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清渭街村迎娶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清渭马店志》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066
专题名称: 永康市清渭街村迎娶习俗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21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旧时婚礼仪式隆重又繁琐。新郎家要备花轿去抬新娘。迎娶前一、二天,男方要向女方担送大小馒头若干,连尾猪肉一爿,猪头一个,鹅一只,酒一〓,糕一格等彩礼。并附送有主家、厨、盘、樽、唱、梳、洗、接、送、开封开婆10个大红包,主家包为主人收,厨为厨家老司收,盘为碗碟租金,樽为跑堂收,唱为唱客收,开封开婆为外公外婆收。发箱提前一、二天进行,嫁妆视双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传统嫁妆,全红漆木器,有箱几双,内装四季衣服,其中必有一只素箱,不上漆,专装孝衣。桶有:马桶、面桶、脚桶、饭桶、衣桶,此外还有衣橱、书橱、大凳、小凳、四尺凳、方凳、椅等。红漆竹器有大小考络、凉笼、小饭篮、尖坤篮、花盒、火笼。五金:锡烛台、锡茶壶、铜火囱、铜鞋拔、手剪、小铁锤等。此外还有棉被两条以上,枕头一对,(内装谷或豆麦)布帐一床(大多是白地青花)。连根带枝青竹两根上挂怅钩,还有梳妆台,镜箱,手饰盒,灯具等。在被、帐、马桶内还放红包各一个,各由铺床,挂怅和第一个开马桶放尿的小孩取之。发箱时女方托媒人带往锁匙,谓之“解箱”。新娘上轿前,须由利市人,即夫妻双全子孙多的妇女梳上轿头,叫扮上轿。新娘在淋浴更衣后,听从扮妆。扮妆时桌上要摆上轿饭,这碗饭盛得特别满,结好果子袋,即就是肚兜袋,内装五色果子,即花生,瓜子,白果,桔子,石榴之类,和一双红鸡蛋含百子之意。穿上红棉袄,披霞帔,戴凤冠,盖上红头巾。梳妆成罢完了新娘脚不踏地,踏在地毯上准备起身。上轿前先辞谢父母养育之恩,行跪拜礼,再拜长辈,亲友,礼毕点上全堂灯彩,开锣鸣炮,由大哥抱上轿,二哥揭开轿帘,母亲在房内哭上轿,并用一个团匾从楼上往楼梯上滚,谓之“喜事园满完成”。母亲若上轿,其哭若唱。送上轿的利市人,及亲友左邻右舍都手持点燃的红蜡烛,送在轿前,也跟着哭,分发灯花生果,母亲边走边哭,上轿之后,母亲回头继续哭。哭声唱词因人因地不同,由哭嫁者各自发挥。花轿到男方门口,所有的亲朋都去迎新娘归门。归门时辰未到,新娘不出轿门。归门时要放火炮,新娘由“利市人”扶出下轿,一路踏着麻袋归房,脚不着地。领袖姑娘分花生果,发灯,以早生贵子,子孙满堂讨兆头,麻袋从轿门前展转铺垫到新房。谓之“传代”。新娘落花轿,先吃鸡子茶,象征“结子”。新娘落轿吃过鸡子茶要进行拜堂仪式,堂厅正中挂一幅“天官赐福”或“福禄寿喜”的画轴,设香案桌地上铺毡毯,新郎新娘在“领袖姑娘”陪同下行三跪九叩礼,先拜天地,后拜祖宗,继拜公婆长辈,再夫妻互拜,然后送入洞房。 结婚当夜要分新妇果子“喜糖”。闹新房,有文闹、武闹两种,文闹比较文雅。武闹有越吵越兴旺之说,迎亲娶妇之家闹而不厌。闹新房有“望恭喜”“团果子谜”“送房”“迎灯”等活动,更有趣的是武闹者,有的小孩和小年爬在床底,桌下,偷取新娘,领袖姑娘鞋的或偷手巾,偷枕头的,偷到手要以果子换取,有堂倌,厨师,亲眷等内情人参与。待新娘新郎洞房后,偷凤冠,霞帔,棉被,衣服的,一经偷出,当即鸣炮把主人家惊醒,主人家反倒喜孜孜的。做大舅的却伤脑筋,这些娘家物被偷的,赎回的责任在大舅。无凤冠,霞被,第二天难以拜见长辈,故一发现被偷,就得与闹者进行,“赎物谈判”,讨价还价,以糕点,果子,喜糖,香烟赎之。 次日在堂厅设香案做羹饭,在案前摆两把椅子,新郎新娘穿礼服,然后请族长,亲属上座,俗名“拜见”受拜者都须给新娘送红包。晚上设宴请大舅大宾。大舅,大宾媒人引为上座,其他按辈份就座,邀亲属长辈作陪,新郎要向大舅和族长敬酒三巡。表示对妻舅,宾人酬谢之意,在新娘行见面礼时受了红包,须给长辈回送上贺鞋。

知识出处

清渭马店志

《清渭马店志》

本书分记事和人口两篇。记事篇中分马店马氏、马氏居址清渭街、人物、历代诗文、风俗语言5章。人口篇分马氏世系和马氏直传两部分。充分保存了旧谱中具有存史价值的史料,尽力发掘了马氏居址清渭街的民情、村情以及清渭一带的地情。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