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河头村取龙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251
专题名称: 永康市河头村取龙习俗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04.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风从虎,雨从龙”。龙主雨部,下不下雨,什么地方下雨,下多少雨,都归龙统管。上街有龙皇庙,历山背有龙潭。久旱之年人们就要找上门去。取龙接佛都十分虔诚,戒食荤腥、沐浴茹素、禁屠。无惧炎炎赤日,一律不戴笠帽,不掌扇,不赤脚(穿草鞋和蒲鞋)。县太爷也不例外,否则就是不诚,人人都可惩之。“取龙接佛”者,有以村或乡为单位,亦有邻近各村联合的。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农为首主事。取龙队伍有迎着旗幡的长队,每人手执画有“乌龙吐雨”,书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普降甘霖”等字样白色小幡。沿途张贴榜文(通告),前头开锣,旗伞开道,接之两面大龙旗,上书“××乡(或村)信士万众,祈请龙王降驾”之长幡,后由两对未婚小伙互换肩扛“龙瓶”,执捞兜紧随。左右聘有道士,手执龙角,麻鞭,一边吹号,策鞭驱邪,成一列冗长队伍,浩浩荡荡,往历山龙潭进发。每隔几步有纠察人员,肩背大刀、挡叉、棍、棒之类,雄纠纠,气昂昂地随行,以维护礼仪之严肃性。去时要掩旗息鼓。 队伍到达目的地后,小憩顷刻,旋即摆设简易香案,祭品,由主事者主持膜拜,请道士(念佛先生)鸣锣吹角,说是“召龙”,念佛化符牒(行文)通告天庭。潭水淘动,此时,见潭内有鱼、虾、鳗、蛇之类水族浮现者,持兜之青年,即速击水兜之,不管捞的何物,即奉为“龙神”,小心翼翼放入龙瓶。瓶口用大红布封牢。人群欣喜哗然。然后鸣锣、放炮,高抬“龙瓶”,整队吆喝,取道还乡。返回时,其声势压倒沿途之一切,迩遇戴凉帽者,扇凉扇者,无论是谁,一概摘除。正在抗旱之农,老远看见取龙队伍,即将水车等具,自行拆除。有挑尿粪及其它不净之物者,自行远远迴避。否则,由取龙纠察队,一律予以掀倒。取龙队伍遇桥绕道,一律涉水而过。凡路过之村镇都以茶、酒款待,热情迎送。取龙队伍游至县城,集结在城北龙皇庙前之广场(有时集结在运动场之溪滩上),将龙瓶敬摆于露天的龙王像前,派人通报县府。知县(县长)不敢怠慢,立即前来。一不戴凉帽,二不持扇子,三赤脚穿蒲鞋或草鞋、虔诚拈香,行三跪九叩礼,俗称“拜雨”。若“取龙”回来途中,巧遇大雨降临,众人无不拍手称庆,但纪律严明,队伍不紊,任其雨淋,无一逃避。如赤日依然,毫无雨意,亦只好徒呼负负,垂头丧气,怨天、咒天、听天、望天、而不出声。待雨通旱除,才“送龙回潭”。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河头村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记载了河头村八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历史沿革,以及山川地理地貌的演变,翔实地记录了该村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