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医学 情系宁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30
颗粒名称: 献身医学 情系宁波
分类号: K826.2
页数: 11
页码: 211-221
摘要: 宁波市江北区籍学者谢植元的这篇文章记述了他的苦难孩童时代和从医五十年的工作生涯。
关键词: 传略 医者 谢植元

内容

返乡记
  倚梦憧憬,快70岁的人了。2002年夏秋之交,徒然想起作家冯骥才的一首散文诗:“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它只是你长辈的故土,你却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这故乡对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这对我感触是多么的深亢,宁波是我第一故乡,上海是第二故乡,天津是第三故乡。生在上海、长在天津的远方游子,何日不在思念孕育、生我养我的亲身母亲——宁波。斯时,我与我的爱子加东双双在宁波借开会的玄机,二个时代的人一个心愿来到长别的故土,投入母亲的怀抱。我俩是第一次登上宁波,10月的宁波,秋高气爽,一踏上家乡的沃土,我们就像婴儿见生母,油然感到本能的骨肉之情。一下火车,车站内外熙熙攘攘,来往行人流行宁波话,一入耳朵,意外的感到亲切,透彻肺腑,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我的爱子今年也快42岁了,是一个手术高明的外科主任(副教授)。他从小跟奶奶长大,所以出来与家乡人对话不甚困难,一出站被众亲友围住:“五奴好哦……”好亲切喔,您好,我好,应接不暇,忙个不停,这我才醒唔!这不是真的回家乡了吗?不是梦,68年予我是第一次,42年于我爱儿加东也是第一次。可惜我的大儿一家、我的老伴、儿媳、孙辈们没有来。涌上心头的乡爱,顿作我的第一个思念,下次一定把他们带来老家。这次来故乡纵然是第一次,但凝然是久别重逢的熟人面孔,并不陌生,见老乡,泪汪汪,家乡话连篇累牍。爱子也在用洋泾浜宁波话与乡亲们问长问短,亲情、乡情、友情,情怡怡,乐陶陶,人生几何,惟此为乐。这是我第一次返乡,为什么回到故乡,斯时“故乡”,反而没了,听到、看到、感到的却是与乡人共谱一曲乡恋交响乐,我却在饱尝处女热恋。儿子说的更坦然,他在新婚度蜜月。
  难忘的日子
  午、晚串亲访友,接风盛宴。丰盛的菜肴,上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宁波菜,连炒年糕、清蒸江螺、雪里红黄鱼汤、黄泥螺……都上了桌面,席间乡情融融,半世情,情难了。晚睡与表兄共眠,谈起家乡变迁,改革开放后的慈城也在日新月异的变,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家家都在奔小康。宁波人遍布海内外,我们家的亲友不少在国外。国内的开放城市都有表兄妹,家人的足迹,数一下不下百来口,往家寄钱,置产买房,家家都是这样,一片兴旺景象。宁波人勤劳、能干,最具有事业心,像雄鹰展翅高飞,是宁波人带动着宁波腾飞。是党的改革政策好,带动宁波经济的发展。我们宁波人能吃苦又耐劳,不论干什么,都能干出名堂,这是宁波人背井离乡创业的动力所在;有雄心壮志,干什么事都认准了目标,而且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实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是宁波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天津市现有宁波人2万人,名人上百,事业有成,也是通过艰苦创业,继往开来闯出来的。我告诉表亲,我们当大夫的,病人能信任我们,是通过医疗实践,每项成就,包括科技成果,都是经过闯关过来的,宁波人就有这股韧劲,是祖辈遗传给我们的基因铸成的,我与我的表兄话间达到了共识。天津宁波人名人多,是靠奋发图强干出来的。我的姨、舅、堂兄妹都是在慈谿县开过灯笼店……的平民百姓,现在子孙成行,事业有成,靠改革开放做起了大买卖,也是干出来的。宁波人生性乐观,乐于助人,亲友如此,乡里也是这样。白天亲邻找来看病,我们爷俩都一一尽力而为,4天功夫脉了几十号,且一点也不觉累,我们为乡里人的健康而告慰。十年来我们在天津有个家规,我家三个行医,凡家乡来人看病,一律做到全程医疗服务,多忙也是一陪到底,个个满意,今日送医上门更应尽心尽力。何况,我们经常留在嘴边的医患是一家的顺口溜,更应体现在我们的衣食父母、兄弟姐妹般宁波老乡的信念里。好在姨家外甥是宁波第三医院的大夫,听诊器……都有,最后连处方也开了。助人为乐,这是宁波人的医德观念,也是宁波人的凝聚力所在。
  白天逛街,午、晚餐又在百年老字号状元楼等餐馆大饱口福,特别是宁波土特产品,我们是走到哪吃到哪,买到哪。
  人所尽知,凡是远离故乡的人,一定会比居住家乡的人更加思恋和热爱宁波。祖籍宁波慈城,一回故乡,竟然回到了孩提时代,终日好动,不知疲倦,浑身是劲儿,什么地方都想去。中午当家人们都午睡的时候,我却毫无困意。在医院工作时,每到午后,终要小憩一惚。可在老姨家,我却精神十足,独自一个溜了出来,迫不及待地想去拥抱故乡,看看心里的故乡美景。一心故里寻踪,一路脚下生风,不知走出多少里地,步子还是那么轻快,怏怏然,真的从心里萌发慈城真美,山美、水美,山乡的人更美。近日讯闻,慈城镇、汤家弄正在动迁,要营造花园,家乡建设一泻千里,会变得更美,家乡的引力,是那样神奇,它紧紧地、紧紧地吸引着我们远方的游子。
  转天,外甥雇了一辆车送我们去游览故乡的名胜和古迹:先去环境幽雅、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即着又去不用一钉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屋顶重量,人称“无梁殿”、建筑奇特的保国寺,其大雄宝殿,堪称“鸟不敢栖,鼠不敢入,蜘蛛不结网、虫蚁不敢问津”的世间罕有建筑,真是大饱眼福;后到天童禅寺和阿育王寺,均有1700年历史的古刹,寺内保存着建筑、绘画、雕刻、园林、书法、碑文和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我能在家乡亲眼目睹,真是幸会。
  我们还游遍了市内的景点:月湖十洲、唐塔十八格、明州郡庙、三江口、海曙楼,看到了王安石、司马光、贺知章等名人的足迹和诗文。来也匆匆,走也匆匆,短短4天的旅程,中间还去了一趟普陀,由旅行社组织的,瞻仰了佛教圣地,遨游了舟山渔港的海望角。亲眼目睹宁波在大发展,一座现代化的都市正在冉冉升起。我们走在宽阔、华丽的中山路,灯火辉煌、迷人的夜景,繁荣的三江口,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百舸争航,宁波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旧貌换新颜,变化之大,发展之快,真是令人鼓舞。一生中难忘的四日游,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情思、万般的回味。
  寻根小记
  说不上寻根,我对家谱了解的很少,我只知道我的祖籍是宁波市慈城镇,过去的慈谿县城。传说中奶奶是庄桥人,父亲是出生在青林渡谢家的一个望族,先父早逝,母亲于1986年过世时也未说清我的根脉在何处。幸好庄桥,青林渡、慈城镇都属宁波市江北区的管辖。记得文革期间青林渡谢家,村社大队曾催我回去办理房地产过户手续。30年过去了,堂姐谢小毛早已千古,这股信息线脉如同风筝吹断了,30年来一直信息未通。顺着这次返乡,借宁波来慈城之机,路过青林渡,顺便到村,谢家大队访一访。这一次访亲,总算空切切、一无所有,堂亲不在了,线是断了。这次来的目的明确,不是来要房产,而是寻根归宗,我们走访了几个村,谢家三亲四故一个也未找到,村领导、乡亲们很热情,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相隔半个多世纪,乡里变化太大,望着家乡良田成片,新房成排,只好感慨万千,我们远离家乡这么多年,家乡变化太大了。此时此地又涌现唐朝诗人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究竟家父宗谱何在,待望来年再来。好在家母慈城镇的“根”是敲定了,姨妈家的根系还深深扎在哪里,我的宁波慈城镇人是无疑了,这次寻根十分感谢乡里的热心人。乡土观念强是宁波人的传统,叶落总要归根。
  苦难的童年
  上海是宁波人的天下,父母不到15岁就来上海滩当劳工,帮佣。他们的童年够苦的,父亲私塾二年,母亲不认字。父亲25岁那年进入美商电报局当邮差,生活才开始好转,每月40元大洋,住进了英租界,可是房租贵,只好住双亭子间。1934年秋,我在寒冬来临之前降生了,这是一个多事之秋,蒋介石的血洗上海滩、列强的分割,苦难笼罩着中国人民,老百姓流血流汗还是终日不得温饱。奶奶与我们同住,冬寒夏热,平时宁波乡下人不时逃荒来上海谋生,小小亭子间地上也睡满了人。尽管如此,我们宁波人是乐善好施,父亲以当邮差之便,到处给乡邻介绍生意谋生计,至今仍在乡友中间传为佳话。“一·二”八日本鬼子侵占上海,于是我们又过起亡国奴的生活,记忆犹新,我们每过卡口都要向日本人行礼,否则是一顿殴打。童心难泯,我念的是慈善团体办的义务小学,人小志大,在老师指引下,经常上街散发抗日救国传单。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父亲失业,为了糊口,只好跑单帮。以套穿邮差制服为掩护,身上挟带大米、洋蜡,往返浦东上海。大米是禁运品,被日本兵逮住,在宪兵队关了一个多星期,打的人血肉模糊,待放出来后,人已下不了地,足足养了半年伤。举家遇到生活困境,幸好当时上海有个四明公所,是宁波同乡会的前身,我们得到四明公所的接济,真是雪中送炭。加上我家居住地周围都是宁波老乡,扶手相助,谁家都困难,困难也得帮,宁波人个个善良,我是身临其境,给我幼小心灵种下了一颗不泯乡情的常青树。平时我就是在这样的宁波人小圈子里长大的,乡音、乡情涌进我生活的源头,桑梓之情没齿难忘。乡土感情,从小耳濡目染,映及我的人生。我誓言:“我这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宁波人,将来一定要当个医生,来治好我父亲的病,来为宁波人治病,来为被洋人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治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7岁一过上了学,帮着干家务,勤工俭学,懂事了。在长辈们心目中我是个懂事的孩子,宁波来人他们总想带我回老家看看,可是没旅费,早年连糊口钱都没有,难以如愿,总难成行。
  我们全家人爱宁波,关心家乡。记得抗战刚胜利,世道乱、国民党乱政,上海开往宁波的江亚轮超载沉没,宁波老乡遇难。四明公所又办起了善事,发动募捐,这时我父亲毅然倾家产,连我的小钱缸也拿去悉数捐出。宁波人帮宁波,这是宁波人的美德。半个多世纪以来,此事此景历历在目。宁波人为宁波办实事,这是风尚。多少年来我们家就是这样做的,为宁波老乡义诊正体现相濡以沫的乡情。
  从医五十春 弹指一瞬间
  家贫养学子,我是体会到了,我也是这样做的。勤奋苦学,顺利的念完中学,在上海名牌中学毕业后,我考取上海医科大学,终于实现7岁时的誓言,给了我为宁波老乡,也即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机会。我十分珍惜,在大学早起晚睡,奋发图强,刻苦钻研,多学一些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废寝忘食的用功念书。终于与我的爱人(同班同学,苏州人)双双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了。我俩的心愿想来宁波,可组织决定支援天津建设。在当时的形势下,我俩双双只好别离久病在身的父母,离别第一、第二故乡,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走上梦寐以求的医生职业。
  醉心核医学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1958年我国建成了原子反应堆,从此开始进入核医学时代。核医学是医药学的前沿阵地,每个学科都离不开它。当年我参加由苏联专家主办的核医学师资班,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进修一年,回津后即从事核医学,历今46年。核医学是一门尖端学科,至今仍方兴未艾。自1958年起我用毕生的精力为它默默地奉献出46个年华。第一个10年,我主攻放射医学。分割为两个阶段,前5年以射线防护为主,分别与医科院放医所、天津大学一起研究放射性■的防护处理;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一起参加钴—60弹室的防护设计;与上海医大、放射所协作研究镭治疗并设计防护屏;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一起研究铯—137,铊—204,氙
  —133的临床应用研究;同期组织天津防病中心、医科大学、劳研所对天津市67个单位的射线防护开展调查。还进行了塑料铅防护屏、铅防护镜、铅手
  套、通风式防护衣等防护器材的研制与技术鉴定和X—伽玛胶片剂量仪的研制,均获省部级科研奖;18篇论文分别在全国、省市学术交流会发表,其中3篇论文发表于一级刊物。后5年主攻放射病,并参与核试验的监察任务。与时俱进,开展了放射性落下灰的监察;立题开展对300余种中药进行防辐射的动物实验筛选和临床验证;参加医大对兴隆与承德地区的甲状腺病的防治,普查人群近万例;立题缺碘病的食盐加碘治甲亢、甲肿的实验;设甲状腺、肿瘤门诊,开展碘—131,磷—32……的核素治疗,5年的收获硕果累累:论文21篇,成果3项……。1964年学雷峰,火线入党,工作顺心。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灾难降临、文化大革命来了,六·二六下乡、一条龙医生、打倒学术权威、知识分子臭老九、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甚至有人歪曲毛主席的话,说:“书念得愈多愈蠢。”让人非解。科研机构解散了,一时间天地昏黑,我与爱人一起下了基层。幸好我的出身是产业工人家庭,没受冲击,我也不参加造反,所以没有后台。不久,爱人被下放到内蒙插队,这下可苦了我的老娘良,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还要带二个不到10岁的小孙子,病倒了也没人照顾,这哪儿比得了上海住地有一帮宁波人,这里没有亲情,更没有乡情。文化大革命期间,人际关系很紧张,就怕“黑”,谣言招市,黑报告满天飞。文革快收场时,我终于大祸临头。与我同在一个单位的上医不同班的工矿专业的同学,他一当上革委会主任,大开杀戒,就因为我写过一首打油诗:“天生我体无头尾,摆尾摇头不擅长,硬骨浑身犹有节,沧桑横蹈无愁肠”,就假借三线军工要人,来打发我了。我爱人还在内蒙,家里老人、孩子难以安置,军令如山,我也只好从命,哪敢抗命,厄运临头只好认命。一家人重新组合,扶老携幼连人带户口进了河北省兴隆县的深山老林。从此一家人在山区过上了城市人没体尝过的带着塞北风味的山沟生活,过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军营生活。消息很快传到宁波老家,当时家住慈城的三姨、四姨还健在,听说老姐姐在受苦,一次次寄来宁波特产,并动员去宁波短住。为了三线建设我们一家是顶住了,但终归山区风寒,对80岁的老娘是太过份了,睡土坑,吃大白菜,棒子面窝窝头,八年的寒窑生活,令人发酸。
  打倒“四人帮”后,我反复给中央、市委打报告,要求落实政策,对口核医学。终于在1978年,我们回到了第三故乡天津(注:天津小三线正式撤离是1988年),结束了文革带给我们的难忘的岁月,但愿这样的岁月永世不再发生。慈母在津颐养天年于1988年享寿90高龄与世长辞,其间在慈城的外甥与乡亲多次来津探望,十年间寄来众多的土特产,乐得老人笑口难闭,深情难泯。这是终生难忘的第二个10年。
  献身医学、情系宁波
  返津后第一个10年,被重新安排在肿瘤研究所,搞肿瘤的核素治疗与肿瘤检测的方法学研究。10年的时间完成了20项研究课题,其中乳腺癌发病因素与乳腺良性肿瘤的发病因素研究、睾酮与乳腺癌发病因素的研究、可移殖性小鼠乳腺癌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淋巴系列显像剂99mTC一大分子右旋醣酐的研制及动物试验(附临床应用)等8项课题通过验收并获奖;32种放免药剂用于肿瘤检测,12种核素用于肿瘤治疗。在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期间诊治肿瘤病人2万余人次。随着核医学的发展,开始我第三个10年的征程,亦就迄今(1988—2003)为期15年立足于老年医学的新起点。我在老年医学研究所安寨扎营,以主攻老年病的市三院为临床基地,以高血压防治中心、核医学临床、核素治疗、放免检测、老年病、抗衰老为内容主持了多个中心的科、教、研人才培养工作。对老年病,包括心、脑、肺、肾、骨、内分泌、营养等方面立下了30项科研项目、16项课题的研究。用核医学方法完成老年病、骨代谢、甲亢病的新法诊治达8000余例。每一项科研都很艰难,靠毅力,但最终我还是闯过来了。1992年我赢得了荣誉,被授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医学专家。这荣誉不仅属于我,也应该属于我们宁波人。情系宁波,今后要为宁波老乡多办实事。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

《江北之骄》

出版者:哈尔滨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43名江北籍专家学者的文章,意在增进海内外江北人与新江北的相互了解,激发爱国爱乡之情,同时对青少年起到教育启迪之功。包含照片、人物简介和回忆类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植元
责任者
谢植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