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亳塘村割蒙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582
专题名称: 永康市亳塘村割蒙芯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24/001
起始页: 0084.pdf
专题类型: 工业产品

专题描述

蒙芯,永康话叫蒙撑,德清人叫梗子,是溪滩上的蒙甘芯,就是当今缚蒙扫帚用的那种蒙芯。 蒙芯的用途,用于浇蜡烛用的芯,在蒙芯上缠上灯草之后是蜡烛心。 销售地点是德清县新市镇。当地人设有商行若干个,其中沈聚兴梗子行几乎是亳塘人的商行。由新市镇销往大江南北各省。 蒙芯的产地:主要在浙江的瓯江上游的松阳溪、小溪、大溪、龙泉溪,飞云江上游、新安江上游的马金溪、常山港、蔡溪、江山港和天目溪、汾水港;还有福建的富屯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江西的信江、昌江上游、饶二、金溪、上清;安徽的新安江、青阳江、徽水、舒溪等大溪的溪滩上野生的蒙甘。割蒙芯者向溪流所在地的乡、村或县一级承包割芯所有权支付给当地相应的承包款。承包契约(合同)一般一年一次。 蒙芯收割期:按农时的廿四节气,逢立冬开始收割,到第二年春分停止收割,八个节气四个月。 蒙芯的质量:芯梗,要求柔韧、洁白、无霉烂现象。梗的长短粗细均匀,梗越细小、越长为上品。粗而短的为下品,甚至是残品。芯的质量好坏取决于产地的溪滩的土质、气候和阳光。因为溪滩的这些因素都对蒙芯质量发生影响,故割蒙芯不是每块溪滩都能割到合格的蒙芯。凡质量上等的蒙芯滩上的蒙芯,行家在离所产地千余里之处的湖州新市,也能认得出这批蒙芯产在何处。江西上饶,饶二的蒙芯是上品。 割蒙芯副业,起源于台州仙居,亳塘的割蒙芯始祖是志继、志印等。在清乾隆四十至五十年间开始,初是单家独户经营,以后逐步发展联户经营和雇工经营。到清末经营规模发展,出现了雇用二百多个伙计的大作头。这个大作头就是德字行的金桃公。随着生产的规模扩大,技术成熟,经营又懂市场行情,收入逐年增多,蒙芯的收益成为整个下亳塘村的主要收入。如今下亳塘的村民老住宅青砖墙,青瓦的一幢一幢的古楼房就是清朝末年,以割蒙芯的钱赚起来建造的。立招牌、商号、商标意识强:每一蒙芯大户都有自己的商号,在蒙芯上印上了大红招牌。如应广进号、应广源号、德记号、源昌号……。 割蒙芯者,往往借赁庙宇祠堂当工场和仓库,并兼作宿舍的。收割期是寒冬,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天蒙蒙亮吃早饭。中午,饭是放溪滩上烧的。日落西山收工,把蒙芯担归工场。吃了晚饭后整理当天从溪滩上挑回的蒙芯缚小把,去掉头尖的蒙花。到晚上10点钟才能睡觉,天天如此。穿的是脚上一双草鞋,上身一件破短棉袄,腰间系一条蔴索,头上戴一个凉帽。不管霜冻多大,天天如此。早上过隔溪的溪滩去割蒙芯,赤着双脚,涉过结着薄冰的溪水过去。割蒙芯,又苦又累,但毫塘人自强发奋,不怕吃苦,不怕累。亳塘人十分珍惜前辈留下这份传家宝——创业精神。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亳塘村志第一册》

本志由村族编年史事、专志各卷组成,综叙村情,竖述史实。内容设亳塘记事、氏族系图、村民直传、丛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