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吕公著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五指岩前村志》
唯一号:
112430020220000640
人物姓名:
吕公著
人物异名:
字:晦叔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16/001
起始页:
0091.pdf
性别:
男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1018年
卒年:
1089年
籍贯:
山东莱州
亲属:
龟祥公
传略
公讳公著,字晦叔。曾祖龟祥公。自山东莱州已迁南京寿州。龟祥生蒙亨,蒙亨生夷简,夷简公生公为第四是也。公之聪明,虽出天性,而文靖公家教严肃,公则遵遵然奉过庭之训。嗜学常废寝食,论道学以治心养性为本。平居厚重,简默识虑凝远。文靖公尝器之曰:“此子器量宏伟,他日必为公辅。”登皇祐己丑榜举进士,初任颖州通判,郡守欧阳修,相与为讲学之友。日孜孜以致君泽民为念。壬辰迁知怀庆府河阳三府。蠲役法以宽下户输钱,万民欢呼,咸有父母之颂。创礼贤馆,以接司马光、范镇诸名公讲论理学,商榷国事。至和甲午冬,改知葵州。既至,有数疑狱,久之不决;人咸以书生视之,公裁决如神,一郡叹赏。丙申改知定州,政绩著闻。嘉祐己亥迁河南尹,寻擢知开封府,勤恤民隐,励精求治。率五鼓视事,宾僚至者,不拘时见,以故府无废事,下情易达。壬寅冬迁翰林院侍读。治平甲辰春,英宗罢讲经筵,公即上疏,略曰:“先帝之时,无事常开讲筵,推明圣贤道学,以为政治之本。近以圣休不安,遂于端午及冬至后,盛暑盛寒,暂辍数月,今陛下莅治之始,时值清明,宜亲近儒雅,讲求道学,以明治平之术。愿不惜顷刻之功,日御经筵,方得接见人贤,推明理道。”上从之。丙午春,议僕牍王礼谪侍御史吕诲等于州县,公力求请还诲等官职,疏略曰:“陛下即位以来,纳谏之道未彰,而陈言之臣屡诎。愿陛下改心易虑,虚纳言切,今谠言切谏满庭,致死不避者,必有所见,宜匯集之,以俟采择。不当怒激雷霆,肆加摈斥,则善言日远,而敢谏之人日疏矣。吕诲等以直言极谏而谪贬之,则有阻路言之人,拒谏饰非,何以风天下?”疏上,遂求补外,乃出蔡州。本地民每苦于亢旱。公至郡,即为之酿水泉灌田,民甚便之。易军营草舍以瓦,民赖蕃翰之功多。时孔庙久坏,公曰:“孔子万世道学之宗,修葺圣庙乃有司急务。遂备加修治而朝夕不遑。荐举孝行,引达士类,善政日闻。丁未春,帝曰:“吕公著言事切直,宜居内辅,不宜置之外任。”复诏入翰林院。冬十月迁知通进银台司,因司马光罢职,公遂封环除,且曰:君心之正,必须亲贤,国家之治,必须纳谏。司马光大贤,曰论张方平不协人望。善谏曰‘为人臣而必以谠言日进’,是举其职耳。司马光以举职罢官,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矣。若以告直付阁门,则制命不由门下,封驳之职因臣而废,愿正臣罪,乞解银台司。”疏上,帝为之惊叹。及神宗即位。己酉夏六月,迁御史中丞,继兄公弼之任也。因上信用王安石,独上疏曰:“小人之状言似忠信,行似廉洁,奸邪误国,人所不知。人君苟知之明,而察之审,去偏听独任之弊,而不主先入之言,则正言得入,不为邪所乱。正言入则国日理,邪说乱则国日危。愿陛下徐察近臣或贤或不肖,或邪或正,而明辨之。庶可日望天下太平”。疏入,帝反复叹羡。庚戌春三月,加公资政殿大学士,同知贡举,在贡举院中密疏上曰:“天子临轩,策士而用诗赋,非举贤求治之意,乞出自宸衷,以咨访治道,以为国家急务,庶后日得贤实用。”至是上亲御集英殿,试进士耑用策论而不事诗赋焉。夏四月,上任用王安石而新法渐行,初立青苗法。公即上疏曰:“国家安危系于人心得失,自古大有为之君,欲以兴道政治,举措必求得乎人心,未有失人心而能图治者,亦未有制之以威,胜之以办而能得人心者。昔日之所谓贤者,悉皆善之信之,举而行之,今皆以所举为非,而主议一切诋为流俗浮论,然岂昔日皆贤而今皆不肖乎?且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得失为重。青苗使者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今去重而驭轻,失大而得小,俱非宗庙社稷之福也。若惠卿虽小有才,乃奸回小人谀媚权势,任之为御史,则党奸误国甚矣。”疏上,王安石见而怒甚,贬知颖州。临行,贾昌朝司马光、程伯淳为之饯于福先寺中,而温公独与之辨论出处不已。至颖州,勤于听政,民咸爱戴之。壬子春三月,改定州安抚史。时永乐城陷,赤子流离,事闻神宗,叹曰:“边民疲弊,乃是近臣漠不加意,惟吕公著为朕言之耳”。乙卯春三月,复召入翰林院侍读。不时宣旨召对便殿,进加大学士。神宗尝以释老之事语云,公即问曰:“圣帝明王动称尧舜。不知尧舜亦知释老否乎?”上曰:“尧舜岂不知?”公曰:“尧舜即或知之,彼以人君之於天下生灵,犰吾赤子,饥则食之,寒则衣之,恐其至于夭也。尤必明目达聪,敷求启人以广大其恩惠,知人安民最为急务。若夫释老之术,不急民事,不关国计,尧舜又何与焉。”上为默然。元丰戊午秋九月,加同知枢密院事。日与上论辨三代,汉唐君臣治乱兴亡之迹,条对皆切中帝心。上为之肃然起敬。时王安石用事,竟不能行其言。庚申秋九月进枢密院副使。辛酉,夏人幽其主,诏陕西河东五路之师讨之。公为上疏曰:“伐国大事,而使宦者为之,士大夫孰肯为用?五路进师,即使成功,兵必为乱。且问罪之师,当先择帅,既无其人,曷若巳之。在朝莫韪之。”壬戌八月,王安石等用事,变法扰民,群议沸腾。公上疏略曰:“自古及今,国以用贤而存,任奸而亡。所谓贤人者,忠君爱国,保民如子者也;所谓奸臣者,不通时务,邪谋乱国者也。果若信任小人而疏远君子,则丧国亡家,祸其立见。当今奸臣者谁?章惇蔡确王安石安礼吕惠卿等是己。贤人者谁,司马光、冯京、王曾、宋庠等是已。”疏入即罢,出知扬州。公在州,法严而恩洽,入公署者,屏气而不敢喧哗。上下恪职百废具举。建云山阁于州署。乙丑春帝疾,欲立太子,谓近臣曰:“当以公著司马光为师傅乃可。”春三月帝崩,秋八月,太后遣使召公于杨州而问之曰:“相公忠清直谏,中外久闻,但为奸邪所阻,不得大用。今主小国疑,敢求所欲言。公即上疏略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先帝本以宽省民力为先,而建议者,反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摈斥,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而力为兴除,诚不敢于致治矣。遂条十事切中国计。一畏天、二爱民、三修身、四讲学、五任贤、六纳谏、七薄敛、八省刑、九去奎、十无逸。累数千言,甚切直,遂拜尚书左丞太子少保,遵先帝之言也。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夫已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万民欢呼,鼓舞称便。哲宗既登大宝,元祐丙寅春三月,以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时光年老已得疾,而青苗助役将官之法犹在,西戎之诚未决。光叹曰:“四害未除,死不瞑目。”拆简与公曰:“光以身付之医,家事付之愚子,惟国事余人皆不可托,一以属公,而公一以进用贤人,蠲除烦苛为务。”光卒,遂进公为门下侍郎兼尚书左丞。因上书荐程颐曰:“河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及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韬,圣世之逸民也。乞望擢以不次进,士类有所矜式。”遂召为校书郎,寻改崇政殿说书。四月加公尚书左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丁卯春科举取士,公请禁主司官不得以老庄书命题,举子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其经义参用古今诸儒统说,毋得专取王氏主意。又禁毋得用王氏说。时谏官贾易劾吕陶党,苏轼兄弟语侵文彦博范纯臣,太后怒欲峻责之,公力为之救曰:“贾易直言,未可甚责,惟诋大臣太甚,不可处谏列耳。”乃罢,出知怀州。公即语同列曰:“谏官所官,未论得失,顾主上方富于春秋,异时有谄谀惑上心者,正赖左右力谏,不可使人主轻厌陈言之人。”当时莫不叹赏。公为仁者之勇。戊辰夏四月,敕公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公以老疾恳恳辞位。诏建第于东府之南,启北扉,以便执政会议。凡三省枢密院之职,皆得总理,一日间朝因至都堂,其出入不以时。盖自古朝廷待大臣之礼,未有如此之隆者也。国初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军国重事者四人,而公与乃父居其二,世羡其荣。竟于己巳(1089)夏四月而卒于正寝,春秋七十有二矣。皇太后闻讣而泣,谓辅臣等曰:“邦国不幸,贤臣弃世,吕司徒逝世,国将何倚!”为之痛悼以至呜咽悲切,即诣其家丧致奠,赠太师,封申国公,谥正献。明年庚午十二月而葬于郑州管城县北四十里,立碑建石,御书“纯诚厚德”之碑以表其墓。公之为人:其简重清静出于天性,冬不重裘,夏不张扇,寡嗜欲,薄滋味,无疾言遽色,凡于声利纷华,泊然无所好也。识虑深敏,量宏学粹,入孝出悌,尺步绳趋,居官挺然自立,未尝随世同波。入相十年,柱石四朝,师表百辟,正直忠厚,致君泽民;遇事善裁决,苟便于国不以私利害动其心。与人交出于至诚,好德乐善,见士大夫以人物为言者,必即其所知与其所闻参互考,复以达于上,在中书议政之时,咸博采众善以为善,至真是者,则卓有定见。虽众非之,而公毅然不可回夺。神宗尝言其为人材不欺如权衡称物,尤且避远声迹,不以知人自处。王安石博辨骋辞,人莫敢与亢,而公独能以精诚约言服之。安石一见而叹曰:“疵吝每不自胜。”一诣长者即废其敬服也如此。与司马光同心辅政。荐程颐举张载,奏解通。进银台司,恩覃天下。言事切直,梗介不阿,警惕君心,忠贯日月。娶宗肃公鲁宗道女,封申国夫人。而夫人之内相也,贞静纯一,事事循规蹈矩,闺门肃然。性好布施,正献公官显,而姻戚寝多为相,受赐所散,常十之九矣。公俸禄咸周九族,家无余资,米不足常以继之也。生子三:长希哲举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次希绩举进士,任左司郎。三希纯,举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一女三娘,适太史范祖禹。公生于天禧(1018)戊午二月初十日,卒于元祐己巳四月初一日。 后学朱熹 拜撰 注:(摘自永嘉吕氏大岙道光(1823)癸未宗谱)
知识出处
《五指岩前村志》
本文记述了五指岩前村的历史发展情况,其中包含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