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整雅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3257
颗粒名称: 农业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6
页码: 27-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至2001浙江省永康市整雅村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 经济 整雅村

内容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要想吃饱饭,就得解决好农业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基础的基础。
  整雅人以务农为主,一直把种好田看作是头等大事。不管是出门做手艺,赚钱,还是逢集赶市做小生意,田间农事始终不放,“耕种犁头实”的古训牢记心头。
  1949年永康解放,1950年实行土改,划分阶级成分、分田、分地,整雅农民每人分到土地55把,还从政府手中领到了土地证,从此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生产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土改后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化道路,1954年互助组合并转为“土地入股,按劳分红”生产合作社(分初级社和高级社),1955年贯彻省委“全力巩固,坚决收缩”的方针,有的初级社被转为互助组。下半年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指示,批判了“小脚女人”和“前怕狼后怕虎”的思想,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1956年合作化出现了新高潮,所有农民都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实行“一大二公”,刮“共产风”,生产所有制,生产关系都比较混乱,后得到纠正。
  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大幅度增长。
  整雅50年代粮食全年平均亩产低于600斤,60年代改单季为双季,全年平均亩产800—1000斤,70年代基本实现亩产超1000斤,80年代全年亩产平均1400—1500斤。农民喜笑颜开。
  1979年“粮食自给工程”建成,又称“园田化”,机耕路纵横交错,沟渠联网农业机械化雏形初步形成。
  整雅共有耕地284亩,水田261亩,旱地23亩,三年自然灾害后,大大刺激了农民多种地多打粮,开种田头地角。自从提出“农业学大寨”,集体组织起来改天换地,开山造田,平整土地,移坟上山。有三口小塘被填,开垦紫坟沿为耕地,扩大了种植面积。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以来,村民建房修建公路,工业用地占用了相当数量的耕地,致使耕地面积锐减,现在人均耕地面积仅有25把。
  1、耕作制度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否则适得其反,但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利用它,使它为人类服务。
  整雅是种粮地区,有水稻、麦、玉米、豆等多种物作。其中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多少、产量高低,极大地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整雅地处平原,解放后在政府的重视下,加强了水利建设,库塘蓄水量大大提高,增强了抗旱能力,这对耕作制度的改变起到了保证的作用。
  水田种植我们一直沿用早中稻—玉米—麦、绿肥(花草),我们称老三熟,由于多种原因单位年产量不高。经过一番尝试和改进,把一熟改多熟、单季改双季,早中稻改双季晚稻,形成早中稻—双季晚稻—麦、绿肥,扩大了复种面积,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2、水稻的栽培管理
  品种 民国期间和解放初期,农民自选自种,一般是“三百粒”、“细叶青”、“早三百”,这些品种产量低又易倒伏。60年代后引进“珍珠矮”、“三三九”,早稻有“莲塘早”、“陆财号”、“矮脚南稻”,晚稻有“黄光头”、“猪毛簇”、“农垦”等。近年来一般都选用“协优10号”、“协优46号”、“汕优10号”等新品种。品种的改良,促使产量的提高,2001年有的地方引种“1吨稻”。
  育秧 “清明料谷子,立夏开秧门,冷水浸种”,待谷子发芽后,再播到浅水秧田,这是老习惯。建国后改用石灰水浸种,温水催芽,改水田秧为旱田秧,小苗带土移植。后来又采用两段育秧法,先播种旱地秧床,再把株苗秧移种秧田的后熟育秧法,待到种植时再移种大田。
  插秧(又称种田) 插秧是一项技术活,时间紧又劳累,有的请人种,有的换工,帮工种。旧社会株距一尺见方,这样土地利用率低,亩株数少,影响产量。解放初试种小株密植,满天星造成减产,后采用合理密植,“6×6”、“5×6”,晚稻“7×7”一直延用。品种的改良,种植密度合理,亩产量显著提高。现在把插秧改为抛秧,劳动强度大为减轻。
  种下脚肥 一边插秧,一边就把用尿、灰、石膏,有条件的户加上剁碎的猪毛、鸡毛搅拌成泥团塞到秧的根部,叫“塞秧根”作基肥。现在以化肥作基肥,不再种下脚肥。
  耘田除草 耘田二次,第一次横行,第二次直行,第三次把水放干进行涂田,涂田后撒灰,泼人肥,过一、二天后再放水灌田。田水管理要做到勤灌浅灌,不燥水。晚稻后期要干干湿湿,这样可以防止“稻脚瘟”。
  3、病虫害防治
  旧社会缺少农药,可说是没有农药。农民把水稻发病统称“稻桶瘟”,有的农户用一把旧扫帚倒插田头,挂上一块红破布或一只破鞋,就算是治虫了。解放后政府对这方面工作十分重视,研制多种农药如有“六六粉”、“杀螟松”、“稻瘟净”等等。建立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采取多种方法“点螟灯”、“喷杀螟松”、“挖稻根”消灭越冬螟虫。现在又制出低毒农药代替高毒农药,以免稻谷内残留的毒汁危害人体。由此病虫害得到消灭和控制,保证了水稻的增产。
  4、大小麦的栽培
  大麦因产量不高,又只能作饲料,但是猪食的精饲料,也可作口粮,对下熟水稻“早三百”的种植影响不大,田里种大麦比较多,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现在已没人种了。小麦过去种在水田的不多,都是种在旱地多,品种也只有“红壳麦”、“白壳麦”,这些品种产量不高,现在都被淘汰。采用新三熟制后,种植面积有所扩大,水田也普遍种起了小麦。品种也有改良,以“矮脚麦”品种为主。传统种法狭畦点播,先开穴,再在穴上浇上人肥,盖上灰,再把穴捣平。在管理上要除草,锄铲一般二次,年前要深,年后要浅,这叫年前捣麦,年后刨麦。60年代用石灰水浸种,采用宽畦条播或直播,压苗,施过肥盖上草木灰。每次铲后都要追肥。年后追肥看麦长势适量施肥,以防倒伏,同时要注意开沟排水。后又采用免耕直播板田,麦先在板田上施上足够的基肥,放上麦子,撒上灰,摊上栏肥,再开沟,把开沟的土压上去。这种种法成熟后麦穗长得参差不齐,产量也不高,不受欢迎,得不到推广。
  5、玉米的栽培
  整雅以往种玉米种得很多,这主要是在旧社会农民都租种佃主和常会的田,交完了租稻谷所剩无几,以多种玉米解决口粮。又因秋天多旱,种玉米比较适宜。品种有“小粒黄”,种植方法先开穴,施基肥,每穴放二粒子(为防缺苗),玉米长苗后要间苗,每穴留苗一株,缺苗要补苗。第一次铲,铲后要追肥,第二次壅垦培土,防止倒伏,追肥,或摊上栏肥。有钱的人家把桐饼、菜饼敲碎,或把煮熟的豆作基肥。一般采用狭畦点播法。
  6、豆类作物
  豆类作物农户都普遍种,因为它的作用比较大。过年过节要磨豆腐,用豆换豆腐,换粮食。不仅如此,种豆还省工、省肥。但是产量低,现在大田种豆看不到了。
  大豆一般都种在田岸,种前要“避田岸”。大豆营养较丰富,大豆肉过去是农家的上等菜。田豆种在稻田,种时在刚收割的稻垦上用锄头脑敲个穴,放上籽,盖上灰,五行一畦,后开沟以便排水,撒上稻杆,苗出齐铲一次。早豆种在旱地或在小麦地里套种。沙豆一般在稻谷收割前20天把豆子均匀撒进田里,撒时先放干水,过几天浅水灌田,这叫“跑马水”。
  7、生产工具
  水牛 水牛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畜力,水田翻耕用木犁,平整土地用耖耙,都得靠水牛来拖拉。工效低,劳动强度大,养牛户又少,忙种时还雇不着牛耕田,误了农时。试用双铧犁得用两头牛拉即不方便,又不灵活。70年代开始用手扶拖拉机,功效又高,又省力,深受农民欢迎。现在进而用中型拖拉机。1998年整雅用上了收割机,验应了过去“耕田不用牛”的神话。
  水车 水车是灌溉的重要工具,水车有两轮的、三轮的、手摇的。深水塘都用两轮、三轮,高沿的上下过丘灌水用手摇水车。两轮水车两人踏水,三轮水车用三人踏水。车桶长度分八尺、一丈、一丈二尺、一丈六尺。70年代起用上抽水机抽水灌田。(三轮水车互助组时期有1架,手摇的水车整雅没有。)
  脱粒 脱粒一直都是人工脱粒。工具是稻桶,有圆的,有方的,圆的只限两人打稻,方的也可用三人同时打稻。噼啪、噼啪,又慢又累。60年代用上脚踏打稻机,提高了工效。现在进而用电动脱粒,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1995年起许多地方都用上了收割机,整雅也不例外。
  8、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以前都靠水塘灌溉,水塘灌溉有严格的受益权,这种权利叫“管注”。卢溪塘水是整雅、溪干、大坟山、赵店四个村的主要水源。民国期间由于管理不善,也不进行改造,塘浅,蓄水量少,用水量大。大旱年景常常塘底见天,无水灌田。整雅畈成了靠天田。人们就取龙接佛到胡公殿祈求降雨,仍是红日高照,田地干裂。水利纠纷频发,殴斗打架时有发生。遇到水灾,堰岸冲毁,白茫茫大水淹没稻田,损失惨重。
  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水利的建设,1954年组织受益的四个村社员,兴建卢溪塘水库。塘岸加高加宽,群众情绪十分高涨,从而卢溪塘蓄水面积扩大,蓄水量增加,并成立组织,专人管理。
  整雅村民对本村的水角塘、宿塘都进行修建,大大增加了蓄水量,提高了抗旱能力。
  1958年永康兴建当时全县最大的太平水库,整雅村派出劳动力参加建设。1963年水库东、西渠建成放水。从此整雅水利条件好转,自流灌溉,旱涝保丰收,旱地作物也能引水灌溉。
  渠堰建设,整雅对整个村的渠道都作了一定规划,不惜资金的投放。要疏通就疏通,要新挖的就新挖。做到渠渠畅通,放水到田。园田化后,水渠都用水泥浇注三面光,渠塘联网,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

知识出处

整雅志

《整雅志》

本志集《整雅鲍氏宗谱》村情两方面的内容,凡居住在整雅村的村民,不分姓氏、政治观点、社会地位、宗教信仰、职业,根据自愿都可参加,不愿参加保留原谱所载,不书新丁。拟集分、村族史事、记事篇、行第排列、世系图列、名表、传介、传记、墓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整雅村
相关地名