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清渭街村出丧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清渭马店志》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073
专题名称: 永康市清渭街村出丧习俗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217.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出丧前,先做材头羹饭,制成白衣白帽,披麻戴孝,材头羹饭要摆双套碗具,其中一套专为“解差哥”所设。“解差哥”席上只放筷一根,谓怕“解差哥”吃得太快,会抢食。 材头羹饭做毕,亲眷齐集,举行隆重的祭亲奠“排祭”仪式。这是送亲人上黄泉路,要高高兴兴,不能啼哭,祭品非常丰富,轮批祭奠,全副猪头鹅、全鸡、酒、敲锣打鼓,鸣炮奏乐,身穿白衣孝男孝女与灵枢并列各向外跪着,向祭客致谢。 时辰一到,灵柩起扛,就不能落地,走三步暂停,由阴阳先生“敲水碗”,据说死者朦胧如梦,一听水碗敲响,始知自己已死,阴阳先生在棺材背放上“水碗”,杀鸡血绕棺材旋转。口中念念有词,阴阳分界,千水断流,以斧击水碗,此时亲人才开始嚎啕大哭,亲眷,邻里皆戴白帽,手执香束,送灵柩上山。 宾葬列队最前面,由一人拿“火把”,引路。次是提着香碗的“孝男孝孙”不得回头看。再次是领香烟和担香纸火炮者,再其次是敲铜锣京鼓吹唢呐乐队,富户人家还有执长旌,旌上书死者头街,姓氏。后面才是灵柩,灵柩两旁由女婿,子女“守材”,最后面是送殡列队。嚎啕哭唱声伴随锣鼓声,缓缓送殡而行,拎香纸篮的一路负责散纸钱,“路纸”,说是“买路”做路标。让灵魂往返畅通,遇到坑,桥都要上香放火炮,谓之买路引渡。 出丧时,当灵柩起行,丧家用两人,一人手执桃枝桑条,一手执茶叶,米、石灰、泥沙篓,另一人紧敲大锣,从死者室中循行灵之路,快步赶至村百步外,名曰:“驱鬼赶舍”,不让鬼魂留舍。灵柩行至各家门前,各家都要燃点稻草火烟,叫作“防阴气”。 灵柩入穴后,送殡者要撮一把泥土丢在棺材,叫做“添土”,阴阳先生在棺材背上“喝山”“散五谷”。接着卸下白孝,点燃“桂子”灯,背上“红被红纱”抡先回家,谓之“领灯抡头红”。 殡葬后,丧家请亲邻宾客吃饭,饭后拿着主人回送的“利市豆”回家,无论人畜食都很吉利。殡客不能再留过夜回家,主妇大哭送客,回送客人小爆竹一串,客人点着灯笼离去,回到自己家门放鞭炮“点灯笼进门,表“兴旺”之兆。 殡葬后,要送火种三日,由人点燃稻草火把带上瓦片铁钉(意为下世用火刀火石)第一个晚上送到坟上,第二个晚上送半路,第三个晚上送出村口百步外。

知识出处

清渭马店志

《清渭马店志》

本书分记事和人口两篇。记事篇中分马店马氏、马氏居址清渭街、人物、历代诗文、风俗语言5章。人口篇分马氏世系和马氏直传两部分。充分保存了旧谱中具有存史价值的史料,尽力发掘了马氏居址清渭街的民情、村情以及清渭一带的地情。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