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康市河头村水稻的播种方法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201
专题名称:
永康市河头村水稻的播种方法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106.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专题描述
播种育秧,解放前育水秧,清明捞谷子,立夏开秧门。解放后,50年代,尚沿袭老方法。70年代,推行半旱秧,小苗带土移栽。把田水放干,用秧田器划格,匀株密植;以后又推广浑水插秧。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两段育秧法,先育苗,三叶时单株密距扦插到秧田上,秧苗发棵以后再移植到大田。80年代,早中稻推广地膜育秧,比过去大大提前了播种期。 施肥,解放前,传统边插秧,边塞下脚肥。60年代,提倡对秧苗施用断奶肥,移栽前施用起身肥,并要大田施足基肥,追肥速,看苗施吊头肥。1972年后大量使用化肥。 水管理,解放前,水稻移栽后,灌三日满秧水,一般耘田涂田二次,涂田后烤田。栽后10至15天开始耘田。工具很特殊,是在3~4米长,粗端直径50毫米以下的竹子大头安装上近似桶箍的铁制的田耙箍,叫做田耙。耘田涂田都用它,劳动效率很高。70年代,曾推广手扒捋田,此项劳动边除草,边补苗,但非常费工吃力,不久就被淘汰。70年代,推广双季稻后,移栽一星期即开始耘田。水的管理,传统是满秧水保苗,70年代,推广前期勤灌,浅灌,促早发,后期干干湿湿,促扎根,控无效分蘖。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记载了河头村八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历史沿革,以及山川地理地貌的演变,翔实地记录了该村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