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48
颗粒名称: 上辑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44
页码: 1-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姚氏文化的源流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宁波姚氏源流考略、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慈东姚氏家族考略、慈东姚氏来淮公世系研究及其他等。
关键词: 宁波 姓氏文化 姚氏源流

内容

宁波姚氏源流考略
  钱文华
  姚氏得姓自始祖舜帝开始,是中华民族土地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已延续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姚与姬、姜、妫、姒以、嬴、妘、姞一起,被称为上古八大姓。这些姓氏都带女旁,发源于远古时期的母系原始社会,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姓。
  始祖舜帝,又名虞舜、姚舜、重华,为黄帝八世孙。按世系排列: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帝。因为当时中国处于部落时代,有两大部落,即东夷族和炎黄族,舜帝为东夷族人。后来舜帝入赘炎黄族,做了尧帝的女婿。尧帝把帝位传给舜帝之前,对他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各方面考察和考验,最后才确认舜帝是位德才兼备,可以信赖重托之人。舜帝以孝德闻名天下,最后成为东夷族和炎黄族两大部落的领袖,因此历史上称舜帝为炎黄子孙。
  传说舜帝生于姚墟,为姚氏发祥之始。姚姓这个非常古老且十分庞大的姓氏,在四千年漫长岁月的曲折进程中,舜帝后裔陆续分化出陈、孙、王、胡、田、陆等60余个姓氏。今天看来这庞杂纷纭的60余个异姓,实际上与姚氏同宗同源,有较明确的血缘关系。
  自始祖舜帝以来,姚氏发展至今,已繁衍了130多代,世系清晰,人才辈出,代有名人,史称姚氏正宗。今天的姚姓,据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中姚姓有504万,在百家姓的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占全国总人口大约为千分之三,即每千人之中有三人姓姚。如果把姚姓衍生出来的60多个异姓算在一起,姚姓的后裔早就超过了2.5亿,是世上绝无仅有以血缘连接起来的巨姓。
  姚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和山东一带。秦汉三国,姚氏开始向大江南北蔓延,其中有一支徙居至浙江吴兴,即今湖州市,史称昊兴姚氏或吴郡姚氏,并演变成四海闻名的姚氏家族的发祥地和大本营。晋末隋初时,从吴兴迁居关中河南陕州与陕西京兆的姚崇和姚思廉两个家族,在隋唐间出将入相,兴旺发达,姚氏名震朝野,成为全国众望之姓。唐朝中期,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朝廷,而发动战争,史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居都城京畿的陕州与京兆两支姚氏后裔,战乱中纷纷远走高飞,挈妇将雏避难于江南各地。经过千年的风雨飘摇,如今的姚姓主要聚居于浙江、四川、广东、江苏、安徽等省。
  姚姓是个非常大的姓,历史上名人也多如星河。见于史籍的姚氏名人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宰相21人。隋唐以来,历代科举中,姚姓考中进士有500余人,而其中有文状元6人(唐姚仲豫,宋姚晔、姚颖、姚勉,明姚涞,清姚文田),武状元2人(明姚万宪,清姚大宁)。民国初编纂《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姚姓历史名人216位,占总人数的0.4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48位。从名人频率来看,姚姓名人所占比例高于姚姓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充分佐证了姚姓的人才辈出盛况。
  由于汉晋以来受门阀制度的影响,姚氏成为吴兴第一大族,吴兴自然成为姚氏郡望,姚氏成为吴兴郡姓。外迁异地的众多子孙,遂以吴兴为郡望,以祖籍为昊兴而自傲。今日浙东地区的姚氏,都是吴兴姚氏后裔,所以好多族谱、楹联都标明自己是正统的吴兴姚氏,或吴兴姚氏分派。
  一、宁波姚氏的由来
  吴兴大族姚氏后裔为何迁居宁波?这也许与宁波的历史变迁有关。春秋时,宁波所属区域还属于刀耕火种、人口稀少的蛮夷之地。经过千年的栉风沐雨,至唐宋间,宁绍平原已开垦为水土丰厚的鱼米之乡,成为北方望姓大族躲避战乱、安居乐业的最佳去处,中原豪族纷纷迁来这里扎根居住。纵观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望族,皆希望自己的子孙不断开拓生存空间,随时随地寻找更利于家族发展的环境。
  1.宁波历史沿革概况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河姆渡、傅家山、田螺山一带生息劳动,创造出新石器时期灿烂的史前文明。
  宁波史后文明,即以文字记录的方式传播文化、宣扬文明要晚于绍兴。史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并缓慢地向南方及浙东地区传播。春秋时期,宁波隶属于越国,为其东境,濒临大海,地广人稀。越国首都绍兴(会稽)是名正言顺的浙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再向周边水波纹地散发。周边地区离绍兴越近,得利就越多,文化就越厚重。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采用郡县制,宁波以三江口为天然界线,划分出句章、鄞、酆三县,属会稽郡所辖。隋开皇九年(589年),并、鄮、余姚三县入句章县,属吴州。隋大业元年(605年)改隶越州(州治绍兴)。不久又改属会稽郡(郡治绍兴)。唐武德四年(621年),会稽郡置越州总管府,并且析句章县,置姚州、鄞州,属越州总管府管辖。唐武德七年(624年),改越州总管府为越州都督府,废姚州,入余姚县。第二年又废鄞州,置鄮县,隶属于越州。
  宁波在唐开元时崛起:唐朝开元之前,宁波历史上一直为当时的浙东区域中心绍兴所辖,这一现象直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才有所改变。当年的七月十三日,浙东采访使齐澣发现宁波这一区域已是人口众多,土地肥沃,就向朝廷奏请,于旧句章、鄮县、鄞县一带地域设置明州,因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并把原属句章、鄮县、鄞县县域,重新分成酆县、慈溪、奉化、翁山(今舟山)四县,隶属明州。此后明州(今宁波)与越州(今绍兴)比肩,开始分治。广德二年(764年)划台州的象山县改属明州。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庆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庆元路总管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府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其中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朝廷设宁绍台道,驻署宁波,宁波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崛起,反超绍兴,成为浙东区域中心。
  在此特别要说明的是:今天宁波市所管辖的余姚市与宁海县,1949年以前一直隶属于绍兴府和台州府,由于本文所述姚氏,主要是历史上宁波府区域范畴,而涉及内容自然以宁波府区域为主,所以余姚与宁海两县姚氏有所涉及,但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
  另外还需说明:本文所涉及的姚氏,因发祥于宁波府下面的慈溪县,明永乐十八年又改名为慈谿县,即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故本文使用“慈溪”县名,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使用“慈谿”县名,自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有时涉及使用两个时间段的县名,就以第一个为准。1954年10月至今,因慈谿县域分拆,县治变迁,原慈谿县治改为慈城镇。由于慈城地名有历史特殊原因,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故文中个别地方直接使用“慈城”,替代作为慈溪和慈谿县治的历史称呼。
  2、宁波最早的姚氏记录
  唐之前,原宁波府区域的句章、鄮、鄞三县隶属于会稽郡,土地广袤,人口不多,对文化发达的中原来说还属荒蛮之地。三县之中,当时最发达的是临近会稽郡的句章县,有城池、军港、渡口,人口众多。
  据宁波砖刻收藏家程健捷先生介绍,他珍藏有一块东晋泰宁二年(324年)墓砖拓本,铭文为“泰宁二年九月姚氏……”,出产地旧属句章县,唐朝后属慈溪县西乡的丈亭附近,这是在宁波府土地上遗留姚氏的最早踪迹。据铭文考证,这是一女性的墓之砖。但是哪里人?居住在哪里?丈夫是谁?后代又有谁?目前一概不知,无法定论。
  此后唐开元二十六年设立明州(宁波府的前身),与越州(绍兴)解除隶属关系,开始并起并坐。至宋初景德前的260余年的时间里,当时明州区域范围内,尚未有姚姓定居,但查考文献得知,曾有三次出现与姚氏相关的内容。分别是唐代两位生于外地的姚氏女性,去世后葬在明州慈溪县境内,另一位是宋初太平兴国年间从外地来明州定海(今镇海)任主簿的姚中和。
  自从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慈溪开始设县,至吴越(907—960年)间,越州青瓷产地中心的上林湖地区,一直属于慈溪县管辖。这由近年来上林湖地区出土的多方墓志所佐证,矫正了以往历代史志的讹误,还历史一个真相。大约在吴越末至北宋初,上林湖地区生产青瓷已经逐渐式微,上林湖地区也划给西邻余姚县管辖。目前对于唐朝生产秘色瓷最辉煌时期的上林湖地区,许多文章写成是余姚县属地,这显然不妥。
  在上林湖地区出土的众多墓志中,有一方唐大和四年(830年)《唐故东海郡徐府君(皅)墓识并序》瓷质墓志。墓主徐皅,其妻姚氏。徐皅之父徐厶,本是吴兴武康人,因忍受不了“州将苛虐,人患敚攘”的生活,遂携儿带女逃离故土,“因兹逊于明州,今为慈溪上林乡开元里人也”。徐夫人本武康姚氏,后随夫落户于明州慈溪县上林乡开元里,最后去世时也葬于慈溪县上林湖边。
  另一方《大唐处士吴郡顾氏姚夫人(姿)墓志铭并序》墓志,出土于慈溪县西乡丈亭北面龙山下,时间略微比前面一方晚十年,为唐开成五年(840年)。墓主“姚姿,字德容,其先帝舜之后也,代居是焉,自后子孙世世多有居显位者,今为越人(绍兴一带)矣”。因嫁于余姚顾氏,遂为余姚县冶山乡(余姚东北横河一带)人。墓葬在明州慈溪县太平乡龙山村虞墅里约大山南面之原。
  以上两位女姓姚氏都因墓葬于慈溪,而与宁波有缘。第三个姚中和,也为外地人,由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官于定海(今镇海)。因当时定海县刚设置,地处海边,县域较小,人口偏少,故姚中和官为主簿兼摄县事,即没有知县,由主簿姚中和兼管县事。据宋宝庆《四明志·定海县志》载:“姚中和以主簿兼令尉,太平兴国五年十月到任,八年十一月得替赴铨。”
  纵观上面三位姚氏,皆不是宁波本土人,只是匆匆的过客。真正宁波姚氏的出现,应为北宋景德年间之后。
  3、宁波姚姓望族的由来
  自唐安史之乱始,中原许多士人因躲避战祸纷纷南迁,其中就有原籍属于吴兴,分别在南朝与隋朝间北迁的两支姚氏。其一,迁往河南陕州,曾任四朝宰相姚崇后裔的一小支,逃逸至安徽和州。其二,迁往陕西京兆府万年县,曾任吏部尚书、史学家姚察后裔的一支,隐遁于浙江越州(绍兴)。宁波姚氏主要是这两支的后裔,分别从安徽和州和浙江会稽山阴迁来,时间约在北宋明道(1032—1933年)与庆历(1041—1048年)之间。他们迁入地都是明州下面的慈溪县城,即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两支姚氏为便于与其他姚氏区分,安徽“和州姚”迁慈第七世姚梦荐在宋末编谱时,自号为金川姚氏;绍兴山阴之“云楼姚”迁慈第十世姚应凤在宋末编草谱时,自立堂号植本。
  自宋至清,发祥于慈城的这两支姚氏家族,皆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主导,以科举和仕途为追求,历经数代发展壮大,形成闻名遐迩的科甲连第、人才辈出的地标性家族。千年来你衰我兴,我衰你兴,轮换交替,相互追逐,渐渐成为具有传承性和地域性的文化世家,在宁波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地位和贡献,并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1)金川姚氏
  最早迁来宁波的是安徽和州人姚章,字承斡,他是慈水(慈溪县的别称)金川姚氏的始迁祖。姚章先祖于南朝时期从浙江吴兴北迁陕州,曾任唐代四朝宰相的姚崇为姚章十一世祖。曾祖讳昺,祖讳珣,仕至吏部尚书。父讳文荣,以恩补官,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姚章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享年六十一岁。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在北宋明道年间(1023—1024年),任明州观察推官,遂家慈水金川乡(疑在云湖寺前短暂停留),不久迁往慈溪县城(慈城)平政桥。先娶和州乌江庙下杏花村成家店石佛排甲张氏为妻,因早亡,又娶明州慈水金川乡(慈城)刘氏为妻,并封宜人。又以孙姚希爵加封大中大夫,刘氏赠恭人,合葬慈水定林寺(慈城东北十里)之原。生三子:安国、安民、安邦。二女:长适慈水桂时,次适费文就。为与同邑的另一支慈城植本堂姚氏有所区别,姚章后人就把自己家族命名为金川姚氏。
  慈城金川姚氏是两宋间宁波发展史上较有影响的名族之一,也是浙东最有声望的家族之一。在两宋之间,金川姚氏涌现出被称为国之栋梁的十三位进士,其中就有仕至龙图阁学士姚孳、资政殿学士姚希、枢密院姚阜和淳熙五年状元姚颖等一大批官宦名人、科举巨子。
  宋咸淳元年进士、工部侍郎鄞县史唐卿,在咸淳十年为金川姚氏撰写了《四明姚氏家谱序》(原载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植本堂刻本),对金川姚氏赞叹绵绵:“讳合者,开元中调武功尉,号姚武功,选监察御史。选《唐诗二十三家》为《极玄集》,为金州守,呜呼盛哉!历后至八世,讳孳,登我朝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讳希、讳竦同登元祐三年常宁榜进士。讳阜,登大观二年贾安榜进士。讳持、讳大任,同登政和八年王嘉榜进士。讳孚,登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讳僎,登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榜进士。讳颖,登淳熙五年进士第一,仕太仆少卿。讳师皋,登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讳师虎,登庆元二年邹应龙榜进士。讳元哲,登绍定二年杨必高榜进士,仕光禄少卿。我友梦荐先生与予同登咸淳元年阮登炳榜进士,仕至中书。朱紫联翩,世济撅美,累承朝廷崇遇,芳流于世者,今为烈也。尝闻本之厚,枝必茂;种之实者,获必丰,理则然也。即今姚氏观之,益彰彰矣。”
  在古代宗族社会中,家族的社会地位与家族中士绅的数量紧密相关。众则家族声隆,寡则家族不显。所以金川姚氏与当时其他豪门一样为振兴家族声誉,都把耕读传家奉为圭臬,并大肆宣扬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荣华富贵皆从诗书中来,严厉要求自己的子孙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积极应举当官,扬名四海,光耀祖宗。
  从始祖姚章占籍慈溪开始,大约过了五十年的时间,其长孙姚孳在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至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姚氏第七世姚梦荐中进士,在这二百余年里,金川姚氏家族共计产生十三名进士,其中北宋6人,南宋7人。因姚章名下三个儿子分为孟、仲、季三房派,以房派为计算单位,即孟房姚安国名下产生进士七名:姚孳、姚希、姚僎、姚颖、姚师皋、姚师虎、姚元哲。仲房姚安民名下产生两名进士:姚竦、姚大任。季房姚安邦名下产生四名进士:姚阜、姚孚、姚持、姚梦荐。
  慈城金川姚氏家族在宋朝人文荟萃,科举人才世代相连,这应归功于他们积累了具有丰富的成功或失败科场经验,还有亲属间为使学子安心就读,始终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不致因贫困止步于科考,这也是他们比别人有更多扬名机会的内在优势。金川姚氏曾产生了一些科举佳话,诸如父子进士(姚孳、姚僎,姚阜、姚孚,姚颖、姚元哲)、兄弟进士(姚孳、姚希,姚师皋、姚师虎)、祖孙进士(姚孳、姚颖,姚僎、姚师皋,姚僎、姚师虎)、叔侄进士(姚竦、姚大任,姚阜、姚持,姚僎、姚颖,姚颖、姚师皋,姚颖、姚师虎)。
  金川姚氏在宋朝的浙东地区,毫无疑问是个非常成功的家族。他们东进西拓,永不满足。从始祖姚章的孙辈开始,就陆续不断往外迁移。至北宋末,一半以上的成员已徙居外地,特别是迁往鄞县西乡望春山和江东老界乡的两大支派。待到宋末元初时,由于战争和异族统治等原因,金川姚氏无论是慈城本地或迁往外乡的重要支派,加速分化,纷纷逃命避难于四方穷乡僻壤,以至于支离破碎。至明清时已走向沉寂,淡出人们的视线,大多从读书种子变异为乡村平民。
  (2)植本堂姚氏
  比金川姚氏稍后迁往慈城的另一支姚氏,即以浔州府知府姚嗣宗(迁慈始祖有两种说法,另一种为姚嗣宗之长孙姚榛)为始祖的植本堂姚氏,北宋庆历年间自越(绍兴)山阴之云楼迁徙至慈溪县城慈城平政桥西侧。据史料记载:金川姚氏与慈城植本堂姚氏初期曾同居一屋(今慈城民族路植本堂故址)。金川支始祖姚章来慈时间要比慈城植本堂始祖姚嗣宗略早二十年,最早居址也是在慈城平政桥西侧。由此可见,晚来的姚嗣宗是属于“投亲靠友”姚章的。故而,在慈城的金川姚氏与慈城植本堂姚氏的后裔,都一直以为他们是同源同祖的。
  慈城植本堂姚氏发祥的轨迹和时间节点刚好与金川姚氏相反,起初的两百年间,留下来的名声几乎与读书无缘,直至第七世姚思聰时,才与士人沾上边。故《姚氏宗谱》记载姚思聰:“为人天性朴雅,好礼乐善,常能周人之急,教子弟以学业,姚氏书香之传,盖始于此。”第八世千字辈姚叔玠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被授予两淮帅干。由于两世的家族文化积累,文化传统的传递、继承,初步展现朝科举迈进的端倪。
  植本堂姚氏家族直到第九世宗字辈,在科举上厚积薄发。其在慈城居住共六人,而考中举人有四人,即姚登孙(宋景定三年)、姚正孙(宋咸淳六年)、姚荣孙(宋咸淳六年)、姚兰孙(宋咸淳三年),其中就有被称为神童的浙江解元姚正孙(姚正子)。第十世乙字辈有九人,而考中举人有四人,即姚福孙(宋咸淳九年)、姚龙孙(宋咸淳三年)、姚应凤(元皇庆元年)、姚獬孙(元大德五年),其中就有仕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浙江乡试解元姚福孙。第十一世清字辈中举有一人,姚元翁(元天历二年)。第十二世珍字辈中举有1人,姚振祖(元至正二年)。要知道从第九世至第十二世姚氏人口屈指可数,连最多的第十二世珍字辈也计算在内未超过20人,居然在宋末考中举人6人,元时考中举人4人,并产生两位浙江乡试解元。这其中就有祖孙三代举人(姚荣孙、姚獬孙、姚元翁)、父子举人(姚登孙、姚福孙,姚正孙、姚龙孙,姚荣孙、姚应凤)、兄弟举人(姚正孙、姚荣孙、姚兰孙,姚应凤、姚獬孙)。
  明成化进士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他在弘治年间官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大学士。在任大学士时,为慈城植本堂姚氏撰写《植本堂记》,文内赞扬了姚氏通过科举正途,从宋末至明中,创造的举世瞩目的科举业绩:“……历元至国(明)朝,有曰叔玠者,为两淮帅干;曰叔珩者,为河东节干;曰正子者,以神童发解,乡先生黄东发为志其墓;曰登孙者,为国子监司业,有文载于《文类》;曰荣生、兰生、龙生、福生、凤生者,连举于乡;曰獬孙者,为国子监学录,有文载于郡志;曰元翁者,为伊阳县教谕;曰寿祖者,为山东盐运副使;曰茂昭者,以贤良举为县令。其近而著者,则有举正统己未(1439年)进士,累官广东参政者;曰堂者,举甲子(1444年)乡贡,为宁化县教谕者;曰堉者,举天顺壬午(1462年)乡进士,为建昌府学训导者;曰坰者,举成化辛卯(1471年)乡贡者;曰鉌者,举弘治癸丑(1493年)进士,今官广西按察佥事、督学政;曰镆者,举己未(1499)进士,为南京吏部郎中;曰汀者,举辛酉(1501年)乡贡,登进士;曰溍者……前后百数十年,而甲第簪绂之华不绝,登斯堂而姚氏之文献可识也。”
  据科举研究学者介绍,明代科举最能体现家族整体实力。明代科举制度已发展得较为规范,科举考试受其他不可知因素的干扰也最小,各项规程渐成定式,因而便于个人操作。慈城植本堂姚氏,虽在宋末元初科举成功,而对于明朝来说,仿佛只是一种预习。经过明初短暂沉寂后,从第十五世姚堂(明正统四年进士,官广东参政)开始,姚氏因科举上的业绩为世人瞩目。植本堂姚氏成为浙东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家族的社会声望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大学士李东阳、江南才子祝枝山、祭酒陈敬宗等当时的社会名流都与姚氏交往。
  慈城植本堂姚氏不仅进士出身的人数多(明有十三名进士,二十六名举人;清有三名进士,十三名举人),其中还诞生嘉靖二年状元姚涞,官宦品位之高,对外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如第十六世姚镆,弘治六年进士、会魁,官兵部尚书。姚釪,正德九年进士,官兵科给事。第十七世姚汀,弘治十二年进士、会魁,官袁州知府。姚谱,正德三年进士,官刑部员外郎。姚涞,嘉靖二年状元,官侍读学士。姚潓,嘉靖十四年进士,官主事。第十八世姚梧,嘉靖二十年进士,官福建参议。姚孟贤,隆庆五年进士,官潮州同知。姚元桢,万历五年进士,官推官。姚宗文,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湖广都御使。姚应翀,崇祯七年进士,官应天巡抚。植本堂姚氏虽然在清代的科举成绩远不及明时的辉煌,但也产生顺治十二年进士姚启盛,官江西布政使;嘉庆元年进士姚逵,官内阁中书;道光二年进士姚廷清,官晋州知州。在明清这些慈城姚氏进士中,产生了父子进士(姚镆、姚涞)、祖孙进士(姚堂、姚谱)、叔侄进士(姚镆、姚潓,姚镆、姚汀,姚应翀中、姚宗文)。
  植本堂姚氏除了以上进士成为国之栋梁外,另有几个姚氏举人也后来居上,非常耀眼。如明嘉靖四十年举人姚一新,官同知;嘉靖四十三年举人姚棕,官知县;隆庆元年举人姚应龙,官同知;万历元年举人姚孟昭,官知县;万历三十四年举人姚之光,官云南参政;天启元年浙江解元姚元凯,可惜未仕而卒;清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姚一濂,官福建武平知县;雍正十年举人姚希范,官四川叙州府隆昌知县。
  总而言之,慈城植本堂姚氏从明初开始,至清乾隆的四百年间,书写过让人惊诧的辉煌族书,在浙东士族中,具有典范性的意义。任何家族的发展史,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慈城植本堂姚氏也不例外。深受清皇朝对江南学子地域上的歧视之苦,许多姚氏子弟为找出路而远遁外乡,清中后期,姚氏家族逐步走向衰落。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自元代从慈城植本堂迁往慈东庄桥姚家村的清六公后裔,却在晚清因经商而顽强崛起,创造了家族成功的奇迹。
  从目前发现的史料看,宁波姚氏主要由金川姚氏和植本堂姚氏这两大家族繁衍分布,并发扬光大。这两支姚氏自北宋初在慈溪县城慈城发族后,部分支系(特别是金川支姚章后裔)开始迁往府城宁波和鄞县、镇海、舟山等地,演变成宁波府姚氏的主要群体和源头。
  二、金川姚氏的迁移及分布情况
  宋、元、明、清时,金川姚氏是宁波最大两支姚氏支派之一,特别在两宋间,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望族。始祖姚章,以父恩补官,特授明州观察推官,遂家慈水(慈溪县别称)金川乡。
  关于金川乡的历史及范畴有必要作些交代:慈溪县在唐开元二十六年设置时分为二十一乡,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分为四十乡,元丰元年(1078年)分为五乡(史称大乡)。金川乡位于慈溪县西部,为当时慈溪县设置的五乡之一,其他四乡分别为西屿乡、德门乡、石台乡、鸣鹤乡。偌大面积的慈溪县只设置五个乡,可见金川乡(史称大金川乡)境域之大,范围之广。尽管作为大乡的金川乡使用时间并不是很长,不久又划分数个小乡,元初又改乡里为都图,但是金川乡的地域范畴和名称,已深入人心,明清时一直使用不间断,直至民国。民国初的三七市乡(地域只有原金川乡的十分之一),一度也改名为金川乡(史称小金川乡,不在本文叙述范围,本文所述是大金川乡)。
  金川乡的境域时有变化,特别是东境。从宋初设置以来,随着慈溪县城的不断壮大,尤其是南宋,慈溪成为南宋都城的近郊,大批北方才子、富人、官僚避难于此,慈溪县城及周边曾出奇的繁华,金川乡东境从那时开始向西退缩,但界限各有说法。北宋刚设置时,金川乡东境包括慈溪县城,大约在东城外东悬岭、东山、青龙山、塔山一线,但不久退出县城。至于退到西五里彭山浦为界,还是退到西十里郭塘浦为界,至今难以认定。因为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载乡里图都的划分,金川乡东境以郭塘浦(也称谷塘浦、郭塘河)与西屿乡为界;但民国十四年金川乡(不是小金川乡)公益会测绘的《慈谿县金川乡图》显示,东境以郭塘浦以东五里彭山浦与西屿乡为界,两则史料来源都是权威的文献。南至慈江,县城内慈江(这一段后称骢马桥江、骢马桥河)以北;西至桐下湖、郁家湾,与余姚县为界;北至长溪岭、五磊山、杜湖岭、打刀坪、章岙岭等山顶为界。为什么把乡名定为金川,是因为金川乡内有一条又大又长的河流,即云湖金沙岙流向慈江的金沙溪,且金沙溪相传含有金子。古人定名金川,包含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土地肥沃,像金子一样闪光(民国二十二年,浙江省地质勘探研究所曾在金沙溪边探到过含有金子成分的矿石)。
  话又说回来,至于在明州做观察推官的姚章,为何来到慈城,从目前看到的有关史料分析,应该是碰到了心上人,即慈城的富户和大族刘氏之女。他有官衔,尽管不大,只是从八品,但比起一般人,还是有官帽和名分的。而慈城刘氏有钱有田有豪宅,最迫切需要的是官人做女婿。始祖姚章继娶慈城刘氏大族之女,把家安在刘氏住宅的东邻,并从此占籍慈溪。刘氏为他生有三个儿子,即长子姚安国、次子姚安民、三子姚安邦。
  1.金川姚氏始祖姚章名下三房世系
  下面是姚章后裔三房名下世系,资料主要来源于姚氏季房第六世、宋咸淳进士姚梦荐所编《旧谱略原图》,再以姚氏孟房名下第四世、状元姚颖后裔迁居鄞西锡山支派所编家谱为佐证。加上孟房子孙,元至正年间迁往宁海县(今三门县)葛岙乡姚家村世传资料作为参考,基本可以厘清世系、人员名字、血缘关系,以及科举、迁移等情况。但遗憾的是字号、行第、排行只标注到第五世部分,也说明五世之前家族联系紧密,五世以后家族之间已逐渐疏远。由于编谱者姚梦荐是生活在宋末元初之人,他是姚氏第七世,家谱能编到第一至第九世,可以说已经尽力了。元朝后出生者(第十世起)缺少详细资料,不再赘述。现列从第一世(始祖)至第九世(八世所生儿子即为第九世)世系,时间跨度近270年,从宋明道年间至元初。
  (1)孟房姚安国名下世系(二至九世)
  第二世姚安国,字镇天。行第百,排行一。生三子:孳(进士)、学、希(进士)。
  第三世姚孳,字舜徒。行第千,排行一。生二子:僎(进士)、价。
  第三世姚学,字习之。行第千,排行二。生一子:仁。
  第三世姚希,字明之。行第千,排行五。生二子:佐、佑。
  第四世姚僎,字用仁。行第万,排行三。生一子:頔。
  第四世姚价,字次翁。行第万,排行七。生二子:颖(状元)、显。
  第四世姚仁,字恺之。行第万,排行一。生一子:頫。
  第四世姚佐,字德助。行第万,排行二。生二子:颛、顼。
  第四世姚佑,字德明。行第万,排行九。生一子:灏。
  第五世姚頔,字待考。行第亿,排行一。生二子:师皋(进士)、师虎(进士)。
  第五世姚颖,字洪卿。行第亿,排行十九。生二子:元哲(进士)、元择。
  第五世姚显,字贵卿。行第亿,排行二十。生一子:元亨。
  第五世姚頫,字孟卿。行第亿,排行二。生二子:端恭、端敬。
  第五世姚颛,字直卿。行第亿,排行三。生二子:端义、端远。
  第五世姚顼,字待考。行第亿,排行六。生一子:端原。
  第五世姚灏,字待考。行第亿,排行五。生一子:端智。
  第六世姚师皋,生二子:瑞、玘。
  第六世姚师虎,生一子:璘。
  第六世姚元哲,生二子:通、达。
  第六世姚元择,生一子:遂。
  第六世姚元亨,生三子:逊、迪、迂。
  第六世姚端恭,生一子:林。
  第六世姚端敬,生一子:相。
  第六世姚端义,生二子:杞、模。
  第六世姚端远,生二子:椿、梓。
  第六世姚端原,无嗣。
  第六世姚端智,生一子:楠。
  第七世姚瑞,生一子:君才。
  第七世姚玘,生一子:君用。
  第七世姚璘,生一子:君翊。
  第七世姚通,生一子:君玉。
  第七世姚达,生一子:君选(一说君遴)。
  第七世姚遂,生三子:君举、君成、君赐。
  第七世姚逊,生一子:君任。
  第七世姚迪,生一子:君实。
  第七世姚迂,生二子:君择、君恩。
  第七世姚林,生一子:君宥。
  第七世姚相,待考。
  第七世姚杞,生二子:君倩、君咨。
  第七世姚椿,生一子:君谟。
  第七世姚梓,无嗣。
  第七世姚楠,生二子:君鼎、君安。
  第八世姚君才,生二子:德茂、德盛。
  第八世姚君用,待考。
  第八世姚君翊,生一子:德清。
  第八世姚君玉,生一子:德安。
  第八世姚君选(一说姚君遴),徙居鄞西锡山之麓彰圣桥北,后称锡山姚氏。
  第八世姚君举,生一子:德宁。
  第八世姚君成,生一子:德馨。
  第八世姚君赐,生一子:德教。
  第八世姚君任,生二子:德方、德隆。
  第八世姚君实,生三子:德澄、德深、德泽。
  第八世姚君择,无嗣。
  第八世姚君恩,生三子:德富、德海、德潮。
  第八世姚君宥,生二子:德荣、德显。
  第八世姚君倩,生二子:应举、应时。
  第八世姚君咨,待考。
  第八世姚君鼎,生一子:应美。
  第八世姚君安,待考。
  据上所述:孟房姚安国名下状元姚颖世系:
  始祖姚章—第二世姚安国—第三世姚孳—第四世姚价—第五世姚颖—第六世姚元哲—第七世姚达—第八世姚君选(一说姚君遴),徙居鄞西锡山之麓彰圣桥北,后称锡山姚氏。
  (2)仲房姚安民名下世系(二至九世)
  第二世姚安民,字泽天。行第百,排行二。生二子:竦(进士)、靖。
  第三世姚竦,字立之。行第千,排行三。生一子:大俸。
  第三世姚靖,字成之。行第千,排行六。生二子:大任(进士)、大化。晚年迁鄞东万龄手界乡姚家浦。
  第四世姚大俸,字天爵。行第万,排行四。生二子:顺、颐。为迁慈东德门乡三甲乡姚氏始祖。后裔又迁府城小梁街万寿寺后。
  第四世姚大任,字天贵。行第万,排行八。生一子:颙。迁往鄞东万龄手界乡姚家浦。
  第四世姚大化,字天教。行第万,排行十一。迁往鄞东万龄手界乡姚家浦。
  第五世姚顺,行第亿,排行四。生二子:端纪、端仁。
  第五世姚颐,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一子:端厚。
  第五世姚颙,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二子:端肃、端友。
  第六世姚端纪,生一子:檄。
  第六世姚端仁,生二子:棫、棣。
  第六世姚端厚,生二子:杭、椅。
  第六世姚端肃,待考。
  第六世姚端友,生一子:棋。
  第七世姚檄,生一子:正之。
  第七世姚棫,生一子:成之。
  第七世姚棣,生二子:升之、同之。
  第七世姚杭,生二子:谦之、用之。
  第七世姚椅,生三子:立之、起之、学之。
  第七世姚棋,生一子:宗之。
  第八世姚正之,生二子:德明、德善。
  第八世姚成之,生二子:德谐、德谦。
  第八世姚升之,生一子:德详。
  第八世姚同之,生一子:德誌。
  第八世姚谦之,生二子:应龙、应彪。
  第八世姚用之,无嗣。
  第八世姚立之,生二子:应凤、应麒。
  第八世姚起之,无嗣。
  第八世姚学之,生一子:应麟。
  第八世姚宗之,生二子:道卿、儒卿。
  (3)季房姚安邦名下世系(二至九世)
  第二世姚安邦,字定天。行第百,排行三。生二子:阜(进士)、平。晚年迁鄞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
  第三世姚阜,字厚之。行第千,排行四。生二子:孚(进士)、孝。迁鄞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
  第三世姚平,字和之。行第千,排行七。生二子:持(进士)、振。
  第四世姚孚,行第万,排行五。生二子:郁、邲。居鄞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
  第四世姚孝,行第万,排行十。生一子:郙。居鄞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
  第四世姚持,行第万,排行六。生一子:邴。
  第四世姚振,行第万,排行十二。生二子:祁、剡。宋迁居江苏扬州江都县。
  第五世姚郁,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二子:端祚、端礼。
  第五世姚邲,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一子:端文。
  第五世姚郙,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一子:端晋。
  第五世姚邴,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二子:端宰、端安。
  第五世姚祁,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一子:端明。
  第五世姚剡,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二子:端显、端定。
  第六世姚端祚,生一子:楫。
  第六世姚端礼,生二子:梦荐(进士)、梦举。
  第六世姚端文,无嗣。
  第六世姚端晋,生一子:模。
  第六世姚端宰,无嗣。
  第六世姚端安,生一子:权。
  第六世姚端明,生一子:梦龙。
  第六世姚端显,生一子:梦鹏。
  第六世姚端定,生二子:梦彪、梦虬。
  第七世姚楫,生二子:敬之、守之。
  第七世姚梦荐,生一子:信之。
  第七世姚梦举,生一子:僖之。
  第七世姚模,生一子:宜之。
  第七世姚权,生二子:遄之、道之。
  第七世姚梦龙,生二子:明之、竭之。
  第七世姚梦鹏,生二子:清之、靖之。
  第七世姚梦彪,生一子:节之。
  第七世姚梦虬,待考。
  第八世姚敬之,无嗣。
  第八世姚守之,生一子:价卿。
  第八世姚信之,生一子:仁卿。
  第八世姚僖之,生二子:俭卿、誉卿。
  第八世姚宜之,生二子:学卿、珪卿。
  第八世姚遄之,生一子:瑞卿。
  第八世姚道之,生二子:瑞安、瑞宁。
  第八世姚明之,生一子:瑞定。
  第八世姚竭之,生二子:瑞宇、瑞宙。
  第八世姚清之,生一子:瑞守。
  第八世姚靖之,生一子:瑞寅。
  第八世姚节之,生一子:瑞宰。
  此族谱编者,宋咸淳进士姚梦荐世系如下:
  始祖姚章—第二世姚安邦—第三世姚阜—第四世姚孚—第五世姚郁—第六世姚端礼—第七世姚梦荐—第八世姚信之—第九世姚仁卿。
  2.旧谱里记载金川姚氏迁移分布
  民国二十年《慈东姚氏宗谱》内载有宋咸淳进士、始祖姚章第七世、季房后裔姚梦荐编撰《旧谱略原文》《四明姚氏一览记》两文,他以宋末所掌握的部分姚氏迁移情况,分别记述如下。
  (1)《旧谱略原文》:“孟房(姚安国)子孙分居于鄞西之通远乡。仲房(姚安民)子孙分居于慈东之德门乡。季房(姚安邦)子孙分居于鄞东之老界乡。三派子孙后又以守、贞、志、满分立四房:守房,原孟房子孙分居于慈水德门乡三甲;贞房,原孟房子孙分居于桃源乡;志房,即仲房子孙;满房,原季房子孙分居于剡溪福地。”
  (2)《四明姚氏一览记》:“……惟吾支世出和州,从上虞而迁于四明慈水之德门乡。德门乡而分鄞西之通远乡,通远乡而分慈东三甲姚氏遮湖,遮湖又分鄞西之桃源乡,人物之盛,皆呼姚家弄;又分越州之葑田,又分鄞东老界乡,老界乡又分鄞城西潮音堂,潮音堂又分剡溪之福地,福地又分居宁海。皆以才名后,以子孙蔓延,郡称巨族。”
  (3)县《鄞锡山姚氏家乘》,为民国十九年甬上名士张琴编纂,卷首抄录孟房状元姚颖后人姚秉璜,在清光绪二十二年所撰《鄞锡山姚氏家乘序》一文:
  “……金川之派,绵延弗断,自可考稽也。由一世而至四世,章公之曾孙,讳价,字次翁,官参军,授宣教郎,由慈徙居鄞西桃源乡。价公之长子,讳颖,字洪卿,淳熙五年廷试擢进士第一,官至太仆少卿,赠大中大夫,谥忠德。颖公子讳元哲,字希明,登绍定二年进士,历官至少卿,除翰林学士,知制诰,擢观文殿大学士,封鲁国公。其孙君选公,字鼎臣,徙居锡山之麓湖后彰圣桥北,是吾族发祥之始祖也。此外,安国公之裔,亦有徙居鄞西望春山者;安民公之裔,有徙居象山者;安邦公之裔,一徙居定海崇邱乡,一徙居奉川,一徙居宁海。由金川赘居四明小岭者,安国公之次子学公也。由金川徙居慈东德门乡者,安国公之孙、希公之次子佑也。由金川徙居鄞东万龄老界乡者,安民公之孙大化也。由金川徙居扬州江都者,安邦公之孙振也。由金川徙居奉川白水乡者,安民公之曾孙颐也。即由吾族锡山而徙居他处者亦不一,德裕公则徙居于蒋山;公虎公偕弟公龙,则徙居于太婆山;叔诰公则赘居于蒋山;文琎公,出居山海卫;茂甫公之次子出居湖州;世德公徙居于横街头之东;艮科公之子名才,出居于江东。瓜绵椒衍,分处实繁。而吾锡山之派绍自金川,绍穆世次,迄今昭昭可考,实赖先人纂修家乘之功也。”
  (4)《清六房本支世系小序》:慈谿《慈东姚氏宗谱》,为民国二十年谱师王载芳编纂,卷首抄录姚氏嘉庆末道光初旧谱《清六房本支世系小序》一篇:
  “吾支系出万七参军次翁后裔,因其不乐仕进,引年告老,赐绯金鱼袋,致仕。与宜人张氏徙居德门乡读书为乐,自号月坡居士。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七月十九日卒于私第。与原配孔氏、继配张氏两宜人合葬于湖门堰之南漕西河,人呼大坟滩是也。”
  3.田野调查后金川姚氏迁移分布
  宋初慈溪金川支始迁祖姚章,生有三子,即姚安国、姚安民、姚安邦。以后三子分为孟、仲、季三派。
  孟房姚安国,字镇天,姚章长子,慈水金川(今慈城)人。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六月初二日,以子龙图阁学士姚孳而贵,封太傅。公居庆元中,生长富豪,耽嗜经史,隆师尚友,而无虚日。娶周氏,封荣阳郡夫人。合葬慈水骠骑山(慈城城东十五里)。生三子:孳、学、希。一女适杜郭(慈城东北十五里)沈焕,仕至福州通判。
  仲房姚安民,字泽天,姚章次子,慈水金川(今慈城)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四月十九日,殁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初六,享年六十二岁。娶何氏,合葬于大宝山山麓。生二子:竦、靖。二女适边景春、宋子良。
  季房姚安邦,字定天,姚章三子,慈水金川(今慈城)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初十日,殁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廿一日,享年六十四岁。以子阜贵,封宣教郎,又以孙孚贵,加封大中大夫。娶赵氏,封恭人。合葬鄞东老界乡。生二子:阜、平。生二女:长适冯仲,次适汤和。
  这个家族占籍慈溪后,自始祖姚章起,子孙人才辈出,积累了丰厚的家产,有足够资本向府城和乡下发展。从第三代起,买地买屋,东迁西隐,不断扩张。从现存资料看,孟房姚安国长子姚孳的子孙,在本邑庄桥姚家村、鄞县西乡望春山买有许多田产,在府城也建有别业;次子姚学后裔在四明山中小岭购置大量田地,其子孙千年来一直隐居于此;唯有三子姚希后裔长居故土。仲房姚安民的次子姚靖或姚靖次子姚大化,由北宋年间迁往鄞县东乡万龄姚家浦,为万龄始祖。季房姚安邦的两个儿子姚阜、姚平在鄞县老界乡姚家村(今江东姚隘路)购置田产,渐成当地一豪族。
  下面是笔者近年来对原宁波府境内(除慈溪县城慈城外)金川姚氏进行深入采访和考察后,结合各县区已出版的县区志和地名志的记载,并进行分析与考证,所得到的金川姚氏迁移分布情况。当然限于史料缺乏和年代久远,所得结论只是根据有限资料所认定的结果,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正确。因为家族史料在家族内部大多是属于公共的,对于家族外部来说都是属于私密的。而家族内部应该属于公共的小部分,有时掌握在家族个别人手里,随着年老过世而被遗忘,成为绝版。当然相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会有更多新史料挖掘面世,对金川姚氏的研究也会更完善。
  (1)在慈溪县本邑内迁移
  孟房姚安国名下——
  姚安国后裔由南宋初从慈城徙居本邑慈东德门乡聚奎里(今庄桥姚家村)。目前始迁祖说法有二:其一,今存世的南宋进士姚梦荐当年编谱认为,是姚安国长子姚孳次子姚价(即状元姚颖父亲);其二,南宋状元姚颖后裔鄞西锡山姚氏谱认为,是姚安国三子姚希次子姚佑。也许两种可能都存在,当年两位从兄弟一起在慈东购置地产,迁移到德门乡聚奎里居住生活,过数年后随着儿孙长大,从兄姚价又买地产于鄞县西乡望春山东,并带一部分家人分迁于那里。其实今庄桥姚家村姚氏来源已有多种,即使还有孟房姚安国后裔存世的话,早融入以清六公为主体的植本堂姚氏大家庭之中。
  慈城半浦赵隘姚氏:此村位于慈城南十里,166户,383人。主姓赵,姚氏为次。据《宁波市地名志》介绍,赵姓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居此,姚姓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自庄桥姚家迁来。如果真有此说,姚氏应为慈城金川姚氏孟房之后。
  仲房姚安民名下——
  据宋末姚梦荐的说法:“仲房(姚安民)子孙分居于慈东之德门乡。”而晚清慈谿《姚氏宗谱·世传·姚大俸》抄本也有记载:“万四府君,讳大俸,字天爵,百二府君(仲房姚安民)长孙,千三府判(姚竦)之子。生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五月十七日午时。徙居慈水德门乡三甲。至宋高宗绍兴廿九年(1159年)正月初六日化身于火,享年六十有七。娶(慈溪东乡)颜家桥洪氏,合葬于三甲赵家桥之原。生二子:顺、颐。”按理,应该有其子孙留在慈东德门乡三甲,经调查在原慈东德门乡已无此支姚氏的任何遗迹。
  (2)向宁波府内各县迁移
  孟房姚安国名下——
  迁往鄞西古林镇姚黄〓姚氏,是姚章之曾孙、孟房姚安国之孙姚价。他是宋代迁往鄞西桃源乡(望春山东)姚氏始祖,详见清光绪二十二年姚秉璜所撰《鄞锡山姚氏家乘序》:“章公之曾孙,讳价,字次翁,官参军,授宣教郎,由慈徙居鄞西桃源乡。价公之长子,讳颖,字洪卿,淳熙五年廷试擢进士第一,官至太仆少卿,赠大中大夫,谥忠德。颖公子讳元哲,字希明,登绍定二年进士,历官至少卿,除翰林学士,知制诰,擢观文殿大学士,封鲁国公。”此所迁往之地即今鄞县古林镇姚黄〓姚家,旧称姚村。现距古林镇政府北偏东方向2.5公里,聚落呈块状。现有住民126户,311人。以姚、黄二姓及地形特点(〓,水边高地)得地名。
  迁往鄞西古林镇锡山姚家史称鄞西锡山姚氏,始祖是姚价之元孙,状元姚颖之长子姚元哲之孙姚君选,在宋末从望春山东姚黄〓姚家,迁往古林镇锡山姚家。锡山姚家在县城西南五十五里,古为通远乡李洪里,清为三十九都五图。据民国《鄞西锡山姚氏家乘》载:“姚君选,字鼎臣,由宋末望春山东徙居锡山之麓湖后彰圣桥北,为锡山姚氏发祥之始祖也。”今村民主姓姚,164户,410人,是原鄞西地区最大的姚姓村落。锡山姚氏发达后,在明清时又分别迁往县内其他地区:其中姚德裕、姚叔诰徙居或赘居于蒋山;姚公虎偕弟姚公龙徙居于太婆山;姚世德徙居于横街头之东;姚艮科之子姚名才出居于江东。
  仲房姚安民名下——
  仲房姚安民次子姚靖迁鄞东姚家浦。笔者推测始迁祖为仲房姚安民的次子姚靖及其两子姚大任、姚大化,北宋年间由慈水金川徙居鄞东万龄姚家浦。姚家浦,历史上属万龄手界乡赤城里,在鄞县东南。宋为六里,明为五图,清为二十一都五图。距城二十五里,旁有云龙碶。现属云龙镇,为姚家浦村委会驻地。距云龙镇政府西二公里,聚落呈块状。现有住民310户,776人。村民主姓姚,姚家浦因姓氏和地形特点得名。
  对于姚家浦姚氏的来源,近年出版的鄞县史志有几种截然不同的说法。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新编《鄞县志》云:“明洪武间,知河南彰德府事举贤才姚守鸾迁居云龙镇姚家浦,为唐梁国公崇之后。”而2006年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又云:“北宋年间从福建迁来定居。”对于以上两种说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道听途说的成分。为此笔者近日对姚家浦村专门进行实地走访考察,得到姚氏后裔热情接待和陪同,并参拜了两座姚氏祠堂,欣赏了祠堂里的碑文(碑文为近几年撰写,尽管碑文中纰漏百出,张冠李戴,但目前乡村里会写这种文章的土才子已经不多了)。据陪同的姚氏后裔说,家谱未见过,祠堂原有三座(一本堂、惇叙堂、德尊堂),其中在村中心的一座老祠堂叫一本堂,目前已被毁。关于祖先的来源,他们大都不太清楚。而对于来源福建说、河南说,村里至今还有个别人认可,但大多数人只是一笑了之。有人还会开玩笑地补上一句老祖宗来自河北。可见对于以上几种祖先来源的说法,姚氏后裔大都半信半疑,大多数人是不认可的。祠堂里那些新撰碑文,称姚家浦出过唐朝宰相姚崇、宋朝状元姚颖……显然属于抄录有误或道听途说。
  笔者经过多方的考查,推定姚家浦先祖应该是北宋慈溪县金川支姚靖及其两个儿子姚大任、姚大化。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其一:姚靖及其次子姚大化的墓都在姚家浦附近的青山之原。青山,本名青雷山。鄞东南三十五里,峰峦叠翠,春季时嫣红粉白如图画。需要说明的是,青山离城三十五里,姚家浦离城三十里,其实近在咫尺,古人没有测量的精确仪器,只是凭附近某山峰、某建筑作为参照物,再依靠经验判断的大约数。姚靖长子姚大任,尽管最后归葬不在青山之原,而在青山临近的老界乡,但不损害其作为始迁祖的地位。
  始迁祖姚靖,字成之。为迁慈溪金川姚氏始祖姚章的第六孙,仲房姚安民次子。生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卒于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享年五十七岁。从兄姚希贵,奏授登仕郎,历庆元定海县清泉(盐)场,改绍兴府石堰(盐)场,后为扬州江都县尉。胞兄姚竦(宋元祐三年进士)宣教郎,卒虏治,葬事毕,特旨转升庆元府观察推官,监行在文思院,充国信奉使礼物官,改直郎,知常州宜兴县事,通判温州,再通判扬州,至绍兴府判官。娶何氏,封宜人。合葬于鄞东青山之原。生二子:大任、大化。一女适费节之,仕至金华府通判。
  姚大任:字天贵,仲房姚安民次孙,姚靖长子。生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卒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享年六十八岁。登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历仕至淞海司参议。娶卢氏,封恭人,合葬于鄞东老界乡。生子一:颙。
  姚大化:字天教,仲房姚安民季孙,姚靖次子。生于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殁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亡年二十有四。娶胡氏,合葬鄞东青山父茔之次。无嗣,疑有继子。
  其二:清光绪《鄞锡山姚氏家乘》记载:“由金川徙居鄞东万龄老界(笔者发现鄞东万龄乡、老界乡与手界乡的乡界纵横交叉,时有变迁,相邻的村落,常被古人混为一谈。现在皆以明清时划分的乡里或都图来推算,也不一定正确)乡者,安民公之孙大化也。”新编《鄞县志》所说的知河南彰德府事姚守鸾,也许属于姚大任、姚大化的后裔,是家族之中较有作为的一个先祖。而今姚家浦宗祠内供奉的姚氏始祖万龄公,应该是始祖姚靖,或是其儿子姚大任、姚大化。
  其三:姚家浦姚氏传有字辈排行,分为四十个辈分,其为“富贵增荣耀,书孝列功名,英雄环前代,康宁福寿隆,宗昌有嘉盈,天桂豫承芳,克先全济美,奕世赞忠良”。目前已传至三十多世,因民国以来宗族关系松散,外出族人众多,以至于对字辈排行都慢慢淡漠,但近代三十世孙还有许多族人取名字带“芳”字。根据排行传承的判断,三十世,以年差率每世三十年计算,姚家浦姚氏应该传承了九百余年,正符合姚靖或他两个儿子姚大任、姚大化作为始迁姚家浦祖先的时间。
  其四:姚家浦姚氏一支系,在清嘉庆初迁往宁波府城大沙泥街,并建造家祠安雅堂,不久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十二月编纂《姚氏宗谱》一册,今存世。家谱厚358页,蓝布面,手抄本,珍藏于宁波姚氏后裔手中。相传此谱中首页有手绘彩色填金的家族中几位状元、进士的画像,还简略记载了宋、元、明、清姚氏家族的历史变迁及人物、族规、谱系等。此谱记载也证明了姚家浦姚氏与金川姚氏一脉相承,虽然宋代状元姚颖和多位进士不是姚家浦姚氏的直系上代,只是先祖的从兄弟或族兄弟,但他们是金川姚氏家族的荣耀,故这一族后裔在明清各自建家祠时,都挂有宋代状元姚颖等人的画像。
  综上所述,笔者只是希望姚家浦姚氏来源更接近史实,他们在明清时毕竟是个姚氏大族,不枉在鄞东地区占一席位置。尽管几百年来少有闻人、富豪,但他们坚守乡土的精神,是子孙们应该发扬的。笔者推算,鄞东姚家浦主体姚氏前九世世系(从宋初至元初)如下:
  始祖姚章(迁慈水金川始祖)—第二世姚安民—第三世姚靖(迁姚家浦始祖)—第四世姚大任、姚大化—第五世姚颙—第六世姚端肃、姚端友—第七世姚棋—第八世姚宗之—第九世姚道卿、姚儒卿。
  姚家浦姚氏后裔在明清时分徙鄞西清道乡、鄞东桃郎桥、鄞南高塘头、慧灯寺、城中小梁街及嵊县、奉化、绍兴、余姚等处。下面据《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宁波市北仑区地名志》记载:
  鄞州下应街道姚家,距街道办事处西北3.5公里,共63户,137人,均为非农业,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姚,清时从云龙姚家浦迁来,以姓得名。
  鄞州钟公庙街道高塘桥村姚家,距街道办事处南偏西5公里,共18户,23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姚,清时从姚家浦迁来定居,以姓得名。
  鄞州横溪镇邬姚村,距镇政府东南9公里。共有90户,192人,聚落呈点状。村民主姓邬、姚。清朝中期邬氏从奉化西坞迁入,姚氏从云龙姚家浦迁入,以两姓得名。
  鄞州横溪镇邬姚冈头新村,距镇政府西北3公里。共有40户,120人,聚落呈点状。村民主姓邬、姚。1992年,因生产、生活和子女求学的方便需要,从邬姚村迁到冈头居住,建立邬姚冈头新村。
  清时,姚家言与弟姚嘉瑞自姚家浦徙至姜山镇后百丈堰,其子孙有迁丽水乡柯何董者。
  清时,姚德尊自姚家浦迁居丽水乡横山村后。
  北仑枫林乡姚顾村,位于镇海江南枫林乡,40户,115人。主姓姚、顾。村名由两姓合而得名。姚家浦姚绿松在乾隆壬午(1762年)迁至北仑枫林乡姚顾村,文学家姚燮晚年在此村修葺建造了“息游园”居住地。
  仲房姚安民名下第七世姚毅迁往府城小梁街。
  欲厘清姚安民第七世(慈水金川始迁祖姚章算起为第八世)姚毅是金川姚氏分派一脉,确是一件难事。因为姚毅之子姚祥从元末明初迁居府城小梁街万寿寺后,几乎与姚氏宗亲失去了联系,而数百年里又无名人的出现和科举的成功,只是一般的略有温饱的普通家族。相传明嘉靖时有后裔作过简谱,不久散失,清初又有族人编谱,在乾隆年间又散失。后来姚氏族人在晚清经商略有成功,就相继在清光绪和民国年间编过两次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为民国敦本堂编印的《鄞县姚氏宗谱》。要不是今天横空出世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姚氏外孙女屠呦呦,谁也不会想到这本族谱有多少价值。
  查看民国敦本堂《鄞县姚氏宗谱》,记载了始祖姚承斡。姚承斡,吴兴人,为唐朝宰相姚崇之后。而金川姚氏谱记载:始祖姚章,字承斡,原籍吴兴,后迁安徽和州,宋初再迁慈水金川,为唐宰相姚崇之后。唐朝名相姚崇,原籍浙江吴兴,其五世祖姚仲和,任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由吴兴迁往河南陕州,为陕州姚氏始迁祖。吴兴为姚氏望郡,全国许多姚氏家谱多以吴兴姚氏为自豪。所以鄞县敦本堂姚氏源头也属慈水(慈溪)金川姚氏,先祖应该是同一个人,只不过到明中叶时,已理不清楚相互间的关系,又不知道哪里还有存世的金川姚氏族谱。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修编敦本堂姚氏族谱时,只是根据祖上点滴口传和宋明间流传下来的宁波地方志来提取的两宋姚氏人物的线索,如宋进士姚孳、姚希、姚阜,状元姚颖等人。再虚构了许多地方志没有记载的姚氏高官名人、科举巨子,编写成一册时间颠倒、爷孙错位、世系混乱,从吴越至宋末元初的九代世系族谱,让后人贻笑大方。在晚清再修谱时,修谱者应该已明白这是不符合常情的谱系,怕被后人看到诟病,就在谱系后增加了注释:“……按此传舛误之处,旧谱间有更正,兹俱照录。惟查邑志所载,其中舛误尚多,因与本支不能衔接,亦不细订。”但有一点好像已告诉别人:吾姚氏也是正宗的金川姚后裔,只是谱系未衔接上罢了。
  笔者为什么认定宁波小梁街敦本堂姚氏为金川姚章(字承斡)之后呢?除了上面提到始祖姚承斡同一个人外,还有他们关于祖上数百年口传下来的某些特殊的要素,与金川姚氏家谱记载,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其一,祖宗名字相同: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迁祖姚毅之父为姚成之,而金川姚氏第八世名字也是姚成之,应为同一个人。其二,年代相同:都是宋末元初或元末明初之人,小梁街敦本堂姚氏编谱在清朝,与始祖姚毅年代隔了十几代,时间略有出入都是正常的。其三,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迁祖姚毅祖籍徽州,而金川姚氏祖籍是安徽和州。祖籍是数百年口传,相互间难免会出现错讹。其四,字辈具有相似性: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祖姚毅,字英德。而金川姚氏第九世也是“德”字辈,如德茂、德盛、德清、德安、德宁、德馨、德教、德方等十几个。其五,都有由安徽来宁波经商传说,只不过一个发生在宋初,一个发生在明初。自明朝始,其子孙都有经商的传统。
  宋末元初以来,具有汉民族儒家传统的金川姚氏家族,为躲避蒙古统治者血腥统治,四处避世,艰难生活,从而走向散落。宁波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只是金川姚氏的一个写照。
  宁波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祖姚毅的后裔,据上代零星口传资料,再经过清末编谱者的润色加工,较完整记述如下:“毅,父成之,母张氏,兄弟四人,行居二。字英德,号大刚,又号自虞。阴行俊二,又行任二。元季人也,入明隐于市。以子祥阶,赠州司马。原配周氏,赠安人,生子余六。相传原居徽籍,明初公服贾来宁,爱鄞俗淳朴,遂卜居焉。前清乾隆初年,宗谱散失,生卒俱无考。有传继配镇邑沃氏,赠安人。公及沃氏合葬定海大溟山(家谱原注:定海大溟山,即今镇海大岭山,土名泥湾,在江南五里许)。沃氏生子一:祥。”
  宁波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迁祖姚祥后裔记叙:“府君讳祥,字仲祥,号舜江。以贸易起家,晋秩州司马。始卜居于鄞城东北一图小梁街,俗传万寿寺后姚是也。其后五房子姓绵延,遗有祀田三十亩,与一世祖合祀,至今五百余年。子孙轮流罔替,洵为光前裕后之祖也。”
  简而言之,尽管清末和民国编谱时,姚氏后裔对迁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祖和始迁祖从哪里迁来,作过较为认真的润色,并以模糊的传说掩饰自己的虚弱,但还是暴露了此支姚氏来源于何处的本质。笔者考证后认为,宁波小梁街敦本堂姚氏为金川姚氏之仲房一脉,尽管还有点出入,但毕竟千年来靠有限的原始资料和家族口传为基础的考辨,能梳理出相互存在着多个相同与相似点,已是相当不容易了。现根据慈水金川家谱宋编本,并与民国鄞县敦本堂《鄞县姚氏宗谱》相结合,以金川姚氏始祖姚章开头,整理出仲房姚安民长子姚竦一脉,至迁宁波小梁街始祖姚祥止。前十世世系(从宋初至元末明初)编辑如下:
  始祖姚章(迁慈水金川始祖)—第二世姚安民—第三世姚竦—第四世姚大俸(迁慈东德门乡三甲)—第五世姚顺—第六世姚端仁—第七世姚棫—第八世姚成之—第九世姚毅(小梁街姚氏始祖)—第十世姚祥(小梁街姚氏始迁祖)
  仲房姚安民之长子、进士姚竦之次孙姚颐从慈谿金川徙居奉川白水乡。仲房姚安民后裔,也有徙居象山者。
  季房姚安邦名下——
  季房姚安邦始迁鄞东之老界乡(今江东姚隘姚氏)。
  姚安邦为慈城金川姚氏始祖姚章季子,北宋绍圣与崇宁年间(1094—1106年)在鄞东之老界乡买田建屋。起先,他与子孙们时常在慈水与鄞东间穿插居住生活,亦有个别后裔留在慈城,如宋咸淳进士姚梦荐就曾居住于慈城。但姚安邦子孙后来主要分居于鄞东之老界乡了。老界乡姚隘姚家村,旧为老界乡赤城里一都(宋为四里,明为五图,清与明同)。一都距城三里。民国地图上有姚家村标注,址在今姚隘路北侧。查今《宁波市地名志·东郊乡·姚隘》:“位于宁波东2.2公里。始居姚姓,故名。‘隘’方言地名,为交通要道。旧属东郊乡,1983年村区改建居民住宅。”
  始迁祖姚安邦,字定天,姚章第三子。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初十日,殁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廿一日,享年六十四岁。以子姚阜贵,封宣教郎,又以孙姚孚贵,加封大中大夫。娶赵氏,封恭人。合葬鄞东老界乡。生二子:阜、平。生二女:长适冯仲,次适汤和。
  姚安邦后裔有一支迁往鄞东邱隘镇姚村,位于邱隘镇政府南偏东3.5公里,聚落呈块状。共有99户,223人。村民主姓姚、陈。姚姓明成化间(1465—1487年),从鄞城江东姚隘来此经农事,建庄园,以姓得名。
  姚安邦后裔另一支,在明时迁往定海(镇海)崇邱乡,即位于镇海江南下邵乡(今北仑区下邵乡)姚墅村。据明《定海县志》载:“岙内旧有姚墅庙,祀唐姚崇(宰相)。”墅,田间的草房,姚姓始居,故名。现村内姚姓不详。
  姚安邦后裔另有一支在明时迁往奉化县。
  (3)向省内其他地区迁移
  孟房姚安国名下——
  姚学赘居余姚(时属绍兴府)四明小岭。
  始迁祖姚学(或是其后裔)是北宋慈溪县金川姚氏始迁祖姚章之孙,孟房姚安国次子,龙图阁学士姚孳胞弟。据清道光慈谿《姚氏宗谱》抄本载:“姚学,字习之。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卒于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享年四十三岁。以弟姚希贵,恩补官至观察推官。娶陈氏,合葬鄞西望春桥西姚家庵(此大坟也,鄞县西门外有名)。生一子:仁。”有关赘居资料来源于民国《鄞西锡山姚氏家乘》。里面记述了姚学赘居余姚四明小岭。从上面资料可见,姚学年轻时曾赘居于四明小岭,后来又回到宁波或慈溪生活,或许是两地穿插居住。
  查《余姚市地名志》,四明小岭,今称晓岭,由五个姚氏为主的自然村落组成。位于余姚县东南部四明山晓云乡。姚氏是当地一个大族,人口众多,分居于东岗、暗堂、中姚、祠堂跟、庄贩等五个以姚姓为主的村落。东岗自然村:东岗村委会驻地。地处东岗山山岗,以岗名村,姚姓居住。219户,820人。暗堂自然村:中姚村委会驻地。80户,285人。姚姓始祖也有说法是宋朝上虞夹塘迁晓岭再迁此。慈城金川姚氏与上虞夹塘姚氏应是同族同源,或是夹塘的一个分派。中姚,中姚村委会下面最大的自然村。原名中窑,因居民以姚姓为主,改名中姚。255户,905人。祠堂跟自然村:中姚村委会下面自然村。村处姚家祠堂边,故名。村以姚姓为主,120户,430人。庄贩自然村:中姚村委会下面自然村。原系吴家坟庄附近土地,称庄贩。成村后,遂作村名。姚为主姓。55户,190人。
  孟房姚安国裔孙在元至正间,从慈溪迁入三门(时属宁海,属台州府管辖)葛岙乡,史称葛岙姚氏。此村姚氏祠堂奉姚安国为始祖。
  另有宋状元姚颖裔孙,鄞西锡山支姚茂甫之次子,在明末从鄞县锡山姚家村迁居湖州。
  仲房姚安民名下——
  仲房姚安民后裔有一支,明时徙居宁海,现居地、子孙不详。
  (4)向省外迁移分布
  孟房姚安国名下——
  明朝鄞县锡山姚文琎(状元姚颖裔孙)迁居边关山海卫,现子孙不详。
  季房姚安邦名下——
  宋朝姚振迁往江苏扬州江都县。
  据清光绪姚秉璜所撰《鄞锡山姚氏家乘序》:“由金川徙居扬州江都者,安邦公之孙振也。”查考民国出版的《慈东姚氏宗谱·旧谱略原图》,姚振这名字也赫然在目,而生活的时间完全相符。姚振是北宋慈溪姚氏始迁祖姚章的曾孙,季房姚安邦的孙子,其父姚平是姚安邦次子,又是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姚阜的胞弟。姚阜两子姚孚(绍兴十二年进士)、姚孝(另一说为姚孝全)是姚振的堂兄,姚持(政和八年进士)是姚振的胞兄。南宋学者袁燮、叶适、楼钥等先贤,却都误把姚阜当成姚颖(南宋状元)的曾祖,姚孚当成姚颖的祖父,孝全(家谱名字不是“孝全”是“孝”)当成姚颖的生父。其实姚颖是姚章长子姚安国曾孙,其祖姚孳是姚安国的长子,其父姚价是姚孳的次子。姚颖与姚阜、姚孚、姚孝全(或姚孝)只是在血缘上存在亲戚关系,而不是直系亲属关系。姚孚与姚孝全(或姚孝)也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同父母所生的同胞兄弟。
  姚振迁往江苏扬州江都县,也不是从鄞东老界乡所迁,而是从慈溪县城慈城直接迁去,这说明季房姚安邦虽迁居鄞东老界乡,但他次子姚平一家,包括两子姚持、姚振并没有随他迁去,而是住在老家慈溪县,最后姚振是从慈溪迁往江苏扬州江都县的。
  4.金川支存疑姚氏
  (1)州区钟公庙街道钟公庙村姚家:距钟公庙街道北边0.5公里,共有98户,23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姚,以姓得名。何时何地迁来无考。
  (2)海曙区西乡蒲姚:为宋九里,明十一图,在县(鄞县)西,五十隅,距城十三里。此属广德湖田隅,邻近白龙王庙。现姚姓人数不明。
  (3)慈城夹田桥下山西村姚家:位于慈城东南五里,12户,58人。聚落呈块状。曾为宁波市江北区慈东乡山西村的村委会驻地。姚姓因在明清时期出过官宦而名声外扬,故在姚守忠考上贡生后,定名姚家。太平天国时,村庄大屋遭焚毁,姚氏四处逃难,现留存只是部分后裔。此姚氏疑是金川姚氏后裔。慈城植本堂姚氏家谱曾有记载,夹田桥下姚家不是他们的族人。但夹田桥下姚氏后裔传说,他们在解放前,每年去慈城中山路姚氏宗祠一本堂祭祖。而一本堂神主较为复杂,既敬植本堂先祖,又敬金川姚氏祖先。而植本堂姚氏声称夹田桥下姚氏不是他们的支脉,应该是金川姚氏支脉了。
  (4)浙江仁和县(今余杭区临平镇)东湖村姚氏。关于始迁祖姚文蔚的籍贯,目前存在两种说法:其一,浙江仁和县(今余杭区临平镇)。《东湖姚氏支谱》记载:“始祖姚文蔚,宁波府鄞县人,南京太仆寺少卿。”此谱又记:“始迁祖姚东桥,明万历间从鄞县迁仁和县临平镇,……东湖姚氏皆祖文蔚宗东桥云。”但查看宁波历代府志,未见有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姚文蔚记录。甬上地方学者应该不会如此疏忽,毕竟姚文蔚是进士,又官南京太仆寺少卿。其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八《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明姚文蔚撰,后附有著录人物小传:“姚文蔚,字养谷,钱塘人。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卿。”民国年间所编的《杭州府志》卷一百二十四“名臣”本传:“姚文蔚,字元素,钱塘人。万历壬辰进士,选庶吉士,历都给事中,擢南京太仆寺少卿。有《周易旁注会通》《省括篇》。”
  按上所述,两个相对来看有矛盾的说法,其实是不矛盾的。作为家族内部所编《东湖姚氏支谱》,是属于私有性质的,更注重家族渊源,先祖是谁?原籍在哪里?而作为公共读物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杭州府志》,更注重本人的出生地、占籍地。由此笔者认为姚文蔚原籍是宁波府鄞县,而占籍杭州府钱塘县。始迁祖应是他的高祖或曾祖辈,或者更远。从鄞县先迁至杭州府钱江县,至姚文蔚或其子孙再迁仁和县(今余杭区临平镇)东湖村。自从明中叶姚氏离开鄞县,徙居他地后,再没有与祖地的宗亲有过联系,故祖地宗亲对他们也茫然不知。
  三、慈城植本堂姚氏所属分支
  北宋时慈城植本堂姚氏始迁祖是姚嗣宗或其长孙姚榛,或因金川姚氏血亲的关系,从越州之山阴云楼迁至慈溪县城慈城,在慈城平政桥西侧投亲靠友,与金川姚氏同居一屋。自姚榛起至两宋之间,植本堂姚氏与金川姚氏枝繁叶茂相比,恰恰是另一番景象,人气不旺,门庭冷落。尽管有几世兄弟多人,足以发家旺族,但最后几乎是形单影只的单传(据家谱记载)。有些先祖可能不仅是无后,还有遁逃。其传世的主要世系是姚嗣宗—姚韶—姚榛—姚烈—姚英—姚公济—姚思聰—姚叔琳、姚叔玠—姚登孙、姚荣孙(宗三)、姚兰孙—姚应凤(乙五)、姚应蟾(乙八)、姚獬孙(乙十二)等姚氏一脉。
  1.旧谱里记载植本堂姚氏迁移分布
  本文根据慈城植本堂姚氏家谱所记载进行整理,而家谱记载的只是植本堂姚氏从十七世至二十九世的外迁支系及派别,年代大约从明嘉靖至清光绪初,近四百年之间。凡是明嘉靖以前迁移他处的姚氏分支,几乎都没有记载,除个别在记载其他事迹时偶尔提到。也不含作为姚氏大本营的慈谿县城内近百支派的变迁。如果这些支派始终居住城内流动,也没有记载,这在今天看来是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另外,在当年编谱时,可能由于难以言表的个人种种原因,某些姚氏在有意或无意躲避中失去联系而无缘进谱。下面只是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提到的从十七世至二十九世部分世系分派迁移情况。
  (1)向县内四乡迁移
  十七世至二十一世:
  乙五支平十三房迁居鸣鹤场派——维通公派。
  乙八支本生平四房出继平十一房叶家小岙派——正峰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由叶家小岙迁居袁陈派——金檀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叶家小岙派——维洁公派、江公派、维登公派。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及迁居杭城派——维靖公派、白庵公派、维有公派、维诚公派。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及迁居京城派——维慧公派。
  乙八支平三房迁居庄桥派——西墅公派。
  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
  乙五支平十三房鸣鹤场派——秀峰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袁陈及转迁杭城派——青霞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袁陈派——平支公派、宗泗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叶家小岙派——宗瑞公派、宗贵公派、体善公派、仰中公派、宗相公派、宗恭公派、宗学公派。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宗綮公派、宗源公派、宗发公派、宗铧公派、宗本公派、宗儁公派、益宇公派、宗珩公派、允生公派、宗阜公派、笃生公派、因生公派、振之公派、益之公派、顺之公派、瑞生公派。
  乙八支平三房庄桥派——宗旸公派、君锡公派、君甫公派、君舆公派。
  乙八支平四十房迁居东乡杜郭派——宗太公派、宗尧公派。
  乙八支平九房城山派——宗骝公派、宗茂公派、宗盛公派、士章公派、士廉公派、宗伦公派。
  二十五世至二十九世:
  乙五支平十三房鸣鹤场派——朝瑚公派、朝琏公派、朝玜公派、朝珏公派、朝瓒公派、士章公派、朝珩公派、朝珍公派、朝琳公派、朝瑜公派、朝炎公派、朝晟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袁陈派——仲发公派、文明公派、朝英公派。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朝相公派、朝刚公派、朝阳公派、朝宁公派、朝安公派、朝燕公派、朝兴公派、朝远公派、朝祖公派、朝勇公派、朝律公派、朝法公派、朝清公派、朝栋公派、朝鸣公派、朝宏公派、朝进公派、朝乾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丈亭江南派(即陆埠沿江乡姚家)——仁臣公派、仁全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世居丈亭江南派——仁育公派。
  乙八支平三房庄桥派(之一)——接三公派、忍斋公派、近臣公派、明远公派、宗友公派、薇园公派、里仁公派、南溪公派、廷彪公派、一清公派、时孝公派、席珍公派、廷诤公派、介弇公派、周风公派、子奇公派。
  乙八支平三房庄桥派(之二)——朝会公派、朝良公派、朝纲公派、朝元公派、朝飏公派、朝泰公派、朝贤公派。
  乙八支平三房庄桥派(之三)——朝烈公派、朝南公派、朝堂公派、朝雷公派、朝震公派、朝荣公派、朝显公派、朝誉公派、朝谟公派、朝议公派、朝炎公派、朝洙公派、朝治公派、朝润公派、朝宗公派、朝周公派、朝挺公派、朝俊公派、朝鳌公派、朝贽公派、朝辅公派、朝兰公派、朝嵩公派、朝贵公派、朝增公派。
  乙八支平四十房杜郭派——朝章公派。
  乙八支平九房城山派——朝义公派、朝光公派、朝佐公派、朝佑公派、朝宰公派、朝相公派、朝祥公派、朝丰公派、朝金公派、朝玉公派、朝瑞公派。
  (2)向宁波府内各县迁移
  下面所示是慈城植本堂编纂,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记载明嘉靖以来迁往各地姚氏支派情况,而嘉靖之前遗漏较多。
  十七世至二十一世:
  乙五支平重一房宁郡望春山派——载道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元房宁郡望春山派——载文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亨房宁郡望春山派——载行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利房宁郡望春山派——载忠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贞房宁郡望春山派——载信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鄞邑后市派——明溪公派。
  乙八支平一房迁居镇邑姚家兜派——洪公派。
  乙八支平三十四房迁居定海派——维守公派。
  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
  乙五支平重一房宁郡望春山派——宗福公派、宗仰公派、宗化公派、宗伯公派、宗尧公派、宗□公派、宗谅公派、宗本公派、宗杞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元房宁郡望春山派——宗照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亨房宁郡望春山派——宗杰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利房宁郡望春山派——宗勋公派、宗功公派、宗勷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贞房宁郡望春山派——宗峄公派、宗崑公派、宗岳公派、宗岐公派、宗岱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由鄞迁居镇邑大榭派——宗麟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鄞邑后市派——宗凤公派。
  乙八支平一房镇邑姚家兜派——禅恒公派、金恒公派、玉恒公派、宗□公派、源勋公派、聚瑞公派、宗□公派。
  乙八支本生平五房出继平十五房迁居宜兴及象山派——宗鼎公派、泰宗公派、正宗公派、大宗公派、宗宿公派、宗苎公派、宗寰公派、宗实公派、宗安公派、宗定公派、宗宾公派、宗守公派。
  二十五世至二十九世:
  乙五支平重一房宁郡望春山派——朝勇公派、朝英公派、朝木公派、朝元公派、朝福公派、朝阳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利房宁郡望春山派——朝章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贞房宁郡望春山派——朝冠公派、朝溶公派、朝沐公派、朝洋公派、朝润公派、朝法公派、朝沛公派、朝渊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鄞邑后市派(之一)——辅朝公派、聘朝公派、雍朝公派、镇朝公派、觐朝公派。
  乙八支平一房镇邑姚家兜派——朝升公派、有兴公派、朝立公派、朝刚公派、有占公派、朝公公派、朝钦公派、朝枫公派、朝佑公派、朝周公派、有钧公派、有锦公派、朝钢公派、朝钺公派、章贤公派、有才公派、朝能公派、朝杰公派、朝楝公派、有锺公派、朝锦公派、有锬公派、朝参公派、朝釴公派、朝鹤公派、朝祯公派。
  乙八支平一房镇邑姚家兜派(之二)——朝友公派、朝俊公派、朝仁公派、朝隆公派、朝德公派、乾坤公派、乾福公派、朝宾公派、朝相公派、朝宰公派、朝口公派、朝佐公派、朝选公派、朝清公派、朝魁公派、朝凤公派、朝衡公派、朝序公派、朝济公派、朝达公派、朝郁公派、朝谟公派、朝珏公派、朝璧公派、朝别公派、朝连公派、朝鼎公派、朝翰公派、朝仪公派、朝良公派、朝旭公派、朝哲公派、朝有公派。
  (3)向省内各地迁移
  十七世至二十一世: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及迁居杭城派——维靖公派、白庵公派、维有公派、维诚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余姚北乡派——维本公派。
  乙八支平十六房迁居扬州、杭州二州及余姚等派——维守公派。
  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
  乙八支平四房迁居上虞谢家桥派——体中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杭城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余姚北乡及转迁湖州及盛泽派——宗完公派。
  乙八支平十六房迁居湖州及杭城派——宗会公派、宗启公派、宗璘公派。
  二十五世至二十九世:
  乙五支平五房迁居乍浦派——兆芮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上虞谢家桥派——朝佐公派、朝铨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杭城派——宅揆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杭州派——士成公派、士乾公派、灌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由余姚北乡迁居湖州派——仁龙公派。
  本生乙五支平五房出继乙八支平十五房迁居余姚派——朝馨公派。
  (4)向省外各地迁移
  十七世至二十一世: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及迁居京城派——维慧公派。
  乙八支平三十房迁居北京派——明川公派。
  乙八支平十六房迁居扬州、杭州二州及余姚等派——维守公派。
  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云南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余姚北乡及转迁湖州及盛泽派。
  乙八支本生平五房出继平十五房迁居宜兴及象山派——宗鼎公派、泰宗公派、正宗公派、大宗公派、宗宿公派、宗苎公派、宗寰公派、宗实公派、宗安公派、宗定公派、宗宾公派、宗守公派。
  二十五世至二十九世:
  乙五支平十三房由鸣鹤场迁居苏州白莲桥派——朝异公派、朝荣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由袁陈迁鄞再迁上海北市派——朝元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贵州派——赓堂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由鄞邑后市迁居上海派——兴朝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由余姚北乡迁居盛泽派——仁义公派。
  本生乙五支平五房出继乙八支平十五房迁居清江派——仪馨公派。
  2.田野调查植本堂姚氏迁移分布
  慈城植本堂姚氏,从北宋迁来直至民国,千百年来主要世系一直居住在慈溪城内,以县城中心平政桥西侧姚氏植本堂(祖堂)为大本营,向周边扩散,至清雍正时有百余下属支系。下面主要谈谈迁居县内外的植本堂姚氏情况,资料来源主要是明中后期记录的有关姚氏情况,和各地的地方志,难免挂一漏万。
  (1)慈溪本邑内迁移情况
  元清六公迁往慈东庄桥姚家村:查考庄桥姚家村姚氏来源,错综复杂,兼有北宋末姚价、姚佑等金川支姚氏后裔,又有元时慈城植本堂清六公、明初清一公之孙姚用中,以及明嘉靖后多支植本堂姚氏族人的后裔投靠迁往。目前姚家村主体姚氏,为清六公后裔,其他姚氏已少有遗脉可寻。
  清六公是目前姚家村姚氏公认的始迁祖。他是慈城植本堂姚氏始祖姚嗣宗十世孙、姚榛八世孙,是宋咸淳举人姚荣孙(宗三房)之孙,元大德举人姚獬孙(乙十二)第三子。据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五宗三房世系图载:“姚锐翁,姚獬孙三子,字崇德,行清六。元授宣教郎。”
  慈东庄桥姚家村,宋时属慈溪县德门乡聚奎里,明清时属慈谿县四都二图,民国时为灵阳乡二村。庄桥姚家村1954年为新和乡二村,1958年为庄桥公社姚家大队,1960年属甬江公社,1961年属庄桥公社,1983年建立庄桥乡姚家村委会,1984年并入庄桥镇,姚家村位于庄桥东北2公里,分为前姚、后姚、太二房、庙跟等姚姓为主自然村。前姚、后姚有两大姚姓,自然村因而得名。前姚:聚落呈块状,地处河之南,故名前姚。192户,395人。小地名有玉房、樟树门头、西进弄、天一房、老房等。后姚:聚落呈块状,地处河之北,故名后姚。189户,507人。小地名有桥头、外河头、里河头、前新屋、后新屋等。庙跟:原村南有八部庙,故名。聚落呈块状,48户,115人。太二房:由姚氏房号得名。聚落呈块状,82户,208人。
  姚家村姚氏,在元明时期以农耕为主,较为沉寂。清乾隆后,许多姚氏族人开始走出乡土,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发达地区艰苦营生,经过几辈人的创业,晚清时家族声名鹊起。那句流传于慈谿县东乡“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的俚语中的“姚”,即是慈东庄桥姚氏。可见他们以经商致富而名闻乡里,遂成慈东地区的一大望族。
  明初慈城植本堂姚用中后裔迁往慈东庄桥姚家:清一公是清六公的堂兄,清一公长孙姚用中在明洪武时迁往慈东姚家。事情起因是,清一公有个小妹叫姚琇三,嫁于慈城骢马桥下陈九官人,因没有孩子,就与大哥清一公商量后,立大哥次子,即内侄姚庆祖为嗣,并改姓名陈象贤。陈象贤生子三:长子陈用中,次子陈致中,三子陈信中。陈用中,姚氏辈分行忠十八。生子陈昶,陈昶生陈琮,辈分平重三三。因其戍边兴州(今河北省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喀喇河屯,属北京路。明洪武四年改置为兴州左、右、中、前、后五卫),曾建功立业,告老回慈谿后,即复姓归宗,改陈琮为姚琮,以续清一公香火。
  明万历姚孟宾、姚孟赞兄弟迁往慈东庄桥姚家:明万历时姚孟宾、姚孟赞兄弟在慈东庄桥买有大量土地,因慈城县城内土地有限,就在东乡建造别业,并迁往那里居住。但目前姚家村主姓姚氏是清六公后裔,其他姚氏支派在岁月流转中,有意无意地融入了清六公大家族之中。
  慈东庄桥河东姚邵弄姚氏:此姚氏为植本堂姚氏,但始迁年代不详,或许也是清六公的后裔。
  慈城上岙姚家:又称高岭原姚家,1982年的慈城地图上还标有此姚家村。位于慈城东北二里,属上岙村委会下面的姚家自然村。此村周边的部分山田,明清时是植本堂姚氏一处较大的宗族墓庄,明代兵部尚书姚镆、状元姚涞等高官名人都葬于此。此姚氏为植本堂姚氏的后人,目前人数不详。
  慈北鸣鹤乡姚氏:此支姚氏是明时从慈城植本堂迁去,主要散居在鸣鹤镇内,人数不详。今香港药材界实业家姚云龙先生,1924年就出生于鸣鹤姚家。
  慈城云湖公有村姚家:位于慈城西北20里云湖西北山麓,三面环山,状似燕窝,又名燕窝姚家。据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六载:“燕窝山:县西北一十五里(云湖),上有云南兵备副使姚之光墓。”姚之光,字叔韬,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应天举人,授兰州知州,迁工部郎,寻出知贵州铜仁府。运粮援黔,晋驿传副使,再叙改云南摄兵巡道。长子允昌,字元祚,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有文名。次子宇昌,字仲熙,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有文名。燕窝姚家应是姚之光后人,明万历从慈城植本堂姚家迁来。清时后分三房,人数不详。
  慈城云湖李园岙姚家:李园岙姚家,位于慈城西北20里云湖西侧山麓,211户,647人。此村傅姓最多,占半数,姚姓次之,200多人,清初从三里外的公有村迁此。
  河头乡鸿岙桥姚氏:鸿岙桥姚氏,位于原慈东河头乡南,12户,50人。旧名虹岙桥,村以桥名。居户多姚姓,清道光间,从庄桥姚家村迁此。
  (2)在宁波府内迁移分布
  鄞县集士港镇万众村姚家:距集士港镇西1.5公里,聚落呈块状。现有住民55户,149人。村民主姓姚,清时从慈谿植本堂迁来。以姓得名。
  鄞县集士港镇经堂庵跟姚家:距集士港镇政府东南方3公里,聚落呈带状。现有住民135户,354人,其中非农业2户,3人。村民主姓姚,地处经堂庵旁,故名。
  鄞县西郊姚丰姚家:位于宁波西8里,47户,206人。村建于河北侧,呈块状。以姓氏得名。姚姓于明嘉靖年间从慈谿植本堂迁此(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有记载)。旧日时曾出过三个号称“姚千篓”的富户,并建有家庙。
  鄞县瞻岐镇姚家:距镇政府西2.5公里,姚家村村委会驻地。有住户210户,602人。聚落呈条状,村民主姓姚,故称姚家。据传姚氏在明时从慈谿姚家迁入。
  镇海贵驷乡姚家水仓:位于贵南2.3公里,82户,236人。村始居姚姓,姚氏先世于清初由慈谿迁此。村中原有通河大沟,姚家运粮上船,可在家门口停泊。当地称水巷为水仓,因名。
  镇海下邵乡(今属北仑区)姚家兜(斗):位于镇海江南下邵乡,133户,298人。主姓姚,清顺治年间从慈谿迁入。该村为小浃江及其支流的河湾地。因地形如斗状,故名。此支姚氏是慈城植本堂姚氏分支。
  舟山岱山县岱西镇茶前山村姚家:二百多年前,大约清乾隆时从慈谿东乡庄桥姚家村迁去,始迁祖姚成功,祠堂号为存本。据岱西镇茶前山村姚胥樵介绍,该支姚氏的字辈为成、家、锦、如、来、胥、禹、志,从目前史料看,字辈后四字与庄桥姚家村姚氏字辈有惊人相似,为庄桥姚家村清六公后裔无疑。
  舟山定海姚氏:定海姚氏,明嘉靖年间从慈城植本堂迁去,始迁祖姚沎,字维秀,行敬百七十。生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生二子:姚文荣、姚文华。姚文荣天启四年(1624年)生子姚孟庆,为贤行三百九。其后与慈城植本堂宗支失联。
  慈东姚家村清六公后裔在清中期后有多支迁往宁波府城及各县:
  姚进禄,在清雍正年间移居宁波府城。
  姚天裕,在清乾隆年间移居宁波府城。
  姚登元,在清乾隆年间移居宁波府城。
  姚嘉辉,在清嘉庆年间移居象山、磐安。
  姚树标,在清嘉庆年间移居镇海。
  姚国士,在清道光年间移居宁波南门外。
  姚来淮后裔,在民国初移居宁波城中。
  另据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宁波市志外编·第五辑鄞县姓氏·现存宗谱目录》载:“宋时,姚宗本偕弟姚宗峄自慈谿迁至望春山东。”笔者查考了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里面明确记载姚宗本、姚宗峄的世系,《宁波市志外编》记载有误。兄弟俩迁徙时间不是在宋时,而是在明末清初。“宗”是慈城植本堂姚氏第二十一世的一个小分支世系字辈,他俩与明末慈城姚氏姚宗京、姚宗文为族兄弟。
  (3)向省内其他地区迁移分布
  南宋姚公济之子迁往杭州:据《姚氏大宗世谱——杭州宗支之图》介绍:杭州姚氏分自慈溪植本堂,始迁祖“恺”公;为慈溪姚氏“仲扆”公之九世,剡溪(嵊县)永富“承太”公之十三世,会稽“仲”公之十六世,吴兴“僧垣”公之廿四世。自姚承太移居越之山阴后,至十三世姚恺公,其世系如下:
  姚承太—姚文玘—姚德嵩—姚延祥—姚仲扆—姚榛—姚烈—姚英—姚公济—姚敕—姚大年—姚时行—姚恺。
  此世系有三点与慈溪世系有异:
  其一,慈溪世系自姚承太至姚公济九世是姚承太—姚文玘—姚德嵩—姚嗣宗—姚韶—姚榛—姚烈—姚英—姚公济。
  其二,世系中姚公济之后是姚勑,而根据光绪慈谿《姚氏宗谱》记载:姚公济生有三子,即姚思聰、姚思恭、姚思敬。前二子在慈谿都留下子嗣和史料,唯有第三子姚思敬在家谱中记载:“公济三子,字德舆,行百十六。生卒配嗣俱未详。”迁杭始祖应该是姚思敬一脉子嗣。
  其三,杭州谱还带来更多慈城谱所没有的信息:迁慈始祖(其中一说)姚榛祖父不是姚嗣宗,而是叫姚延祥;姚榛父亲也不是姚韶,而是叫姚仲扆。这些世系说法可得到剡溪(嵊县)永富派谱本的相互印证。姚榛有兄弟四人,即姚榛、姚椿、姚槐、姚景梁。其中姚椿迁往余姚(云楼姚氏),为余姚派始祖。姚景梁是北宋年间进士,官为通直郎任通判。杭州谱与慈城谱世系记载有惊人相似之处:即姚榛传次子姚烈,姚烈传独子姚英,姚英生三子姚公济、姚公润、姚公浩。杭州谱记述姚公济乐善好施,为乡闾所宗。南宋隆兴间(1163—1164年)授承事郎、桐乡主簿,迁至大中大夫。但杭州谱说姚公济传一子,姚敕,这个记述不够确切。姚公济原配刘氏,生姚思聰、姚思恭两子;继配严氏,生姚思敬一子,即为迁杭始祖。杭州谱所说:“公济传一,敕。”这是不是单说继配严氏所出姚思敬,为传一?这个“敕”,是否为姚思敬原名,即姚敕,字德舆,号思敬;或者迁杭后,系子孙传讹所致?迁杭州支系有裔孙姚星昊,是明万历年间丙午解元,并回祖籍地慈谿任教授,再任南靖知县,迁升南京工部主事。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也有关于他的记载:“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科姚星吴,余杭人,工部主事。”清安徽《天长县志》也有其任知县的记载:“姚星吴,字次白,浙江余杭人,由以诗经举丙午乡试第一人,崇祯年间任天长知县。”
  宋末,植本堂第十世姚祥孙徙居上虞县之五夫街。
  据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五记载:姚祥孙之父姚敬生,是姚公济次子姚思恭的孙子。其世系如下:姚公济—姚思恭—姚叔珩—姚敬孙—姚祥孙(行乙十六)—姚本立(清十一)。
  姚祥孙在宋末徙居上虞五夫后,其儿子也随父迁去,至其孙辈与祖籍再没有联系,以致慈谿家谱里的世系至其儿子姚本立(清十一)为止,其后没有延续。
  慈东庄桥姚家村清六公后裔,在清末,因经商或避天灾、战乱而移居他乡:
  姚聿惠,移居杭州府余杭县,开姚同茂箔庄。
  姚贤□,移居杭州。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裕,移居杭州。
  姚松鹤,移居温州。
  第十七世,行第兴,讳有文,移居武康。
  第十八世,行第贤,讳承奎,移居武康。
  姚嘉辉,在清嘉庆年间移居象山、磐安。
  (4)向省外迁移分布
  明嘉靖状元姚涞后裔清初迁往东北辽宁法库县大狼洞。
  明嘉靖二年(1523年)状元姚涞后裔,在清顺治年间从京师(或慈谿老家)迁往辽河北岸(今辽宁省)法库县大狼洞(今改大粮洞)。据其清康熙四十八年谱册抄本记载:“姓姚,祖居浙江省宁波府慈谿县,民人。清国初立,奉旨迁民关东沈阳城北辽河北岸。原占大狼洞沟,刨荒垦地,三园坐落,均无课赋。地差归奉天内务府会计师封纳,皇粮官差,恩赏先人等台民入旗人。同人等拔统一人总理差徭,名曰庄头。同姓外姓统为壮丁同册,当差毫无区别。先人恐有别叙,更姓张,入厢黄旗,汉军旗人。浙江省嘉靖年册,先祖姚涞,大明癸未科状元支派。”
  为不忘先祖恩泽,姚涞后裔特地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谱册上,为迁奉天府支订了(字辈)二十字:金文国天功,怀铎廷德山,春新景清秀,田太民庆宣。据原沈阳公安厅工作的姚氏后裔,年高八十六岁的张春田先生介绍,他是迁辽河北岸姚氏第十一代孙,而族人辈分最小已经为第十四代,全族计有一千余人,散布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慈城植本堂姚氏,在明清之间,可能有几支迁往贵州,目前从有限的资料中发现雍正十三年(1735年)副贡姚廷楷,以贵州学子的身份,为当年乙卯科贡生。根据清朝的规定,至少是姚廷楷的父辈或祖辈已迁往贵州,并在那里安家落户。另一支是姚睿,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迁往贵州贵筑县。
  姚睿原籍慈谿,因商落籍贵州贵筑县(贵阳市原附属县)。其从子姚廷清科举冒籍事情发生于清道光时期。当时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江南与西部僻远地区之间,人们往来频繁,或因亲友贸易,或因父兄在异地任职,浙江、江苏、江西等发达地区的考生就想方设法去贵州、云南等边远地区冒籍考试,以便更容易获取功名。当时朝廷对偏僻地区科举人才有所照顾,尽可能给予足够的名额,致使同样的考卷考试,在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功名利禄。于是,发达地区的许多学子铤而走险,去僻远地区冒籍科考。
  姚廷清:贵州籍,道光二年(1822年)清宣宗登极壬午恩科进士,三甲二十八名。姚廷清原名姚鸿逵,其籍隶为浙江慈谿县,曾考取慈谿县学附生。其父兄弟二人,长姚塘,次姚增(即姚鸿逵之父)。姚塘无子,姚增将姚鸿逵继于姚塘为嗣。后因父母病故,本生父母在贵州,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到贵州探望,并在那里开始幕僚生活,并认在贵州的族人姚睿为伯父,改名为姚廷清。在贵州先捐监,再于道光元年(1821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式为进士。幸运的是,尽管当时对“高考移民”打击非常严厉,姚廷清冒籍参考,却一直未被发现。后因同是贵州的生员魏清作弊被查,他检举姚廷清系冒籍参考,查实后,照清朝《钦定科场则例》,姚廷清被革去进士,杖一百,回原籍慈谿。不知什么原因,姚廷清后来又官至直隶晋州知州。姚廷清的儿子姚恩荣一直在老家慈谿勤奋读书,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浙江乡试题名,走上仕途。
  下面附录清朝文学家福建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卷四记载的一则《冒籍冤狱》,再现了姚廷清冒籍参考的故事:
  道光壬午春闱揭晓,有姚廷清者中式,姚本浙人,游幕于黔,与予旧识,洎自后遂冒黔籍领乡荐。来京未拜同乡,及联捷,乃遍拜,皆弗纳。闻予住贵州西馆,不告阍人,直至予寝所相见,求予弟印结。因与弟熟,商集同乡官共议,座满人多,予避去。弟白于众曰:“彼固由乡试来也,家乡人不及攻,因其连捷而攻之,已成之名殊可惜也。且攻之亦不能更补一黔人矣。”座中水部宋某云:“令彼出金三百修理会馆何如?”众弗应,弟亦未言可。不少顷,农部某与西曹某某皆含愤而散。予自外归,弟述其状。且曰:“吾先有礼于众矣,姑出之,容异日徐图可也。”乃召姚而与之结某某。议论腾沸,有孝廉乌姓力撺之,即使某之弟革生名清者,赴都察院且控。奏交刑部审办,审系由贵州乡试来者,乃定议行查。忽清又以南坪弟受姚贿五百金再控,堂官修前隙,奏请革职严讯。讯十日无端倪,复白于堂官。不许,乃锻炼姚,使以捐金三百修馆之说诬弟,姚不忍也。熬审不支,乃从其诬。随召弟鞫之,三日不能成谳,并票传予同讯。予度其情事,知堂官之必与弟为难也,乃语弟曰:“彼不过欲夺尔职耳,拚一革职,何堪受此折磨也?”弟乃诬服。覆奏曰:“周某系管理会馆之人,如此项银两入手,虽非侵蚀,亦不挪用。前已奏请革职,毋庸议。”此案一出,都人士莫以为冤。未几而革生清者以恶诈不遂而致狱,狱成而归死于道路。其兄西曹某死于京,仆妾背逃。承审官某以别案坐赃出西口,死异域。乌姓者补县令,西曹某得知府,同时革职。乌尚回黔,某知府更不知所究竟无何,而主是狱者,其势焰亦尽,获戾益深。予所见报应之事,未有如此之速,一无所漏者。盖不必皆为此事,而不啻其为此事者。彼苍者天,胡不惴惴耶?
  庄桥姚家村清六公后裔在清中后期迁往外省:
  姚贤武,姚天裕次子,在道光年间移居山东德州武城县。
  姚□□,小字三宝,在道光年间移居江苏苏州。
  姚祖廷,字慎星;姚来桂,字福柇;姚熺,字开阳;另有姚志全、姚志华、姚志美三兄弟,在咸丰同治年间移居上海。
  姚方洲,在同治年间移居江苏太仓。
  姚良□、姚良栋、姚良南、姚良生、姚良□兄弟,在咸丰同治年间移居江苏苏州。
  姚来春,字惠春,及其三个儿子姚胥沧、姚胥法、姚胥汀(字志湘),及姚来珊、姚来泗兄弟在咸丰同治年间移居安徽芜湖。
  民国商人姚舒卿,祖居在慈城中山路学士第,是明嘉靖状元姚涞的裔孙。他原在上海经商,因贸易需要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迁往香港,后又迁泰国。1947年6月9日宁波《时事公报》登载一则捐资助学消息:“慈谿旅沪巨商姚舒卿,以目前各校学费激增,贫寒子弟无力入学,特慨助慈谿城区正始小学经费二千万元,招收免费生二百名,并独认该校建设费二千万元,以资复兴。当地人民以姚捐资兴学殊可敬佩,特联名向教育行政当局呈请奖励云。”
  3.植本堂姚氏存疑支系
  慈城半浦赵隘姚氏:疑是从慈城植本堂姚氏分迁于此。此村位于慈城南十里,166户,383人。主姓赵,姚氏为次。《宁波市地名志》介绍,赵姓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居此,姚姓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自庄桥姚家迁来。本人实地采访,有村里耆老告知,姚姓是明时从慈城迁来。
  慈北淹浦姚家畔村:疑是从鸣鹤乡姚氏分迁于此,46户,141人。相传清乾隆时姚氏从乡内迁来,以姚姓为主姓,后四方移民建宅于姚家四周,渐成村落。
  四、宁波府其他姚氏支系简介
  宁波历史上的姚氏,影响最大,声誉最响,恐怕唯有金川姚氏与植本堂姚氏这两支。尽管除了金川姚与植本堂姚之外,宁波还有其他多支同宗不同族的姚氏支系存在,有些也产生过一定的名望,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家族活动范围狭窄,科举不兴,人才稀缺。虽然在自己生活乡里的小范围里有一定影响,而对于整个宁波府来说,这些姚氏支系的家史是零碎的,地位是从属的。下面介绍宁波府所属的其他姚氏支派。
  慈谿汶溪姚家:又名乌家岭姚家。位于汶溪乡西三里虎山西麓。17户,62人。村由姚姓始居,故名。姚氏于清康熙年间自余姚迁此垦荒定居,清末有支衍迁庄桥姚家。
  镇海郭巨姚家:源出安徽凤阳重华堂,先祖系明初筑郭巨千户所城时的指挥之一,后裔分迁江南沿江、江北湾塘及鄞县五乡碶等处。这支姚氏在郭巨镇周边分布如下:
  镇海郭巨镇路亭外姚氏:位于北仑区郭巨镇北部,33户,74人。村民主姓姚,清乾隆年间从郭巨城内迁入。村处古凉亭外,因名。
  郭巨镇吊桥河边姚氏:位于北仑区郭巨镇北部,58户,176人,村民主姓姚,清乾隆年间从郭巨城内迁入。村处郭巨所城吊桥河边而得名。
  郭巨镇塘头山嘴姚氏:位于北仑区郭巨镇南部,80户,220人,村民主姓姚,明时从郭巨城内迁入。村处大涂塘尽头,且靠青龙山嘴,故名。上述三支姚氏,都是明初从安徽凤阳重华堂迁来郭巨,属郭巨姚氏重华堂后裔。
  镇海县城姚氏(即文学家姚燮家族):姚燮(1805—1864年),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镇海县城人。祖籍浙江诸暨,晚清文学家、画家。姚燮曾祖或祖父从诸暨迁往镇海县城,遂为镇海人。笔者本以为姚燮是慈城植本堂后裔凿凿可据,因为近年来网上、部分专家都认为姚燮是宁波府镇海县崇邱乡姚家斗(今属宁波市北仑区下邵乡)人,而姚家斗(旧称姚家兜)正是慈城植本堂姚氏的一大分支。再说当地官方已把姚家斗某一古建筑指明为姚燮故居,同时已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点)。查找2013年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一书,在《宁波市文保点名录》一章内,就记载序号为第642条目:“名称:姚燮故居。年代:清。类型:古建筑。地址:小港街道姚张村姚家斗12号。公布文号、公布日期及相关信息:仑(北仑区)文物(2009)3号;2009年6月30日。”笔者在写本文过程中,从兴奋到失落,真是经历了跌宕起伏。镇海乡土文史专家王雷先生长期研究姚燮。他根据姚燮家族的史料、姚燮乡试砂卷及对姚燮每一篇本土文学作品的研究,并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经过数十年寻找,王雷先生在原属枫林乡姚顾村某厂房墙里发现了姚燮墓志铭的实物,考证并得出结论:可以肯定姚燮根本不是姚家斗人,也从未在那里住过。据王雷先生考证:大约是姚燮曾祖或祖父,从诸暨姚家埠迁往镇海城里,是地地道道的县城人。之前,史学界曾有争议,有说姚燮是小港姚张村姚家斗自然村人,也有说是祟邱(北仑小港镇一带)人的,其实都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姚燮出生于镇海城关谢家河塘(现总浦桥社区)。《清代砂卷集成》收录姚燮的乡试砂卷履历,其上写着“(姚燮)乡试中式第二十二名……住镇邑清川门内童李衙弄”。另据姚燮辑录的《蛟川诗系》,该书卷二十八“小有居”一节,第二行说到“产余于是宅”,也清楚地表明了姚燮的出生地。同在这段文字中,说明了“小有居”的位置在镇海城内“上字湖畔登瀛桥北”,也与现在的谢家河塘一带对应上了。其实镇海江南原属枫林乡与相邻的下邵乡共有不同来源的三个姚氏村落,文学家姚燮只在晚年从镇海县城迁移至枫林乡姚顾村居住,还在那里修建了“息游园”,该村成为一代文豪最后的归宿地。
  奉化大桥姚氏:据1994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奉化市志·人口构成·部分姓氏分布·姚氏》记载:整个奉化市姚氏人口总数为683人。主要聚居乡地为溪口和董村。据传始祖为宋乾德四年(966年)起任台州府录事参军姚赤后裔姚士睦,在北宋初从天台县迁往奉化。
  象山县前山姚村姚氏:前山姚村,位于象山县涂茨镇东北6公里处,前山北麓,呈块状分布。244户,728人,村民主姓姚。据民国《象山县志》载:宋时,都统制姚平仲子仕苗,自山西迁入。另一说是宋孝宗(1163—1189年)时,姚乐由山西迁入。因村在前山之下,故名。另分出珠溪村姚氏。
  珠溪村姚氏:从前山村迁来,位于象山县贤庠镇东5公里处,珠山北麓,呈块状分布。珠溪是个大村,1094户,3877人,有79姓,以黄、姚两姓居多。明洪武年间,姚姓始祖孟安从本县前山村姚家迁入。
  象山姚家山村姚氏:位于丹城东北2公里处,万岙山南麓,呈块状。77户,270人,14姓,以任、黄、沈、张居多,而姚姓仅存1户。相传宋代就有姚、史两姓定居,发展至清代已较有规模,村落被毁于太平天国时期。
  五、结语
  唐宋以来,宁波得益于十分有利的地理位置,依山临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巨家望族作为一种血缘关系组织,在引领地方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姚氏家族是宁波历史上最具声望的右族之一,从宋至清世泽绵延,人文发达,是名副其实的科举世家、官宦世家、耕读世家。
  本文主要探讨了宁波府各县姚氏家族的基本概况,包括姚氏家族的来源,主体姚氏派别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始祖与始迁祖,迁移时间、地点、原因与分布情况等。通过对大量的姚氏宗谱、诗文集、祠堂碑记的研读,对历代宁波史志、地方笔记、文人著作和考古资料的查证,再进行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目前基本厘清了姚氏在本地区的蔓延脉络和文化内涵。
  自从研究姚氏以来,在多次艰难困苦与绝望迷茫的双重打击下,一次次欲回头,又一步步朝前走去,而后一点点取得进展和突破,最后由浅入深,剥茧抽丝,逐渐揭开了长期不为人们关注的宁波姚氏家族辉煌的历史,发掘出了一批尘封已久而鲜为人知的姚氏文献资料。特别是如下几点具有开拓性的发现,为历代史志正误,为姚氏后人辨正。
  其一宁波姚氏是以金川姚氏和植本堂姚氏两大巨族为主体。他们最初发祥于慈溪县城,而后在不同年代向周边扩散。特别在两宋间金川姚氏较集中地向府城及首县鄞县乡村开拓,以至于姚氏后人一直来对金川姚氏和植本堂姚氏是同族还是同宗都语焉不详,产生许多误解。宁波府各县姚氏,除了上述两大巨族外,还有其他几支,于不同年代迁移来宁波。由于所存史料较少,无法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期待将来有志者再作深度解读。
  其二是对南宋状元姚颖家族史料的挖掘。发现了南宋进士姚孚的曾孙、状元姚颖族孙,宋末进士姚梦荐所编家谱。证明了他们都是慈溪县金川姚氏的后裔,姚阜与姚孚是父子关系,姚阜是慈溪县金川姚氏始迁祖姚章第三子姚安邦之长子,后迁往鄞县城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也称姚隘村),与状元姚颖不是直系关系,对历代史志所记载的失误进行了矫正。状元姚颖是慈溪县金川姚氏始迁祖姚章长子姚安国的曾孙,也是姚安国长子、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官龙图阁学士姚孳的次孙。姚颖生前迁往鄞县西乡望春山东,后其曾孙姚君选再南迁附近的姚家村,史称锡山姚氏,今有家谱存世,内详细记载姚氏的由来,与宋末进士姚梦荐所编家谱基本一致。
  其三慈谿县东乡庄桥姚家村姚氏,晚清以来是经商发家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族。但关于自己家族始祖来自哪里,却难倒每一位姚氏子孙。笔者经过对各种姚氏家谱考证、比较、分析,发现了庄桥姚家村姚氏最早始祖是金川姚氏姚价(状元姚颖之父),或姚价从弟姚佑,但他们这支在宋末已经散落。取而代之是元时从慈城植本堂姚氏迁居那里的姚锐翁,家谱称清六公。现庄桥姚家村姚氏主体为清六公后裔,其他姚氏,包括金川姚氏支系或植本堂姚氏另外支系后裔,即使有存世,也早已融入清六公后裔的主流之中。
  其四鄞县东乡万龄姚家浦,是鄞东较大的姚氏聚集村落之一。但姚家浦姚氏在明清时期以耕读治家,宗族并不发达,没有出现能够带领家族走向辉煌的名人和巨商。所以一直来对于先祖的来源众说纷纭,毫无头绪,有福建说、河南说等。笔者经过认真地梳理,认为姚家浦姚氏来源于金川姚氏,是金川姚氏仲房姚安民名下姚大任(宋政和八年进士)、姚大化兄弟的后裔,史称万龄姚氏。他们始迁时间在北宋末,与目前姚家浦姚氏自称已居三十世(每世为三十年计算)相符合。
  姚氏作为一个宁波地域性颇具社会资望的文化家族,堪称地方文化独特的精神坐标,是浙东宗族制度研究的活化石。今天对这个曾经显赫闪亮的家族进行个案研究,既有益于传统家族文化的重建,也给宁波其他家族研究多一种样本。尽管笔者一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做得完善些,但囿于某些藏家对原始史料查看设置了许多限制,有关姚氏村落一直来受道听途说的影响,以及姚氏受访者对祖上认识不足等因素,笔者在撰写本文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某些内容的纰漏,某些细节的刻板,某些问题的挂一漏万,某些探讨的浅尝辄止。总之,本文作为有关宁波姚氏第一篇较为全面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作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修改于2019年3月28日)
  附件一
  《百家姓》中的姚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卻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後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文献摘自《百家姓》.中国民俗文化网[引用日期2015-1-21]
  姚姓在百家姓的最新排行榜
  羊城晚报据新华社电,在2013-04-15第一版(A1)报导了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
  最新版“百家姓”(按人口多少排序)
  王 李 张 刘 陈 杨 黄 吴 赵 周
  徐 孙 马 朱 胡 林 郭 何 高 罗
  郑 梁 谢 宋 唐 许 邓 冯 韩 曹
  曾 彭 萧 蔡 潘 田 董 袁 于 余叶 蒋 杜 苏 魏 程 吕 丁 沈 任
  姚 卢 傅 钟 姜 崔 谭 廖 范 汪
  据此,王姓第1,姚姓第51。据资料介绍,在前10位大姓中,王、陈、吴三姓也是虞舜(姚重华)的后裔之姓。
  研究和分析的依据: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和国家公安部下属有关身份证管理的研究部门合作,全中国指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
  (出处:《羊城晚报》2013-04-15第一版)
  附件二
  宁波姚姓人口统计(2016年)
  说明:在当今姚氏排行榜上,姚姓名列第62位,大姓系列。全国姚姓人口约504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广东、江苏四省,大约占姚姓人口的26%。安徽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7%
  截止2016年底,宁波市(含各县(市)区)户籍人口为591万人,常住人口为787.7万人(流动人口应大于常住人口,数据不详),其中姚姓人口37533人。上述数据仅供参考。
  ——据宁波晚报记者张磊杰采访宁波市公安局资料(2017.10.28)
  《201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宁波常住人口首次突破800万(800.5万),户籍人口596.9万人,其中市区289.6万人。全年出生61258人,其中男性31873人,男女性别比为108∶100。
  ——据《宁波晚报》2018.2.7A11版
  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
  □钱文华
  关于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的同源性,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其复杂在于前两支姚氏最早在北宋明道至庆历年间开始生活在慈溪县城(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里,而居住地又在同一个方位,即在慈城平政桥(大关圣殿)西侧,明清时为慈城姚氏家族大本营的植本堂基址。金川姚,按理说也源于慈城,从始迁祖姚章占籍慈水(慈溪县的别称)开始,前几世的居址和墓庄都佐证了这一点。据传刚迁到慈溪时,金川姚首先落脚于金沙溪畔(金川乡以金沙溪命名)的云湖,旋而徙居县城慈城。
  宋朝时慈城姚与金川姚两个姚氏家族曾同住一个屋檐下,所以他们的子孙都认为是同源的。明清时,慈城姚所编家谱、所建祠堂以及所撰文献都把金川姚以族人自语。但就是一直搞不清楚相互间是同源,是兄弟,还是支系的隶属等等。
  金川姚与慈东姚,本来他们主要世系互不隶属,却因姓姚和地域关系的某种原因,元末明初金川姚失落于慈溪后不久,慈东姚也迷失了自己的由来,开始继承金川姚血脉默默走向明清。最后要感谢慈东姚,是他们坚信金川姚是自己的先祖,才保存下来金川姚这个两宋时辉煌家族籍贯属于慈溪的佐证。
  慈城姚与慈东姚,笔者在这篇论文写到一大半时,除了知道慈东姚个别支派来源于慈城姚外,确实不知道主体慈东姚与慈城姚还有什么同源关系,笔者于是想放弃写作此文之念头。在山穷水尽之时,忽闪柳暗花明之光,在慈城植本堂姚氏的世系中,突破性地找到了被慈东姚氏公认为始祖的清六公身世,由此研究开始纵深发展。
  明清以来,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相互间关系形成说不清、理更乱的尴尬局面,有可能是因为历史上姚氏家族的谱系相互间都秘不示人,生怕被别有用心者偷盗祖宗,冒领家族荣耀,使子孙真伪莫辨,尊卑失序。但由此所制订的严苛族规,也极大影响了姚氏家族间的相互世系联络和寻根访祖,贻误了对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性考证与阐述的时机,造成了今天许多不必要的遗憾。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姚氏后人们都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帮助他们厘清相互间的关系,抖落长期缠绕各自心中的疙瘩,以作为对姚氏先祖列宗一个精神上的慰藉,也给未来姚氏子子孙孙一个交代。
  好在今天是信息爆发时代,各地图书馆、藏书楼、档案馆都纷纷打开飘满书香的窗口,使求知若渴的人们获得较宝贵的营养。感谢互联网为姚氏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打破了以往族谱秘不示人的恶规陋习,使好多深藏在图书馆和私人箱底的秘籍重见天日。在多种吴兴姚氏史料和其他姚氏研究成果感召下,通过对宁绍等地家谱研读、比较、查证,梳理出慈城姚与金川姚存在着四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瓜葛,即每个时期都存在两姚的同源性,但不会超出这四个历史瓜葛之外,而慈城姚与慈东姚存在唯一同源性,即慈东姚主体来源于慈城姚,由属于慈城姚的几个支派所组成。
  本文对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进行五次不同时期同源性考辨和解读,前四次主要考辨慈城姚与金川姚的同源性,时间断定在宋之前;后一次主要考辨慈城姚与慈东姚同源性,时间断定在宋之后。因相互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多种交叉关系,为了更好地加以说明,故引用文献时尽可能采录全文穿插于其中或作为附录。
  一、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简介
  慈城姚氏从宋末元初开始对家族已有记述,明清时又多次修谱,史料较为翔实完整,并一直世居县城慈城,故本文以慈城姚命名。金川姚氏在宋末编过简谱,两宋时的世系较为完整。而明以后留在慈溪本地的已少见踪影,疑大多早已陆续外迁。因金川姚在南宋时所撰的族谱和明清时鄞县支脉所编的族谱,都自称为慈水(慈溪县的别称)金川姚氏,故本文以金川姚称之。慈东姚明朝时留下史料较少,清中叶以后突然发家致富,曾编修族谱两次,在民国编谱时以《慈东姚氏宗谱》题书名,故以慈东姚命名。
  1.慈城姚氏
  慈城姚氏:是以原慈溪县城慈城植本堂为中心的姚氏家族,历史上称慈溪姚氏、植本堂姚氏,又谓四明姚氏,被誉为宁波姚氏的大本营,是元明间慈溪县“姚刘冯陈”四大望族之首。始迁祖一说为北宋姚嗣宗,天圣、明道间(1023—1033)仕为环州军事判官,监庆州粮料院,庆历间授浔州郡守,晚徙居慈溪县城中心之平政桥西侧;而笔者较倾向于另一说,即始迁祖是姚嗣宗长孙姚榛,植本堂也为其生前所构筑。后裔也以“植本”为姚氏宗祠的堂号,世称姚家大堂,又号“江南文献世家”。植本堂前原有“神童乡”门坊,是宋绍定间(1228—1233),县令叶汝明为七岁能文,九岁应举的咸淳庚午(1270)解元姚正子而立;明正德三年(1508),知县倪璋又重立。
  慈城姚氏在南宋中叶开始崛起,历元明直至清末,洋洋七百余年,蔚然成屈指可数的浙东望族。产生宋末神童、咸淳六年解元姚正子,咸淳九年解元、翰林院侍读学士姚福孙,明正统四年进士、广东参政姚堂,弘治六年进士、兵部尚书姚镆,正德三年进士、刑部员外姚溍,嘉靖二年状元姚涞,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都御使姚宗文,崇祯七年进士、应天巡抚姚应翀等历史名人。是浙东历史上著名的科举世家、文化世家、名人世家。植本堂姚氏一族从宋至清,共出进士16名,举人51人,贡生23名。清中后期开始,由于战争危害和经商外迁等原因,植本堂姚氏在县城内人口大幅减少,并逐渐走向衰落。
  附录明朝弘治正德间江南才子江苏苏州人祝允明(号枝山)为慈城姚氏撰写的《植本堂铭》:
  植本堂铭
  慈谿姚氏植本堂者,宋处士榛所构也。自处士为使君嗣宗后,十七世为今袁州司马使君汀,中间历元至于我朝三四百年,科第簪缨蝉联不绝。而世守先业,堂亦完存。
  袁州为今相国长沙李公所取士,自文选郎出守。尝以堂事告于相国,相国为之记矣。顷复以语允明,欲附以铭,谢不获。谨系之曰:
  “惟天生物,因材笃之,彼懵于机,乃自覆之。卓尔先觉,重华之孙,作宋邦牧,史烁于闻。实惟处士,乃徙乃筑,联桂之里,新宫有作。昭先启后,植本是称,渊渊祖德,翼翼嘉名。惟名之嘉,贵称厥实,盍征于文,相国有笔。辉辉甲第,煌煌青紫,有典侯泮,有教胄子。师模节斡,牢盆自职,藩参宪佥,亦有令邑。或董学政,或资衡文,士炙而淑,如霑室薰。惟此袁州,世美之尤,敷政优优,誉通宸旒。式构于家,式桢于邦,乃柱乃梁,阀阅无疆。孰不有本,孰不思植,孰不植本,每艰嗣力。斧厅日寻,牛羊不停,或棲农牧,或蠹贼螟。有伟兹堂,作者创之,于百千年,奕叶新之。惟先一新,蔚作乔木,仁种义培,礼扶智沃。青黄之华,经述出焉,蚕丝硕果,以惠元元。洪根不拔,皇泽方膏,岂惟家荣,桑梓飞耀。灼于四方,式于来效,有锐者铭,宏示慈孝。”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三
  2.金川姚氏
  金川姚氏从外地迁居慈溪县也许比慈城姚氏略早,大约在北宋明道(1032—1033)年间,此后二百余年人才辈出,科举发达,成为远近闻名的望族。始迁祖为明州推官姚章,而代表人物是他的孙子龙图阁学士姚孳,而姚孳的次孙即是南宋淳熙五年状元姚颖。这个姚氏家族发祥地在慈溪县城慈城,两宋间主要活动中心先在慈城,后在郡城宁波。刚发祥几世,一些重要人物的姻戚关系都在慈城,去世后的重要墓葬都在慈城周边山里。随着家族发达、人丁兴旺,姚氏部分族人就悄悄学会了向外开拓,有迁往慈东德门乡聚奎里、郡城宁波、鄞县老界乡和通远乡等地。迁往慈东德门乡聚奎里的是姚孳次子姚价(有说姚孳胞弟姚希次子姚佑),他在南宋初曾在慈东德门乡聚奎里(今江北区庄桥镇姚家村一带)建造别业,有子孙开始在那里发族。
  金川姚氏是两宋间浙东著名的书香门第、科举大家。曾出过姚孳、姚希、姚竦、姚阜、姚僎、姚大任、姚孚、姚持、姚颖、姚师皋、姚师虎、姚元哲、姚梦荐等13位进士,其中姚孳仕至龙图阁学士,姚希仕至资政阁学士,姚阜仕至枢密院,姚颖为宋淳熙五年状元,仕至太常寺少卿,都进入高官行列。
  金川姚氏在宋末元初突然悄无声息地从慈溪县地域中被人遗忘,经过近四百年的沉睡,在晚明时被其姚氏后人挖掘出世,也就是让祖上名人姚希、姚阜、姚孚、姚颖等人回归宗族,回到他们的慈溪县故土,并在明天启《慈谿县志》里“抛头露面”。
  附录民国《慈东姚氏宗谱》抄录姚章七世孙、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姚梦荐所撰《旧谱略原图·四明姚氏一览记》:
  四明姚氏一览记
  吴兴商音姚,本姬姓,颛顼六世孙,生于姚墟,子孙因而为氏。其后有讳崇者,字元之者,唐开元间以《十事要说》具奏天子,翌日拜相。崇尝谓徐澣曰:“余为相,何如管晏?”对曰:“公可谓救时之相。”《唐史》赞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存。”封梁国公,谥文献。生三子,彝、奕、异,皆至卿位。其元孙,讳合,元和十一年进士,历武功主簿。宝历中迁至监察御史,终秘书监。选王维等诗二十六家,为《极元集》,曰:“此诗中射雕手也。”厥后,世代迭更,基业失守,散处于四方者,其间将相士大夫,固不可一二数,且其支派悠远又不可以三四述。惟吾支世出和州,从上虞而迁于四明慈水之德门乡。而德门乡而分鄞西之通远乡,通远乡而分慈东三甲姚氏遮湖,遮湖又分鄞西之桃源乡,人物之盛,皆呼姚家弄;又分越州之葑田,又分鄞东老界乡,老界乡又分鄞城西潮音堂,潮音堂又分剡溪之福地,福地又分居宁海。皆以才名后,以子孙蔓延,郡称巨族。乃各保其一支,而统绪莫稽也。幸合八世孙,为吾慈第三世祖,讳孳,字舜徒者,中兴家声倍震,而箕裘继守,登宋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由湖南提举仕至龙图阁学士。其弟讳希者,与堂弟讳竦者,同登元祐三年李常榜进士。又其堂弟讳阜者,登大观三年(1109)贾安宅榜进士。其子讳僎者,登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榜进士。其侄讳持、讳大任者,同登政和八年(1118)王嘉榜进士;讳孚者,登绍兴十二年(1142)陈诚之榜进士。其孙讳颖者,淳熙五年(1178)策进士第一(状元),仕至太常寺少卿。其曾孙,讳师皋者,登淳熙十四年(1187)王容榜进士;讳师虎者,登庆元二年(1196)邹应龙榜进士;讳元哲者,登宝庆二年(1226)杨必高榜进士,仕至光禄寺少卿。而吾系公元孙辈,与同邑工部侍郎史唐卿先生同登咸淳元年(1265)阮登榜进士,仕至中书丞文章政事。朝廷崇德报功,流芳于世,断然不可诬矣。今因致仕,欣然遇士大夫谨修诸谱,以启将来,故记。
  时咸淳十年(1273)三月清明日
  3.慈东姚氏
  慈东姚氏,或称慈东庄桥姚氏,以元代清六公(姚锐翁)为始祖,以居地慈东姚家村前姚自然村为中心。宗祠建于乾隆嘉庆年间,位于村东南隅,堂号敦睦。
  慈东姚氏来源较为复杂,除了主体清六公是慈城植本堂姚氏子孙外,疑有金川姚氏从宋遗留下来的子孙(可能人数极少,已无文献佐证),还包括明清时期从慈城植本堂姚氏陆续迁往落户的子孙,当然还有周边姚氏同宗的后裔,致使清中期慈东姚氏蔚然成一大族。晚清时慈东姚氏又因经商致富而声誉崛起,风头盖过一直来名声赫赫的慈城植本堂姚氏。
  慈东姚氏,民国以来文化名人辈出,有毛泽东胞弟毛泽民夫人姚秀霞(朱丹华),上海滑稽表演艺术家姚慕双、姚振民(艺名周柏春)兄弟,美国费城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姚有信,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著名画家姚有多,南京邮电大学司(厅)局级离休干部姚胥恒,宁波旅港同乡会副会长、香港民生银行董事长姚祥兴等。
  慈东姚氏,在元明时期以农耕为主,较为沉寂,清乾隆后许多姚氏族人开始走出乡土,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发达地区艰苦营生,经过几辈人的创业,家族声名鹊起,毅然成为慈东地区的一大望族。
  附录民国《慈东姚氏宗谱·清六房本支世系小序·旧日谱略后卷原文》一文。
  旧谱略后卷原文
  吾支系出万七参军次翁公后裔,因其不乐仕进,引年告老,赐绯金鱼袋致仕。与宜人张氏徙居德门乡读书为乐,自号月坡居士,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七月十九日,卒于私第。与原配孔氏、继配张氏两宜人,合葬于湖门堰之南漕西河,人呼大坟滩是也。后以吾祖清六承事之。大父端缘公罹于兵燹,无据足述,不敢伪接其传,故另立世次,和并志之。
  二、同源说之一:慈城姚与金川姚皆系吴兴郡晋(宋)渤海太守姚禋之后人
  根据家传和文献,慈城姚氏与金川姚氏都认为自己出自吴兴姚氏,而吴兴姚氏是汉唐之间江南地区颇具代表性的官宦世家、文化士族,并在隋唐间孕育出万年姚和陕州姚这两支姚氏扛鼎的豪族。笔者参考全国各地许多姚氏文史专家研究成果,再经过梳理和查证,认为慈城姚氏与金川姚氏,皆为吴兴武康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的后人。
  1.吴兴郡与吴兴姚氏的由来
  (1)吴兴郡
  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市),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乌程县,三国东吴乌程侯宝鼎元年(266)置吴兴郡,取“吴国兴盛”之意,治所在乌程(吴兴的古称),其辖地在今浙江湖州、杭州、嘉兴部分区域,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南朝时,吴兴郡辖乌程、东迁、武康、长城、原乡、故鄣、安吉、余杭、临安、於潜十县。梁末改吴兴郡为震州,以太湖古名震泽而得名。隋仁寿二年(602),因濒临太湖,吴兴改名“湖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湖州为吴兴郡,乾元元年(758年)初又复名为湖州。
  (2)吴兴姚氏
  吴兴姚氏,也称武康姚氏,武康为吴兴郡属县,故世人一般称为吴兴姚氏。吴兴姚氏的发族始祖是西汉大臣姚平(舜帝六十九世嫡长孙),祖父姚延年(汉昭帝时任大司农)因奸臣诬陷贪污,羞于坐牢,自刎而死。其父姚渊因祖父姚延年事发,恐株连,逃往千里之外江南的吴兴郡,改成老祖宗的妫姓(另一说因吴兴有归安县与妫同音,改姓妫)。妫平(姚平)西汉末年担任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后担任冀州刺史。自他开始,又恢复古老的姚姓,自称姚平(为吴兴姚姓的起家之祖)。二世祖是姚丰。王莽得天下后,搜求舜裔姚氏,以续虞舜姚姓一脉的香火。结果找到姚平之子、舜帝七十世姚丰,封他为代睦侯。三世祖是姚恢。王莽败亡后,姚恢为避免被灭门的厄运,化装潜逃,日夜兼程,渡江遁回吴兴。此后隐姓埋名,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步发展壮大。到姚恢五代孙姚敷时,江南姚姓已经有些影响,并徙居吴兴郡下的德清县,在此繁衍成大族。
  吴兴姚氏崛于西汉末年,发展于东汉三国,此后略衰微,仕途不畅。南北朝初期有所振作,后期始盛。晋隋时期吴兴姚氏因官北徙获飞速发展,至唐初而盛,衍生有著名的万年姚(或称京兆姚)和陕州姚,人才济济,再次成为全国举世闻名的大族,姚氏郡望,吴兴郡姓,位列高门,宦位荣显,簪缨不绝,彪炳史册。唐安史之乱后,姚氏藩衍全国各地,外迁异地子孙遂以吴兴标榜郡望为自傲。浙东地区的姚氏,大多皆自认是吴兴姚氏分派,或是万年姚与陕州姚的子孙。
  隋唐时已迁往京畿之地的姚氏名人皆习惯称自己为吴兴武康人,这样的说法在当时不足为怪。魏晋以来贵族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夸伐门第,而门第内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郡望,贵族成员如果失去了世代相续的显赫门第,则无法立身处世。但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对贵族官僚原籍任用制有了限制,因此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官员移动,特别是在两京任职的高官,很多都离开了原籍地,将籍贯移到了东西两京。虽然如此,但都还念念不忘自己家族百十年来的根基所在,尤其是在与个人有关的碑铭行状之中,使用旧籍的现象非常普遍。
  2.据新出土墓志排列吴兴姚氏六十九至八十七世世系
  慈城姚与金川姚分别自认是吴兴姚的子孙,又是万年姚与陕州姚两支的后裔,皆自谓有较为显赫的血统。下面先介绍一下吴兴姚氏分派万年与陕州之前的世系。
  关于吴兴姚氏南朝宋以后的世系,姚氏新出土隋唐墓志(以下简称墓志)与历代家谱记载(以下简称家谱)内容有些出入,特别是两支相交的源头祖先分别说是南朝宋吴兴郡渤海太守姚禋之和南朝梁吴兴郡儒士姚汾。而年代亦有前后,渤海太守姚禋之比儒士姚汾早二世,时间亦相差五六十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陕西、河南等省相继出土了姚懿、姚南仲、姚无陂、姚异、姚彝、姚合等多方隋唐姚姓墓志,经过文物专家和姚氏研究人员的考证,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姚氏新史料,特别是那些姚氏重量级人物的祖上世系(南朝宋至唐初)的“露面”,改写了已在姚氏旧谱中广泛流传千年的版本。虽然一般来说新出土隋唐墓志比流传家谱资料相对可信,这主要指墓主五代之内世系,五代以上所记载世系可信度略微降低;但姚氏墓志也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所述世系往往断断续续不完整,中间(主要是两晋间)疑有几代世系遗漏,故期待以后有新的墓志出土,能够把今天所存在的“遗漏”补上。
  以姚平为舜帝六十九世后裔,而他又是吴兴姚氏始祖,被全国姚氏公认为姚氏中兴人物,故从姚平开始至迁往万年始祖姚察,家谱记载计有十九世,即六十九至八十七世。而按出土墓志排列,只有十六世,即六十九至八十四世,在世系年代上总是觉得墓志世系记载有点不靠谱,墓志比家谱少了三世。笔者发现墓志七十一世王莽(9—23)时姚恢至八十四世姚察(533—606),有五百多年的时间,世系年差率达到四十多年为一世,而世系年差率,以平均三十年为一世,因此笔者认为这种世系年差率不符合规律,中间疑有世系遗漏,前后不太可能只有十六世,家谱所记载十九世比墓志记载十六世更可信。经过查证与多位姚氏研究专家想法一致,最有可能遗漏的世系在七十八世佚名与七十九世姚禋之之间,故下面笔者把七十九世姚禋之延后至八十二世,在七十八世佚名后面插入三世,即七十九世、八十世、八十一世。这样就不至于使世系年差率过大,引起疑惑和诟病,同时与家谱所载的世系可拉平,都为六十九世至八十七世。下面列举据新出土隋唐墓志整理而成的世系:
  吴兴姚氏世系(六十九世至八十七世)
  六十九世:平,徵之子。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
  七十世:丰,平之子。新莽篡汉求舜后,封代睦侯。
  七十一世:恢,莽乱,与父丰复归吴兴而家焉。
  七十二世:显,恢之子。隐居不仕,钓于箬川,号箬泉醉翁。
  七十三世:奕;显子,西陵县长。
  七十四世:敷,奕子,武骑常侍。
  七十五世:信,敷次子,吴选曹尚书。
  七十六世:陶,吴宁海太守。
  七十七世:奋,晋太傅。
  七十八世:佚名。
  七十九世:佚名(笔者增补)。
  八十世:佚名(笔者增补)。
  八十一世:佚名(笔者增补)。
  八十二世:禋之,南朝宋渤海太守、五城侯(万年姚与陕州姚同祖)。生子郢、滂。
  (1)迁万年姚世系(八十二世姚禋之之长子)
  八十三世:郢,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
  八十四世:佚名。
  八十五世:菩提,梁高平令。
  八十六世:僧垣,隋北绛郡公。
  八十七世:察,隋北绛郡公,迁万年姚始祖。
  (2)迁陕州姚世系(八十二世姚禋之之次子)
  八十三世:滂,后魏祠部郎中。
  八十四世:仲和,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迁陕州姚始祖。
  八十五世:宏。
  八十六世:宣业,北周征东将军宣业。
  八十七世: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
  以上是按新出土墓志考证后排列而成的吴兴姚氏世系,万年姚始迁祖是南朝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长子姚郢之四世孙,即第八十七世姚察。陕州姚始迁祖是南朝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次子姚滂之子,即八十四世姚仲和。由于慈城姚始迁祖姚嗣宗是陕西万年姚察(八十七世)的十一世孙,金川姚始迁祖姚章是陕州始祖姚仲和(八十四世)的十五世孙,因此都是八十二世吴兴姚南朝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的子孙。这只是墓志所提供的一种最新版本,与流传一千多年的姚氏家谱截然不同。
  3.慈城姚出自吴兴“万年姚”姚察之后
  万年姚,又称京兆姚、雍州姚。始迁万年(今属陕西省西安市)的开族之祖为隋朝吴兴姚察。
  (1)姚察其人其事
  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三国时吴太常卿姚信之十二世孙,梁太医姚僧垣之长子,隋代杰出的史学家。南朝梁简文帝即位,姚察入仕。元帝在荆州即位,姚察曾任原乡令,后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的举荐,为其佐著作、撰史。梁灭亡后,姚察入陈,任秘书监,拜散骑常侍,后迁吏部尚书。陈亡后,姚察举家自吴兴迁关中,成为京兆万年姚氏的始迁祖,仕隋任秘书丞,敕命撰梁、陈二史。隋文帝极器重姚察,曾对朝臣说:“听说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定陈朝,最满意的是得到这样一个人才。”姚察平生著述较多,有《汉书训纂》、《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文集》二十卷。姚察所撰《梁》《陈》二史,有些序论及纪、传还未写就,临终之时,他以体例诫约其子姚思廉,责成思廉博访撰续。《南史》卷六九有《姚察传》。
  (2)姚察来自吴兴显赫的家族
  姚察来自吴兴的官宦世家,从汉末起就有姚敷之子姚信,仕三国东吴,官至选曹尚书、太常卿。姚信七世孙姚郢,仕南朝刘宋王朝,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受封五城侯。姚郢之孙姚菩提,南朝梁高平县令,他常年受疾病的折磨,为了减轻痛苦,留心钻研医药,成为名医,受到梁武帝礼遇。姚菩提之子姚僧垣,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医学家,由于医术高超,皇室对他不断加官晋爵。北周静帝时,受封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年,封北绛郡公。姚察之父姚僧垣在《周书》卷四七有传。
  (3)万年姚是名门望族
  自姚察迁万年后,其家族成为远近闻名的豪门,五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25人。如姚察其弟姚最,隋代杰出的画家、学者,任太子门大夫,袭封北绛郡公,著有《续画品》和《后梁略》十卷。姚最八世孙姚南伸,仕唐代宗、德宗,官至右仆射。姚察子姚思廉,著名历史学家,所著《陈》《梁》二书,是中国正史“二十五史”中的两部。唐太宗时,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为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死后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姚察曾孙姚璹,任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则天长寿二年,升任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了宰相。姚璹的弟弟姚珽,唐中宗时封为宣城郡公,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睿宗即位后,官至户部尚书。姚珽子姚昌润,官至宣州刺史。“万年姚”因始迁祖姚察四世孙姚璹曾任武则天时宰相,故被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表内记载其族姚姓人物37人。因居址京兆万年,门庭显赫,姚察、姚思廉、姚思才及其后裔一支,遂被称为“万年姚”,或“京兆姚”。
  (4)万年姚察家族八十六至九十一世系
  以下万年姚察家族八十六至九十一世系按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整理而成,与其他姚察家族后裔所编族谱可能略微有出入。
  第八十六世,僧垣,菩提子。官随开府仪同三司,封北隆公,晋爵北绛郡公。
  第八十七世:察,僧垣之长子。生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甲戌岁。陈(557—589)选曹吏部尚书,隋进爵北绛郡公。梁、陈的史官,尝撰《汉书训纂》。陈亡,由吴兴迁京兆。生子思廉、思才。
  第八十八世:思廉,察生丰城公思廉,陕西万年人,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撰《陈》《梁》二书。思才,察次子。本讳簠,与兄同修国史,拜太子掌书记而卒。生子畅。
  第八十九世:憕,字处平,思廉公长子。授司户参军。恽,字处恭,思廉公次子,以侍宝郎袭丰城郡公,留守山东。畅,思才子,越州刺史,生子二:长曰璹,次曰珽。
  第九十世:璹,字令璋,思才公之孙,畅长子,珽之兄。武后时初拜检校天官侍郎,擢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升为相。珽,畅公次子。由明经历六州刺史,迁太子詹事兼左庶子,户部尚书。生子仲。
  第九十一世:仲,珽子,太常博士。避安禄山之乱,始家于会稽山阴草藐桥。生子二:长曰昂,次曰朂。
  (5)慈城姚氏来自万年姚之说
  光绪二十年慈城植本堂刻本慈谿《姚氏宗谱》首卷,有《姚氏大宗谱庆系图后序》一文,作者是明初植本堂姚氏修谱族人。文中记述了唐初弘文馆学士姚思廉,撰有《姚氏大宗谱庆系图》,对唐之前的吴兴姚氏世系,及其父姚察因官从吴兴迁京兆万年的事迹,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使后人明实有据。慈城姚氏代表人物姚榛为姚察的十四世孙。姚察自吴兴徙京兆,有个四世孙姚仲,又从京兆迁至越之山阴。居越者有个五世孙叫姚承太,迁往剡之永富。姚承太四世孙为姚嗣宗,人称关中诗豪,因他父辈为官或经商,曾在唐都城长安周围一带生活。姚嗣宗在晚年又迁移至越之云楼,他在北宋庆历间,或他的孙子姚榛在北宋熙宁、元祐间,再迁往明州慈溪县城。
  (6)附录:《姚氏世系源流序》
  此文原载清光绪慈城《姚氏宗谱》植本堂刻本,作者姚世琦,为慈城姚氏始祖姚嗣宗二十二世孙。此文撰于清康熙八年(1669),是当时植本堂姚氏再次修谱时所作序文。
  姚氏世系源流序
  我姚祖于舜自商均受封于虞,有国于夏商,至周始封于陈,后陈敬仲奔齐,改称田氏。至襄王,讳法章之子王建五世孙,大司农讳延年之子渊,避父难徙吴兴,称妫氏。厥孙刺史平,复姓姚氏。王莽代汉,封平子丰代睦侯,以奉舜祀。代有七十世,其中后为王为公为侯为伯为将为相者,世世相承,并无间断。历十七世,仕陈吏部尚书察,迁万年。越四世太常博士仲,避禄山之乱,迁越之会稽山阴。又传至十二府君,讳承太,仕吴越行军司军司马。居越今承太曾孙,溯至余始祖浔州郡守,讳嗣宗者之长孙者榛,字景和,亦由越之山阴云楼迁四明至慈溪。再传至八世祖教谕公应凤,暨其弟学宝公应蟾、学禄公应獬,汲汲以修谱为念。递传至五世方伯彦容公,讳堂,又继修于家谱。为世系,为传志,为嫁娶约,为坟墓志,为第宅居址考,纲举目张,支分派别,名无混淆。有家者皆当作一谱,以重训后裔。庶几无从人之祖、昌人之族也。呜呼!箕裘之业不坠,祖先之泽长存。观乎斯谱,而孝弟之心油然起矣。惟望子孙宝藏无失,续修其盛焉,则得矣。且不与同姓各族者,私者窃抄,以致本宗之支派混杂。非惟尊卑失序,且会真伪莫辩,吾子孙其永遵斯禁哉。嗟乎!世泽远矣,后人尚其谨体先人之遗愿,以光家乘,是余之志也夫。
  康熙八年(1669)己酉请和月望第二日。
  ——清光绪二十年(1894)慈谿植本堂刻本《姚氏宗谱》首卷
  4.金川姚出自吴兴“陕州姚”姚懿之后
  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陕州姚,又称陕郡姚,即从吴兴迁往河南陕州姚氏一支,始迁祖为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而使陕州姚声望达到顶峰的是姚仲和五世孙嶲州都督姚懿及其次子唐朝宰相姚崇。
  (1)姚懿其人其事
  姚懿(590—662),字善意,隋末唐初陕州硖石人,祖籍昊兴郡武康,是大唐贤相姚崇之父。隋文帝开皇七年(590),姚懿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高祖姚宏,曾祖姚宣业(南朝陈征东将军),祖父姚安仁(隋青州、汾州二州刺史),父亲姚祥(隋怀州长史兼检校函谷关都尉)。姚懿为姚祥幼子,弓马纯熟,喜读经史,少年胸怀壮志,做事坚毅果敢。
  姚懿之子姚崇(651—721),本名元崇,字元之,原籍吴兴,后迁陕州硖石,唐代著名政治家。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拜为宰相(《新唐史》卷七十四记载四朝为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2)姚懿家族的显赫历史
  姚懿祖父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之子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子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并从陕州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始祖。姚懿之子姚崇,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宰相,玄宗朝封梁国公,显耀盛极一时。姚崇有三子,长子姚彝,开元初任光禄卿;次子姚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姚奕,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姚彝的儿子姚闳,任侍御史,后贬永阳太守。姚崇曾孙姚勖,长庆进士,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姚崇之兄姚元景仕唐,任潭州刺史;弟姚元素任宗正少卿。姚元素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给事中、秘书监,唐大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陕州姚”因姚崇四朝为相,故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录入其隋唐家族人物62人。又统计出姚崇家族三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57人。
  (3)陕州姚懿家族八十六至九十三之世系
  近几年新近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铭》《唐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勖)府君墓志(自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合)府君墓铭并序》等多方唐朝姚氏墓志,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资料价值,补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姚懿家族世系。
  第八十六世:宣业,宏子,北周征东将军。
  第八十七世:安仁,宣业子,隋汾州刺史。
  第八十八世:祥,安仁子,怀州长史,检校函谷都尉。
  第八十九世:懿,祥子,字善意。嶲州都督,文献公。子三。
  第九十世:元景,懿长子,潭州刺史。元之,懿次子,名崇。相武后、中、睿(姚崇为宰相历任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辅助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有“救时宰相”之称)。开元九年卒,谥号文贞,传三子:彝、异、奕。元素,懿三子,宗正少卿,子三。
  第九十一世:彝,崇长子,历任邓、海二州刺史。算,元素三子,鄢陵令。
  第九十二世:闬,算独子,临河令。
  第九十三世:姚合,姚崇曾孙,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
  (4)金川姚来自陕州姚之说
  清光绪慈城植本堂刻本《姚氏宗谱》卷首,载有《吴兴姚氏家谱序》一文。文中有:“……讳合者,开元(713—741)中调武功尉,号姚武功,选监察御史。选《唐诗二十三家》为《极玄集》,为金州守。呜呼盛哉!历后至八世,讳孳,登我朝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
  文中的姚合是唐朝著名诗人,河南陕州人,祖籍吴兴。唐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岛略为平浅。世称“姚贾”。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风格题材较单调,刻画景物亦较琐细。其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曾为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诗人所师法。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通行有明代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明钞本。另编选有《极玄集》,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姚孳是金川姚氏的代表人物,为姚合八世孙。
  (5)附录:《吴兴姚氏家谱序》
  此文原载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植本堂刻本,作者是宋末史唐卿,鄞县人,与金川姚氏七世姚梦荐,同为宋咸淳元年同科进士,仕工部侍郎。此文撰于咸淳十年(1273),应同年好友姚梦荐请求所作。
  吴兴姚氏家谱序
  为姚氏之先出于舜,生于姚墟,故谓之姚虞,子孙因以为氏。三代以来,历秦至汉,代不乏人,或以道德,或以文章,或以正事,缕缕乎,不可胜纪。其后有讳思廉者,以文学显于唐,叨十八学士之选,时人有登瀛洲之荣。有讳崇者,以《十事要说》,天子翌日拜相,张说撰《神道碑》有“八柱擎天,高明位列”之句,封梁国公,谥文献。三子彝、奕、异,并登卿位。讳合者,开元(713—741)中调武功尉,号姚武功,选监察御史。选《唐诗二十三家》为《极玄集》,为金州守,呜呼盛哉!历后至八世,讳孳,登我朝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讳希、讳竦,同登元祐三年常宁榜进士。讳阜,登大观二年贾安榜进士。讳持、讳大任,同登政和八年王嘉榜进士。讳孚,登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讳僎,登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榜进士。讳颖,登淳熙五年进士第一,仕太仆少卿。讳师皋,登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讳师虎,登庆元二年邹应龙榜进士。讳元哲,登绍定二年杨必高榜进士,仕光禄少卿。我友梦荐先生与予同登咸淳元年阮登炳榜进士,仕至中书。朱紫联翩,世济撅美,累承朝廷崇遇,芳流于世者,今为烈也。尝闻本之厚,枝必茂;种之实者,获必丰,理则然也。即今姚氏观之,益彰彰矣。然则斯序之作,非特一门之劝,实为天下后世之劝之计。而序者也,是岂一时年雅阿私所好也哉?
  咸淳十年甲戌正月上澣日
  ——清光绪二十年(1894)慈谿植本堂刻本《姚氏宗谱》首卷
  5.万年姚与陕州姚皆为吴兴姚氏之后
  由此可知,姚察、姚思廉所在的万年姚与姚懿、姚崇的陕州姚同出一源,都是吴兴姚氏的后裔,分别是隋唐时期两支有重要影响的姚姓家族。“慈城姚”来源于“万年姚”,“金川姚”来源于“陕州姚”。
  (1)万年姚与陕州姚同为南朝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之后
  近年来姚氏研究专家对历史文献重新梳理,结合新发现隋唐姚氏墓志,几乎改写了姚氏家族已流传千年关于万年姚与陕州姚祖上几代世系、名字、官职等固有的定论。本文关于墓志的观点采用了河南省著名学者、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副主席、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主编姚学谋先生考证后的结论。他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已出土的隋唐墓志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论证,对以往固有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特别是重新考证迁往陕西的姚察、姚思廉所在的万年姚和迁往河南陕州的姚懿、姚崇的陕州姚同出一源,并提出了确凿可信的学术看法,即万年姚与陕州姚为同一先祖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之后,目前已被多数姚氏后裔和研究专家所接受。
  “万年姚”和“陕州姚”俱出吴兴武康一族。两支都是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子孙。南北朝至隋,有子袭父爵之制度,因而刘宋的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姚郢,应为姚禋之之长子,袭领父爵,留在吴兴老家,直到姚僧垣、姚察入隋,居京兆万年,遂为万年之祖。
  另一支可能是姚禋之之次子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姚滂之子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迁居于陕州硖石,成为陕州姚姓之祖。
  (2)万年姚与陕州姚之渊源世系图表:
  万年姚世系:(1)吴郎中姚敷—(2)吴太常姚信—(3)吴宁海太守姚陶—(4)晋太傅姚奋—(5)佚名—(6)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7)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姚郢—(8)佚名—(9)梁高平令姚菩提—(10)隋北绛郡公姚僧垣—(11)隋北绛郡公姚察—(12)唐散骑常侍姚思廉、唐太子掌书记姚思才—(13)唐越州刺史姚畅—(14)武周宰相姚璹、唐户部尚书姚珽—(15)唐太常博士姚仲(珽子)。
  陕州姚世系:(1)吴(三国东吴)郎中姚敷—(2)吴太常姚信—(3)佚名—(4)佚名—(5)佚名—(6)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7)后魏祠部郎中姚滂—(8)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9)姚宏—(10)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11)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12)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13)唐嶲州都督姚懿—(14)唐中书令姚崇、其胞弟唐宗正少卿姚元素—(15)唐陵令姚算(姚元素三子)—(16)唐临河令姚闬—(17)唐秘书监姚合。
  6.小结
  尽管上面考证了慈城姚与金川姚同为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之后,史料出处来源于墓志,但同源说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年代相距太久远,至今已一千六百余年,让人感到有点摸不到边,这确实有些令人遗憾。
  另外慈城姚与金川姚都自言来自万年姚与陕州姚。古人编家谱都喜欢与年代久远的高官祖宗攀附沾亲,似乎后人不会诟病。所以这只是当作一种传说而已,不一定是唯一,应该还有其他同源性的存在。
  三、同源说之二:慈城姚与金川姚皆系南朝(梁)吴兴郡儒士姚汾之后
  慈城姚与金川姚分别认为是吴兴姚的子孙,又是万年姚与陕州姚两支的后裔,皆自谓有较为纯正显赫的血统。姚氏家谱所流传隋唐之前的世系资料,千百年来一直主导着姚氏家族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为此,本文不对家谱记载与墓志资料作谁对谁错的界定,也许存在即有合理之处。下面文中涉及或引用家谱和墓志的资料,只是为了满足写作内容的需要,不足以成为判定任何一方对错的理由。
  家谱记载的姚氏发祥世系图主要来源于福建莆田姚氏旧谱,而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首也载有类似的发祥世系图,可以互证。在我国古代雕刻木版印制技术还未广泛流行的宋代之前,所编家谱世系都以抄本方式流传,所以家谱编纂一般较为简略,也无可厚非存在诸多谬误。明清以后各地姚氏蓬勃发展,寻根问祖成为各宗亲间的心中大事,在有限流传下来的古代姚氏文献中,大家如获至宝,抄来抄去。所以今天看到的发祥世系图的内容大多类同,难免各谱间稍有出入。在隋唐墓志未出土之前,各种《姚氏宗谱》抄载的姚氏发祥世系图已被大江南北姚氏族人认可,且影响深远。
  关于家谱记载和出土墓志,除了迁万年和迁陕州的姚氏始迁祖完全不同外,还有从七十六世至八十五世,近十世祖宗的姓名、生平、官职等有许多差异,且各执一词。而姚氏家谱提供的迁陕州姚始祖为第八十五世姚纲,迁万年姚始祖为姚纲的胞弟姚菩提,他们的父亲是南朝梁吴兴儒士姚汾。而迁陕州姚始祖姚纲之子为八十六世的姚宣业,迁万年姚始祖姚菩提之子为八十六世的姚僧垣,家谱记载与出土墓志,两人的姓名、世系、年代毫无差错,完全相符。所以家谱记载其源头是南朝梁儒士姚汾,只能作为同源的另一说。
  吴兴姚氏世系(据家谱排列六十九至八十七世)
  从第六十九世吴兴起家之祖姚平始,至第八十七世迁陕州第三世姚安仁和迁万年第三世姚察止。
  六十九世:平,徵之子。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
  七十世:丰,平之子。新莽篡汉求舜后,封代睦侯。
  七十一世:恢,莽乱,与父丰复归吴兴而家。
  七十二世:显,恢之子。隐居不仕,钓于箬川,号箬泉醉翁。
  七十三世:奕;显子,西陵县长。
  七十四世:敷,奕子,武骑常侍。
  七十五世:信,敷次子,吴选曹尚书。
  七十六世:巡,信次子,湖山自乐,号默叟。
  七十七世:子恒,巡子。
  七十八世:墨,子恒子。
  七十九世:和,墨子。
  八十世:岳,和子。王逊知宁州,拜为大将,大破李骧有大功,以谗言谏黜。
  八十一世:杰,岳子,痛父非命,洁身不仕。
  八十二世:度,杰子。
  八十三世:元,度子。
  八十四世:汾,元子,生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丁亥岁。隐居不出,征召不仕。生三子:长子纲、次子纪、三子菩提。
  (1)迁陕州姚世系(八十四世姚汾之长子)
  八十五世:纲,汾长子,事魏,迁陕州姚始祖。
  八十六世:宣业,纲子,梁吴兴郡公。
  八十七世: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
  (2)迁万年姚世系(八十四世姚汾之三子)
  八十五世:菩提,汾三子,迁万年姚始祖。
  八十六世:僧垣,菩提子,封北隆公,晋爵北绛郡公。
  八十七世:察,僧垣子,隋北绛郡公。
  另福建莆田旧谱世系图八十二世名为“度”,而光绪慈谿姚氏谱发祥世系图八十二世名为“庆”,参考全国各地姚氏世系多种版本,多为“度”名,而使用“庆”名的目前看到只有慈谿姚氏谱。
  由于八十六世陕州姚宣业与万年姚僧垣之后世系,出土墓志与家谱记载都认同一致,没有异议,因而慈城姚是万年姚僧垣的后裔,金川姚是陕州姚宣业的后裔,后面世系又是基本趋于一致。所以慈城姚与金川姚同源解读与考辨,在此不再赘述,详见同源说之一。
  四、同源说之三:唐玄宗时官博士姚仲之后
  宋明间,每个大家望族修谱时,往往会把古代同姓的著名人物与自家祖先相衔接,慈城姚或金川姚自然与其他望族一样,把自己家族与某个古代名人链接在一起,同时在表述时又缺少底气或语焉不详,甚至有些还颠三倒四,讲不清楚自己从哪里迁来。但从慈城姚与金川姚流传下来的史料分析,他们自认为是同源的,却又无法确认同源性来自何人何时何地。据与慈城姚、金川姚相关联的宁绍姚氏史料研究,可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好在今天是信息爆发时代,互联网为姚氏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打破了以往族谱秘不示人的恶规陋习,使好多深藏在图书馆和私人箱底的秘籍重见天日。经过对多种宁绍地区家谱的研读、比较、查证,梳理出慈城姚与金川姚也可能是唐玄宗时官博士姚仲之后的一种观点。
  1.姚仲其人其事
  姚仲,仲是原名,曾改为伸(但家谱都用原名仲),官博士。为姚舜帝九十一世孙,隋北绛郡公、陕西万年姚始迁祖姚察四世孙。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与史思明勾结,爆发了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唐朝由盛而衰,史称“安史之乱”。战争致使兵革不息,民坠涂炭,饥荒遍野。姚仲所居的陕西万年、华阴一带,当时属于京畿之地,多次遭受兵火蹂躏,致使富裕之野,变得苍凉满目。姚察、姚思廉家族和姚懿、姚崇家族的后裔,就是在这个时候逃离关中纷纷南迁,而姚仲就迁移到了其老祖宗发迹的地方吴兴,旋而又定居于越之会稽山阴(绍兴)之草藐桥,子孙皆为会稽分派。至其曾孙辈时,已是子孙满堂。此后发族于山阴、嵊县、诸暨、上虞、余姚、慈溪、鄞县、宁海等地。
  姚仲世系(九十一世至九十五世)
  来源于姚氏大宗世谱会稽世系及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以迁会稽始祖姚仲为始。
  第九十一世:仲,传二:昂,零陵县尉;朂,唐开成四年拜盐铁推官,迁礼部司祭郎中、御史大夫,再迁尚书右丞。
  第九十二世:昂,仲长子,传二:柳、松(事迹待考)。
  第九十二世:朂,仲次子,传五:登(武骑常侍)、發、癸、癹、澄(后四人事迹待考)。
  第九十三世:柳,昂长子(事迹待考)。
  第九十三世:松,昂次子,传一:潮,靖南军佥判。
  第九十三世:登,传三:洪,阆州太守。源,水部郎中。澧,隐居不仕。
  第九十四世:洪(待考)。
  第九十四世:澧(待考)。
  第九十四世:源,传八:思太,任越殿干。清太,不仕,居萧山。登太,仕吴越明州镇守。承太,吴越行军司马,居剡溪。应太,吴越尚书检校,居瑞。致太,吴越太子宾客,居常州。光太,吴越右丞,居台州黄岩。豊太,吴越县令,居湖广。
  《吴兴姚氏源流》载有另一种版本,如下:
  舜帝第九十四世:伸,原名仲,因雷同而异为伸,官博士,因避乱而家会稽草藐桥,子孙皆为会稽分派。
  第九十五世:登、助、昂为会稽分派;雍述、雍绍为崇德分派。
  第九十五世:正雅,由高安迁安成桃溪,为萍乡南坑宗人之始祖。
  第九十六世:松,迁会稽山阴令,其子孙为山阴派;添明,迁莆福韶溪,其子孙为韶溪派;泷,迁鄢城,其子孙为鄢城派;添授,为僧垣公名下慈溪派。
  第九十七世:文彬,为莆吐霓坡派;文琰,徙居潮州,为潮州派。
  2.慈城姚是吴越行军司军司马姚承太之后
  迁越州始祖姚承太,又叫姚承泰,字知几,行十二。仕吴越工部郎中,迁行军司马。生四子:文清、文远、文玘、文琰。远祖世居吴兴,后迁武康,隋唐北迁京兆万年,避禄山之乱复迁越之山阴,后徙居剡邑湗田。迁慈始祖有二说,分别是姚承太曾孙姚嗣宗和姚承太五世孙姚榛(姚嗣宗的长孙)。虽然笔者认为姚榛是迁慈始祖较为合理,但也不完全同意,故下面在考证两说时,会兼而用之。
  (1)姚嗣宗是迁慈城姚氏始祖
  姚嗣宗是吴越行军司军司马姚承太曾孙,曾任浔州(今广西桂平市)郡守。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五十六有载:姚嗣宗,关中诗豪。忽绳检,坦然自任。杜祁公,帅长安,多裁品人物,谓尹师鲁曰:“姚生何如人?”尹曰:“嗣宗者,使白衣入翰林,亦不忝。减死一等,黥流海岛,亦不屈。”姚闻之大喜,曰:“所谓善评我者也!”(《续湘山野录》)。
  《四明诗汇》:姚嗣宗,失其字,本三越之云楼人。庆历间,仕浔州守,尝以诗受知韩琦,荐试大理评事。晚徙居慈谿之平政桥,实姚氏始迁之祖也。文中摘录《四明诗汇》点评,姚嗣宗虽是关中诗豪,实是江南越之山阴云楼人,晚年告老还乡徙居慈溪县城平政桥西。
  清道光慈谿地方文献《溪上遗闻集录》卷二也称姚嗣宗为迁慈始祖:“姚嗣宗:天圣、明道间(1023—1033)为环州军事判官,监庆州粮料院,授浔州郡守。驱虎患,为民除害,民爱之。见《容斋笔记》《范公拾遗录》《魏公政府奏议》。又《侯鲭录》有姚嗣宗《题闽中驿站》诗:‘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盖嗣宗尝随韩(琦)、范(仲淹)二公征元昊有功也。此为邑姚氏始祖,按诗意嗣宗当是陕人,后迁于慈耳。”
  (2)姚榛是迁慈城姚氏始祖
  姚榛是浔州郡守姚嗣宗之长孙,由越之山阴云楼,迁到四明府下面的慈谿,即县城慈城平政桥西的植本堂基址。说姚榛为迁慈始祖,主要来自姚氏裔孙自撰,或姚氏提供资料请名人撰写的文章。如姚氏二十二裔孙姚世琦撰于康熙年间的《姚氏世系源流序》:“居越今承太曾孙,溯至余始祖浔州郡守,讳嗣宗者之长孙者榛,字景和,亦由越之山阴云楼迁四明至慈溪。”另成化进士、吏部尚书苏州人王敖为慈城姚氏撰写《四明姚氏宗谱序》,也认为姚榛为姚嗣宗长孙,姚榛是迁慈始祖。
  上面说的迁慈始祖为姚嗣宗的长孙姚榛。明代湖广长沙府茶陵人,天顺进士,晚年任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的李东阳所撰慈城姚氏《植本堂记》,也有记载说:“慈谿姚氏有堂曰植本,盖自宋郡守嗣宗居越之云楼,四传有曰榛者,为乡隐君子,始迁慈谿,构堂于联桂坊之右以居,而斯堂作焉。”此文所说姚榛为姚嗣宗的四世孙,可能有误,因为唯此一说。
  但依据地方志和家谱史料,姚嗣宗在慈溪县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影踪,而有关资料介绍他,也是摘录其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游踪和在广西当郡守的仕历,而关于其长孙姚榛倒有多处记述。再说宋末以来,姚榛后裔突然发达,成为慈谿县屈指可数的豪族,故姚榛为慈城姚氏代表人物,应当之无愧。
  (3)慈城姚始迁祖姚榛来自嵊县永富
  慈城《姚氏宗谱·姚氏世系源流序》,清康熙姚氏二十二世孙姚世琦撰:“(姚察)越四世太常博士仲,避禄山之乱,迁越之会稽山阴。又传至十二府君,讳承太,仕吴越行军司马。居越今承太曾孙,溯至余始祖浔州郡守,讳嗣宗者之长孙者榛,字景和,亦由越之山阴云楼迁四明至慈溪。”姚承太在五代十国时为躲避战乱,又从山阴迁至剡邑葑田(即今嵊县永富),而他的六世孙姚榛从越之山阴云楼迁至慈城(嵊县晋溪《姚氏宗谱》有这些记载)。根据慈城姚氏谱记,此云楼地方在绍兴山阴,而非余姚云楼。
  按慈城姚氏家谱的说法:姚嗣宗是吴越行军司马姚承太曾孙,姚榛是姚嗣宗长孙,也就是姚承太的五世孙。但慈城姚氏在宋末迁杭州分支却保存另一种世系,即姚榛祖父并不是姚嗣宗,而是姚延祥。
  相关始迁慈城的姚氏世系有如下三种:
  其一,来自慈城清光绪《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
  第九十五世姚承太—第九十六世姚文玘—第九十七世姚德嵩—第九十八世姚嗣宗—第九十九世姚韶—第一百世姚榛—第一百零一世姚烈—第一百零二世姚英(烈子)—第一百零三世姚公济、姚公润、姚公浩—第一百零四世姚思聰、姚思恭、姚思敬、姚思惠。此世系以姚承太为姚舜帝第九十五世孙,与全国性姚氏通谱能衔接。
  其二,宋末自慈谿迁杭州姚氏大宗世谱《慈谿宗支世系之图》
  按此谱载:慈溪分自剡永富始祖仲扆、永富承太之玄孙、会稽仲公之八世孙、吴兴僧垣公之十六世孙;数传有迁慈谿者,再迁杭州者。
  第九十七世姚承太—第九十八世姚文玘—第九十九世姚德嵩—第一百世姚延祥—第一百零一世姚仲扆—第一百零二世姚榛—第一百零三世姚熙、姚烈—第一百零四世姚英(烈子)—第一百零五世姚公济—第一百零六世姚敕—第一百零七世姚大年—第一百零八世姚时行—第一百零九世姚恺(迁杭州)。
  此世系为杭州姚氏大宗世谱《慈谿宗支世系之图》,与剡溪永富姚氏世系图有惊人的相似,可以确认前者来源于后者,但与慈城植本堂世系不一样,相差两世。即慈城植本堂姚氏九十五世与嵊县永富姚氏九十七世为同一个人。宋以后慈城姚氏主要是姚榛次子姚烈之后,迁杭姚氏也是姚烈之后。
  其三,剡溪(嵊县)永富《姚氏宗谱》世系图
  按此谱载:嵊县(剡邑、剡溪)永富姚氏分自会稽山阴草藐桥,始祖承太,会稽“仲公”之曾孙,吴兴僧垣之十二世孙。入剡祖为始祖姚承太三子姚文玘,行六,自山阴徙剡之永富(葑田)。数传有居邑之晋溪、四明之慈谿者。列表如下:
  第九十七世姚承太—第九十八世姚文玘—第九十九世姚德嵩—第一百世姚延祺—第一百零一世姚拱之—第一百零二世姚嗣宗—第一百零三世姚韶、姚武。
  观上面其二、其三两世系排列,世代一样,第九十七世、第九十八世、第九十九世名单一样,而第一百世至一百零三世名单不一样,给慈城植本堂研究带来一团迷雾。根据慈谿迁杭州姚氏大宗世谱《慈谿宗支世系之图》,以及剡溪永富《姚氏宗谱》世系载:姚嗣宗不是慈城姚氏始迁祖姚榛的祖父,慈城姚氏也不是迁自越之云楼,而是迁自剡之永富。另外据谱世系,姚嗣宗与姚榛同是剡溪永富始迁祖姚承太的五世孙,第一百零三世姚韶不是姚榛的父亲,而是姚榛的族侄。
  (4)慈城姚与余姚云楼姚、上虞夹塘姚之瓜葛
  慈城姚氏植本堂光绪年间刻印《姚氏宗谱》,存有多篇谱序,都认定始祖姚榛迁自越之云楼,但只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越之云楼,据明初姚氏后人考证,“越之云楼”在会稽山阴,而今查阅绍兴地名史料,历史上的山阴县并没有云楼这个地名,唯有在绍兴府属上虞与余姚两县交界处,靠近余姚一侧的地方有云楼村,并有大族姚氏。云楼村往西南十里就是上虞夹塘姚氏。历史上余姚长期(1949年前)隶属绍兴府管辖,又因云楼姚氏地处上虞与余姚两县交界,隶属时有变更。云楼姚氏始迁祖为姚世德,字德荣,北宋初自吴兴迁居余姚县云楼乡。但据清光绪二十二年《晋溪姚氏宗谱》载:姚承太第三子姚文玘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姚德琼、姚德荣、姚德嵩、姚德徽。姚文玘第二子姚德荣疑是余姚云楼姚氏始迁祖。
  慈城姚氏或来自余姚云楼,或曾经在云楼短期羁旅。总之,慈城姚氏与云楼姚氏、夹塘姚氏都有一定瓜葛。首先始迁祖名字相似,慈城姚氏始祖姚嗣宗父亲是姚德嵩,与余姚云楼姚氏始祖姚世德(字德荣)、上虞夹塘姚氏始祖姚世荣,疑是同胞兄弟。始迁时间相近,都是宋初。从何迁来?都相传是从吴兴(祖籍)迁来。根据夹塘姚氏记述:“宋初明州(宁波)观察使姚世荣从老家吴兴赴甬上任,途经夹塘,迷恋于这里的山光水色和如画风景,竟把家眷迁来定居,从此撩开了夹塘姚氏的帷幕。世荣公共有兄弟6人,分别迁往鄞县、余姚、慈谿、嵊县、海宁和上虞六地。这是姚世荣之父雅公的精心安排,从地区上进行拓展分布。”由此可知,云楼姚氏始迁祖姚世德,极可能是夹塘姚氏始迁祖姚世荣的兄弟。
  因云楼姚氏与夹塘姚氏似是兄弟关系,所以慈城姚氏不但与云楼姚氏有瓜葛,而且与夹塘姚氏也有瓜葛。而据上面宋末迁自慈城的杭州姚氏大宗世谱《慈溪宗支世系之图》的世系,慈城姚氏无论始迁祖是姚嗣宗或姚榛,都来源于剡溪之永富,由此可知剡溪之永富姚氏、余姚云楼姚氏、上虞夹塘姚氏都存在内在血缘联系。
  (5)慈城姚是吴越行军司马姚承太之后
  慈城姚始迁祖无论是姚嗣宗还是姚榛,他们是同血脉的祖孙关系,抑或是从兄弟关系;无论是从嵊县永富迁来,还是从余姚云楼迁来,慈城姚氏都与姚承太一脉相承,是直系之后。
  在此,笔者还想大胆推测,慈城姚氏先祖的姚嗣宗,也许根本不是“关中豪杰,浔州郡守”的那个名人,而是叫姚世宗,“世”与“嗣”古音相近,与余姚云楼姚氏始祖姚世德、上虞夹塘姚氏始祖姚世荣,也许是同胞兄弟,或堂兄弟。唯有相互间存在血缘关系,才可能厘清内在纠缠着的千丝万缕的瓜葛。
  另外,上虞夹塘姚与余姚云楼姚,对始祖之前的情况都几乎茫然无知。关于他们始迁祖的始迁年代,至今只是传说。从上虞夹塘姚氏相关内容推测,始迁年代应该在吴越末与宋初。因为夹塘姚氏至今已延续了三十七世(按长子长孙世系排列),除去刚出生的一代,还有三十六世,按世系差率三十年为一世计算,即夹塘姚氏已延续1080年,故始迁年代大约在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末与北宋初较为合理。
  根据上面推测,慈城姚氏、云楼姚氏与夹塘姚氏相互间存在有血缘关联,而云楼姚氏与夹塘姚氏始迁时间又在吴越末与宋初,故可以认定夹塘始祖姚世荣、云楼始祖姚世德都是唐玄宗官博士姚仲之后,疑是姚承太嫡嗣,或是兄弟与堂兄弟之后。官博士姚仲是姚氏开姓始祖舜帝94世孙(按慈城派算91世孙)。根据年代判断,姚世荣、姚世德兄弟应该是姚仲的五世孙辈,即为姚承太儿辈。
  3.金川姚是宋参军录事姚章之后
  所谓金川姚氏,其实也是慈城姚氏,本文为与慈城姚氏有所区别,故命名金川姚氏。
  (1)姚章是金川姚迁慈始祖
  姚章是金川姚氏的始迁祖,姚孳是姚章的长孙。其家谱简历如下:姚章,字承斡,世家和州人,文献公崇十一世孙也。曾祖讳昺,祖讳珣,仕至吏部尚书。父讳文荣,以恩补官,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公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五月初三日丑时。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官至明州观察推官,改参军录事,遂家于慈水金川乡,卒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七月十八日未时,享年六十一岁。娶和州乌江庙下杏花村成家店石佛排甲张氏,早亡。再娶明州慈水金川乡刘氏,并封宜人。又以孙希爵加封大中大夫,刘氏赠恭人,合葬慈水定林寺。生三子:安国、安民、安邦;二女:长适慈水桂时,次适费文就。
  据上面的简历,姚章是金川姚迁慈始祖毫无疑问,他所迁金川乡(金川乡因地处慈城西北,从金沙岙流向南面慈江的金沙溪两岸而命名金川)就是当今慈城西北云湖姚家,旋而迁向县城慈城。
  金川乡是宋初慈溪县五个大乡之一,起初金川乡与西屿乡都在县城慈城交界(当时县城尚小,几乎没有县城概念)。县城慈城以骢马桥江(当时流经慈城城区慈江段)为界,江以南慈城区域属西屿乡,江以北含慈城区域属于金川乡。另外从目前发现的文献史料考证,从金川姚氏始祖开始,都与慈城大族联姻,如刘氏、桂氏、冯氏以及慈东费氏。如始祖姚章的继妻刘氏,即为慈城桂花厅刘氏,过世后夫妻合葬于慈城东北十里定林寺侧。他的长孙为龙图阁学士姚孳,第五孙为资政殿学士姚希。姚章以孙姚希爵加封大中大夫,刘氏赠恭人。两个女儿都嫁于慈溪当地大户人家桂氏和费氏。
  另外姚氏始祖一、二世所选坟葬之地,也佐证了金川姚氏最早一直生活在慈城。他们最早所葬家族墓庄,主要在慈城周边三个宝地:东北十里定林寺侧(始祖姚章夫妻墓,孙子姚希夫妻墓等),城西一里大宝山麓(姚章次子姚安民夫妻等),东南十里马鞍山之原(姚章长子姚安国夫妻等)。除了这三处,没有记载其他在县内的葬地。
  (2)姚孳是金川姚代表人物
  姚孳是姚章的长孙,为金川姚氏代表人物。姚孳,字舜徒(家中行第千一,迁慈第三世),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十月初十日。姚孳自幼颖敏,登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仕湖南提举。丁父忧。服除,再授中书舍人,屡迁至龙图阁学士。徽宗大观四年(1110)三月八日薨于任。娶刘士春女,名玉英,封恭人至硕人。以弟希贵加封卫国公,刘氏加封卫国夫人。生二子:僎、价(其次子姚颖是南宋淳熙五年状元,姚颖之子姚元哲,也是宝庆二年进士)。姚孳唯一存世的著作是撰写于宋崇宁年间的慈城《永明寺大殿记》。
  姚希是姚孳胞弟,南宋淳熙五年状元姚颖是姚孳次孙。姚孳妻子是西邻桂花厅刘玉英。
  明弘治年间吏部尚书苏州人王敖所撰《四明姚氏宗谱序》:“吴越行军司马,居越七世孙舜迎、舜明、舜察显于宋。舜迎从叔,讳榛者自云楼徙慈溪。”此文也证明了舜字辈(疑是迁绍兴后所立的第七世字辈)的姚舜徒(姚孳),也是姚承太七世孙,抑或是姚承太从兄弟的七世孙。
  (3)金川姚与上虞夹塘姚相瓜葛
  关于金川姚始迁于何地,清光绪三十年抄本《慈东姚氏宗谱》卷首载有金川姚孳族孙、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姚梦荐所撰《旧谱略原图》:“……惟吾支世出和州,从上虞而迁于四明慈水之德门乡。而德门乡而分鄞西之通远乡,通远乡而分慈东三甲姚氏遮湖,遮湖又分鄞西之桃源乡,人物之盛,皆呼姚家弄;又分越州之葑田,又分鄞东老界乡,老界乡又分鄞城西潮音堂,又分剡溪之福地,福地又分居宁海。皆以才名,后以子孙蔓延,郡称巨族。”
  上虞夹塘姚氏来源,与金川接近。据夹塘姚氏谱载:宋初明州(宁波)观察使姚世荣从老家昊兴赴甬上任,途经夹塘,迷恋于这里的山光水色和如画风景,竟把家眷迁来定居,从此撩开了夹塘姚氏的帷幕。姚世荣共有兄弟6人,分别迁往鄞县、余姚、慈溪、嵊县、海宁和上虞等六地。夹塘姚氏人丁兴旺,逐步分迁。上虞县湖云头、铺前、姚村、润滋湖、老通明、董家岙、丁宅,余姚小岭、东岗、中姚、杏山庄、后俞、楼下、汪蔡、马渚云楼姚,嵊县嵊西葑田等都属夹塘姚氏的分支。重要人物有兵部尚书姚允评、户部尚书姚华、监察御史姚世庚、龙图阁学士姚孽、工部尚书姚逗等,都是与上虞夹塘姚氏相关的后裔。
  据清光绪30年(1904)绍兴姚振宗撰纂《姚氏百世源流考》载:“(绍兴)存乐堂谱序曰:居慈谿与上虞夹塘者系郡城(绍兴)派,确有所据。按郡城横街始迁祖师曾弟师鲁之后,出居慈谿。此云郡城派似所见即此一支。”此慈谿派姚氏说的就是金川姚,为吴兴郡迁万年派之后。姚振宗撰《姚氏百世源流考》又说:“同一又吾族陕州派十二世熙后,唐明宗(926—933)时出知明州,居慈后,有十六世锐、十七世符,显于宋太宗(976—997)朝。明有广东参政堂,左都御史镆,镆子涞,嘉靖初殿试第一,并见《一统志》。”此说慈城派姚氏为昊兴陕州派之后。以此说明,即使在清朝姚氏研究专家眼中,也搞不清慈城姚与金川姚的来历和始祖,枉说是什么支派了。
  夹塘姚与金川姚两支经多方面比较,存有许多相似性。几乎可以确认他们始祖或是同胞兄弟,或是同祖的堂兄弟,或是堂堂兄弟。试作论析:
  其一始祖官职相似。上虞夹塘姚:明州(宁波)观察使姚世荣,从老家吴兴赴甬上任,途经夹塘,迷恋于这里的山光水色和如画风景,竟把家眷迁来定居。慈水金川姚:始祖姚章,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官至明州观察推官,改参军录事,遂家于慈水金川(慈城)乡。其二始祖名字相近。上虞夹塘姚:宋初明州(宁波)观察使姚世荣。慈水金川姚:姚章之父姚文荣,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其三始迁时间相合。上虞夹塘姚:姚世荣生活年代在宋初。慈水金川姚:姚章之父姚文荣生活年代也在宋初。
  其四始迁路径相同。上虞夹塘姚:从老家吴兴赴甬上任。慈水金川姚:清光绪《慈谿县志·姚颖列传》:“字洪卿,世家吴兴,后徙于明州。”
  其五因果承继相符。上虞夹塘姚:其中一支分迁至慈溪。慈水金川姚:从和州迁至上虞再迁慈溪。
  (4)金川姚与嵊县永富(葑田)姚相瓜葛
  山阴草藐桥姚,目前绍兴市区已不存在。史料显示始迁祖仲公曾孙姚承太一支迁居地为嵊县永富(葑田)村,慈城姚始迁祖姚榛就来自永富(葑田)村。
  据金川支南宋姚梦荐所撰《旧谱略原图》,金川姚迁来慈谿之前,曾在上虞待过。并有分支迁移至越州之葑田、剡溪之福地。此说法与慈城姚似乎也有许多有瓜葛。
  以下对金川姚与嵊县永富(葑田)姚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其一始祖官职相近。嵊县永富(葑田)姚:始祖姚承太胞兄姚登太仕吴越明州镇守。慈水金川姚:始祖姚章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官至明州观察推官。
  其二名字相近。嵊县永富(葑田)姚:后裔有名字舜字辈,如舜明、舜迎、舜察等。慈水金川姚:始祖姚章长孙姚孳,字舜徒。
  其三时间较为相合。嵊县永富(葑田)姚:始祖姚登太的子孙生活在宋初。慈水金川姚:姚文荣生于吴越,居于和州,其子姚章生于宋初。
  其四始迁路径相同。嵊县永富(葑田)姚:先祖仲公先迁至吴兴,再迁会稽。慈水金川姚:清光绪《慈谿县志·姚颖列传》:“字洪卿,世家吴兴,后徙于明州。”
  其五始祖兄弟众多。嵊县永富(葑田)姚:始祖姚承太兄弟八人。慈水金川姚:来自上虞夹塘支,夹塘始祖姚世荣兄弟六人。
  4.小结
  综上所述,嵊县永富(葑田)姚、上虞夹塘姚、余姚云楼姚都是唐玄宗官博士姚仲之后。或者说,是姚仲四世孙或五世孙一辈的兄弟或堂兄弟之后,而他们再派生出慈城姚与金川姚,故慈城姚与金川姚疑是唐玄宗官博士姚仲直系子孙。
  慈城姚始迁祖姚嗣宗是吴越行军司马姚承太的曾孙,而姚榛又是姚嗣宗的长孙,那么可以断定姚榛是吴越行军司马姚承太的五世孙。金川姚代表人物姚孳,字舜徒,“舜”字为姚氏唐迁越时所立的字辈,与嵊县、诸暨、上虞等姚氏“舜”字辈的族兄弟,在明清时期互不相通信息的情况下,各自所编族谱,却你族有我,我族有你。从今天看来好像是祖宗有灵,帮助子孙相互间佐证了各自的先祖踪影。下面根据推测,列姚仲之后两支的世系图:
  慈城姚,唐玄宗官博士姚仲世系图:姚仲(迁越始祖)—姚登—姚源—姚承太—姚文玘—姚德嵩—姚延祺—姚拱之—姚嗣宗—姚韶—姚榛—姚烈—姚英—姚济—姚思聰、姚思恭—姚叔琳、姚叔玠、姚叔珩。
  金川姚,唐玄宗官博士姚仲世系图:姚仲(迁越始祖)—待考—待考—待考—待考—姚昺—姚珣—姚文荣—姚章—姚安国—姚孳。
  五、同源说之四:慈城姚与金川姚疑为宋金紫光禄大夫姚文荣之后
  上面同源说之三,曾叙述宋金紫光禄大夫姚文荣是金川姚始祖姚章的父亲,但为何姚文荣又是慈城姚氏的始祖呢?上面的论点基础主要来自外围的家谱史料和研究者观点,理性分析多于事实依据。而笔者经过对慈城姚氏古迹和姚氏文献资料重新梳理,认为慈城姚的始祖“姚嗣宗”与金川姚的始祖姚章,可能同为宋金紫光禄大夫姚文荣之后。这来源于慈城的乡土文化,基于他们在宋初同居一屋宇,明时拥有同一座宗祠,清时编进同一本宗谱等。
  特别要说明的是,笔者为何要以姚章之父姚文荣为同源之祖,而不是金川姚始祖姚章或慈城姚始祖“姚嗣宗”。笔者经过对两支世系、字辈对比和考证,推测姚章之父姚文荣才有可能是金川姚与慈城姚的共同始祖。另外还要说明的是,为何把慈城姚始祖“姚嗣宗”打引号,笔者认为慈城姚始祖另有其人,可能不是那个关中诗豪的姚嗣宗。
  1.流传于慈城姚氏的一个传说
  慈城姚氏后裔曾向笔者讲起过一个传说:关于老祖宗从外地迁到慈谿来时不是一个人,而是同胞两兄弟。老大是来这里当官的,老二是来这里经商的,后来家里有点铜钿(钱),在慈谿县东乡和西乡买了许多田,晚年就到这里隐居下来了。这种代代相传的说法也有许多合理性,甚至比前面种种考证更有事实的合理性,即姚章兄弟两人晚年都隐居于慈城平政桥西侧,兄姚章喜欢读书养心,弟“姚嗣宗”(年龄相符,不知名字,权作“姚嗣宗”。下同)喜欢营商。到了孙子辈,姚章的长孙姚孳首先高中进士,此后至七世孙姚梦荐止,共有十三位姚章子孙高中进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但由于多人当官,因此部分姚章后裔外迁于慈东、鄞东老界乡、鄞西通远乡等地。而姚章兄弟“姚嗣宗”的孙子姚榛经商有方,发财富裕,建造了一座画栋雕梁的植本堂,而子孙一心居于慈城勤奋创业,直至八世孙书香盈门,开始走上科举仕途,光耀门庭。
  2.迁慈时间同为北宋初
  金川姚始祖姚章和慈城姚始祖“姚嗣宗”同为宋初明道、庆历年间(1032—1048)迁往慈城,在时间上是一致的。虽然也有可能两支姚氏同时迁来,但两兄弟一道迁慈更符合实际,与上面姚氏家传可遥相呼应。
  前面已说过,两姚代表人物分别是他们的孙子姚孳与姚榛,虽然慈城姚也有说其始迁祖为姚榛。主要原因是,在明初慈城姚发达后编家谱,已搞不清始迁祖是谁了。与其他较严谨家族编谱一样,都以能够说得清楚的迁慈先祖为始祖,如说不清楚,一般干脆搁置不用。
  3.迁慈时同一居址
  北宋初金川姚始祖姚章和慈城姚始祖“姚嗣宗”,刚迁慈时都落脚居住于慈城平政桥西侧,即后来慈城姚代表人物姚榛建造植本堂的基址。此后姚章子孙逐步外迁,独留姚榛子孙在此生活近千年,成为慈谿县诗书簪缨的名族。
  而金川姚章始迁于此,并与西邻豪族刘家之女再婚,育有三子:姚安国(称孟房)、姚安民(称仲房)、姚安邦(称季房)。长子姚安国生子三:姚孳、姚学、姚希。次子姚安民生子二:姚竦、姚靖(迁往鄞县东乡万龄)。三子姚安邦(其后迁往鄞县老界乡)生子二:姚阜、姚平。
  姚章的孙辈姚孳、姚希、姚竦、姚阜等进士,应该是在植本堂的旧址上出生并走上仕途的。关于同一居址,历代郡县志也有记载,如康熙《宁波府志》卷二十九:“县治西南(即后来植本堂基址),宋学士姚孳所居,神童姚正子亦居于此。”宋学士姚孳属金川姚代表人物,神童姚正子属慈城姚代表人物姚榛六世孙。据史志记述,在姚榛时就已构筑植本堂。姚孳与姚榛属同时期人,由此可见,两支姚氏曾同居于一屋。
  姚孳(宋宝庆《四明志》、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六十八):“字舜徒,慈谿人。熙宁九年(1076)进士,为桃源宰。部使者举其才能优异,应元符之诏,赐对称旨,除提举成都府路常平等事。谒丞相论蜀中利病,乞以义仓之储,收养鳏寡老疾,死给衣衾敛瘗,贫不能举子者,官给乳媪。丞相奏行。后由江东转运副使除直龙图阁,知夔州。兴学校,劝农桑,有古循史风。”
  姚正子(嘉靖《宁波府志》、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字梦午(初名端礼,以字行),慈谿人(其后裔曰锳,曰纡,曰汀,曰谱,俱以科举显)。七岁学《小戴礼》,辄能言其要领。邑大夫叶汝明面试《中庸》首章义及《牧爱堂诗》《秋水出芙蓉赋》,皆援笔立就。叶大惊异,乃大书‘神童家’三字以旌之。既而,之中都,遍交当世之士,读所未见书,笔力益肆。年三十六,始发解。未五十,遽卒。黄震诔之曰:‘正子起自童丱而长老先进折节相下,起一介布衣而当世知名士闻风愿交,乃不获少见于世,惜哉!’”
  4.共建有一座宗祠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姚氏宗祠一本堂,是慈城姚氏与金川姚氏部分支派共同祭祀先祖的一座宗祠。
  慈城城内历史上曾有两座姚氏宗祠:一座在平政桥西侧,堂号叫植本堂,是以姚榛为始迁祖的家族宗祠;另一座姚氏宗祠在应家弄,堂号叫一本堂。此祠既挂姚榛(慈城姚)家族重要先人的神像,又悬挂姚孳(金川姚)家族先人的神像。既祭祀姚榛(慈城姚)家族的祖宗,又祭祀姚孳(金川姚)家族的祖宗。这从悬挂在姚氏宗祠一本堂最显眼的两副楹联,就可以确认两支姚氏是同祖与同源。
  第一副楹联是一本堂二十六世孙姚廷清所撰:
  溯吾身吾家吾族所由来瞻古鄮宗祊三大支孰非蒙郡守余庆帅斡遗泽
  惟立德立功立言斯不朽读前明史传百世下时不仰宫保经济殿撰文章
  “古酆宗祊三大支”:点明发源于慈谿的北宋四明姚氏家族,分有三大支派。古酆,这里是指明州,别称四明,即后来宁波府,府城宁波汉晋时属鄮县,唐宋时又为鄞县县城。宗祊三大支:根据慈城姚氏家族史料,认定姚嗣宗是其先祖,但不是迁慈始祖。即使其是迁慈始祖,但他只有两个儿子姚韶、姚武,所以不存在分出三大支派。被慈城姚氏公认为迁慈始祖的是姚榛,也只生两个儿子,即姚熙、姚烈,也不存在分成三大支派。更何况慈城姚氏发达于姚榛五世孙之后,五世之内慈城姚氏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略有温饱、无权无势之家族,也没有姚氏公共祠堂,更没有文化名人的记忆和家族历史的传承。由此可定“宗祊三大支”,应该是指姚章三个儿子,分成三大支派。姚章后裔七世之内科第兴旺,官宦辈出,文献斐然。可惜有多个子孙因为当官有钱,在府城和鄞县东面老界乡、西面通远乡购买了大量土地,最后索性都迁往那里居住,成为新鄞县人。因此,后来鄞县编志误将多位慈谿籍姚氏进士都编进自己县志里。
  “孰非蒙郡守余庆”这句说明姚氏后裔不知道分出三大支派的始祖是姚章,而非慈城姚在明初打着灯笼照来的始祖姚嗣宗。但慈城姚氏后人可能误将姚嗣宗与姚章视为同一个人,他们很可能认为姚嗣宗与姚章就是同一个始祖。只不过他们把姚章这个始祖名字给遗忘了,而东找西寻把那个关中诗豪姚嗣宗当作始祖,替代姚章。所以才产生姚氏楹联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的结果。
  也不能怪撰写楹联的人,因为编纂慈城姚氏家谱是在明朝正统朝以后,建立姚氏一本堂宗祠是在百年后的万历朝时。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家族没有长时间内拥有财富,没有具有居高临下穿透亲疏间的目光,没有几代忍辱负重超越使命感的文人,没有无私献身的儿孙,那么这个家族是不可能有真实和相对完整的历史记载的,难免后代编谱时多有张冠李戴和华而不实的弊病。所以说,一个家族在始祖五服之内有条件建造祠堂和编写族谱,这个家族的发展史应该是言之可信的,如果超过五服之外再去编写家族史,除了有先决条件外,相对来说越往后编纂族谱,狗尾续貂的成分就越多,越不可信。
  第二副楹联是一本堂姚氏嗣孙立:
  自云楼胥字不基增式廓余龙图以忠孝为传家文献三朝不让集贤邻姓里
  迄慈水奠居奕世仰贻谋之燕翼惟诗书能裕后元魁八代足光联桂古人坊
  第一句中“廓余龙图”,就是歌颂金川姚氏先祖姚孳,他不仅是慈谿姚氏在宋朝第一个考中进士,并仕为从三品的龙图阁学士,也算是慈谿姚氏在宋朝比较出名的一个高官。
  第二句中“元魁八代”“联桂坊”,是赞美明嘉靖二年慈城状元姚涞,为祖居联桂坊姚氏子孙带来无限荣耀。姚涞(?—1537)字维东、遂东,号明山,明慈谿人。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后二次会试均落榜。嘉靖二年(1523)进士第一成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为争“大礼仪”事,受廷杖下诏狱。后复官,寻充经筵讲官,迁左春坊左谕德,晋侍读学士。1537年主持北冀乡试,取士甚多,所取试文一时为天下范式。同年归里服父丧,不久哀毁卒。长于史学,著有《诸边图》《明山文集》《国朝人物考》等。
  5.清光绪植本堂《姚氏宗谱》载有金川姚氏先贤列传
  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植本堂刻印本(藏于宁波天一阁),首卷重要的位置载有记录金川姚氏历史的《吴兴姚氏家谱序》一文。作者是南宋咸淳元年进士鄞县人史唐卿,另有金川姚氏名人姚孳、姚希、姚持、姚孚、姚颖、姚元哲、姚梦荐等列传。而宁波档案馆所藏清道光初慈谿《姚氏宗谱》(属于慈东姚氏)抄本,可能当时慈东姚氏自认是金川姚氏的后裔,也搞不清楚慈城姚与金川姚的关系。故在谱的首卷显要位置载有南宋黄震撰写的《贺姚正子七岁作解元启》一文。姚正子是南宋神童,是慈城植本堂姚氏扛鼎人物。两种在编纂时都不借鉴对方的族谱,却在内心感召下,都默然记载对方姚氏重要的人物和事迹。如果不是血脉相融,情感相通,即使特别亲近友好,恐怕也是不会互载对方先祖列传和文献的。
  6.小结
  明清时,慈城姚为什么一直以为宋金川姚氏是他们祖先,而非另外姚氏一脉,也许是因为慈城姚在宋朝不甚发达,好多族人不知去向,而今宗谱留存下来的世系,只是少部分,大部分数典忘祖或远走他乡,或隐于僻野。另一方面,宋后金川姚氏在慈谿县突然消失,直到明末才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引起慈城姚氏无限遐想。如果更大胆地猜想,慈城姚始祖不是姚嗣宗,金川姚始祖不是姚章,两者去寻找来一个共同的祖先,在他的率领下,把两支姚氏衔接在一起,也许早已是同源和同族,他们的子孙可以高歌猛进,大步向前了。
  关于慈城姚与金川姚的同源研究到此结束了,疑存在以上四种同源的可能,时间都发生在宋朝之前,相互间既有同源的内在联系,又有非同源的相互排斥。毕竟年代久远,至今谁也不能确认哪一种完全正确,只能大概如此。以上四种同源分为三种档次,最可靠的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比较可靠的是第三种,有点可靠的是第四种。
  六、同源说之五:慈城姚与慈东姚皆为宋姚榛之后
  从明清以来所存《慈谿县志》和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民国《慈东姚氏宗谱》分析,今天慈东姚氏基本可以认定来自慈城姚氏植本堂,皆为北宋慈城植本堂姚榛之后,与明朝刑部尚书姚镆、嘉靖二年状元姚涞同宗同族。慈东姚氏以元时清六公的后裔为主体,另外出现几支同族不同祖的小支派,相互融合而成。而几支与清六公姚锐翁(姚冕)是同族的姚氏支派,又说不清楚相互间的血脉关系,还有可能存在不同年代的姚氏祖先,从慈城或其他地方陆续迁往现庄桥姚家村这块风水宝地安身。
  所谓金川姚与慈东姚,从目前所存史料来看,有藕断丝连之意,无血缘关系之实,即使慈东姚氏里某个支派是金川姚的后裔,但在现存的所有史料中,是无法认定的。无论从任何方面考证,皆已缺少最基本的认定依据。要说姚家村在宋代已有金川姚氏居住,此姚氏在宋末元初早已中断外迁,与后来徙居的清六公姚氏没有直系的血缘联系。即使宋元时有个别金川姚氏子孙幸存下来,在元明间数百年里,可能因遭受兵燹、倭寇、土匪等骚扰,早已人丁四散了。
  慈谿县城慈城平政桥植本堂姚氏,是南宋以来甬上豪族,被誉为浙东姚氏的大本营,包括上面提到的姚孳、姚颖等人物,都在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中有记载,至少说明他们以为是血脉相连的族人。明末清初慈城植本堂姚氏人物、姚氏世系、姚氏字辈与庄桥姚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相通性和相似性,至于关联到什么程度,有待将来作进一步考证。
  慈东姚以宋末元初始迁祖清六公姚锐翁(姚冕)为始祖,居住地以慈东庄桥姚家村前姚自然村为中心,姚氏宗祠在前姚村东南,堂号为敦睦。而今日的姚家村分为前姚、后姚、太二房等多个自然村。姚家村以姚锐翁(姚冕)为始祖,以前姚、太二房自然村为中心。姚家村姚氏较大的自然村是后姚村,因民国《慈东姚氏宗谱》只是零星记录部分支系,其他史料又缺失,虽可认定与前姚村同祖同族,但不是全部姚氏支系为前姚始祖清六公后裔,而疑是明清时陆续从慈城植本堂迁来的姚氏分支。
  1.金川姚迁慈东的由来及没落
  金川姚氏七世孙、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姚梦荐所编简谱中,提到姚孳次子姚价(号次翁)迁移至慈东姚家村,而清鄞县《锡山姚氏宗谱》提到的是:姚孳之弟姚希之次子姚佑迁移至慈东姚家村。究竟哪方可信,本文不作定论。
  (1)金川姚迁慈东始祖之一——姚价
  清六公是慈东姚家村前姚自然村姚氏始祖,《慈东姚氏宗谱》卷首载有《清六房本支世系小序·旧谱略后卷原文》:“吾支系出万七参军次翁公后裔,因其不乐仕进,引年告老,赐绯金鱼袋致仕,与宜人张氏徙居德门乡读书为乐,自号月坡居士,于宋孝宗隆兴元年七月十九日卒于私第,与原配孔氏、继配张氏两宜人合葬于湖门堰之南漕西河,人呼大坟滩是也。后以吾祖清六(即清六公)承事之。大父端绿公罹于兵燹,无据足述,不敢伪接其传,故另立世次并志之。”此文主要说明两点:第一姚家村这地方北宋姚孳次子姚价曾经居住,也可能是他们家的别业。第二宋末以来姚家村的姚氏无法断定是姚价之后,也无法用世系连接。
  姚价是慈谿姚氏始迁祖姚章排序第七名的曾孙,姚章长子太傅姚安国的第四孙,姚安国长子龙图阁学士姚孳的次子,南宋淳熙五年(1178)状元姚颖的父亲。慈东姚氏流传下来的旧谱上有他的列传:“万七参军讳价,字次翁,百一太傅(姚安国)四孙,千一学士(姚孳)次子。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六月十五日寅时。以国子监入太学,屡举不第,以父恩奏授将仕郎,监临安西谿务,再任户部赡军,改温州司法参军,监福州南岳祠,自任法曹。不乐思进,引年告老。转宣教郎,赐绯金鱼袋,致仕。闲居俭约,徙居慈水德门乡,耽意读书,手不释卷,自号月坡居士。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七月十九日卒于私第。娶孔氏,继娶刁家桥张氏,并封宜人。合葬于德门乡湖门堰之南漕西河,人呼大坟滩是也。生子二:颖、显。女一:适周彦文。”
  从上面姚颖父亲的家谱世传,可得知姚价的两位夫人都为慈东庄桥附近的土著,原配为庄桥孔氏,继配是庄桥西南1.5公里刁家桥张氏。姚颖生于宋高宗绍兴廿二年(1153),应该是他父亲告老还乡57岁时,在慈东聚奎里姚氏私第所生。详见流传下来旧谱上的列传:“亿十九状元讳颖,字洪卿,千一学士(姚孳)次孙,万七参军(姚价)长子。生于宋高宗绍兴廿二年(1153)正月十五日子时,登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亭公事,除秘书省校书郎,出渗差通判平江府,仕至太仆寺少卿。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八月廿四日,存年三十有四岁。娶鄞西袁氏,封宜人。合葬湖门堰南漕大坟滩父茔之次。生子二:元哲、元择。”这份家谱记载的姚颖小传,与历代史志姚颖小传略有出入,即把姚颖出生和去世年代皆向后推迟了三年,也许是历次传抄和校勘之笔误或润色。
  (2)金川姚迁慈东始祖之二——姚佑
  笔者认为,始迁庄桥姚家村的始祖可能不是姚价,而是姚孳之弟姚希次子姚佑。《鄞锡山姚氏家乘》(出版于民国十九年,编者是甬上文史大家张琴)抄录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姚氏后人姚秉璜所撰《鄞锡山姚氏家乘序》一文。此文称,始祖是慈水姚章,明确记载了鄞县的姚氏先祖都来自慈谿。他们先祖是姚价,字次翁,姚章四世孙。南宋初由慈谿县迁到鄞西桃源乡,姚价之长子姚颖,淳熙五年擢进士第一。根据此文可断定姚颖祖籍是慈谿人,生于鄞县桃源乡。姚颖长子姚元哲,登绍定二年进士,仕观文殿大学士。姚元哲之孙姚君选,字鼎臣,徙居锡山之麓湖后彰圣桥北,是锡山姚氏发祥之始祖。
  此谱同时叙述从慈谿金川乡徙居慈东德门乡姚氏始祖,是姚安国之孙,姚希之次子姚佑。
  姚章之长子姚安国第三子姚希(居慈城),生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以国子监入太学,登元祐三年(1088)进士。历任知江宁县、承议郎、国子监丞、监察御史、大中大夫、枢密院事、资政殿学士,封荣国公。娶张氏,封东阳郡夫人;再娶徐氏,封秦国夫人;合葬于慈谿(雅称慈水)德门乡定林寺之原(慈城东北十里)。生二子:佐、佑。姚希的小姑嫁于慈东费家市费文就,而慈城东北十里的定林寺是费氏的家寺,由于有这些因缘,怪不得姚氏始祖姚章和孙子姚希都葬于定林寺之原。姚希曾为慈城冯氏莫夫人撰写过墓志铭,前些年在慈城东北七里毛岙(旧称酆岙)发现。
  姚希之次子姚佑,字德明,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殁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历潭州南岳监文院下界,不赴。再调岳祠,充淮东总领干办公事,再易浙江提刑司干办公事。数月复旧任监行在左藏库。娶某氏,合葬慈城东北十里定林院父域之次。生子一:灏。女一,适祝圻。
  (3)金川姚氏始迁祖姚章儿孙简介
  金川姚氏是一支非常不稳定的家族,自迁慈始祖姚章以后,其三个儿子,分为孟、仲、季三房。现根据家谱资料(除上面已介绍过外),分析姚章之后儿孙生平、迁移情况和最后的归宿地。
  孟房姚安国(居慈城),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以子龙图阁学士孳贵,封太傅。娶周氏,封荣阳郡夫人,合葬慈水骠骑山(慈城东十二里)。生三子孳、学、希。
  仲房姚安民(居慈城),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殁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娶何氏,合葬慈水大宝山(慈城西一里)。生二子:竦、靖。
  季房姚安邦(居慈城,后迁宁波),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殁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以子阜贵,封宣教郎,又以孙孚贵,加封大中大夫。娶赵氏,封恭人。合葬鄞东老界乡(迁往鄞东老界乡的始祖)。生二子:阜、平。其为迁往鄞县东乡老界乡姚隘村姚氏始祖。
  孟房长子姚孳(居慈城,详见上)。
  孟房次子姚学(居慈城,后迁宁波),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卒于宋徽宗靖国元年(1110)。以弟希贵,恩补官至观察推官。娶陈氏,合葬于鄞县西乡望春桥西姚家庵,生一子:仁。其为迁往余姚县四明小岭姚氏始祖。
  孟房三子姚希(居慈城,详见上)。
  仲房长子姚竦(居慈城),生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以太学庠生拔贡,登宋元祐三年进士,仕至太平兴国府判官,致仕。娶孙氏,封安人,合葬慈水大宝山(慈城西一里)。生一子:大俸。
  仲房次子姚靖(先居慈城,后迁宁波),生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卒于钦宗靖康元年(1126)。以从兄希贵,奏授登仕郎,历任扬州江都县尉、知常州宜兴县事、温州通判、绍兴府判官。娶何氏,封宜人,合葬于鄞东青山之原。生二子:大任、大化。其为迁往鄞县东乡姚家浦姚氏始祖。
  季房长子姚阜(居鄞东老界乡),生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卒于高宗绍兴七年(1137)。登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初授左承郎,仕至枢密院,致仕。娶史氏,封硕人。合葬于鄞东老界乡父茔之次。生二子:孚、孝。其为迁往鄞东老界乡姚隘村姚氏支祖。
  季房次子姚平(居鄞东老界乡),生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71),卒于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以兄阜贵,奏授将仕郎,历任知六合县事、金华府通判,封朝奉大夫。娶赵氏,封淑人。合葬于鄞东老界乡父茔之侧。生二子:持、振。其为迁往鄞东老界乡姚隘村姚氏支祖。
  (4)县《鄞锡山姚氏家乘》
  鄞县《鄞锡山姚氏家乘》为民国十九年甬上名士张琴编纂,卷首编录姚氏后人姚秉璜在清光绪二十二年所撰《鄞锡山姚氏家乘序》一文附录如下:
  鄞锡山姚氏家乘序
  惟我姚氏,其何昉乎?昔有虞帝舜,生于姚墟,谓之姚虞,之后因以为氏。则我姚氏系出天潢,得非神明之胄,重华之苗裔欤!厥后支分派别,蔓延天下,历周、秦、汉、晋、隋、唐以来,功炳旂常,名垂竹帛者代不乏人。至于高掇科第,仕至显官者,亦复悉难终。然非我同宗一脉,何得扳援附会,以自诬其祖。昔狄武襄不祖梁公,君子韪之。我族世居锡麓,追溯前代,阀阅相承,簪缨累累。一世祖,讳章,字承斡。以父官侍郎,恩授将侍郎,特任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慈水金川乡。生子三:安国、安民、安邦。其先世不知迁自何处。所出之祖,不知何名。旧谱只载高祖名号,履历于人物表中,而余未及追顾。金川之派,绵延弗断,自可考稽也。由一世而至四世,章公之曾孙,讳价,字次翁,官参军,授宣教郎,由慈徙居鄞西桃源乡。价公之长子,讳颖,字洪卿,淳熙五年廷试擢进士第一,官至太仆少卿,赠大中大夫,谥忠德。颖公子讳元哲,字希明,登绍定二年进士,历官至少卿,除翰林学士,知制诰,擢观文殿大学士,封鲁国公。其孙君选公,字鼎臣,徙居锡山之麓湖后彰圣桥北,是吾族发祥之始祖也。外此,安国公之裔,亦有徙居鄞西望春山者;安民公之裔,有徙居象山者;安邦公之裔,一徙居定海崇邱乡,一徙居奉川,一徙居宁海。由金川赘居四明小岭者,安国公之次子学公也。由金川徙居慈东德门乡者,安国公之孙,希公之次子佑也。由金川徙居鄞东万龄老界乡者,安民公之孙大化也。由金川徙居扬州江都者,安邦公之孙振也。由金川徙居奉川白水乡者,安民公之曾孙颐也。即由吾族锡山而徒居他处者亦不一,德裕公则徙居于蒋山;公虎公偕弟公龙,则徙居于太婆山;叔诰公则赘居于蒋山;文琎公,出居山海卫;茂甫公之次子出居湖州;世德公徙居于横街头之东;艮科公之子名才,出居于江东。瓜绵椒衍,分处实繁。而吾锡山之派绍自金川,绍穆世次,迄今昭昭可考,实赖先人纂修家乘之功也。璜不揣谫陋,因次述源流,并迁徙四方者,亦类集之,以便后世之追寻,故为之序。
  光绪二十有二年丙申岁,二十九世孙秉璜薰沐敬撰
  张琴民国十九年编纂时,文后曾对上文有一注:“查宋史职官志,无将侍郎官衔,想系蒋仕郎之讹。”
  (5)金川姚分支在慈东的陨落
  金川姚氏,姚孳长子姚僎早从慈城迁往宁波城南,次子姚价从慈城迁往慈东聚奎里,即今庄桥姚家村。其实到了宋末,即使祖地慈城还留有仲房姚安民零星子孙,慈东还留有姚孳次子姚价零星子孙外,但到了明清时,金川姚氏在祖地慈谿(慈水)已是默默无闻,难见金川姚氏后裔的影踪。
  金川姚氏在北宋中叶陆续迁往甬城及鄞县东乡西乡,宋元以后也逐步退去了书香,开始走向沉寂,变成甬江两岸田野上无数星星点点村落而已。他们长期在自生自灭的封闭环境中,营造自己一方小天地,再也没有先祖那种科举的雄风。清以后大多姚氏支派已数典忘祖,甚至不知自己从哪里来,所编族谱都喜欢张冠李戴拼凑起“辉煌的本支家世”。
  宋元间,在金川姚氏走向式微的同时,慈城植本堂姚氏无论在财富还是声望上迅速崛起,一跃成为金川姚氏书香门第的继承者和名声忠实的捍卫者。至明清时曾走出十六名进士的慈城植本堂姚氏,名人辈出,书香不绝,其中有参政姚堂、刑部尚书姚镆、状元姚涞、都御史姚宗文等,成为公认的慈谿县望族之首。作为县城的慈城,城内造屋用地有限,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势必促使许多姚氏族人纷纷走出县城,向郊外四乡扩散迁移,包括向慈东姚家村迁移。
  当然,在明清时期作为慈谿县有名的望族,应该在县内外买有大量的山地和水田,我甚至揣测,慈东姚家村部分土地可能是慈城植本堂的义庄和祠堂田。
  2.慈城姚氏迁慈东的由来
  所谓慈东姚氏,即以宋末元初清六公为始祖,以庄桥姚家村前姚自然村为家族居地中心,以敦睦为堂号的姚氏家族。
  (1)民国二十年刊印本《慈东姚氏宗谱》清六公简介分析
  后慈东姚氏民国二十年刊印本《慈东姚氏宗谱》世系图关于始祖有简单的说明:“按旧谱载:始迁祖次翁以下数世有图无传,且有罹兵燹者,无据足述,遂失其次,不敢伪其传,故后以清六公为一世,另起。”而世系第一世“清六。讳冕(原名锐翁)”,没有其他任何简介。民国编谱者是根据族中耆老的意见,同时以祠堂所挂神像标注和旧谱记载整理而成,却没有采用嘉庆抄本《慈谿姚氏宗谱》的“详细列传”。可能耆老们认为“详细列传”超出了他们的认知,难以接受。也可能清嘉庆抄本慈谿《姚氏宗谱》一直为私人编纂,个人保管,深藏箱底,至民国编谱时已不知去向,无法参考利用。
  (2)嘉庆十九年抄本《慈谿姚氏宗谱》清六公小传分析
  清六姚公(原名锐翁,后改名冕,原字崇德,后改字具瞻),清光绪《慈谿县志》无列传,唯有慈东姚氏嘉庆十九年抄本《慈谿姚氏宗谱》载姚冕小传:“清六承事讳冕,字具瞻,号华岳。因万七参军(宋状元姚颖之父姚价)原住之居址,仍居湖门堰聚奎里。公异母弟二,曰清八,曰清十二,俱不仕,无传。公生于宋淳祐十年(1250)二月八日,甫二十四岁登度宗咸淳间混试进士,授常熟县丞。劝农化民,均皆乐业。生长子,因县治命名伯常。后节度王以考课最,不俟满任,得旨改全州承事。时过道经通州(今南通),得次子,因命名伯通。厥后治全州值岁荒,四民之荷,其生者咸祝曰:‘姚侯贵矣,惟愿其多生贵子。’致仕归。暮年又得一子,以伯全名之,后果显达,仕至提举。公享寿八十有四岁,终于私第。娶坊隅张润孙之侄女张定,四封孺人,加封宜人,合葬骠骑山之原。”
  以上清六公姚冕小传有多处存疑,首先是生卒年月,如生于宋淳祐十年(1250),至清末世系按理平均有二十三世以上,而家谱只有平均二十世,所以清六公不是生于宋朝,而是生于元朝。其二如果是金川姚宋万七参军后裔,金川姚氏谱按理存有世系九世,如平均三十年为一世计算,就有二百七十年,从始迁祖姚章开始也可延伸至宋末元初,而清六公姚冕是生于宋淳祐十年(1250)。如果他是姚章之后,应该列入九世之内,即使九世之外,应该还有其他手段可以佐证,如迁到其他地方姚氏后裔所编家谱记述、留在这块土地上的遗迹及出土文物等等。其三清六公姚冕,二十四岁登度宗咸淳间混试进士,授常熟县丞。后节度王以考课最,不俟满任,得旨改全州承事。编这个列传的作者连宋元改朝也不知道,以为蒙古人铁蹄下的统治与前朝一样,当官的依旧当官?仔细考证种种细节都经不起推敲,所以认定是后人瞎编的。
  慈东姚氏与金川姚氏从目前留存的文献资料分析,可能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瓜葛。至今没有任何东西来证明金川姚氏与慈东姚氏有血缘和世系的关联。另外慈东姚氏所留下来的遗迹都是明末以后,也许在元明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慈东姚氏因经济和人丁问题,没有出色的表现而没有留下痕迹,或许还存在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反正慈东姚与金川姚之间挖有一道鸿沟,是无法正常跨越的鸿沟。
  3.寻找慈东姚氏始祖清六公
  经过多方比较,我认为后慈东姚氏主体可能也是宋慈城植本堂姚榛之后。
  原慈谿县城慈城植本堂代表人物姚榛生有二子,即姚熙、姚烈。慈城植本堂姚氏主体为姚榛次子姚烈之后,而姚榛长子姚熙的子孙大多在南宋时迁往外地,而姚烈也有子孙迁往慈城周边乡村及杭州等地。在明清时慈城植本堂姚榛次子姚烈子孙又在不同时期迁往庄桥姚家村及周边等地,可能共同组成清末慈东庄桥闻名的姚氏望族。
  考查清嘉庆十九年庄桥姚家村《慈谿姚氏宗谱》和民国二十年《慈东姚氏宗谱》,都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不知为什么没有把大多数的姚氏族人编进家谱,难道是同姓不同族,或同族不同支派,或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言之隐。
  从目前明清以来所存《慈谿县志》和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民国《慈东姚氏宗谱》分析,慈东姚氏可能出现几支同宗不同族支派,而几支同族又说不清楚相互间的血脉关系,还有可能存在不同年代姚氏祖先,从慈城或其他地方陆续迁往姚家村这块风水宝地安身。要说宋代姚家村已有姚氏祖先居住,那么在元明间数百年的历史曾经中断,原因可能是兵燹、倭寇、土匪等,村落荒废、人丁四散。
  (1)寻找清六公
  慈东姚氏历史上不管发生过何种原因,宋元时期的清六公是个继往开来的人物,找到他的来源出处,才是打开慈东姚家的钥匙。清嘉庆《慈谿姚氏宗谱》和民国《慈东姚氏宗谱》,都明确记载,始祖为清六公。可以断定“清六”两字是口传下来最有力最重要的信息,是与祖宗接轨的最准确的血脉符号。“清”即是家族行第的字辈,古人编排辈行不仅是明确上下辈关系,而且上溯下沿,厘顺世系,划清脉线。辈行在修谱术语上叫“行第”,选入行第的字叫“字辈”,“六”是同一辈分中排位,“清六”,即是“清”字辈中的排序第六的兄弟。其他的信息都可以不断地增补,唯有“清六”两字是不可以替换的。所以只要找到“清六”的相关信息,在时间上又要对上号,就可以找到慈东姚氏的来源。
  从2017年下半年起,我马不停蹄地四处寻访关于后慈东姚氏清六公线索,希望能解开他从哪里来、祖先是谁、是谁的子孙、有何扑朔迷离的身世等谜题。我仔细查看慈东姚氏相关资料,采访多位姚氏村民,查看历代的《慈谿县志》和《宁波府志》等史料。整个明代几乎没有慈东姚氏任何的记载,按理说一个家族稍微有点成就,无论是书香或财富,总会在历史上留些蛛丝马迹,让后人记住。
  我在清嘉庆十九年慈东姚家村私人编写的《慈谿姚氏宗谱》和民国二十年家族编纂的《慈东姚氏宗谱》的浓重迷雾下,阴差阳错,失之交臂,无数次在失望中踌躇前行。我本以为慈东两本家谱所说的清六公是姚章之长孙姚孳之次子姚价之后,或鄞县锡山姚氏谱所谓姚章之五孙姚希之次子姚佑之后,相信清六公定为金川姚氏之后。我一直在错误的岔道上踌躇徘徊,还毫不怀疑地拒绝回头。半年后,被事实多次碰得头破血流,眼见前面实在已无路可走,才猛然回头,看到清六公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清六公就是慈城植本堂姚氏始祖姚嗣宗十世孙、姚榛八世孙,是宋咸淳举人姚荣孙(宗三房)之孙子,元大德举人姚獬孙(乙十二)第三子。据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五宗三房世系图载:姚锐翁(后改名冕),姚獬孙三子,字崇德(后改字具瞻),行清六。元授宣教郎。生卒无考,后嗣不详。
  清六公的父亲姚獬孙虽然是举人出身,但在蒙古异族残酷统治下,只能做些学录之类的县下基层小官。由于是个士人,内刚外弱,并喜欢舞文弄墨,晚年避世退居于慈城西北山区双峰别墅。最后家财散尽,连丧葬的余钱都没有留下,只得靠“鬻衣以葬”。姚獬孙生有六个儿子,除长子姚元翁天历二年(1329)中举,任伊阳县教谕,第四子被堂兄异孙认作继子外,其他四子都自找门路,分散潜隐于世,过着与世无争、清贫恬淡的生活。到数十年后的明初,慈城植本堂姚氏编家谱时,其中姚獬孙的三个儿子(包括第三子清六公)已经不知去向,与姚氏家族也没有任何联系。
  (2)解读清六公
  既然已找到清六公的由来,就有必要解读一下清六公身世。其实慈城姚氏三始祖姚榛从北宋越之云楼迁往慈城后,在百多年并不发达,甚至默默无闻。到了姚榛五世孙(总第八世)姚叔玠、姚叔珩、姚叔琳等兄弟时,开始沾点书香,并陆续走上科举的正道,探索仕途。尽管官都当得不大,但至少已摸到当官的脉搏,为子孙走这条理想大道铺平了道路。数年后的姚榛七世孙姚登孙、姚兰孙、姚龙孙、姚正孙(即姚正子,宋咸淳六年解元)、姚荣孙(清六公祖父,广德知县)、姚福孙(宋咸淳九年解元,翰林院侍读学士)等六人在宋末纷纷考中举人,并出两名解元,一时名声大振,连当时浙东学术翘楚的黄震也为植本堂姚氏点赞。
  到了元初,尽管部分族人都避世隐居,但还是有姚应凤(姚荣孙长子,清六公大伯父)、姚獬孙(姚荣孙第三子,清六公之父)、姚元翁(姚獬孙长子,清六公胞兄)、姚振祖(清六公从兄清二公之子)等四人考中举人。明清时期被誉为浙东豪族的慈城植本堂姚氏,曾走出16名进士,37名举人,像明朝正德兵部尚书姚镆、嘉靖二年状元姚涞就是清六公二伯父姚应蟾的六世孙、七世孙。
  (3)清六公的祖父与父亲
  清六公之祖父姚荣孙:姚嗣宗第八世孙,姚叔玠次子,字安礼,行宗三。生宋绍定三年(1230)。公少有文名,宋咸淳六年(1269)省试第四(举人),授承信郎,宣州旌德县干官。卒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六十一,葬姜岙(慈城城北一里)。
  清六公之父亲姚獬孙:明嘉靖《宁波府志》有姚獬孙列传:“(姚嗣宗第九世孙)姚獬孙,字应獬,登孙之从子。宋末举于乡(按《嘉靖府志》选举列传,谓宋末举乡荐,志与传互异——光绪《慈谿县志》编者注),补国子助教。正身率下,勤于启迪,馆士叩其渊源者屦满户外。秩满馆士,借留于铨部,乃以上闻改学录,教益乎。登孙前为司业,诸生称为东南遗老。獬孙继之,人以为世典成均,善于其职,尤所罕者。獬孙博学清介,为文本家传皆以苏氏拟之。宋亡,不屑仕进,退隐双峰别墅。卒之日,至鬻衣以葬。”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二十五也载列传。
  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五世系图姚獬孙注解:“獬孙:荣孙三子,字应獬,行乙十二。生宋德祐元年乙亥(1275)正月十六日,元大德五年辛丑(1301)举于乡(举人),后任国子学录,卒元至正七年丁亥(1347)十月初三日,年七十三。传载首卷《艺文》。孙、希范《跋》见《文献考》中。所著有《双峰文集》《诗稿》行于世。配施氏宜一孺人,生宋德祐二年丙子(1276)四月十三日,卒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二月十八日,年七十七,赠孺人。合葬飞凫山(慈城东北七里鄮岙)。子六:元翁、亨翁、锐翁、悦翁、济翁、復翁。女一,适本隅洪昌一官人。以四子悦翁出继为从兄异孙嗣。”
  (4)清六公的世系图及其他同胞兄弟
  清六公姚锐翁世系图:
  始祖姚嗣宗—第二世姚韶—第三世姚榛(迁慈始祖)—第四世姚烈—第五世姚英—第六世姚公济—第七世姚思聰—第八世姚叔玠—第九世姚荣孙—第十世姚獬孙—第十一世姚锐翁
  清六公的同胞兄弟(摘自清光绪《姚氏宗谱》卷五世系图):
  姚元翁:姚獬孙长子,清六公长兄,字明善,行清四。生大德三年(1299)七月十五。天历二年漕试第八名(举人),授伊阳县儒学教谕。卒明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二十七日,年八十,葬飞凫山。配洪氏,寿四孺人,生元大德四年(1300)闰八月十一日,卒元泰定四年(1327)十一月二十九日,年二十八。分葬桥下地,无出。继裘氏,恺四孺人。生元皇祐元年(1312)十月十六日,卒元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年五十二。俱赠孺人,合葬飞凫山(慈城东北五里)。子一:普贤。女一:琼八,适十三都裘均厚。
  姚亨翁:姚獬孙次子,清六公次兄,字达德,行清五。元授宣教郎,生卒无考,葬姜岙(慈湖北山之麓)。后嗣无考。
  姚锐翁(即清六公),姚獬孙三子,字崇德,行清六,元授宣教郎。生卒无考,后嗣未详。
  姚悦翁,姚獬孙四子,出继为从伯姚异孙嗣。
  姚济翁,姚獬孙五子,字成德,行清九。生元延祐六年(1319),授宣教郎,卒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十。配洪氏,寿九孺人,合葬姜岙(慈湖北山之麓)。子一:普能。
  姚復翁,姚獬孙六子,字新德,行清十。生元泰定二年(1325),授宣教郎。卒年、配、嗣俱无考。
  (5)附录
  湖广长沙府茶陵人李东阳,明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历官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在弘治年间因姚镆之请求,李东阳为慈城姚氏撰写了《植本堂记》一文。
  植本堂记
  慈谿姚氏有堂曰植本,盖自宋郡守嗣宗居越之云楼,四传有曰榛者,为乡隐君子,始迁慈谿,构堂于联桂坊之右以居,而斯堂作焉。为是名者,以示祖德,垂世训也。又十有七传,而其堂犹存。历元至国(明)朝,有曰叔玠者,为两淮帅斡;曰叔珩者,为河东节斡;曰正子者,以神童发解,乡先生黄东发为志其墓;曰登孙者,为国子监司业,有文载于《文类》;曰荣生、兰生、龙生、福生、凤生者连举于乡;曰獬孙者,为国子监学录,有文载于郡志;曰元翁者,为伊阳县教谕;曰寿祖者,为山东盐运副使;曰茂昭者,以贤良举为县令。其近而著者,则有举正统己未(1439)进士,累官广东参政者,曰堂;举甲子(1444)乡贡,为宁化县教谕者,曰堉;举天顺壬午(1462)乡进士,为建昌府学训导者,曰坰;举成化辛卯(1471)乡贡者,曰鉌;举弘治癸丑(1493)进士,今官广西按察佥事、督学政者,曰镆;举己未(1499)进士,为南京吏部郎中者,曰汀;举辛酉(1501)乡贡,登进士者,曰溍。前后百数十年,而甲第簪绂之华不绝,登斯堂而姚氏之文献可识也。
  夫物以植名,必其本深而后未茂。凡天下之植皆然,矧人乎哉?夫人本乎祖者也,必植德树叶,而后可传。父以传之子,子以传之孙。士有恒学农、工、商、贾有常业,各视其所植以有成,为子孙者能保其所植而不废,盖亦鲜矣。若越世出类,不待植而自发者几人哉?
  姚氏以文学显于累代,图书之具,弦诵之业。自髫丱以至于颁白,少者壮,壮者老,其所研究而砻习之者,皆是物也。用是取科第,登官籍,若灌而茂,稼而获然,固子孙之庶且贤,而其始之植之者,亦乌可忘哉!故登斯堂而文献之所自出者,可溯而见也。古者以堂喻国家,盖征诸一,再世之间尤以为难,况历数百年而所谓堂者固存,即其小可征其大,然则姚氏之所当保者不独斯堂,而堂也亦其一也。镆与汀皆予礼部举高第,读其文知其为人,征其所自来。故以镆请,次第其世系、官职及名堂之义为记。
  ——选自《怀麓堂集》卷六十七、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三
  4.慈东姚氏清六公之外存疑的派系
  清六公是慈东姚家村不可否认姚氏家族开创性的代表人物,其后裔是慈东最重要的派系,在这块土地上一直来掌握着话语权,特别是在清中叶后在慈东地域上崛起,名声大振,使得同一区域其他姚氏支派也纷纷加入他们的大本营,造成了百年后在眼花缭乱的寻根洪流中,许多姚氏之后寻不到根的遗憾。其实他们是慈东姚家村人,而不是清六公姚氏之后,是另外同族不同支派姚氏后裔。下面梳理一下清六公之外,疑存其他支派的情况,以解姚氏后人的疑惑。
  (1)北宋末金川姚价或姚佑迁往慈东聚奎里
  据民国《慈东姚氏宗谱》宋末旧谱抄录,迁慈始祖姚章的四世孙姚价“字次翁,以父恩,官至法曹,始居慈水德门乡(今姚家村)”。姚价即龙图阁学士姚孳之次子。而姚价之子姚颖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状元,姚颖之子姚元哲,也是宝庆二年(1226)进士。
  而据民国《鄞锡山姚氏家乘》抄自旧谱《源流考》:“由金川徙居慈东德门乡者,安国公之孙,希公之次子佑也。”
  无论是姚价还是姚佑,这样一户名门望族迁往慈东姚家村,势必对当地产生积极的影响。今查史志都无点滴记载,也许所记载的内容被岁月撕碎,也许被移植去他处。而他们的子孙在宋末元初应该还有在此生活的,不然以上两谱不会有任何记载。如今即使存世,也该自我否认,因为他们已经融入清六公派系之中。
  (2)南宋从河北姚氏迁慈水德门乡之说
  1993年宁波市地名志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宁波市地名志(市区部分)第一册》,记述庄桥姚家村的前姚、后姚等“世居姚姓,南宋时,姚氏先祖自河北来此”。当时地名志编写人员,应该是深入到姚家村采访,所得到姚氏来源的史料是村中姚氏耆老的口传。宋元时期,在今河北省等地,一直遭受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骚扰,百姓生活饱受困扰。有条件的家族都纷纷南迁,也有可能当时的河北姚氏来慈东姚家村投亲靠友,但至今没有能支持《宁波市地名志》说法的文献史料。
  (3)明初慈城植本堂姚用中隐居于慈东姚家
  清六公从兄清二公也有子孙隐居于慈东姚家。清光绪所刻印的慈城植本堂《慈谿姚氏宗谱》卷五载有旧谱的一段说明:“稽乙五教谕,讳应凤(清六公伯父),配谈氏,孝六孺人。生子二(次子出继龙孙),长清一,宣教,讳桂翁,配朱氏,仍二孺人。生子二,长珍一,照磨,讳寿祖;次子珍二,教谕,讳庆祖,字居方,号靖愚。其姑琇三,适骢马桥下陈九官人,无出,立内侄庆祖为嗣,改名象贤。生子三:长曰用中,次曰致中,三曰信中。庄桥谱:用中公列行忠十八,配氏未详。生子昶,昶生平重三三府君,讳琮(从戌兴州,曾建功业),此复姓归宗。而庄桥谱增补平重三三房一支,以续清一宣教。次房靖愚一脉使之祥、恺、良端四代得承其后。今重修谱事,爰志数言列诸派首,以记其原委如此。”
  (4)明嘉靖慈城植本堂姚孟宾迁往慈东姚家
  天一阁藏有清光绪二十一年刻印《慈谿姚氏宗谱》,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记载庄桥姚氏始祖和世系。始祖为慈城植本堂姚氏十九世孙姚孟宾,他把自己的次子姚元绅过继给四弟姚孟赞为嗣。姚孟宾、姚孟赞兄弟在庄桥买有大量的私有田地,就把家开始迁居庄桥姚家村。姚孟宾,字汝敬,号斗泉,生有六个儿子。姚元绅,字子缙,行智百九五,生明万历九年,卒万历三十八年。除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记载外,也有溪上文人、晚清贡生王家振撰有《姚君秋珊墓表》。文中写庄桥姚秋珊:“名震,谱名祖炜,字美堂,别号秋珊。兄弟三人,同客申江,一时有三珠树之目……姚氏自后宋曰榛者,始由云楼迁慈谿,至明嘉靖朝,曰孟宾,卜居德门乡之庄桥,君孟宾公后也。在邑之姚,极盛于胜国,今庄桥支反过之,族之兴替,岂不系乎其人哉!”此文与《慈谿姚氏宗谱》内容可互相佐证。
  (5)文溪乡姚氏清末迁往庄桥姚家
  汶溪姚家位于慈城东北八里虎山西麓,属于汶溪乡,俗称乌家岭姚家。清康熙年间因逃荒从余姚定居于此,有支系在清末衍迁庄桥姚家。古代人们迁移、避灾、躲债等皆喜欢投亲靠友,或往同姓宗人处立命安身。
  慈东姚氏除清六公外,以上五种其他来源姚氏之说,可解释民国《慈东姚氏宗谱》所列世系之外许多姚氏之疑,也补正此宗谱中世系相互连接不上的亲脉断裂之谜。目前庄桥姚家村姚氏主要是以清六公为主系,另由几支同宗不同支派的姚氏组成,而清六公先祖为慈城植本堂始祖姚榛之六世孙姚荣孙。当然这个千年古村,也许还有其他姚氏后裔的存在,但已经是零碎的、没有记忆的,甚至早已融入了主流姚氏大家庭的个别外来小支。
  七、结语
  综上所述,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无论汉唐还是宋元都是同宗同源一家人,是宋明时期宁波声势煊赫的官宦世家之一。历史上曾走出二十九名进士,其中姚颖、姚涞两人为状元。另有宋龙图阁学士姚孳、明广东参政姚堂、兵部尚书姚镆等高官名士。笔者经过一年多研究,姚氏这样让人惊诧的望族,如果没有朋友给我以巨大支持和不断督促,没有姚氏后裔给予自始至终的鼓励和帮助,我可能难以挑起这副重担或者半途而废,不可能跌跌碰碰走到现在。
  本文前四种考辨,主要是针对两宋之前慈城姚与金川姚的同源关系,因年代久远,文献缺少,笔者已尽最大努力,只能大概如此。第五种考辨,主要论述元明以来金川姚与慈东姚主体无同源关系,慈城姚与慈东姚主体有血缘关系。这是最让笔者欣慰之处,为慈东姚氏寻根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为历代府县志作了一些订正。
  其实在明清时期,无论是慈城植本堂姚氏,还是慈东姚家村姚氏,他们相距不过二十里地,喊话喊响一点也能听见一半。如果当时编谱时,双方都能认真点,多迈开几步寻访和考查,也许不会给今人带来许多麻烦,也不会给笔者留存考辨的空隙。
  总之,今天我们对宁波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姚氏家族,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的热爱。虽然先人们已和我们渐行渐远,但是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家国至上的优良传统,一直是当今时代的正能量和主旋律。
  2019年4月
  修改于宁波钱氏近慈湖斋
  慈东姚氏家族考略
  □钱文华
  慈东姚氏:慈东是指1954年前慈谿县东乡,即县城慈城东面一大片区域,俗称慈东。这片区域,唐宋时属慈谿县五乡之一的德门乡全境,加上西屿乡刹子浦以东一大片土地。今大致范围是江北区的庄桥街道、洪塘街道和慈城镇东面的区域;镇海区的九龙湖镇、骆驼街道大部分。即原江北区费市、洋墅、庄桥,洪塘、裘墅、慈东等乡镇;镇海区原汶溪、长石、骆驼、河头等乡镇。姚氏是指慈谿县东乡姚家村姚氏,今属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姚家村。
  慈东姚氏,明清时为慈谿县四都二图,民国时为慈谿县灵阳乡二村,1954年10月慈谿县拆分,时为宁波市新和乡二村,1958年为宁波市庄桥公社姚家大队,1960年为宁波市甬江公社姚家大队,1961年为宁波市甬江区庄桥公社姚家大队,1963年为宁波市郊区庄桥公社姚家大队,1983年为宁波市江北区庄桥乡姚家村委会,1984年庄桥乡并入庄桥镇,时为宁波市江北区庄桥镇姚家村委会。2004年7月庄桥镇改为庄桥街道,时为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姚家村委会。旧时流传于慈谿县东乡的俚语“童姚马径张,金子好打墙”中的“姚”,即是晚清以来远近闻名的慈东姚氏,他们以经商致富而名震乡里。
  姚家村位于庄桥东北2公里,分为前姚、后姚、太二房、庙跟等姚姓为主的自然村,自然村因前、后姚两大姚姓居多而得名。前姚:聚落呈块状,地处河之南,故名前姚。192户,395人。有小地名玉房、樟树门头、西进弄、天一房、老房等。后姚:聚落呈块状,地处河之北,故名后姚。189户,507人。小地名有桥头、外河头、里河头、前新屋、后新屋等。庙跟:原村南有八部庙,故名。聚落呈块状,48户,115人。太二房:由姚氏房号得名。聚落呈块状,82户,208人。如今的姚家村地势平坦,古树古道古民居,小桥流水,田园阡陌,一派祥和。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对于一个历史悠久和脉络完整的家族来说,必须有三件具有象征意义的珍宝:其一,有记载着家族辉煌历史的家谱。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长辈。其二,有竖立着家族中心权力的祠堂。祠堂首先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同时被视为一个宗族的象征,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神主,成为同族人追思和祭祀的场所。其三,有维系着家族长幼尊卑次序的字辈。字辈是我们老祖宗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家族一种特别的“礼”制,是能区分族亲们世系远近和寻根问祖的密码,是尊祖敬宗的象征。同族人统一制定世系序列的字辈,且世代相传,在取名的时候都要严格遵守,是增强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今考证慈东姚氏也从他们的宗谱、祠堂、字辈入手,为显示史料和历史名称的延续性,本文依旧使用“慈东姚氏”这一特定的家族符号。
  一、慈东姚氏的由来
  慈东姚氏老祖宗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间迁徙到姚家村这块风水宝地?笔者对宗谱、县志、地名志以及文人笔记等记述,进行了一番梳理。慈东姚氏来源大致可分为主流姚氏和零星姚氏。
  1.主流姚氏
  主流姚氏:不是按迁居的时间早晚来定论,而是根据文献明确记录家族始祖、世系、祠堂等要素,血缘亲情,一脉相承,并获得慈东庄桥姚家村姚氏主流的公认。
  姚家村姚氏主流(主要居住地为前姚自然村,也散居于附近后姚、庙跟、太二房等自然村)的源头是元朝清六公姚锐翁,他是慈城植本堂姚氏始祖姚嗣宗十世孙、北宋姚榛八世孙南宋咸淳举人姚荣孙之孙子,元大德举人姚獬孙第三子。据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五宗三房世系图:“姚锐翁(后改名冕),姚獬孙三子,字崇德(后改字具瞻),行清六。元授宣教郎。”
  主流姚氏除了清六公世系外,另有植本堂姚氏族人姚用中于明初迁居慈东姚家村,姚孟宾于明嘉靖时迁居慈东姚家村。这两支姚氏与清六公姚氏有着很亲的血缘关系,主要居住地是与前姚村隔河相望的后姚村,但也存在相互间不分彼此的杂居。清初以来,以主流姚氏前姚清六公后裔为主,后姚这两支姚氏为辅,共同组成了清末流传于慈东“童姚马径张,金子好打墙”俚语中的姚氏。本文因以主流清六公姚氏世系研究为主,故对后姚这两支姚氏不再单独赘述。
  当年清六公姚锐翁为了生存和发展,立志从县城慈城迁往慈东庄桥姚家村安家,虽然那里已有同姓不同族的零星姚氏存在,但是这些姚氏的生活,普遍贫困。当他们见到清六公这个财大气粗的新贵光临,点燃起了心中的希望,自愿把清六公捧为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大哥”。而清六公姚氏在姚家村落地生根,繁衍不息,经济厚实,子孙众多,一直掌控着村里大小事情的话语权,也被周边著姓望族公认为姚家村姚氏的正统。
  2.零星姚氏
  零星姚氏是世代生活在慈东庄桥姚家村,与主流清六公姚氏千百年来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姚氏。尽管有些始迁时间更早,甚至比清六公姚氏还早二百余年,也有在明清时从外地慕名迁居而来,依附和投靠同姓的大户人家。这些零星姚氏,明清以来人数稀少,文化较低,相对贫穷,大多作为主流姚氏家族的帮佣而生存。
  这些零星姚氏的共性:世系失传,未建祠堂,忘却祖宗。当然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没有一个姚姓村民认为自己属于零星姚氏的后代,因为他们早已融入或依附于姚氏主流清六公后裔的大家庭之中。
  零星姚氏大致来源有四(据古今文献,其实有些不一定真实存在过,只是误传):其一,民国二十年出版的《慈东姚氏宗谱》,卷前录有金川姚氏宋末进士姚梦荐所编旧谱;始迁祖姚价,南宋初从慈城(金川乡)迁来慈东姚家村。其二,民国十九年《鄞西锡山姚氏宗谱》,始迁祖为姚价的从弟姚佑,南宋初从慈城(金川乡)迁庄桥姚家村。其三,1993年出版的《宁波市地名志(市区部分)》,载:姚氏始祖是南宋时从河北迁至慈县德门乡姚家村。其四,1990年出版的《镇海区地名志》载,清末汶溪乡姚家自然村姚氏迁往庄桥姚家村。除了上面四种来源之外,当然还有说不清道不明来源的其他姚氏,只是在文献里没有留下痕迹罢了。
  二、慈东姚氏家谱考略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一种表谱为形式的历史图籍,记载了一个家族同宗共祖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但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属极其珍贵的人文资料。
  据民国《慈东姚氏宗谱》记载,历史上与慈东姚氏相关的族谱流传或纂修,共计四次:其一,是宋末慈谿金川支姚氏编纂过简谱,而谱本至今唯一流传于慈东姚家村;其二,清嘉庆、道光年间慈谿植本堂慈东清六公支系首次编纂宗谱;其三,清光绪三十一年,慈东清六公后裔姚来骥对道光本宗谱进行私下重校;其四,民国二十年慈东清六公后裔聘请谱师王载芳再修宗谱。下面对四次修谱的情况进行解读。
  1.宋末慈城金川支姚氏编纂过简谱
  此谱编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编纂地不是慈东庄桥姚家村,而是慈城祖地或鄞东老界乡姚家村。此谱与慈城植本堂姚氏无关,只是属于慈城另一支金川姚氏的简谱。因其谱内曾提到金川姚氏始迁慈东姚家村的姚氏先祖为姚价,故而权作姚家村第一次编谱。此谱编好不久,可能是金川姚氏迁往慈东姚家村的子孙已是式微,逐渐不见所终。此谱编纂时,作为后来姚家村姚氏主流的清六公尚未从慈城植本堂迁来。至明清时,清六公的后裔得到这本宗谱,误以为自己是此谱的后人,所以最后保存此谱却是植本堂迁慈东清六公的子孙。
  此简谱名称为《旧谱略原图》,编纂者是慈城金川支姚氏七世孙、南宋咸淳元年进士姚梦荐。今留存有姚梦荐旧谱序言一篇《四明姚氏一览记》,考证一篇《姚氏分派记》,从北宋迁慈始祖姚章至南宋末九世世系图一篇,以上三篇都由民国《慈东姚氏宗谱》卷首抄录而传世。关于此谱世系是否真实可靠,谱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名字、生卒时间,都可与今存世的民国本《鄞西锡山姚氏宗谱》《鄞县姚氏宗谱》相互印证。
  2.清嘉庆、道光年间姚家村第一次修纂宗谱
  慈城植本堂姚氏清六公元时迁居慈东姚家村后,第一次正规修谱是在清中期嘉庆与道光年间。此次修谱疑非公家发起,而是属于几个族亲的个人行为。从目前的史料分析,也许编谱资金不足,寻访线索短缺,族人热情不高,传世家族史料稀少,再加上时间紧迫等原因,致使谱本内容十分单薄,某些支派世系凌乱,人物字号多半缺失。宗谱修成后,既没有公开刻印和广泛流传,也没有另抄一本藏于宗祠,只在私人手中密藏。
  修谱者是清六公后裔十五世姚煃(字瑞照),初校者是十五世姚瀚(字慕韩),誊抄者十六世姚汝棠(字憩南),再校者十六世姚汝杰(字卓人)、姚涣(字盈川)。
  第一世祖为元时的姚锐翁(后改名姚冕),最晚编到其二十世,时间截止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
  此谱原始抄本至民国年间已失传,但光绪年间重抄和校勘的谱本存世。让人欣慰的是,从道光年间起,部分姚氏支系起名开始使用字辈,到民国时已变成姚氏族人的共识。
  附录:清道光三年十五世瑞照公撰《姚氏宗谱原序》
  予姚氏,自宋迄今世远族繁,而谱系向经遗失。旧传谱略一本,上卷,自贰二参军起,历九世而止,第七世宋进士梦荐公所志也。下卷,自清六承事起至五世钦行而止,以后阙如。不知何代何人所记,由是世系莫稽,行次不齐。族中人尝建议立谱,因世代久远,族姓纷繁,艰于措手。迁延至今,卒无创首,予何敢以此自任。第思及今,再不稽查,日后更多阙略。盖尝有志焉而未逮,近以年迈,科名、家务概从委置,舌耕之下,得有余闲,爰从旧所传记,钦行以下逐一咨询,随在考证。起自启行,上接旧传,间有后裔失传,世次久湮者。但起自才行,良行,其前阙而不书。志稿成合,前旧记自清行始,凡二十世,绘图立传,誊写成帙。虽不敢谓一无差脱,而近代目前之伦颇详尽焉,后世有人缘此,而更加修饰,再为续补,庶世世子孙得有所据。云尔!
  清道光三年,岁次癸未,太簇月中浣穀旦。
  清六公姚氏后裔第一次编谱时,一直没找到自己先祖的来源,误以为自己是金川支姚氏的后人,故家谱、祠堂都有提到金川姚氏的史料。
  3.光绪三十一年姚来骥重校宗谱
  此谱是慈城植本堂慈东清六公支姚氏宗谱,而封面题名为《慈谿姚氏宗谱》。
  据卷首题记:“清光绪己巳(1905)三月重校,裔孙来骥飞白。”此谱共有七册,现缺第六册。
  从严格意义来说,这部抄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家谱不能算作修谱,是在重抄过程中,顺便对原谱失误处略微作些订正和增补(主要是自己所属支系部分)。再说这次重校是个人行为,没有得到宗族的支持,也不是公开的行为。
  重校者姚来骥,是道光修谱誊抄者姚汝棠的侄孙。所以姚来骥家中藏有世传的旧谱抄本,到他手里可能有些破烂不堪,于是重抄,顺便作些勘误,仅此而已。
  4.民国二十年姚氏再修宗谱
  慈东姚氏第三次修谱始于民国十七年(1928),编成刻印于民国二十年(1931),谱名为《慈东姚氏宗谱》。
  此次修谱与上次修谱间隔百年,上次修谱是私人的,而这次是公开的,得到慈东姚家村清六公后裔众人的支持。古代修谱按“谱法当一世一修,故每三十年为率”。这里的率,是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平均出生代数。据统计约以三十年为一世一代,如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共五代,也就是以三十年为一代,共计一百五十年。而修谱一般要求三十年一修,如年代相隔太久,编谱难度较大。而查看慈东姚氏对家族的史料保管、传承、记录都不是很正规的操作,在松散的常态下自生自灭。
  当年姚氏乡绅专门聘请镇海谱师王载芳参与专职修纂,但艰难程度还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作为最可借鉴的嘉庆、道光年间编纂的抄本《慈谿姚氏宗谱》,只闻其声,茫然不见影踪;光绪年间重校本《慈谿姚氏宗谱》,却藏之密室,如石沉大海,无人知晓。只有宗祠里留有历年来记录的丁簿和部分宗族史料,虽然残缺不全,总算可助一臂之力。王载芳接手编谱,想要编成一本像样的宗谱,缺少的东西实在太多,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到如今,最有本事的人都会感到束手无策,而谱师王载芳倒是非常认真的人,硬着头皮东寻西找,拼拼贴贴,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抄编成这部二卷本的宗谱。唯一遗憾的是,谱师当时未到二十多里外的慈城姚氏植本堂去寻访,本来可使他更好更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附录:民国二十年《慈东姚氏宗谱》编纂者王载芳所撰的一篇序言《慈东姚氏宗支世系图序》
  吾国从前有历代帝王之世系,而家族则有历代昭穆之世系图,国有世系,不过记帝统;而族有世系,则所以叙彝伦也。姚氏宗谱自清道光时续修以来,迄今已百年矣。而族巨支分,似续之,蔓延稽查殊难。岁戊辰(1928年),姚君葆甫、文兴、鼎涛等创议续谱,而委载芳膺纂辑之任。窃以载芳不谙谱学,何敢担此重责?故以三君敦本睦族之诚意,不能不勉从其事。乃荏苒三载,虽有所采集,而东麟西爪,仍无从成其完帙,不得已乃依据旧谱及宗祠历年上名之丁册,循其履历,承而厘定之,续成世系图一袭。虽无行次之叙述,而支分派别,俾生存者得穷源,竟委知其身之所由来,或可聊慰诸君创议之苦心乎!若夫先世之行状,及生卒年月、配氏、坟墓、亲戚之记载,而成为完全之家乘。则姑俟热心诸君之筹划、从事、补修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年七月下浣
  5.关于民国《慈东姚氏宗谱》的几点说明
  民国二十年刻印的《慈东姚氏宗谱》,是慈城植本堂姚氏清六公元时迁居庄桥姚家村分支的宗谱。为便于读者对此谱有些了解,下面有三点说明。
  (1)关于此谱的提要
  民国《慈东姚氏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一书简介为:“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慈谿)王载芳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敦睦堂木活字本,2册,书名据书签、版心题。始祖章,北宋时由和州迁四明慈水金川乡。始迁祖冕,元季由金川乡徙居慈东德门乡。卷首分派记、旧谱略,卷一、二世系图,卷末宗祠缘起、孝女传。”
  以上内容需说明两点:其一,“始祖章,北宋时由和州迁四明慈水金川乡”,世称金川姚氏,是其曾孙姚价或姚佑,在北宋末迁往慈东德门乡姚家村。其二,“始迁祖冕,元季由金川乡徙居慈东德门乡”,其实姚冕,即姚锐翁,后人尊称他为清六公。他是慈城植本堂后人,与金川姚氏不是同族。
  (2)关于此谱的凡例
  民国《慈东姚氏宗谱》谱前列有十二条编谱“凡例”,简洁明了,阐述编谱者的基本思路和编纂要求,并特别强调世系图依照祠堂提供的人丁册为准。现抄录于下:
  本世系图仿欧阳氏体例,而以五代为联。旧谱《略原图》,悉照旧谱列入。旧谱世系自清六公起,间仍有统绪无稽者,仍照旧谱。自昌行起,或自才行良行起。凡已故者不名,则以讳书之。凡出继、入继、无嗣、未娶、早卒五项,有世系绝续之关,亦分注之。旧谱世系图中,有注未娶者,有注早卒者,无从识别。此次修订,凡已成年未娶而卒者,书未娶;已娶而卒者,不满三十,或未成年而有冥配者,书早卒。本人已故,而后嗣无从查稽者,则录至本人及身止,而不注无嗣,所以阙疑也。凡乔居异地者,则书其地。凡有出家为僧,及出外不归者,则分注之。凡本支有出为他家螟蛉者,则注明其所在地,如有人为螟蛉者,则不竖红线。凡夭殇者,概置不录。本世系图依照人丁册例,不列配氏、女子。
  (3)关于此谱的目录
  民国《慈东姚氏宗谱》卷首载有《姚氏宗支世系图目录》,据此目录可知,卷首为姚氏旧谱抄录的内容,前两篇《四明姚氏一览记》《姚氏分派记》,及第四篇《旧谱略原图》,是宋元遗留下来金川姚氏极其珍贵的家族文献,与宁波其他金川姚氏后裔所存史料相互对照,佐证了金川姚氏的来源及宋元时期的家族变迁。卷一卷二是清六公名下的世系图,除了个别旅居外地,早已被族人遗忘,然后自己找上门来认祖归宗,并得到宗族认可的姚氏分支外,大多支系是祠堂丁簿里的记载。经过岁月洗礼,是凿凿可信的旧抄。这些支系派生的年代,大多在明末清初(不含同一支系名下的分派),包括本地居住及迁移外地的派系,共计32脉。查考32姚氏分支,即为32个支系的祖宗。其实在明末清初,姚家村属清六公后裔并留有子孙的男丁只有32人。所以当时清六公后裔并不发达,势单力薄,算不上是慈东大族。卷末载有《姚氏宗祠缘起记略》《姚孝女传》两篇,其中《姚孝女传》摘自光绪《慈谿县志·烈女传》。
  卷首:四明姚氏一览记,姚氏分派记,姚氏宗谱原序,旧谱略原图,清六公世系小序。
  卷一宗谱原图(后孟房):甫八房一支世系,海顺房一支世系,大一房一支世系,大五房一支世系。义二房一支世系,义二房分出贵房一支世系。夏房一支世系,夏房分居塘一支世系。成房一支世系,综房一支世系,东岸一支世系,春房一支世系,龙霖公名下一支世系,德章公名下一支世系,德卿公名下一支世系,尚体公名下一支世系,旭明公名下一支世系,应彩公名下一支世系,端仁公名下一支世系,揆之公名下一支世系,君藩公名下一支世系,西岸一支世系。
  卷二宗谱原图(后仲房):大檐头一支世系,四二房一支世系,永川公名下及五十房一支世系,盛八房一支世系,兴义房一支世系,高房一支世系,四七房一支世系,四七房分出一支世系。
  卷二宗谱原图(后季房):店圆公名下一支世系,顺本祀名下一支世系,大屋一支世系,高田头一支世系,下湾一支世系。分居定海北蝉支缘起,附分居定海北蝉一支世系(此支不是清六公后裔)。
  卷末:姚氏宗祠缘起记略,姚孝女传。
  三、慈东姚氏宗祠考略
  祠堂又称宗祠、家庙,是古代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遗产和精神家园。宗祠一般都建筑于家族的居住中心,象征着家族的辉煌过去和美好未来,是家族子孙的圣殿。浙东宗祠的院落空间都以三进或四进建筑构成,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庭园,有些祠堂还附设有雕刻精美的戏台。享堂是祠堂的正厅,俗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
  慈东姚氏宗祠在清乾隆之前的基址,已经无考,而为姚氏家族公认的宗祠,始建于乾隆末与嘉庆初之间,基址在姚家村东南隅,堂号敦睦。
  下面附录清光绪姚氏十六世孙汝椒所撰《姚氏宗祠缘起记略》一文,以便大家对慈东姚氏祠堂有所了解。
  姚氏宗祠缘起记略
  粤思我族之兴肇,自宋承斡公旧居和州,以父恩补明州观察推官,遂家于慈水之金川乡,语详姚氏分派记,及四明姚氏一览记。其分居于今处也,则自始祖之仲子次翁公始,由金川乡徙居于此。其后子孙繁延,为慈东巨族。自宋而元,以迄明末桑田沧海,世事变迁,兵燹之余,祠宇为墟。清初国乱稍平,于是离者复合,散者重聚。以长以育,至乾嘉时生齿日繁,而宗祠之制荡然无存,其故址亦无从追稽,人人以为憾。我伯祖士钧、士鋐、士镇,族伯学礼、学高,族兄汉升、呈瑞、安道八人,情深追远,谊笃宗礽,同志合谋,创议建祠。相士度地,即于族之东南隅,鸠工庀材经营,区划计成。坐兑向震,正厅左右花厅,两旁左为功德厅,右为节孝厅。正厅对面门庑,门庑左右为倒厅,倒厅间壁各建廊屋一间。正厅左畔,坐坎向离。侧厅左右廊屋,五间二弄。量计基地三亩一分一厘零。而宗祠之制度规模,无不大备。祠成,颜之曰:敦睦堂。中祀始祖及本支祖宗,其余则序其昭穆,而分祀之。惟有功建于祠,立不遗主于功德厅;有节闻于朝,立不遗主于节孝厅;有捐助产业于祠者,立不遗主于侧厅,颜其名曰:永享。未婚而卒,例不入祠,后人或有冥配,祠中另建神龛于西北隅小轩,准其附祀焉。祠之建,始于乾隆壬子(1792年),落成于嘉庆丙辰(1796年)。盖五阅寒暑,而大工告竣,迄于已百余年矣!虽其间隳坏毁弃,后贤踵而修葺之,而矩矱则仍伯祖等八人之旧云。椒恐久而失传,后之人莫识其缘起,因修三六房支谱,而志其大略如此,亦以见伯祖等八人敦宗睦族之谊,为不可泯尔!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之吉,十六世孙汝椒谨志。
  四、慈东姚氏的行第(字辈)考略
  行第,俗称字辈,也叫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字辈是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带有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体现在,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字辈不仅使族人长幼有序,且为宗亲探本溯源,寻根问祖提供一定的依据。尽管不是唯一认宗寻宗凭据,但是看名字字辈,很直观很容易能辨别宗系,利于同宗支之间互认,或许无意中就能在互不相识的人群中找到“自己人”。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还有的家族规定人活着和死去使用不同的字辈,即规定两套字辈,每个人拥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活着时候用,一个是死了之后用。而去世后再贴上家族的字辈,称为阴歌,不过这种方式不常见。
  1.宗谱原行前二十代阴歌(字辈)(七世祖梦荐公作)
  清正敬德 钦启甫昌 盛秀才良 济美余庆 兴贤位能
  这是民国《慈东姚氏宗谱》上所抄存的前二十代阴歌,即字辈。所谓慈东姚氏字辈始创于南宋咸淳年间,为七世祖梦荐公所创,也可能是姚氏后人的伪托。姚梦荐属于金川姚氏的后裔,为宋末元初时人,并未在庄桥姚家村生活过,甚至根本未来过。而慈城植本堂清六公是在元时迁到庄桥姚家村,“清”字只是慈城植本堂宗三房所排列使用的字辈。据《慈东姚氏宗谱》分析,在明朝清六公姚氏家族既没有建过宗祠(无经济条件,但各小支可能有简陋的家祠),又没有编过宗谱(无族人发起,但各小支可能有断断续续简单的世系抄本),也从未使用过上面的字辈。开始编写阴歌,可能是清初以来,由于姚氏人口的猛增,经济的快速好转,姚氏与周边大族联姻的增多,才引起个别族亲对宗族发展的忧虑,开始编写字辈,为赢得大家信任,前二十代阴歌,就假托是“七世祖梦荐公作”。待到修宗谱时,把字辈再一个个贴在先祖的头上,以显示家族的世系和辈分。
  2.宗谱原行后二十代阴歌(字辈)(十五世祖瑞照公作)
  玉洁如日皎 普照善地乡 光前兼裕后 永远镇家邦
  这是民国《慈东姚氏宗谱》上所抄存的后二十代阴歌,即上面前二十代阴歌用完,再将后二十代阴歌接上。根据民国《慈东姚氏宗谱》所示,至当时编谱时已使用了“玉洁如”三字辈。但谱师用词不够规范。既然上面使用“阴歌”,一般都指族人弃世后所用字辈,而当时编谱时,所用阴歌开头三字辈“玉洁如”,即姚氏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世系字辈,因这些族人当时大多还活着,所以实际上从未使用过。其中二十三世男丁是姚氏辈分最小的,编谱时还是童年或幼年,却把阴歌里的字辈,在谱里强贴在他们的头上,显然不够规范。
  3.宗祠排行(十四世起)
  念兹烈祖 聿来胥宇 克定厥家 受天之祜
  永言孝思 监亦有光 本支百世 长发其祥
  这是民国《慈东姚氏宗谱》上所抄存的宗祠排行,即慈东姚氏宗人都必须遵守的字辈。再看上面前二十代和后二十代阴歌,所有慈东姚氏宗人都未在名字中实际使用过,可以断定这些阴歌字辈或抄自本支派之外的大宗姚氏,或抄自本支派之内某分支私有的字辈。考察民国《慈东姚氏宗谱》,此宗祠排行姚氏宗人普遍实际使用从十八世“聿”字开始(也有部分支系未使用)。“念兹烈祖”四字中的前三字“念兹烈”,几乎没人使用过,后一字“祖”,只是个别小支派在使用。由此可见,此排行编于十四世至十七世之间,出自某位有话语权的先祖之手,时间大约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
  五、结论
  慈东姚氏家族,作为晚清以来慈谿县东乡的富裕门庭,为乡人所称赞。可这样一个因经商致富,远近闻名的家族,十分遗憾的是清乾隆之前的家族史料,大多已经散失,致使族史没有连贯性。清乾隆之后,由于家族财富积累迅速,人丁兴旺,编家谱,立族规,特别是慈东姚氏宗祠的建立,使众多族亲有一个共同朝拜的圣殿。再加上十六世以后,姚氏大多派系开始使用宗族内通用的字辈,使慈东姚氏这一血缘性的宗族,慢慢走向了融洽、团结、共识、文明。
  写于2017年10月19日
  修改于2019年6月16日
  慈东姚氏来淮公世系研究及其他
  □钱文华
  一、缘起
  2015年5月的一天,老友、《宁波日报》副总编(原《宁波晚报》总编)姚志明打电话来,说有要事商量,诚邀我方便时去他办公室喝茶。几天后我专程去他办公室,一番寒暄后,转入了正题:姚志明1999年曾编过一本自家曾祖以下的《姚氏家谱》。为编写此书,他曾抽出大量的业余时间,在亲属间奔走、采访、记录、整理,把能够收集到的家族史料,经过梳理后都写进谱里,但对曾祖之前的历代先祖却一片茫然。姚志明的祖父少小离开庄桥姚家村,而后学生意、经商、结婚、生子,一直生活在宁波城里;姚志明与其父亲自然都成为地地道道的宁波城里人,再加上姚家村已无直系亲属,故而对姚家村姚氏家族认知有限,对村里目前的现状也不清楚。姚志明希望我助他一臂之力,帮他寻找到曾祖以前较可靠可信的世系和族史,梳理姚氏家族繁衍的脉络,及宗祠的基址和存世的宗谱,以实现他报本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的眷眷之意。
  我在一片茫然中接受他交给我的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首先在家里查阅大量与慈东姚氏有关的史志资料与学术文献,请教几位对宁波地方文献有研究的专家,再通过走访宁波天一阁、市图书馆,寻得相关的蛛丝马迹。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漂泊有多远,总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过我们的亲人,那里埋葬有我们的祖先。因此家谱和祠堂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经过种种努力,我终于从上海图书馆搞到了一套《慈东姚氏宗谱》复印件,经过反覆的研读,与其他姚氏相关的文献进行比较,并通过拜访姚家村原生态的族人,基本厘清姚氏宗谱中所编内容基本的真实与存在的疑窦。
  让人欣慰的是姚志明的曾祖父来淮公世系非常清楚,这可能是姚志明的孝心在冥冥之中得到了上苍的恩赐与眷顾,也是他长期来为人谋事凭良心的一丝报得,更是他对自己的子孙最美好最珍贵的一个交代。
  二、来淮公直系世系简介
  来淮公是慈东姚氏始祖清六公姚锐翁十八世孙,行第位,讳来淮,字舲生,又字铃笙、铃生。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74),卒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
  世系,亦称“世次”“世统”,是一个家族血缘传继的直接表述。世系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也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由男性子孙排队列而成。
  世系有直系和旁系之分,也有家族和个人之分。对家族来说,以始祖第一代为准,以后的结构分为直系、旁系(支系)等。直系中的嫡系(甲),也是全世系中的嫡系,即“大宗”。第二代中的非嫡系(乙),又衍生出直系、旁系等,与甲的子女共同构成第三代。乙的直系就是乙这一支系的嫡系,即本系的大宗,但相对于甲及其嫡系后代来说,仍为全家族的“小宗”。以后各代,以此类推。对个人来说,以他为中心,上至父亲、祖父、曾祖,直至始祖,下至儿子、孙子,直至今天的血脉,也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纯正血脉,如一条长河经久不息,组成个人独有的直系世系。当然世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出现特殊情况,世系也会像河道一样,曲折迂回了一下,再向前流去,譬如过继给别人。
  关于来淮公直系世系的基本情况,笔者所用资料主要来源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刻印的《慈东姚氏宗谱》,相对来说较为可靠。来淮公直系世系就是指其从始祖一代代下来至其名下五个儿子为止,历经二十世,六百余年,即元代至民国年间的香火延续。以下为来淮公世系表:
  始祖行第清,排行六,讳锐翁,后改名冕。生子三:伯常(孟房)、伯通(仲房)、伯全(季房)。
  第二世行第正,排行三,讳伯常。生子一:敬通。
  第三世行第敬,排行一,讳敬通。生子五:德浩、德淳、德深、德津、德澄。
  第四世行第德,排行二,讳德淳。生子三:锵、锡、钿。
  第五世行第钦,排行四,讳锵。生子一(名无考)。
  第六世行第启,排行九(讳名无考)。生子一(名无考)。
  第七世行第甫,排行三十(讳名无考),字永嘉。生子四:懋斋(东岸祖)、昌三十六(三六房祖)、昌十五(陶房祖)、昌五十九(西岸祖)。
  第八世行第昌,排行五十(讳名无考)(陶房祖)。生子一(名无考)。
  第九世行第盛,排行四三(讳名无考)。生子一:尚礼。
  第十世行第秀,排行九六,讳尚礼。生子四:旭明、应彩、应宇(四子名无考,字君藩)。
  第十一世行第才,排行百十,讳应宇。生子二:赓尧、韬。
  第十二世行第良,讳韬,字揆之。生子二:琮臣(出继伯父赓尧公)、瑞臣。
  第十三世行第济,讳瑞臣,字锡九。生子三:凤林、凤阳、凤喈。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凤阳,字仲喈。生子四:枢、梅、模、栋。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枢,字位北。生子二:燕、杰。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燕,字启商。生子三:坤、坰、埰。
  第十七世行第兴,讳垌,字芳原。生子五:钰、鍌、〓、钧、钜。
  第十八世行第贤,讳钰,字成五。生子四:来涔、来泩(出继鍌公)、来溱(出继〓公)、来淮(出继钧公、钜公)。
  行第贤,讳钧,字显五。过继子一:来淮(入继)。
  行第贤,讳钜,字尊五。过继子一:来淮(入继,兼祧)。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来淮,字舲生。钰公四子,出继钧公、钜公。生子五:胥椿、胥桢、胥梁、胥栻、胥权。
  第二十世行第能,讳胥椿,字瑞荣;讳胥桢,字春荣;讳胥梁,字祥荣;讳胥栻,字茂荣;讳胥权,字钦权,又字德荣。
  来淮公直系世系摘自民国二十年出版《慈东姚氏宗谱》相关内容,将世系与来淮公在1942年所立《分书》合起来进行分析,有利于解读宗谱中存在的问题。
  1.慈东姚氏直系为何以清六公为始祖?
  始祖,是指最早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一般情况下,“始祖”带有唯一性,即一个姓氏只有一个始祖。据慈东姚氏世系图注释:“始祖次翁公以下数世有图无传,且有罹兵燹者,无据足述,遂失其次,不敢伪其传。故后以清六公为一世,另起。”按家谱注释应理解为,始祖清六公之前,已难以考证,故以元代清六公为一世祖。即使是被认为始祖的清六公,因为姚氏后人在编谱时已不了解始祖的由来,所以民国编纂慈东姚氏家谱时,也只能据旧谱简单抄录,还是缺乏可供研究的史料,且留存诸多让人不可思议的疑问。笔者就是在破解这些疑问时,在清光绪慈谿植本堂刻本《姚氏宗谱》中,发现了清六公的身影,他是慈城植本堂始祖姚嗣宗十世孙,从而揭开了一直萦绕在慈东姚氏家族心中的谜团,使姚氏子孙知道了自己的始祖叫清六公,来自慈城姚氏植本堂,从元代走来。
  2.清六公的子孙为何与慈城植本堂族亲失联?
  笔者根据查考史料分析,失联疑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家道中落。清六公在慈城时家道中落,遂隐居于慈东。清六公的祖父姚荣孙是宋咸淳六年举人,授承信郎,宣德州旌德县干官。父亲姚獬孙是元大德五年举人,任国子监学录。祖父与父亲都曾有一官半职,尽管生活在改朝换代的宋元之间,但家中已原始积累有一定的资产,不至于一下子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问题是父亲姚獬孙是个传统的文人,他心高气傲,面对异族血腥统治和官场的浑浊黑暗,骨子里有几分士人的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基层小官不久,就弃官回乡,隐居于慈城西北双峰深山里,性格豪爽,广交朋友,并以诗书自娱。日子一久,坐吃山空,经济发生严重的危机,甚至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去世时连丧葬费也无处着落。清六公胞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除大弟姚悦翁,出继给从伯父姚异孙为嗣外,其他兄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只得各奔前程自找生路。清六公居地与姚氏大本营慈城有着二十多里的距离,他善于理财,勤俭持家,不久开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平时,他又很少与慈城族亲来往,清静无为,自得其乐。故多年后至他的子孙辈,已与慈城宗支姚氏“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其二,张家助婿。清六公所娶夫人张氏,家谱里只说是坊隅张润孙之侄女张定。笔者猜测,张定即是慈东马径大户人家的女儿。清六公年轻时是个白面书生,曾发奋读书,企盼像先祖一样能够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光宗耀祖。后因元朝社会黑暗,深感读书无用,难以舒展自己的抱负。再说其父亲弃官隐居,也打碎了他做官的黄粱美梦。正在四处彷徨之时,慈东马径张家看中了青年才俊的清六公。清六公岳父不但富裕,而且慷慨,嫁女时带来许多压箱田,这些田产就在马径村毗邻的姚家村,并足够使他下半辈子生活无忧。婚后,清六公自然移居至岳父张公安排的姚家村,既摆脱城里各种烦琐嘈杂,又可以静心读书,并可就近照顾年老的岳父母。这样清六公后半生生活安定的环境里,生儿育女,经营家业,过着较为清静的日子。那么平时理所当然倾向于张家,而与姚氏族亲就慢慢地疏远了……
  其三,孙子犯事。这事对族亲失联较为关键。清六公晚年生活较为富裕,生有三个儿子,而家谱里只记载长子姚伯常生有一子姚敬通,其他两子可能也有后裔,但到明代已经无考。清六公唯一有血脉传承的孙子姚敬通(今姚家村流传的清六公世系,其实都是姚敬通后裔),因为年轻时家中对他管教不严,身上染上了许多颓风恶习,以致最后犯事,被押送至三千里外辽东和辽左充边。据家谱载:“敬通:字隆元,伯常之子,行第敬,排行一。洪武二十四年(1391)为斗级犯条,守令查得家资巨富,罚令造南都石灰桥,二十八年桥成。兄弟娼饮作乐,为巡街御史所获。奏旨下云:‘教坊娼饮作乐,发诸辽远,以苦之。’遂充辽东广宁卫二年,改充广宁左屯卫军。配周氏。生子五:德浩、德淳、德深、德津、德澄。其第三子德深随父军所,另立世支,余存原籍。”这次犯事的结果可想而知,家族和自己都会遭受数十年的心灵折磨。而据当时流行的风俗和制订的族规,像这种犯事之人要被乡邻嗤之以鼻,也会被宗家族亲冷酷无情地切割,绝不允许进入家族祠堂,也不会让名字编入家谱。而反过来作为犯事的当事人,自觉无脸与族亲来往,逐步走向孤独封闭。本来富裕的家庭渐变贫困。数十年后,族亲间自然而然行同陌路,直至完全遗忘。
  3.从明清慈谿县现存的史志中看慈东姚氏家族
  宁波姚氏大本营在慈谿县城慈城,历史上慈谿县的事迹、人物、山水、风俗,除了《宁波府志》有大量记载外,明洪武至清雍正间,近三百多年时间,慈谿县编过多部县志,至今保存下来还有明天启志和清雍正志、光绪志。清光绪《慈谿县志》的编纂者品位高深,目光独到,且采访、记录相对到位,确实达到晚清县志编纂之典范。志书内容翔实,丰富多彩,有厚实的二十四本,五十六卷,二百多万字。有关慈东姚氏记述如下:
  《卷三·坊都·德门乡四都二图》:前姚、后姚、太二房。
  《卷三·坊表》:节孝坊,县东三十里,后姚村,国朝(清)嘉庆十六年为姚必明妻张氏立。
  《卷十·舆地五·堰》:黄梅堰,县东三十里(庄桥北),今废。姚氏谱旧称“湖门堰”。按黄梅与湖门音近,其即声之转欤。
  《卷十一·舆地六·桥梁》:前右桥,县东南二十五里,黄梅堰东南支港,前姚村。旧有乐康斋药肆,俗因呼为乐康桥。
  《卷十一·舆地六·桥梁》:碾子桥,县东南二十五里,黄梅堰东南支港,前姚村。
  《卷十四·经政三·坛庙上》:八都庙,县东南二十五里,前姚村,分祀唐孙惟最。殿额曰“柳山分支”。国朝(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里人姚鋐记之。
  《卷四十一·旧迹一·寺观上》:弥勒庵,县东三十里,后姚村,四都二图。
  4.来淮公《分书》中“永嘉祀锡九祀”解读
  1943年,来淮公(姚龄生)从上海告老还乡。不久,他在庄桥姚家村,亲自主持,并请族亲好友见证,为五个儿子分配家产,并制订了一份《分书》。末了,来淮公又专门在《分书》最后另外“再批”了四条,向五个儿子作补充交代。前三条一目了然,而第四条似乎有些令人费解。
  第四条原文为:“永嘉祀锡九祀祀产嗣后由仁义礼智信五房轮流承值。”通过标点才可正确理解:“永嘉祀,锡九祀,祀产,嗣后由仁、义、礼、智、信五房轮流承值。”对此,分析解读如下:
  其一:永嘉祀。永嘉公在《慈东姚氏宗谱》世系记载为“讳无传”,字号未提,可见宗谱中对这个先祖印象模糊。“锡九祀”中“锡九”,即是慈东姚氏十三世祖,来淮公直系上代瑞臣公的字。由此认定“永嘉祀”中的“永嘉”,也是来淮公直系上代,并肯定是比“锡九公”更早的一个重要祖宗,而且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人物。但“永嘉公”会是哪一个祖先呢?据上面来淮公直系世系分析,有两个先祖最有可能。
  一是始祖清六公姚锐翁。因为家谱记载,慈东姚氏把清六公作为公认的始祖,即一世祖。姚氏宗祠最显要的牌位自然就是清六公。但在民国三十二年撰写《分书》时,如果来淮公已知永嘉公就是清六公,为何在民国二十年纂修家谱时宗人却不清楚,把清六公的字或号“永嘉”漏下了呢?由此推断“永嘉公”不是始祖清六公。
  二是慈东姚氏第八世的陶房祖。从始祖到第七世之间没有产生较大派系,只有第八世有四兄弟,产生了东岸祖、三六房祖、陶房祖、西岸祖等四大支派,其中陶房祖是来淮公直系祖先。原以为陶房祖是“永嘉公”的可能性较大,但没有发现其他有用线索可以佐证。
  在寻找永嘉公过程中,另一条线索突然跃入眼帘,即陶房祖的父亲。2016年笔者去实地寻访来淮公故居时,有一位邻里耆老告知:铃生(来淮)公故居那幢大屋叫老墙门,而周边那一片老屋俗称“勇家房”。当时也没在意,现在想起,原来“勇家房”即“永嘉房”,是“甫三十”永嘉公名下后裔的房号。查考家谱:“行第甫,排行三十,后称三十房者府君,其后称老墙门一支。墓在德门乡古聚奎里后房桥头。四房轮流承值,其祭品用素菜,不散胙。墓祭日期定于正清明早晨,永不易日。”在来淮公直系祖先当中,唯有甫三十公有“四房轮流承值”这一条款,可见从另外一方面也佐证了甫三十公即为“永嘉祀”的主人。
  古代宗族祠堂大致分为三级,最高级别是整个族人共同建立的宗祠,中间级别是宗族下面大支派所建立的分祠,最下面是大支派所分出小支派,即近世或五服之内所建的家祠。也就是说,来淮公直系上代甫三十永嘉公,即是中间级别的分祠支祖。他的祭祀由四个儿子东岸祖、三六房祖、陶房祖、西岸祖所产生的四大支派轮流承值,至来淮公写《分书》时已延续了四百多年,子孙众多,也许有数百人。当然,要维持祭祀长期延续下去,必须积累起一定数量的祠堂田和祭器。到了晚清民国,还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店面房和股票之类的祠产。这些祀产,虽不是来淮公名下可随便处置的个人私产,而是属于永嘉公的公共财产,但来淮公有份、有权处置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权利和义务,并决定由谁来继承。
  其二:锡九祀。锡九公为慈东姚氏第十三世,来淮公为慈东姚氏第十九世,锡九公是来淮公直系六世祖。锡九公生有凤林、凤阳、凤喈三个儿子,分成三个小支派,他的子孙们为他建有小祠堂,即为家祠。家祠不一定有专用的大房子,大多利用后代子孙所居住的中堂,作为家祠使用。而家祠与分祠一样,有条件的子孙都会设置一定数量的祠产,而祠产一般以祠堂田为多。每年清明、冬至等日子,子孙们利用祠堂田租金收入,烧香祭祀,纪念先祖。可见来淮公有上代传下来一份属于他的公共祠产,尽管这份祠产数量不是很大,也不是属于来淮公个人私有,只是他有份也有一定义务。所以怕百年以后家庭内部起纠纷,来淮公把“锡九祀”写进《分书》的“再批”里,把义务与权利进行分割。
  其三:祀产。祀,即祭祀,古人逢年过节在祠堂里祭祀(拜)祖宗。祀产,即做祭祀用或维修祠堂用的宗祠下面的固定财产,主要是祠堂田、祠堂器具等公共资产。轮到族人赁种祠堂田,除了上交规定的租钿外,另外的收入就归租用人。所以来淮公把这事放在“再批”里,是非常合适的。
  其四:“嗣后,由仁、义、礼、智、信五房轮流承值。”这句话不用解释就可以理解,即来淮公百年之后,永嘉公的祀产和锡九公的祀产,由他“仁、义、礼、智、信”五个儿子(即仁房姚瑞荣、义房姚春荣、礼房姚祥荣、智房姚茂荣、信房姚德荣)继承,并轮流当值侍奉。所谓轮流,这里包含两种意思:一,祠堂下面的族人,每年轮流一户或几户(根据土地的多少而定)管理种植祠堂地。租金,即稻谷按规定每亩多少,每年丰收时要按时上交给祠堂,作为全族人做祭祀和维修费用。二,来淮公下面五个儿子轮流当值侍奉,也就是说这年祠堂地轮到来淮公名下管理种植,先由老大“仁”房“承值”,待十多年后又轮到来淮公名下,再由老二“义”房“承值”,如此下去。如果祠堂下面户丁众多,只得把地亩划分小块,每年让多户人家轮流承值。当然每年不一定只赚不赔,如碰到旱涝之年,轮流户可能还要倒贴铜钱。
  5.来淮公直系第十世祖有两个儿子吗?
  据民国《慈东姚氏宗谱》正文记载:第九世,行第盛,排行四三(讳名无考)。生子一:尚礼。但同一本民国宗谱后面又增补尚礼的一个哥哥尚体,起因是编谱时,有定海北蝉姚氏来寻根,认定他们是明代嘉靖时从庄桥姚家村迁往定海,需认祖归宗。此后经族内耆老认可,才在谱后另外又补充了“尚礼”的一个哥哥,名叫“尚体”。根据推测,第九世,行第盛,排行四三(讳名无考),其生子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即尚体、尚礼。由于当时宗谱世系已排定,不便重排,故尚体之子旭昶的定海支系排在谱后。现将谱后补充说明《分居定海北蝉支缘起》一文附录于下:
  民国十七年,宗祠正续修谱牒,至冬祭日,忽有姚道坤、姚菊芳二人到祠,声称其始祖姚公于前明嘉靖年间由慈东徙居定海北蝉,请为稽查谱牒,以便归宗等,因当时以世系无考,未经认定。翌年,道坤复携其多年老簿前来,内书尚体公之子旭昶为始祖。查宗谱,尚体公系清系第十世祖之所生,才行,两子并未有旭昶其名者,且皆有子系列入谱内,亦并未注明徙居定海者。旋经各房集议,以尚体公为尚礼公之兄,而尚礼公长子名旭明,则旭昶为尚体公之子,似非附会,且多年簿据,注明尚体公为其始祖,年代相合,亦似非假托。经众议决,准其归宗入祠,并以尚体公在慈后裔业已断绝,乃以旭昶公为之大宗焉,兹将其世系一同订入宗谱,俾后人知尚体公后裔,固繁延于定海也。
  当年编谱者工作十分严谨,补充理由也相当充分,一切皆合情合理,如果不是仔细查找,是难以认定定海支是假托慈东姚氏后裔的。慈东姚氏第九世,行第盛,排行四三(讳名无考),生子只有一个,即尚礼公。尚体公不是尚礼之兄,也不是慈东姚氏直系族人。
  在写此文时,笔者专程去天一阁查考清光绪二十年植本堂本《慈谿姚氏宗谱》,其卷八专门记载迁居定海北蝉支系,称乙八支平三十四房定海派,又称“维秀公派”。始迁祖姚沎,字维秀,行敬百七十,生明嘉靖三十年,卒明万历三十二年。生子二:文荣、文华。文荣子孟庆,贤行三百九,生天启四年。由此可见,定海北蝉支,明末之后未与慈城植本堂宗族进行过联络,三百年后摸错了门头,致使张冠李戴,拜错了直系祖宗。
  6.来淮公为何在名义上有三个父亲?
  《慈东姚氏宗谱》十八世的世系图,可以反映出来淮公有三个父亲,即第一个是生父钰公,第二个是继父钧公,还有是另一个继父钜公。也就是说,来淮公从生父钰公过继给无子的胞弟钧公,而后来另一个胞弟钜公也无子,钜公与兄钧公协商,把过继儿子来淮公“分一半”过继给他,即来淮公是钧公的过继儿子,同时也是钜公的过继儿子,学术上称为兼祧。
  入继钜公也有另一种可能,即来淮公入继钧公后,钜公或未婚早卒,或婚后无子弃世,其名下的财产怕被流失,就在亲属或宗人长辈主持下,把来淮公又入继钜公。这种入继叫兼祧,就是来淮公入继给钧公,一段时间后又入继给钜公,但来淮公并没有从钧公那里出继。总之,来淮公首先是钧公的继子,其次兼祧钜公。兼祧钜公,更多是为了名誉上和财产上,使钜公有后(来淮公有五个儿子,按风俗和宗规,须把其中一个儿子放在钜公的名下)。这样,钜公身后的财产也有人继承,百年之后逢年过节也有人祭祀。
  对于来淮公来说,这三位父亲的最后的排序是:排第一应该是钧公,而不是生父钰公。过继前生父钰公,名正言顺排第一,自从过继后,继父是第一位的,生父变成名义上的父亲,不再是宗法上的父亲。继子从此不再继承生父那里的财产,也不能居住在生父那里,将来也没有赡养生父的责任和权利。所以生父排序退居继父之后,继父升任为正宗的父亲,排序第一。来淮公后来又过继给钜公,属兼祧性质,所以他从一个继父,变成两个继父,即继父钧公,又兼祧钜公。所以三位父亲排序是:钧公为主,钜公次之,而生父钰公再次之。
  三、来淮公七世祖揆之公及宗谱术语解读
  揆之公为慈东姚氏第十二世祖,十二世之前世系虽可考,但有许多存疑和牵强附会的因素,在此不作赘述。
  揆之公:讳韬,字揆之,邑庠生。才(是字辈)百十(是排序)府君次子,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十月廿五日子时,殁于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癸亥十一月十八日酉时,存年四十五岁。娶孔氏孺人,生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戊寅十月十五日巳时,殁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十月初六日卯时,享年七十二岁。合葬石刺岭下崇福寺岙(今慈城五婆湖南岙村)。生男二:长曰琮臣(出继伯父赓尧公,字端仁),为端仁公继子,次曰瑞臣。
  庄桥姚家村姚氏正式开始编谱是在清嘉庆与道光年间,祖上留存下来只有几页虫蛀过的残谱。除抄有部分简单世系外,其他少有交代。
  慈东姚氏十二世之前,由于是农耕世家,大多无祠堂丁簿记录,即使有一点零碎的个人记载,从宗族的层面分析也缺少头绪。
  但十二世至二十世,宗谱记载可信可靠,加上此时宗祠已建成耸立,祠簿记录也相对更详尽。
  来淮公七世祖揆之公以下世系中,有几个术语解释如下:
  1.未娶。是指此族人生命活过成年,由于疾病、贫穷、战乱等个人和社会因素,未娶女成亲。这里还可能包含另两个信息:其一,此人活过成年而早逝;第二,此人活到老年而孤寡。
  2.无考。是指此族人除了部分信息外,其他因战乱、迁徙、夭殇等因素而失去线索无法考证,也就是无法知道其他任何信息。
  3.出继与入继。出继:就是把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当儿子。入继:也叫承继,就是把别人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大多数宗族有严格规定,出继与入继必须在血统纯正的同宗同族内部进行,其辈分必须符合双方派序的位次。《慈东姚氏宗谱》揆之公支派世系记载,都符合同一宗族内,或是在直系近亲之男性(多为未成年幼子)中出继与入继。大多在同胞兄弟的多个儿子中挑选,如无亲兄弟,就在堂兄弟或堂堂兄弟多个儿子中挑选。
  出继与入继一般都订立契约文书,或在亲属的见证下口授承诺,接续另一近亲为子,双方都不能反悔。自入继后,该子再不是亲生父母的儿子,也失去继承亲生父母的财产的权利,也无须承担赡养义务。从走进继父母的家庭开始,就承担起赡养继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能继承继父母的财产。除了以上的出继与入继,另外还有一种只是形式上的承继关系,即某人亡故无后,为接续其后,以某子之名义记入某人名之下,作为其后嗣,而无须续承财产。当然,承继手续,也须在严格的宗规制衡下进行。
  4.兼祧。兼祧的社会行为与承继的基本形式和原则相同,但兼祧与承继一词在实际应用上又不尽相同。所谓兼祧就是某甲只有一子,同宗近亲的同辈某乙无后,为使某乙有后嗣之名分,甲之子既为甲之后嗣,也兼祧某乙为嗣。该子从甲之子变成甲乙的共有之子,将来既有赡养甲乙的义务,又可继承甲乙的财产。甚至甲乙亡故后,该子连带有尽孝祭扫坟墓的责任。该子之后裔可分别书至甲父乙父名下,接续各自之后,如此人生四个儿子,即甲名下两个儿子,乙名下两个儿子。甲乙后人从族谱里、祠堂里、名分里将分道扬镳。
  5.待考。待考是指此族人以及后代,因年代久远或迁移外地多时,一时所了解其只有一鳞半爪,无法知其详情,一般都以“待考”作为备注,以便将来考证出此户族人的具体事迹再作补充,并为其后代将来回故土寻根访祖留些根基。
  四、来淮公的族人们经商与占籍他乡的概况
  自从明末清初闻名遐迩的宁波商帮形成以来,慈谿商人一直是宁波帮首屈一指的中坚,人数众多,散落在长江南北各主要商业城市,并长期在药材业、钱庄业、典当业、海运业等领域执全国之牛耳。作为慈谿商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庄桥姚氏商人,晚清以来,与时俱进,行商踪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当时商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据民国家谱所示,大多数姚氏商人都向往上海、苏州、杭州等富裕之地,经商成功后除了第一二代对故土怀有情感,而后多数族人携子在外,占籍他乡,几乎都失去必要的联系(文献记录也甚少)。商人的家境一般都比较殷实,慈东姚氏家族留给地方上的影响正是经商成功的富裕。但查看民国《慈东姚氏宗谱》,让人非常遗憾的是,通篇没有记载旅外族人的经商情况,也没有提及这些支系的延续情况,好像是宗族把他们放弃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在修谱和修祠堂等宗族大事时,未诚心去上海、杭州等地邀请商人们回乡参与。久而久之,商人们对宗族淡忘了。
  下面从《慈东姚氏宗谱》中摘录部分姚氏族人经商后的去向,说明有许多姚氏商人已占籍他乡。
  大一房支系
  第十三世行第济,讳进禄。移居府城。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天裕。济子,移居府城。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贤武。天裕次子,居武城。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贤口。天裕三子,移居杭州。
  第十七世行第兴,讳祖廷,字慎星。住上海。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来桂,字福柇。住上海。
  义二房支系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登元。移居府城。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嘉辉。移居象山、磐安。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树标。移居镇海。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聿惠。移居余杭,开姚同茂箔庄。
  东岸支系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裕。移居杭州。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国士。移居宁波南门外。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松鹤。住温州。
  第十五世行第余,小字三宝。移居苏州。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方洲。住苏州。
  龙福公支系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嘉范。住上海。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嘉仁。住上海。
  旭明公支系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嘉范。住上海。
  端仁公支系
  第十七世行第兴,讳有文。移居武康。
  第十八世行第贤,讳承奎。移居武康。
  第十八世行第贤,讳承筠。移居上海。
  揆之公支系
  第十六世行第庆,讳熺,字开阳(住上海)。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来春,字惠春(住芜湖)。生子三:胥沧、胥法、胥汀。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来珊(住芜湖)。(无考)
  第十九世行第位,讳来泗(住芜湖)。(无考)
  第二十世行第能,讳胥法(住芜湖)。(待考)
  第二十世行第能,讳胥汀,字志湘(住芜湖)。(待考)
  君藩公支系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志全。住上海。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志华。住上海。
  第十五世行第余,讳志美。住上海。
  下海支系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口。移居太仓。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栋。移居太仓。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南。移居太仓。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求。移居太仓。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生。移居太仓。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良口。移居太仓。
  慈东姚氏家族虽从明初兴起,但早期存世资料比较缺乏,难以开展更多研究。尽管至近代姚氏人才辈出,得到周边四邻的高度赞扬,但也缺乏相关资料的记载,连民国二十年编纂的《慈东姚氏宗谱》,除了简略的世系外,对于家族重要人物几乎没记上一笔。如果不是俚语中的“童姚马径张,金子好打墙”口传开来,谁会相信慈东姚氏是一个巨族,曾经出现过富夺四乡的奇观?
  五、小结
  作为慈东姚氏家族一员的来淮公,生活在朝代更迭、战乱不断、商贸兴起的晚清至民国年间,年少时去上海打拼经商,刻苦营生;年老时落叶归根,守着平安,知足常乐。让人羡慕的是,他生有五个儿子,是慈东姚氏历经二十四世600多年中,人丁最兴旺的家族之一。他的后人,或经商或从政或治学,兢兢业业,继承了“克勤克俭,无怠无荒”的良好家风。
  本文通过对来淮公直系世系的梳理,宗法下承继宗祧和继承财产习俗的解读,宗族内部生活揭秘及族人经商去向的介绍,初步剖析了慈东姚氏家族的变迁,以及宗法族规对乡村秩序控制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撰于2017年10月一12月30日,修改于2019年5月)
  姚氏一百三十一世新世系表
  (约公元前2128—公元2018)
  □钱文华
  姚氏,起姓于古代舜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姚氏舜帝之后,因为居地,因为封侯,因为立国等等,繁衍出陈氏、田氏、胡氏、孙氏等近百个姓氏。今网上流传有数十种姚氏发祥世系,但仔细考辩都存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今不一一给予指正。本文编排世系中姚氏始祖姚舜帝至108世姚锐翁(清六公姚冕),以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大宗世系图》为底本,再根据各地姚氏研究专家的证误,略有改动。从109世姚伯常至127世孙姚胥梁止,主要以民国慈谿《慈东姚氏宗谱》世系为底本,再根据自己新发现的慈东姚氏史料进行增补和删改。从128世姚纯金至131世姚又新,则是根据姚志明先生提供的家族史料而续编。世系全表分为六个章节:一、姚生百姓;二、姚兴吴郡;三、隋唐名族;四、南迁绍兴;五、东迁慈城;六、枝蔓慈东。
  一、姚生百姓
  第一世舜:又称虞舜、帝舜,名重华,瞽叟之长子。先出于黄帝,七世至瞽叟。母握登氏,生子二,长即帝舜,生于姚墟,因为姚氏发祥之始。性致孝,尝躬耕以养父母。舜品德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作时,历山人不再争边界,互相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建都虞,号有虞。作五弦琴,创韶乐。舜之妃,尧之二女也,长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季厘。舜南巡死于苍梧,葬九嶷山,时年一百一十二岁。舜禅帝位于禹。
  第二世商均:舜之子,号羲均。舜以天下传于禹,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为虞侯,使主其祀。故史称食采于虞(约公元前21—前17世纪)。生子夷伯。
  第三世夷伯:一说箕伯。商均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强余。
  第四世强余:夷伯之子。袭位虞侯。生子颉。
  第五世颉:强余之子。袭位虞侯。生子梦熊、虞思。
  第六世梦熊:颉之长子。梦熊卒,传子汶。汶以事孔甲累,惧而逃,失国。孔甲复封汶之叔虞思为虞侯。虞思:颉之次子。公在位时,正值夏乱。相帝之子少康避寒浊追杀,逃入有虞,国君虞思命为庖正,并以二女妻之,又给其方圆十里之地,让他学习治理。后又出五百精兵助其复位。虞思有贤德,佐夏室中兴,世称虞宾,被封虞侯。生子友龙。
  第七世友龙:虞思之子。袭封为虞侯。生子寿肸。
  第八世寿肸:友龙之子。袭位为虞侯。生子叔仪。
  第九世叔仪:寿肸之子。袭位为虞侯。叔仪卒,传子康伯;康伯卒,传子宗石,宗石卒,传子期。期忠谏夏桀,为桀所灭。生子康伯、康仲。
  第十世康仲:叔仪之次子。生子祖妫。
  第十一世祖妫:康仲之子。追封为虞侯。生子发。
  第十二世发:祖妫之子。汤兴,复封于虞,谥号思公。被封为虞侯。商汤灭桀而有天下,悯有虞氏之失祀,乃复封发于虞,以奉舜祀。生子妫方。
  第十三世妫方:发之子。袭位虞侯。生子振。
  第十四世振:妫方之子。袭位虞侯。生子维。
  第十五世维:振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寿固。
  第十六世寿固:维之子。袭位虞侯。生子敖。
  第十七世敖:寿固之子。袭位虞侯。生子胜。
  第十八世胜:敖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元捷。
  第十九世元捷:胜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偃。
  第二十世偃:元捷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姑猛。
  第二十一世姑猛:偃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公允。
  第二十二世公允:姑猛之子。袭位虞侯。生子蔺。
  第二十三世蔺:公允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填叔。
  第二十四世填叔:蔺之子。袭位虞侯。生子野。
  第二十五世野:填叔之子。袭位虞侯。生子无斁。
  第二十六世无斁:野之子。袭位虞侯。生子菑。
  第二十七世菑:无斁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叔正。
  第二十八世叔正:菑之子。袭位虞侯。生子献子。
  第二十九世献子:叔正之子。袭位虞侯。生子亚寿。
  第三十世亚寿:献子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原寿。
  第三十一世原寿:亚寿之子。袭位虞侯。生子梦延。
  第三十二世梦延:原寿之子。袭位虞侯。生子阏父。
  第三十三世阏父:又名遏父,号虞遂,梦延之子。仕周武王,官为陶正,助周克商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决战,结束商纣王统治,建立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后,进行大分封,封阏父之子胡公于陈国,建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生子胡公(名满)。
  第三十四世胡公:名满,即陈胡公满,阏父之子。生于商朝甲戌岁(公元前1067年)。其父助周灭纣功高,西周武王封满于陈国(陈氏始祖),以奉舜祀。武王并嫁长女太妪配满,赐姓妫,陈胡公满,即是妫满。太姬生子二:申公(名犀侯)、相公(名皋羊)。次子皋羊封为胡国(地在陈国境内,为陈之附庸,爵位为子)之君,子孙以胡为姓。妫满死后,谥号胡公。
  第三十五申公:名犀侯,胡公长子,相公之兄,谥号申公,即陈申公犀侯。生于西周朝壬子岁(公元前1029年),继胡公之爵位,以国为姓。传位相公。生子孝公(名突)。相公,名皋羊,胡公次子,申公之弟,谥号相公。生于西周朝庚寅岁(公元前991年)。相公传位于侄子孝公。
  第三十六世孝公:名突,申公之子,谥号孝公,即陈孝公突。继叔父相公位袭陈侯。生于西周朝丁卯岁(公元前954年)。生子慎公(名圉戎)。
  第三十七世慎公:名圉戎,孝公之子,谥号慎公,即陈慎公圉戎。生于西周朝乙巳岁(公元前916年),公元前865—前842年在位。生子幽公(名宁)。
  第三十八世幽公:名宁,慎公之子。即陈幽公宁,在位23年,。生于西周朝甲戌岁(公元前887年),卒于周共和十年(公元前832年),公元前865-842年在位。生子厘公(名孝)。
  第三十九世厘公:名孝,幽公之子,谥号厘公。生于西周朝庚子岁(公元前861年),卒于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在位36年。生子武公(名灵)。
  第四十世武公:名灵,厘公之子,谥号武公,即陈武公灵。生于西周厉王共和三年壬戌岁(即公元前839年),卒于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在位15年。武公卒,传长子陈夷公说。夷公在位3年,卒于周幽王四年(公元前778年),传位于弟燮。生二子:夷公(名说)、平公(名燮)。
  第四十一世夷公:名说,武公之长子,谥号夷公,即陈夷公说。生于西周宣王二十四年丁酉岁(公元前804年)。公元前791—前788年在位。平公:名燮,武公之次子。谥号平公,即陈平公燮。生于西周宣王二十八年辛丑岁(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88—前765年在位。生子文公(名圉)。
  第四十二世文公:名圉,平公之子,谥号文公,即陈文公圉。生于西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卒于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公元前765—前755年在位,在位10年。生二子,长桓公(名鲍),次厉公(名佗)
  第四十三世桓公:名鲍,文公之长子,谥号桓公,即陈桓公鲍。生于东周平王五年(公元前766年),卒于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公元前755—前717年在位,在位38年。:长子免(在太子时被杀)、次子跃(利公,公元前710年,在位五个月)、三子林(庄公,公元前710—前703年在位)、四子杵臼(宣公,公元前703—前658年在位)。厉公,名佗,号五父,文公之次子。生于东周平王三十一年辛丑岁(即公元前740年)。因蔡人杀鲍及太子免,而立厉公,公元前717—前710年在位。公元前710年,厉公所杀桓公太子免之三弟,共令蔡人诱厉公以好女,与蔡人共杀厉公而立跃(即利公)。厉公生子完公(即陈完)。
  第四十四世完公:陈完,厉公之子,谥号敬仲,即陈完公。生于东周桓王五年(公元前715年)。御寇本为宣公太子,宣公后娶嬖姬生款,欲立款为太子,就与宠妾谋杀了太子御寇,时在公元前682年。完公与御寇友爱,恐祸及己,逃离陈国,奔于齐国,史称“完公(敬仲)奔齐”。齐桓公欲使陈完公为卿,被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齐桓公于是将完公封为“工正”。陈完改姓田氏,即田完,后成为田齐派始祖。生五子:穆公(名孟夷)、蜜公、伾公、洙公、宰公。
  第四十五世穆公:名孟夷,完公(田完)之子。生于东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先后事齐桓公、齐孝公。承袭父亲田完担任齐国田氏家族的第二任首领。生子伯考公(名孟庄)。
  第四十六世伯考公:名孟庄,穆公之子。生于东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先后事齐孝公、齐昭公。承袭父亲伯考公担任齐国田氏家族的第三任首领。生子续公(名湣)。
  第四十七世续公:名湣,伯考公之子。生于东周襄王十六年乙酉岁(公元前636年)。生子文公(名须无)。
  第四十八世文公:即文子,名须无,续公之子。齐大夫田文子须无,生于东周匡王四年(公元前609年)。先后事齐庄公、齐景公。景公时,文子为大夫。公元前545年,齐国栾、高、鲍、阚等族对庆封专政不满,文子父子获悉后联合他们设计除去庆氏。文子以车载齐景公于内躲过一劫,田氏家族自此逐渐强大。生子桓公(名无宇)。
  第四十九世桓公:即桓子,名无宇,文公之子。田桓子无宇,生于东周简王三年(公元前583年)。事齐庄公,甚宠。生二子:武公(名开)、书公。
  第五十世武公:即武子,名开,桓公之长子。生于东周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61年)。生子僖公(名乞)。书公,桓公次子。生于东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齐景公时,田书因伐有功,被封于乐安(今山东惠民),赐姓孙。田书之孙即为孙武。后书子孙因乱奔吴,其后武、膑、权、中山皆著名。
  第五十一世僖公:即僖子,名乞,武公之子。田僖子乞,生于东周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卒于东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无宇(桓公)长子田开(武公)被齐相晏子设计而卒,田乞才得以继父职。田乞先以上大夫事齐景公,后又相齐悼公。僖子向百姓征收赋税时用小斗收进,赐给百姓粮食时用大斗,暗中向百姓施以恩德,而齐景公也不加禁止。因此田氏很得齐国民心,百姓心向田氏。生成公(名常)。
  第五十二世成公:即成子,名常(原名恒),僖公之子。田成子常,生于东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与孔子弟子监止(子我)共相齐简公。齐简公专宠监止而压制成子,成子重新使用其父僖子的办法,将大斗把粮食借出,用小斗收回,尽得民心。监止挑衅反被成子杀,田氏又惧而杀简公,而立平公,成子任齐相,五年后齐政皆归田氏。成子于公元前455年卒。生襄公(名盘)。
  第五十三世襄公:即襄子,名盘,成公之子。田襄子盘,生于东周敬王二十一年(公元前499年),继相位而事齐宣公。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53年)杀智伯而“晋分三家”,五十年后被周威烈王分别列为诸侯。田盘为日后夺取齐国政权而效法他们的做法,就让他的弟兄和族人都去做齐国各地城邑的大夫,并率先与三晋互通使臣,至此便已几乎拥有齐国。生子庄公(名白)。
  第五十四世庄公:即庄子,名白,襄公之子。田庄子白,生于东周贞定王五年(公元前464年),继任齐相,辅佐齐宣公。田白公元前411年卒,生子太公(名和)。
  第五十五世太公:名和,庄公之子。生于东周考王二年(公元前439年)。公元前391年,沉溺酒色不理政事的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海岛,田和自立为齐君,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列名为诸侯,田和称田侯。前379年齐康公卒,齐国姜氏为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生子桓公(名午)。
  第五十六世桓公:名午,太公之子。田齐国君桓公午,生于东周威烈王十五年(公元前411年)。桓公始创设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充当他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一时人才荟萃,各流派争芳斗艳,史称“百家争鸣”。公元前357年桓公卒,子田齐因(齐威王)立。生子威王(名齐因)。
  第五十七世威王:名齐因,又名国,桓公之子。田齐国君齐威王齐因,生于东周安王五年(公元前397年)。公元前356年继位,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载史册。公元前353年、341年,齐国出兵救赵、韩,两度(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打败强大的魏国,开始称雄于诸侯,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手下有邹忌、田忌、孙膑等,为战国七雄之一。生二子:宣王(名辟疆)、婴。
  第五十八世宣王:名辟疆,威王之长子。田齐国君齐宣王辟疆,生于东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在位十九年(公元前332—前314年)。宣王生三子:地、胡、通。其中少子田通,封为大将军,并赐陆地,通至以邑为氏,此地百姓拜田通为陆氏始祖。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长子湣王(名地)继承王位。威王之次子婴,靖郭君。生于东周显王四年(公元前365年)。生子文,即孟尝君,曾为齐相。
  第五十九世湣王:亦作闵王,名地,宣王之子。田齐国君齐闵王地,生于东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6年),在位30年(公元前313—前284年)。湣王统治期间是秦齐争霸的时代,公元前301年,齐将匡章就率领齐魏韩联军大破楚军,楚国此后依附于齐。生子襄王(名法章)。
  第六十世襄王:名法章,湣王之子。田齐国君齐襄王法章,生于东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在位十九年(公元前283—前265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联军攻下齐都临淄,法章随父逃亡莒城,淖齿弑湣王。齐人杀淖齿,而立藏太史敫家的法章为王,立太史敫之女(君王后)为后。燕兵围即墨,田单为将,公元前279年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后复国。生二子:建王、假王。
  第六十一世建王:襄王之长子。田齐国君齐建王,生于东周赧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7年),在位四十四年(公元前264—前221年)。在位前期因获太后君王后扶持而使齐国暂时安定。太后卒,执政的舅父后胜接受秦国贿赂终致灭国,齐建王死于流放之地,田齐降秦灭国。长子嘉,见秦兵入宫,痛恨国贼,不食而亡,嘉子安被项羽立为济北王;次子修逃难后改王姓,王莽即为其后。建王生三子:嘉、修、良。
  第六十二世良:建王之三子。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21年,齐建王之三子良,在秦兵入宫逃奔时折足免祸,徙颍川,复陈姓,汉高祖八年诏齐楚大族,徙关中,家于长陵。生二子:疾祜、疾祚。
  第六十三世疾祚:良之次子。生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汉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臧荼为燕王,建王孙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良长子疾祜被招为齐楚大夫。公元前198年疾祚随兄至长陵(咸阳)定居。疾祚子昌,昌妻为臧荼孙女臧儿,昌子为宰相田蚡、周阳侯田胜。田蚡异母姐王娡即汉武帝之母,汉景帝的皇后。田疾祚生二子:昌、留。
  第六十四世昌:疾祚之长子。生于西汉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生女为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前136年在位)后,汉景帝后生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36—前86年在位)。生二子:蚡(被汉武帝封为武安侯、太尉,后为丞相。生子梧,亦为武安侯、太尉)、胜(封为周阳侯)。留,疾祚之次子。生于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生子牟。
  第六十五世牟:留之子。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曾任灵州节度使、检校金部尚书金吾卫大将军,后又子贵封大司农。生子延年。
  第六十六世延年:字子宾,牟之子。生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曾担任长史、河东太守。汉昭帝(公元前86—前74年在位)时授为给事大将军,后拜大司农。大将军霍光等罢黜汉帝刘贺时,田延年挺身而出,被继位的汉宣帝封为颍川阳成侯,后蒙冤坐罪,耻入狱而自刎。生子渊。
  第六十七世渊:延年之子。生于西汉元风二年(公元前79年)。见父大司农延年公因坐罪自刎,田渊逃亡吴兴,改姓田渊为妫渊。至渊公之孙平公时又恢复本姓姚,是为吴兴姚氏始祖。生子徵。
  第六十八世徵:渊之子。生于西汉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其父渊公因延年公坐罪自刎而逃亡吴兴。生子平。
  二、姚兴吴郡
  第六十九世平:徵之子。生于西汉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始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曾任冀州刺史、谏议大夫、通京房易。生子丰。
  第七十世丰:平之子,生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篡位(公元9—23年),求舜之后,曾封其为代睦侯,奉祀帝舜。以奉敬王(田完),而曾一度改姚姓田姓。后王莽败,丰公偕子恢公过江复归吴郡隐居。生子恢。
  第七十一世恢:丰之子。生于新莽地皇三年(22年)。丰公与儿子恢公,汉青州刺史,为避王莽之乱,从北方过长江复归吴兴郡隐居,时为王莽卒后的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恢公则因避王莽之乱,而又改田姓为妫姓。《湖州府陵墓志》载:汉姚恢墓在武康县西南石城山上。生子显。
  第七十二世显:恢之子。生于东汉永平四年(61年)。钓于箸川,号箸泉醉翁。生子奕。
  第七十三世奕:显之子,生于东汉永元八年(96年)。西陵县令。生子敷。
  第七十四世敷:奕之子。复改为姚姓,由吴兴徙武康(今德清县),为武康派始居祖。生于东汉永建三年(128年)。官武骑常侍。敷长子姚膺,字彦和,累官至少府。敷次子姚信,吴选曹尚书。生二子:膺、信。
  第七十五世信:字元道,敷之次子。生于东汉永寿三年(157年)。系陆逊外甥,吴选曹尚书,太常卿。著作有《周易注》。生二子:逄、巡。
  (下面从第七十六世至第八十五世,每代世系分为两行,其(1)是根据近年来新出土的多方隋唐姚氏名人墓志整理而成,与流传下来的姚氏世系略有不同,虽有残缺,也许会更接近事实,目前已被许多姚氏研究专家认可。其(2)是明清以来全国各地姚氏相互传抄,广泛流行的世系,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就采用了此世系。现把两种世系放在一起,让姚氏后裔有多一种评判)
  (1)第七十六世陶:吴宁海太守。
  (2)第七十六世巡:信次子,湖山自乐,号默叟。生于东汉中平五年戊辰岁(188年)。生子恒。
  (1)第七十七世奋:晋太傅。
  (2)第七十七世恒:巡之子。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岁(210年)。生子墨。
  (1)第七十八世佚名:待考。
  (2)第七十八世墨:恒之子。生于三国吴嘉禾四年乙卯岁(235年)。生子和。
  (1)第七十九世佚名:待考。
  (2)第七十九世和:墨之子。生于三国吴永安五年壬午岁(262年)。生子岳。
  (1)第八十世佚名:待考。
  (2)第八十世岳:字弋仲,和之子。生于西晋太康元年庚子岁(280年),殁于东晋永和八年(351年)。王逊知宁州,拜为大将。生二子:襄(字杰)、苌。
  (1)第八十一世佚名:待考。疑生子禋之。
  (2)第八十一世杰:名襄,字杰,岳之长子。生于东晋咸和元年丙戌岁(326年)。痛父非命,洁身不仕。生子度。
  (1)第八十二世禋之: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
  (2)第八十二世度:杰之子。生于东晋宁康元年癸酉岁(373年)。生子元。
  (1)第八十三世郢: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
  (2)第八十三世元:度之子。生于东晋义熙六年庚戌岁(410年)。生子汾。
  (1)第八十四世佚名:生子菩提。
  (2)第八十四世汾:元之子。生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丁亥岁(447年)。隐居不出,征召不仕。生三子:纲、纪、菩提。
  (1)第八十五世菩提:梁高平令。
  (2)第八十五世菩提:汾之三子。生于南朝齐建元三年辛酉岁(481年)。生子僧垣。纲:汾之长子。生于南朝宋元征三年乙卯岁(475年)。公事北魏(386—534年),举家迁陕。生子宣业。宣业为梁(502—557年)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之子安仁、安仁之子祥,均为隋(581—618年)汾州刺史。祥之子懿,字善意,任嶲州都督。懿生子元景、元之、元素。元之(即姚崇),唐四朝宰相。
  第八十六世僧垣:菩提之子。生于南朝梁天监十七年戊戌岁(518年)。封北隆公,晋爵北绛郡公、开国公。生二子:察、异。
  三、隋唐名族
  第八十七世察:字伯审,僧垣之长子。生于南朝梁承圣三年甲戌岁(554年)。入陈朝(557—589年),历任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陈亡入隋,授秘书丞、晋王侍读,袭封北绛郡公,授太子内舍人等职。由吴兴迁京兆府万年县,为万年派姚氏始祖。隋文帝开皇九年又奉诏撰《梁史》《陈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另著述有《说林》《建康三钟》《玉玺》、《汉书训纂》《西聘》,《文集》等。生子思廉、思才。
  第八十八世思廉:名简,察之长子。生于隋开皇五年(585年)。曾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被封丰城公,后至官散骑侍郎。二十四史中的《梁书》、《陈书》由他帮其父续写,均在贞观三年(630年)完成。生二子:憕、恽。思才,察之次子。本讳簠,与兄思廉同修国史,拜太子掌书记而卒。生子畅。
  第八十九世畅:思才之子,任越州刺史。生子二:璹,珽。
  第九十世璹:字令璋,思才之孙,畅之长子,珽之兄。武后时初拜检校天官侍郎,擢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升为相。珽,畅之次子。由明经历六州刺史,迁太子詹事兼左庶子,户部尚书。生子仲。
  四、南迁绍兴
  第九十一世仲:珽之子,太常博士。避安禄山之乱,南迁始家于会稽(绍兴)山阴草藐桥。生子二:昂(零陵县尉),朂。
  第九十二世朂:仲之次子。生唐大历九年甲寅(774年)十一月十九日,卒于文宗开成四年(839年),享年六十六岁。拜盐铁推官,累迁至礼部祠祭郎中、御史大夫,再迁尚书右丞。生子五:登,發、癸、癹、澄。
  第九十三世登:朂之长子,官武骑常侍。生子三:洪(阆州太守)、源、澧(隐居不仕)。
  第九十四世源:登之次子。官水部郎中。生子八:思太(任吴越殿干)、清太(不仕)、登太(仕吴越明州镇守)、承太、应太(吴越尚书检校)、致太(吴越太子宾客)、光太(吴越右丞)、豊太(吴越县令)。
  第九十五世承太:源之四子,官吴越行军司马,居会稽山阴草藐桥。生子四:文清(行四,与弟随钱王居汴京)、文远(行五,仕吴越,钱王纳土归宋,居汴京)、文玘。文琰(行八,仕湖州府推官,因家焉,为尚书祐之祖)。
  第九十六世文玘:承太之三子,行六。从会稽山阴草藐桥迁居剡溪(嵊县)永富。生子四:德琼(行九,生子四)、德荣(行十,生子四)、德嵩、德徽(行廿四,以孙勔贵,封太子中允、宝文阁待制。生子五)。
  第九十七世德嵩:文玘之三子,行十二。生子四:长无考、次无考、三嗣宗、四无考。
  五、东迁慈城
  第九十八世嗣宗:德嵩之三子,行第万,排行二。关中诗豪。本三越之云楼人,庆历间仕浔州守,尝以诗受知韩琦荐,试大理评事。晚徙居慈城(慈谿)之平政桥(此为第一种植本堂姚氏始迁慈谿说法),遂占籍焉。实为姚氏始迁之祖,慈城姚氏植本堂第一世。生二子:韶、武。
  第九十九世韶:嗣宗之长子,行第二,排行四。配包氏,再九孺人。生子四:榛、槐、椿、景粱。
  第一百世榛:韶之长子,字景和,行第十,排行五。因避乱从越之云楼,始迁慈城(慈谿)之平政桥(此为第二种植本堂姚氏始迁慈谿说法),遂占籍焉。慈城姚氏植本堂第三世。生二子:熙、烈
  第一百零一世烈:榛之次子,行第细,排行九。葬夏岙(即夏家岙,慈城东北十五里)。配夏氏,十二孺人,葬姜岙(即姜家岙。慈城北一里)。生子英。
  第一百零二世英:烈之子,行第五,排行二。生卒未详。葬姜岙母茔侧。配陆氏,三十孺人。生三子:公济、公润、公浩。
  第一百零三世公济:英之长子,行第六,排行十。生卒未详。宋隆兴间(1163—1164年)授承事郎,转迁桐乡主簿,历任至大中大夫。公为人乐善好义,赒贫乏为乡闾所宗。葬姜岙,常州刺史王应辰志其墓。配刘氏,七十孺人;继配严氏,六二孺人,合葬姜岙。生子三:思聰、思恭、思敬。
  第一百零四世思聰:字德闻,公济之长子,行第百,排行十二。宋咸淳元年己丑岁(1265年),以三子叔玠贵,恭遇庆典,被追封为帅斡。为人天性朴雅,好礼乐善,常能周人之急,教子弟以学业,姚氏书香之传,盖始于此。配张氏,廿六孺人,封太孺人,合葬夏岙。生子三:叔瑢、叔琳、叔玠。
  第一百零五世叔玠:字廷圭,思聰之三子,行第千,排行二十。宋授两淮帅斡,能举其职,为时推重。宋咸淳元年己丑岁(1265年),恭遇庆典,得推封其所生及配。配许氏,特封孺人。合葬飞凫山(在慈城东北七里酆岙)。生子三:正孙(即姚正子,宋咸淳六年浙江乡试解元)、荣孙(宋咸淳六年举人、广德县知县)、兰孙(宋咸淳三年举人,本邑教谕)。女一端三,适鄞县知县赵。
  第一百零六世荣孙:字安礼,行第宗,排行三,叔玠之次子。生宋绍定三年(1230)。公少有文名,宋咸淳六年(1269)省试第四(举人),授承信郎,宣州旌德县干官。卒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六十一,葬姜岙(慈城城北一里)。生子三:应凤(元皇庆元年举人,文学著称)、应蟾(六世孙镆,明兵部尚书;七世孙涞,明嘉靖二年状元)、獬孙(应獬)。
  第一百零七世獬孙:字应獬,行第乙,排行十二,荣孙之三子。生宋德祐元年乙亥(1275)正月十六日,元大德五年辛丑(1301)举于乡(举人),后任国子学录,卒元至正七年丁亥(1347)十月初三日,年七十三。所著有《双峰文集》《诗稿》行于世。配施氏宜一孺人,生宋德祐二年丙子(1276)四月十三日,卒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二月十八日,年七十七,赠孺人。合葬飞凫山(慈城东北七里酆岙)。生子六:元翁(清四,元天历二年举人,伊阳县儒学教谕)、亨翁(清五)、锐翁(清六)、悦翁(清七,出继)、济翁(清九)、復翁(清十)。女一,适本隅洪昌一官人。以四子悦翁出继为从兄异孙嗣。
  六、枝蔓慈东
  第一百零八世锐翁(即清六公),又名冕,字崇德,又字具瞻,号华岳,行第清,排行六,獬孙之三子,元授宣教郎。因不满异族统治,遂隐居于慈东湖门堰聚奎里(今庄桥姚家村)别业,耕读自娱。公享寿八十有四岁,终于私第。娶坊隅张润孙之侄女张定,四封孺人,加封宜人,合葬骠骑山之原。生子三:伯常(孟房)、伯通(仲房)、伯全(季房)。
  第一百零九世伯常:字世显,锐翁之长子,行第正,排行三。卒年四十有二岁。娶义门邵氏珍,三封孺人。合葬下湾。生子一:敬通。
  第一百一十世敬通:字隆元,伯常之子,行第敬,排行一。洪武二十四年(1391)为斗级犯条,守令查得家资巨富,罚令造南都石灰桥,二十八年桥成。兄弟娼饮作乐,为巡街御史所获。奏旨下云:“教坊娼饮作乐,发诸辽远,以苦之。”遂充辽东广宁卫二年,改充广宁左屯卫军。配周氏。生子五:德浩、德淳、德深、德津、德澄。其第三子德深随父军所,另立世支,余存原籍。
  第一百十一世德淳:敬通之次子,行第德,排行二。生子三:锵、锡、钿。
  第一百十二世锵:德淳之长子,行第钦,排行四。生子一:佚名。
  第一百十三世佚名:锵之子,行第启,排行九。生子一:佚名。
  第一百十四世佚名:名讳无传,字永嘉(字永嘉,为笔者考证后所加),行第甫,排行三十,后称三十房者府君,其后裔称老墙门一支。墓在德门乡古聚奎里后房桥头。甫三十府君暨德配口氏,讳忌二月十五日,八月十六日。四房轮流承值,其祭品用素菜,不散胙。墓祭日期定于正清明早晨,永不易日。生子四:懋斋(东岸祖)、昌三十六(三六房祖)、昌五十(陶房祖)、昌五十九(西岸祖)。
  第一百十五世佚名:行第昌,排行五十,陶房祖。生子一:佚名。
  第一百十六世佚名:行第盛,排行百三。生于明嘉靖廿三年甲辰(1544年)九月廿九日,殁于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二月廿一日,寿八十岁。娶应氏,生卒无查。生子一:尚礼。
  第一百十七世尚礼:字近泉,行第秀,排行九六。后人皆称为陶太公,故名陶房。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七月廿四日。娶李氏孺人,生子四:旭明、应彩、应宇、(四子名无考,字君藩)。
  第一百十八世应宇:尚礼之三子,行第才,排行百十。生子二:赓尧、韬。
  第一百一十九世韬:字揆之,行第良,应宇之次子,邑庠生。生于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十月廿五日子时,殁于清康熙廿二年癸亥(1683)十一月十八日酉时,存年四十五岁。娶孔氏孺人,生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十月十五日巳时,殁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十月初六日夘时,享年七十二岁。合葬石刺岭下崇福寺岙(今慈城五婆湖南岙村)。生子二:琮臣(出继伯父赓尧公,字端仁,为端仁公继子),瑞臣。
  第一百二十世瑞臣:字锡九,韬之次子,国学生,行第济。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廿六日,殁于乾隆廿五年(1760年)三月十五日,享年八十四岁。娶成氏孺人,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初四日,殁于乾隆廿三年(1758年)十月十一日,生子二:凤林、凤阳。又娶侧室阮氏,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闰五月十一日,存年二十六岁,生子一:凤喈。合葬汶溪牛山。
  第一百二十一世凤阳:字仲喈,瑞臣之次子,邑庠生,行第美。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九月初四,殁于乾隆廿八年(1763年)八月廿七日,存年五十四岁。娶叶氏孺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七月初四日,殁于乾隆廿二年(1757年)十月十八日,存年五十岁。生子四:枢、梅、模、栋。继室忻氏,生于雍正七年(1729年)十一月廿五日,殁于嘉庆二年(1797年)九月廿二日,无出。合葬田共桥南首。
  第一百二十二世枢:字位北,号星桥,凤阳之长子,行第余。生于乾隆元年(1736)九月初十日,殁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六月廿四日,享年七十一岁。嘉庆元年(1796年)在京与千叟宴。娶邵氏孺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四月十七日,殁于道光四年(1824年)十二月廿七日,享年八十有七岁。生子二:燕、杰。
  第一百二十三世燕:字启商,枢之长子,行第庆。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廿五日。娶张氏孺人,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五月十四日。生子三:坤、垌、埰。女一适盛炳堃。
  第一百二十四世垌:字芳原,燕之次子,行第兴。生子五:钰、鍌、〓、钧、钜。第一百二十五世钰:字成五,坰之长子,行第贤。生子四:来涔、来泩(出继鍌公)、来溱(出继〓公)、来淮(出继钧公、钜公)。
  第一百二十六世来淮:字舲生,钰公之四子,出继钧公、钜公(兼祧)。行第位。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二十日,去世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一月,享年七十二。1888年经亲友介绍和保举到上海义昌钱庄当练习生、职员,后升任主办账房(会计)。配胡氏、洪氏。生子五:胥椿、胥桢、胥梁、胥栻、胥权。女一:爱云,适吴金元。
  第一百二十七世胥梁:字祥荣,又名祥云、世良、永年。来淮公三子,行第能。出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二十日,去世于1971年2月19日。高小毕业。1933年1月开始在宁波协丰源木行、心仁记木行、温州谦益颜料行、宁波陆森记营造厂、宁波顺利木行当职员或记账。1942至1946年曾在宁波开过小型木行,1952年进入宁波人丰布厂工作,直至退休。配王氏凤英,出生于1912年,殁于2000年2月25日。生子三:纯金、顺昌、顺和。女二:长月娥,适粱定岳;次月清,适郑永江。
  第一百二十八世纯金:曾用名顺金、仁金、顺康。胥梁之长子,行第玉。出生于1933年11月20日宁波战船街老屋,因病去世于1983年9月29日。中共党员,历任宁波市生产指挥组办公室主任、宁波市计划委员会秘书科科长等职。配慈城夹田桥袁氏美娣,出生于1936年8月4日,中共党员。生子二:志明、峰。女一:雅琴,适管康建。
  第一百二十九世志明:纯金之长子。行第克。出生于1958年4月19日。历任《宁波日报》社记者、编辑、部主任、经理、编委委员,《宁波晚报》副总编,《东南商报》总编,《宁波晚报》总编,《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中共党员。现任市记协副主席、高级编辑。配凌氏丽芬。生子行之。
  第一百三十世行之:志明之子。行第定。出生于1983年1月27日。山东烟台大学(本科)、宁波大学(硕士)毕业。曾任宁波市海曙区交警大队交警,现为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人事处(信访办公室)主任科员。配陈氏彬彬,浙江大学理工学院毕业,现供职于招商证券公司。生子又新。
  第一百三十一世又新:行之之子。行第厥。出生于2010年10月30日。现小学在读。
  慈溪姚氏史迹选录
  □钱之骁
  四明姚氏,分为金川姚氏和植本堂姚氏,都发祥于慈谿县城慈城。金川姚氏宋初从安徽和州迁来,在宋中后期陆续外迁,至元初在祖地慈城已经式微。植本堂姚氏比金川姚氏略微晚些从会稽山阴迁来,近千年来一直根植于慈城,枝繁叶茂。植本堂姚氏大本营位于慈城大关圣殿西侧,世称姚家大堂,又号“江南文献世家”,是元明间慈谿县“姚刘冯陈”四大望族之首。植本堂姚氏始迁祖为北宋姚嗣宗,天圣、明道间(1023—1033)为环州军事判官,监庆州粮料院,庆历间授浔州郡守,晚徙居慈谿县城之平政桥(一说始迁祖是他孙子姚榛),即后代所建植本堂原址。慈谿姚氏名人辈出,科举兴旺,计有进士30名(其中姚颖、姚涞是状元,另含清通榜进士1人),举人51人,贡生23人,辟荐2人,任子1人。
  一、姚氏祠堂
  1.植本堂
  植本堂为慈谿县城姚氏祖堂,堂号植本。宋姚氏先祖姚榛构筑,宋神童姚正子、明尚书姚镆等都居住于此。
  植本堂
  陈敬宗(慈谿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祭酒)
  一
  植本名其堂,本从何处植?所谓方寸间,亦由培养力。孝弟以行仁,仁乃心之德。姚君我同里,处道斯谓美。身修家亦齐,年老气还伟。
  二
  君有远祖名正子,年才八九曾试文。家声不堕在乔木,柯叶愈茂因培根。仁为安宅要无失,仍望后人能继述。黄卷常常封圣贤,华匾高悬为世则。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三
  建植本堂
  议姚孟贤(慈谿人,明隆庆二年进士,官至潮州郡丞)
  立议约,贤八十一孟贤。因前戊辰(1568)登第,义助祖堂银五十两,向来族中议论不一,迁延岁久,卒无定所定期。夫吾姚,素称望族,乃祖堂未建,每至设祭于穷居僻巷之所,有祖宗之念者,能不关心?贤幸赖天神庇佑,得陆续置买众家,植本堂二十分之十,及东西自己房间。虽每借之族中,奈堂制未更,不便容众。今会集宗房长及诸贤达议,愿自捐己资,分毫不动族中,其前助出银亦即领回,以备木石砖瓦工匠之费。将本堂改作厅样,永为姚氏四时祭奠。则于众房,毫无所损而已,地尽属于公,此吾祖父夙愿。贤廿载辛勤,非敢有要誉归美之心意。谓此地自宋以来,龙图学士故基,迄今数百余年,实吾姚根本肇基之地。必得此为会众祭拜之所,庶先灵乐于妥佑,而此地与姚久存。但恐日后人心不同,预为盟约:在众族自四时会拜外,不得指称有分搅扰;在本家子孙,不得违犯教令,阻执改造;永为定规。各无异议,立此议约为照。
  其宫保牌坊,系一族巨瞻,圯坏已极,须得另议易匾。
  万历十八年(1590)八月口日,立议约贤八一孟贤。
  宗长恭八八铠,房长敬百六十一溵,让百十二稽,让百十四杞,让百五三槃,让百五九棕,让百六八樾,让百七五彩,让二百廿一林,贤三十孟熊,贤百四五孟昭,智二应龙。
  ——清光绪二十年慈谿植本堂《姚氏宗谱》卷一
  重建植本堂议
  姚孟贤(慈谿人,明隆庆二年进士,官至潮州郡丞)
  植本堂建造命名,已详李太史(即李东阳)记中。盖其堂肇自宋龙图学士,嗣后六转而至乙八学宾,讳蟾孙者,系凤孙之弟,獬孙之兄,尝建而新之。续因生齿日繁,分析不一。至十六代孙尚书镆,念祖堂之分离,每欲统而一之,已合其七人,而未全也。其子学士涞,复欲续成先志,其一二者又皆倚势,任智莫之能为。自后并其已合者,已复分授之而益不可为矣。至贤先祖时,族中尊长会议,皆以各族,皆有祖堂,时祭燕飨,每有定处,而吾姚缺焉。意欲另买地建堂时,先祖自薄宦回,先助银十两,以为通族倡事,竟无成,而银且为奸贪者之所乾没。贤先父时,族中又复议之,适先各房有欲借此名,砍祖坟大木分利者。贤以诸生时,告县断留。先父仍为助资凌足,买地于邬僧巷之西,时族中又有称远祖不便者,事又中止。及贤自广中回族之,尊长大小,设祭告祖,而属之曰:“吾宗祠堂之未建,祭拜之无所,此缺典也。汝之祖父,每欲为之,而未竟焉!”子尽勉诸贤,思祖堂之建,所以妥先灵明,而世系必得。始迁建堂之所,乃可若易以他处,虽建犹弗建耳。但此地时势之,不可为何贤处心积虑,朝计夕图几二十年,上赖天地祖宗之灵,及诸伯叔兄弟之德。盖已得大半,间有未一者,亦复慕义悉归之贤。故贤得于辛卯(1591)之秋,鸠工聚材,盖不阅月而成焉。续又建祠堂三楹,门楼三楹,皆出自己资,分毫不动族中。门楼故宫保坊址也,每风水家皆以木石不便居住时,适龙贰府(即龙德孚,时任宁波同知)在县,力主去之,今原匾仍留其上。云初买祠堂时,非不欲与族人共之,但族中每每议论不同,人心不一,倘一有异议,万无成理。况公家之银,众人之助,可责之,旦夕不时之需乎?诚以大事大举,可以独任,而不可以共为也。曩时,曾立一议,单与通族约,凡四时祭享,必与族中共之永远,子孙毋得执掯不借,族中自时祭外,毋得指称有分,擅自搅扰,子孙日后并不许分授和更造,永为定规。贤自谓之举,缵二公未集之统,继祖父未成之志,竭尽心力,更无可议。如族中有欲偿价而公之,则原契之可查;如以为义举而安之,则劳费之可免。奈何中间一二异议,有倡为公私之说者,时升宇舍侄,自任回皆以此言激之。乃捐私囊罄公费,并伐坟木,而亦建堂于先父所其买邬僧巷之地焉。贤尝对升宇笑曰:“我所建私而公者也,尔所建公而私者也。”盖贤自作,而升宇因公不能不有所费,且族中亦无复偿之故,以为戏夫。已定,而族中议论,人心尚如此,孰谓公家事可以为乎!此往时所以屡议,而屡不成者也,幸贤先已预见。惩创往事,敢详始末,敬请教于缙绅先生。
  丙辰(1616)仲秋,不孝孟贤顿首述。
  ——清光绪慈谿植本堂《姚氏宗谱》卷一
  附录:明兵部尚书姚镆,字英之,在弘治年间把祖祠植本堂修缮一新,并编撰慈谿《姚氏家乘》一书,请恩师罗玘撰写慈谿《姚氏家乘序》一文。
  姚氏家乘序
  罗玘(江西南城人,成化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
  慈谿《姚氏家乘》成,广西提学佥事英之所作也。其曰乘云者,若车之乘以载焉者也,亦晋之乘之云也。英之,予校礼部所得士,因得纵观焉。其制首世系。英子曰:“伯父参政所修慈谿新谱在斯,譬则乘之舆也。”次列诰制一、敕制二、廷试策问二。英之曰:“先后所得诸朝者在斯,譬则乘之轼也,所冯以敬焉者也。”次列表二,序一,策问三,启一,赋一,行状一,诗三。英之曰:“先世之手泽在斯,譬则乘之幰也,仰而朝夕者也。”又次列志铭一,序三,诗十。英之曰:“诸先宗工为吾氏作者在斯,譬则乘之帷也,华乎外而蔽乎内者也。”
  予曰:“噫,善哉,子之取义于乘也!然试思之,族之生生无穷也,日载乎其中,其为任也甚重。而历于千万世,其为道也甚远。以甚重之任,而行甚远之道,吾见汙池沮洳之阻,飞崖绝磴百折之险,风雨晦冥,雷电冰雪之遭,寇争战斗、猛兽虫蛇之厄,日相寻乎其前,以为乘之灾者,盖纷如也,而可以言至乎?故必毂以持之必攻也,轮以运之必员也,马以驾之必良也,御以御之必法也。而或其持之也以匪攻之毂,而运之也以匪员之轮,马也非超逸之良,而御也无范我驰驱之法,则吾为尔乘危矣!恶在其无覆也哉!夫心也者,毂也。智也者,轮也。才也者,马也。而又一脉重厚,不震不动以为家法也者,御也。而皆备焉,则夫舆也、轼也、幰与帷也,可以无虞矣,而乘之为道得矣。虽举天下之乘可也,独姚氏之乘乎哉?”英之不觉齞然笑,嗒然而无辨,欣然书于后,以为序。
  ——明罗玘《圭峰集》卷三
  2.姚氏宗祠(一本堂)
  明天启《慈谿县志》载:“一本堂,应家巷(今慈城中山路西段)姚氏祠。”此祠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慈谿姚氏宗祠。下文为姚氏二十一世孙、湖广都御史姚宗文在祠堂落成不久所撰《一本堂记略》。
  一本堂记略
  姚宗文(慈谿人明万历进士,官至湖广都御史)
  慈西邬僧巷,吾宗旧有基地一片,方广二亩余,原置为建祠之地。万历己丑(1589),先君自清漳致政归,念蒸尝无所,亟图鼎建。而鸠工聚材,宗中无宿贮,经营甚难。适邑先正念翁刘老先生观察江右,有尊〓之思,预令家人营治别业,家人不解其意,为作厅事于中。翁归临视而笑曰:“此所云在其板屋耳。”欲弃之,另为结构。翁与先君,固研席交,归田后,时举洛社之会,觥筹既欢。先君请于翁,曰:“闻制作厅事,不若公意欲更之?此于祠宇甚宜能见许乎?”翁欣然曰:“各畅所怀甚善,且吾两人者可无较直也。”先君即席声谢,嗣议直止百金。先君本垂橐以还,不能具现缗。乃归,腴田输税越十年,始满直焉。卜吉于辛卯年(1591)十月之吉,加柱升梁,次年之四月落成。奉主入祠时,鲸翁、叔祖方宦游,寄俸五两,以志同事之意。而斗翁叔祖,又以所置宫保第内中厅,助作公祠,于是吾宗有两祠焉。祠前面西小屋,乃不肖(文)司宗中事十余年,积镪以成者。祠后屋一所,乃十二房借公家地营造。东首小屋数楹,乃申房借地营造。十二房每年议地租银一两二钱,申房未议,当酌地以为差。堂名,先君定为一本,(文)浣笔而题者,再皆不堪署。今即耄矣,期终竣此役,以成先志。
  二十一世孙宗文谨识。
  ——清光绪慈谿植本堂《姚氏宗谱》卷一
  3.姚氏宏本堂
  位于慈城大关圣殿西姚氏植本堂左侧,为明姚氏后裔姚梴偕其弟姚樾所筑的小祠堂。明嘉靖进士、探花,大学士、邑人袁炜撰有《姚氏宏本堂记》一文。
  姚氏宏本堂记
  袁炜(慈谿人,明嘉靖探花,官至建极殿大学士)
  余慈称贵显望族、世文献辉映者以什数,而姚为著。贵显家构而居旅、楹浮柱森、错相望者以什数,而姚之植本堂为著。然植本之名义及世系官职之详,乃师文正(即李东阳)记之矣。
  顾姚氏先植固而发深,厥子孙日益蕃滋,而科第之殷殷起者日益茂,乃揃剽布散,各辟堂以居。而堂之名不忘植本之初,抒指逼意,惟见可观矣。
  南京部郎明川君,以东泉司马之从子、明山学士之从昆弟,振迹艺林,策奇青汉,举乙未(1535)进士,历官省署,蒸蒸然廊庙之才。君少壮负奇伟,每思增烈前宗,佑启来世。嘉靖庚子(1540),得隙地于植本堂左,将饬材鸠工作堂室,为光裕计已。乃羁栖宦途,竟甲辰(1544)婴疾以逝,不果酬愿,考成其堂。既君伯子梴,偕其弟樾,咸英敏瑰烂璨,以文学世家,遂能踔逴绍休,即其地而堂焉。爽垲奂轮,视植本之构,可谓此材而宏杰矣。堂之额曰“宏本”,取扩大初堂之义,循明川君之遗命也。慈之缙绅诸先生,贺二子茂承先德,属予记之,以垂光永永焉。
  余惟植本之称,自先君榛命之,而吾人心性之学,宋诸儒究极其渊閟晰矣。姚隐君当宋之季,世于儒先诸论,必尽见而与闻无疑也,即其所称说,傥所谓立本者非耶。夫性根于心命之曰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其全体大用,浑沦淳涵,而天地人物之纪胥由此出。古昔圣贤冥观默会,洞察其本原,是以植之则静深,宏之则渊博,互之则悠远,发之则高明。推而大之,则错陈纷布,变化弥纶,莫非其功用所交著,所谓至远无垠,深入裨海。其词约而旨博者,其几渺而通无方者,舍兹本曷归耶?
  姚隐君采之以名堂,其云来也,作求之而不坠,灵根湛一,通极元寓。则履淳毓粹,戴穆含和,得不以广居昭之乎?体顺颐贞,葆光定宇,得不以安宅佚之乎?率性成身,行法章采,得不以正路迪之乎?道成艺立,〓茂蜚英,得不以尊爵贵之乎?隐君创焉,后人述而宏焉,则天下之大本立矣。梴、樾伯仲非是之宏何以哉?若徒眩词章,侵簪紱,壮丽房室,以袭前人之粗迹,乃吾之本已湮没矣,何异于系匏以瞭揖耶?
  堂凡若干楹,后为室舍,庖湢诸构皆麟次可览观。经始于丙午(1546)春三月,落成于戊申(1548)秋七月,厥工盖三阅岁云。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四
  4.慈东姚氏宗祠(敦睦堂)
  始建于乾隆末与嘉庆初之间,基址位于慈东姚家村前姚自然村东南隅。资料来源于民国二十年《慈东姚氏宗谱》。
  5.姚镆祠
  为祭祀姚镆的专祠。据清道光五年《慈谿县防护先贤祠》墓册记载,姚镆祠是他子孙和弟子修建,址在大东门外琴山下东泉书院内,供奉着姚镆的神像。
  6.广西南宁东泉姚公祠
  祠在广西南宁宣成书院内,是姚镆弟子徐乾明嘉靖年间所建。徐乾,字健夫,广西桂林临桂人,正德七年进士。历任知新会县、广东佥事,湖广布政使。
  东泉姚公祠堂记
  张岳(福建惠安人,明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右都御史)
  古者学官,天子始命为教,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其四时于先师,又率学者奠于所教之地,乐于瞽宗,书于上庠,诗于东序。其礼专,而且数。说者谓先圣道尊,先师分亲,故祭有疏数之不同,如郊庙然。然所谓先师者,皆身备道德,又能自达于一艺。生以艺教学者,没则为之俎豆以报之。古人师弟子始终之间,恩义兼至如此。圣人著于《礼经》,盖以为天之所叙,而非人情所强为也。后世释奠礼废。唐以后,始以孔、颜为先圣先师,通祀天下。而学校之师名存实丧,泛泛焉,以名位相维系而已。其德行道艺,既无以相成,又安能使之始终恩义,而思所以报之如瞽宗之祭也哉?千数百年,惟文翁、安定二祠,于今为烈,而教亦弗传,可慨也已!故兵部尚书东泉姚公,宏(弘)治癸亥(1503年)冬,由礼部员外郎出佥宪广右,提督学政。始至,慨然以振作人文、变易习俗为己责,谆谆诲诱,晨夕不倦。其条规甚严,而科级有序;其道自程朱,以达于孔孟;其法自事亲从兄,进趋揖让,诵数讲说,巨细毕备,其大要以反身践履为本。凡时尚之浮华诡诞不稽于圣者,一切屏去,不使杂学者耳目。其心地光明,诚意恳切,感发化导,又有出于言语条约之外者。故一时学者翕然敬信而推其盛,以为虽苏湖在当时,不是过也。正德丁卯(1507年),丁内艰去,学者皇皇如有所失。比服除,诏还。公广右。又一年,乃迁宪副,督学闽中。而广右学者思之不置。己卯(1519年),相率即宣成书院之左建祠,肖公像其中,朝夕瞻依。宣成书院亦公所建,以祠南轩张宣公、东莱吕成公;其阴为提学公署。公尝于其傍作五经号舍,以栖学者。于此祠公,即古者祠先师于所教之地之意也。抑又闻公在广西,不但明教法,以淑学者之心,其于饥寒疾痛,视之如己;贫者丧者,婚娶之无资,与远方来学者,咸有所给。其恩义兼至,真不啻如家人父子。去今数十年,咨嗟感慕,常如一日,而岂声音笑貌所能强合也哉?师教之恩,古人推其重至于君父等,而又以为君臣父子之伦,赖是以立。瞽宗、上庠、东序,特六艺之一师耳,其祭犹且专而且数如彼,况身备道德教泽覃于一方者,庸能己邪?数十年已往之师,且不能忘焉,则夫生我食我,昊天罔极,推此心以往,其不淟涊陷溺,以至遗亲而后其君也必矣。师道之植人极如此。广右学者,其尚能讲明而敦守之,则公之教与此祠,虽与文翁、安定同一不朽可也。湖广方伯桂林徐君,公高第弟子,作祠时与学者刘廷叙辈共议经始者,谓祠久未有记。公督学闽海,某尝供洒扫门下,知公为详,书来征文,某不敢辞也。然公去后十余年,复以都御史提督百粤,夷乱安民,当大书特书。而此祠乃学者所立,故特为详其督学时事。至夷难大功,敬当别为论著云。徐君名乾,字健父。
  ——明嘉靖张时彻编《皇明文苑》
  二、姚氏宅第民居
  1.姚龙图学士宅
  康熙《宁波府志》载:“县治西南(即后来植本堂基址),宋学士姚孳所居,神童姚正子亦居于此。”
  2.姚家大堂
  原为迁慈始祖居屋,姚龙图学士姚孳也居于此。后裔宋姚榛筑巨宅,宅中心为祖祠,并以“植本”为祖祠的堂号,俗称姚家大堂。宋末神童姚正子、明尚书姚镆等都世居于此。植本堂前原有“神童乡”门坊,是宋绍定间(1228—1233),县令叶汝明为七岁能文,九岁应举,咸淳庚午(1270年)解元姚正子立。明正德三年(1508)知县倪璋重立。
  3.姚镆故居(尚书第)
  植本堂后面今存明兵部尚书姚镆故居,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姚镆,字英之,号东泉,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1514),擢贵州按察使。正德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嘉靖四年(1525),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进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嘉靖十三年(1534),升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任,告老归里。姚镆以清廉而闻名于世,据记载:“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梁材与姚镆也。”著有《东泉文集》若干卷。
  4.梯瀛楼
  为姚氏大堂核心区内的老屋,是明姚堂、姚镆、姚涞、姚宗文之祖宅。
  5.姚状元第
  位于慈城竺巷口西侧百米,今中山路东段北侧,是明代嘉靖二年(1523)状元姚涞故居。因姚涞官为侍读学士,故地名为学士第。此状元第是姚涞中状元后买地建造,他的子孙至四百年后的民国时还一直居住。学士第的北墙外隔着民族路,即是姚涞祖居植本堂。姚涞,字维东、遂东,号明山,为兵部尚书姚镆长子。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后数次会试均落榜。嘉靖二年(1523)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为争“大礼仪”事,与学士丰熙等受廷杖下诏狱。后复官如故,未几寻充经筵讲官,迁左春坊左谕德,晋侍读学士。嘉靖十六年(1537)主持北冀乡试,取士甚多,所取试文一时为天下范式。同年归里服父丧,不久哀毁卒。姚涞长于经学、史学、诗学,时有翰林三绝之称。著有《诸边图》《明山文集》《国朝人物考》等。
  6.姚家大门
  位于慈城永明寺前百米,永明路中段,是明都御史姚宗文所居,世称姚都宪宅。姚宗文,字褧之,号益城。伯父应麟无子,生父应龙割爱子宗文嗣焉。宗文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天启中,历官巡抚湖广都御史。因宗文贵,诰封应麟如其官。其弟万历举人姚之光,其侄子姚允昌崇祯六年举人、姚宇昌崇祯九年举人,其从弟高僧姚宗俊,法号虚舟禅师,为临济正宗三十二世传人,挂锡于杭州留锡院。姚宗文一脉都世居于此。
  7.姚家玉房
  位于庄桥姚家村前姚村,院落四重,整体布局为东南朝向,占地面积4280平方米,疑是清晚期姚氏富商的房子,现为宁波市江北区文物保护点。
  8.姚氏樟树门头
  位于庄桥姚家村前姚村,现存的建筑由门楼、东厢房、正厅三个主体组成,整体为东南朝向,占地面积484平方米。疑是清晚期姚氏富商的房子,现为宁波市江北区文物保护点。
  9.姚氏天一房
  位于庄桥姚家村前姚村134号,是姚氏祖上的一房,建筑面积为1100平方米。疑是清晚期姚氏富商的房子,现为宁波市江北区文物保护点。
  10.姚氏大一房
  位于庄桥姚家村前姚村171号,是姚氏祖上的一房,现存建筑为原东厢房的一部分,建筑面积为261平方米。疑是清晚期姚氏富商的房子,现为宁波市江北区文物保护点。
  11.姚氏四合院
  位于庄桥姚家村后姚村117号,现存建筑是一座门楼、两侧厢房和正厅合成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此建筑用材硕大,木雕、石雕工艺精细,疑是清晚期姚氏富商的房子,现为宁波市江北区文物保护点。
  三、姚氏书院
  1.东泉书院慈城大东门外,去姜官岭路侧的琴山南麓,为兵部尚书姚镆建。据雍正《慈谿县志》云:“县之东郊,旧为东皋寺基。姚镆谢政归,其门人之在朝者,各捐资营建,为姚镆晚年游息之所。”
  东泉书院记
  丰熙(鄞县人明弘治进士,仕至翰林学士)
  吾师东泉先生姚公,始居校庠,即望倾远近。自心体之微至于威仪之著,自伦理之大至于酬应之细,皆准绳圣哲,表仪当时,严正如伊川,讲贯如横渠,析理抽茧丝,挥毫扶造化,学者风靡云集。熙亦获厕抠趋之末,未敢谓有与点之意,而撤蔀消吝,自知益矣。
  登朝京师,太学英杰必求出门下,祠部数年,成就甚众,若今大学士翟子銮、少司马寇子天叙、都御史张子瀚、孙子修、通政使郑子绅。其最显者,督学粤闽,又执宪以阐教,至位宫保御史大夫,号令戎马之间。或僚吏佩衿禀学,亦拳拳引掖,作人之功,几遍海内。翟子、张子、孙子、郑子语同在朝者曰:“吾曹所以卓然朝端者,举吾师之化也。盖共作书院于桑梓,用昭厥休乎?”时寇子守明各寓以俸金,寇子谋诸温守陆子鏊,相与市材卜基。今都御史林子大辂,以工部郎莅浙,亦助之。白书先生,未报。嘉靖戊子,先生致政家居。会今侍御史王子德溢尹慈谿,林子茂竹来佥浙臬,洪子珠守绍兴,赵子可与守衢,张子涂以严守,陈子瓒以湖守,王子慎以淞守,皆投资,从便鸠工兴事。明年落成。扁曰“东泉书院”,以先生乐乎是,且自号也。
  泉在邑东山阴,甘冽品最。书院当其右,负冈蜿蜒东,奇峰绝壁前,横互数里若屏障左右。其前皆清溪回映。先生时引童冠登临啸咏,酌甘漱芳,所以养道心,收四时之成功,岂流连云尔。院之制,为讲堂三间,后为寝,前为大门。堂东西有亭曰“旌德”。先生孤标贞节,雅负不群。为方伯,入觐铨曹,抡冠诸藩,表锡金币,故云曰“褒功”。先生以都御史殿西陲、岭表,咸有奇绩,玺书褒嘉皆道之,见于用者,张之固宜。又其东西营为斋,以处来学及庖湢之所,轮奂呈美,宫墙耸瞻矣。王慈谿入台书抵海戍,需记,熙罪羁,无缘任畚锸,庸敢谢不敏。
  熙闻之,士希贤圣,必下学而上达。国家既用是造士,俗学自弃,乃高谈者亦自暴尔。先生远宗孔子,近广国华,成己成物,流泽大遐,斯道之全哉!或谓帝心简在,岩廊且跻,书院之猿鹤无怨乎?曰:“用行舍藏之道,先生体之素矣。”观主器涞,以抡魁官殿撰,得于过庭,视诸生固无异闻。谓先生动法孔氏夫,谁曰不然。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四
  附录《跋<东泉文集>后》,作者郑尚经,字宗道,号南江,慈谿半浦郑氏复训堂善一房九世。年十三赴童子试,年十九举嘉靖四年(1525)云南乡试第二人。历任益阳县知县、澧州知州、梧州府同知,荣王府长史。
  跋《东泉文集》后
  郑尚经(慈城半浦人明嘉靖举人仕至荣王府长史)
  兵部尚书东泉姚公,尚经乡先达也。习知其典礼督学,以文教鸣镇粤行边,以事功著,惜其才大难用。弗竟所施迩,以叙迁来梧同知府事,益闻公之流风善政,终不可谖。大司马净峰翁(姓张名岳,两广巡抚,东泉先生门人。序《东泉文集》又《东泉书院记》《东泉姚公祠堂记》,系嘉靖丁未刊序中),敦门墙之义,为公宣朗沉郁,乃取其平日所著文稿疏议,命尚经锓梓以传。尚经尝从公冢子明山殿读游,且有姻连雅,乃今复承斯文之役,于后进不其幸欤!是故于文可以观学矣,于议论可以观政矣,师其学以明道,师其政以行道,正净峰翁序纪表扬之意也,读是集者当自得之。
  ——民国十二年半浦复训堂《郑氏宗谱》卷十三
  东泉书院附属建筑:
  (1)东皋池
  位于慈城大东门外,琴山下,在东泉书院前。
  (2)旌德亭
  位于慈城大东门外,琴山下,东泉书院内。
  (3)褒功亭
  位于慈城大东门外,琴山下,东泉书院内。
  2.南宁府东泉书院
  广西南宁府东泉书院:据《南宁市志综合卷·大事记》记载:在城内,明嘉靖六年(1527)九月,都御史姚镆建东泉书院于南宁。后邑人改建以祀都御史东泉姚镆,岁久颓圮。四十二年(1563年),知府方瑜移公像于敷文书院,与王文成(阳明)公并祀。
  四、姚氏牌坊
  1.状元坊
  在宁波府学前,宋淳熙戊戌(1178)状元姚颖立。
  ——清道光《四明谈助》卷十
  2.尚书坊
  县治南鼓楼前(位置在慈城大关圣殿北侧)有尚书坊,为弘治癸丑(1493)进士、兵部尚书姚镆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3.九凤联飞坊
  县治南(在慈城原县衙前),明嘉靖壬寅(1542),为正德甲戌进士姚釪、周士英、冯泾、朱良、秦钺、沈教、徐州、李浑、王蓉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4.清白街(坊)
  县治东(今慈城中华路东段),明成化初,知府张瓒为参政姚堂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5、登云坊
  县治西(今慈城中华路西段),明正统十二年知府陆琦为举人姚堉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6、亚魁进士坊
  县治(慈城)东南为明姚鉌、姚溍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7、旌表节妇坊
  县治西南(在慈城永明寺山门前东侧),为明成化辛卯举人姚鉌妻冯氏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8、神童乡(坊)
  县治西南(慈城平政桥西,姚氏大堂门坊),宋绍定间(1228—1233),令叶汝明为七岁能文,九岁应举,中咸淳庚午(1270)解元姚正子立。明正德三年(1508)知县倪璋重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建神童乡牌坊成告家庙文
  姚镆(慈城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粤自先世,端本澄源,积阅相绍,惟天相之久矣。自越迁慈,历再传世,笃生异人,如吾祖宗,庚午解元者。异质英标,宏词博学。神童之称,见赏于县尹老斡之喻,独擅于名贤爰著词章,垂之不朽。家传一线之绪,实有赖焉?夫何流风,仅存幽香,未播三百余年,圣迹几泯。曾孙镆,以不能振扬先业是惧,用捐己禄,同诸族人私立牌楼于居第之东,以昭我烈祖之潜德。呜呼休哉!玉光剑气,直出人间;獬角凤毛,终为世瑞。征工集事,固宜有待于今日,幸荷天地宠灵,祖宗默佑。经始于丁卯(1507年)之梅腊,落成于戊辰(1508年)之秋菊。体势尊严,规矩精密,仍匾曰“神童乡”。士夫瞻仰,而喜洽神人,诚一邑盛事也。兹以成功,敢告于我皇祖之神,伏冀佑我后人,牖其不敏龙门,鹗路步武,而登凤阁鸾台,骈肩而进,以继我先人之绪,尚亦有利哉!曾孙姚镆撰。
  ——清光绪慈谿植本堂《姚氏宗谱》卷一
  9.联桂坊
  县治西南(慈城平政桥西,姚氏宅前),明天顺间(1457—1464),知府张瓒为举人姚垌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联桂坊记
  刘瑞(明四川内江人,弘治进士,仕至南京礼部右侍郎)
  联桂坊者,慈谿姚氏世居里门也。坊始树于宋,再树于我朝,皆有司所以表其科第之盛者也。姚之先,以科第起家者,自宋元之交始,一时举凡十一人,曰助教公登,曰正,曰龙、曰獬,曰荣,曰兰,曰福,曰异,曰元翁,曰振祖,率皆负文翰名。其间登、正二公偕举庚午,龙兰二公偕举丁卯,尤乡之所歆艳者,是坊所由表也。自是又五六传,至我朝复盛,于正统、天顺间,举者凡三人,而一人遂擢己未进士,曰广东参政公堂;次教谕公堉;次则训导公垌。有司用是揭其表诸宋者表焉,盖多其兄弟之继也。既而参政公之子曰鉌者,举成化辛卯;从子曰镆者继之,即癸丑进士,今陟广西按察司提学佥事者是也。提学君从侄曰汀、曰溍者,又继之。汀即己未进士,拜南京吏部主事者是也。盛于我朝者,又七人矣。
  於戏!自科第重于天下,群趋竞慕,顾有廑总角、蒙皓首,率轗轲不一遇者,其难如是。况萃数人于一家、阅累世而复振如姚氏者,顾不谓之难哉!表之宜矣。虽然,予窃有感焉。所谓科第者,能达其身,而非所以达诸远也;能显其家,而非所以显诸后也。存乎其人焉耳,即诸姚氏可知也。方其同联桂诸公而荐者,固非独一姚氏也。迄于今,沙飞电逸,荡然无余;或者欲求其名姓且不可。而联桂之姚,历三百载如一日,独无自哉?盖必有倡之于前,而培之于后者。或以隐德,或以显行,或发挥于文章政事。如助教参政公及提学君,皆其人也。然则科第者,顾不借是达诸远而传诸后乎。维自今为子孙者可以喻矣。尚不堕其世守,而益弘之,由科第而上,求其可与天壤相弊者,孔孟之道德,夔契伊吕之勋,庸吾可为也。科第不因之以重,而兹坊兹名止一再表而已哉。幸无曰:一第足矣,一第足矣。提学君志盖在其后人,乃属予为之记。
  ——清光绪慈谿植本堂《姚氏宗谱》卷一
  10.状元坊县治西南(慈城平政桥西,姚氏宅前),为嘉靖癸未科(1523)状元姚涞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11.宫保坊
  县治西南,西南街(慈城民族路姚氏植本堂前),为兵部尚书姚镆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12.会魁坊县治西南(慈城平政桥西,姚氏大堂门前),明正德间(1506—1521),知县倪璋为姚汀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13.旌表节妇坊
  县治西南(慈城永明寺)笆下,为明姚泽妻刘氏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14.五俊坊县东三里城外(慈城清道观门坊南侧),为明姚涞、秦金、陈文誉、袁载、叶照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15.三元坊
  县东三里城外(慈城清道观门坊南侧),为明解元王交、会元袁炜、状元姚涞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16.节孝坊
  县东二十七里(慈东天杏桥),国朝嘉庆八年(1803),为应象忠妻姚氏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17.节孝坊
  县东三十里(慈东后姚村),国朝嘉庆十六年(1811),为姚必明妻张氏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18.节孝坊
  县东南三十里(庄桥东),国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为姚紫山妻邵氏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19.节孝坊
  县东南三十五里(慈东李碶东岸),国朝道光十三年(1833),为姚信瑞妻张氏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20.节孝坊
  县东三十五里,国朝嘉庆间(1796—1820),为孔广聪妻姚氏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
  五、姚氏祠庙
  1.老庵
  县(慈城)东北三里上午岙,奉姚镆香火。俗称姚家庵,又称东山庵。其旁左小庵名圆觉,久圮。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一
  2.宁寿庵
  县(慈城)东北七里,奉姚孟贤香火。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二
  3.财神殿
  县(慈城)治南一里(骢马桥侧),国朝道光间里人姚朝翙、陈民观建。咸丰十一年正殿为粤寇焚毁。光绪十七年修复。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十四
  4.八都庙
  县(慈城)东南二十五里,前姚村,分祀唐孙惟最。殿额曰“柳山分支”。国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里人姚鋐记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十四
  5.弥勒庵
  县(慈城)东三十里,后姚村,四都二图。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一
  6.墓庵
  位于县(慈城)东北七里酆岙飞凫山麓,是姚氏家族墓庄。墓庵即是庄屋,在宋时初建,明嘉靖时曾重建,万历年间又重建。下面是明万历姚氏二十一世孙、湖广都御史姚宗文在坟庵落成时所撰《飞凫山坟庵纪略》一文。
  飞凫山坟庵纪略
  列祖之坟,皆在邑东鄮里之飞凫山(今慈城东北七里毛岙村)山麓,旧有坟庵一所,乃先大司马泉翁(姚镆)所建,署曰“惠宗”,已百余年。形家者言:“山南向庵亦如之龙气不收,故科第相辈出,而多清寒。”宜改作而未遑也。万历乙巳(1605),居人不戒,昼而烬焉。丙辰(1616)岁,先妣陈太淑人之丧,出葬于孙家山,会葬者栖寄无所,(文)心戚焉。亟图重建,召匠石而谋之,以屋在山下,不宜于松令梁柱樀桷,纯用杉木,筑基于青龙首之下,更旧向也。中厅并左右房五大间,两侧小屋共十间,木植、砖瓦、搬运人工等费,共一百三十余两。鲸翁叔祖来,公帑二十两,又用公家魏处田价十两。紫霞先兄助银十两。经始于戊午(1618)之仲秋,次年三月告成。庵名未署,宜仍题“惠宗”,以毋忘先司马之旧德。
  二十一世孙宗文谨识。
  ——清光绪慈谿植本堂《姚氏宗谱》卷一
  六、姚氏桥堰
  1.黄梅堰县(慈城)东三十里(庄桥北),今废。姚氏谱旧称:湖门堰。按黄梅与湖门音近,其即声之转欤。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十
  2.前右桥县(慈城)东南二十五里,黄梅堰东南支港,前姚村。旧有乐康斋药肆,俗因呼为乐康桥。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十一
  3.碾子桥
  县(慈城)东南二十五里,黄梅堰东南支港,前姚村。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十一
  七、姚氏人物
  姚章(慈谿金川姚氏始迁祖):字承斡,世家和州人,唐文献公姚崇十一世孙也。曾祖讳昺,祖讳珣,仕至吏部尚书。父讳文荣,以恩补官,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公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五月初三日丑时。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官至明州观察推官,改参军录事,遂家于慈水金川乡,卒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七月十八日,享年六十一岁。娶和州乌江庙下杏花村成家店石佛排甲张氏,早亡。再娶明州慈水金川乡刘氏,并封宜人。又以孙希爵加封大中大夫,刘氏赠恭人,合葬慈水定林寺之原。生三子:安国、安民、安邦;二女:长适慈水桂时,次适费文就。
  姚嗣宗(慈植本堂姚氏始迁祖):宋天圣、明道间(1023—1033)为环州军事判官,监庆州粮料院,授浔州郡守。驱虎患,为民除害,民爱之。见《容斋笔记》《范公拾遗录》《魏公政府奏议》。又《侯鯖录》有姚嗣宗《题闽中驿站》诗:“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盖嗣宗尝随韩、范二公征元昊有功也。此为邑姚氏始祖,按诗意嗣宗当是陕人,后迁于慈耳。
  ——清道光《溪上遗闻集录》卷二
  姚孳(宝庆《四明志》):字舜徒(家中行第千一,迁慈第三世),慈谿人。熙宁九年(1076)进士,为桃源宰。部使者举其才能优异,应元符之诏,赐对称旨,除提举成都府路常平等事。谒丞相论蜀中利病,乞以义仓之储,收养鳏寡老疾,死给衣衾敛瘗,贫不能举子者,官给乳媪。丞相奏行。后由江东转运副使除直龙图阁,知夔州。兴学校,劝农桑,有古循史风。
  姚竦:姚孳大叔姚安民之长子,迁慈第三世,家中行第千三(千为家族字辈),慈谿人。宋元祐三年(1088)进士。
  姚阜:姚孳小叔姚安邦之长子,迁慈第三世,家中行第千四,慈谿人。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仕至枢密院。
  姚希:姚孳之小弟,迁慈第三世,家中行第千五,慈谿人。宋元祐三年(1088)进士,仕至资政殿学士。
  姚僎:姚孳之长子,迁慈第四世,家中行第万三(万为家族字辈),慈人。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
  姚孚:姚阜之长子,迁慈第四世,家中行第万五,慈谿人。宋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
  姚持:姚阜之弟姚平(家中行第千七)之长子,家中行第万六,迁慈第四世,慈谿人。宋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嘉王榜进士。
  姚大任:姚婧之子、姚竦之侄子,家中行第万八,迁慈第四世,慈谿人。宋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嘉王榜进士。
  姚颖:字洪卿,姚孳之次孙,家中行第亿十九(亿为家族字辈),迁慈第五世,慈谿人。10岁能文,人称神童。师事名儒郑公锷。淳熙元年(1174)中举。淳熙五年(1178)进士,对策讲贯《中庸》《大学》宗旨,论敌国事尤详备,受孝宗褒奖,擢为第一(状元)。时皇子魏惠宪王镇守四明,闻颖中状元,欲铺张其事,备车马鼓吹而迎,他却自乘小舟悄然归里。授承事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1181年授秘书省校书郎,不因循旧例,必手校真伪后落笔。后因岳父王淮任左丞相,为避嫌自求外放,出为通判平江府,决讼以制豪强为旨。著有《家集》。
  姚师皋:姚孳之曾孙,姚僎之长孙,姚颖之大侄子,迁慈第六世,慈谿人。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
  姚师虎:姚僎之次孙,姚师皋之弟,迁慈第六世,慈谿人。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
  姚元哲:姚孳之次孙,姚颖之长子,迁慈第六世,慈谿人。宋宝庆二年(1126)进士。
  姚正子:字梦午(初名端礼,以字行),慈谿人(其后裔曰锳,曰纡,曰汀,曰溍,俱以科举显)。七岁学《小戴礼》,辄能言其要领。邑大夫叶汝明面试《中庸》首章义及《牧爱堂诗》《秋水出芙蓉赋》,皆援笔立就。叶大惊异,乃大书“神童家”三字以旌之。既而,之中都,遍交当世之士,读所未见书,笔力益肆。年三十六,始发解。未五十,遽卒。黄震诔之曰:“正子起自童丱而长老先进折节相下,起一介布衣而当世知名士闻风愿交,乃不获少见于世,惜哉!”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
  姚登孙:字廷礼,慈谿人。与兄梦午皆英锐早发,人称二难。景定间(1260—1264),举乡贡,会宋远将讫,遂退居双峰别墅,穷究经史百氏。为文渊奥宏博,超绝蹊径,闯古作者之域。元时,起为国子助教,诸生辨疑质微,立馆下者日数百人,发蔀击蒙,无不意满。赵郡苏天爵尝取其文编入《文类》。
  姚獬孙:字应獬,荣孙之三子,登孙之从子,慈谿人。宋末举乡荐,登进士。补国子助教,正身率下,勤于启迪,馆士叩其渊源者,履满户外。秩满,馆士借留于铨部,乃以上闻改学录教益孚。登孙前为司业诸生,称为东南遗老,獬孙继之。人以为世典成,均善于其职,尤所罕者。獬孙博学清介,为文本家传,皆以苏氏拟之。宋亡,不屑仕进退,隐双峰别墅。卒之日,至鬻衣以葬。
  姚龙孙:字应时,号行之,慈谿人,姚正子之子。咸淳三年(1267)举乡荐(举人)第四名。
  姚应凤(《两浙名贤录》):字时和,荣孙之长子,獬孙之胞兄,慈谿人。以才自雄,为文喜驰骋,每属笔,于广众中词峰横逸,一座皆惊。后持以谒袁桷,桷告之曰:“子文不受束缚,然法度不可废也。”领之。自是务为庄重简严,日益深邃。至元间(1335—1340),就试省部,以《龙虎台》命题,有司得应凤赋,叹曰:“此楚汉故物也。”擢置高第。著有《纳轩稿》若干卷。
  姚茂昭:慈谿人。明洪武间举贤良,官知县。
  姚堂:字彦容,慈谿人。正统己未(1439)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升广信知府。治行为江西第一。以内艰去。服阕,起知苏州府。苏故多羡余,岁以万计,堂悉籍公帑,以备赈恤。又修孔子庙,先贤祠。会以事忤巡抚刘孜,乃移守镇江。治镇一如苏,政通惠洽,流民复业者九千五百户。转广东参政,卒。堂三典名郡,皆著名绩。而尤所注意者,兴学养士,恤孤举遗,褒表名贤,以礼化民,故所在民怀其惠。
  姚堉:字彦饶,慈谿人。明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福建宁化教谕。
  姚坰:姚堂之侄,慈谿人。明天顺六年(1462)举人,官建昌府训导。
  姚鉌,姚堂之仲子,慈谿人。明成化七年(1471)举人。
  姚镆:字英之,慈谿人。弘治癸丑(1493)进士,除礼部主事,累擢佥事副使。正德九年(1514),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嘉靖五年(1526),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四川。土官岑猛谋不轨,镆令都指挥沈希仪结猛妇翁岑璋共图猛。调永顺、保靖兵分道进讨,而镆与总兵官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猛子邦彦以劲兵守工尧隘,璋佯以兵千助邦彦,比官军来攻,千人呼曰:“兵败矣!”遂溃,官军大破之,斩邦彦。猛奔归永顺,璋诱而鸩杀之,斩首以献。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将张经等,以兵万人镇其地。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受亦攻入思恩府,巡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会起王守仁督两广军,帝入张璁等言,落镆职。闲住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荐镆,帝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镆辞,帝不悦,仍落职闲住,家居数年卒。
  姚汀:字维宁,慈谿人,姚镆从子。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袁州知府。袁俗多刁讼,汀治其尤释汤玉宇,久诬之狱。严张诚,恶富之诛,囹圄顿清,民甚德之。萍乡令虐民,有奥援于上,汀发令罪忤。上官乃摭他事,劾汀下狱,事白谪盐司。复起知琼州,忽梦游芙蓉城,遂卒邸次。
  姚溍:姚堂之孙,慈人。弘治十二年(1499)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刑部员外郎。
  姚釪:字清之,号介庵,慈谿人。明正德五年(1510)举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任太常寺博士,擢南京兵科给事中。
  姚涞:字维东,又字遂东,号明山,姚镆之长子,慈谿人。嘉靖癸未(1523)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三年,与学士丰熙等跪谏大礼于左顺门下,诏狱予杖,复官如故。九年四月,郊社议起,又与学士张潮等并主合祀,而涞言尤切。章下所司,卒不用。未几,充经筵讲官,累进侍读学士。以外艰归,卒于家。《两浙名贤录》:涞,性孝友,读书务为经济事,不拘拘文词。如边防、海运皆有定议,作《诸边图》。时有翰林三绝之称,谓经学、史学、诗学也。有《明山集》若干卷。
  姚沇:字维寅,慈谿人。好学博古,事亲孝。明嘉靖十四年(1535)岁贡,授训导,教育有方。晚归里,谈道自得。
  姚濲:字维兰,慈谿人。少时进止有度,长而博洽经史,以理学为宗,以经术为用。孝奉二亲,老而弥挚。刘滂赠诗有“白头有子婴儿慕,闻说悲来泪满衣”之句。
  姚潓:号明川,姚镆从子,慈谿人。明嘉靖四年(1525)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嘉靖十六年任祁门知县,后升工部主事。
  姚梧:字文扬。嘉靖辛丑(1541)进士,授嘉鱼令。邑治滨江,多寇警。梧简练士卒,盗不敢入。又捐俸筑堤,外捍江波,内便行者,民称姚公堤。擢工部郎,监龙江榷务。会川苗掠州县,敕备兵叙泸,多方辑御,拔刘显行间,绝诸苗要领。捷闻,升福建少参。被劾去。
  姚一新:慈谿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万历间任延平推官,又兴化同知。
  姚孟烈:慈谿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
  姚棕:慈谿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万历中任陕县知县。
  姚孟贤:字汝德。隆庆戊辰(1568)进士,授贵池令。为政不事苛细,惟以表扬节义、奖厉学校为先务。时海瑞为巡抚,廉其治行,亟称之。迁潮州郡丞。海寇林良宝掠劫州县为患,孟贤设策捣巢,擒获无算。当事抑其功,寻乞终养归。
  姚孟昭:字介容,性介洁,慈谿人,姚沇之孙。明隆庆元年(1567)举人,署汤溪县学,处事即之如春风盎然,诸生咸翕从焉。分校广西,得士为多。以荐升罗田知县。
  姚应龙:字子翼,号升宇,父姚灼,姚镆从孙,慈谿人。明隆庆元年(1567)举人,官萧县教谕,旋升旌德县令,未任丁母艰。归,补松溪知县,擢漳州海防同知。
  姚应冲:字羽君,慈谿人。家贫,以鬻画为生。工山水,师吴镇、黄公望,兼能写真。
  姚元祯,慈谿人。明万历四年(1576)举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江西吉安府推官。
  姚元凯:字稚高,自号狷者,孟贤子。读书不专攻举业,自性理大全,以及宋明诸儒语录,无不研究评次。古今史册,胸有卓识,不随人附和。制艺以先辈大家为宗,不屑步趋时好。天启元年(1621),举浙江乡试第一(解元)。未仕而卒。
  姚宗文:字褧之,号益城。伯父应麟无子,生父应龙割爱子宗文嗣焉。宗文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天启中,历官巡抚湖广都御史。因宗文贵,诰封应麟如其官。
  姚之光:字叔韬,应龙子。登万历三十四年(1606)应天乡荐,授兰州知州。地产矿,为肃藩封邑,矿徒窜匿藩邸,官不敢捕。之光陈大义谏之,藩为改容。迁工部郎,寻出知贵州铜仁府。运粮援黔,晋驿传副使,再叙改云南摄兵巡道。篆赍表入都,而卒。之光襟期开朗,工书法。长子允昌,字元祚,崇祯六年(1633)举人,有文名。次子宇昌,字仲熙,崇祯九年(1636)举人,有文名。孙纪自有传。
  姚应翀中:字云举。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都水司主事,管理通惠河道,受事清勤。考选贵州道御史,出使应天,内艰归。起补云南道御史,以年例出为江西副使。时寇贼蜂起,应翀抚之以静,所辖两郡得以少安。寻解职归。《明画录》云:崇祯间,曾官南畿督学御史。初家贫,以画为业,登第后,益肆力于八法,工山水,师仲圭子,久兼能写真。
  姚诚:字孝威,慈谿人。授中城兵马司吏目。闯贼犯阙,整冠束带自缢。妻袁氏抱尸恸哭,与十三岁子逢元同缢。一老仆亦死之。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姚元台:字子云,慈谿人。名诸生,精于毛郑之学。崇祯朝保举。
  姚纪:字亦方,之光孙。少学为诗多可喜,已复学为古文,以古人自期不造,其域不止。姚江黄宗羲谓为“近时一作者”。得疾,少瘥起作《南北筹兵论》。稿成呕血数升,遂不起,年才三十有七。
  姚启盛:字际斯。本姓叶,由汉军籍,登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刑科给事中,分巡赣南。先是赣城数被火灾,启盛教民造绠缶畚挶以救之。城东小山曰“火焰”,浚大井于逵路,覆以阁,名“天一”,取相制。启盛复增修之,火患衰息。又于十八滩设艇拯溺,革雩大当之脉,积困以苏。升江西督粮道,历布政使,卒于官。
  姚希范:字任夫,号陟屺,又号小山。少孤力学,师事世父圣,在学有渊源,为文敏捷闳肆。清雍正十年(1732)举人,乾隆丁巳(1737)明通榜进士。初授教谕,后任隆昌知县。
  姚逵:字翰青,号我云,之炜子。嘉庆元年(1796)进士,官内阁中书。十三年充会试同考官,所得士最契山东李毓昌。毓昌以知县分发江苏,时淮阳州县假报灾请振,弥补积亏。总督铁保檄毓昌赴勘,山阳令王伸汉厚赂之,毓昌持不可。伸汉门役鲍祥阴与毓昌仆李升、顾祥、马连升协谋毒毙之,以魇卒,报毓昌家人控之。都察院事闻,睿庙震怒,急逮淮安知府王毂及伸汉,并诸仆严治之。连升,逵旧仆,实遣从毓昌,至是走投逵,逵大骇,执付有司,遂并伏法。逵为人坦白廉谨,自是恒忽忽不乐,感疾,卒于官,年五十有九。
  姚瀚:字慕韩,号苇舫,慈人。嘉庆三年(1798)顺天举人,由大挑知县,历任直隶房山、京山、枣阳知县。为政持大体,为官清廉。
  姚与穆:慈谿人,善画山水,似蓝瑛。
  姚寿祁:字贞伯,慈谿人。民国文人,与冯君木等友善,著有《寥阳馆诗草》一卷。
  姚足一:慈谿人。民国年间慈谿县乡绅,曾任慈谿县商会会长。
  姚秀霞(1911—2010):参加革命后化名朱旦华。毛泽民同志的夫人。第四一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江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历任延安陕北公学学员、新疆迪化女中教务主任。1946年9月历任延安中央党校休养员、中央妇委会秘书,1949年3月任全国妇联组织科科长;建国后历任江西省妇委会委员、省妇联主任兼宣传部部长、党组书记,政协江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姚慕双(1918—2004):原名姚锡祺。师承何双呆。著名表演艺术家,被滑稽界誉为滑稽泰斗。一级演员,民盟盟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其代表作有《宁波音乐家》《英文翻译》《各地堂倌》《啥人嫁拨伊》等。
  姚振民(1922—2008):艺名周柏春。一级演员。历任蜜蜂滑稽剧团团长,上海滑稽剧团艺委会主任、顾问,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上海曲协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届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曲艺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
  姚有信(1935—1997):画家,1952年为上海华东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195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潘天寿先生,后又师从程十发攻连环画创作。八十年代初移居美国,后任教于美国费城艺术学院。在石油大王哈默的扶持下名声大噪。1985年,姚有信以“爱能治”为题,创作了里根夫人南茜访问残疾儿童的肖像,哈默以公司的名义赠送给总统夫妇。还曾为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画肖像。后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姚有多(1937—2001):画家。1952年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诸大师。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留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系第二画室主任、全国政协第八届和第九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石涛艺术学会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作品有《幸福颂歌》《新队长》《陈胜吴广起义》《抗洪图》《牧归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作有《中国现代名家画谱—姚有多》《写意人物画》教材。出版《姚有多画集》。
  八、姚氏墓庄(摘选)
  1.宋明州参军录事姚章墓
  县(慈城)东北十里定林寺之原。
  2.宋太傅姚安国墓
  县(慈城)东十五里骠骑山。
  3.宋龙图阁学士姚孳墓
  府(宁波)东北十二里清道乡湾头。
  4.宋资政殿学士姚希墓
  县(慈城)东北十里定林寺之原。
  5.宋太平兴国府判官姚竦墓
  县(慈城)西一里大宝山。
  6.宋通判平江府姚颖(状元)墓
  一说据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慈东姚氏抄本)载:状元姚颖墓在慈水(慈城)德门乡聚奎里(今庄桥姚家村)父墓侧。另一说在鄞县阳堂乡延寿寺山。宋楼钥撰《通判姚君墓志铭》,叶适撰《宋故宣教郎通判平江府姚君墓志铭》。
  7.宋神童姚正子墓
  县(慈城)东北七里孔家山。宋黄震撰墓志铭:“知名何早,登名何暮。是有数甫开其端,遽夺其年胡为然。学名其家,业传于世。东山苍苍,英风如在。”
  8.宋国子学录姚獬孙墓
  县(慈城)东北七里飞凫山。
  9.宋国子助教姚登孙墓
  县(慈城)东北二里上午岙(今称上岙)。
  10.广东布政使参政姚堂墓
  县(慈城)东一里花瓶山。
  11.明兵部尚书姚镆墓
  县(慈城)东北二里上午岙(今称上岙)高岭原。翟銮撰墓志。明嘉靖十七年(1538)谕祭文:“卿以宏伟之器,练达之才。发迹甲科,历官郎署。历升宪臬,遂长藩邦。屡进都台,两迁卿佐。抚巡著绩,总督驰声。致政有年,复膺召用。夏卿载转,边务攸司。再赐归间,旋还旧秩。宜增晚福,胡遽考终。有子承家,名魁甲第。经纬史局,克效贤劳。追念旧臣,兼推子绩。特赐葬祭,用示恤恩。灵其有知,尚克钦服。”
  12.明翰林院侍读学士姚涞墓
  县(慈城)东北二里上午岙(今称上岙),与父尚书墓相近。据嘉靖《宁波府志》:姚镆墓在上屿(即上岙)东岙,涞墓在上屿西岙。
  学士姚公墓志铭
  赵时春(甘肃平凉人,嘉靖五年进士,仕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翰林院侍读学士姚公涞,字维东,号明山,浙之慈谿人也。王大父某,赠某官。曾大父某,赠某官。大父某,赠某官。考,总制、兵部尚书讳镆,以文学进士高第,历礼部员外郎、督学、按察藩司,咸著声。晋都御史,抚延绥,荐王效、刘文等皆为名将。继督广兵,讨戮叛,收岑猛,以明大义法,皆应。具国史。配张夫人,梦吞白华与五色鸟投怀,遂生公。六岁,夫人卒,公踊顿如礼。七年就学,聪慧强记。尚书命为龙文,公以“代天行雨,闵世救民”对。成童,知属文,于途得遗书,遂引“楚人忘弓,楚人得之”序焉。尤好观史,穷其成败治忽。及长,状貌奇伟,世称巨人。
  尚书兵备汀漳,山寇发,闽人大震。公即挟弓矢,助讨寇,广设方略,寇遂靖。举正德丙子科乡试第七人,嘉靖癸未礼部第二人。及廷对,遂冠多士,拜翰林院修撰。尚书亦自延绥还拜工部左侍郎,父子同诣阙谢,缙绅以为荣。次年,大礼议起,公偕臣寮伏阙争之,同杖于廷,得复官。尚书以三品荫公子,公推与庶弟。其孝继母、友诸弟类如此。丙戌,为会试考官,得少詹事杨公维杰、都御史连公矿与时春等,登翰林读中秘书者为多。寻命备经筵官。乞假改葬张夫人。归,奉使清黄,公撮其要为录,使世臣咸知国制,以驭吏奸。壬辰,为廷试受卷官,充经筵讲官。丰仪峻伟,陈义诚切,上嘉焉。九载考绩,例进左春坊左谕德,与修《明伦大典》,每晨入晡出,尽心编摩。
  大同兵变,戕主帅。公密谋告当柄者,以诛其首恶而宥其胁附,且荐同年进士楚公书可任楚,竟平大同。尝疏谓:“帝王庙去元世祖主,以正华夷之分。”初被却,后卒如公言。士有意公当主北畿举士者,谋重馈公,公坚却之。奉命校《累朝宝训》成,上亲赐宴内廷,加锦绣袭衣,晋侍读学士。安南不贡,时议欲讨伐,公谓:“此单使事耳,可不烦兵卒。”如所料。丁酉,主北畿试,得士登甲榜者,尤多文词尔雅明俊,世以为式。某岁,丁尚书忧,特赐驰驿归葬,孝勚备至,遂感疾卒。后上尝问:“髯状元何在?”或以公忧去及卒对者,深悼惜之,特赐祭。
  公明达魁岸,其学长于史,务求政要为经济事,不拘拘文词。常曰:“三代而后,汉与外戚共天下,唐与女后、宦官共天下,魏晋以下与膏粱子弟共天下,宋与白面书生共天下,元与族类共天下。我朝皆无之,可谓盛矣。但边防、海运最为今日急务。”遂作边图,凡道途往来、关隘险阻之处指诸掌,不幸毁于火。谓海运当讲于平居时。又曰:“中国之兵强,夷狄之兵弱;创业之兵强,守成之兵弱。盖草昧法简而严,中世法繁而宽。简而严,所以用命;繁而宽,所以多败。”又论学曰:“大凡论学,不可立党,立党则必争,奚能见道?昔者朱陆之辨,虚心求是也。今日之辨朱陆,私心求胜也。言愈多而道愈晦矣。”持论侃侃,听者忘疲。
  时春以庚子岁为编修,校书于其子积处。闻公讣,哭公于京师。后十有三年,以东兵讨虏归,积乃以公弟都水君潓行状请志公墓。呜呼!时春忍铭公哉!然义不忍辞,遂为铭曰:
  文明纪运,世德用光。尚书拜前,学士缵祥。凤翥虎踞,焕乎其章。手持天文,照耀帝傍。帝曰都俞,一笑流光。布为霞电,光烛四方。矢为典训,无用不臧。呜呼!天不整遗,乃收我良。浙河之东,天目乳长。閟我钧渊,永世而藏。仰瞻奎壁,终宵振芒。孰识英气,有逝不亡。我铭我石,昭哉永常。
  ——明赵时春撰《赵浚谷文集》卷七
  13.南京兵部郎中姚溍墓
  县(慈城)东一里花瓶山。
  14.明南京兵科给事中姚釪墓
  县(慈城)东北一十五里夏家岙。
  15.明袁州府知府姚汀墓
  县(慈城)东北八里朝阳山。
  16.明福建布政使左参议姚梧墓
  县(慈城)东北十里合柱山,吉祥寺后。
  17.明潮州府同知姚孟贤墓
  县(慈城)东八里鄮衕口。
  18.明南京工部主事姚潓墓
  县(慈城)东北一十里飞凫山。
  19.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姚宗文墓
  县(慈城)东南三里管山。
  20.明江西按察副使姚应墓
  县(慈城)东北一十里飞凫山。
  21.清河南确山县知县姚观墓
  县(慈城)东北七里孔家山。
  22.明云南兵备副使姚之光墓
  县(慈城)西北十五里云湖燕窝山。
  附:
  江北区(庄桥街道)区级文物保护点
  说明:1954年10月,划慈溪县、镇海县、宁波市郊区部分为特区——庄桥区,归宁波市领导(另有宁波地区专署)。
  1978年9月,海曙、镇明、江东、江北四区改为市辖区一级政权建制;同年11月,建立郊区办事处和郊区党委,领导十三个公社和两个镇(含庄桥)。(宁波市文保所)
  慈溪姚氏科举人物录
  (摘自清光绪《慈谿县志》、慈谿《姚氏宗谱》)
  □钱之骁
  一、进士
  1.宋朝进士(13人)
  熙宁九年 姚孳,龙图阁学士。
  元祐三年 姚希,资政殿学士。
  元祐三年 姚竦,太平兴国府判官。
  大观三年 姚阜,枢密院。
  政和八年 姚大任,淞海司参议。
  政和八年 姚持。
  绍兴廿七年 姚僎,平江府事。
  绍兴十二年 姚孚,左奉议郎。
  淳熙五年 姚颖(状元),通判平江府
  淳熙十四年 姚师皋。
  庆元二年 姚师虎。
  宝庆二年 姚元哲。
  咸淳元年 姚梦荐。
  2.明朝进士(13人)
  正统四年 姚堂,参政。
  弘治六年 姚镆,会魁,兵部尚书。
  弘治十二年 姚汀,会魁,知府。
  正德三年 姚溍,刑部员外。
  正德九年 姚釪,兵科给事。
  嘉靖二年 姚涞,会魁,状元,学士。
  嘉靖十四年 姚潓,主事。
  嘉靖二十年 姚梧,参议。
  隆庆五年 姚孟贤,同知。
  万历五年 姚元桢,推官。
  万历三十五年 姚宗文,都御史。
  崇祯七年 姚应翀,应天巡抚。
  崇祯七年 姚斌。
  3.清朝进士(3人)
  顺治十二年 姚启盛,布政。
  嘉庆元年 姚逵,内阁中书。
  道光二年 姚廷清,知州。
  4.清朝明通榜进士(1人)
  (明通榜进士:明通榜是清朝雍正乾隆间科举会试中一种增加录取的榜额,在会试落第举人中选取文理明通者补授出缺的学官,于正榜之外另出一榜,谓之明通榜,乾隆五十五年(1790)后废止。前面文章所统计姚氏进士29人,不含明通榜进士1人)
  乾隆二年 姚希范,明通榜进士。初任教谕,后任四川隆昌县知县。
  二、举人
  1.宋朝举人(6人)
  (宋朝举人地方史志无明确记录,此根据家谱记载)
  景定三年 姚登孙,国子监司业。
  咸淳三年 姚兰孙,本邑教谕。
  咸淳三年 姚龙孙。
  咸淳六年 姚正孙(即姚正子),解元。
  咸淳六年 姚荣孙,广德县知县。
  咸淳九年 姚福孙,解元,翰林院侍读学士。
  2.元朝举人(4人)
  (元朝举人地方史志亦无明确记录,此根据家谱记载)
  皇庆元年 姚应凤,文学著称。
  大德五年 姚獬孙,国子学录。
  天历二年 姚元翁,伊阳县儒学教谕。
  至正二年 姚振祖,山东都转盐运使司副使。
  3.明朝举人(26人)
  正统三年 姚堂,进士。
  正统九年 姚堉,教谕。
  天顺六年 姚垌,训导。
  成化七年 姚鉌,堂子。
  成化年间 姚陈言。
  弘治二年 姚镆,进士。
  弘治八年 姚汀,镆从子,进士。
  弘治十四年 姚溍,堂孙,进士。
  正德五年 姚釪,进士。
  正德十四年 姚涞,镆子,进士,状元。
  嘉靖四年 姚潓,镆从子,进士。
  嘉靖十六年 姚梧,进士。
  嘉靖四十年 姚一新,同知。
  嘉靖四十年 姚孟烈
  嘉靖四十三年 姚棕,知县。
  嘉靖四十三年 姚孟贤,进士。
  隆庆元年 姚应龙,同知。
  万历元年 姚孟昭,知县,沇之孙。
  万历四年 姚元祯,推官,进士。
  万历三十四年 姚宗文,应龙子,进士。
  万历三十四年 姚之光,参政。
  天启元年 姚元凯,解元。
  崇祯三年 姚应翀,进士。
  崇祯六年 姚胤昌,之光子。
  崇祯六年 姚斌,进士。
  崇祯九年 姚宇昌,之光子。
  4.清朝举人(13人)
  顺治十一年 姚启盛,进士。
  康熙三十八年 姚一濂,姚之光之孙,福建武平知县。
  康熙三十八年 姚观。
  雍正十年 姚希范,四川隆昌县知县。
  乾隆十七年 姚舆龄。
  乾隆二十七年 姚学礼,常山教谕。
  乾隆六十年 姚逵,进士。
  嘉庆三年 姚瀚。
  嘉庆九年 姚魏。
  道光元年 姚廷清,进士。
  道光二十九年 姚恩荣,廷清子。
  同治四年 姚珩,内阁中书。
  光绪元年 姚祥庆。
  5.清朝武举人(2人)
  乾隆二十五年 姚朝飏。
  乾隆五十七年 姚永清。
  三、贡生
  (清光绪《慈谿县志》缺宋元贡生记载)
  1.明朝贡生(7人)
  永乐十九年 姚愈。
  天顺六年 姚玉。
  成化 姚釪。
  成化元年 姚彦章,训导。
  嘉靖三年 姚棼,教谕。
  嘉靖五年 姚朴,知县。
  嘉靖十四年 姚沇。
  2.清朝贡生(16人)
  顺治八年 姚世亮,训导。
  顺治十六年 姚纶。
  康熙十七年 姚大任。
  康熙二十九年 姚培昌。
  康熙三十六年 姚观,乙卯举人。
  康熙四十五年 姚协。
  雍正十三年 姚廷楷。
  乾隆十七年 姚廷信。
  乾隆五十八年 姚之炜。
  乾隆六十年 姚瀚。
  嘉庆元年 姚朝雷。
  嘉庆三年 姚兰枝。
  嘉庆五年 姚鋐。
  嘉庆六年 姚魏。
  道光二十六年 姚锦。
  光绪十七年 姚丙荣。
  四、辟荐
  明朝辟荐(2人)
  洪武 姚茂昭,知县。
  崇祯 姚元合。
  五、任子(附录之一)
  1.明朝任子(1人)
  嘉靖 姚汲,尚书姚镆子,知府。
  六、仕籍(附录之二)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二十二载有清科举正途之外的仕籍)
  1.康熙朝
  姚定远,北城兵马司副指挥。
  姚希庆,深州直隶州知州。
  姚克恕,泰州直隶州知州。
  姚锦城,江苏金坛县主簿。
  2.雍正朝
  姚秉纯,阳高县知县。
  姚秉良,清江县知县。
  姚进琪,云南阿迷州吏目。
  3.乾隆朝
  姚立诚,安徽颍州府经历。
  姚逢修,建德训导。
  4.嘉庆朝
  姚汉,隆德县县丞。
  姚漳,宜兴县县丞。
  5.道光朝
  姚声槐,广东龙川县通衢司巡检。
  姚有涵,福建欧宁县营头司巡检。
  慈溪姚氏艺文选录
  □钱之骁
  第一部分:历代文选
  永明寺大殿记
  姚孳(慈谿人,北宋进士,官至龙图阁学士)
  句章郡西有大聚落,邑名慈溪。井之右有大伽蓝,号曰永明。始基建立在唐天宝敦祥之岁,揭为禅林。会昌遭难,大中复兴,命以大宝,而易其旧。皇朝祥符,始赐今额。厥初草具,香积无庖,徒众星居,金绳界弛。有僧知简,努力营造,始自嘉祐,迄于熙宁,垂三十年。精舍悉备,檀施云集,遂为长廊中构宝殿,奉释迦、文殊。
  岁月浸远,栋宇倾颓,乃至尊像亦复隳坏。尔时,主僧若冰修行三昧,严净毗尼,睇视悲泣。谓其徒曰:“我等苾蒭,蒙被佛恩,尽未来世,终不能报。目击斯事,居岂能安?”于是,并谋协理,起勇猛心,日裒月积,丐诸俗姓,得种种材,将议营建。俄而中阻,心欲夺之,退自刻责:“云何罪业?而有魔障,顾念力绵,夫岂能胜?”昼夜思惟,薰修恳祷,愿凭佛祐,集我缘事。居无几何,众材复归,当知诚心,昭答如响。爰命工师,增广基构,巍然隆栋,不日而成。金碧丹漆,照耀人目,复以众香和七宝泥,作如来像,相好端严,宛如天造。总其资费,乃至万千。业毕之日,实在崇宁丙戌仲夏壬辰。是诸有众,无远无迩,若女若男,不谋俱集,躬持香花、幢幡宝盖、钟鼓铙呗与众音乐,作大佛事,而落其成。尔时,过云居士适至其所,同声随喜,瞻仰赞叹:“善哉!佛子作是胜缘。”若冰进曰:“我等夙幸,结华林会,遇善知识,为我证明,愿得叙述,以永不朽。”
  居士报言:“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本性俱空,究竟非实。如梦如幻,如寻香城。虽皆似有,而无实性。如来法身。譬诸阳焰中水,明镜中像,空谷中声,来何所从,去何所至,刻画形容,了不可得。昔优延陀王渴仰于佛,自负香木,脱身璎珞,持与天匠,愿为造像。天匠自言:‘我之工巧能号第一,然造佛形,终不能尽。但可模拟螺髻玉毫少分之相,诸余相好光明、威德,谁能制作?’譬如有人以炭画日,言相似者,无有是处。设以真金而作佛像,亦复如是。今汝所造,是真佛耶,是非佛耶?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佛与众生,等无差别。然皆假名,本性空故。汝缘假名,因作假像,吾复假设,以假袭假,岂不妄哉?虽然,众生沉迷,不见自性。开示悟入,必假名相,如标月指,如渡河筏。又如失道,须凭导师。一念心起,诸佛现前。建此法门,是安可置?至如童子聚沙,戏作佛塔,若人为佛建立形像,或以七宝铁木及泥,乃至指爪刻画而成,是诸人等皆成佛道。昔佛尝告优滇王言:‘极四众天下江海之水,尚可斗量,以致枯尽。’作佛形像,其福过之。仁者当知佛语不虚。凡诸四众,应以是观。”
  居士说已,若冰释然,退而书之,以为记。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一
  备注:永明寺原在慈城城西永明路。
  宋故冯府君(确)莫氏夫人合葬墓志铭
  姚希(慈谿人,北宋进士,姚孳胞弟,官至资政殿学士)
  府君讳确,字正叔,姓冯氏,明之慈溪人。五世祖行宷(亨行二,讳恒采,号行宷),钱武肃王时,为龙栖殿前都指挥使。其后以兵防静海,爱慈溪金川林壑明秀,因家焉。曾祖光遇,祖伦,皆潜德其间不仕。至父制,昆弟始欲以儒显,乃买书延士,劝诸子学。府君既长,与兄察推君硕、族弟通直君景日夜淬砺,以事业相先。二人者蹑贤利,府君独不利,因叹曰:“门户有托,父祖之望慰矣。”遂掩关无进取意。沈厚畏谨,出于天资。平居默坐,憙愠不色,否臧不脱口,玩味经史,自乐于内,间发吟咏,绝不以示人,泊然若无心于世者。
  夫人莫氏,越之余姚人。柔慧以正,年二十归府君。府君兄弟既荣第,而夫人诸妹亦多适仕官,意夫人适府君有不满者,逮归独能忘去声势,从府君之志。园蔬社酒,邀致族亲,笑歌斟酌,优游以卒岁,良可尚也。
  府君享年七十,以绍圣元年(1094)九月初五日卒;夫人享年六十有五,以二年正月二十日卒。男二人,曰泾、曰潜,举进士。女二人,长适进士俞次稷,次适进士杜沷。孙男一人,女三人,皆尚幼。
  呜呼!府君、夫人相去不数月捐馆,而适俞氏女先府君以亡,泾亦后夫人不幸,天之报施善人竟如何耶!闻者伤之。潜以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合葬府君、夫人于西屿乡石次里飞凫原,以从先茔,且属予为铭。余视府君、夫人实诸婿行也,义不可辞。铭曰:
  以朴为华,以屈为伸。得丧靡及,贤哉府君。趋穷弗戚,睇荣弗欣。志合义从,猗欤夫人。飞凫同穴,松楷千春。勒铭幽宫,以宁其神。
  备注:此碑撰于绍圣二年(1095),在慈城东北毛岙(旧为鄮,有飞凫山)村出土,现藏于宁波市江北区文物管理所。
  贺黄东发乡举启
  姚正子(慈谿人,神童,南宋咸淳六年浙江解元)
  窜名苦海,差短气之螬蜍;偕计甘泉,仰怒飞之黄鹄。然所以望于子久矣,殆不啻如己得之。敢忘曳甲之羞,亟布弹冠之喜。窃谓自乡书之非古,然后以科屋而取人。凡其是否,喙喙而鸣;起于重轻,色色而有。即一时之榜贴,验平日之旦评。若夫人耳而当于心,谁不关口而夺之气。出乎有司权衡之外,恃此公论皂白之明。恭维某文摛万丈之光,心契九秋之干。誓无他仕,盖已觇少年之吟;读未见书,不只为举子之技。或谓功名何迟之久,孰知造化将大其成。遂以明三百五篇之经,巍然中二十八宿之选。始信名下无虚士,皆贺试官得鸿生。岂惟闾里之增荣,实亦乡邦之借重。如正子者,嵚崎可叹,约结亡奇。鼓或易于再衰,箭犹难于三定。轻车熟路,反惊暂蹶之蹄;断戟沉沙,犹抱未销之铁。但惭学落,敢怨数奇。幸斯文之方亨,属我辈之可畏。屐不知其自折,砚直谓之可焚。愿闻师道于吾先,尚得成佛于公后。口语心而归向,手加额以赞扬。溯九万一搏之风,敬寓忱于雁足;快三千独对之日,当刮目于龙头。莫尽愿言,拱诸裔庆。
  ——清雍正《慈谿县志》卷十五
  慈谿县修造记
  姚镆(慈谿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吾邑旧治于浮鳖山。浮鳖山者,诸山水之所附也。以故昔之人负而邑之,以下阚阛〓,而旁临四郊,其规模建置,自唐以来,未之有改也。特官署之在今,或朽或腐,或倾侧与漫漶,而浸弗葺,或仅营其绪,因循自怠,葺之久而弗具也,亦或缺而未葺。如所谓吏者居无宿宇,至使之朝公所而暮闾巷,而相袭以为常,则非典矣。
  正德二年(1507)夏,邑侯吴郡倪公璋,以名进士来令兹邑。既视民利害而兴革之,乃复以兴废举堕为任,于是度费之宜,举公帑之嬴,以请于巡按监察御史杨公滋,为之征匠僦工,具材石与瓦甓,而始事事。阅一月堂成,修起故也,又三月厅成。厅已葺,增饰而为之者也。揭厅之座隅曰“公廉”者,示警也。又五月,吏舍成。舍成于治之西南,覆宇连楹,创自今始,所以严禁防也。又二月,亭成。亭为有邑之观,故已圮,而复新之者也。亭名“丽泽”,今更曰“通和”者,取其有系于民也。余凡若牧爱堂,若库与仓与土地祠与系囚之狱,莫不以次就役,而至是复焕然以具。经始于往年之夏,落成于是年之冬,侯于是可谓劳矣。邑庠教谕李君良卿、训导方君富时君相多侯之功,因请余为记。
  余惟邑有治皆所必饬,慈以文献望于东南,而自昔宦游于是者,亦多庙堂公辅之器。虽有国者齐尝重之,则其所谓邑治焉者,宜不与他邑等况,可以弗葺为乎?侯之致力于是也,固宜。虽然,兴作重事,世之人多苟且之政,虽所当为而不为,每自委于鲁人长府之戒,若有靳于小费然者。而其后也,卒至于大费以劳众。不然则为之而非其实,往往斧斤之声未息,已不免于上雨旁风之告。其又不然,则竭民膏血而涂衅之,以为土木之华,甚或假是以肆其渔猎,丹碧满目,而民生亦随以敝。若是者,其不葺,非也;其葺之,亦非也。
  侯之从政未几,即以是为务,汲汲于公可知矣。然侯以平易近民,而行路之人皆诵其仁,其未劳也,民已信之。暨役之兴,又能损官以益民,量宜以举事,徐而图之,以求夫坚且久也。故虽曰有经费,而下之人一不知敛。版筑相闻,固亦未尝劳民以役,而率以集事功于声色之外。侯之所谓廉,所谓材,与识之远大也,较之世俗何如哉!
  侯为治,有古循吏风,牛刀之试,特自吾邑始。而是役又始之以卓然者,固不可无述,以告后人。同时,若邑簿庐陵周必復亦协谋赞襄,以与劳于是役者也,予故得而并记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二
  草亭记
  姚镆(慈谿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刘故吾慈簪缨家,其有道而不仕者,则吾世鸣先生其人也。先生耿介孤特,雅不与世协,久而益有愤于怀,乃卜地董溪之旁,选其幽且邃者,结亭以居,自称曰草亭居士。
  亭之制广不半亩,高可数尺,而特取诸草。草为篱,篱短而疏,无墙壁雕绘之饰;草为扉,扉浅而陋,无门庭扃鐍之固;草为室,室隘而小,无上栋下宇、大厦帡幪之安。环吾亭而植者皆草也,草常交于户外,无繁花异卉纷葩之丽,盖长安甲第家视之,曾不能一笑焉者。然先生方戴纶巾,披野服,挥白羽扇,日徜徉其中,不以为异也。
  闲尝以为予有里塾之旧日,坐予亭中。予见夫深碧暖翠,风光乱浮,清荫满庭,户有余映,亦信其亭之为胜也。趣起而问曰:“先生其有乐于斯乎?”先生笑不答,方出我芸编,纵谈元始。已,乃命童子取琴倚弦而歌,鼓《猗兰》之操,余音窕眇,若断复续,闻者知其为古调也。琴未已,复命纵鹤,鹤凌风翔舞,戛然长鸣,引其声于霄汉间,若与琴为和者。虽其亭中之物,皆可玩而适也。予因复问曰:“乐其一至此乎?”先生曰:“未也。夫入牡丹之室者有富贵心,涉桃李之蹊者易为柔颜,其所感然也。吾之必于草亭者,岂徒然哉!夫草,一物也。而其为德五,雅洁而不杂者,隐居之操也;芬芳而独茂者,君子之德也;有远志而可托平生者,敦信尚义之行也;出寸心以答春晖者,屺岵孝子之思也;疾风不回,历四时而常青者,板荡忠臣之烈也,悉类而取,为益多矣。吾安得不与之为游息,而托此为终身乎?故世之人知乐其乐,而不知吾草亭之乐;知吾草亭之乐,而不知吾之所谓乐者,在此而不在彼也。”予于是始领先生为亭之意,乃不复问。因诵杜子美之诗曰:“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其为亭则同,何其意感而词悲也!然则斯亭之乐,先生宜专之矣。遂捉笔亭中,书以为记。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四
  赠邹君一纯之任慈谿县序
  姚镆(慈谿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是年春,朝廷既明黜陟之典,令以缺告者凡二百有奇。上念致理之典,特命吏部妙柬才俊以充,于是吾慈得大夫邹君一纯,盖拔之又其尤也。众曰:“是不可不为一邑贺。”因属予以辞。
  予惟治民大法,圣贤具载之书,而国家所以风励有司,又著在令甲。若是者,予皆可不赘。然入邑问政,古之道也,请举吾明告之可乎?夫吾慈在两浙,旧称文献,士勤于学,而缙绅之家,崔卢相望,其为君子者易与也;民尚本质,不事淫巧,恒惴惴焉犯公府为忧,其为小人者易治也;地滨于海,无通都大衢宾客辐辏之交,厥贡惟稻麦,厥利惟海错,无铜铁、金锡、犀象、玳瑁奇怪之珍,其政易足也。以故唐丞相房公次律用吾邑,政最,超至大拜。嗣房而兴,由是以阶荣显者,至国家犹班班也。吾慈之为邑,庸非诸名公事业问津之地也耶?属者十余年来,令在吾邑,或不能如前人之用心,用是或间岁一易,三岁再易,频年屡易,往往不及代以去,而旁之人亦指吾慈为口实,若几于不可为者。呜呼,是不厚污也哉!大胶错之难办,才者因之以示能,黑白之易混,廉者因之以示洁。使信难也,壮夫犹蕲之以自见,况所谓易易者乎?夫地理不足以重人,亦不足以轻人,而人之贤而能者,固有出其声名闻望之隆,以贲饰一方而与之为镇多矣,不干其人而惟地之较可乎哉?
  吾观邹大夫之学之懿称之乡,忠信廉介之德称之朋辈,语及政事,皆言出而意解,且井井有素画,因其人以推其概,虽举重任繁可也,独吾慈乎?然则大夫之往也,其必有以利吾一邑之人为之,刷人言于天下,蹑丹梯而步霄汉,吾将求大夫于昔之诸公也矣。
  ——选自姚镆《东泉文集》卷一
  癸未科(嘉靖二年)廷试状元策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皇帝制曰:朕惟自古帝王欲成天下之治,必顺时揆事,创制立法,以尽天下之务。顾世有升降,而政之因革随之。唐虞、三代所以致雍熙泰和之盛,卓然可以万世法程者,具载诸经,姑举其大者论之,如定礼乐,明律历,疆理宇内,设立庶官,分田制赋,兴学养士,与夫选举考课之法,兵戎刑罚之制。其建立有本、推行有序,可立指其实而言之欤?后之称善治者,曰汉、曰唐、曰宋,其创业守成,亦多英君谊辟,而考其治功所就,终不及于古,何欤?岂致理之道,固不专恃于法制欤?先儒之论有曰:善为治者,必先有纲纪以持之于上,而后有风俗以驱之于下。信斯言也。则君臣之间,转移振举,宜莫急于此者。三代而上,无容议已,自汉以来,纲纪之张弛,风俗之淳漓,亦有可言者欤?抑斯二者相因而成,又岂无所自欤?仰惟我太祖高皇帝,肇造区夏,创建宏规;太宗文皇帝,中靖家邦,纂述大统。列圣相承,鉴于成宪,益隆不替。百五十余年,道洽政治,盖庶几古帝王之盛。朕嗣祖宗鸿业,抚临亿兆,夙夜祗畏,图新治理,而绩效未臻,和气未应,其故果安在欤?夫事必稽诸古,而后有以验夫因革之宜;治必端其本,而后可以不紊夫先后之序。此固君天下者所当知也。兹朕欲励精有为,期于化行俗美,绍复我祖宗之旧,以上追隆古之治,加之何而可?
  子诸生皆学古通今,明于王道,宜有以佐朕之不逮者。其各殚心以对,毋泛毋略,朕将采而用之。
  嘉靖二年三月十五日
  姚涞对策
  臣对:
  臣闻善治天下者,固在乎立大法以为致治之具,尤贵乎端大本以为出治之要。何谓大法?经纶政务之道、康济民物之方是也。何谓大本?人主一心,所以宰政务而御民物者是也。无是法,则虽有愿治之心,而因革常患于失宜;无是心,则虽有图治之迹,而先后常病于无序。如是而欲纲纪之正、风俗之厚、治功之善,得乎?故心所以宰制乎法,而法所以推行其心。法者,治之具;而心者,治之要也。得其要者,固不可不求其具;得其具者,尤不可不先其要。古之善治天下者,无他焉,亦惟循用此道而已矣。后世之所以不古若者,岂非徒恃乎法制以为治具,而未能先正其本原以为治要欤?
  钦惟皇帝陛下,以刚健纯粹之资、高明光大之学,人绍大统,光济前休,启中兴之令图,开太平之昌历,嘉靖天下,以纲纪风俗为虑,进臣等于廷而赐之清问。所谓知出天下而听于至愚,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可与为尧舜,可与为汤武者也。顾以臣之谫陋,不足以赞庙谟,裨国论。然而一得之愚,亦安敢不为陛下效之乎?
  臣惟人君膺天眷之隆,而为民生之主。固不能舍法以图治,亦不专恃法以为治。盖四海至广,兆民至众,苟无法以维持之,则何以一其心志,而使之各循其理?何以息其争夺,而使之各安其分?故自古帝王欲一天下之治,必顺时揆事,创制立法,以尽天下之务,而定为一代之规。如礼以正名分,乐以格神人,律以和声,历以授时;疆理宇内,以柔远能迩,设立庶官,以代天任事。分田制赋,以足国裕民;兴学养士,以惇化善俗。选举以兴贤能,考课以计吏治,兵戎以御外侮,刑罚以诘奸慝。是皆治具之大,所当修举焉者。虽世有升降,政有因革,未有舍此而能图治者也。然礼乐教化,由心而发;典章文物,由心而著;家齐国治天下平,由心而推。人君一心,实建立法制之本,而推行之序,必自此始焉。先儒朱熹尝论:“善为治者,必先有纲纪以持之于上,而后有风俗以驱之于下。”又谓:“纲纪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纲纪有所系而立。”盖所谓纲纪者,必辨贤否以定上下之分,核功罪以公赏罚之施。所谓风俗者,必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为,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君臣之间,苟知转移振举之机,莫急于此。宰执秉持而不敢失,台谏补察而无所私,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己于上而照临之,则有所不为,为之而无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将见法制以纲纪之立,而无颓堕废坠之虞;风俗以法制之行,而无偷薄顽犷之习。本末兼举,上下相因,而天下之治,于是乎成矣。顾其张弛醇杂,皆本于君心之能正与否。此则治要之大,尤当致意焉者,又岂专恃乎法制哉?
  臣伏读圣制,盖已深察乎此。臣请以经之所载,为陛下陈之。夫礼乐之为用,大矣。在虞唐,则巡狩以修五礼,典乐以谐八音。在三代,则大宗伯掌五礼以防民伪,大司乐掌六乐以防民情。盖建诸天地,而同节同和者也,律历之所关,重矣。在虞唐,则在玑衡在齐七政,考声而以察治忽。在三代,则五纪用序而时以定,五音始备而声以和。盖协于阴阳,而至精至密者也。封山浚川,而五服之远近规画其详;体国经野,而九州之险易界限不紊。此其疆理宇内,载诸《禹贡·职方》者可述也。询咨岳牧,而又分命九官,以时亮天工;训迪公孤,而又分命六卿,以率属倡牧。此其设立庶官,载诸《舜典》《周官》者可稽也。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此唐虞之田赋也。贡夏殷助,周则参而用之。大学上庠,小学下庠,此唐虞之学校也。夏校殷序,周则兼而举之。其选举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在于唐虞者如此。而《夏官》所谓“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人奠食”者,亦三代之常刑也。其考课也,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在于唐虞者如此。而《天官》所谓“宰夫受日考,小宰受月考,大宰受岁考,三岁则大计吏治而诛赏之”者,亦三代之盛典也。以言其兵,比闾族党,即伍两军旅之师;蒐苗狝狩,皆征伐击刺之术,兹非兵制之善者乎?以言乎刑,皋陶为士,能体夫钦恤之仁;《吕刑》有诰,犹存夫敬慎之意,又非刑罚之善者乎?斯盖帝王之治法,真足以为万世之法程者也。然而数圣人者,皆得夫建立之本,而不紊于推行之序。精一执中,尧、舜、禹盖以心法而相授,是以任贤去邪,罔惑于疑贰;命德讨罪,允协于明威。其纲纪在上者,无不张矣。当是之时,黎民于变而万邦咸宁,臣庶协中而四方风动,其致雍熙泰和之盛,岂不宜哉!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盖以心法而相传,是以懋官懋赏,必论其功德,而私眤不得以苟容;三宅三俊,必任夫吉士,而俭人不得以相间。其纲纪在上者,无不张矣。当是之时,商邑周协而四方遍德,时罔不变而允升大猷,其致雍熙泰和之盛,岂不宜哉!
  三代而下,虽有愿治之君,而于为治之法或未能毕举;虽有为治之法,而于出治之本或未能深探。其治之不古,各有由然矣。在汉,则创业如高帝,中兴如光武,恭俭如孝文,雄略如孝武,综核如孝宜,明察如明,宽厚如章,皆一代之贤君也。用叔通之绵蕞,歌唐山之乐章;考落下闳之算法,参司马迁之律书。建立郡国,而统之以十三部;官分中外,而列之以十六等。轻徭薄赋,而赐民田租;临雍拜老,而诸儒问难。兴廉举孝,则见于元朔之诏;考试功能,则总于丞相之课。郡国有材官之设,京师有南北之屯,而内外足以相制;次律令以示划一,除肉刑以全民生,而仁恩足以胜残。其法制亦云备矣。在唐,则文武兼资有如文皇,初政励精有如玄宗,刚明果断有如宪宗,皆一代之贤君也。新礼修于房玄龄,雅乐定于祖孝孙,清声作于开元,历法备于大衍。因山川之形便而分道府州,仿六卿之率属而限官任才。口分世业,而井田之制尚存;大召名儒,而弘文之馆肇立。选人之途有四,而主以三铨之法;考功之善有四,而差以九等之制。建府立卫,则假乡遂之师;矜刑慎狱,则谨覆奏之令。其法制亦云备矣。在宋,则仁孝谿达有如艺祖,克笃前烈有如太宗,忠厚恻但有如仁宗,皆一代之贤君也。有《礼图纂义》诸书,有《平晋》《大安》诸乐。和岘论钟律,而胡瑗、范镇之说迭兴;司天修历法,而《观天》《统元》之名继作。建官始于乾德,而元丰则又新之;分路始于太宗,而神宗则又增之。履亩制税,而限天下之田;兴学育材,而崇苏湖之教。踵唐规以铨试,而益以律令、经义之条;设磨勘以递迁,而主以审官、考课之院。设禁兵以备宿卫,列厢兵以隶诸州,而军制亦详;颁恤刑诏于天下,置审刑院于禁中,而刑狱不滥。其法制亦云备矣。
  夫法制虽备,而世主无正心之学。不悦《诗》《书》,专尚黄老,习于刑名,惑于符谶,而七制之心术已荒。首复浮屠,行渎人伦,耽于声色,溺于佛骨,而三宗之心术已坏。陈桥启祚,金匮渝盟,或矫诬不明,或刚断不足,而宋世人主之心术亦未有能自正者。是以当时之治,赏者未必有功,而罚者未必有罪;上者未必皆贤,而下者未必皆不肖。举其大者言之,如:疏贾谊而亲邓通,外汲黯而内平津;王吉谢病而恭显用事,韩歆被遣而子密受封。汉之纲纪,岂能尽正哉?信不能保魏徵之直,而许敬宗得以列于朝;明不能烛林甫之奸,而张九龄无以安其位。李绛与吐突承璀而并进,裴度与皇甫镈而兼收。唐之纲纪,岂能尽正哉?窦俨以宿儒受知,而卢多逊之〓邪则弗之觉;柴禹锡以上变见用,而王禹偁之抗言则弗之容。欧阳修论朋党而无益于去留,范仲淹抑侥幸而不胜其谗谤。宋之纲纪,又岂能尽正哉?夫上下之分不定,而赏罚之施未公,则法制何自而立,风俗何自而厚乎?故西汉之风俗,虽曰以经术为尚,然观德色谇语之策,四方迎贼之奏,则所谓薄恶者亦有之矣。东汉之风俗,虽曰以节义为尚,然观朱穆崇厚之说,潜夫浮侈之篇,则所谓浇靡者亦有之矣。唐人尚词章,此风俗之近浮者也。观正俗之风,与独行之传,而有以知唐世之多僻。宋人尚理学,此风俗之近古者也。观明禁之文,与悯俗之论,而有以知宋俗之不淳。上无纲纪以待之,下无风俗以驱之。故汉之治效,蓄积岁增,户口蕃息,禁网疏阔,刑罚大省,可以言治矣,而不免有杂霸之弊。唐之治效,斗米三钱,牛马被野,民物阜繁,四夷降附,可以言治矣,而不免有杂夷之弊。宋之治效,刑以不杀为威,财以不蓄为富,兵以不用为功,人才以不作聪明为贤,可以言治矣,而不免有武略不竞之弊。失其本原,而徒恃法制,果可以为治哉?
  仰惟我太祖高皇帝肇造区夏,创建宏规。太宗文皇帝中靖家邦,纂述大统。列圣相承,益隆不替。道配帝王,而治超近古,岂无道以致之哉?臣尝庄诵太祖高皇帝之《圣训》矣。如曰:“人主一心,治化之本。存于中者无尧舜之心,欲施于政者有尧舜之治,决不可得也。”又曰:“法度纵弛,当在更张,使纲纪正而条目举。其要在明礼义,正人心,厚风俗以为之本。”大哉,王言!一哉,王心!而又持之以敬天爱民之诚,励之以求贤勤政之志,究心于《洪范》之学,垂情于礼义之书,故能润色鸿业,损益百王。如命牛谅制礼,命陶凯定乐,而中和之用著;正胡元之声,颁大统之历,而阴阳之候调。内设京畿,外列藩省,而疆理有方;首明职掌,次辨礼仪,而官规有叙。差土田之高下,以定赋税,而酌轻重之宜;立府县之学校,以明彝伦,而广弦诵之化。以经术取士而选举精,以年资叙迁而考课实。以五府治军而总于本兵,则兵政有统;以六律论刑而参以《大诰》,则吏治不苟。信所谓端其大本,而立其大法矣。则其复古帝王之治,而陋汉、唐、宋于下风者,端有自哉!是以纲纪正而风俗厚,法制举而治化隆,百五十余年于兹。然成者易毁,盈者必溢。加以正德以来,权奸蛊惑,而法令滋章。陛下应期而兴,适承其后,此正社稷安危之机,生民休戚之端,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天命人心去就离合之时。臣谓圣祖在天之灵,不能无望于陛下之大有为也。昔者,践祚之初,改元一诏,万化俱新。如征耆旧以表名德,登才俊以兴事功,容直谏以开言路,斥妄幸以敦士习,诛奸逆以昭邦宪,褒忠直以励世风,蠲逋负以苏疲瘵,洗烦苛以释冤滞,剔蠹弊以储货财,清冒滥以惜名器,涤瑕以德,消沴以和,改纪其政而纲纪振于上,申训其人而风俗移于下。由是海隅苍生,莫不翘首以望太平,倾心以观至化。正如天地久否,忽泰则平;日月久晦,忽开则明;雷霆久蛰,忽震则惊;云雾久郁,忽廓则清。岂非臣民之一快哉!以陛下功烈之盛,化理之隆,虽商宗周宣,何以远过?然边陲戒严而盗贼窃发,乾象失度而灾异频仍。绩效未臻,和气未应,信有如陛下所虑者。虽修省之诏屡下,而消弭之效未闻,陛下岂得晏然而已乎?
  臣愚以为,事必稽古,所以立法也。所谓礼乐、律历之类,皆法之所寓也。陛下诚能以稽古为今,远宗帝王,近法祖宗,则典章经制,因革适宜,大法可立,而治具彰矣。治必端本,所以正心也。所谓纲纪风俗之施,皆心之所推也。陛下诚能以端本为先,委任大臣,听用台谏,则纲纪风俗,先后有序,大本既端,而治要举矣。夫如是,则大化神明,而鸿恩博洽,绩效何患于弗臻?日月贞明,而雨旸时若,和气何患于弗应?陛下求治之心,不至是而有慰者乎?抑臣犹有说焉。
  盖天下之治,统于人主之心,而人主之心,天下之所共赖者也。心存于正,则事无不正,而天下蒙其福;心蔽于邪,则事无不邪,而天下与其忧。陛下知所以正心矣,臣特虑夫操存之甚难,而察识之未至耳。何者?一心之微,攻之者众。大官备玉食之奉,九御俨紫庭之列。繁声或足以悦耳,采色或足以娱目。嬖幸或希意以逢迎,邪私或乘间而浸润。宝一远物,或以开贡献之门;玩一细娱,或以肇盘游之端。一朝之晚起,或以贻晏安之渐;一言之轻信,或以来谗佞之媒。一事之乘快,命令之所由轻;一恩之滥施,侥幸之所由启。凡此数者,皆足以害治者也。倘少惑焉,臣恐圣心虑明而静一,有不得如前日者矣。臣愿陛下戒之慎之,深维前事之鉴,永为克终之图,涵养善端,培植治本。幽独得肆之地,而所以持之者必严;纷华波荡之中,而所以镇之者必固。爱憎易徇之情,而所以矫之者必力;甘美可悦之言,而所以防之者必深。以圣人之训为当从,以先王之治为可法。总天下之智以助聪明,而于视听无所蔽;顺天下之心以施号令,而于取舍无所私。朝夕梦寐,有四海苍生之忧;宵旰经营,存万年宗社之虑。如此,则本原之地日益澄澈,是以帝王之道而图帝王之功,以祖宗之法而守祖宗之业;纲纪常张而不弛,风俗常惇而不薄;大法无不修,而大本无不端;绩效无不臻,而和气无不应。天下仰之,万世诵之。陛下致此无难,而实臣愚之所深愿者也。
  臣干冒天威,不胜战栗之至。臣谨对。
  ——明焦竑辑,清胡任兴增辑《历科廷试状元策》卷三
  慈谿县重修儒学记
  姚宗文(慈谿人明万历进士,官至湖广都御史)
  邑学建自宋之林君肇,至弘治三年,邑侯和公鹏载新之,几与创等。溯建时盖五百余岁矣。
  世庙丙辰(1556)岁,岛寇入犯,兵燹虐焰,荐于宫墙。事平,首议修举,而触目疮痍,物力大困。会邑之东皋寺,旧称精蓝,亦以兵燹故,禅棲为烬,独空王中宇无恙,遂移置为先师礼殿。寺为前朝所建,大约几百年,物质非坚完,不任风雨。自丙辰迄今,时闻葺治之役。修于万历戊子岁,为何侯伟;修于丙申岁,为顾侯言。迄今又二十年许,尽更庙貌。每质明行事,晨星三五,嘒然烛圣座间,门庑诸祠半就颓废。
  邑侯陈公其柱甫莅任,谒拜之余,谓是岩岩者,不鼎新之且圮。与学博次白姚君盱衡而计,或云往者有大兴作,用窘,责令讼狱诈伪者轮材力自赎,兴作易就。陈侯谓是扰民,非吾意,宁厚自损以宽之耳。侯所裁省割俸为经费创者八十余缗,以经费之全计之,当十之四矣。鹾院胡公继升行部按明州,余以部民修谒语,次及学宫倾废,县大夫拮据未就状。公慨然即檄县以百金佐费。陈侯遂举向所捐省暨诸绅士乐输者,总委之县簿薛君文民。簿素勤慎有干略,仰承委任,身为率作,朝夕靡怠。聚材鸠工凡四阅月,翚飞鸟革之规焕如矣。
  是役也,为礼殿,为门,为明伦堂,为尊经阁,为由义斋,凡葺治者五,而礼殿之工半于创。为儒星门,为启圣祠,为名宦祠,为土地祠,为东庑,为居仁斋,为库,为义仓,为省牲亭,为东掖室,凡鼎建者十。其乡贤祠则绅士于捐助外醵金重构,不领于官。拆东西庑之廊以通舆,盖北为义仓,令面东以从阳。再北为省牲亭,即面北以从阴。凡改正者四,规制且宏。工役将竣,鹾院胡公所捐发稍有赢羡,而司教公廨尚委蓁芜。议者请以赢金佐经度。陈侯谓:“春风绛帐,可无地耶?然或易办院金之赢,宜树永泽,以彰德意。”因请之鹾院,易粟贮义仓,弟子员不能举晨夕饮者,则用古常平法,春贷秋入,以纾其困而教养之,法于是乎备。此修举之大概也。
  余窃谓天下之因循而虚岁月者,异同之见也。见为异则心有异境,事有异任,彼此不相关,先后不相贷,误天下事多矣。鹾院胡公不以弹压,漫言风化,谓此吾师也,此衿珮雍容,朝弦而暮诵者,吾弟子也。此击鼓考钟,采芹而采茆者,吾所宜增修之地也。道既如天,同此钦向。陈侯不以簿书俎豆作差等观,委荒废于前人,留经营于来者,而力图其就,心计其终,损己惠民,弟子有型笵之所,父兄无征缮之繁,成功晏如也。此固运数适逢,如两贤盖应运而兴,羽翼圣教者矣。请再布一言曰:生于此乡,游于此中者,同心同德。愿毋异旨以乱经,毋异习以乱性,毋异分门户以乱天下。处为醇儒,出为良吏,则两贤拳拳造就可广德心于多士者也。”陈侯以鹾院加惠甚厚,纪之贞石,征言于余。敢揆揽今昔,铨次其略,以信来祀。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
  第二部分:历代诗选
  永明寺贤上人僧舍即事
  姚镆(慈谿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老我云程懒著鞭,招提深处学栖禅。案头旧业书千卷,笔底新裁诗几篇。庭老竹松犹带翠,地无车马自成偏。道林时过谈玄教,宝篆香销数缕烟。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
  赠永明寺古愚贤上人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紫云禅客卧西林,莲社年来识道心。野鹿山空尘梦远,天龙光动法缘深。金绳宝筏开迷障,翠竹黄花净梵襟。真宅岂容风火入,日持优钵坐松阴。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一
  出北郊过董孝祠遗址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汉代遗祠何处寻,阚峰回首碧云深。千年邑为仁人号,一脉溪流孝子心。废苑残碑横绿草,空阶古树集寒禽。延光盛典依然在,几度经过思不禁。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十四
  (北京)登报国寺毗卢阁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冯虚渺无际,浩荡空人心。宫阙霭疑雾,郊原晴有阴。远峰时对立,危堞欲平临。弥望成佳丽,三都亦浪吟。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
  (北京)初夏西湖候驾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烟开杨柳度回塘,如鹊如虹欲架梁。鹭北鸳南原一渚,芦长蒲短自为乡。龙舟彩色来西苑,宝刹钟声出上方。纪瑞词臣惭肆夏,薰风先跸涌云章。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
  (北京)游华严寺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都下多名刹,岩栖此更奇。华严狐鼠洞,耶律鹧鸪词。山远云如阜,沙明日满池。老僧未厌客,借榻且无归。华严分上下,相对构云庵。僧定钟同候,客来磬互参。山无殊翠色,地但有泉甘。晴雨时时异,他峰隔暮岚。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
  (北京)吊瓮山耶律楚材墓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斡难河水正滔天,成吉思军已入燕。破国年年兵作戏,屠城处处血成川。公于夷狄称君子,兽出流沙动上天。莫说金元如晋楚,追思宗国想凄然。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
  (北京)谒刘蕡祠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古树扶疏芳草繁,独遗忠额表幽轩。春秋正始丹心壮,城社兴妖白日昏。四壁诗篇空往事,百年俎豆尚英魂。悠悠此恨无今古,山月凄凉照北村。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
  过董征君崇孝祠
  姚梧(慈谿人,明嘉靖进士,官至福建少参)
  朝议崇纯孝,乡评溯淑贤。冤凭三尺雪,慈赖一溪传。古木风无力,庭花白可怜。乳鸟仍绕树,亭午噪哗然。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十四
  普济寺
  姚鈀(慈谿人)
  山城北上招提境,金碧飞翚俯阚湖。僧磬出云知路近,禅灯漏树觉林疏。楼台射日开天镜,花柳明堤拥画图。每为寻幽纵吟屐,直令尘虑坐来无。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一
  泛阚湖
  姚应龙(慈谿人,明隆庆举人,官至漳州海防同知)
  云移洲渚树为湾,来泛湖光十里间。逸客风流同白社,道人诗句说青山。天留晚景平波上,鸥落渔家乱竹间。此意与君须领略,菰蒲明月棹歌还。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八
  题清道观
  姚应龙(慈谿人,明隆庆举人,官至漳州海防同知)
  台殿嵯峨迥玉京,斑龙紫凤自纵横。列真森拱三山小,辰极高悬二曜明。瑶草洞中迎鹤驾,碧桃花下拂鸾笙。恍惚两腋乘风上,直叩元关礼太清。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一
  北郊散步和姜桐侯
  姚宗文(慈谿人,明万历进士,官至湖广都御史)
  半壁犹能步,支筇任所之。黄花垂到眼,白雪久盈髭。朔气横林表,秋客淡水溢。新亭一杯酒,泪落少陵诗。
  ——清道光《谿上诗辑》卷四
  秋夜坐月
  姚宗文(慈谿人,明万历进士,官至湖广都御史)
  江天秋色老蒹葭,皓魄东升散晚霞。竹树分光千万影,楼台近水两三家。引将孤梦偏能远,听到寒砧却易斜。只叹汉宫今寂寞,尚流清影照龙沙。
  ——清道光《谿上诗辑》卷四
  阚湖晚眺
  姚朝翙(慈谿人,清诸生,著有《立庵诗草》)
  阚相门前暮雨收,夕阳斜挂古林幽。湖边翠绕群峰净,山外波涵两镜浮。翻影探巢归宿鸟,招群炊火集渔舟。偶来凭眺清幽客,拟谱新图志雅游。
  ——民国《四明清诗略》卷十八
  北湖春游杂咏
  姚朝翙(慈谿人,清诸生,著有《立庵诗草》)
  (一)
  一叶孤舟荡绿草,轻轻才受两三人。风和日暖湖波细,倚棹中流下钓缗。
  (二)
  莲花刹拥阚峰云,宝篆香浮映夕曛。日暮游人共归去,疏钟清梵隔湖闻。
  ——民国《四明清诗略》卷十八
  山斋清兴
  姚丙荣(慈谿人,光绪贡生,官建德教谕)
  春来兰草长琼芽,雨后芳菲淑气嘉。自采玫瑰三两朵,带烟和露煮新茶。
  ——《宁波耆旧诗》704页
  过坦园吊王缦云定祥先生
  姚寿祁(慈谿人,民国文人,著有《寥阳馆诗草》)
  (一)
  几尺藤篱冷蟀喧,荒荒残棘上颓垣。亭台零落无人问,惆怅斜阳过坦园。
  (二)
  裒然著作寄穷愁,身后声名此足留。杨炯已亡梅福老,遗文谁校映红楼
  (三)
  问字享荒剩暮烟,侯芭重到总流连。可怜绛帐谈经夜,回首春风已七年。
  ——《民国慈谿县新志稿》卷十九
  鼓盆遗恨题词
  姚寿祁(慈谿人,民国文人,著有《寥阳馆诗草》)
  二千八百言,语长心郑重。吾心如眢井,波澜为君动。
  ——《宁波耆旧诗》747页
  冬日同君木、杨石蚕游郊外
  姚寿祁(慈谿人,民国文人,著有《寥阳馆诗草》)
  (一)
  溪水泠泠去路远,败芦丛竹自萧萧。两三点雨不成雪,翠羽一声啼过桥。
  (二)
  烟雾微茫罨远村,疏钟渡水近黄昏。老乌啼出山头月,落叶萧萧下寺门。
  ——《寥阳馆诗草》
  第三部分:历代书录
  宋·姚孳《桃花源集》。
  宋·姚希《文集》二卷。
  宋·姚颖《家集》十卷。
  宋·姚獬孙《双峰集》。
  元·姚应凤《纳轩集》十卷(《两浙名贤录》作《纳轩稿》)。
  明·姚堂《润州先贤事迹》六卷、《广信先贤事迹》六卷。
  明·姚錀《乐庵稿》。
  明·姚镆《东泉奏议》、《东泉文集》八卷、《慈谿姚氏家乘》。
  明·姚汀《东桥漫稿》四卷、《谪所吟稿》二卷。
  明·姚津《南湖诗稿》。
  明·姚涞《驱除录》一卷、《国朝人物考》、《明山文集》八卷。
  明·姚樟《碧溪诗文集》。
  明·姚应龙《徐州志草》《鹊巢楼集》。
  明·姚宗文《益城集》、《天启慈谿县志》(纂编)。
  明·姚纪《河图论》《南北筹兵论》。
  清·姚宗京纂编《康熙慈谿县志》(书成未梓)、《康熙宁波府志》。
  清·姚廷信《拾余录》一卷。
  清·姚朝翙《立庵诗草》。
  民国·姚寿祁《寥阳馆诗草》一卷。
  浙江家谱总目提要与慈溪姚氏宗谱
  【02765】[慈溪]姚氏宗谱:四卷/(清)姚煃主修,(清)姚来骥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钞本,一六册,一三修本。
  始祖:章,字承斡,北宋中叶自安徽和州(今和县)乌江庙下杏花村宦居浙江慈溪县金川乡。始迁祖:清六承事,讳冕,字贝瞻,号华岳,南宋咸淳(1265-1274)初年,自金川乡迁居本邑湖门堰聚奎里。本谱始修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世系修录至二十世,排行字为能。本支派排行字:清正敬德钦启甫昌盛秀才良济美余庆兴贤位能。卷一:诰命、世系;卷二至四:世系。
  【02765】[慈溪]姚氏宗譜:四卷/(清)姚煃主修.(清)姚來驥編纂.清光緒十一年(1905)鈔本.六册.三修本
  始祖:章.字承斡.北宋中葉自安徽和州(今和縣)烏江廊下杏花村宦居浙江慈溪縣金川鄉。始遷祖:清六承事,諱冕,字以瞻,號華岳,南宋咸淳(1265~1274)初年自金川鄉居本邑湖門堰聚奎里。本譜始修於南宋咸淳十年(1274)。世系修錄至第二十世,排行字爲能。本支派排行字:清正敬德欽啓甫昌盛秀才良濟美餘慶興賢位能。卷一:誥命、世系:卷二至四:世系。
  原图载《浙江家谱总目提要》一书(第182页),涉及到“慈东姚氏宗谱”内容,与《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所载,基本相同。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与慈东姚氏宗谱
  上海图书馆 编
  王鹤鸣 等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上海瑞金二路272号)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90.25 插页5
  字数2,243,000 2000年5月第1版
  2000年5月第1次印刷 印数:1-2,100
  ISBN7-5325-2702-6
  K·300 定价:248.00元
  姚氏宗谱 四卷 姚煃编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共六册,抄本 宁波档案馆藏 鄞锡山姚氏家乘二册 天一阁藏
  慈溪姚氏宗谱:30卷 (清)姚守烈修 [清]光绪二十年 [1894] 浙江慈溪植本堂 刻本 30册(3函) 天津南开大学 图书馆古籍部 782.7/994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慈东姚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慈溪),揆之公支世系图在首一卷第105-110页。王载芳纂修。版本:民国20年(1931),木活字本。居地:浙江慈溪。堂号:敦睦堂。先祖/名人:始祖:[宋]姚章;始迁祖:[元]姚冕。摘要:始祖章,北宋时由和州迁四明慈水金川乡。文献数量:2册。附注:书名据书签、版心题。索取号:JP711。记录标识符:STJP007125。

知识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宁波姚氏寻踪》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宁波的姚氏文化源流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