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康市亳塘村翻九楼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593
专题名称:
永康市亳塘村翻九楼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24/001
起始页:
010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翻九楼是一种民间风俗,是我们永康所独有的,但它又是一桩迷信活动,目的是超度冤魂,讨个平安吉庆。 所谓九楼,要用一高一矮的两根松木柱子,立在较平坦的大片田的中间。高的长2丈2尺(鲁班尺),矮的长2丈。两柱相距约一张双人桌的长度,中间用九张长方形的双人桌,一张张叠上去,桌子的四脚绑在“九楼柱”上,这九张桌子就表示九层楼,这就是“九楼”的由来。 翻九楼的人一般由“省干班”(又叫“醒干班”戏班的一种)的小花脸角色担任,翻九楼这天,由该人从底层第一张桌子开始,一张一张往上翻(不能攀登),翻到最高的第九张桌子以后,还要往上爬,直到九楼柱的顶端,在顶端做各种惊险的特技动作,称为“十八吊”。类似杂技表演,嘴里不停的叫喊各种不吉利的话语,表演结束又把一箩箩白面馒头用索子提上九楼柱尖。表演人用这些馒头往人群密集的地方抛散,让人群抢馒头。据说吃了这种馒头会健康、平安。有的表演人还故意把馒头抛向年轻姑娘的人群中,引诱年轻后生往姑娘们中间抢镘头,引得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翻九楼连续几天(翻九楼表演是最后一天的白天)。主要由“省干班”演独有的戏文,如最有名的《毛头花姐》,还有《草蓆殇》、《桑买一》等。 翻九楼以地方上有名的人物担任“九楼头”。他是头领,并根据自报、摆猪羊祭,这种猪称为“九楼猪”。要养三年,达数百斤重。人们都争相养大猪。有猪还必须有羊,同样越大越好。开始翻九楼时就把猪、羊宰杀去毛剖开肚子,取去内脏和肠子,把剖开的猪羊架在特制的木架上。这种木架分高低大小,有猪羊祭的人家每户两人。架子除四条腿外,上面象屋顶那样用中间高、两边低三根横木。中间高的横木前头又装全根尺许的木桩,用来支撑猪头或羊头。猪羊嘴中啣一个橙子,像迎龙灯时龙头嘴里的“龙珠”。猪羊背上披红挂彩,还插上多面三角旗,旗上画上戏剧人物或花鸟。总之,要扮得花枝招展,愈壮观愈好。翻九楼还要把各自祖宗五代亡故人姓名、生卒年、月、日、时写在黄榜(用黄纸写)上做上锡箔装进“银袋”。在翻九楼最末一天的晚上一起焚化,让祖先“领银两”应用。 翻九楼那几天像办喜事一样宾客如云,各户村民纷纷用丰盛的菜肴招待亲朋。1932年亳塘村翻九楼是应金桃做“九楼头”。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到亳塘看九楼,有亲有戚归亲戚,无亲又无戚,都到金桃家里食”。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本志由村族编年史事、专志各卷组成,综叙村情,竖述史实。内容设亳塘记事、氏族系图、村民直传、丛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