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慈中情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28
颗粒名称:
慈中情结
分类号:
K827
页数:
9
页码:
187-195
摘要:
宁波市江北区籍学者方恭温的这篇文章记述了其在慈湖中学求学两年的经历。
关键词:
求学史
介绍
方恭温
内容
慈中(当时称慈谿县立初级中学,今慈湖中学)是我进入中学阶段上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学校。我在慈中求学两年,离现在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当时的许多情景仍历历在目。我进慈中时才12岁。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留下的印象可能都是细碎的小事,这些小事却特别亲切,故不厌其烦记述如下。
峰山补习班
我是1945年进的慈中,但从1942年开始就与慈中有了密切关系。1942年初,因日寇已占领上海,我们家从上海逃难回到老家慈谿县东乡费家市(现属宁波市江北区庄桥镇)。我在当地的峰山小学上学,我哥哥方维仁已经读初中,慈中在长石桥有一个分校(沦陷期间慈中分区办校),借用王伯元的洋房作校址,他就到那里上学,这时我开始知道慈中。当时国民党顽固派杂牌军宋庆云部队也住在王伯元洋房。1943年初临近春节前,新四军三五支队为了打击顽固势力,包围了王伯元洋房,久攻不下,就用火攻,宋庆云脱逃。王伯元洋房由此被烧,慈中分校又搬到费家市峰山小学内,与我们在一个院里,对外称峰山补习班。1944年我的姐姐方维敏也升入峰山补习班。因为这几重原因,我对峰山补习班很熟悉,老师我都认识,如翁心惠先生,老王先生(王仲邕),小王先生(教音乐、美术,三北人,暑假回家时被害),大叶先生(叶建之),小叶先生(叶炜),虞鲁先生(此人似有国民党背景)等,峰山补习班的学生我认识的也不少。
当时宁波已沦陷,费家市离宁波市区只有20里路,但在1944年之前日寇的统治没有达到那里。在费家市及附近地区没有日军,也没有伪军,国民党的区长、镇长都在,打着国民党旗号的游击队如宋庆云、周干清、周光华等杂牌军经常出没,三五支队也很活跃。有一个夜晚,三五支队抓到杂牌军游击队头子童锵(音),当晚就关在峰山小学,第二天一早押到新漕边用刺刀处决了(当地称“吃鲜带鱼”)。在这种条件下,峰山补习班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抗日的气氛很浓,抗日歌声响彻校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们排演了一出话剧,剧名叫《一片爱国心》,讲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日本留学时娶了一位日本妻子,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投入了抗战。由翁心惠先生演男主角,峰山小学老师周崇蓁演女主角,学生陈蕙兰扮演女儿,在学校门口贴了海报,我们小学生都看了演出。大约到1944年下半年,宋庆云等顽固派都投降日寇成了伪军,学校旁边修了碉堡,白色恐怖严重,学校不能再搞什么抗日活动。但这时
日寇也快完蛋了。普济寺1945年暑期我小学毕业,考上了峰山补习班。还没有开学,抗战就胜利了,慈中立即复校,分部都搬回慈谿县城。原来的慈中校舍抗战前刚刚建成,听说很漂亮,呈飞机状,抗战开始不久就被日寇彻底炸毁,只剩一堆瓦砾。因没有校舍,只得借用普济寺做师生的宿舍和学校的办公室。后来学生人数多了,一部分人就住在普济寺西边的谈妙书屋。普济寺在慈湖的北岸,背山面水,环境很好,生活条件却很艰苦。我们男生住在大殿东侧二楼,没有床,在地板上打通铺。发电厂也被日本人破坏,尚未恢复,学生每人从家里带一瓶菜油,拣一个日本人丢弃的罐头盖,用锤子敲成凹形,当作灯盏,学习、生活都靠它。晚自习时,大家围坐在饭厅的八仙桌旁,每人一盏灯,为了省油,有的同学只点一根灯草。饭厅内静悄悄的,各人自学,互不干扰。后来,学校在晚自习时点了汽油灯,大约一年后学校才通了电。那时的伙食也很差。早饭吃粥,没有菜,只有一碟盐;中饭和晚饭基本吃素。同学们周末从家里带来一瓶油炒盐,早饭拌粥吃;如果能带一瓶猪油用来拌饭,那是很好的改善。因为伙食不好,同学们就组织一个伙食管理委员会,每个同学轮流监厨一个星期。监厨的同学不上课,跟着大师傅去采购,监督他们做饭。因为监厨可以不上课,我们乐意去监厨,但起不了什么作用,伙食仍不见好转。在物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校长胡绳系先生很有办法,他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把日本人在山上砍倒还来不及运走的许多大树替学校要来了,给学生宿舍做了床铺,是上下铺。我睡的是上铺,寒假前夕,晚上大家聊天聊得太兴奋就睡着了,半夜我从上铺滚了下来,幸好没有摔坏。学校还利用这些木材做了好多童子军棍,学生们穿上童子军服,拿着童子军棍,好神气。学校没有操场,普济寺门外东边有一块废墟,校方想利用它当篮球场,发动同学清理瓦砾。同学们正在热火朝天劳动的时候,天下起雨来了,开始下小雨,不久雨愈下愈大,同学们都纷纷去躲雨,只有我们班的同学不顾下雨,愈干劲头愈大为此受到学校的表扬,并合影留念。
出了普济寺大门只要走几步就是慈湖。慈湖被湖堤分成东西两半,东部略小,西部较大。湖堤中间有一个亭子叫师古亭,亭匾是书法家钱罕老先生的宝墨。过了亭子有一座拱桥,使东西两边的湖水能够相通,再往前就到了慈谿县城的北门。拱桥边有石阶,我们都在那里洗衣服。湖水很干净,从石阶边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水中游动的虾,我们用一根线,栓上大头针,穿上蚯蚓,送到虾的嘴边,即可把虾钓上来,剥了壳就能吃。每当夕阳西下,微风轻拂,水波粼粼,远处几只野鸭,静静地浮在湖面,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难怪有许多老师喜欢饭后绕湖散步。然而,不知是什么有权有势的人物突发异想,要发慈湖的横财,竭泽而渔,弄来几台抽水机,把慈湖抽了个底朝天,美丽的景色破坏殆尽。
普济寺算不上名刹大寺,但它的历史不会太短。寺内两棵古银杏树,已有好几百年树龄。银杏树下的石碑据说记载了三国时期吴国谋士阚泽的事迹。山门内的四大金刚像塑得十分精致。在大殿东侧的南头有一间房子,供奉着一尊菩萨,据说是一位高僧的肉身像,在这里抽签特别灵验。普济寺当时只有两个和尚,一个大和尚,一个小和尚。大和尚并不是指他年龄大,而是指他是负责人。大和尚矮矮胖胖,听说是大学生,会打篮球,他不忌荤,不忌色,寺内常住着一个女人。一只狗曾从厨房的柴堆中叼出一个婴儿的头,弄得大家挺害怕。小和尚瘦高个,大家叫他则忍(音)师父,约有三十多岁,军阀混战时期他当过兵,后来流落在这一带,出家当了和尚。他每天起早做功课,穿的衣服很旧日,人很随和,喜欢与我们这些年纪小的同学聊天。我离开慈中后一直很想念他,不知他后来的情况如何。
贞社
学生上课的地点在贞社。贞社坐落在普济寺西北方向的山岙里,是一座三开间两层的小洋楼,我们年级在楼下东南面的教室上课。1941年复校时,学校规模不大,三个年级的学生只有一百人左右,老师却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如翁心惠先生(任训育主任),王仲邕先生(教国文、历史),陈震异先生(教国文),叶炜先生(教数学),严沛霖先生(教化学),叶韵倩先生(教物理),胡哲齐先生(教生物),姚毓璆先生(教生物)等。陈震异先生教47届的国文课,他每一堂课事先都写出讲义,送到县城的一个小印刷厂排印,一个学期下来,这些讲义装订起来就是一本书。由于战争的破坏,教学用的仪器、设备几乎没有。贞社楼前有一个大坑,有积水,用竹竿捅坑底,有气泡冒上来,老师让我们用墨水瓶灌满水,倒过来扣在水面上接气泡,当气泡把瓶里的水都排挤出去后,用火在瓶口一点,就能点着。我是从这里学到有关沼气(甲烷)的知识的。当时,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很密切,同学们可以平等地跟老师讨论或争论问题。如翁心惠先生,他是训育主任,在学生面前却没有架子。那时学校规定寄宿生在星期六下午开完周会后可以回家,星期日晚上返校,但许多同学都是步行回家,来回走几十里路很累,想在家多呆些时间,赶在星期一早晨上课前返校。翁心惠先生批评同学们未按时返校,有的同学竟然反问翁先生,为什么你可以星期一返校?翁先生没有因此而生气。翁先生待我挺好。一次贞社修窗户,我在涂有油漆的旧窗户玻璃上划了“王老牌”三个字(是同学王勤樾的绰号),翁先生看到后很生气,查问谁写的,弄得我非常紧张,我主动承认后,翁先生只是和蔼地批评我几句,我才放了心。翁先生知道我学过刻字,要我给他夫人俞珏先生刻一颗图章,我只是初学的水平,他不嫌弃,还送给我两条金鱼。
学校没有什么文体设备,除了唱唱歌,没有条件开展其他娱乐活动,但周围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活动场所。贞社四周建有围墙,出入都走东面的门,门口有一条小溪。溪很小,溪水却长流不断,溪底布满了光滑的鹅卵石。这条小溪给我们带来了无穷乐趣。我们经常脱去鞋袜,涉溪而上,翻开鹅卵石,受惊的石蟹迅速逃逸。石蟹个儿很小,很好玩,我们抓了很多,关在铁盒里,可以听见石蟹在盒里嗦嗦的爬动声。当时我们还没有爱护小动物的意识,石蟹在铁盒里关几天就死去了。学校周围的山上,有一些日寇开的山洞,储存过许多物资,准备负隅顽抗。日本投降时,他们不愿把物资留给中国人,用火把东西都烧毁了。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本性。在山洞里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烟幕弹。烟幕弹呈圆筒型,有一根铁签可插到地上,用带磷的木片一擦,烟幕弹就打出去,冒出一股浓烟。还有毒气弹,形状与烟幕弹差不多,我们不懂,拿它当烟幕弹来玩,它释放出来的毒气使嗓子非常难受。日本人在慈湖里丢弃了很多黄磷,从湖边可以捞得到。黄磷的燃点很低,用石头一摩擦,即能燃烧,这也是从化学课学到的。寻找这些东西来玩,成为我们消磨课余时间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看到贞社的山后有栗子树,以为山上的树都是野生的,拿着竹竿去打。栗子壳外面有很硬的刺,要放在地下用脚搓几下,才能用手剥了吃。村民看见我们打栗子,没有来制止,可能认为是孩子们淘气,吃几个栗子不在乎。我们低年纪的小孩喜欢玩这些玩意。
从普济寺到贞社天天两个来回。这条路我当时感觉挺长的,现在想来最多也就二里来地。路上的景色很美,沿着弯弯曲曲的小溪,一条乡间的石板小路,竹林后隐约可见的农舍,路边开着各色不知名的小花,春天的阳光把人照得懒洋洋的,直想躺到草地上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之上。在路边要经过一座叫古寥庵的庵堂,我遐想,有那么美好的景色,这里的尼姑一定比别处更容易成仙。
校风
慈中有很好的校风,如艰苦朴素,民主,师生打成一片等。有了好的校风尽管物质条件较差,大家的精神很饱满,生活和思想都很活跃。我们那时年龄小,对玩更感兴趣,高年级的同学则成熟得多也活跃得多。如47届的同学排演了话剧《阿Q正传》,陆平一演阿Q,戴竹馨演赵太爷,罗精奋演小尼姑,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年级语文水平较好,有的同学写得一手好文章。有一次,他们的文章贴了出来,其中有陈舒兰写的《论警察的烂眼病》(用了笔名)。当时的警察有许多恶习,老百姓贬称为警察烂眼。文章批评了警察的毛病,建议他们要自律。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学校里来了好多警察,要找写文章的人。学校保护了陈舒兰,但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前年我听王幼于先生说,因这次事件翁心惠先生不得不离开慈中。
一年一次远足,是学生受到锻炼和教育的良好机会。1946年春季远足目的地是三北,有60里路,师生都背着行李徒步旅行,这对于我是生平第一次。我们看到老百姓走远路都是穿草鞋,也学着穿草鞋,走不了多久脚就磨破了。尽管路上很累,大家谁也不叫苦,不落伍。路上要翻过一座山岭,叫长溪岭,是通往三北的必经之路,山陡岭高,形势险要。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登上岭顶,极目望去,只见得一片古墓冢,这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阵亡将士的安息地。刚刚经过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又瞻仰了明代抗倭英雄的英灵,感慨万千。翻过长溪岭就到三北。经过一天跋涉,在锦堂师范安营扎寨。锦堂师范是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先生创办的,在宁波很有名气。在三北我们游览了杜湖、白洋湖,这两个湖比慈湖大得多,湖上有芦苇,有渔船,我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湖,很新鲜。我们参观了观海卫。这里过去是海防重镇,因国家衰败,近百年来未能保护住我国的海疆,现在己不再是重要的海防基地。沈师桥也是我们这次所到之处,它的豆酥糖名扬海内外。这次远足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美好的记忆至今在我脑中没有隐去。1947年的远足是去奉化溪口。从学校到宁波是步行去的,晚上住在宁波中学的宿舍(观宗寺),第二天再坐汽车到奉化,住在武岭中学。武岭中学是蒋介石办的学校,抗战中没有遭到破坏,慈中的条件与其无法相比,令人羡慕。我们游览了溪口镇,参观了蒋介石故居。蒋介石的前妻毛夫人是被日寇炸死的,当时在她遇害的废墟上做了一
个坟。我们还参观了蒋母墓,雪窦寺,游览了妙高台、千丈岩。溪口的美好风光确实令人陶醉。
当时,学校对学习的要求是严格的,但并不追求分数。我们也不象现在的学生那样处于分数的压力之下。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对哪一门功课有专长,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考试前没有学生开夜车,考试时也没有人作弊。在慈中时我没有感到这有什么特别的,后来我转学到别的学校,才发现慈中的学风是好,我新去的学校考试时作弊是普遍现象。慈中这种宽松的、自觉的、主动的学风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很有帮助,特别是对高年级比较成熟的学生更是如此。对我们这些年龄小的学生,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刚刚从小学升入中学,自制能力差,周围的环境又好玩,学习就放松了。我们一年级的同学头两个学期有不少人功课不及格(其中有抗战期间各地小学水平不齐的因素),第二年留级到春季班,我是其中之一。我的功课当时片面发展,理科,特别是数学,学起来一点不费力,但文科(尤其是要背诵的课)成绩不好。参加工作以后,阴错阳差,我搞起了文字工作,真是“避长扬短”,但我尚能胜任所承担任务,并做出了一些成绩。我想,我在中学时尽管成绩不好,但学校还是为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使我终身受用。我要感谢母校慈中。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
出版者:哈尔滨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43名江北籍专家学者的文章,意在增进海内外江北人与新江北的相互了解,激发爱国爱乡之情,同时对青少年起到教育启迪之功。包含照片、人物简介和回忆类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恭温
责任者
方恭温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