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整雅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3334
颗粒名称: 杂录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28
页码: 227-254
摘要: 本文收录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简介、永康都图村落表、民间文艺、民间节日、神话、传说。
关键词: 杂录 整雅村

内容

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简介
  周
  成王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分封的齐、鲁、燕、丑、宋、晋、秦、郑、楚、陈、虢、蔡等71个诸侯国。
  秦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36个郡,郡以下设县,一郡管辖几个县,县分两等,万户以上是大县,设县令,万户以下是小县,设县长。县以下是乡、亭、里。
  辽东郡 辽西郡 右北平郡 渔阳郡 上谷郡
  广阳郡 代郡 雁门郡 九原郡 上郡
  太原郡 恒山郡 巨鹿郡 济北郡 临淄郡
  胶东郡 上党郡 薛郡 琅邪郡 东郡
  河内郡 北地郡 河东郡 砀郡 东海郡
  陇西郡 三川郡 颍水郡 汉中郡 南阳郡
  九江郡 蜀郡 南郡 衡山郡 会稽郡
  黔中郡 长沙郡 闽中郡 桂林郡 南海郡
  象郡 邯郸郡 云中郡 陈郡 泗水郡
  西汉(汉承秦制)
  西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全国分十三个州部:幽州、冀州、徐州、兖州、豫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杨州、青州、朔州、司隶。
  东汉(光武帝)
  把原来地方行政机构从郡、县二级改为州、郡、县三级。
  隋(隋文帝)
  废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制。
  隋炀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全国分190个郡,1258个县。
  唐
  唐太宗把全国分十个道(玄宗时重新划为15个道):河北道、河南道、河东道、淮南道、江南道、岭南道、山南道、剑南道、陇西道、关内道。
  实行州、县两级制,全国有州府358个,州的长官叫刺史。县1551个,县的长官叫县令。县以下是乡、里、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北宋
  全国分23路,38府,254州,1234个县: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东路、秦风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淮南东路、京北南路、成都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两浙路、东西北路、福建路、广南东路、江南西路、梓州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利州路、夔州路。
  元
  元朝首列行中书省制度,全国划分为10个行中书省: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在福建行省的同安县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地区建立的正式行政机构。
  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西藏的行政事务。在西藏地区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明
  明朝初年沿袭元制。
  1380年废除行中书省,在全国设十三个布政使司,十三布政使司管辖府、州、县。布政使司所在地:杭州、南昌、广州、交州、云南、靖江、贵阳、济南、太原、开封、西安、武昌、成都。
  清
  清政府实行省、道、府、县四级,分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八个省,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五个将军辖区,西藏、西宁二个大臣办事辖区。共二十五个省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盟旗。
  康熙1661年郑成功率军25000人在台湾登陆,12月3日荷兰守军将领揆一出降。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从此台湾回归祖国。
  1718—1720年,康熙派军队远征西藏,清军击败并驱逐了准噶尔的军队,受到西藏各部群众热烈欢迎。达赖六世在拉萨就位,并由康熙加了封号。1727年(雍正5年)清廷又设置了两个驻藏大臣,分驻前后藏。
  永康都图村落表
  宋、元县级以下有都设置。
  据明正德《永康县志》记载。明代,永康分10乡,47都,118图。
  义丰乡:里曰上林。辖东隅1图,西隅1图,南隅1图,北隅1图,一都4图,二都图,三都4图,四都3图,五都4图。
  长安乡:里曰温泉。辖六都3图,七都3图,八都3图,九都4图。
  承训乡:里曰清明。辖十都2图,十一都3图,十二都4图。
  昇平乡:里曰松山。辖十三都2图,十四都2图,十五都3图,十六都3图。
  太平乡:里曰宗仁。辖十七都3图,十八都2图,十九都2图,二十都2图,三十半都2图。
  义和乡:里曰新康。辖二十一都2图,二十二都2图,二十三都2图,二十四都2图,二十五都1图,二十六都1图,二十七都2图。
  游仙乡:里曰石门。辖二十八都1图,二十九都3图,三十半都1图,三十一都2图,三十二都2图,三十三半都2图,三十四都2图,三十五都2图。
  合德乡:里曰永泉。辖三十三半都2图,三十六半都1图,三十七都2图,三十八都2图。
  武平乡:里曰碧湍。辖三十六半都1图,三十九都2图,四十都3图,四十一都2图,四十二都2图,四十三都2图,四十四都2图。
  孝义乡:里曰咸泰。辖四十五都2图,四十六都2图,四十七都1图。
  清代,据康熙三十七年《永康县志》记载,全县分10乡,乡辖47都12图。
  义丰乡:辖区为一都8图,二都4图,三都3图,四都2图,五都4图(又并为3图)。
  长安乡:辖六都2图,七都2图,八都3图,九都4图。
  承训乡:辖十都2图,十一都2图,十二都2图。
  昇平乡:辖十三都2图,十四都3图,十五都1图,十六都3图。
  太平乡:辖十七都2图,十八都2图,十九都2图,二十都2图,三十半都3图。
  义和乡:辖二十一都2图,二十二都2图,二十三都1图,二十四都1图,二十五都1图,二十六都2图,二十七都3图。
  游仙乡:辖二十八都1图,二十九都3图,三十半都1图,三十一都2图,三十二都3图,三十三半都2图,三十四都2图,三十五都2图。
  合德乡:辖三十三半都3图,三十六半都1图,三十七都1图,三十八都3图。
  武平乡:辖三十六半都1图,三十九都3图,四十都3图,四十一都2图,四十二都2图,四十三都1图,四十四都2图。
  孝义乡:辖四十五都2图,四十六都2图,四十七都1图。
  民国初,沿袭清制,拟10乡为12区。
  孝义乡划城区和义丰内、外两区,辖5个都20个图。
  长安区辖4个都11个图。承训区辖3个都6个图。
  昇平区辖4个都10个图。
  太平区辖4个都又半都10个图。
  义和区辖7个都12个图。
  游仙区辖6个都半又2个半都15个图。
  合德区辖1个都半又2个半都7个图。
  武平区辖6个都又半都13个图。
  内孝义区辖2个都4个图。
  外孝义区辖1个都2个图。
  民国17年(1928),公布县组织法。推行村、里制,县以下设区及村、里。百户以上乡村为一村,不满百户者,联合数村为联合村,县以下设区及村、里。百户以上乡村为一村,不满百户者,联合数村为联合村,百户以上市镇为一里,全县分365个村,并在部分地区试
  、行地方自治。
  永康县归分十乡,民国初推行自治制,改划十二区。共都图村落表列如下:
  城区、义丰区辖五都廿图
  【一都辖八图】(一图)状元坊、北镇坊、姚家、德茂塘。(二图)皇华坊、东库、应店、后姚畈、下宕、下楼、颜库、横山殿前。(三图)大泽坊、小泽坊。(四图)训化坊、永宁坊。(五图)丛桂坊、古丽坊、沿河坊。(六图)大由义坊、小由义坊。(七图)迎恩坊、儒效坊、金大塘、西山、牟店、五里牌。(八图)宣明坊、仁政坊。(泰一图)河东坊。
  【二都辖四图】(一图)田宅、城塘、花园、塔海、高山头、圳下、西曹、大龙、前田、新宅、放生塘、大塘王、白塔、胡店、应家。(二图)高镇、王店、楼店、溪渘、宣口、对村、山龙。(三图)下王、东塘、胡村、黄棠、沙田、毛村、白水堰、韩家、留田、社坛。(四图)山川坛、应作、江窑山、黄雾、叶店、白勘下。
  【三都二图】(一图)拱瑞、水坑下、永青、西卢、大岩下、刘宅、马岭下、平田、李龙溪、白雁口、小窖朱、永祥、板桥、大兰、寺坑。(二图)大塘沿、西周、下陈、大夫山、黄岐、吴村、山后卢、岭下、大园、东村、龙仓、周元、白垤里。
  【四都辖二图】(一图)黄渡桥、桃村、里王、王家、圳头、石溪、栗园、上把赵、柘坞、翁家。(二图)楼店、傅店、下范、山门头、上范、青塘、广平、上黄渡桥。
  【五都辖三图】(一图)双锦、杨埠、水碓、下塔、溪口、西翁、下园朱、南园、郎筻、王染店、大路下、沙溪、西时、翁埠。(二图)麻车头、下楼、溪宕、西杜、大溪塘、山头章、沈宅、老鸦院、上园、下店。(三图)章店、杨店、埠头、牌塘、下塘头。
  长安区辖四都十一图
  【六都辖二图】(一图)宅树下、应宅、吴坑、定桥、章坑、龙山、金山岭、王阁、横桥、山头、溪边汪。(二图)端头、马架龙、石宕、章塘里、大山、牟店、大田、俞皮、岭张、横山下、西园、前山里、徐门、马宅、杨家。
  【七都辖二图】(一图)叶花塘、田桥、下田桥、东陈、后金、木长岗、溪下周。(二图)李店、褚店、华村、西田畈、水碓头、楼塘、铜塘头、金秋塘、梅端头、下田。
  【八都辖三图】(一图)桐琴、朱家塘、杨埠。(二图)下谢、上谢、油草塘、下塘头、孙宅、夏川、前新屋、下山、范宅、双门。(三图)寺口、先时、梧间、龙盆岭、枫树塘、新村、大屋、上坑、金谷泉、宅基、塘店、里屋、杨公。
  【九都辖四图】(一图)尚仁、寺前、黄沅、牌楼、塘头、小应。(二图)潘宅、金长园、项宅、田畈、倪宅、尚仁坊。(三图)花街、大园、麻畈、下宅。(四图)泉塘、王尖下、油坑、塘下姚、上裘、杨坑、下王、颜宅、下河、塔石下、下时。
  承训区辖三都六图
  【十都辖二图】(一图)董村、下筻、陈垅坑。(二图)吴村、八字墙、新店、白窖、前胡、姓王、横溪、易川、山后胡、金村、王祥、鞠店、三里塘、金杜、后麻塔、前柳、卢村、沙畈。
  【十一都辖二图】(一图)奠元、阔塘、龙川、赤川、岘川、连枝、枫川、椒川、前桑园、枫坑口、大园、河仙陇。(二图)潘村、郎下、胡宅、钱村、上王、下英、王宅、赵宅、田坞、柘坑、里柘坑、大塘、大支、东陈、下陈、丙坑、方村、前塘。
  【十二都辖二图】(一图)童宅、塔石、大坑、山下、碓川、藻塘坑、章塘、下田园、东山、田畈、鸦塘、赵店、章村、郎家、大陈、下窑、江村、下宅口。(二图)庙下、甘家、大园、充山嘴、后塔、溪边、横渡、下吕、金家、桥头、岭脚、毛柘坑、大儿前、后山头。
  昇平区辖四都十图
  【十三都辖二图】(一图)象珠、长口畈、染店、凤山寺、山头、下前山、长青畈、上徐。(二图)象山、柳墅、如六畈、溪田、长川、阿罗、泉头、寺口、下陈、胡庄、九里口、金峰寺、溪后、石塘柄、西寮、上叶、竹川、前山支。
  【十四都辖三图】(一图)荷沅、茂西、上位、泽塘头、江头、邵塘、杏里、清渭街。(二图)派溪、俞宅、上寺口、下寺口、梧桐山、珠明。(三图)东陇、得塘头、楼店、湖田、下邵、夏溪、碧川、西朱、下田畈、苏溪。
  【十五都辖二图】(一图)黄城里、长城、大坟山沿、大堰塘、车头、五岗塘。(二图)金山夏、金山陈、金山后吴、下圳头、下应、山头徐、桑园、下江、董宅。
  【十六都辖三图】(一图)应村、西竹园、长田、黄塘下、曹园、邵宅、桐暾、兰阶、小童、十里牌。(二图)王山岗、八口塘、雅庄、陈路塘、莲塘、胡只塘。(三图)官川、南湖、苔川、下杨、郎下、下山。
  太平区四都又半都十图
  【十七都辖二图】(一图)太平桥、太平、渔浦里、上产、格山、前山、格溪、金店。(二图)青塘庄、塔儿、高店、金畈、瓦窑头、下陈、上型。
  【十八都辖二图】(一图)岩前、后卢、苦竹城、安坑、箬岭、里杨、外杨、破石、金坑、下位、上金、岭脚、花楼、桐坑口、道院口、塘东、溪后、石川。(二图)金川、钟山后、长坞坑、端头。
  【十九都辖二图】(一图)唐先、上沆、上川、唐下、上宅、后村。(二图)白莲塘、上新屋、雅塘、龙山街、山岩里、横路、前村、新河、龙山、赵店、滴水畈、虹霓塘、平安桥。
  【二十都辖二图】(一图)殿后、前渡金、云塘、前杜、岩洞口、岩洞里、后渠、石胡坑、简庄、上厅、汪村。(二图)峡源坑、峡潭下、楼下、箬青坑、横坑、王杜山、周村、山渡溪、陈宅、仁塘、郑家、新塘、寺口、叶宅、横洋、下田、观音堂、梅端头、山儿、曹店、塘上。
  【三十半都辖二图】(一图)山西、山坦。(二图)黄祥路、朱田、大雪口、上柏石、方山脚、胡村、山井头、山西孔、长塘头、后力、白麻塘、张坑。
  义和区辖七都十二图
  【二十一都辖二图】(一图)后宅、张岭口、张川、万口、上书、后景、芝川、峰山、高塘、杨木、藟塘。(二图)桥下、荷塘、黄店、后荷、溪西、溪边、张塔、下溪、临川、贾宅。
  【二十二都辖二图】(一图)四路口、下宅、华溪。(二图)吕南宅、石江、寺口、下西山、东坑、新屋、西山、岭脚、凌川、白杨。
  【二十三都辖一图】(一图)孔村、寨口、柏岩、苕坑、下徐、下赵、下村、上蒋、义门、棠溪、上马、上弄、上黄、后冈、梅溪、百什秤、金山头、上徐。
  【二十四都辖一图】(一图)青山口、上坛、黄川、谢川、胡坑、派塘、丁坑、西塘、寺口、阵敢、金园、观音、马坞、楼山坑。
  【二十五都辖一图】(一图)桐塘、奠川、西溪、洪塘、潘屋、大水坑、潘坑、莲川、上塘、后山头、美塘、下李、胡塘下、黄岩口、梅陇、万川、古陇、殿口、下贵、盈塘。
  【二十六都辖二图】(一图)坑口、大圳、莲塘、下井、后宁、楼店、溪田、下宅、铁店、松明、清塘、前坑、坑里、新仓。(二图)晏塘、下朱、前黄、寮川、后薛、趾塘、桥川、西卢。
  【二十七都辖三图】(一图)世雅、黄家、拱树、下山、姚岭、大沅东、西坑、汤店、下谢山、徐扬、落阴山、大峥。(二图)孙宅、佛塘、后力、前力。(三图)古山。
  游仙区辖六都又二半都十五图
  【二十八都辖一图】(一图)库川、金江、墁塘、双门、青后叶、雅池、前溪、前金、前杭、上山头、王泥、下金、前园、舒家、寺下、甲麻园、横塘下、上石头。
  【二十九都辖二图】(一图)寮前、溪干、大坟山、下时、下应、麻塘、西坑、古塘、下畈、前塘、东畈、下庵、鳝鱼干。(二图)柿后、公山、雪塘、大塘、溪头、皮店、鲤鱼塘、后沈、白石、下徐。
  【三十半都辖一图】(一图)厚塘、上徐、黄塘坑、慈姑、前陈、前俞、上胡、林坑陈、大塘下、横塘、恭塘、后坑底。
  【三十一都辖二图】(一图)芝英、岘口、七姑、山头下、竹家。(二图)下蔡、亳塘、横涯、马坊、陈店、王泥勘、下溪滩、桁桐园。
  【三十二都辖二图】(一图)油川、练涧、南山沿、派间。(二图)卢头、杜山头、宅口、街头、里塘、后杜、黄店、桥里、沙端、南塘、石塔下。
  【三十三都半辖二图】(一图)胡祖坑、井头 陈沅、圳头。(二图)仙卢、儒堂、前舒、车马何。
  【三十四都辖二图】(一图)古竹、下邵、大沅、台门、半坑、里屋、可投胡、岩后应、下沈、岭脚。(二图)可投应、东川、章坑、后阁、灵岩寺前、井头、西川、前山杨、西林、宅阁、马山、前店、二百卅。
  【三十五都辖二图】(一图)独松、上里叶、先婆、下里叶、上胡李、凌坑、庙口、柘岭下、桐坑、上胡坑、柯杨、定唐、铜岭、八柏、上明畈、后浅、立溪坑、柘岭头、前麻车。(二图)文楼山、前留、橙麓、堂慈、横塘、宅里王、上程、附东、方麓、庙儿、派溪、石马、五车塘、藜坑。
  【三十八都辖一图】(一图)溪岸、郭山、南溪、上宅、大井头、柳前塘、松塘。
  合德区辖一都半又二半都七图
  【三十三半都辖三图】(一图)魁山岩、毛田、田畈、金胡。(二图)合塘、前罗、下大路、前塘。(三图)河南、择树下、王祥店、下店午。
  【三十六半都辖一图】(一图)李溪、下李溪、李溪寨、下陈、寺前、新屋、叶园。
  【三十七都辖一图】(一图)俞溪头、天表、下寮、云溪、湖塘、高后、大鸟、青岩口、端头、九里、后金、柯陈、塘湖、仙岩。
  【三十八都辖二图】(一图)鱼椟、瑶山、后郎、慈窑、杨花、前郎、古塘、鱼塘、岩洽、塘里。(二图)上杨、下杨、西岐、前陈、占田。
  武平区辖六都又半都十三图
  【三十六半都辖一图】(一图)石柱、桥头、花园、练下、姚塘、后项、塘墩、郎村、官岩、格山。
  【三十九都辖二图】(一图)莘野、厚仁、沙栋、皮店、豆岭、雅吕。(二图)池宅、芝宅、朱坑、木札。
  【四十都辖三图】(一图)大陈、塘头石雅。(二图)后吴、川塘沅。(三图)荆州。
  【四十一都辖二图】(一图)西园、染塘、横鹿、长端头、馆头、长塘湾、小篁源、前仓、西彰、溪坦、斗潭、莲花井、瑶弄。(二图)麻车店、枫林、罗桥、法莲寺、蔡山头、下经堂、大路金、荷花田、西毛川。
  【四十二都辖二图】(一图)篁源、西阁、和乐桥、大坞、白岩、新屋、金斗、水碓、横街。(二图)陬山、舟山、马家弄、小坦、溪塘、江窑。
  【四十三都辖一图】(一图)新亭、白沙勘、前村、石塘徐、道坦、大塔、上桥街、下东桥、洪茂、上陆、下陆、桑沅、九家源、花楼、源口。
  【四十四都辖二图】(一图)洋溪、山坞、大路、方邱、王坑邵、渠口、木坦。(二图)新楼、田畈、上丁、下丁、寺口、凌宅、方山、高下、铁店顾。
  内孝义区辖二都四图
  【四十五都辖二图】(一图)庄基、苦竹、西应、西湖、外田、宅口、后陈、西庄、烟山头、新屋。(二图)方田、上卢、中卢、大塘、王塘、上加坞、双牌、大支山、大山下、祥里、岩上、横山、家棒、古家。
  【四十六都辖二图】(一图)新宅、道士坞、西坞坑、上村、塘后、上沅塘、马祥、古幼、下马溪、趋坞。(二图)金勾、南坞、上横、元头、白云山、上葛、仰头、麻车、星楼、罗家、大口、竹园、石头、石下、绿葱口、绿葱。
  外孝义区辖一都二图
  【四十七都辖二图】(一图)大岭头、大岭脚、苦竹坑、大岭下、横坑、香葚厂、大路、栗树坑、昭染、昭岗、四面坑、柴狗巷、桂川、上田、金竹头、张村、凹村、后坑、双坑、田坑、下陈、北坑、朱栏孔、西坑、西岗、桥头、风厂、粗坑、黄道口、下马石、下应庄。(二图)沙溪、麻夹、后阁、小盆、锡上、岭头、丁埠头、张坑、溪下卢、黄泥勘、上田头、马鬃岭、半山、竹园、孔家坞、马家坑、西溪、上卢、大胡山、坑勇、一六、小胡、山潭、金竹头、半岭、胡山前、冷坑、水检头、谷坛岭、罗同田、东山头、小柘坑、大柘坑、里户口、孔坑岭、西家、锡坑、田里壁、锡下、栗树坞、黄店、双坑、上托、下粗坑、溪心、岭头。
  民间文艺
  迎案
  八月十三是胡公生日,整雅、溪干(属两保)、大坟山,称游仙乡29都四保,四保供奉一尊胡公神龛,三个村轮流供奉。迎案就是一队队汉班族拥一尊由人背着的胡神龛(俗称老胡爷),按固定的路线巡游,接受各村人们祭拜。罗汉班进行武术和歌舞表演。整雅每年都有一班罗汉班和一班小敲小唱,每年过了七月半就请拳师来教,内容有拳脚、棍棒、刀枪对打、走叉、空翻、扑虎等功夫。
  “迎案”队伍由胡公神龛及其卤簿(仪仗),拔击揭族的“罗汉班”“唱唱”“三十六行”等组成,总人数约二百多人。“罗汉班”是“迎案”的主角,每班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其基本构成有头旗(俗称蜈蚣旗)14面以上,大刀4把,盾牌4面,哨棒6根以上,还有双刀,双锏、双剑和罗汉孙(化装成各种戏剧中的人物的孩子),小敲唱班唱戏文,“三十六行”、打莲花、踩高跷、哑口背疯等。
  “迎案”的开头是八月十一祭叉,各支罗汉班齐集在头年胡公神龛驻在保(村)胡公神龛前举行隆重的祭叉仪式。礼成后各自进行表演。这是迎案的序幕,也可以说是彩排。这时候该村(保)的理事把事先准备好的“盆脆”送给每班“罗汉班”约8斤作为酬谢,其它类型的队伍相对要少些。
  胡公戏。初十夜晚开演二天三液,是祈求胡公消灾降福。第一天夜,戏班先敲锣打到胡公座前上香礼拜,将胡公座前的“万岁牌”接到戏台前,然后“庆八仙”,演“天官赐福”,“魁星点状元”,“财神进宝”,接演孝义等省感之类的吉利戏(以后每次开始都要演这类戏),随后演正目,由村人点正目,点村人喜欢看的剧目。八月十三日亲朋好友都要来串门看热闹,各家各户都忙着招待客人。
  八月十二游案。游案按一定的路线进行,胡公神龛每到一村,村民都要供上公鸡、猪肉虔诚祭拜胡公。“罗汉班”武术表演,迎案路线一般较长,要化去一整天时间。迎案结束回来时,要送胡公回归座位,所以临近村的理事在路上分给每人二个“盆脆”表示感谢。
  上方岩。这是活动的高潮,全体参加者头天晚上都要沐浴洁身,五更天起床,带着各式点心,参与活动角色的还要化妆。吃过早饭,各村“罗汉班”都集中在胡公神座前,待铁铳放过三响,胡公神龛由人背起整队出发。到橙麓,“罗汉班”进行打拳,赤搏对打,棍棒对打等尽情地表演,献艺结束,送胡公神龛上方岩。来到胡公大殿前大香炉换香灰,先把胡公神龛前小香炉里的香灰倒干净,由男巫在火红的大香炉里的香灰抓起来放在小香炉里,“罗汉班”就在换香火的同时从胡公大殿前奔跑到大殿,正跑三圈,反跑三圈,十分紧张。香火换好后,胡公神龛和“仪仗”等物移交给下一年的保接管,这个接管的保就称归案。胡公神龛就在鞭炮、锣鼓声中坐上新的龙位,一天的迎案到此结束。
  “罗汉班”所演练的各项武功有促进习武健身的意义,推动农村武术运动,培养了一代代武术高手,增强了人民体质和民族素质,弘扬我国武术精神,在抵御外敌和建设我中华发挥了作用。
  迎龙灯
  每逢元元节,自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八日,依习俗定会举办多种活动,欢度佳节。
  到了新正十三上灯节日,首先开放祖宗祠堂,悬挂祖宗画像,并张灯结彩,点缀五光十色,光彩夺目,供村民子孙观赏祭拜,并嘱咐晚辈代表家人,于是在黄昏前到祖坟前点烛上香,邀请祖魂回村共同赏灯欢乐。
  节日活动项目各村爱好而异,有演徵《昆戏》,有绍兴《的笃班》。有迎舞布龙娱乐,有舞醒狮,有提迎七世灯出游取乐,亦有大放爆竹排炮与众共乐者,五化八门,多彩多姿,其中惟独迎龙灯活动为我们永康特有的民俗文化,可称为国粹。
  迎龙灯,一般由几个年青人带头出钱负责策划发动。时在正月初三至初八这几天发动,健壮青年敲锣打鼓到祠堂原有的老龙头迎到香火世间,将龙头上的旧纸屑剥光洗净。然后由各自认的部分检修与布新。他们以熟练的技艺经扎、糊、绘成一条五光十色的纸龙头,再与龙身、龙尾组合成一条板桥灯(全部组合就算完成)。到了正月十三日早晨,首先举行神龙点睛祭典,神龙灯光照耀,大放光明,红绿色彩相辉映,光彩夺目,使人叹赏赞美,供人瞻仰祭拜。相传龙能通灵通神,能在水中游走,亦能在天空飞腾,更能呼风布雨降洒甘霖,嘉惠子民,故村民纷纷前往祭拜,祈祷显圣显灵,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丁财两旺,以求农村繁荣景象。
  正月十五夜晚约六时,当明月初升,锣鼓声响起,冲天炮声过,神龙出宫迎游到大明堂。此时,高处板灯集结,锣鼓喧天,炮竹连连,“大男板灯”和“男丁板灯”前后相接,在砰碰敲打活塞声中快速接成,组合成一条巨龙,令围观的人欢欣鼓舞,烘托出元宵佳节迎龙灯热闹非凡,洋洋大观的动人场景。
  农村习俗惯例,村民娶妻后,长子出生,在第二年,元宵节迎灯一定要迎十桥板灯,谓之“大男灯”,以示生得贵子,显耀门庭,他在桥灯上每两灯间装上纸风车、两人,随风飘展围转,并在竹棒上加绑插彩画的三角旗迎风飘展飞舞,当龙灯走动时显出升旗飘飘,与纸风车回旋声相呼应,有巧夺天工之美,无不令人啧啧称赞,另一种是按丁男参与的板桥灯,但无装饰,迎灯时套接在“大男灯”之后,按预先抽签排定套接,循循有序。
  参与迎龙灯的人人须体强力壮,各人都用“担包”捆绑腰身,脚穿草鞋,精神抖擞,喜形于色,显露出生龙活虎、手脚非凡、跃跃欲试,届时准备大显身手,以迎龙蟠飞跃的游艺活动。
  接着是神龙开始演出“内蟠龙”节目,龙头蟠在中央,龙身与龙尾板灯在外,一圈一圈的环绕着龙头奔驰。内圈一小步,在外圈的则须一大步跟着飞奔、旋围。蟠的旋转声,随着热闹的叫喊声响彻云宵,观众看得惊心动魄,发呆发痴。然后再玩龙头板灯出围,改演“外蟠龙”,龙尾板灯围在中央,但因龙头板灯体积重大,而外蟠龙奔驰的速度胜过内蟠龙,因此除原有四人外要再增添一人,以稳定龙身而防范摔龙拖龙事件发生,否则如一不慎则会人仰龙翻,供人话柄笑谈憾事,不得不预防的。
  玩完内蟠龙外蟠龙后,再后迎着巨龙,穿游村庄周边,由两面牌灯和一颗大球灯前导。牌头灯上正面一分书写《风调雨顺》,另一方则写《国泰民安》,它们的背面绘花鸟图,随着锣鼓带领神龙沿村环绕,先经本保殿,经赵店,转溪干、寮前、祝家、前塘、大坟山,每到一个村家家户户都点上灯笼,燃放爆竹、鞭炮,共庆佳节,喜笑颜开,在向各村游行时走到塘边弯曲的地方,大家都得聚精会神,小心翼翼,监灯的人和户主同时向自己家迎灯人谆谆告诫,生怕其中有人作怪。如一不慎,人、灯就会掉到塘里,酿成事端。龙灯从大坟山出村回来,先由龙尾板灯发动,将长龙使劲向后拉,奔直跑,这样跑了几趟,改为龙尾板灯慢慢游回去,让龙头向前奔跑,名叫跳落龙,这时龙头,一高一低,左右摇晃,观众齐声,欢乐地高喊,这样奔跑几趟人都跑累了。全程游毕已近子夜时分。在龙回归原处,在锣鼓、爆竹喧天声中拆灯工作,点齐红灯迎回家中。
  经过大串夜的折腾,由领头人员从龙嘴中取出龙珠灯,然后分送新婚夫妇家中,每户一盏,祝福早生贵子,发子传承香火。受灯户通常设席,炒粉及自酿老酒款待,并备大红包回赠,至此龙灯活动全都结束。
  民间节日
  年与春节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放禾部,以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获得丰收就叫有年,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引伸一下,就把“年”当作了岁名。早在公元前约1066的周朝,我国就有庆祝岁首的风俗了,不过最初是以十一月初一为岁首,到了纪元前104年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才确定以“正月为岁首”。
  那春节是怎么来的呢?数千年来,我国历法一直采用阴历(农历),而采用历年(阳历)分纪,这是近年的事情,为区分农、阳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年前后,所以就把农历称为“春节”,春节时分,正当“秋收冬藏”与“春耕夏耘”之间,自古以来,农民就利用这段农闲时节,回顾过去,计划将来,迎接新的一年劳动。这样在农闲时过年或叫过春节,即是很自然的事了。一般过春节是指年前的腊月二十三到第二年正月十五。
  除夕
  除夕,民间叫“年三十”,指的一年里最后一天的晚上。旧岁将在这天过去,新的一年将从明天开始,因此“除夕”又叫“岁除”。
  关于“除夕”的来历,传说远古时有个凶恶的妖怪叫“夕”,经常危害百姓,百姓求助“灶王”。“灶王爷”斗不过“夕”,便到天宫请神仙,天宫遂派一个叫“年”的少年神仙在腊月三十这天晚上除掉了“夕”。从此,人们把这天晚上叫“除夕”,并点烧竹使其发出爆声,后改为燃放鞭炮以示纪念,逐渐形成了“除夕守岁”的习俗。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从唐代起,在这天晚上就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或上元节。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指在这晚举行的歌舞、灯会娱乐活动。过去北京以东西牌楼和地安门龙灯最盛。花灯的种类繁多,有悬挂的,如:龙凤鳌鱼、花蓝盆茶;有手举的,如:年扇幡憧,有人物、有迎风旋转的,如:飞轮八卦、太极镜光,还有系拽而行的,如:狮象羚羊、骡马轿辇等等。花灯犹如火树银花,非常好看。
  人们往往还在高悬彩灯下,进行各种歌舞娱乐活动,如气势雄伟的舞龙:有板桥龙灯、布袋龙灯。舞姿翩翩,栩栩如生耍狮子、化着妆表演带有故事情节的踩高跷,风趣幽默的跑旱船、台阁,引人入胜的放烟火等。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已演变成为一个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春分后的半个月,当太阳达到东经15度时开始的一天为清
  明节。
  旧俗在清明前一天,禁火寒食,这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的。介跟文公流亡国外,无比忠诚,曾暗自在自己身上割肉煮汤为文公充饥。文公当国公后,尝赐随从臣属,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鄙视那种争功讨赏的人,和母亲一起隐居锦山。晋文公知道后就派人请介,介坚决不出。文公就烧山逼他出来,介宁死不愿下山受封,和老母一同于清明节前一天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公他,下令全国
  子在清明节这一天禁止烟火,吃冷饭,喝凉水,并派人带上食品到介推
  墓前野祭,扫墓。所以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清明扫墓活动也被沿袭下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族传统的端午节,古代的“端”是初的意思,而古人常把五写成“午”,所以“初五”也可以写成“端午”。古人把午当作阳辰,于是“端午节”也说成“端阳节”。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出身于贵族,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东联齐国,面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等人的斗争中,因遭谗而被放逐。后来因楚国政治腐败,首都被秦国攻破,他痛不欲生,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抱石投汩罗江而死。据说事发后,当地老百姓顺江捞救,但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从此,象征打捞屈原遗体的端阳龙舟便成了习俗。屈原殉难后,楚人哀悼他,便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入水中祭吊。汉代建武年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了吃粽子的习惯。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传统的中秋节,又称八月半中秋之夜,月亮最明最圆。人们把月圆当团圆的象征,因而也称团圆节。据说秦汉之际,天子在秋分这天祭月,后世沿袭下来成为中秋节。唐朝许多诗词中有中秋的记载。宋朝大诗人苏轼,留下了一首传颂千古的中秋词。
  重阳节
  重阳节指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恰这一天日月皆值阳数,故名重阳为节。旧时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现在把这一天作为老人的节日,称为“老人节”。
  神话 传说
  趣说门神
  2001年贺年(有奖)明信片第七枚片为“春节序曲—春联与门神”,画面上描绘的我国人民春节时门上张贴对联和门神的喜庆场面,门右扇贴的门神为秦琼,门左扇贴的门神为尉迟恭。
  门神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诸神是最突出的。它的渊源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祀门和挂桃人的习俗了。古代先民们由最初的“巢居”、“穴居”逐渐进化到“屋舍”,学会了建造屋舍,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屋舍不但可遮风避雨,防止野兽和盗贼的袭击。还能存放食物和财产,使人类得以生息安居,于是,人民十分感激门户造物主。
  门神的产生还与古人鬼魂崇拜有关。殷周尚鬼,人们将许多坏事和怪事都看成鬼怪作祟,对此充满恐惧心理。房门的出现,虽然可以防范盗贼的闯入,但古人还觉得缺乏安全感,需要有个能够降鬼伏妖的神明,来替代自家“站岗放哨”,人们必须造出一个门神来,保护自家性命和财产。
  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像悬于门上。他们是神萘和郁垒。传说他俩是奉皇帝之命把“鬼门”的。发现害人的恶鬼,马上将它捆起来扔到后山喂老虎,于是妖鬼们闻风而逃。
  唐代以后,出现了最著名的武将门神,当首推秦琼、尉迟恭。他们均为唐初著名武将,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开国元勋,他俩人为何成了门神呢?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历代神仙通鉴》书称,李世民早年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他即位后身体不豫,夜梦常有鬼神相纠,几无宁日,告以群臣。大将秦琼和尉迟恭请求夜晚戎装守宫门两旁,当晚果然相安无事。太宗大喜过望。但念二人劳累,故命画工绘二人(秦琼左)(尉迟恭右)介胄执鞭,怒目发威之像,悬于宫门两侧。此后邪恶全消。“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以后,又出现了文官门神。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像居多,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门上驱鬼镇邪的武将门神。文官门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祈福门神常添画些吉祥物,取其吉名,多用谐音,以借双关之意,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寓示“爵禄福喜,马报平安”。
  春联
  每逢新春佳节,千家万户都在门口贴上大红醒目的春联,以此烘托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春联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五代时的后蜀,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
  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成,“桃符”是用桃木削制而成的,这种“桃符”一寸多宽,七、八寸长,并在板上写有“灭祸降福”之类的吉祥话,钉在门的两侧,以此作为“更新除旧”的象征。借此“镇妖压邪”。这又得追溯上去,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将某些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误认为神鬼作害,便在春节时于门上悬挂这种“桃符”板,以祛鬼压邪。
  到五代十国时期,这种“桃符”有了新的发展。公元935—938年间后蜀的国君孟昶,在每年的春节前夕都要下令翰林院士在桃符板上写对联,一次辛寅逊写桃符板时,觉得辛的词句欠佳,便亲自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词句。这是有史可查的人们公认的我国第一副春联。
  春联这一名词的诞生,则在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以缀新年。自此,春联之风传到民间,至今不衰。
  话说爆竹
  每逢新春佳节、寿庆、喜事,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从而增加欢乐、热烈的气氛。
  我们现在燃放的爆竹,明明不是用竹子做的,为什么又叫爆竹呢?原来,最早的爆竹真是用竹子做的。那时人们把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保留两头的竹节,把竹节扔进火盆里,竹节一受热,密封在竹筒里的空气就会膨胀,于是“啪”的一声,把竹子爆裂了,爆竹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为什么在新春时家家要燃放爆竹呢?传说在我国南方有一座山,漫山遍野长满竹子,山上有种怪物。每当新年将临近时,这种怪物要到山下村子里偷东西吃。凡是与怪物接触过的人,都得了种怪病,不是冷得瑟瑟发抖,就是热得浑身是汗,难受极了。
  大家正苦于无法对付这讨厌的怪物时,碰到一件意外的事。一次几个村民到山腰砍竹,肚子饿了,就用几个竹节煮食。这时,几个怪物下山了,燃烧的竹节发出毕毕剥剥的声音,远处的几个怪物不敢走近。有个机灵的村民又在火里添加了不少竹节,毕剥声更响了,吓得它们拼命往山顶逃去。从此,每逢过年,人们就要烧竹节,用以吓咆怪物,以求得新的一年的安宁。
  燃放爆竹的风俗,我国早就有了。到了唐朝,火药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用竹节来燃放爆竹太不方便了。有人就想到了火药。他们仿照竹节的样子,用纸卷成一个个爆竹,里面放着火药,火一点,就发出澎啪的声响。
  春节放爆竹的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爆竹的制作越来越精巧了,式样新异,品种繁多,给喜庆、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知识出处

整雅志

《整雅志》

本志集《整雅鲍氏宗谱》村情两方面的内容,凡居住在整雅村的村民,不分姓氏、政治观点、社会地位、宗教信仰、职业,根据自愿都可参加,不愿参加保留原谱所载,不书新丁。拟集分、村族史事、记事篇、行第排列、世系图列、名表、传介、传记、墓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整雅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