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康市芙蓉村婚姻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485
专题名称:
永康市芙蓉村婚姻习俗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19/001
起始页:
012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婚礼 解放以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托媒人说合,女方生辰八字写成庚帖,交给男方“合八字”后,无相克之嫌则可定亲。男方送聘金、聘礼谓之“送定”。出嫁前母女相对啼哭,称“哭发”。婚前三天,男方给新娘送凤冠霞帔,称“上头担”。结婚之日,男方发花轿至女家门前,递交四长帖(花轿进门帖、利市帖、请宴帖、花轿出门帖)后让花轿进门。上轿前,新娘头蒙红巾,由利市公公“抱轿”(新娘上轿)。新娘坐轿内手拿罗盘(俗称风水八卦),挎子孙袋,轿内带火种,在鼓乐爆竹声中起轿,进男方家,停轿在笸箩上。然后,利市婆婆请新娘喝过糖茶,搀扶新娘出轿、踩着麻袋走,称“接代”。拜堂毕,新郎将新娘引进洞房,为新娘挑去红头巾,新郎新娘喝合卺酒,随后开筵,闹洞房。当晚洞房中红烛高照,不得闩房门。次晨拜社庙、灶君,向灶内添柴,向水缸内加水,然后“分大小”行礼,拜长辈、认亲戚。第三日“回门”,俗称“拜三朝”。新娘须当天返回夫家。婚仪至此结束。 解放后,婚礼删繁就简,实行《婚姻法》后,自主婚姻或托人介绍婚姻者为多数,信“八字”者日少,迎新娘改坐轿为步行,乘手扶拖拉机、自行车或汽车。1963年以后,农村盛行“看男家”,介绍人商定时间邀请女方父母或主要亲戚去男家“相亲”,男方馈赠“红包”,女方如不同意,即拒收,若收即表示同意。随后开具礼单交给男方,择日由介绍人陪同去乡人民政府登记,今改为到县民政局登记,无需介绍人(媒人)陪同。男女当事人双双购办衣料用品。之后,男方备礼送往女方,分头宴请宾客,称“送定酒”。再商定办理迎亲婚礼。机关干部、教师、职工以“三八”、“五一”、国庆和元旦等节日结婚为多。近年来婚礼大操大办,出现轿车迎送、嫁妆成行、婚礼全程摄影、招摇摆阔之风。机关单位提倡办集体婚礼。 童养媳与押子媳 贫苦之家,将未成年女儿从小给人家做儿媳,成人后成亲,俗称圆房或圆亲,婚礼简单。“押子媳”系领养别人之女作童媳以引子,待引出儿子长大后成婚。若男女年龄相差太大,或引不出儿子,乃将媳作女另行择婿出嫁。解放后,童养媳、押子媳均属非法婚姻。 招夫养夫 丈夫长期有病,无力养家,主妇再招一夫,以维系家计。解放后属重婚。 换亲 双方父母互将其女作对方儿媳;或一方有数女而无子,一方有数子而无女,经双方协商,以一女给对方做儿媳,换取对方一子入赘为婿。解放后属非法婚姻,但农村中此俗犹存。 入赘 俗称“招亲”。男方贫困,经人撮合到女方成亲,礼仪从简。婚后所生子女一般从男姓,事先经协议也可从女姓。解放后,仍有自愿入赘的。 改嫁 解放前寡妇改嫁时只能在深夜蹑足而行,至村外换鞋,男方备轿抬去。不拜堂,立时成亲。解放后改嫁属合法婚姻。80年代以来,老年男女丧偶再婚者日渐增多。 转婚 订婚后未婚夫亡故,经人说合,转嫁其未婚兄弟。或婚后丈夫亡故,亡夫之弟无妻,由家长决定或双方愿意,结为夫妻,俗称“长衫改短衫”。解放后无此习俗。 典妻 属临时性婚媾。出典者多为丈夫有疾,或因一时穷困潦倒,筹款救急。典方因妻不育,儿子夭折,妻老不孕或家贫无力娶妻,为子嗣计而典妻。典期多为一年,期满后仍属原夫。解放后无此习俗。 生育 新婚妇怀孕后,其母即着手备置婴儿尿布、鞋、帽、项圈、天官锁等物件送往女婿家,称“催生”。孕妇不得赤脚走路,不能吃鸭肉,晚上不得出家门,不准上坟山,不准到秧田,不准爬树,不准跨牛索等。婴儿出生后,女婿即去岳母家报生,随带雨伞,生男将伞放堂桌上,生女则将伞放大门后。同时向亲友分送喜面。 当女人婚后临产时,娘家首先要准备好婴儿穿的衣服等,在初一或十五前来给女儿“催生”。婴儿生下后,女婿要去丈母家“报生”,如生男孩,带公鸡去配带母鸡回,如生女娃,捉母鸡去配带公鸡回,即所谓老婆鸡老公鸡。此鸡不准杀。报生时还需带一壶红糖泡的酒。催生与报生只是第一胎这样做,第二胎之后,就不催生和报生了。 三朝日,接生老娘要给婴儿用“端午艾”(一种草)泡水洗身,叫“洗三朝”,并要设酒宴款待前来贺生的亲友。岳母或小姨要来服侍产妇到满月。有的在满月时还要摆酒请客。 婴儿过周岁时,亲友们在前来贺喜做“嫡幼”(周岁),并带上给小孩做的衣裤、鞋袜、帽、绒线、鸡蛋及面条等礼物。东家要摆酒席,设宴款待来客并收下礼物,回送鸡蛋面条等,叫“回篮”。 生日寿庆 长子满10岁要请生日酒,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五十始做寿,60称大寿。子女、女婿及至亲呈献寿礼,堂上张灯结彩,悬挂寿联、寿幛、寿屏。拜寿时,寿公寿婆端坐中堂,儿媳成双上前跪拜,继由女儿、女婿、侄、孙等拜贺,然后摆宴席,举家欢庆。岳父、母寿庆,女婿送礼特厚,对联挂寿堂正中,宴席上坐首席。 丧葬 旧时丧葬礼仪不一。幼年丧生,不立墓碑。青壮年死亡,灵柩不可停放厅堂。未满花甲而亡故,丧仪从简。年满花甲或高寿谢世,丧仪隆重。 老人病危弥留之际,儿孙辈守于床前,称“送终”。死后,死者脸盖“遮面纸”,脚后点青油灯,设灵堂,请风水先生选定入殓、出殡时日及墓地等。亲友接噩耗,即置办香烛等前去吊丧。 入棺前,亡者长子领全家及吊丧亲友到溪、井边,抛下钱币数枚,舀一些水回家,俗称“买水”。以此水在死者头、身、脚擦洗三次,称为“浴尸”。然后,穿寿衣、树魂幡,请和尚道士念经做功德。入殓时忌哭声,盖棺后方能嚎哭。殓毕,即将亡者卧床铺垫稻草、席子拿到村外路口焚化。丧葬仪式中,以出殡最隆重。出殡之日凌晨,灵柩移大门外,棺覆红布,灵柩前置猪头、全鱼、全鸡等三牲祭品。儿子披麻戴孝,脚穿草鞋。其他人戴白帽,从嫡系至旁系亲人,依长幼次序在灵柩前行祭奠礼,有的还配以鼓乐丝弦。男拜时吹锁呐,女拜时奏丝弦。凡长辈亲友奠拜,儿媳辈都要陪拜,称“排祭”。出殡时,孝子提香篮在前,一人持魂幡,一人撒纸钱“买路”。女婿背地契板紧跟灵柩,送丧队鱼贯而行。灵柩入墓穴前,送丧队伍绕坟地顺反各三匝,俗称“圆坟”。墓成,当晚宴请送丧人,并回赠每人白布,谓“谢孝”。 解放后,城镇逐步以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遗像代替神主牌位,送花圈、挽幛,殡葬前开追悼会以表哀思。设道场等迷信活动已基本革除,其仪式也大为简化。1987年起,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火葬。近年来,农村也推行火葬,但请道设道场,为逝者超度亡灵又渐风行。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