永嘉祀锡九祀祀产嗣后由仁义礼智信五房轮流承值。”通过标点才可正确理解:“永嘉祀,锡九祀,祀产,嗣后由仁、义、礼、智、信五房轮流承值。”对此,分析解读如下:
其一:永嘉祀。永嘉公在《慈东姚氏宗谱》世系记载为“讳无传”,字号未提,可见宗谱中对这个先祖印象模糊。“锡九祀”中“锡九”,即是慈东姚氏十三世祖,来淮公直系上代瑞臣公的字。由此认定“永嘉祀”中的“永嘉”,也是来淮公直系上代,并肯定是比“锡九公”更早的一个重要祖宗,而且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人物。但“永嘉公”会是哪一个祖先呢?据上面来淮公直系世系分析,有两个先祖最有可能。
一是始祖清六公姚锐翁。因为家谱记载,慈东姚氏把清六公作为公认的始祖,即一世祖。姚氏宗祠最显要的牌位自然就是清六公。但在民国三十二年撰写《分书》时,如果来淮公已知永嘉公就是清六公,为何在民国二十年纂修家谱时宗人却不清楚,把清六公的字或号“永嘉”漏下了呢?由此推断“永嘉公”不是始祖清六公。
二是慈东姚氏第八世的陶房祖。从始祖到第七世之间没有产生较大派系,只有第八世有四兄弟,产生了东岸祖、三六房祖、陶房祖、西岸祖等四大支派,其中陶房祖是来淮公直系祖先。原以为陶房祖是“永嘉公”的可能性较大,但没有发现其他有用线索可以佐证。
在寻找永嘉公过程中,另一条线索突然跃入眼帘,即陶房祖的父亲。2016年笔者去实地寻访来淮公故居时,有一位邻里耆老告知:铃生(来淮)公故居那幢大屋叫老墙门,而周边那一片老屋俗称“勇家房”。当时也没在意,现在想起,原来“勇家房”即“永嘉房”,是“甫三十”永嘉公名下后裔的房号。查考家谱:“行第甫,排行三十,后称三十房者府君,其后称老墙门一支。墓在德门乡古聚奎里后房桥头。四房轮流承值,其祭品用素菜,不散胙。墓祭日期定于正清明早晨,永不易日。”在来淮公直系祖先当中,唯有甫三十公有“四房轮流承值”这一条款,可见从另外一方面也佐证了甫三十公即为“永嘉祀”的主人。
古代宗族祠堂大致分为三级,最高级别是整个族人共同建立的宗祠,中间级别是宗族下面大支派所建立的分祠,最下面是大支派所分出小支派,即近世或五服之内所建的家祠。也就是说,来淮公直系上代甫三十永嘉公,即是中间级别的分祠支祖。他的祭祀由四个儿子东岸祖、三六房祖、陶房祖、西岸祖所产生的四大支派轮流承值,至来淮公写《分书》时已延续了四百多年,子孙众多,也许有数百人。当然,要维持祭祀长期延续下去,必须积累起一定数量的祠堂田和祭器。到了晚清民国,还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店面房和股票之类的祠产。这些祀产,虽不是来淮公名下可随便处置的个人私产,而是属于永嘉公的公共财产,但来淮公有份、有权处置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权利和义务,并决定由谁来继承。
其二:锡九祀。锡九公为慈东姚氏第十三世,来淮公为慈东姚氏第十九世,锡九公是来淮公直系六世祖。锡九公生有凤林、凤阳、凤喈三个儿子,分成三个小支派,他的子孙们为他建有小祠堂,即为家祠。家祠不一定有专用的大房子,大多利用后代子孙所居住的中堂,作为家祠使用。而家祠与分祠一样,有条件的子孙都会设置一定数量的祠产,而祠产一般以祠堂田为多。每年清明、冬至等日子,子孙们利用祠堂田租金收入,烧香祭祀,纪念先祖。可见来淮公有上代传下来一份属于他的公共祠产,尽管这份祠产数量不是很大,也不是属于来淮公个人私有,只是他有份也有一定义务。所以怕百年以后家庭内部起纠纷,来淮公把“锡九祀”写进《分书》的“再批”里,把义务与权利进行分割。
其三:祀产。祀,即祭祀,古人逢年过节在祠堂里祭祀(拜)祖宗。祀产,即做祭祀用或维修祠堂用的宗祠下面的固定财产,主要是祠堂田、祠堂器具等公共资产。轮到族人赁种祠堂田,除了上交规定的租钿外,另外的收入就归租用人。所以来淮公把这事放在“再批”里,是非常合适的。
其四:“嗣后,由仁、义、礼、智、信五房轮流承值。”这句话不用解释就可以理解,即来淮公百年之后,永嘉公的祀产和锡九公的祀产,由他“仁、义、礼、智、信”五个儿子(即仁房姚瑞荣、义房姚春荣、礼房姚祥荣、智房姚茂荣、信房姚德荣)继承,并轮流当值侍奉。所谓轮流,这里包含两种意思:一,祠堂下面的族人,每年轮流一户或几户(根据土地的多少而定)管理种植祠堂地。租金,即稻谷按规定每亩多少,每年丰收时要按时上交给祠堂,作为全族人做祭祀和维修费用。二,来淮公下面五个儿子轮流当值侍奉,也就是说这年祠堂地轮到来淮公名下管理种植,先由老大“仁”房“承值”,待十多年后又轮到来淮公名下,再由老二“义”房“承值”,如此下去。如果祠堂下面户丁众多,只得把地亩划分小块,每年让多户人家轮流承值。当然每年不一定只赚不赔,如碰到旱涝之年,轮流户可能还要倒贴铜钱。
5.来淮公直系第十世祖有两个儿子吗?
据民国《慈东姚氏宗谱》正文记载:第九世,行第盛,排行四三(讳名无考)。生子一:尚礼。但同一本民国宗谱后面又增补尚礼的一个哥哥尚体,起因是编谱时,有定海北蝉姚氏来寻根,认定他们是明代嘉靖时从庄桥姚家村迁往定海,需认祖归宗。此后经族内耆老认可,才在谱后另外又补充了“尚礼”的一个哥哥,名叫“尚体”。根据推测,第九世,行第盛,排行四三(讳名无考),其生子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即尚体、尚礼。由于当时宗谱世系已排定,不便重排,故尚体之子旭昶的定海支系排在谱后。现将谱后补充说明《分居定海北蝉支缘起》一文附录于下:
民国十七年,宗祠正续修谱牒,至冬祭日,忽有姚道坤、姚菊芳二人到祠,声称其始祖姚公于前明嘉靖年间由慈东徙居定海北蝉,请为稽查谱牒,以便归宗等,因当时以世系无考,未经认定。翌年,道坤复携其多年老簿前来,内书尚体公之子旭昶为始祖。查宗谱,尚体公系清系第十世祖之所生,才行,两子并未有旭昶其名者,且皆有子系列入谱内,亦并未注明徙居定海者。旋经各房集议,以尚体公为尚礼公之兄,而尚礼公长子名旭明,则旭昶为尚体公之子,似非附会,且多年簿据,注明尚体公为其始祖,年代相合,亦似非假托。经众议决,准其归宗入祠,并以尚体公在慈后裔业已断绝,乃以旭昶公为之大宗焉,兹将其世系一同订入宗谱,俾后人知尚体公后裔,固繁延于定海也。
当年编谱者工作十分严谨,补充理由也相当充分,一切皆合情合理,如果不是仔细查找,是难以认定定海支是假托慈东姚氏后裔的。慈东姚氏第九世,行第盛,排行四三(讳名无考),生子只有一个,即尚礼公。尚体公不是尚礼之兄,也不是慈东姚氏直系族人。
在写此文时,笔者专程去天一阁查考清光绪二十年植本堂本《慈谿姚氏宗谱》,其卷八专门记载迁居定海北蝉支系,称乙八支平三十四房定海派,又称“维秀公派”。始迁祖姚沎,字维秀,行敬百七十,生明嘉靖三十年,卒明万历三十二年。生子二:文荣、文华。文荣子孟庆,贤行三百九,生天启四年。由此可见,定海北蝉支,明末之后未与慈城植本堂宗族进行过联络,三百年后摸错了门头,致使张冠李戴,拜错了直系祖宗。
6.来淮公为何在名义上有三个父亲?
《慈东姚氏宗谱》十八世的世系图,可以反映出来淮公有三个父亲,即第一个是生父钰公,第二个是继父钧公,还有是另一个继父钜公。也就是说,来淮公从生父钰公过继给无子的胞弟钧公,而后来另一个胞弟钜公也无子,钜公与兄钧公协商,把过继儿子来淮公“分一半”过继给他,即来淮公是钧公的过继儿子,同时也是钜公的过继儿子,学术上称为兼祧。
入继钜公也有另一种可能,即来淮公入继钧公后,钜公或未婚早卒,或婚后无子弃世,其名下的财产怕被流失,就在亲属或宗人长辈主持下,把来淮公又入继钜公。这种入继叫兼祧,就是来淮公入继给钧公,一段时间后又入继给钜公,但来淮公并没有从钧公那里出继。总之,来淮公首先是钧公的继子,其次兼祧钜公。兼祧钜公,更多是为了名誉上和财产上,使钜公有后(来淮公有五个儿子,按风俗和宗规,须把其中一个儿子放在钜公的名下)。这样,钜公身后的财产也有人继承,百年之后逢年过节也有人祭祀。
对于来淮公来说,这三位父亲的最后的排序是:排第一应该是钧公,而不是生父钰公。过继前生父钰公,名正言顺排第一,自从过继后,继父是第一位的,生父变成名义上的父亲,不再是宗法上的父亲。继子从此不再继承生父那里的财产,也不能居住在生父那里,将来也没有赡养生父的责任和权利。所以生父排序退居继父之后,继父升任为正宗的父亲,排序第一。来淮公后来又过继给钜公,属兼祧性质,所以他从一个继父,变成两个继父,即继父钧公,又兼祧钜公。所以三位父亲排序是:钧公为主,钜公次之,而生父钰公再次之。
三、来淮公七世祖揆之公及宗谱术语解读
揆之公为慈东姚氏第十二世祖,十二世之前世系虽可考,但有许多存疑和牵强附会的因素,在此不作赘述。
揆之公:讳韬,字揆之,邑庠生。才(是字辈)百十(是排序)府君次子,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十月廿五日子时,殁于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癸亥十一月十八日酉时,存年四十五岁。娶孔氏孺人,生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戊寅十月十五日巳时,殁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十月初六日卯时,享年七十二岁。合葬石刺岭下崇福寺岙(今慈城五婆湖南岙村)。生男二:长曰琮臣(出继伯父赓尧公,字端仁),为端仁公继子,次曰瑞臣。
庄桥姚家村姚氏正式开始编谱是在清嘉庆与道光年间,祖上留存下来只有几页虫蛀过的残谱。除抄有部分简单世系外,其他少有交代。
慈东姚氏十二世之前,由于是农耕世家,大多无祠堂丁簿记录,即使有一点零碎的个人记载,从宗族的层面分析也缺少头绪。
但十二世至二十世,宗谱记载可信可靠,加上此时宗祠已建成耸立,祠簿记录也相对更详尽。
来淮公七世祖揆之公以下世系中,有几个术语解释如下:
1.未娶。是指此族人生命活过成年,由于疾病、贫穷、战乱等个人和社会因素,未娶女成亲。这里还可能包含另两个信息:其一,此人活过成年而早逝;第二,此人活到老年而孤寡。
2.无考。是指此族人除了部分信息外,其他因战乱、迁徙、夭殇等因素而失去线索无法考证,也就是无法知道其他任何信息。
3.出继与入继。出继:就是把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当儿子。入继:也叫承继,就是把别人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大多数宗族有严格规定,出继与入继必须在血统纯正的同宗同族内部进行,其辈分必须符合双方派序的位次。《慈东姚氏宗谱》揆之公支派世系记载,都符合同一宗族内,或是在直系近亲之男性(多为未成年幼子)中出继与入继。大多在同胞兄弟的多个儿子中挑选,如无亲兄弟,就在堂兄弟或堂堂兄弟多个儿子中挑选。
出继与入继一般都订立契约文书,或在亲属的见证下口授承诺,接续另一近亲为子,双方都不能反悔。自入继后,该子再不是亲生父母的儿子,也失去继承亲生父母的财产的权利,也无须承担赡养义务。从走进继父母的家庭开始,就承担起赡养继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能继承继父母的财产。除了以上的出继与入继,另外还有一种只是形式上的承继关系,即某人亡故无后,为接续其后,以某子之名义记入某人名之下,作为其后嗣,而无须续承财产。当然,承继手续,也须在严格的宗规制衡下进行。
4.兼祧。兼祧的社会行为与承继的基本形式和原则相同,但兼祧与承继一词在实际应用上又不尽相同。所谓兼祧就是某甲只有一子,同宗近亲的同辈某乙无后,为使某乙有后嗣之名分,甲之子既为甲之后嗣,也兼祧某乙为嗣。该子从甲之子变成甲乙的共有之子,将来既有赡养甲乙的义务,又可继承甲乙的财产。甚至甲乙亡故后,该子连带有尽孝祭扫坟墓的责任。该子之后裔可分别书至甲父乙父名下,接续各自之后,如此人生四个儿子,即甲名下两个儿子,乙名下两个儿子。甲乙后人从族谱里、祠堂里、名分里将分道扬镳。
5.待考。待考是指此族人以及后代,因年代久远或迁移外地多时,一时所了解其只有一鳞半爪,无法知其详情,一般都以“待考”作为备注,以便将来考证出此户族人的具体事迹再作补充,并为其后代将来回故土寻根访祖留些根基。
四、来淮公的族人们经商与占籍他乡的概况
自从明末清初闻名遐迩的宁波商帮形成以来,慈谿商人一直是宁波帮首屈一指的中坚,人数众多,散落在长江南北各主要商业城市,并长期在药材业、钱庄业、典当业、海运业等领域执全国之牛耳。作为慈谿商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庄桥姚氏商人,晚清以来,与时俱进,行商踪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当时商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据民国家谱所示,大多数姚氏商人都向往上海、苏州、杭州等富裕之地,经商成功后除了第一二代对故土怀有情感,而后多数族人携子在外,占籍他乡,几乎都失去必要的联系(文献记录也甚少)。商人的家境一般都比较殷实,慈东姚氏家族留给地方上的影响正是经商成功的富裕。但查看民国《慈东姚氏宗谱》,让人非常遗憾的是,通篇没有记载旅外族人的经商情况,也没有提及这些支系的延续情况,好像是宗族把他们放弃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在修谱和修祠堂等宗族大事时,未诚心去上海、杭州等地邀请商人们回乡参与。久而久之,商人们对宗族淡忘了。
下面从《慈东姚氏宗谱》中摘录部分姚氏族人经商后的去向,说明有许多姚氏商人已占籍他乡。
大一房支系
第十三世行第济,讳进禄。移居府城。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天裕。济子,移居府城。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贤武。天裕次子,居武城。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贤口。天裕三子,移居杭州。
第十七世行第兴,讳祖廷,字慎星。住上海。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来桂,字福柇。住上海。
义二房支系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登元。移居府城。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嘉辉。移居象山、磐安。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树标。移居镇海。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聿惠。移居余杭,开姚同茂箔庄。
东岸支系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裕。移居杭州。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国士。移居宁波南门外。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松鹤。住温州。
第十五世行第余,小字三宝。移居苏州。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方洲。住苏州。
龙福公支系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嘉范。住上海。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嘉仁。住上海。
旭明公支系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嘉范。住上海。
端仁公支系
第十七世行第兴,讳有文。移居武康。
第十八世行第贤,讳承奎。移居武康。
第十八世行第贤,讳承筠。移居上海。
揆之公支系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熺,字开阳(住上海)。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来春,字惠春(住芜湖)。生子三:胥沧、胥法、胥汀。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来珊(住芜湖)。(无考)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来泗(住芜湖)。(无考)
第二十世行第能,讳胥法(住芜湖)。(待考)
第二十世行第能,讳胥汀,字志湘(住芜湖)。(待考)
君藩公支系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志全。住上海。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志华。住上海。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志美。住上海。
下海支系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口。移居太仓。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栋。移居太仓。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南。移居太仓。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求。移居太仓。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生。移居太仓。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口。移居太仓。
慈东姚氏家族虽从明初兴起,但早期存世资料比较缺乏,难以开展更多研究。尽管至近代姚氏人才辈出,得到周边四邻的高度赞扬,但也缺乏相关资料的记载,连民国二十年编纂的《慈东姚氏宗谱》,除了简略的世系外,对于家族重要人物几乎没记上一笔。如果不是俚语中的“童姚马径张,金子好打墙”口传开来,谁会相信慈东姚氏是一个巨族,曾经出现过富夺四乡的奇观?
五、小结
作为慈东姚氏家族一员的来淮公,生活在朝代更迭、战乱不断、商贸兴起的晚清至民国年间,年少时去上海打拼经商,刻苦营生;年老时落叶归根,守着平安,知足常乐。让人羡慕的是,他生有五个儿子,是慈东姚氏历经二十四世600多年中,人丁最兴旺的家族之一。他的后人,或经商或从政或治学,兢兢业业,继承了“克勤克俭,无怠无荒”的良好家风。
本文通过对来淮公直系世系的梳理,宗法下承继宗祧和继承财产习俗的解读,宗族内部生活揭秘及族人经商去向的介绍,初步剖析了慈东姚氏家族的变迁,以及宗法族规对乡村秩序控制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撰于2017年10月一12月30日,修改于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