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对趣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整雅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3321
颗粒名称: 联对趣事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17
页码: 205-221
摘要: 提起韩非子,人们大都知道他是战国人,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精思善文,其变法的思想,曾为秦国的强盛,进而统一天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狐假虎威》等更是妇孺皆知,并被广为传诵。他才思敏捷、智如泉涌、出口成章。即使他生理上患有口吃的毛病,仍然掩盖不住其机警善辩、语言犀利、幽默睿智的诗才。传说他曾有一段《拜师过关展诗才》的故事。此人名叫韩非,他是因久仰荀况的名声前来拜荀子为师的。经人指点他来到荀府,可当他敲开门,脚还没有跨进门槛却被荀子的一个弟子给挡住了。——这是荀子写的《赋篇》中有关赞颂铁针的句子,托物言志,寓意深刻。那得从岳阳楼和黄鹤楼争“金匾”一事说起。
关键词: 趣事 联对 整雅村

内容

韩非子拜师展诗才
  提起韩非子,人们大都知道他是战国人,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精思善文,其变法的思想,曾为秦国的强盛,进而统一天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狐假虎威》等更是妇孺皆知,并被广为传诵。他才思敏捷、智如泉涌、出口成章。即使他生理上患有口吃的毛病,仍然掩盖不住其机警善辩、语言犀利、幽默睿智的诗才。传说他曾有一段《拜师过关展诗才》的故事。
  战国末年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个后生不辞旅途辛苦,风尘仆仆地从韩国来到赵国。此人名叫韩非,他是因久仰荀况的名声前来拜荀子为师的。经人指点他来到荀府,可当他敲开门,脚还没有跨进门槛却被荀子的一个弟子给挡住了。此人瘦高个儿,自负有点歪才,平时总是喜欢刁难他人,借以炫耀自己。当他看到这位来者不仅衣衫褴褛,而且言语还多少有些结巴,便萌生了要取笑、刁难他的意思。于是他振振有辞地说道:“要拜师,并不难,但必须先通过在下这一关。”接着就摇头晃脑地念道:
  “生于山梁,处于厅堂,有何擅长?专制衣裳。下复百姓,上饰君王;用时则存,不用则亡。”
  ——这是荀子写的《赋篇》中有关赞颂铁针的句子,托物言志,寓意深刻。瘦高个儿朗诵完毕,接着用轻蔑的口气问道:
  “你可晓得文中描绘的是何物吗?”
  韩非早就拜读过荀子的《赋篇》,写的是啥当然知道。可他不愿马上轻易回答,看着眼前这个狂妄自大的瘦高个儿,心里想道:我何不借回答问题,杀一杀他那嚣张的气焰。于是略一沉思,便吟诗回答道:
  此物尖尖势利狂,眼睛长在后腚上;
  里挑外撅善联络,不认人来重衣掌。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瘦高个儿自然听出此诗语意双关,已经把他给捎带上,不由得面红耳赤,极为尴尬。但也只好说:“进,请进。”把韩非子让进了屋里。
  恰好此时荀子不在屋,瘦高个儿觉得有机可乘,便又想出了坏主意。试想:瘦高个儿虽然让韩非进了屋,然而一个惯于出别人的洋相,以挖苦别人的短处寻开心为乐事的他,岂能就此了事?他不甘心受挫,便从韩非的生理缺陷—说话结巴,好用叠字“我……”上下手,施展其歪才,也挖空心思地吟出一首谜语诗来,让韩非猜是何物。其诗是:
  是禽原本语林客,却让鹦鹉借去舌;
  此非夜阑报晓处,缘何开口频“喔喔”?
  韩非一听,便知这吟咏的是报晓的公鸡。但可恼的是他借鸡叫的“喔喔”,来嘲笑自己的生理缺陷,实是不该。俗话说,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他身上做文章,给予适当的回击才是。看他长得细高个儿,小脑瓜,又尖嘴猴腮的,倒很像根竹竿,我就以竹子为对象,也做首谜语诗好了。想到这儿,韩非上前一步道:
  “尊诗所咏之物,在下已经猜得,是报晓的‘鸡’。不过,我这里也有一诗谜,请猜猜为何物。”说罢,韩非便看着瘦高个儿,抑扬顿挫地吟道:
  嘴尖皮厚喜攀高,沾点春晖便自豪;
  空腹不堪栋梁用,随船漂泊泪滔滔。
  “好个‘空腹不堪栋梁用,随船漂泊泪滔滔’!”
  韩非刚刚吟完,只见帷帘一挑,走进一位慈眉善目、和蔼可敬、步履稳健的长者。他亲切地问韩非:“此《咏竹》诗可是你所做?此诗拟形状态、示性言能,并寄托作者不凡的志向和鲜明的爱憎—竹子腹中空空,不堪做栋梁之大用,只能做根篙随着船漂泊江湖而泪滔滔了。实在是好诗,好诗!”
  韩非见长者的言行举止,已猜到他就是荀子。于是便口称“夫子”,上前拜见,并言明自己离韩来赵,只为登门求教,不想被这瘦高个儿又是拦门考问,又是吟诗问难。荀子听罢,很是生气,便斥责了那瘦高个儿几句,吓得他急忙退出门去。
  从此,韩非就在荀子的门下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出色地完成了学业,不仅被后人列入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而且成为先秦诸子中法家的集大成者。
  解缙改联气劣绅
  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吉水县出了个大名鼎鼎的才子解缙。解缙出身贫寒,饱尝民间疾苦,恨透那些趋炎附势横行乡里欺诈百姓的贪官恶霸。他虽然身材矮小,却机灵聪明,又刻苦好学,故珠玑满腹,锦绣盈肠,诗联辛辣,被人誉为辛辣才子。
  一天,解缙去王家村王秀才家,商量进京赶考事宜,两人正谈得投机,突然喜炮声声炸耳,解缙问是怎么回事,王秀才告诉他:“我村上有个豪绅,娶了七房妻妾,头两房只生了两个女儿,现在他已年盖花甲,直到昨晚,第七房才给他生了个男丁。明天他为儿子做三朝,大宴宾朋。”解缙说:“可是遐尔全县的王扒皮?”王秀才道:“正是。这王扒皮原名王屃津,仗着大女婿在县衙当县丞,二女婿在府衙当都头,占山霸地,无恶不作。我们村前一条河,他说他向官府买下了,谁个用水浇灌庄稼或在河里运放木竹,都要缴用水金和过河金。村上王屃五家有块山与他家一块山毗邻,他见其山上树木茂盛,便暗地里埋下界碑,次年将王屃五整块山的树砍光了。王屃五去告状,他的两个女婿早串通了官府,王屃五输了官司丢了山还被打出一身伤。咳!真是一言难尽啊!”
  解缙听罢,心中气愤,不由对王秀才道:“仁兄,到那劣绅家门前瞧瞧热闹去。”王秀才不知解缙葫芦里卖的哪门子药,只得领着他前往。两人来到那王屃津家门前,果然一派喜庆场面,杀猪宰牛、挑酒运货的人进进出出。门廊挑起两只大红灯笼,门框两侧贴上了一幅对联:
  门临秀水人杰地灵 户纳财山物华天宝
  解缙浏览了这副对联,随即拉着王秀才的手说:“有了,有了!”
  回到王家,解缙喜滋滋地道:“仁兄将文房四宝拿出来,待我气那老贼一番。”
  解缙从王秀才手中接过红纸,裁成两个半截儿,挥毫分别写下“绝涕零”、“化殄暴”。王秀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愣愣地问:“解兄你到底耍什么花招?”解缙笑了笑说:“王兄难道没看见那老贼家的门联?我们趁夜深人静给他来个移花接木,岂不变成:‘门临秀水绝涕零,户纳财山化殄暴’了么?”王秀才听了兴奋得叫起来:“妙哉,妙哉!”
  次日,王屃津一家上下只顾迎宾接客,谁也没去注意那门联。从他家门前过往的行人见了,无不偷偷地笑。直到他那大女婿领着一班头面人物前来,才发现此联,于是将王扒皮指责一顿。王扒皮直气得暴跳如雷七窃生烟:“他娘的,狗胆包天!竟敢爬到老虎头上拔毛!待我查清,非搞他个家破人亡不可。”后来,当王屃津弄清是解缙和王秀才所为时,他俩恰报进士及第。没过多久,他的两个女婿倒因贪脏枉法东窗事发,双双入狱,他那宝贝儿子又因得天花夭折,他自己也气得吐血不止一命呜呼了。树倒猢狲散,他的妻妾们将家产洗劫一空各奔异主,果真应了解缙的“人绝涕零”、“物化殄暴”之句。
  状元妙联
  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新科状元陈沆,年仅24岁,风流潇洒,不拘小节,当上修撰后整天玩乐。与他同科的进士们以为他是“绣花枕头”,这回是侥幸登魁,于是决定试试他的真才实学。他们拟出一个上联,贴在他的房门上,右下角注明,限三日对出,不然就要取笑他。谁知陈沆在外玩乐,很少落屋,眼看三天期限将近,他连上联还没有看到呢。他的好友进士舒超好不容易从闹市中找到他,问他何不对下联。陈沆一听,才知此事,急忙问上联是怎样的。舒超告诉他,上联是:
  宝塔六七层,四面八方,东西南北
  陈沆听罢,“噢”了一声,就徐徐吟出下联来:
  历书十二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舒超一听,下联对得十分出色,他急忙把这副下联拿去告诉那些怀疑陈沆才学的进士们。那些人知道陈沆在极短的时间里对出了这么好的下联,也就对他刮目相看了。
  同是这位陈沆,后来又显捷才。那得从岳阳楼和黄鹤楼争“金匾”一事说起。自从乾隆皇帝给黄鹤楼题写一块金匾“唯楚有才”以后,湖南人不服气。因为湖南也属楚地,地处湖南的岳阳楼也是天下名楼,却没有皇帝金匾。而当时乾隆已死,他们本想请当今皇上为岳阳楼也题一块金匾,但是这样一来岂不是承认岳阳楼是黄鹤楼的晚辈了?于是湖南人想出比试才学的方法,他们出上联,由湖北人对下联,如果湖北人对不出下联或对得太差,那么,乾隆所题金匾就要挂到岳阳楼上去。湖北人把素有捷才的陈沆请回故乡,要他去应试。
  那天在黄鹤楼“打擂台”,人山人海,文武官员都出席。湖南人亮出了他们的上联:
  宝塔巍巍,七层四方八面;
  正当人们为湖北人捏一把汗时,陈沆站出来说:“你们好意思用这样简单的对子来挑战吗?不要说湖北的文人学士,就连江边那些挑水的姑娘也对得出来。”他大声地向江边挑水的姑娘喊道:“湖南人出了对子‘宝塔巍巍,七层四方八面’,你们能对吗?”挑水姑娘嘻嘻哈哈笑着,连连摇手。湖南人大喊:“她们对不出,你不要吹牛了,快把金匾摘下来给我们吧!”陈沆笑着说:“你们有没有看见,她们已经用手势回答了!”湖南人不明白,陈沆说:“她们摇手的意思就是下联,‘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二短’,这不是绝好的下联么?”
  湖南人当然明白,不是挑水姑娘真能对下联,而是陈沆才思敏捷,在极短的时间里借着当时的特定情景,把下联对了出来。当他们知道眼前这位才子就是有名的状元陈沆时,自知不是他的对手,也就知趣地认输了。
  联友吟对
  从前,在湘东地区有两个书生,一个名叫张雄,一个名叫李斌。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吟对,成为一对很好的联友。
  一天大雪盖地,两人坐在窗前赏雪。张雄指着窗外的竹林,吟道:虚心竹有低头叶。李斌看着竹林边那株傲雪梅,铁骨铮铮,白梅点点,说:傲骨梅无仰面花。张雄说:“对得好!我们来个踏雪赏梅如何?”李斌说:“愿陪先生一往。”
  李斌和张雄来到梅前,张雄捋着胡须,眯着眼,左看右看,然后有腔有调地吟哦出: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念毕,眯起眼睛盯着李斌。李斌笑笑,说:“先生总是与我作对,令我汗颜,我们走走再对吧。”两人便往竹林深处走去,一阵微风吹来,竹枝摇摆,碎雪落入颈内,冰凉冰凉,李斌只觉得心清气爽,下联脱口而出: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张雄大惊:“对得好!”
  他们两人走出竹林,穿过人家场坪,只见场坪上印着鸡犬的足迹,张雄即景出句: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李斌道:“好句子,可惜我又要搜索枯肠了。”他俩来到大路上,路上人来车往,李斌忽然发现路上遗下的羊屎像松子,马粪却像核桃,便答:羊跟马走,满路松子核桃。
  他们在大路上逗留了一会,又原路返回,远远地只见竹林上空,炊烟缭绕,书僮在预备晚饭了。张雄赞叹道:“好一幅水墨图,亦是一句好上联!”于是拉长调子吟咏:竹疏烟补密。李斌走到竹林边,只见梅枝横斜,雪裹其上,在深绿的竹林衬托下,越发动人,好一幅雪里梅花图,便兴奋地念道:梅瘦雪添肥。
  数字奇联
  北宋宰相吕蒙正,素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而著称。据说他在寒窗苦读之际,曾以家贫而撰的一副数字联别开生面:“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联缺“一”,谐音为“缺衣”;下联少“十”,谐音为“少食”。横批:“南北”,隐述“没有东西”。整联意为“缺衣少食没东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身世也直言不讳,难怪此联在民间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中央大学李教授夫妇,在对国破家亡的战乱之苦,敢怒不敢言,只好“2419;5632”这两个号码作联来控诉。上联读作“两四一九”,谐为“良师益友”,后面加个“?”,意为如今国破家亡,尔虞我乍,谁是“良师益友”呢?下联读作“苏拉米来”,恰与“速拿米来”谐音,堂堂名牌大学的教授之家,竟无下炊之米,其妻当着外人羞于启齿,利用音符暗示,读来令人心酸,真乃辛酸讽刺。
  清末民国初,袁世凯恢复帝制时,有人写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言礼义廉”这副对联。上联的数字中,名尾隐却“八”,似无深义,意为“王(忘)八”;下联从字面上看全是褒义,读来使人舒心,句恬隐去“耻”,意为“无耻”。此联讽刺袁世凯是“王八无耻”,骂得痛快淋漓,却又隐而不露,奇巧无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这是一副赞美保温瓶的对联。作者说保温瓶是“一口能吞”“孤胆敢入”的英雄,立意新颖,气势非凡。试想:“二泉三江四海五湖”,哪里的水不可装进保温瓶”这是实指。“孤”同“个”,“十方百姓千家万户”,谁家不用保温瓶”这是虚数。虚虚实实,虚实相映,更显出作者的独具匠心。
  “一声惊雷二分春色放眼三湘四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非七步奇才焉能于八九字联中写尽这十分春色;十亿欢颜九天月光喜闻八音七弦陆地昌明五湖安定国有四海群英必然在三两年载内要揽那一天月光。”这是一副歌颂时逢盛世国泰民安的数字长联。上联巧嵌“一”至“十”的所有数字,赞颂了“三湘四水”的“十分春色”,且于句中重复“春色”一词,大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之感;下联则反其道而行之,巧嵌“十”至“一”所有数字,预祝“五湖”“四海”“昌明”“安定”,并在句中也重复“月光”二字,描绘出“一轮明月归我心”的迷人图画。
  最后,我送诸君一副二言短联:“一十;420”意为有了民族振兴的“衣食”,不妨依靠科技去“发财”致富吧。寿堂行令骂奸官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后来才改名人瑞,字圣叹。提起他的易名,据说还跟一个牧童给他出谜语有关呢。
  这天,若采来到乡野散步,在一条小径上,一个斜坐在牛背上的牧童挡住了他的去路。
  若采让牧童让道。
  牧童见若采一副读书人打扮,眨了眨眼睛道:“看你这模样,肯定知道项橐遇孔圣人的事啰!”
  若采笑道:“那是说你想出考题考我,答对了便让道是吗?”
  “正是。”
  “那就请出题吧!”
  牧童想了想,嘻嘻笑道:
  竹做栏杆木做墙,只关“猪”来不关羊;
  三个小子来捉“猪”,吓得猪儿乱撞撞。
  若采一听,笑着道:“你说的是算盘。”
  牧童道:“你答对了,我再出个字谜让你猜。”他念道:
  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
  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
  若采笑道:“这是文质彬彬的‘彬’。”
  牧童见若采对答如流,又道:“看来你真有学问。我再请你猜个哑谜。”他边说边从牛背上跳下,站在牛的左边,请若采再猜一个字,猜中了就让他过去。
  若采想了半天,也没猜出是个什么字,只好折回原路而归。回到家中,他提起笔来写了一个“牛”字,仔细一想,旁边站着一个人不是“件”字吗?牧童出的谜语虽然现在猜着了,可他却想到牧童曾提过项橐难孔圣人的事,感叹道:“圣人也有被人难住的时候!”于是,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作“圣叹”。
  金圣叹的舅父钱谦益,老奸巨滑,原在明朝崇祯手下做过礼部侍郎。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投靠南明,做了礼部尚书。清兵南下后,他又摇身一变,当上了清朝的礼部侍郎。金圣叹改名不久,恰遇钱谦益五十大寿,金圣叹本想躲开,无奈母命难违,只得备礼上钱府拜寿。
  这一天,钱府寿堂之下各色官宦弹冠相庆,金圣叹却在一旁嗤嗤冷笑。
  宴席上,有个奉迎拍马的文官谄笑道:“钱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满腹诗文,博古通今,加之高朋满座,都是些饱学之士,何不行令饮酒呢?”
  钱谦益乐嗬嗬地道:“行令饮酒,雅事,那就请发令吧!”
  那文官受宠若惊,赶忙拿起鸡毛当令箭,当众发令道:“此令要求第一句说一样东西,第二句说一个古人,最后一句是诗,必须改《千家诗》一句。”说罢,便恭请钱谦益起令。
  钱谦益也不推辞,站起身来淡淡一笑道:
  我有一张床,送给张子房。张子房不要,为什么不要?
  春色忧人眠不得。(改“恼”为“忧”)
  那文官接口道:
  我有一把扇,送给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为什么不要?
  剪剪轻风阵阵凉。(改“寒”为“凉”)
  第三个轮到金圣叹,他道:
  我有一绺缨,送与我舅亲。
  那文官听到这里,打断话头道:“讲好行令要用古人,令舅是今人,不算,该罚酒。”
  金圣叹道:“别看我舅舅是穿着大清的官服,但他是明朝人,还不算古人吗?”
  金圣叹这么一说,四座面面相觑,不便作声。他接着道:
  我舅亲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进节两纷纷。
  (改“雨”为“两”)
  钱谦益听到这里,顿时明白了外甥行的这酒令弦外有音。原来最后一句是用“清明”双关节气和两个朝代,以“节”双关节气和气节,“纷纷”则指许多人投降了清朝。在座的“饱学之士”也大多听出金圣叹酒令中的话味,一个个羞愧满面,作不得声。本来欢歌笑语的寿堂一时间竟变得像灵堂一般。
  歌姬妙对
  乾隆擅长对对联,常以妙联戏弄人。一次,乾隆乔装改扮,到江南游览,在镇江某酒楼,与告老还乡的宰相张玉书共饮。席间,听一姓倪的歌姬演唱,一曲歌罢,余音绕梁。乾隆趁酒兴指着歌姬出一上联:“妙人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对下联。因上联由“妙”和“倪”两字拆拼组合而成,张玉书苦苦思索,一时答对不出下联,窘在那里。歌姬不知出上联者是乾隆皇帝,见张玉书受窘,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同样以“大”和“诸”两字的拆拼组合相对,其对仗工整,不禁使乾隆拍案叫绝。随即命玉书赏酒三杯,不料壶中酒已告罄。张玉书斟酒时,只滴了几点。歌姬见此情景,笑对乾隆道:“‘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请先生赐教。”这一下,着着实实将了乾隆一军。因为,上联中前三个字的偏旁是暗的,后六个字的注释是明的,明暗结合,巧妙之极。乾隆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难的上联,急得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始终对不出来。幸好此时楼下传来卖花人的叫卖之声,张玉书灵机一动,代答道:“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用前三个字的字头转而变成数字,对了个下联,才算为乾隆解了围。据说,从此以后,乾隆皇帝再也不敢轻易用对联来戏弄人了。对联减字的幽默故事
  说到对联增字故事,许多人会想到明朝解缙的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因他先增“短、无”,后又增“长、有”而内容形象生动、丰富多趣被传为佳话。其实,对联也可减字。字减得好,同样别的韵味,显得幽默多多、意趣横生。
  下面辑录几则,以飨读者。
  换联变喜喜更丰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河间府有一位刘大员外。他家中富有,乐善好施,且为人耿直慷慨,蔑视权贵,经常为冤屈的乡邻们讨取公道。为此,他在很受乡邻尊重的同时,也常常遭到一些乡绅权贵的嫉恨。有一年,他儿子结婚,他请当地一个颇有文才的乡绅写幅好对联。谁知这乡绅与县衙师爷是亲戚,那师爷恰好来乡绅家做客。见此,师爷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就怂恿乡绅不写喜联写挽联,并嘱咐刘员外啥时急用了再送过去,以出刘员外的丑。婚礼那天,直到迎亲花轿快要到时,乡绅才把对联送去。刘家急忙贴了出来。一看,对联写的是——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露秋霜百年愁
  参加婚礼的亲友,大多通文墨,当时看了对联都直摇头。可是迎亲的花轿已到,也无可柰何了。
  那新娘是个颇通文墨的才女。一下轿,她就看见了门口儿的对
  联,不由吓了一跳。心想:这是贴的什么对联呀!岂有此理,丈夫家的人做事怎么这样荒唐?当时,新娘略一沉思,便有了主意。只见他从容地来到大门的两旁,拔下头簪划了几下,然后把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撕了下来。于是对联成了——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这最后一个字减得实在好,不仅原来的挽联之“悲意”不见了,而且成了一副比较出色的令人感到“喜庆”的婚联。你看,用源远流长的流水和艳丽火红的夕阳,来象征男欢女爱之情意的绵长炽烈,以春露的纯净、秋霜的洁白来比喻夫妻二人情感的真纯和白头到老,这是多么自然贴切、寓意深远哪!减去这最后一字,实在是很巧妙的。
  好联变坏气死乡坤
  传说有这么一个倚仗朝中权贵而为害乡野,无恶不作的土财主。时逢春节,他特意选一副表示积善长寿,多福多财的春联来贴。那副春联是——
  发财户金银尽是 积善家福寿无穷
  按当地习俗,春联都在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贴出,以便让人们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品评。看看谁家的最好。当乡邻们看到财主家的春联,都不由气上心来:你“土财主”是什么东西,怎配称为“积善家”,又怎能“福寿无穷”呢?果真这样,那才是老天爷瞎了眼呢?于是,大家按着老私塾先生教给的办法,当晚就把财主家春联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除掉,成为——
  发财户金银尽 积善家福寿无
  此春联上下联各减一字,使原本表示的美好意愿变为不吉利的内容:“福寿尽无”,可见“积善”是假;“金银”都已竭“尽”,还能“发”什么“财”呢?据说,第二天土财主一看,立即就气得瘫倒在地,一命呜呼了。
  醉中趣对
  从前,豫东有个秀才,姓张名酉魁,聪慧伶俐,学富五车。但其命运不济,屡试不第。他自暴自弃,整日借酒浇愁,喝得烂醉如泥。
  有一天,张秀才又醉倒街头,恰巧被下乡巡视的县令碰上。县令便命衙役将张秀才带到县衙,喝斥道:“你身为秀才,本应洁身自好,然而却烂醉如泥,浑身污秽,有辱斯文,当予重重责罚。现我出几副对子,若对得便饶了你。”
  秀才听罢,连声答应。
  县令想了想,说出上联:“好男儿要学文习武。”
  秀才脱口而出:“真才子会行令划拳。”
  县令摇摇头说:“读书习字。”
  秀才紧跟不舍:“推杯换盏。”
  县令大怒:“听这句‘五经四书百家论’。”
  秀才毫不迟疑:“头曲三花二锅头。”
  县令听他对的尽是壶中乾坤之事,不禁感叹:“朽木不可雕也。”
  秀才朦胧间以为又是上联,不敢怠慢,遂冒出一句:“美酒焉能醉乎?”
  县令拍案怒喝:“一派胡言!”
  秀才战战兢兢道:“两坛老酒。”
  县官气得喝令衙役:“给我打!”
  
  秀才听得此言,起身上前一步:“多谢大老爷,再打四两足矣。”
  重在抒情 贵在寓意
  为了增加做对联的兴趣,还是应该多欣赏古今精彩的对联,特别是诗词中巧妙的联句。
  郑板桥是写对联的高手。例如: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这是从无声中写出声来的好句。好就好在透过意境写出人的意念。又例如:
  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直须斩万竿。
  这对新生事物和腐朽势力的对比何等鲜明!又例如他形容三月阳春的美景:
  柳绕碧从烟外染,桃花红向雨中深。
  他笔下的桃红柳绿,都是那样鲜润欲滴。如果用来譬喻做学问、写文章和创事业,意境就更深了。
  过去常有人根据不同的对象,写出拟人寓意的联句,以投其所好。例如宋代名将高怀德骁勇善兵,赵普就送给一副对联:
  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
  后来凡是带兵的,都爱挂这副对联。据说孔祥熙的女儿孔令仪(孔二小姐)狠勇斗杀,无恶不作,又好男色,秽事传遍重庆。有人就送上述对联给她,她将对联挂在卧室里很是得意,有知情者传为笑谈。宋美龄下令要她除下来,孔令仪还不乐意。宋美龄说:“你没文化!别人把你当作妓女还不知道!”
  华北的大汉奸王揖唐在投敌前就有叛变的迹象,有人用《西厢记》中的句子凑成对联给他:
  隔墙花影动;迎风户半开。
  不久,他就开大门迎接日寇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六十寿辰,手下人大肆敛财,为他祝寿,甚至到工厂、店铺去摊派。当时的考试院长于右任很看不惯,就写了一副对联,还是从老子《道德经》中演化的:
  天道公平,取有余以济不足;世情偏袒,损不足以奉有余。
  后来听人劝阻,这副对联没有送去。但是耳目甚多的蒋介石已经知道,厚颜地说:“老先生的对联给我张挂,可以知耻近廉。”于右任想了很久,另拟了一副送给蒋介石:
  口碑查募,雕凿功夫仗钱币;公道难挡,自然议论皆人心。
  他还在旁款中题曰:“尧舜之世,在于人心所向,创业明主,无非众望所归。”似乎是捧场文章,实在是鞭苔之作。蒋介石当然不肯挂出来,自然更嫉恨于右任了。
  写对联讲究文字功力,但不能仅为玩弄笔墨技巧,若是作者没有一定的文学底蕴,没有较宽的胸襟,没有较深的立意,没有真切的感情,就写不出好对联。写对联难,也不难。难在自然、贴切,不穿凿附会,不生硬牵强,不堆砌落套;说不难,只要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有情有景,便可落笔,字句斟酌尚在其次,反复琢磨,可以由芜及精,由粗到细,由涩到顺。
  写对联须要“三通”。即上通传统技巧,中通深思熟虑,下通生活实践。这三通是从已故老画家陆抑非先生处借用的,他的绘画三要素——上通典籍(传说)、中通心源和下通造化(生活),对于写对联也实用。
  下面说两条难对的上联,供参考。
  《聊斋》中有个故事:一位秀才住客栈,店家女黄昏喂鸡,饿了一天的群鸡,因争豆而相斗。店家女就顺口吟道:
  饥鸡争豆斗。
  有点像绕口令的上句,措词自然,又富于哲理,秀才很赞赏。但是他苦苦思索,却对不出上句,竟忧郁而死。死后他阴魂不散,每当夜晚就吟这一句,吓得住店的都逃走。后来又有一个秀才夏天来住店,因热得睡不着,听到有人在反复吟这一句,此时正好有一只老鼠爬到梁上来,就接口吟道:
  暑鼠上梁凉。
  从此夜里就听不到声音了。但是,这下句毕竟不及上句自然,直到现在也不见有最佳的下联。
  我二十年前从天津乘船南下,经黄海时天刚亮,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便随口吟道:
  日照沧海赤。
  可惜,至今找不到适当的下联,实在遗憾。

知识出处

整雅志

《整雅志》

本志集《整雅鲍氏宗谱》村情两方面的内容,凡居住在整雅村的村民,不分姓氏、政治观点、社会地位、宗教信仰、职业,根据自愿都可参加,不愿参加保留原谱所载,不书新丁。拟集分、村族史事、记事篇、行第排列、世系图列、名表、传介、传记、墓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整雅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